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87|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博览》—营造教师的精神家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7 17:57: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博览》—营造教师的精神家园

——答龙源期刊网记者问



薛农基



    《教师博览》是江西省教育厅主管、江西教育期刊社主办的一份面向全国发行的教育杂志。创办于1993年,1998年获全国统一刊号。办刊十余年来,先后被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第二届江西省优秀期刊”。《教师博览》“立足教育,面向社会,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寓思想性、知识性、资料性、趣味性于一体,“博而不浅、综而不滥、专而不涩”,注重“以广阔的视野看教育,用教师的眼睛看世界”,为教师们提供工作、学习、生活所需的多方面的营养。它“可读、可用、可存”,在全国已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被广大教师视为“教师手中的‘《读者》’”。

    2009年,在文摘版基础上,《教师博览》全新推出原创版。原创版以教育叙事作为主要特色,致力于服务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

    教育是一项慢的工程,慢的艺术,来不得轰轰烈烈,不能做应景文章

    龙源期刊网:在您看来,教育的真谛是什么?对于教育,您都有哪些想法?

    薛农基:教育的真谛在于尊重、鼓励、激发、唤醒。每一位孩子的内心都有一台自己的发动机,只不过这台发动机常常会运转不良。教育者的责任就在于通过尊重、鼓励、激发、唤醒的方式让它能够高效运转起来。这样,每位孩子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中国的教育,30年来有了很大的改善和发展,在规模和办学条件上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今后的主要问题是,政府更好地按教育规律办事,学校及教育者严格按育人规律育人。在这些方面,问题还比较多。

    龙源期刊网:在当前成为热门话题的教育问题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似乎普遍被看成了一对对立范畴。于是便有了“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提法。循着这个思路,呼吁淡化考试、扩大保送、要求废除重点校的呼声不迭。对此,您怎么看?

    薛农基:“素质教育”的理念很好,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对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是“应试教育”缺乏一个很严格的细分和界定,导致将一些不属于“素质教育”的东西当作了“素质教育”;不属于“应试教育”的东西当作了“应试教育”。在这种情况之下,许多问题就很难理清楚了。

    龙源期刊网:您如何看待当前的国内教育体制?它存在哪些弊端?教育体制改革重点应该从哪方面下手?对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前景,您是否乐观?

    薛农基:国内教育体制的弊端和管理体制的弊端之间有许多直接的联系。“对上不对下”的问题不很好解决,许多问题就会发生。教育是一项慢的工程,慢的艺术,来不得轰轰烈烈,不能做应景文章;但是,你要叫某位教育行政领导在五年、十年内默默无闻地去抓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权衡对他个人的利弊,他很可能不愿意这样去做,因为对他的仕途会有影响。

    龙源期刊网:教育类期刊真正走向市场,《教师博览》是成功的一例。对于其他尚未走向市场的兄弟期刊,您都有什么建议?您是否认为,这类期刊只有走向市场才有前途?

    薛农基:《教师博览》在走向市场方面能取得一些成绩,应该是取决于她独特的品质和较高的质量。中国目前的教育期刊(包括许多学生刊物)大多是由各地教育厅主管,市场化的程度还很低,仍然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以省为界、壁垒森严。这一点,与同是系统办的妇女类期刊(省妇联主管)、青年类期刊(团省委主管)有很大不同,后者的市场化程度要高很多。正因如此,才出现了《家庭》、《知音》、《深圳青年》之类的在全国发行量很大的期刊,甚至有过百万的。而教育类期刊(剔除学生类期刊)的市场发育程度则很低,能过20万就算很了不起了。

    前几年曾经有人说过,中国的教育系统是改革的“最后一块堡垒”。目前看来,中国的教育期刊也成了市场化过程中的最后一块堡垒了。但是,这个堡垒还能坚守住多久?我认为,时间不会太长,因为这种状态与社会发展的主流太格格不入了。今后教育期刊的强者,将是目前那些未雨绸缪、为市场化作好了准备的期刊。

    我们主张教师要成为有思想的人。思想的高度,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龙源期刊网:《教师博览》被广大教师视为“教师手中的‘《读者》’”,何以具备这样的影响力?一路走来,《教师博览》都取得哪些荣誉?如何评价自己?

    薛农基:《教师博览》创刊于1993年,是一本面向教师的综合性文摘刊物。当时,中国的大部分教育刊物都存在着面孔呆板、枯燥单调、可读性差的问题,且同质化现象十分普遍。基于这一现状,江西教育期刊社决定创办一份面向教师的综合性文摘刊物,刊物的内容根据教师的工作、生活、学习的需要而定。并确定了“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丰富教师精神生活”的办刊宗旨;“立足教育,面向社会,博采中外,荟萃精华”的编辑方针;“可读、可用、可存”的办刊特点。

    由于对刊物的市场前景分析到位以及刊物独特鲜明的特点,《教师博览》自创办开始,就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许多教师表示,他们没想到,一份面向教师的刊物竟然能办得这样精彩好看。一些教师用“教师手中的《读者》”这样的话来对刊物进行评价,刊物也先后被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江西省优秀期刊”。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教师博览》办刊人锐意进取的结果。只有永远保持这种锐意进取的心态,一份刊物才能不在时代的大潮中落伍。这,是我们要时刻谨记的。

    龙源期刊网:“《教师博览》的成功,勾起了广东的兴趣,他们目前创刊的《师道》杂志,路数和阅读对象基本与《教师博览》重叠,直接对抗性竞争初见端倪。”这是来自网格上的评论。《教师博览》如何看待这些模仿者?对此,是否感到压力而出炉相关竞争措施?

    薛农基:您这里引用的是几年前“天涯社区”网友的一篇文章。《师道》是否模仿了《教师博览》,我们不能随便下定评,我们只能说,《师道》追求清新可读的风格,与《教师博览》有相似之处。但是,两本刊物还是有许多不同之处。如,《教师博览》以文摘为主,《师道》以原创为主;《教师博览》的内容包含了“教育、社会、人文、科技”,《师道》则在其每期封面上标出了“一本承载着为师者的情感和智慧的刊物”的话,内容基本上只限于教育、教师。

    龙源期刊网:“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可见,教师使命的重大。作为面对广大教师的《教师博览》,自然也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教师博览》的使命是什么?对教师的成长起到什么作用?

    薛农基:确实,教师承担着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的重大使命,而《教师博览》作为一份直接为教师服务的期刊,自然负有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这种责任和使命主要体现在刊物的办刊宗旨上,即“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丰富教师精神生活”。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就能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去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从而直接提高教育的质量,为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同时,教师又是一个鲜活的个体生命,是一群文化素养较高的人,他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比一般人群要高。而且,教师的思想和精神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常说的“教书育人”,绝不仅仅是指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更主要地应该是教师对学生思想精神上的影响和引领。爱因斯坦所说的“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就强调了这一点。因此,对教师精神生活的关爱和帮助,受益的绝不仅仅是教师,更是学生。

    具体到《教师博览》对教师成长所起到的作用上,如果从“道”和“术”这两个层面上来做区分的话,我们更注重“道”的方面。即更注重从开阔视野、转变观念、陶冶情操、慰藉情感等方面对教师成长发挥作用。

    龙源期刊网:“这本杂志不仅名称新颖,而且名实相副,具有它自身独有的精神风貌,且文字清新活泼,令人喜爱”这是西北师大教科院博导胡德海的一番话,《教师博览》独有的精神风貌是什么?

    薛农基:我个人认为,《教师博览》独有的精神风貌主要体现在她是以一种大视野来审视教育,审视教师。我们主张“从教师的角度看世界,以社会的眼光看教育”,这就冲破了原来许多教育报刊只在教育圈内打转转,眼睛只盯着教材、教法、学法等的框框。

   龙源期刊网:江西师大传播系教授、硕士生导师钟志贤说:“《教师博览》的出现,一扫教育刊物千人一面的沉闷,独树一帜,给教育期刊界带来一种清新的景观,为千万教师带来一片希望的曙光”。“清新的景观”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薛农基:钟教授所说的“清新的景观”,我认为,它既包含了上面我所说的刊物内容的大视野在内,同时也是对刊物独有文风的一种评价。

    《教师博览》十分注重文章的风格,要求文章清新可读,倡导作者用明白晓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那些“论文体”式的、堆砌名词术语的文章不会在刊物上出现。其实,深刻的思想并不一定要通过晦涩的表述来传达。

    龙源期刊网:《教师博览》“求实、求活、求新、求精”,逐步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办刊风格。在办刊过程中,“实”、“活”、“新”、“精”这四点是如何体现的?

    薛农基:“实”,主要是指文章内容实在,不说空话套话。另外,也体现在敢发一些有观点、讲真话的文章上。我认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媒体人,应该把握好“政府立场”和“民间声音”之间的关系,对一些有违人类基本价值观的问题和现象,媒体应该敢于批评;对于一些长期以来被歪曲和掩盖的事实,媒体应该进行澄清和披露。西人有云:“政府是用来批评的。”当然,我们要完全做到这一点,还有难度。但是,我们的政府目前正在越来越重视民生,越来越尊重人类基本的价值观。对于国家在许多方面取得的进步,媒体当然应该进行宣传;对于公共事务管理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作为民意传达重要渠道的媒体,不能置身事外。其实,许多公共事务管理当中出现的问题,正是由于有了媒体的披露和呼吁,引起了政府的重视,才得以解决,甚至使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得到了废止(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孙志刚事件”,由于南方都市报的连续报道,政府最终废除了收容遣送制度)。

    “活”,主要体现在文体和文风上,《教师博览》的文体多样,有散文、诗歌,小小说、议论文、说明文等。另外,文风也明白晓畅、或庄或谐,读来很轻松。

    “新”,一是指文章的观点新颖,二是指文章的内容新鲜,三是指文章有较好的时效性。

    “精”,文章精选:一篇文章的选定往往要经过百里挑一的过程;文字精练:编辑往往要对一篇文章进行精心删改,压缩水分,使之更精练;编辑精细:即使是已经在其他报刊上发表过的文章,编辑仍然要在标点符号、引文、史实等方面仔细核对,有错误的地方进行修改。

    龙源期刊网: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曾以“博而不浅、综而不滥、专而不涩”称赞《教师博览》。《教师博览》是怎么做到这三点的?

