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21|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著名诗人汪守先题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24 19:31: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著名诗人汪守先题贺
2#
发表于 2008-11-28 23:18:51 |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9-1-3 08:20:15 | 只看该作者
二十一世纪硬笔书法臆测
● 汪守先
十九世纪末,钢笔从欧美传人,使我国的书写文化发生了一场革命,那就是随“五四”新文化运动而兴起了硬笔书法。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它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历程.其正处在不断的繁荣和发展中,虽存在着不足,但前景是光明而美好的。笔者正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展望未来的硬笔书坛,预测未来的硬笔书法创作、活动、研究等,试图对硬笔书法的前进方向进行导引.以启示书法同道自觉去创造硬笔书法灿烂辉煌的明天。
硬书创作走向艺术化,追求平淡质朴,体现人文精神
硬笔书法诞生在上世纪初,最早缘于实用。在八十年代以前,寂寞冷落,仅出现了陈公哲、黄若舟、邓散木、白蕉、沈六峰、林似春等少数几位著名人物。因其审美性尚未被人们认识,以至发展缓慢。在八十年代初至今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与以前却大不一样.硬笔书法从兴盛到高潮,直至归于相对平静,作品百花齐放,流派纷呈,创作从实用的美感上升到艺术的美感,并走向深层的理性阶段。书者已经意识到:硬笔书法必须以传统为根基,镕古铸今,创新求变,才有生命力。
未来的硬笔书法创作,一方面.传统书法无疑是基本功,而真正的创作将摆脱“仿古”的创作模式.走出“古典”的桎梏.努力向现代迈进,体现一种现代精神.抒情和表现将成为创作的根本目的;创作将摆脱实用,而逐渐进入纯艺术化的道路。另一方面。目前的自由创作阶段将走向深化,创作将体现一种深厚的人文精神、一种醇雅的书卷气息,书家自觉去追求一种韵、趣、情的创作理念,一种雅逸、平淡、拙朴、自然的创作情调,一种大气、平和的境界。再者,创作倾向已将由外部形质的表现转人内部神采的追求,而特别注重作品的气韵、意趣、率真、朴质等审美特征。创作意识将逐渐趋向随和、自由、淡然的状态。
未来的硬笔书法,审美内涵将更为丰富。具体而论,线条将更富有质、力、韵的美,妍美的品质将迈向富有金石意味的朴雅的气质。书体的构建更为独特,黑白对比更为强烈,奇崛恣肆的字形将成为主流。而章法将变得随意、舒和,那种均布型章法将逐渐失去市场。风格方面.单极的雄、拙、淡、妍的格调将向多极的方向递进,古淡浑郁而不失清雅,质朴劲健而不失道润,稚拙率真而不失自然的格调将成为多数人追求的目标。神韵方面,书家将以真情来追求一种真趣.以学养气格的提高达到一种平淡的境界。
未来硬笔书法的创新.多数人将以学帖为主,以学碑为辅,以帖之气韵揉以碑之骨力、气质,走碑帖结合的创作道路。而简帛、敦煌写经、石刻、墓志等民间书法将会受到广泛关注,并被融入正统的帖派书法之中。
硬笔书法流派,将以传统基础上融合多家表现出现代气息的形意派为主,以古劲淡雅、意趣盎然、质朴无华的尚趣派让人欣赏。更值得注意的是,将出现一种“少字派”小品。
未来的硬笔书坛上,内涵丰富、追求意趣、富有书卷气的作品将不断涌现,并逐渐威为主流。那些徒具形式和技巧,气息局促,刻意表现的作品将逐渐减少,甚至退出舞台,那些纯粹实用、纯粹传统的作品将会绝迹。
未来的硬笔书坛上,将会由现今大量实用化楷、行书充斥书坛而变成艺术化的行、草书为主,而隶、篆书的创作,将受到更广泛的重视,行隶、草篆作品也会展露头角。而严格的楷书作品将只在书法教学中出现,只有内涵深厚、趣味性强的楷书方可人大雅之堂。
未来的硬笔书法.还会因书写工具的不断改进,新型硬笔的不断出现,表现力的逐增强,而对创作产生巨大影响.比如线条的粗细变化将会增大。字形的大小将与毛笔作品相较,字幅已将突破“小巧玲珑”的局面,而大步走进家庭,进入展厅,甚至与毛笔书法并驾齐驱,也不是没有可能。
诚然,未来硬笔书法创作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同时,也会出现种种症结,值得重视。创作上的“形式主义”、“展览至上”、“追逐时风”等现象都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江浙书风”、“新古典主义书风”均会继续对硬笔书法创作产生较大影响。我们二十一世纪的硬笔书人,应以树立自己的独立风格最为重要。
硬书活动——迈向高层次。传达权威效应,讲求质量品位
未来的硬笔书法活动.将走向深化.主要是以权威社团为中心,适时举办比赛、展览和研讨会。并向高水平、高规格、高层次、学术性方向迈进。
