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3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评选活动揭晓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14-2-3 12: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杨照:应持之以恒地保持好奇 多读读不懂的书

2013年03月11日
来源:武汉晚报 作者:王慧纯




来自台湾的作家、文化评论家杨照昨天携新作《马尔克斯与他的百年孤独》亮相武汉光谷书城、文华书城,和读者分享解读经典作品《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与他的百年孤独》是杨照在诚品书店开“诚品讲堂”时的讲稿,中文简体版近日由新星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他带领读者一起品读《百年孤独》,从南美洲内战和政治背景、马尔克斯独特的童年、福克纳如何影响了他的创作等等方面入手,将《百年孤独》中纷繁的线索一一搜集、整理,引导读者解开书中的伏笔与谜题。杨照的解读角度堪称独特,例如他从“孤独”角度切入,谈及马尔克斯写作期间在妓院里寻求慰藉和精神寄托等经历……他详细深入的讲解也使读者对这部线索繁杂、伏笔众多的小说有豁然开朗之感。

昨天在讲解马尔克斯的同时,杨照也鼓励读者,去读自己读不懂的书,去接触更多陌生的东西,他以自己11岁读黑塞小说为例,“当时每天读一段《彷徨少年时》,我不懂,但我觉得很好奇。直到好多年以后,我上了高中办校刊,每天忙着做主编和大家讨论,翻到黑塞的一句话,‘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吓了一大跳,这就是我自己的信念啊!书里的情节内容我很陌生,但书中讲的道理我却再熟悉不过。我没有看懂的时候,它就已经在帮我准备了。这些你不懂的书,当下你不懂,很可能在很奇特的时候它会回来,变成你生命当中很重要的资源。如果你愿意经常读你不见得懂的书,你就有越多的机会,在你未来的生命当中,帮自己储备好很多的资源。”他的阅读之道,就是“持之以恒地保持好奇”。



72#
 楼主| 发表于 2014-3-15 16: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2013“年度书榜”:好书应潜入历史,化作永恒


 2014年02月18日  作者:吴娜   来源:光明日报
“好书应潜入历史,化作永恒”——盘点2013“年度书榜”评选热潮
  近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的第四届“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书单揭晓,成为此前一年各类机构年度书榜评选的收尾。
  接地气,是这张榜单的最大特色。它通过媒体推荐、专家把关、群众投票的方式产生,将“政府引导”与“大众喜爱”进行了有机而巧妙地结合。第四届“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推荐活动,共有730万人次网民参与网络投票,比去年的190万人次高出284%,大大超出预期。
  各类“年度书榜”评选成热潮
  人气越来越旺的还不仅仅是“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这一项。从去年11月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评选开始,2013年的“年度书榜季”徐徐启幕,各类书榜评选你方唱罢我登场,大有越演越烈之势,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文化现象。
  本报光明书榜之年度书榜,在2013年的最后一天正式发布。此外,中国日报、中华读书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教育报、新京报、南方周末等多家纸媒,均推出了自己的年度好书榜;新浪好书榜、新浪微博年度最赞十本书、当当网年度畅销榜、亚马逊中国年度总榜、京东图书年度畅销榜、凤凰网年度十大好书、人民网年度十大热书等网络媒体榜单,也纷纷出炉;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和出版人杂志还分别联合新华网和百道网,采取了纸媒和网媒联合评选好书的模式;中国出版集团、商务印书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凤凰传媒等出版机构,也不约而同地评选出自己的年度好书榜。
  “一项有益的文化交流活动”