    薛农基:柳斌同志说:“博则易浅,综则易滥,专则易涩,但《教师博览》很好地处理了这三方面的问题,做到了博而不浅、综而不滥、专而不涩。”柳斌同志确实把《教师博览》办刊中的关键问题点出来了。

    做到“博而不浅、综而不滥、专而不涩”是《教师博览》办刊人永远的追求。我们在这三方面做得比较好,是由于比较好地把握了刊物的主要读者对象——中小学教师的阅读需求和知识水平。而这些,又与我们平时与中小学教师接触较多有关。编辑部同志经常会到中小学去与教师们见面,开座谈会,听取他们对刊物的意见和建议;还经常会开展问卷调查,了解读者对刊物的意见建议。另外,我们还建立了专家审读制,每期刊物都要送专家审读,反馈意见。

    龙源期刊网:“教育有悔”是《教师博览》曾举办的一届征文活动的主题。“忏悔”是否为《教师博览》提倡的教育理念之一?此外,还提倡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薛农基:“教育有悔”是《教师博览》2003年举办的征文活动的主题。这次征文的效果很好,反响也比较大,优秀征文还结集出书。“有悔”的“悔”,是“悔恨”、“忏悔”的意思,在这里,我们想向教师倡导的,与其说是一种“忏悔”意识,不如说是一种“反思”意识更为准确。我们是想通过对“失败”的教训的总结来寻找通往“成功”的途径。

    这个想法还是富有创意和价值的。所以,直到2006年,还有学校把我们这个创意拿去,在教师中开展“教育有悔”征文。自我们首先提出“教育有悔”这个词之后,“教育有悔”的说法也渐渐流传开了。

  龙源期刊网:“喜欢《教师博览》,喜欢文中闪烁的人文精神,人性光辉;喜欢文中折射的对生命的尊重,对社会的反思。”一读者如是说。在选稿中,“人性”、“反思”类的文章是否特别受青睐?

    薛农基:教师的工作性质是以心灵影响心灵、以人性濡养人性,因此,教师的人格十分重要。《教师博览》中设有“人生”、“人文”栏目,发表了不少倡导人文精神、反映人性光辉的文章。我们也把“陶冶情操”当做刊物的一个重要功能。

    至于该读者说的“对社会的反思”文章,《教师博览》也发了不少。不仅是对社会的反思,也包括对教育的反思,对教师自身的反思,都是我们很关注的问题。我们主张教师要成为有思想的人。思想的高度,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龙源期刊网:广大教师是《教师博览》的主要读者群。在这个群体里,是大学教师居多,还是中学教师或者小学教师居多?除了教师这个群体外,有没有考虑把哪一个群体发展为第二读者群?

    薛农基:中国目前有1300万教师,其中,70%左右是中小学教师。这个群体,是《教师博览》的主要读者群。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有一些不同,他们的专业方向分得很细,科研任务较重,与学生的交流接触也比中小学教师少,阅读的专业性比较强。这些特点,决定了大学教师很难成为《教师博览》的主要读者群。

    除了中小学教师外,目前在读的师范院校师范专业的学生可能成为《教师博览》的第二大读者群。因为这部分人毕业后大部分要走上中小学的讲台上,对《教师博览》有内在的阅读需求。

    龙源期刊网:创刊以来,《教师博览》一直在“真实地理解教师,贴近教师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的需求,走进教师的心坎”方面作尝试,这种尝试已获得了成功。接下来,会在哪些方面再去作一些新的尝试?

    薛农基:《教师博览》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前面的道路还很漫长。如何走进全国更多的教师队伍当中去,仍然是我们需要努力去做的事情。

    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除了传授专业知识之外,还应该对学生的人生给予多方面的引导

  龙源期刊网:“视野”刊登关于国外教育理念的文章,为《教师博览》较有创意的栏目,读者对它的反响如何?“专稿”栏目对于刊登的文章,都有什么样的要求?

    薛农基:“视野”栏目一直是《教师博览》的重点栏目,以介绍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为栏目宗旨,所占页码也较多。这个栏目的文章,较好地体现了《教师博览》开阔教师视野、转变教育观念的功能。许多文章读后都能在教师心里产生震撼,深受教师喜爱。

    “专稿”栏目也是《教师博览》的重点栏目。而且,这是《教师博览》为数不多的专发原创稿件的栏目。所刊登的文章一般为反映教育的重大事件和观点的文章,文章字数一般在4000-7000字左右。

    2009年起,因为《教师博览》原创版的创办,“专稿”栏目将从目前这个版本(今后将称为“文摘版”,以示区分)转移到“原创版”去。

  龙源期刊网:“生活”栏目刊发大量反映普通教师生存状况的酸甜苦辣的生活故事,成了教师倾吐心声的园地,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这一栏目,是否考虑辟出原创的空间,让教师能拿起自己的笔,一吐为快?

    薛农基:“生活”栏目是专门反映教师8小时之外生活状况的栏目。所发的都是反映教师原生态的文章,故事性强,生动、真实,很受教师的喜爱。

    这个栏目除刊登文摘文章外,也会发表教师自己的原创文章。欢迎教师朋友们将自己值得一写的生活故事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龙源期刊网:“教苑”、“耕耘”分别为《教师博览》的重点栏目之一,栏目设置的宗旨是什么?此外,《教师博览》还有哪些栏目,比较吸引眼球?

    薛农基:“教苑”是《教师博览》专门报道反映教育界重大事件的栏目;“耕耘”则专门反映教师的职业生涯,包括名师的教育人生、师生关系的处理、教师的教育故事等。这两个栏目,贴近教育、贴近教师,也很受读者欢迎。

    另外,反映海外教育状况的“瞭望”栏目、专发与教师生活相关的精美散文诗的“情思”栏目也很受读者喜爱。

  龙源期刊网:“不刊发学科类教育教学论文,可读性强”使得《教师博览》在教育期刊里鹤立鸡群。自创刊以来,《教师博览》就在可读性上下足了功夫。对于这一点,明年的《教师博览》在栏目设置上,会在哪些地方去加强?

    薛农基:2009年《教师博览》会有所变化:新开设了“海外名校”和“专题”两个栏目。“海外名校”以图(照片)文并重的形式介绍海外的名校(主要是中小学),让中国的中小学教师能更好地了解海外学校的办学特点、学校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情况;“专题”则就某一教师们感兴趣的话题,集中选取多篇文章,多视觉、多侧面地进行反映,形成新的“看点”。相信这两个栏目会受到读者的喜爱。

  龙源期刊网:《教师博览》的内容由三大块组成:一为教育类,二为社会类,三为文史科技类。除了教育类外,增设社会类和文史科技类,是否出于“丰富教师精神生活,提高教师全面素质”而考虑?

    薛农基:教师既是职业人,也是社会的一分子,他们的生活,不应该游离于社会之外。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特点,也决定了他们除了传授专业知识之外,还应该对学生的人生给予多方面的引导。这些,都意味着教师不能只成为一个光懂得自己专业知识,而对社会人生等方面的知识所知很少的人。

  龙源期刊网:《教师博览》一直关注教师的心灵世界。目前,教师都有哪些心理问题值社会重视?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博览》是否尝试着去引导?

    薛农基:作为一份教师刊物,关注教师是《教师博览》分内的事情。而关注教师,则不能不关注教师的心灵世界。由于教育生态的恶化,教师当中存在心理问题的现象相当普遍。为此,《教师博览》于2007年专门开设了“健康”栏目,从教师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两方面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帮助和引导。

  龙源期刊网:《教师博览》每年都会举办一次主题征文活动,吸引了全国大量作者的积极参与,加强了编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每年的主题都不同,是如何确定的?明年的征文活动是否已确定?它和往年有什么不同?

    薛农基:《教师博览》一直是一份以文摘为主的刊物。文摘刊物存在着读者参与度低的先天局限,为了弥补这一局限,《教师博览》常年举办了征文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许多教师的参与。

    我们的征文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周期长(一般是一年);二是免费(目前许多征文活动都是要向教师收钱的);三是以故事为主,注重可读性。

    每年征文主题的确定,是在编辑部充分征集教师的建议,结合教育的走向特点确定下来的。《教师博览》2009年的征文主题已经确定——“师生关系一例”,欢迎广大教师踊跃参与。

  龙源期刊网:上述您提及,《教师博览》将于2009年全新推出原创版。原创版的推出,都有哪些精彩点值得读者期待?原创版推出后,现有的文摘本的内容是否会做相应的调整?

    薛农基:为了更好地服务教育,服务教师,《教师博览》将在2009年推出原创版。原创版以“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宗旨,以“叙事”为主,由教师讲述自己精彩的教育经历和教育故事。依托《教师博览》15年积累的办刊经验和资源,原创版将会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亮丽登场。

    为了确保新刊的质量,原创版在2009年将只出6期(双月刊)。待运作一年后,2010年再转为每月出一期(月刊)。

    原创版推出后,现有的文摘版的内容会作相应的调整。主要体现在现有版本的原创文章会大为减少,将相关的原创文章转到原创版去。

    原创版面世后,与文摘版之间将出现“一广博,一专精;一文摘,一原创”的格局,“互补、共荣”的局面有望呈现。

  龙源期刊网:《教师博览》分别进入2007年度、2008年度中文期刊网络传播国内分类阅读(教育教学类)TOP10期刊,这与《教师博览》与时俱进、注重与网络等新媒体的合作是分不开的。《教师博览》与新媒体的合作都有哪些?如何看待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关系?