硬笔书赛方面。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每隔几年一次的中国钢笔书法大赛将持续办下去,这种最具规格和权威性的大赛。对硬坛新人甚至硬笔书家都颇具吸引力,是检验自身硬笔书法水平的最佳方式,同时也能不断培养和发现新人,所以爱好者趋之若骛。
展览方面.一是每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之后.选佳作而进行的展示.在进人新世纪不久将进入正轨,并逐渐被定名为“中国硬笔书法新人作品展”。二是为中外硬笔书法交流的需要。以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为中心举办的中日硬笔书法作品联展会不定期举办下去,甚至还会举办中国硬笔书法赴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地的展览。三是在未来十五年内.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可能会定期举办“中国硬笔书法家作品展”、“中国中青年硬笔书法家作品展”。以及不定期举办各种专题展览和纪念展。
在新的世纪里。全国硬笔书法理论研讨会还会以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为中心继续举办.并逐步走向深入,且充分体现出学术内涵和文化内涵。研讨会将吸引更多的硬笔书法家和理论研究者。
在未来的二十年里,全国硬笔书法社团将会结束无序的混乱状态。随着硬笔书人的觉醒。一些有名无实的团体将会自然消逝。真正的硬笔书艺追索者.将把加入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作为基本目标。而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也将成为全国唯一的权威硬笔社团,翘立于中国硬笔书坛。各省的硬笔协会也将统一于这面旗帜下。作为其分支机构而存在。
在新世纪里.那些靠骗钱为目的的活动,在短期内还会继续进行。所谓的大赛、展览、编书等活动在一定范围内还有市场.然而真正的书法追求者早已沉静下来.认真学习传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以期厚积薄发,而对那些庸俗的活动嗤之以鼻,即便要参加硬笔书法活动,也只参加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同时也希望我们广大的爱好者清醒过来,那些骗钱的活动自然会消失。
理论研究——走向系统化。体现学术精神,踏上哲学高度
在硬笔书法创作走向高层次、高格调、高水准的同时.硬笔书法理论研究将从琐碎走向系统,从依附走向独立,从浅显走向深入。书家将从哲学的高度去挖掘硬书的本体规律;同时,将在技法方面摆脱对传统书法理论的依附,而建立独立的技法系统;在审美方面探寻与传统书法的异同点.从而构建独特的审美品格。如此.硬笔书法理论既有独自的内容和涵义,又统一于书法这面大旗之下。也就是说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的比较研究将会取得重大进展。从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硬笔书法将作为书法的分支而被广泛公认,特别是受到毛笔书法界的首肯,几年前,中国书法家协会不是也成立了硬笔书法委员会了吗!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另外,硬笔书法流派研究,硬笔书家的研究,硬笔书法批评,硬笔书法史和硬笔书法学的构建等方面也将从空白地带走出。将会取得长足进展。
硬书教育——迈向正规化,融人书法教育,传递艺术美感
书法教育是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进入新世纪的十年内.学校教育中.将会从现在以实用为目的的写字教育转向以艺术为目的的书法教育。在大学.书法将作为必修课而存在,硬笔书法教育也将并人书法教育之中。
而在全国各地各类学校的书法课程,都将会把硬笔书法与传统毛笔书法同样对待而进行教学,将来的《大学书法》也会把“硬笔书法”编进教材。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编的《中国钢笔书法通用教材》、《中国钢笔书法教程》将会成为各级各类专门书法学校的正规教材。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书法刊授教育,多年来一直兴盛不衰,使不少书法爱好者不断走向成功。它将更充满活力,吸引更多的后来者.将硬笔书法刊授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结语——寄言当代硬笔书人
展望未来的硬笔书坛,云霞已出海曙,幽鸟正高翔.一片光明境界.但天有不测之变.任何人和事亦不例外。潮起潮落,潮升潮涨,并非人力能为。在此文将结束之时,笔者“满目萧然”,特向全国的硬笔书人呼吁,为了我们的硬笔书法事业,为了硬笔书法的明天,你们在成功成名之后,请不要忘记和抛弃这门年轻的艺术,这块养育过自己的土地.请为她的成长尽点心,为其创作注入一点活力,为其理论研究写写文章,如此,硬笔书法幸甚!幸甚!!
诸位同仁,让我们共同携手,站在已复归平静的当代硬笔书坛上,把理性阶段推向深入,共同开创二十一世纪硬笔书法无比绚烂的明天。