  “最早开展年度书榜评选活动的多是出版业内的媒体,最近几年,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大众媒体介入,很多网络媒体等新媒体也逐渐参与进来。”作为最早参与年度书榜评选活动的专家评委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雷颐对这几年年度书榜评选的变化颇为关注。
  在雷颐看来,媒体重视评选年度图书,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文化现象。“有人说阅读已经死亡,或者纸质书已经死亡,但事实证明不是如此,从这一股年度书榜评选的热潮来看,大家对读书还有很高的热情,阅读还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资深出版人、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也认为,年度书榜的评选形成了一种越来越热闹的景象,说明这种形式为大众所乐见,是一项有益的文化交流活动。
  “年度书榜的评选对业界是好事,大家都很关注。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阅读品质。”既是出版人也是书评人的十年砍柴也对此表示肯定。
  “评选的导向性尤其重要”
  然而与此同时,几十家年度书榜密集在年末发布,上榜图书涉及上百种,让人眼花缭乱。“不同的媒体榜单体现出不同的偏好,其中既有下里巴人,也有阳春白雪。这既跟媒体自己的定位有关,也和所请的评委有关。”雷颐这样分析。
  “这一年,媒体推出的年度书榜很多,但多数还是很小众。”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张拥军对此不无忧虑。
  从推出的众多年度榜单来看,既各有侧重,也有不少重复上榜的“热书”。十年砍柴直言不讳地指出:“有的媒体态度很严肃,在选书时有自己的一定之规;但也有一些媒体不负责任,只是跟着某些书的所谓人气走。”
  对此,聂震宁提出,由于年度书榜具有社会阅读推广的作用,因此评选的导向性尤其重要。“上榜图书应具有典型性,是一年中比较突出的图书;同时文本价值要高,就是说这些书的文本要经得起推敲,能对业界的写作和编辑质量有所促进。除此之外,上榜图书还应在社会导向、文化导向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切忌被其他功利因素主导,要力避商业味。”
  在众多年度书榜中,好的学术类图书数量较少,这让身为学者的雷颐深感遗憾。此外,一些媒体推出的榜单,引进版的翻译书过多,而原创人文社科类著作相对较少,也引起了十年砍柴的关注:“这主要是由于当下的作者队伍堪忧,具体表现就是,年轻作者的原创水平不高,而年富力强的作者人数又相对较少。”对国内学术界和出版界来说,这些,都是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
  “好书应潜入历史,化作永恒”,雷颐如此来定义。年度书榜,正应由这样的一本本好书组成。新的一年已经开启,在不断地总结和思考中,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的年度书榜,会出现更多精品力作。(记者 吴娜)





73#
 楼主| 发表于 2014-3-17 02:5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培养终身阅读者
                                          江苏锡山高级中学 唐江澎

   语文课应激发学生阅读,从而培养有终身阅读习惯的阅读者,这是常识。但在今天仍能听到不少学者在大声呼吁全民阅读,有不少人仍在喋喋不休地论述阅读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精神发育、对于一个国家文化强盛的价值与意义。不必责备他们的絮叨,要知道,一个民族到了连常识都需要人们不断澄清、提醒和告诫的时候,不能不说已经陷入了某种认识危机!
    现实不容乐观:一个学生,除了听课学教材,现在能有多少时间面对人类的精神文化遗产,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一所学校,这个本该是阅读普遍发生的场所,而生活于其中的师生有多少时间在精神上与阅读发生过关联?有的高中学生,三年时间几乎没有接触过精神典籍,有的语文教师的阅读也已经是遥远的回忆,甚至有的语文教师做了班主任或学校管理者,也会规定严格的“禁读令”。如果确是个别现象,倒也不足为怪;可怕的是这种状况偏偏很普遍。如果转向社会层面看,如今的家庭,以阅读为主的精神性消费支出究竟能占多大的比例?最新的国民阅读状况调查显示,我国年人均纸质文本阅读为4.39本,大约不足以色列的十五分之一,不足日韩的一半。如果剔除学生海量练习册的贡献份额,更是让人汗颜!