    薛农基:《教师博览》分别与龙源期刊网、清华大学学术光盘等期刊网络平台有合作关系。说实话,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关系,我现在还比较迷茫。任何媒体生存的第一要务是要能盈利养活自己,而目前国内的纸质媒体成功向网络媒体转型的事例还没有出现,好像国外成功的例子也不多。

    纸质媒体向网络媒体转型后,它的盈利模式会有许多变化,最关键的是你不能在网上一本一本地“卖”杂志,一定要有一个规模效应。像你们龙源一样,两千多种杂志一块打包卖,这个平台才能凝聚起人气来,才能盈利。而像这样一个大的平台一旦建立起来以后,会形成马太效应,后来者很难超越它。而且,纸质媒体向网络媒体的转型,对很多报刊社来说,是一件脱胎换骨的事,难度很大。当然,这里最关键的问题是,网络媒体是否会取代纸质媒体?如果会,这个时间要多长?

  龙源期刊网:《教师博览》曾开过一个叫“白鹿洞” 的论坛,凝聚了非常高的人气。为什么后来关闭了呢?是否还会考虑推出类似的论坛?

    薛农基:“白鹿洞” 的论坛是《教师博览》杂志所在的单位——江西教育期刊社原来所开设的一个论坛。江西教育期刊社当时共有五种期刊,这个论坛是五种期刊共用的论坛,《教师博览》只是在其中有一个分论坛。因为《教师博览》的影响比较大,编辑部的同志对分论坛打理得比较勤,吸引了不少人,大家就误以为“白鹿洞” 论坛是《教师博览》的论坛了。

    这个论坛后来因为管理不严,经常被“轮子功”分子在上面发帖子,被公安部门关闭了。今后,我们会考虑把它恢复起来。

  龙源期刊网:“发行手段强劲有力,渗透很厉害”,有媒体对期发量在7万册以上的《教师博览》如此评介。《教师博览》市场成功的操作经验请您介绍一下。

    薛农基:呵呵,那是个误会。其实,发行一直是《教师博览》杂志的一条“短腿”。除了在本省我们会通过刊社的发行部门做些工作之外,对外省市场,我们并没有做多少推广工作,都是读者自己在邮局订阅的。而《教师博览》80%以上的订户都在外省。

    如果一个人的工作是适合自己做的事情而且又符合自己的爱好,那这个人是很幸运的。我很高兴自己能成为这种为数不多的幸运者

  龙源期刊网:“一个沉思性的学者,为中国教育的推进不断呐喊”,有人这样描述您。您的“呐喊”都通过哪些途径?“不断呐喊”是否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在这个过程中,一定遇到不少困难,您是否有过犹豫、困惑的时候?

    薛农基:我还不知道别人对我有过这样的描述,过誉了。作为一个办刊人,如果说有过什么“呐喊”的话,也主要是通过刊物来传达的。刊物对读者的影响,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完成的,一个编辑最高兴的事情,就是自己所编辑出版的刊物能对读者产生正面的影响和作用,甚至改变他们的人生状态。

    办《教师博览》15年来,我经常能享受到这种喜悦和激动,我的许多分布全国各地的朋友,都是《教师博览.》的读者和作者。我曾经对朋友说:一个人的一生可以去做很多工作,但总有一件事情是最适合你做的;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有很多爱好,但这些爱好往往与工作无关。如果一个人的工作是适合自己做的事情而且又符合自己的爱好,那这个人是很幸运的。我很高兴自己能成为这种为数不多的幸运者。

  龙源期刊网:您是个美食家,按理说,应该对饭菜很挑剔。但生活中您,对此却很随意。怎么分析您这种性格?您眼中的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亲朋好友眼中的您,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薛农基:呵呵。美食家谈不上,只是对厨艺有些涉猎而已。吃饭的目的无非有两个:果腹,享受。能够将两个目的结合在一起,当然是最好了。但在目前我们这种工作环境下,中午经常要吃工作餐,只能要求果腹即可。人要学会随遇而安。

    如果要作自我评价的话,我觉得自己是个宽厚、爱思考、有主见的人,对很多别人很在乎的事情不在乎,对很多别人不在乎的事情很在乎。亲朋好友眼中的我,应该是个善良、稳重、大气的人吧。

17#
 楼主| 发表于 2014-4-28 00:51:03 | 只看该作者
16#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02:15:10 | 只看该作者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16:25:08 | 只看该作者


=只需点击此图即可进入《教师生活365》!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1-14 08:35:41 | 只看该作者
2013,是移动互联网元年!
2014,乃移动互联网发展年!
朋友们,千万不要OUT了!
《教师博览》微信公众号诞生了!
开张三天,发稿13篇。
选文有教育文化精品、刊物最新文章、编辑随笔小品等。
刊物与微信、微博、博客、网站等全新互动,丰富您的教育生活!
没有关注的朋友请抓紧关注,精彩不要错过哦!
请添加《教师博览》微信公众号jsblzzs
或者扫一扫二维码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1-4 20:06:33 | 只看该作者
教师需要博览
——为《教师博览》创刊20周年而作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中国民进中央副主席  ○朱永新

《教师博览》20岁了。应该为他举行一个“成人礼”了。
当他还是一个8岁的孩子的时候,我就认识他了。那个时候,他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孩童,洋溢着勃勃的成长的气息。
由于喜欢这种气息,我把自己关于理想教育的一组文章,交给了他首发。那个时候,在文摘性质的期刊发原创文章,还不多见。从《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到《中国教育缺什么》《我心中的理想体育》《生命教育:让教育回家》等,《教师博览》连续发表了我十余篇文章,我也因此与他结为忘年交。
记得在他10周岁庆生的时候,薛农基兄将10年期间发表的优秀作品汇编成《教师的情感与智慧》一书,邀请我为这本书写了一篇序言。我在这篇题为《教师的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美丽》的序言中写道:每个人都有两个重要的世界——情感世界与智慧世界。一个人是否幸福,是否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两个世界满足的情况,教师也是如此。而且,这两个世界又是互相影响的。在情感世界,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够真正地把爱心给所有的孩子,真正地用心对待自己的每一次讲课、每一次与学生的沟通,一定会感受教育的乐趣、体验教育的幸福。同时,在智慧的世界,也一定会找到“把发现留给学生”的办法,让学生每一天都在期待和惊喜中度过。
而他也让我们有着新的期待和惊喜,不断成长着。后来,他创办了原创版,我又继续为他撰写了《人才培养与教育创新——在江西师范大学的讲演》《一朵玫瑰的蓝色新生》等文章。而我在媒体上的一些重要言论,如《教育改革的三大看点》《危险“校车”悄悄驶来》《教师成长,情感素质不可或缺》等,也都先后被文摘版第一时间刊发。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彼此关注、彼此欣赏,为对方喝彩,为对方加油,一刻也没有停歇。
我之所以喜欢他,是因为他身上散发着田野的气息、泥土的芳香。他是那样贴近教师,教师的课堂内外、油盐酱醋,教师的婚姻爱情、人际交往,教师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在他的关怀之中。
我之所以喜欢他,是因为他身上呈现着理论的锐利、思考的光芒。他是那样敏锐,中国教育的热点问题,世界教育的发展动向,他都努力地把握,及时与一线教师分享。
教师是需要博览的。我们今天在教育上发生的碰撞,在以前其实大多已经发生过。我们教室里正在进行的磨合,在别人的教室里大多已经进行过。我们国家的教育问题,在其他国家里大多也曾经出现过。《教师博览》的使命,是帮助一线教师热爱阅读,成为博览教师。
作为他的忘年交,作为他的办刊顾问,在为他的成人礼庆贺、祝福的同时,也真诚地期待他更好更快地成长。希望在他而立之年的时候,我能够看到他更加光彩照人的英姿,用新知去培育年轻的一代,用激情去点燃未来的英才。