原文发表于《中国钢笔书法》2001年第9、10期
4#
发表于 2009-1-3 08:30:02 | 只看该作者

我的文友汪守先。。。

很早就注意到守先论书法的若干文字了,但有直接联系是三年前的事。守先对书法喜爱,能弄几笔,每有高论,与书坛激起涟漪。 但,他倾力最多的,是年轻人不弄也不会弄的格律诗,正经拜过老师的,不是‘野狐禅’。他的格律诗集我细看过,自愧不如。新年到了,祝守先仁弟多产好诗。
5#
发表于 2009-1-3 08:31:29 | 只看该作者
试 问 路 在 何 方?
——与汪守先关于硬笔书法理论建设的对话
人物:曾如影VS汪守先
时间:2006年4月2日
渠道:网络
曾如影简介:曾如影,广东省雷州市北和人,中国硬笔书法在线论坛总版主,广州硬笔书法家协会学术理论部委员。
汪守先简介: 汪守先,贵州遵义人,水利工程师。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报·硬笔书法》专刊特约编辑。有200首诗和20万言书法文论发表。
对话:
曾如影:硬笔书法的发展最脆弱莫过于理论建设,硬笔书法作者群的文化素质偏低,硬笔书法类媒介理论倡导上的不作为等都是制约硬笔理论发展的因素。硬笔书法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技法陈述上,学术成果几乎没有。硬笔书法高层人物高惠敏教授对硬笔书法理论沉沦状态的概括十分闪亮:不是论文也可以得(论文)奖。造成硬笔书法理论研究低迷不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或者说,你认为硬笔书法理论研究是什么样的状态?
汪守先:要回答你的问题,我还得先谈谈二十年来硬笔书法理论研究现状。先看看现有理论文章数量,刚收到一本《中国硬笔书法理论文集》,这上面精选了《中国钢笔书法》杂志自1985年创刊以来到2004年间所刊出的涉及硬笔书法方面的优秀文章,大约200多篇。但这里面还未收录其它刊物上的优秀硬书文章,特别是第一、二、三、四届硬书理论研讨会获奖的优秀文论还有一半未收录,若把这两部分都计算在内,二十年来产生的优秀硬笔书法文章不超过400篇。再看理论文章质量,作为理论,不但要有很强的思辩性和缜密的逻辑性,还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和文化品味,能达这一标准的理论文章是不多的。依我看来,仅有的几百篇文章中,称得上“亚理论”的不超过100篇,真正称得上理论的就更少。三看理论文章内容,大都是以技法论述,审美关照,现状评说为主,学术成果不多。从研究者的数量来看,若大的中国,硬笔书法爱好者近10万之众,硬笔书家也有几千人,但写硬书理论文章者不超过300人,每届理论研讨会的所有投稿者也就是这个数。这些人中优秀一点的,大约不超过50人,而且都处于一种散兵游勇状。二十年来各个时期研究理论的知名人物总共也不超过20位,他们是朱以撒、高惠敏、任平、王介南、吴建民、齐玉新、孙敦秀、刘志、潘峰、郝世檀、梁继、陈云金、刘贤斌、吴晓懿、 江平、杨卫列、郑沛成、朱中原等,这其中有几个人早已不写硬书文章了。这就是硬笔书法理论研究的实际状况。
造成硬书理论研究低迷不振的原因,正如你所说,硬书作者文化素质偏低,媒介在理论倡导上的不作为是两个主要原因。如果说自身素质问题不是靠人的一厢情愿就能达到的,它是一个长期的问题,是要硬笔书人加强修养提高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的问题,而媒介在理论倡导上完全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推动理论研究,促进理论向前发展。
曾如影:你参加过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暨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社主办的第二、三、四届中国钢笔书法理论研讨会,是理论研究的高产作者,你认为硬笔书法理论研究的方向在哪里?硬笔书法作者应该怎样来学习研究硬笔书法理论?硬书研究怎样借鉴毛笔书法理论?硬笔书法自身优势又是什么?
汪守先:中国钢笔书法理论研讨会我只参加了第四届,第二、三届文章只获奖。我也并非理论研究的高产作者,从1998年到现在,写过二三十篇书法文论,均在相关报刊登载,大家可以看得到,这些文章中称得上理论的依然是很少的。
我以为,现在的理论研究应从零散的论证状态逐渐转向理论体系的构建。应从技法陈述中走出来,着力于风格流派、创作与鉴赏、硬笔书法批评、硬笔书法文化等方面的本体研究,并确立硬笔书法史。一是应注重硬笔书法与传统书法之比较研究,无论从技法还是审美方面二者均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这一领域由朱以撒、齐玉新先后提出,但一直未有人涉足。硬笔书法研究完全可以从传统书法理论那里借鉴一些有用的东西。二是以现有理论成果为基础,将其综合、深化、上升到理论高度,建立硬笔书法技法体系、美学体系、教育体系,逐渐建立起硬笔书法学,最终将硬笔书法学科化。
