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学图帖]:中州有个‘胡秋萍’,正宗是个孝感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27 00:17: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胡秋萍书法作品欣赏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5413&extra=&page=1&_dsign=f14b509b


胡秋萍
胡秋萍,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
多次参加全国书法篆刻展览,曾在马来西亚、中国郑州、长沙、镇江、开封等地举办个人书法展览。出版有《胡秋萍书法作品集》、《胡秋萍书法艺术》、《秋萍墨韵》、《秋萍诗韵》、《秋歌——浸月斋诗稿》、《乘物游心—胡秋萍书法艺术》等专著十余种。
作品欣赏



来源:新华网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7 00:20:39 | 只看该作者
书法艺术欣赏漫谈
作者:胡秋萍    


书法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审美形式,可以说,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有欣赏和评价书法的权利,而书法本身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

1、是书法艺术。2、是实用书法。

印刷体汉字与手写书法两者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是决不一样的,前者是实用的,只能传达给我们文字内容本身,而书法艺术传达给我们的则在于它的艺术性——形式美。

在当代20世纪末的今天,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书写工具的极大丰富,加之电脑的应用,使用汉字得到了新的发展,然而无论使用汉字如何丰富,它都无法替代书法艺术的存在。这究竟为什么呢?使用汉字,它是单一的、机械的、模式化的、无感情和生命的,所以,我们在阅读这样的文字时,只能借助它的可识性,理解它诉诸给我们的内容。而书法艺术则是书法家的精神产物,属于意识形态的东西。它是在书法家赋予了文字以强烈的感情后形成的,它包括书法家的思想、经历、阅历、个性、才情等,书法作品在富有生命的创作主体的挥运下,在他的笔下流淌出来的线条是一种具有生命意味的汉字符号。有感情的、有生命的书法艺术才具有审美价值,在书法作品中它凝聚的感情含量越大就越能打动审美主体。

我们知道印刷体包括电脑里的字都属于一种完全机械化了的东西,它毫无性灵和感性可言,比如说我们随便举一个例子:我们随便写两个字如用是大黑体,那么在机器上出100遍,100遍它都会毫无两样。那么如果是书法虽然也是标准的方块字,但是它毕竟是由具有感情与个性的书法家写出来的,所以无论是“颜、柳、欧、赵”还是六朝墓志(当然墓志的种类很多)他们无一例外的都各具形态就是都不同,(在黑板上书写各种不同的字体)我们知道艺术是最讲个性的,有了这个与那个的不同,正是有了这种不同,我们说它才有这“一个”存在的必要和价值。书法家创作出的书法必定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生命形态的线条。要不怎么会有“颜筋柳骨”(解释名词)之不同的呢?这是说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艺术特点。(展示字帖指出颜筋柳骨的特点。)那么这说明什么呢?这是因为这些创作主体都是具有不同生命的形态的这一个。不同的精神、气质、学识、阅历、经历和修养不同的审美取向造成了这种艺术作品的不同。

一、书法欣赏的意义。

1、书法欣赏是书法艺术创造的重要环节。

艺术欣赏,是我们从现实世界迈向艺术世界的一座桥梁。

书法家创造书法作品,不仅仅是个人的艺术行为,而且也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一种精神食粮。它是以书法作品为主要对象的特殊思维活动。一幅书法艺术作品的生命和魅力,全靠被社会和人们接受的程度来维系的,而接受的重要途径就是欣赏。这就是为什么一个艺术家,即便是他再有名气,他也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希望他的作品能够得到更多的人的接受和喜爱。事实上,书法家、书法作品、欣赏者三方面组成了一个书法艺术创造的完整信息系统。

2、审美是书法欣赏中的重要功能。

书法欣赏是由于审美主体接触书法作品而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思维活动。有时人们看书法展览并不一定懂得文字,比如他看不懂篆字和草书,但是他能从中感到美的愉悦。中国书法艺术不仅以其独特的美学特征服了千百年来的华夏子孙,使不计其数的人为奋斗一生,而且它还吸引了亚洲包括欧洲许多国家的人民。