我与《教师博览》
四川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李镇西

我第一次见到这本杂志是在2000年秋天,那时我刚到苏州大学读博士。在导师朱永新的办公室,我看到这本外观朴素的教育文摘类杂志。随便翻了翻,便感到了它独特的风格——一篇篇文章短小精悍却观点鲜明,文风朴实而又视野开阔;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前瞻,又有紧贴大地的校园气息。《教师博览》很快吸引了我。
后来,该刊编辑部薛农基老师向我约稿,我便寄去了一篇刚刚写好的《从教育浪漫主义到教育理想主义》,发表在《教师博览》2001年第3期。我在文中把自己十八年的教育经历分为三个阶段:教育浪漫主义、教育现实主义和教育理想主义。这是我第一篇全面回顾总结我教育历程的文字。因为《教师博览》的影响,我这篇文章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反响。后来有些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写关于我的论文,都从这篇文章中找“第一手资料”。
我在《教师博览》上发表的第二篇文章是2001年第8期上的《与书为友》。我展示了自己的阅读经历后说:“是的,阅读,不停地阅读,现在是我精神生活中须臾不可缺少的最美丽的风景,也应该是每位语文教师乃至所有教师教育生命的体现方式。”《教师博览》目录的上方一直印着两句话:“为提高教师全面素质服务,为丰富教师精神生活服务。”而“服务”的路径便是倡导读书,即“博览”。我以这篇文章表达对《教师博览》办刊理念的认同与支持。
2001年11月,《教师博览》又发表了我的《中国呼唤教育家》。面对当代中国对教育家的呼唤,我提出了真正教育家的四个标准:第一,有超越世俗的高远追求;第二,有属于自己的富有创见的教育思想;第三,有百科全书式的学识素养;第四,有长期的第一线教育实践。文章发表后,我收到全国各地读者的来信,表示支持或提出商榷。我知道,我的观点再一次凭借《教师博览》的影响而产生较大反响。
从那以后到现在,十三年来,我在《教师博览》上发表了数十篇文章:《教育科研:警惕“伪科学”》《教育,把童年还给童年》《做最好的老师》《师德新思考》《今天,我们究竟应该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什么》《你还可以更幸福》《浮躁种种》……有的文章是我直接投给《教师博览》的,而有的则是先在其他报刊上发表后再由《教师博览》转载。坦率地说,这么多年来,我当然不只是在《教师博览》上发表文章,但因为《教师博览》在一线普通教师中的口碑,我特别愿意把文章投寄给《教师博览》,而每次接到该刊的约稿,我总是倍感荣幸。
十多年来,我不但是《教师博览》的读者和作者,还是它的义务推销者。我曾经在学校为每位教师订了一份《教师博览》,让老师们以《教师博览》为“捷径”开阔视野,拓展胸襟。每次在外面讲学谈到读书这个话题时,我总要向老师们推荐《教师博览》。
《教师博览》杂志并没有委托我做广告,但我觉得它是值得广而告之的。在当今眼花缭乱的杂志中,《教师博览》的品位是显而易见的。它朴素而不花哨,从不以先声夺人的炒作或华而不实的包装来“抢眼球”,而是以言之有物的文风和俯身服务的真诚赢得读者。它有理论深度但不装腔作势,它紧贴教育教学的实际,娓娓道来,侃侃而谈,给老师们以思想的启迪。它正直而有风骨,直面当今教育的种种弊端,凛然正气,扬清激浊。它不媚俗,不以廉价的所谓“理解”迎合教师队伍中某些消极言论甚至错误观点,而是旗帜鲜明地传递正能量。它不唯“名”,发稿不只盯着那些所谓“名家”“大家”,而是向所有普通老师敞开胸怀——后来《教师博览》还专门出版了“原创版”,里面绝大多数文章都来自一线普通老师之手。它不拜金,不冠冕堂皇地搞什么“论文大赛”“十佳评比”以牟取不义之暴利;更让我多少有些惊讶的是,《教师博览》很少有商业广告,却长期在“原创版”封三免费为普通教师刊载优秀的摄影或绘画作品……这样的杂志,有风骨,有良知,有品位,有营养,真正是属于教师自己的,我当然要为它义务做宣传了。
因为确实太忙,我现在几乎谢绝了所有约稿。但那天薛农基老师请我为该刊20周年刊庆写一篇文章时,我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因为我对《教师博览》一直怀有感激之情,早就应该为它做点什么了。为了写这篇短文,我昨晚上爬上梯子从书橱的最高层一本一本地找出发表过我文章的《教师博览》,数了数,居然有三十四本,堆叠起来,蔚为壮观。我仔细看了看每本《教师博览》目录上我的文章标题,发现了一个巧合——这几十篇本各自独立的教育文章,因为《教师博览》的罗列,便勾画出了十多年来我教育思考的发展脉络。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发现是,至少我接触《教师博览》的十三年来,它竟然一直没变:开本没变,纸张没变,连封面的风格都几乎没变——四个“教师博览”红色大字一直在左上方,还有封二的内容也没变——一直是“教育人物”,一期又一期地推出一位位来自讲台的教育者……这个发现让我对《教师博览》又多一份感动和敬意。
其实,《教师博览》一直保持它的“变”与“不变”。变的是紧随时代的新锐思想,不变的是它素雅的外观、质朴的文风和永远为一线教师服务的心。

教师:最具教育家潜质的群体
——写在《教师博览》创刊20周年之际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  《未来教育家》总编辑  ○刘堂江

《教师博览》20周岁了,玉树临风,英姿勃发。20年前,《教师博览》以其独特的文化雨露,滋润着广大教师读者,引领、扶持着他们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健步前行。
在《教师博览》20华诞的喜庆日子里,我很愿意与读者朋友分享一个话题是:教师——最具教育家潜质的群体。
著名教育家敢峰先生说:“教育家从教师中结晶析出。”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说:“教育家是上课上出来的。”著名教育家李希贵校长说:“课堂里诞生教育家。”虽然他们表述的言词各异,但内涵实质相同,即是说:教育家从教师行列中走出来;教育家的主体,就存在于教师的出类拔萃者之中。
纵观中外古今,大凡真正的教育家,都是当过老师、教过学,经过“传道、授业、解惑”历练的:孔子老先生当年坐在杏坛上“因材施教”的情景,我们可以让想象的翅膀任意翱翔;斯霞老师从17岁当教师起,直到90高龄还没有离开课堂;无独有偶,叶圣陶先生也是17岁初为人师,从教书讲台步入教育家殿堂的;更巧的是,苏霞姆林斯基竟然也是17岁开始从教,终身坚守教师(校长)职业。还有苏格拉底、夸美纽斯等,均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
我以为,教师具有得天独厚的三大教育家潜质。
一、实践。一切理论皆源于实践,一点实践经验都没有的“教育理论家”,很难是大众心目中公认的教育家。真正的教育思想,必须依托于实践的土壤。教育家成长,必须深深植根于教育实践的沃土。而教师恰恰处于实践第一线,每天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摸爬滚打,最容易发现教育中的问题,最迫切探寻解决的办法,最善于提炼规律性的理念,最富于教育实践经验。这种身在其中的实践,不是做点调研、听几节课所能替代的。实践是源头活水,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班主任,在实践中生成了自己的教育价值观,生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生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所以,真正的教育家,应该更多地产生于他们中间。
二、热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育家的首要条件。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除了责任以外,还会产生真挚的、深厚的师生情感。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真爱,是大爱,是神圣的爱,有时甚至胜于爱自己的孩子。正如李希贵校长所描述的:“每颗心灵的颤动,每一朵智慧之花的绽放,每一次从混沌到启蒙,都显现和证明了老师们的崇高与伟大。是他们的精心呵护,是他们的温暖搀扶,是他们的热切期待,是他们的巧妙点拨,是他们的大度包容,那一个个蓓蕾才能嫣然绽放,那一株株幼苗才能迎风生长。”说教师是世界上最爱学生的一个群体,恐怕是恰如其分的吧!
三、坚守。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甚至终身为教育事业奋斗,是教育家的又一重要条件。教师职业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职业,只要喜欢,一般就干一辈子了。哲人云,一个人一辈子围着一件事转,最后全世界都会围着他转;一个人一辈子围着全世界转,到头来全世界都会抛弃他。于是,职业坚守又成了教师成长为教育家的先天优势。
有教师问:“我能成为教育家吗?”敢峰先生回答:“为什么不能呢?古人早就说过了:‘人皆可以为尧舜’。不过,这个问题谈到底,只能由你自己回答。别人的回答只是激励,回答这个问题最权威的人是你自己,你的教育理想和信念、你的教育抱负、品格和情怀,你的学习和努力,你的教育实践和教育业绩,以及愿不愿意终生献身教育事业。”
教师朋友们,点燃教育家成长的激情,放飞教育家成长的梦想吧!