我们的硬笔书法作者不要只埋头创作,还是应该都来学习和研究书法理论。谈到学习,应先从历代书论中了解关于线条、结构、风格、气势、意境等方面的论述,再进一步学习传统书法美学理论,并适当关照当代书法的研究成果。从学习中思考硬笔书法与传统书法在技法、审美方面的异同。若要做硬书理论研究,先应以创作实践为基础,结合对毛笔书法理论的理解,对硬笔书法单个具体问题进行探索,逐渐转向对较复杂问题的研究。也就是由点到面,由微观到宏观,对别人未涉足的课题进行研究,对别人已涉足的课题进一步深入探索。同时还要加强修养,提高研究的理论水准和文化内涵。
谈到硬笔书法研究如何借鉴毛笔书法理论的问题,一是要从传统书法理论之中去梳理出那些适合硬笔书法的东些,比如结构、审美等方面都有不少适合之处;二是要借鉴当代毛笔书法的研究论证方法。
硬笔书法自身的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硬笔书法工具简便,容易入门,爱好者多,群众基础好;二是硬笔刚劲瘦硬,比毛笔容易掌握,比较容易表现书法遒劲、简约之美;三是硬书工具多样,各有优势,发挥好了可以写出各种不同风格、不同审美特征的优秀作品。
曾如影:有一种现象,搞创作的对理论说不出子丑寅卯;搞理论的纸上谈兵提不起笔来创作……你硬笔书法创作实践与理论双修,成绩斐然。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汪守先: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创作实践是理论研究的基础,丰富的硬笔书法创作经验能促进理论研究。比如对“如何掌握美工笔”的问题,无充分的实践和感受,那是怎么也谈不出来的。另一方面,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反过来又促进实践。理论往往具有前瞻性,能预测和导引实践在将来的发展和走向。从硬书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得出的理论研究成果反过来又指导和促进硬笔书法创作。有的理论对具体创作起“点拨”的作用,比如现在理论上都提出了创作的高度艺术化,你总不会还去写实用钢笔字参赛吧。搞创作的人学习和研究理论是很有好处的,它能促进自己的硬书创作。如审美上、观念上的一些东西,有时怎么也弄不明白,看了别人的理论就领会了。理论研究比单个体的创作重要得多,你一个人写得好,只是你一个人的事,若你的理论成果能让大众首肯,促进创作,那是对整个硬坛的贡献。希望我们更多的硬笔书法家来关注和研究理论。特别是那些已经知名的书家,漠视理论是最不应该的。
曾如影:相对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在硬坛整体“阳萎”的情况下却处于明显上升的态势,你认为网络媒体在硬笔书法界能起到怎么样的作用,能占到整个硬坛多大的比重?作为理论作者,是否思考过借助网络来发表自己的理论成果?
汪守先:网络煤体近年来处于上升趋势,专业的硬笔书法网络就有三家,还有好几家毛笔书法网络也设有硬笔书法栏目,几年来硬书网络注册网民已达两三万之众。对硬笔书法而言,网络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媒介;它与传统媒体相比,其优点是信息快,时效性强,容量大,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视频栏目内容生动,富有形象性和直观性;它对硬坛传统煤体是一种补充;它能使硬笔书人充分展示自己。当然,网络媒体因人人都有话语权,人人都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既是其优势,又成为制约网络权威性的主要因素,以至于网上不少观点都不带普遍性,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但有时听听批评也是好事,有则改之,无则加免吗。网络媒体的优点传统媒体不具备,传统媒体的优点网络媒体也不具备,所以二者应该是互补的关系,而且二者也可以相互沟通和相互借鉴。至于二者占硬坛的比例吗,网络媒体的受众大多是年轻人,自然比传统媒体所占的比重小,我看前者能占到三分之一,后者约占三分之二吧,中间还有一部分是重合的。硬笔书法单个网络媒体注册者虽在万众以上,但这些人经常上网的也是不很多的,而传统正规发行的两家硬笔书法报刊,一家的订阅量起码也是几万份。网上一个热门帖子观众有二三千人就不错了,而一期报刊杂志,好的文章观者可以超过万人。
作为理论作者,其文章除在传统媒体上发表外,完全可以向网上发布,以便引起更多的人关注,这是好事。不过好多作者觉得怕麻烦、费时,都很少这么做。
曾如影:你认为硬笔书法组织和纸质媒介及网络媒介有什么的措施可以促进、推动硬笔书法理论的发展?