    我曾随教育部全国校长高级研究班去芬兰考察,感受最深的是国家层面的阅读系统建设。当学习被定义为国家发展战略时,芬兰境内联通的图书馆系统无疑就成为实施国家战略的有效保障。在芬兰,去任何一间图书馆,你不会遭遇有什么书便只能借到什么书的境况,而会得到需要什么书便千方百计给你找什么书的阅读支持。走进芬兰的中学,几乎每所学校的每间教室都有书柜。这也许是其教育竞争力国际排名位居前三的深层原因之一。有一年,在世界阅读日里,与公众一起走入读书馆的我国总理曾感慨:“我愿意看到人们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而这种宏愿在许多发达国家里是常见的景致,在机场,在车站,捧书阅读者随处可见;因为,阅读是他们最基本的生活方式。我甚至想,一个国家的领导者,是否去听一节语文课似乎并不十分紧要,紧要的是,应大力构建公众阅读的支持系统,让阅读成为国民的生活习惯。由此而产生的影响一定会让民族发展获益。
    我们应该从时代特征上认识强调阅读的价值。一方面,视觉文化的兴盛,使阅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落。因为人们的眼光总喜欢关注那些灵动的、活跃的形象,而不愿意停留在静止的文字上。根据盖洛普的调查,承认自己在过去一年中未读任何书的美国人,从1978年到1990年,已经由8%增加到16%,翻了一番。与此同时,以漫画、卡通等对象为主,浅阅读之风也日渐强盛,难怪一位著名的小说家悲观地感慨:“对书的需求如同高台跳水,一代严肃的读者消失了!”另一方面,精神消费的多样选择,让阅读在精神生活中被严重边缘化。从“电视在隔壁”到“电视在手上”,现代人十余年来精神消费形式的变化真可谓日新月异。而仍以阅读为精神消遣方式的阅读者,难得一见;据一项国际调查显示,世界上有三十亿人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超过两个半小时。出版市场虽然一派繁荣,但那只是表象,调查显示,教科书与杂志占其大端,即使学术书籍,人们购书的目的也多用于查询而非阅读。强调阅读尤其是对纸质文本的阅读,这是因为无论是从视觉文化产生的历史长度看,还是从其所达致的精神高度看,起码在当下它还不足以成为提升人类精神品级的主要支撑。因此,“若要增广我们的精神领域,就必须研读独具创见的思想家所呕心沥血写作成的充满智慧火花的著作”(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即纸质文本。
    在我看来,在一个没有阅读的国家,要想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想把人口资源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其难度可想而知!而提升一个民族的精神品级,要从改变这个民族的阅读习惯开始。在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要想培养出人格健全、精神优秀的学生,实在无异于缘木求鱼!优化一所学校的教育生态,要从营造这所学校的阅读氛围开始。在一个没有阅读的语文课程里,天天乐此不疲地进行肢解式阅读教学,像黄玉峰先生痛恨那种先“五马分尸”再“敲骨吸髓”式的教学,想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精神成长,岂非南辕北辙!突破语文课程的困境,要从为学生大量提供亲近文本的阅读机会开始,少些讲解,多些感悟,少做点题,多读点书。
    作为语文学科背景的中学校长,我们实在应持有周国平先生的基本认识, “把受教育者引领到经典著作的宝库里,让他们了解、熟悉、领悟存在于其中的传统,受其浸染,加入到人类精神探索的伟大进程中去,不可能有比这更名副其实也更有效的素质教育了”。记得博尔赫斯曾说,天堂就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我想说,让学生去阅读,就是一所学校天堂般的模样。唯其如此,我们工作的地方,才不是竞技场、训练营,才可能如古德莱德所说,是“一个可以称作学校的地方”!
    现在的高中学生,课业负担繁重,甚少有时间去逛书店、进图书馆,这是个基本的事实。在锡山高中,我们尝试着把新华书店开进校园,要求新书品种与市内门店同步更新,使书香清流源源不断;并在“匡园书屋”的店堂格局上做了调整,读者自主阅览的区域数倍于图书展售的面积,学生们在课间即使不买书,也可以选一本新书在那里静静地阅读;在图书馆底楼,设置浅阅读大厅,学生随意进出阅读,不必办理借阅手续,可以用零星的时间浏览翻阅;在每一间教室的后面,专门配置一间班级书房,摆上各种工具书,摆上学生自己从书店里选来的近五百种图书,定期更换。凡此种种,都在做着这样的努力:将天堂搬到离学生最近的地方。
74#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20: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调查:中小学教师需要什么样的书单 2014年04月02日  作者:池沙洲 严蓓蓓 严红枫   来源:光明日报
多数教师经常阅读 教育类书籍是首选 学校推荐的书较单一
教师需要什么样的书单
  俗话说,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对人民教师来说,阅读所积累的学识修养,与教学工作、育人成果紧密相连。书卷飘香的时代,我们在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的同时,教师们又在读些什么书?阅读环境如何?