从特色到品牌,从美誉度到影响力
——祝贺《教师博览》创刊20周年
马建强

十年前,我曾为数以百计的中国教育报刊中竟有一本《教师博览》这样关注教师职业生态、情感世界、人文际遇、生命状况、“目中有人、心中有爱”的好刊物而感动,专门以《关注教师职业生活  体现教师生命关怀》为题写过一篇文章,祝贺《教师博览》创刊十周年。“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一转眼又一个十年过去了,而今《教师博览》已经创刊二十周年。我很荣幸,这些年来我一直是《教师博览》的读者,偶尔也曾是《教师博览》的作者,因为读者、作者的原因,我更熟知《教师博览》的每一位编者,熟知《教师博览》的一些作者、好多读者。有人形容夫妻关系有“七年之痒”的说法,而我与《教师博览》差不多二十年了,因为她“倔强如初、沉吟至今”,因为她“博而不浅、综而不滥、专而不涩”,大有“白首如新、揭盖如旧”之感。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二十年来,《教师博览》坚守“从教师的角度看世界,以社会的眼光看教育”的办刊立场,坚持“为提高教师全面素质服务,为丰富教师精神生活服务”的“双为”办刊方针,坚定“点亮教育智慧,陪伴教师成长”的办刊方向,伴随着艰难变革中的中国教育、负重前行中的中国教师,不离不弃,不急不躁,亦步亦趋,若即若离,责任自当,谦卑自牧,赤忱自守,于无声时听惊雷,于铅华处见素颜,虽居江西一隅,却闻名遐迩,蔚为全国名刊,在办刊特色上赢得了体制上下、教育内外的普遍尊敬,在办刊效益上获得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重丰收,在办刊质量上取得了专家叫好、读者叫座的难得双赢。我曾做过几年乡村教师,也曾做过多年刊物编辑,作为读者,作为同行,我都深深为《教师博览》所折服,因为我知道这背后他们的定力、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勇气。
还记得最初接触《教师博览》的情况:我有一位中学同学,名叫张志隽,小时患小儿麻痹,走路一瘸一拐,父亲也早逝,家境很困难,但他自尊自强,成绩一直优秀。但考大学时,几次却都因残疾而不被录取。他没有放弃,屡败屡战,终于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最后被录取到一所师范院校。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农村教书,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热爱读书的他,教学成绩不凡,后来他被调进县城教书,一时成为我们同学中的骄傲。一次同学聚会,他偶然提到他一直自费订阅《教师博览》,觉得这本刊物办得很有特色。那时我也编刊物,我知道在所有读者中,教师这个群体是比较难侍候的:因为教师是职业教书人,也是专业读书人,读书既是他们的工作,也是他们的学习,更是他们的生活。教师最不缺的就是书报刊了,铺天盖地的教参、教辅、练习册、考卷让他们烦不胜烦,千刊一面的教育类报刊让他们食多无味。我做老师的时候,最初每年都有一定的书报费,但老师们要么不知道订什么报刊,要么就专门订广播电视报之类,后来学校竟然采纳教师们的意见,干脆就把书报费算入工资里省得心烦:教师们要看书,就自己去图书馆阅览室去看吧。这种情况在十多年前的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非常普遍。但一本来自江西的《教师博览》,竟赢得了江苏一位基层教师的自费订阅,我很兴奋。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对《教师博览》进行了研究。正如该刊主编薛农基自己所说的那样,他常常是“对很多别人很在乎的事不在乎,对很多别人很不在乎的事很在乎”,于是《教师博览》就成了一本不关乎空洞玄乎的教育理论、不关乎勉为其难的学科论文、不关乎具体琐碎的教学技巧、不关乎提高成绩的考试秘籍的一本纯粹的刊物——她关注教师的出发归来,她关注教师的白天黑夜,她关注教师的生存际遇,她关注教师的思考价值,她关注教师的人文意义,她关注教师的内心力量,她关注教师的呼吸心跳。常言说得好,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教师可是士子出身,士为知己者死,士为悦己者容,果然《教师博览》很快赢得了一线教师的喜爱。这也让我认识到当代中国教师,要想赢得社会尊敬、获得自我发展、实现教育价值,一定要具定力、要能沉思、要有情怀、要敢担当。
我注意到最初《教师博览》是有点“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她在有着完整强大的系统发行网络的本省,一开始并不夺目也不突出,而是在苏、浙、沪率先赢得了自费订阅的第一桶金。大家稍加了解即可知晓,早期《教师博览》的作者中,差不多就是苏、浙、沪等地后来那些名校长名教师包括特级教师的后备名单大全,而《教师博览》这本刊物,那更是苏、浙、沪这些教育相对发达地区追求个人发展、致力专业成长的教师们的教育营养餐。从这个角度说来,在《教师博览》的第一个十年,那是耐住了寂寞赢得了赞誉,选择了人文关怀赢得了办刊特色。第二个十年,《教师博览》在办好刊物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刊物生存空间,比如举办年度性征文,举办读者作者联谊会,承办教师专业成长报告会,并适时将期刊的优秀文章积集出版打通书刊界线培育更大的读者市场,适时开通网站论坛实行开门办刊赢得了稳定优质的作者资源等等。第二个十年,《教师博览》在期刊品牌化、市场化上实现了突破,目前《教师博览》已经拥有三刊,即文摘版、原创版和科研版,放大了期刊品牌效应,细化了期刊作者定位,丰富了读者阅读层面,满足了市场多元需求。
   《教师博览》创刊二十周年之际,我期待她的下一个十年能够在现有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把文摘版办成教师们了解世界关注社会的更大更新的窗口,把原创版办成教师们展示真实鲜活生态的更好更宽的平台,把科研版办成教师们开展教科研致力专业成长的更高更优的阵地,从而完成期刊从特色到品牌、从美誉度到影响力的二次跨越式发展,为这个时代做出更大的贡献。我祝福,我关注,我更期待。
(作者为南京特殊教育学院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长、编审、教授)

就愿做个“博览人”
■谢   云

南昌与我,一向没什么瓜葛——尽管那是著名的英雄城,而且有王勃的“滕王阁”。但是我在遥远的四川,“蜀道难”的隔阻,让我很少决心外出。但是,《教师博览》出现在我的生命里,一切,都因此而发生了改变。
2007年初,我的一篇文章《关注有思想的教师》,在文摘版刊发,而且排在前三,很显眼。在文摘为主的刊物上发表原创文字,不容易。普通教师,跑到那样重要的位置,更不容易——当年9月,为刊物订阅事宜,与薛农基主编通电话时,他这样告诉我。他说,因为那篇文章,对我很有印象。薛的声音,平和,温暖,隔着数千里距离,仍让人感觉踏实。
后来,还在文摘版发过些文字,主要是在“征文”里——“博览”的最大特色,一年一个主题征文,不交费用,反倒真正有奖,不容易——2008年第5期,我写当年一位老师的文字发表,印象特别深。因为,第一,收到刊物时,正值“5.12”地震期间,编辑曾在QQ里致以问候和祝福;第二,那篇文章,让我得到了价值1000元的图书奖励。
领奖是在当年11月,但是显然,我坐28小时火车去南昌,并非去搬那些图书,而是去赴《教师博览》的约——创刊15年后,他们准备办“原创版”,计划先期开一个重点作者会,征集意见和建议。感谢薛主编的赏识和信任,曾就“原创版”的构想和规划,征询过我的意见。我斗胆建议,除计划中的作者会外,再加专家报告,小会套大会,既能扩大影响,又能略有回补。他们采纳了,并特许我带几名“知行社”成员前往。
金秋时节的那次远行,现在回想起,依然觉得开心和激动——编辑部对我们,给予了热情的接待。那种热情,是带着老区的温暖、诚恳和质朴。
更重要的是,那次出行,让我遇见了张文质、肖川、刘铁芳诸位先生,还跟许锡良、傅国涌、茅卫东等人挂上了号。
可以说,那次南昌之行,影响和改变了我的人生——此前,我虽身为教师,是教研员,但对教育的关注,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远远不够,但从那以后,我给自己的定位就一直是:教育观察者、思考者、行动者——对这三者的努力践行,让我成为今天的样子。
对编辑部的感激之情,一直存念在心,也努力体现在行。除写稿、投稿外,也宣传、广告,偶尔,还会在QQ上,跟编辑交换感受和意见。当然,主要是围绕着新生的原创版。
2009年,我应邀再去江西,参加在井冈山举行的重点作者笔会。说实话,对去过的地方,我一向难有激情,但是若那里有美好的人(我喜欢简称为“美人”),我会毫不犹豫地一去再去。“再去”让我与《教师博览》的关系更近了一层:蒙心田先生的信任和委托,在“作者”之余,我干起了“编者”的营生——2010年,原创版全新改版,我也成了“博览人”中的一员:做了一年兼职编辑,既为刊物每月选稿、荐稿,也开始做些大型专题策划。
“公开课:枷锁?光环?”、“安静地走开,还是勇敢地留下来”、“唤醒教师沉睡的心灵”、“他们就是中国教育的未来”、“推动阅读的手,就是推动未来的手”、“在教师共同体中激情成长”、“重建教师的尊严”、“班主任的专业成长之路”、“课堂:一个人的变革与坚守”——此时,再次浏览这些专题,仍感到激动和欣慰:这些,都是我认为当今教育应当特别关注的问题,当我审视和梳理,说出自己的看法时,我感觉美好;当这样的问题和表达,通过“博览”的影响和推广,被更多人关注到,引发他们的共鸣和思考,我感觉更美好;通过这些专题策划,有不少教师成为“博览”的作者,甚至是重要作者,我感觉特别美好。
说实话,“专题”是非常累人的。每做一个策划,从选题到方案,从约稿到统稿,从与心田先生商议,到跟作者讨论,再到最终改稿、定稿,耗心、耗神、耗时间。但是,因为有着这种种美好,因为是给“博览”做事,所以付出再多努力,我也心甘情愿,不计回报,因为,我喜欢这个刊物,无论是“面向教师”的文摘版,还是“讲述教师自己的故事”的原创版,甚至,私下里,我也愿意以“博览人”自居。
作为“自家人”,“博览”也曾不遗余力地推举我。我曾多次参加刊物举办的笔会,2010年,又成了原创版的首批签约作者。2011年底,初步完成“禅里的教育”时,我曾将部分篇什发给心田先生分享,没想到,他立即敲定,要在来年的原创版上给我开专栏,以“禅学与教育”为名,每期一篇。这样的举措,对任何一个作者来说,都算得天大的好事,而这样的好事,居然在2013年再次延续,该算是怎样的褒赏和奖掖呢?
而我知道,这样的褒赏和奖掖,其实并非只对我这样的所谓“重点作者”——心田先生曾跟我说,刊物要更多地发现和培养新作者,以保证刊物的“新鲜感”。更重要的是,他说,一个普通教师,可能会因为一篇文章的发表,而影响和改变他的教育面目和教育生活。多年以后,回首自己的教育生涯,当他发现自己曾经与一本叫《教师博览》的刊物,有过深切的联系,这该是多么美好的事。
尽管隔着遥远的时空,但我能够想象他的语气和神情,能够感受他的情怀和担当——这其实也是《教师博览》的情怀和担当。在林林总总的教育刊物中,有这种情怀和担当的,不多,所以,我敬重于这本刊物为教育所做的努力,并以自己能够效力于这本刊物而自豪。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十六年前的一次获奖
■魏振强