汪守先: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篇《如何促进硬笔书法理论研究》的短文刊在2005年第10期《钢笔书法报》上,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可供参考。推动硬笔书法理论的发展是整个硬坛的事。无论硬笔书法组织,还是纸质媒介和网络媒介,都可以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如对硬书理论和理论作者进行宣传;设立专门的硬书理论奖项,对突出作者和优秀文章进行奖励;以举办研讨会的形式推出理论,推出人才等。
作为二十多年来真正在为硬笔书法的繁荣和发展做事的权威组织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暨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社,其对理论的关照主要通过研讨会和杂志推介,研讨会应长期举办下去,而且今后研讨会的获奖文章不但要出作品集,还要尽量多在《中国钢笔书法》杂志上刊出。另外,中国钢笔书法研究中心既已成立,就应真正行动起来,不应让其空有其名。目前要做的事是凝聚和团结全国知名理论研究人员,将现有理论资源进行整合,把硬书相关理论体系建立起来,让朱以撒、高惠敏、任平这些文化水准和理论水平高点的人执笔,尽快把《硬笔书法学》编出来,这是当务之急。
曾如影:众所周知,硬笔作者的创作生命相对较短。硬坛也造就了不少创作型的高手,大赛一届届在办,新人高手也没有少涌现。客观地说,硬笔书法的整体创作水准明显地提高了,但却没有产生具一定影响力的硬笔书家,结症何在?
汪守先:你的这一观点我基本同意。硬笔书坛实际上已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代硬笔书家是八十年代推出的,部分著名作者已成为毛笔书坛的知名人物;第二代硬笔书家是九十年代推出的,好多创作高手早已销声匿迹,现在还知名的也是少数;第三代硬笔书家是新世纪这几年里涌现出来的。第三代高水平作者数量明显多于第一代,作品的质量大部分都超过了第一代当时的创作,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硬笔书家却较少。究其原因吗,有几个方面。一是现在的硬笔书法也逐渐走向精英化,也没有八十年代那样的书法环境。那时一个硬书大赛参加者至少10万人,现在有一两万人参加就不错了。受众的减少自然影响精英人物的知名度。二是作者整体文化素质和书外工夫均不及第一代人,有待将来提高。三是有的作者风格不突出;风格突出者,其作品通过媒介亮相的并不多,以至产生的影响有限。四是部分知名作者并未成名多久便已悄悄离开硬坛。另外,最关键的一点,影响力是要靠时间说话的,这第三代知名作者要能真正在当代硬坛上产生大的影响,还要他们真正愿意作“两栖书家”,在弄毛笔的同时不要丢掉硬笔,长期下去,在其毛笔书法大进的同时,硬笔书法也会大进,从而影响力就自然会产生。
曾如影:还没到“人老珠黄”,正是青春年华,怎么就这样令人乏味,尖峰高手安徽含山周继中移情别恋了,网络巨头河北唐山齐玉新绝望而走了,你呢,有激情时还愿意写写文章,为硬笔书法推波助澜和呐喊!但是现在的主事也是弄弄诗词了……你们谁都说很爱硬笔书法,但是就是不想与硬笔书法过一辈子。为什么这么爱硬笔书法还是移情别恋?
汪守先:硬笔书法是一门年轻化的艺术。不但作为一门艺术年轻,从事这门艺术的人也年轻。我曾经注意过硬笔书法作者的年龄问题,发现一个有趣的“35岁现象”,就是从事硬书创作的人大多在25—35岁之间。在25岁以前,要读书,要找工作,不会真正有精力去弄硬笔,就算有爱好的,除了那些认真受过专门训练的以外,大多停留在写字水平。35岁以后,人生也过半,尘事纷繁,时间更少,因硬笔已弄得差不多了,大多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对毛笔书法的追求上,希望在毛笔领域也弄出点名堂来,这是普通硬笔人的心理。正如你所说,过了35岁“谁都不想和硬笔书法过一辈子”。然而我觉得过了35岁,若有时间,尽量做个“两栖书家”最好。实在不行,在一定的时间还是应在硬坛中走走。若彻底放弃,那就太可惜了。
至于我自己,因感觉对诗有些悟性,这种悟性远远超过书法,所以我这几年把有限的业余时间部分用到了上面,真是无心插柳,近几年的创作大多受到内行的肯定。现有的几百首作品,经当代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丁芒先生审阅,也给了较高的评价,现已出版格律诗作品选《倚梦听涛集》。也许将来我能成为中国作协的一员,这是我的目标。然而对书法我依然不会放弃,还会尽量多抽时间练习,希望将来有所收获。我还会一直关注硬坛,有时间有激情我还会为硬笔书法写写文章。
曾如影:硬笔书法绝望观最为明显者,河北唐山齐玉新也。我没有老齐这么悲观,但是老齐所提出很多问题,值得学习和研究硬笔书法的人去思考与探索。你也详细阅读过我与齐玉新的网络对话,面对硬笔书法绝望论,你的观点呢?硬笔书法发展的前景乐观吗?