  近日,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在浙江省几所中小学进行调查走访,了解教师们的阅读现状。
  阅读量不小
  说起读书,不少杭城老师都对去年的那场“雷夫读书热”记忆犹新。那阵子,许多人的桌上都放着一本《第56号教室的奇迹》。
  去年6月,作为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的品牌项目“2013中国杭州名师名校论坛”的首场活动,曾获得“全美最佳教师”的雷夫·艾斯瑞希受邀作专题报告。许多人为雷夫的教育故事所打动,甚至试图将雷夫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验证其实用价值。
  “最近,我看了松本清张的《半生记》很有感触,人即使到了45岁,也能找到梦想重新开始。所以无论是孩童还是大人,任何时候都要尊重梦想。”衢州市龙游县箬塘小学语文老师鲍文心笑着告诉记者,自己手头还有一本《查理九世》,在学生中间很风靡,她也正在看。教书育人讲究因材施教,鲍老师说,读一些学生在看的书和学生喜欢阅读的读物,有助于了解他们的喜好、心态。
  《给教师的建议》《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教师的挑战》《民国先生》《看见》《追风筝的人》《吾国与吾民》《窗边的小豆豆》《活着》《做最好的老师》……采访中,老师们大方地晒出了他们的阅读书单。不少受访的老师都表示,虽然课业压力大,空闲较少,阅读的时间也比较零碎,但读书对于他们来说,仍然是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
  选择面窄了
  良好的阅读风气背后,也有不理想的地方。
  教育部对浙江省教师需求两年一次的评估分析表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需求依次是“技术和方法”“思想和理念”“研究和了解学生”“综合性需求”。
  记者发现,市场上可供老师阅读的图书类型很多,但大部分老师的阅读选择还是相对比较集中的,他们主要偏向于选择一些与工作密切相关的教育类书籍或是教辅类书籍。
  总的说来,老师们的阅读量不少,但阅读面还有些狭窄,这也容易造成个人阅读结构上的失衡。
  和其他类型相比,选择阅读理论修养类图书的老师人数明显要少一些。从个人的阅读习惯出发,尽管理论修养方面的提升对于老师来说至关重要,但他们更愿意阅读一些叙事类的教育书籍。
  浙江大学教育系副主任、浙江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盛群力认为,老师读书不应该跟风,要独具慧眼,能够在书里面挖掘出别人没有读到的东西。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老师的阅读追求更侧重于实用性、概念性的东西,往往欠缺审美的高度。时代在变,孩子在变,但教师的阅读无法应对转型期的童心。“美的感受力”应该是多元社会价值的一个重心所在,但老师却少了些许发现美的触觉。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浙江省特级教师费蔚将“自由式阅读”称之为“道”,将“功利性阅读”称之为“器”。
  在阅读这件事上,费蔚有些担忧:“学校给教师推荐的阅读书单过于单一,也是造成老师阅读选择面较窄的原因之一。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有发自内心的阅读需求,要通过长期的、连续性的阅读,陶冶身心,颐养性情,达到阅读的自主、自由境界,形成内在的气质。”
  “阅读是教师成长最有效的方式”
  看到教师们的书单,记者想起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名言:“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杭州市建新小学校长闫学是教师阅读“坡度论”的倡导者,她本身也是一位拥有众多读者的图书作者。
  “阅读面的广泛有助于教师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闫学说,选择的书目要有一定挑战性,要在阅读后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进行反思。书读得越多,就越会发现自己知道得甚少,发现自己缺少教育智慧,只有阅读才能把教师从琐碎、低效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在调查中,记者接触了不少七八十岁的退休老师。他们不但坚持阅读,还坚持写读后感,将自己的阅读随感及时记录下来,作为一笔精神财富。老教师尚且如此,年轻教师又有什么理由不阅读呢?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教学不能再跟以前那样照本宣科,更多强调师生互动。要求教师能联系实际,能就一主题进行适时的发散、扩展。跳出课本讲知识,意味着教师要有更好的应变能力,更丰富的知识储备。
  一些热爱读书的老师也坦言,自己的很多阅读习惯,是受自己的老师影响,是在学生时代养成的。教师的职业特点,直接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状况。他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阅读,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一个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阅读是教师成长最有效的方式,有时候读一本书比组织几次培训活动都来得有效。”从事多年师训工作的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教育评价中心主任方张松说。
  方张松认为,教师管理层面应该是“以师为本”的模式,但这一点我们现在做得远远不够。许多老师不知道应该读什么书,不知道适合自己的书在哪里,我们应该动员力量去为教师找书,建立书单,丰富教师的阅读。(通讯员 池沙洲 严蓓蓓 记者 严红枫)





75#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20: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地址:教师读书怎么读作者:王维审
说来惭愧,我是一个不大读书的人,却常常被人问及读书的事情。前些日子,就有一位老师问:我读了很多书,可以说是博览群书,但是并没有感到自己有什么收获,也没有看出对自己的专业成长有什么帮助,这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在教育领域很普遍,几乎每所学校都在倡导教师读书,似乎只要教师开始读书了,就开始成长了,只要教师书读的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就快要达成了。其实,这是对教师读书的一个误读。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这一点毋容置疑。但是并不是只要读书就可以获得专业发展,这里边其实涉及到读书的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怎么读?