1997年的暑假,我带着妻子和女儿去省城拜访一位朋友。在那玩了几天后,我们坐火车返回。下了火车,已近午夜。一进家门,就听到电话铃声大作,我奔过去拿起话筒,里面传来一位女士的声音:“您好!是魏振强老师吗?”我说“是的”。那女士笑了:“魏老师,我这两天找您找得好辛苦……”
接下来,女士告诉我,她是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万家灯火”栏目的一位编导,他们准备在教师节来临前做一期节目,大意是围绕一个学生对校园生活的回忆,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敬意,而她恰好从《教师博览》上看到了我的一篇文章,很感动,想请我做这期节目的嘉宾。我一听,脱口而出:“我长得太丑了,上电视很不合适。”但女编导不依不饶,说她找到我很不容易,先是通过我所在地区的宣传部,打听到我所在的学校,然后问到我家的号码,接连打了两天电话,都没人接,现在终于联系上了我,让我无论如何都要配合他们一下……她言辞恳切,而我也老老实实地说出了我的顾忌:一是我确实长得对不起观众,二是我本来就是个胆怯的人,面对镜头,可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女编导开始安慰我:长相好不好不是大问题,他们需要的是真情实感;面对镜头紧张也正常,他们会有办法让我放松的。她这么说,我就不好再推辞了,便说考虑一下。那编导说,那好啊,过两天她再打电话过来,并让我做好准备,尽量找一些过去的照片和课本作为采访时的“道具”。
放下电话,我在沙发上坐了很久——我这样子能上电视吗?而且是国内影响力最大的一家电视台!至于编导吩咐我找过去的照片和课本,我压根儿就没找,因为在穷苦少年时代,我几乎没照相,偶尔照的一两张照片也没有保存下来,而那些老课本之类的早就不知丢到哪里去了。
第二天,我跟妻子说了我的顾虑,七岁的女儿在旁边说:“爸爸,你还上电视?长得太丑了,要让人家骂的!”童言无忌,但实在。也就是她的这句话让我下定了决心。
又过了一天,女编导的电话来了。这回我在礼貌地强调我的种种困难之后,也坚决地表达了我的想法:千万别找我了,赶紧物色合适的人吧。那编导听我心意已决,也就没再为难我了。
央视那一期的教师节特别节目我后来特意留心了一下,嘉宾是余秋雨先生。余先生深情地回忆他昔日的老师,令人动容,而余先生的学识和儒雅更让我自惭形秽,我在心里也为自己的“明智”感到侥幸。
现在我要说说那位编导提到的文章了,它是我在《教师博览》举办的征文中的参赛作品《那一夜,刻骨铭心》,发在1997年第1期的《教师博览》杂志上,后来被评为三等奖,时任编辑薛农基老师给我亲笔写了封信,对我的热心鼓励,让我至今想起来还心存温暖。
央视的“万家灯火”栏目后来取消了,而我也改行从事文字工作。十多年前,我去新单位自荐时,就曾带着刊有我文章的《教师博览》杂志,还有获奖证书。我虽然离开了教师岗位,但我至今还常常写与教育有关的文字,偶尔也有被《教师博览》转载的,比如《老师的腰围》。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晚报》副刊部)

我与《教师博览》的情缘
■庄华涛

遇上《教师博览》,仅仅只有三年时光。这三年《教师博览》的相伴,让我有着太多美好的回忆。
那是2010年,我偶尔在朋友处见到一期《教师博览》,一读之下,感觉非常清新。记得那期中编发了一篇闫学老师的《中小学教研,为何热不起来》,读过以后我感觉闫老师只叙述了教研本身存在的问题,而对教师内心存在的对教研认可度所存在的问题没有涉及。因而,回家之后,我壮着胆给编辑部发去了一个“读者反馈”,谈了自己阅读过后认为需要补充的一点看法。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份普通的读者来信,编辑部居然编辑刊发了。那,应该是我开始教育写作时为数不多的正式发表的文字,内心的那种激动可想而知了。
2010年末,出于对《教师博览》第一印象,当邮局开始征订杂志时,我选择订阅了《教师博览》的原创版与文摘版。拿到刊物后我发现,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每期的杂志都是那样极具可读性。原创版,更倾向于普通教师的生活。一篇篇文字中,可以看出普通教师的教育追求与苦乐生活;文摘版,更倾向于大视野、大命题,其间不光有教育,更有作为教师需要了解的一些深度思考。自此,《教师博览》成了我每年都必订的刊物。
慢慢地,随着《教师博览》的滋养,我的思维方式与教育理念有了很大的转变,视野也愈加开阔了。于这样的阅读中,我看到了自己可以努力的方向,明白了教育对于学生、自己乃至社会的意义,也懂得了成就学生的同时其实也是完善自我……当有了一定的感受时,我已经不满足自己仅仅是个读者了,也开始撰写属于自己的生活与思考。三年来,我在《教师博览》发表了《转变》《教育不是“复制”“粘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园子》《有一种救赎叫写作》等文章。
最让我记忆深刻让我感动的是,那次,为了《教育不是“复制”“粘贴”》一文的修改,在临近春节时,编辑仍打来电话,给予很多指点。放下电话后,内心的那份温暖,直至今日都让我牢记。
更让我感到荣幸的是,2011年底我成为《教师博览》的签约作者。这份快乐来得太过于意外,以至于见到那份通知时,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要知道,如我这样默默无闻的乡村教师,居然可以获得这样的认可,与众多的教育名家一样成为“签约作者”,内心的感动也就不难理解了。也正因为这样的鼓励,我时时提醒自己,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要写好自己的文字,因为,从此我也算是半个“博览人”。
在与同为教师的朋友交流时,我总爱提起《教师博览》。不是借《教师博览》签约作者的身份标榜自己,而是实实在在想让更多人接触这份杂志,从而让《教师博览》能够如同影响我一般,影响更多人的教育理念与工作态度。也许,每多影响一个教师,就是影响一个班的教育,影响好多个家庭的希望。
回想有《教师博览》陪伴走过的路,我深切地感受到,一份优秀杂志真可以对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为,她能滋养一个个普通教师的灵魂,提升一个个普通教师的理念,树立一个个普通教师的教育理想。
因而,在内心,我也有着一份最真挚的祝愿——祝愿《教师博览》的明日更美好,更辉煌。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县陶辛镇保沙学校小学部)


从忠实读者到签约作者
■翁还童

我是在最基层的教学点发现《教师博览》的。那时,我在小城机关工作,小妹在一个村教学点任代课教师。这个山村在庐山西海边上,名字叫做棠下。春节我回到山村,小妹的书橱里摆了几本刚刚创刊的《教师博览》,我翻阅后,就有故友重逢的喜悦。刊物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非常符合我的口味,小妹也对这本杂志津津乐道,精心收藏。那几年,杂志的封三上每期登一首流行歌曲,小妹就用这些歌曲来上音乐课。思想决定刊物的高度,文化决定刊物的品位,它以“博、新、深、精、趣”为办刊宗旨,很快形成自己的办刊特色。我们讲做人要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办事,按特色定位。《教师博览》正是以自己独特的人文本色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及高雅的思想趣味立于全国优秀期刊之林。记得2003年7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给《教师博览》创刊10周年写的贺信,评价它“定位准确,内容丰富,品位高雅,风格清新,深受全国广大教师欢迎”。从最底层的代课教师到最高层的教育部长,大家对《教师博览》的评价是这样的好。
从那时开始,我每年自费订阅《教师博览》,并想办法补齐了创刊初期的几期,我订阅报刊比较多,以文学为重。但二十年来一直坚持订阅的只有这本《教师博览》,并每年装订成册,成为书架上的珍品。2009年,《教师博览》原创版创刊后,我又毫不犹豫地把它作为新的必订刊物。《教师博览》追求卓越品质,文摘版已办成独一无二,原创版也果然办出品位。在这里,我认识了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大家,不仅可以看到朱永新、杨东平、肖川、刘铁芳等专家学者对教育的思考,而且展示管建刚、窦桂梅、谢云等一批新秀的教育实践。孔子说:“君子不器。”就是君子不像器皿般只有一定的用途。我长期阅读《教师博览》,觉得它就是期刊中的君子,它不是用来给人解决某些专门问题的,而是给人打下人文底色的,它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教师博览》创刊时,我还是个文学青年。其后,我在《中国妇女报》《中国教师报》《江西日报》等报刊发表过许多作品,并于2006年结集出版,我也成为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我的创作成长历程大致也就是做《教师博览》忠实读者的这20年,虽然发表不少作品,也出版了散文集《无人喝彩》,但我心底一直有一个私密的心愿,那就是自己的文章可以发表在《教师博览》上。原来它只有文摘版,自己知道很难,因为要有读者的推荐,还要入得了编辑的法眼。原创版创刊后,我看到了希望,仔细研究它栏目的风格,觉得有合适的作品就可以先寄给它。2011年底,写成《我的读书生活》一文,投寄给原创版,刊发在2012年的第5期的“书话”栏目中,我终于实现多年的夙愿。同年10月,我的散文《多少回梦里到二团》又刊发在2013年第1期的“文苑”栏中,与我非常崇拜的作家陈世旭、张丽钧等先生的大作放在一起,这真是莫大的荣幸。《教师博览》2013年第6期公布了“本刊第三批签约作者名录”,我的名字亦忝列其中,真是受宠若惊。
作为一个读者,我对于《教师博览》的评价有四句话,那就是:唱响曲子,守住位子,培养苗子,结出果子。《教师博览》始终坚守高雅文化品位,推出一批教育大家,推出一批教育新人,广结善缘,成果丰硕,成为全国有影响的杂志。
回顾二十年来与《教师博览》的相识相知,心里满满的。《诗经》有说“既饱以德”,就是这个样子吧。
(作者单位:江西省武宁县教育局 )