汪守先:你和老齐的网络对话,我看过,他的很多看法都太偏激,我也不赞同。不过有的问题的确值得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认真思考和探索。比如理论的文化内涵,理论的学术高度,理论的体系构建,硬书的历史定位等均是我们应该面对的现实问题。我以为,硬笔书法真正得到繁荣和发展,仅二十来年的事,时间太短,它不象传统书法那样有三千年的历史。面对这门年轻的艺术,无论创作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有待深化,当然理论是相对滞后,但这些都需要我们书法媒体、书法组织、书法家、硬坛精英、爱好者去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和奉献,去切实做一些具体的事情来促进理论建设,空喊口号,空发议论都于事无补。人各有志,要退出的谁也管不着,“江山代有才人出”,硬笔书法自会向前发展,理论也自然会逐渐丰富,一切都用不着悲观。
6#
发表于 2009-1-3 08:32:48 | 只看该作者
《贵州诗词》2006年第8期(选抄)   七律   歌颂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靳   松 征程万里显神威,谁解红军生死危?饮马乌江寒敌胆,挥师赤水破重围。雪山拾韵英雄魄,草地流芳烈士碑。多少游人寻胜迹,争瞻遗迹放光辉。 七绝   大方黄家坝红军纪念碑           杜世端   途阻黄坪誓斩龙,红军战士展雄风。冲锋陷阵皆称冠,血沃鹃花百里红。 七律   遵崇高速公路竣工               汪守先 一条玉带贯遵崇,越壑腾溪走万峰。挽起云山添梦幻,牵来诗境也朦胧。招凰引凤归林野,托月携星到海蓬,欲领黔渝奔富去,新潮翻滚势如龙。 桂枝香•访青岩古镇                     余连山 多情古镇,总异彩纷呈别有风韵。胜概传奇誉水,广招人近。文昌阁里书香染,仰文才,状元声甚。古街春返,市廛金涌,笑飞方寸① 。     伫定广,门楼兴引。望山阜田园,缀彩铺锦。犹有新村古寨,画中镶衬。诱人风物心倾醉,更民间,歌舞绵亘。地天容我,大开眉宇,畅饮欢品。 登岳阳楼感赋                         黄润蓬 蒲月登临岳阳楼,江南古阁洞庭浮。屡毁屡建超卅次,琉璃盔顶冠九州。十面湖山收眼底,百代诗文涌心头。青莲喜景浑一色,子美忧国涕泗流。吕仙三过酩酊醉,范贤一文普天讴。照张真迹贴金饰,乾隆诗碑赞不休,郭老银毫千秋颂,毛公椽笔万古留,极目吴楚思忧乐,情系台澎固金瓯。 七绝   张家界御笔峰                   娄季初 奇峰绝壁入云天,鬼斧神工雕亦难,莫怪先皇抛御笔,丹青巨子画难全。 词四首                             赵西林 1.      采桑子•黔北茶场观景 茶山叠锦轻雷过,沐浴青苍,映日辉光,碧海汪洋是翠岗。   陆翁夸赞《茶经》述,色赛琼浆,味胜甘棠,一啜诗思荡热肠。 2.      清平乐•采茶 潇潇春雨,云散朝阳举。带露灵芽偷眼觑,玉友青丛簇聚。微风曼舞花衫,流泉试和琴弦。选萃挑金巧手,先将喜讯盈篮。 3.      玉楼春•饮茶 湄潭翠片乡邦贵,惠我故人亲采焙。紫壶雪涧淡烟轻,碧盏乳花香气瑞。清晨一啜微酲退,书案三斟精力沛。字题画幅笔腾龙,心赋诗章情纵辔。 4.      玉楼春•都匀毛尖 当阳足雨茶场好,一见毛峰随拜倒。清明采摘玉芽馨,巧手焙搓资质葆。   建溪名重知音少,龙井品高身价傲。人怜黔地采茶歌,独奏青青生态调。   七绝   都匀毛尖茶                       黄润蓬 云雾山茶香味醇,万国博览获一金。九州细品超龙井,新纪育成稀世珍。 七绝   红颜新咏                       孟东伟 其一。 西施 不道吞吴仗越姝,浣纱溪畔古碑殊,千秋佳话传今古,相伴陶朱入五湖。 其二。王昭君 谁信黄金误锦春,琵琶一曲靖边尘。可怜塞外关山月,犹照离宫夜夜心。 其三。貂蝉 连环妙计安天下,胜似雄兵万马奔。祸水从来非女色,何须偃月斩佳人。 注:传说貂蝉为关公所杀。 七绝   荷                             余光荣 中通不蔓玉般心,出水迎风最可人。笑沐骄阳亲鹤鹭,不随娇蕊媚朱门。 七律   为第三届中国常德诗人节题句           竹风 悠悠翰墨许炎黄,绝代风骚楚韵长。汨水流连千古句,德山壁展百家章。 圣魂犹自潇湘唤,正气终须华夏扬。锦上繁华争艳日,但期时色化天香。 七绝   读李昌琦先生《揽月楼诗集》           孟东伟 四海风云奔眼底,万家忧乐涌心头。清新一卷山水孕,光耀苗乡揽月楼。  
7#
发表于 2009-1-3 08:34:0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硬笔书法的金石气
作者:汪守先 |  来源:《中国硬笔书法》报 ]