首先,你要读出一根桩。
教师读书并不是为了消遣,而是一种专业阅读。专业阅读的目的自然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但是,现在很多教师的阅读没有目标、没有计划、没有选择,往往是摸着什么读什么,碰到什么看什么。文学、哲学、古典历史,只要是文字不加辨别,不加分析,一股脑地揽在怀里“孜孜不倦”,看起来读的很热闹,实则并没说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这种散养式的读书,只是在读而已,算不上是专业阅读。
真正的专业阅读必须要有一根支撑阅读的“桩”,这根“阅读桩”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阅读历程。对于教师来讲,首先要阅读的自然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书籍。比如,你是学科教师,那你就要熟读本学科的专业书籍;你若是班主任,自然就要读些把你管理方面的著作;你若是学校管理者,自然就要阅读与学校管理有关的作品。当然,这样的阅读是一个窄阅读,目的是通过这种专一的阅读,为教师的职业发展积淀出必需的专业素养。当专业书籍读到一定的程度,就要开始阅读普适的教育经典和教育理论书籍,目的就是把“阅读桩”的根基做大做强,以丰厚的教育基本理论稳固专业阅读之桩。
其次,你要读出一个圈。
一旦你的阅读桩牢固地立了起来,你的阅读就有了稳定的主题,就有了灵气和灵魂。在你的内心里,已经形成了一个阅读的支柱,你所有的意识和精神就会被这根桩所牢牢吸引,你所有的阅读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聚在了桩的周围。换句话说,你就有了阅读的自我立场。
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抛开“为教育而读教育”的局促,开始随心所欲的“乱”读了。文学、哲学、武侠、悬疑等等,只要你喜欢的,都可以成为你阅读的对象。因为你阅读的根基已经稳定下来,这些看似杂乱的阅读就不再“杂”,更不会显得“乱”,而是都有了一个朝向,朝向你立下的那根阅读之桩:哲学也许不再是哲学而是教育,音乐也许不再是音乐而是教育的情怀,卡耐基不再是经济大鳄而是巨型教育导师,老子不再是老子而是班级管理之道,《论语》不再是《论语》而是为师的一种境界……
跳出教育看教育,丰富的不仅是你的阅读视野,更重要的是你正在一点点聚拢一个阅读圈。这个圈的核心是你立起的那根阅读桩,你所有的阅读,不管是文学的、历史的,其实都成了教育,至少是被你读成了教育。
再次,你要读出一个我。
书是别人写的,但是你必须读出自己来。一个优秀的读书人不是为了顺从别人的思维,不是为了嫁接别人的智慧,不是为了做知识的储蓄罐,不是为了做别人的传话筒。那些动辄全篇引用别人的语言,动辄整篇堆砌专家论点的人,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因为他们失去了自我。
阅读的真正意义,是把别人的经验与自己的实践结合起来,理顺、吸收并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用别人的智慧帮助自己构建自我。一种失去了自我的阅读,其实只是在观看他人的热闹,热闹过后仍然是无限的冷清。这也许就是读了很多书,却没有提高、没有收获的原因吧。
读书之事没有什么需要绝对遵循的东西,但是立下自己的读书之桩,并在不断的阅读中不失去自我,这或许就是一个读书人应该记住的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3 10:41 , Processed in 0.14260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