《教师博览》,我因你而美丽
■黄丽娟

邂逅一本好书,如同在春暖花开的园子里,邂逅一个人,拈花微笑,眼波流转,岁月安然。遇见《教师博览》的时候,我正是如此。
那一年,学校搬迁扩建,新建了好多专用教室,其中就有宽大明亮的教师阅览室。一排排整齐的书架,散发着木质的清香,一本本崭新的杂志,加上新来的图书管理员甜美的笑容,常常令我流连忘返。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照例在书架上寻找自己喜爱的杂志。突然,“教师博览”四个鲜红的大字映入我的眼帘。我心一喜,轻轻翻开书页,不读不知道,一读真奇妙。那个下午,我就心意宁静地坐在阅览室窗前,一字一句地品咂着。阳光像片片轻柔的羽毛,偶尔在书页上起舞。我的心在字里行间快乐地游走。那一种感觉真好,直到现在,我仍记忆犹新。可以这么说,《教师博览》就像一泓蕴涵无限生机的清泉,给一个麻木与倦怠的心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滋养,而我就像一只迷途知返的羔羊,涉水而来,尝到了清新可口的嫩草。
从此,每次去阅览室,我第一眼总要去找《教师博览》。如果哪一天被同事借走了,我会很失落,虽然过一两天,就又能读到它。有一次,我偷偷跟图书管理员说,杂志一到先替我“藏”起来,等我看好了再出借。图书管理员笑我有私心,可看我真的如此爱不释手,便善心大发,答应替我“私藏”。于是,在她的“掩护”下,我如愿以偿,每一次都率先读到了《教师博览》。这件事我一直未对任何人说起,虽然好读书没有错,但毕竟做了一件对不起大家的事呢。
人相处久了,便会生出越来越亲近的感情。读书也一样。我不再满足于去阅览室借阅《教师博览》了,我开始自己订阅。从此,期盼杂志的到来便成了我每个月的必修课。每次从收发员手中接过杂志,我都要闻一闻那油墨的清香。我也不急着翻阅,而是小心翼翼地把杂志抱在怀里,生怕弄卷了任何一个书角。等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我才打开杂志,津津有味地开始阅读。当然,我还可以一边读,一边圈圈画画,因为,它完完全全属于我。这样的一种读书快感,不知道你体验过没有?
然而,几年前,我开始专注于文学创作,渐渐与《教师博览》分了手。诚然,我的文学创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每次想起那本曾经带给我阅读快乐、洗涤我心灵尘埃的《教师博览》,就会有些许惆怅。因为,《教师博览》中那一篇篇文质兼美、发人深省的文章曾让我这个匆忙行走在教育之路上的过客渐渐“慢”下脚步,让我重新找回到应有的从容、优雅、耐心与宽容,令我与诗意的教育生活美丽相逢。
很偶然地认识了一个博友,他是《教师博览》的第二批签约作者。在他的激励和引领下,我重新鼓起勇气,又牵起了《教师博览》温暖的大手。我开始积极撰写文章,向《教师博览》投稿。很幸运,《教师博览》向我敞开了大门,我的3篇文章被录用,而且还成了它的第三批签约作者。
感谢《教师博览》,让我的阅读和写作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感谢《教师博览》,让我忘却诱惑和干扰,忘却浮华和躁动,始终守住一颗纯净的心;感谢《教师博览》,让我感受到生活的平实与安宁、温暖与喜悦。《教师博览》,我因你而美丽。未来的路,我们还要一起走!在《教师博览》创刊20周年之际,让我送上一句最真挚的祝福吧:“祝《教师博览》的未来越来越辉煌!”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

与《教师博览》同行,享受成长的快乐
■刘   波

从读刊到读人
我真正开始阅读《教师博览》实在2007年,当时我正处于“学科阅读”向“开放阅读”的转型期。2007年1月,我在学校阅览室翻阅了几期的《教师博览》后,就有找到一种知音的感觉。于是,我马上补订了2007年的《教师博览》,从此以后第一时间与她亲密接触了。
2008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教师博览》原创版创刊座谈会。在这次座谈会上,我见到了《教师博览》的全体编辑,并结识了傅国涌、张文质、刘铁芳等名家以及张璧宏、常作印等优秀的校长和教师。
2010年8月,我有幸参加了《教师博览》的重点作者会,再一次见到了这些编辑,这样,见到他们就更有感觉了。看了精美的《教师博览》的文章,又能与编出这些美文的编辑认识,这样读起文章来就有一种生命在场的感觉,岂不快哉!当然,这次重点作者会,我还结识了不少教育界的优秀同行。会后,我建了“仁爱群英读书群”,把《教师博览》的全体编辑和通过参与《教师博览》活动结识的一些优秀同行邀请进来,让他们成为促进我们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学术外援”。
从读者到作者
2007年以来,我一直把《教师博览》作为自己自费订阅的专业刊物。从此以后,每月收到的《教师博览》就是一道美味的“精神大餐”。
2007年5月,我在文摘版上发表了一篇有关教师心理自我调节的文章《学会自我调节,享受美好人生》。2010年9月,我在原创版上发表文章《教师补充心理营养要像呼吸一样自然》。2010年,文摘版开展了“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读书征文活动。这项征文活动让我对自己的教育阅读行为进行了很好的反思。我觉得闫学老师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对我的教育阅读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于是,我结合郭元祥教授的《教师的二十项修炼》中的“教育人生”的观点,写下了《在“教育阅读”中完美“教育人生”》,参与了本次征文活动。很幸运,我的文章获得了本次征文比赛的一等奖。
近年来,我校在推进教师读书方面下了很多工夫,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于是,我结合学校的相关做法写了一篇《让教师爱读书也不难》的文章向《教师博览》原创版投稿。没想到,编辑部还专门配发了编者按,发在在2011年第11期。可见,《教师博览》对于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是不遗余力的。
从喜爱到推广
好东西不能自己独享,自从与《教师博览》同行后,我就有一种迫不及待想让同事分享的感觉。2007年10月订阅2008年的专业刊物时,作为学校这项工作负责人的我,自然就把《教师博览》重点推荐给了教师。以前,我校教师在专业刊物的阅读上也存在着只读“学科专业”刊物的局限性,比如在2007年以前每年只有一两个人订阅《教师博览》。2008年,全校就有20人订阅《教师博览》。2009年《教师博览》原创版一创刊,我校就有10多名教师订阅。近年来,《教师博览》一直是我校教师自费订阅数量最多的综合教育类刊物。
现在,我校教师也积极参与《教师博览》组织的活动。近两年来,除我自己外,我校另有几篇青年教师的文章在《教师博览》原创版发表,其中两篇分别获征文二、三等奖。在我校,很多教师在《教师博览》的滋养下成长得更快。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1-4 02:17:12 | 只看该作者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5 12:55:04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8004&extra=page%3D1&_dsign=f4f51ff0

[管季超工作室]: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教师之友网》----为中小学教师提供高品质的教育教学资讯服务和专业化的网络交流平台;

http://xnjyw.haotui.com/
中国教研员论坛》------为全国各地县区级教研室教研员提供的专业化的网络交流平台;


http://bbs.yingbishufa.com/forumdisplay.php?fid=101
管季超工作室》-----我们愿与各地教育专家/教育界的俊彦展开平等互惠的合作;


http://gjczwjxf.30edu.com/
管季超作文教学法推广中心》-----我们相信:来自长期实践的教学经验,有交流推广价值;


http://edu.cnxianzai.com/hbjy/huiyi/_guan_kuitianxia/index.html
《‘管’窥天下》-----我们坚信:在网络时代,地域的限制/社会层级的局限,都不会成为学术影响力的障碍;


http://zgjypl.haotui.com/bbs.php
中国教育评论网》------这是一个尚未充分建设和发育的新锐网站!教育书报刊/教育网站论坛博客的评论,是她的定位;



www.jssh365.cn
《教师生活365》
——网站2014元月8日震撼开通!




[管季超工作室]所属所有网络平台,都期待着您的关注/指导/参与和批评!!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7 03:09:37 | 只看该作者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2 20:42:53 | 只看该作者