  我国光辉灿烂的书法文化发展到了清代中叶,随着当时金石学的兴起,随着各种商周彘鼎、秦汉刻石、墓志碑碣的出土和发现,特别是南北碑书法的艺术性越来越受重视,书家们不断地吸收其营养,出现了苍劲雄郁、奇逸高古的碑派书法。当时的代表书家邓石如第一个成功的表现了书法的金石气,自此以后,它一直成为书法创作的重要审美特征。现代中国书法家们对金石趣味的追求,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何谓书法的金石气呢?金石气就是南北朝及其以前的金石碑刻书法所表现出的审美特征或审美趣味。从总体上看,它具有一种浑穆雄郁的气象,一种粗犷、朦胧、天然的美。书法线条的质朴、结构的峻峭稚拙、神采的飞动、气韵的高古等均是金石气息的表现内容。

  硬笔书法与传统书法的重要区别只在于使用工具的不同,在对美的追求上都是一样的,金石气息也是硬笔书法所追求的重要审美特征。

  傅山曰:“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包世臣曰:“北碑字有定法,而也之自在,故多变态。”硬笔书法也必须吸收篆隶笔法和碑碣书法之优点,充分表现金石之趣。

  具有金石气韵的硬笔作品,其线条非常富有力度美、立体美和韵律美,给人的感觉正如包世臣所说:纸墨相接处仿佛有毛;其结构奇逸丰茂、变化多姿而出之自然;其风格苍劲古朴,气象浑脬、骨肉丰美、烂漫天真、神气完足;其丰富的内涵,浪漫的气息,使人百看不厌,如骆恒光的作品,其线条似“锥画沙”,质力韵极强,结构亦有奇势,吴舫的作品奇崛古朴、沉雄勃郁。他们二位都是硬笔书法表现金石气的佼佼者。