寻找国外期刊网站的成功之道

来源:人民网 | 作者:何海林

  当前,数字出版已呈现出非常强劲的发展势头,并将成为未来出版的主流方向。但是,囿于体制、观念等因素,加上资金、技术、人才及市场等方面的限制,国内期刊社的网站大多停留在树立刊社形象,推广介绍杂志内容,为读者提供互动平台的附属地位。网站没有自己的采编力量,内容与杂志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功能与服务单一,经营模式落后,缺乏资金与技术,市场营销手段不多,发展后劲不足??那么,外国期刊的网站情形如何?它们的网站是否办得成功?又有什么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在期刊出版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 绝大部分期刊,特别是消费者杂志,都建有以品牌或刊名而命名的网站,并以其丰富多彩的网上内容及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网民的关注。例如,美国《国家地理》杂志2007年夏天对其网站进行了改版,读者在网站的“你的照片”频道里可以将自己拍的照片发给杂志网站,由图片编辑每日从中选出12幅最好的照片,发布在网站上,由网友对候选照片进行投票,每月得票最高的照片将刊登在《国家地理》杂志上。而读者只要将自己拍的照片向网站投稿,就可成为网站“我的照片”俱乐部的会员,在网站上建立自己的影集,存储100张照片,还可以上传自己的拼字游戏等。自推出此项新的互动服务以来,《国家地理》网站的访问量直线上升,2008年1月,网站“你的照片”频道的页面浏览量从每月的14万飙升至近1400万!
  另外,2007年,美国有200多家杂志宣布采取更为积极、全面的数据化建设举措,在杂志网站的内容整合、服务创新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加大力度,为网友提供更多的视频、社区交友、博客、播客、个性化内容、电子产品、手机应用等网络服务。一些著名期刊出版公司也与全球的知名网站建立了合作关系,如康泰纳仕出版公司与YouTube合作,为该公司旗下的所有杂志整合内容资源,重新策划市场推广计划,推出网络社交、在线视频等新项目。赫斯特杂志公司与MySpace合作,共同开发内容发行、电子游戏、个性化内容、手机及网站收购等,而且像梅里迪斯杂志公司一样,也将创办自己的视频制作公司,专门为其杂志网站创作视频节目,提供网络应用服务。
  在全球范围内,期刊网站近年来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与发展。国际期刊联盟(FIPP)在2003年和2005年曾对世界各国的一些消费者期刊的网站做过专项调查。2007年,FIPP又对美国、德国、瑞典、英国、荷兰、法国、捷克、南非、智利、阿根廷、澳大利亚、韩国等十几个国家的杂志网站进行了最新的同类调查,结果显示,办得比较成功的杂志网站在实现网站盈利、创办网络产品、推广在线品牌和吸引杂志在线订阅等方面都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建立网站的目的。绝大多数期刊建立网站的主要目的和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作为长远的目标,拓宽收入渠道,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 通过增加在线读者(含非纸介杂志读者),扩大杂志的读者人数与规模;
  ● 利用网站吸引新读者购买纸介杂志;
  ● 为杂志品牌建立网络社区;
  ● 为杂志的目标读者提供一个更为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
  ● 为杂志的广告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登载网络广告;
  ● 方便读者随时随地阅读出版商提供的内容;
  ● 与其他公司合作,开发更为有效的服务及项目;
  ● 延长公司的产业链。
  网站的资金及收入来源。大部分杂志网站的资金主要来自公司或相关杂志提供的拨款,或是杂志网站本身运营的收入。而杂志网站在线经营的收入有超过一半是来自刊登网络广告,其他的收入来源包括赞助广告、招聘广告、其他分类广告、搜索排名、网上订阅、电子商务、内容加工,以及手机墙纸、视频、游戏和铃声下载等。
  在接受FIPP2007年调查的杂志中,所有的出版商都对建设和开发杂志网站相当重视,一改以往的观望和犹豫,在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上毫不迟疑。2/3的杂志网站表示,他们在人力资源上的投入比2005年增加了20%以上,其他的网站在这方面投入的增长虽不足20%,但没有一家杂志减少投入。在杂志网站的经营方面,实现盈利的大约有一半,收支持平的约为1/4,而自称亏本的则不足1/5。
  访问网站的人群。访问这些杂志网站的注册用户,视不同的杂志品牌及读者人数,差距比较大。一些大的国际品牌杂志的网站每月的注册用户有五六百万之多,而小的细分市场的杂志网站每月不足2万的也有;网页的浏览量也从每月的1000万到20万不等。当然,这些数据的多少并不一定就说明某个杂志网站是成功或是失败。更为重要的是,访问杂志网站的网民数量总体呈强劲上升趋势。大约2/3的杂志网站的注册用户在过去的一年内增长了20%以上,其余的1/3增幅虽不足20%,但没有一家杂志网站出现负增长的情况。
  网站的内容及服务。 杂志网站靠什么内容和服务来吸引和留住“网络新读者”呢?大部分杂志网站都通过提供网络社区和个性化信息来吸引网民,聚拢人气,而且每天都对网站内容进行及时更新。主要内容和服务包括:
  ● 网络社区: 包括论坛、个人网页、网民博客、专家意见、真实故事、民意调查、投票等;
  ● 互动内容: 如在线游戏、测验、考试、评估等;
  ● 丰富的内容资料:如影集、视频、播客、滚动新闻、独家采访、幕后故事、记者博客、娱乐或其他活动的节目表等;
  ● 供搜索的资料档案和数据库:如过刊查询、在线餐饮推荐、旅游名胜介绍、烹饪、菜谱、购物指南、视频数据库、新车、二手车报价等;
  ● 简便、即时的互动通讯:如聊天室、留言讨论、公开辩论等;
  ● 其他信息及服务: 包括电子简报、RSS服务、电子商务、手机服务、PDA/便携式电脑接入、Flash新闻、搜索引擎、杂志订购、数据版订阅、会员优惠、网站链接等。
  网站的广告客户。虽然大部分杂志为鼓励广告客户在杂志网站上投放广告,推出了多种广告套餐,如纸介杂志与杂志网站的联合广告,在多本杂志或多家杂志网站刊登广告的优惠,甚至包括手机或其他平台的广告机会,但是杂志网站在吸引只在网站上投放的广告主方面仍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或许是因为杂志网站的流量大,浏览杂志网站的网民比较年轻而深受青睐,加上网站的互动性强,在网站刊登广告的费用相对便宜,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广告效果监测程度强等因素,杂志网站在吸引只在互联网上投放广告的新的广告客户上出现了令人惊喜的增长,从2003年的53%上升到2005年的66%,而到了2007年这个比例已增长至80%。
  网站的宣传推广。大部分杂志都采取了多种方法和手段,对其网站进行积极而有效的宣传推广,其中主要的途径包括:直接在杂志上进行宣传,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网站广告,在其他网站上付费或免费链接,在公司旗下的其他杂志上做广告,举办包括杂志网站在内的推广活动,在其他搜索网站上付费竞价排名以增加流量,在报纸、杂志、手机或其他媒体上刊登宣传广告等。
  网站发展的障碍。尽管世界各国的期刊网站在近年来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大部分杂志出版商坦言,发展杂志网站存在着不少的现实困难,其中最主要的障碍是来自纸介杂志的员工对发展网站的抵触情绪,其次是__公司集中资源大力发展纸介杂志的压力和开发网站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其他的问题还包括:缺乏既掌握先进技术又懂得期刊出版的复合型人才,网站投入初期回报率过低,甚至有可能完全没有产出,公司内部管理层对发展电子产品的接受过程太过漫长,以及所处细分市场竞争激烈、变幻莫测等。
  网站成功的经验。在总结成功的经验时,绝大多数杂志出版商都表示,愿意将他们发展网站的一些做法和建议与世界各国的同行进行分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策略方面
  ● 杂志品牌在网络上的发展至关重要。杂志网站不仅可以帮助提高杂志品牌的知名度、可信度和忠诚度,而且为目标群体提供巨大的互动潜力,带来非常有价值的反馈信息。
  ● 网络发展策略必须灵活多变,否则只能仓促上阵,犹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要想在网络上有所发展,必须持之以恒,积极进取,并且要不断调整策略。不仅仅是在网站上刊登精彩的内容就可以了,更多的是要给网络使用者营造一种如家一般的环境。
  ● 投资建立公司的网络发展策略与平台,优化资源,同时发展多个其他项目,让现有的杂志网站从中获益。
  ● 一个没有更新的“ 静态” 网站实际上是毫无意义的投资。杂志出版商建立网站不应仅仅是为了在网络上有一个“门面”,在网上树立所谓的形象,而是应该将目光放得长远一点,在设备、人员和最新的技术等方面进行投资,并确保足够的资金维持后续发展的需要,以便将来获得收益。
  ● 网站团队和杂志团队之间的良好合作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杂志网站建立初期,没有纸介杂志团队的支持,有可能导致网站的失败。
  (2)在人才方面
  ● 设立一个与纸介杂志出版人和杂志主编相同级别的专职数据出版人和数据出版主编,并将其纳入你的管理团队。
  ● 杂志网站应由网络专业人才而不是纸介杂志团队的人来运营,但是公司的管理层必须介入管理,以便熟悉和了解这项新的业务,并在编辑和业务方面做出战略决策。
  ● 确保维持网站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在人员架构上采取灵活的办法,避免因人才不足而不能及时提供精彩的网站内容。
  (3)在内容方面
  ● 如果不能给网络上的读者提供任何增值信息的话,那网站毫无前途可言。仅仅是将纸介杂志的内容照搬到网上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 简易操作性对网站来说是一项重要内容。网站的设计必须直观、一目了然,网民可以轻易导航进入不同的频道或社区。
  ● 在网站建立互动社区,便于网民参与和互动,从中开发盈利渠道。
  ● 像了解你的读者一样去了解你的网民,倾听网民意见,研究网民的访问习惯。
  (4)宣传推广方面
  ● 宣传推广与网站发展同等重要。
  随着网络及新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国际著名期刊出版公司或品牌杂志在加快其数字出版的发展和拓展杂志网站的经营上,也不断创新,各显神通。例如,康泰纳仕公司旗下的著名时尚品牌杂志《Vogue》,与知名移动社会网络服务商JuiceCaster公司合作推出了宽带娱乐网络――“Vogue电视购物”手机视频。消费者只要拥有一部带视频功能的手机,发送信息“SVTV”到84462,就可以立即接收到“Vogue电视购物”的视频,内容不仅包括《Vogue》杂志上的广告,还有广告客户制作的原创视频节目,如《时尚60秒》、《镜头背后》和《潮流观察》等,而且消费者还可以直接在手机上对广告和视频节目进行点评、打分和共享等。
  2008年2月,赫斯特杂志公司宣布,该公司旗下负责在线及手机业务的数字传媒公司,将加入全球手机巨头诺基亚的传媒网络。作为美国最大的手机杂志出版商,赫斯特杂志数字传媒公司拥有9个手机版杂志网站和9个文字版杂志网站,平均每月的手机网页浏览量超过400多万。通过与诺基亚传媒网络的合作,该公司将实现其品牌杂志的广告客户与诺基亚全球1亿多的手机用户之间的“无缝对接”,从而有机会在快速增长的移动广告市场占得先机。据著名市场调研公司InformaTelecoms & Media预测,到2011年,全球移动广告市场的收入将从2007年的15亿美元飙升至113.5亿美元。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期刊大国,各家杂志公司在以网站为平台的数字化建设上的大力创新和快速发展,直接推动了杂志网站访问量的持续上升。据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提供的美国320家消费者杂志品牌网站的一项数据,2007年第四季度,美国平均每月访问消费者杂志网站的注册用户为6750万,占全美国网络人口的41.9%,与2006年同比增长8.1%,增幅为美国网络人口增长的三倍以上!“这些数据表明,杂志的在线品牌正变得愈加显著,杂志一向是以印刷页面吸引读者的大师,而今以精彩的内容、创新的应用和充满活力的网络社区,吸引网络用户并为其提供数字化的杂志品牌体验,我们同样做得非常出色,”美国杂志出版商协会(MPA)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奈娜 林克女士说,“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几年来,在杂志网站在线访问量大幅上扬的同时,杂志核心印刷品牌的读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5 23:33 , Processed in 0.13190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