  没有金石韵味的硬笔作品,其线条轻浮平弱、刻板、枯燥、生硬、结构平庸无趣、徒具其形,更谈不上力、质、韵、神、意、境的追求,没有美感可言。如一些利用美工笔、竹片、木棍等异形材料笔制作一些平直而毫无生气的作品,一些剑拔弩张的作品等,十分令人生厌。

  现代硬笔书法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重形质轻神采,重实用轻艺术,少继承乏创新,重造作戏自然的弊病,平庸之作多,真正拙雅、质朴、率意、大气之作少。只有注重吸收金石碑刻书法的精华,注入“金石气”这一新鲜血液,硬笔书法的整体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
8#
发表于 2009-1-3 08:34:44 | 只看该作者
硬笔书法金石气如此重要,那如何才能表现?我以为,它主要与书者对传统的继承和取法、书者的书法功力、书写工具这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书者对传统的继承和取法是影响书法金石气表现的首要因素。但怎样学习和继承呢?第一,必须从商代申骨卜辞、商周金文、秦汉刻石、造像题记、墓志、碑碣、摩崖等书法中吸收营养。第二,必须根据自己作品的缺陷作出恰当选择。《龙门造像》可医治结构圆滑、松散、平俗之病。《石门铭》可医治结构局限之症。《郑文公碑》为医治线条浮滑之良方。第三,在前二条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兴趣选择碑刻。有的人喜欢大篆,有的人喜欢隶书,有的喜欢魏碑;有的先择《石鼓文》,有的选择《石门颂》有的选择《龙颜碑》,因人而异。

  继承的目的是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要吸收金石碑版中质朴、自然、雄浑、奇崛、稚拙等审美特征。魏碑中有的纯粹方笔,有的纯粹圆笔,有的字体怪异等,这些局限应引起重视。若完全兼收并蓄,不能够做到去伪存真,那是不行的。

  书法功力的深浅,决定着书家作品金石气息的浓淡。学书时间越长,功力越厚,书者对线条的驾驭能力越强,线条越富于质的美。古人“折钗股”、“屋漏痕”、“印印泥”、“壁坼”等形象性的、古朴的、金石气浓郁的线条正是书家书法功力的长期积累。所谓“人书俱老”,便是极境。

  现代人时间有限,练字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采用硬笔练结构,毛笔练线条,二者结合乃学书之最快途径。

  硬笔书法的金石气还与纸、笔和墨的性能有很大关系。具体讲,纸的特性、笔的钝性、墨的浓淡,都影响着金石气息的表现。

  纸的厚薄之分,粗细之分,优劣之分。太薄的纸,行笔易浮滑;太细的纸,摩擦不足,行笔时没有涩的感觉,线条就缺乏表现力;太厚太粗的纸,行笔太滞,字无活力。利用一般钢笔创作,要求纸能粗细适中、厚薄适度。用特制钢笔或异型笔书写,笔触纸面积较大,宜用厚一点的纸。这样就能更好地表现出金石味。

  对书写工具而言,笔的“钝性”是至关重要的。所谓“钝性”即不锋利性,它是与“尖性”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实质上是指笔尖的圆、粗、拙,它是硬笔工具的重要特性。钝性强的笔,写出的线条浑朴自然,更具立体感,更有厚度,更具感染力,从而更易表现金石趣。这就是为什么利用竹笔、木笔、火柴梗笔等工具写出的线条更具美感的原因。在对笔的研究改进方面,浙江的许晓俊作出了有益的尝试,经他改进的钢笔,钝性不错,性能很好,深得多数硬笔书家的青睐。

  墨的浓淡,影响着线条的表现力。墨浓,线条易实,易于表现质感;墨淡,线条易飘浮、软弱无力。所以浓墨有利于金石气的表现,淡墨不利于金石气的表现。在不影响笔出水通畅的情况下,可用墨汗书写,特别是用各种蘸水笔创作时应优先选用。为表现墨色的变化,有人采用储墨蘸水或储水蘸墨的方法进行合作。这是一种新的尝试,对表现作品的气韵是有用的,但对于书法功底浅的人是不能采用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 17:52 , Processed in 0.08797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