书法,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更接近与纯粹的艺术。它以文字为其源泉,而文字在这里只是一种抽象符号,书法所展示的巨大艺术美丽不是你写的是什么,而是如何写,如何更充分地展开其艺术手段,以使欣赏者从中得到更大的艺术享受并为之倾倒。如果一幅字连书法美的最基本规律也不具备,即使是文字内容再动人,政治性强,也无人问津,不能认人感受到美的存在。

中国书法最重要的审美特征就是形式莫须有,它的强烈的抒情性,使其形式本身即成为“有意味的形式”。

3、书法审美作用的外延。

书法作品是书法家的精神、气质、阅历、经历等的物质再现,它对欣赏者的影响,较多地表现在气质上,有的作品风格豪放、气势雄伟,有此气质的因素的人便于接受;而文静端庄的字体,给人以幽雅的感受,文静的人则更趋平和;风流字体使才子们更为倜傥;稚拙的字体使性格醇厚的人更宜产生共鸣。欣赏者有时也未必能说出一幅作品的具体内容,但是它能调动起作者的下意识中的丰富的心理活动,当这一切与书法家的心灵撞击,就能产生出新的思维火花,于是,在不知不觉中欣赏者的精神境界提高了。由于欣赏者的经历、气质、修养不同,它必然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人类创造各种艺术不是为疏远、隔膜、而是要进行感情的交流,从而取得更多的共同语言,这是人类绳墨的一个重要特征。

4、书法欣赏对学书者的重要性。

学习书法的首要任务是要学会欣赏书法作品,这是为了扩展眼界、学习借鉴前人书法艺术的重要手段。这种欣赏必须贯穿于整个过程。用书法界的专业语也叫“读帖”这个帖不仅是字帖,还包括一切优秀的书法作品在内。这也是集成优秀传统的重要方法。多看,多欣赏,有时甚至比临帖更重要。“黄庭坚在《论书》在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欣赏对创作也有重要的意义。能扩展我们的眼界,打开思路,丰富想象,从而提高审美能力,这也是任何优秀的书法家的必经之路。

二、书法欣赏的特点

书法欣赏是再创造与再评价的过程。(包括模糊性很难用语言界定)和(感情性真正的艺术无不表现作家的强烈感情)艺术的力量,主要表现在对人灵魂的潜移默化上。如张旭的《古诗四首》激荡的线条表现出一种不可遏制的感情。

书法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作为欣赏对象的艺术作品,既是艺术家的艺术成果,也是欣赏者的对象。书法家的整个艺术修养都将集中地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具体地说体现在抽象的形式中,所以欣赏者的审美活动也必然受作品抽象的线条形象的制约。具体来说具有形象意义的线条唤起欣赏者的审美经验、情绪记忆和形象记忆,同时他也限制了欣赏者的感觉、想象、理解等一切心理活动。比如《兰亭叙》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也是他之所以成为书圣的重要作品,这件作品写于葵丑年的春天,兰亭的春天空气清新,慧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几个好友在茂林翠竹的小溪边,流觞曲水,吟诗对答。追昔抚今,质问生死……那种达观的人生态度和轻松平和的心境,跃然纸上。我们可以看他的作品,字体的轻松、活泼、自然,线条的灵动、妩媚、典雅、秀润,这里的十几个“之”没有一个重复的。另外,这幅作品开头写得比较严谨、精美,我们看后面就显得非常随意并富有情趣,能从后面的章法,到字体的结构与线条的流动中,看到作者的心情也在随着文章的感情起伏而变化。这是一种模糊性,很难说那一笔是,那一笔不是,但是我们可以拿后面与前面的进行比较,你就会发现不一样。在我们了解了《兰亭序》的写作背景和深深的体会它赋予我们的形象意味后,就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脑子里展现这幅作品创当时作时的欢快情景,文人士大夫阶层中的吟诗挥毫的雅会,在我们的心里也会产生一种美的愉悦。可以说再创造就是一种在感受基础上的想象活动和体验活动,欣赏者首先要具备一定的书法基础知识,再创造受欣赏者的主观条件的制约。它不同与其他艺术形式,如文学作品,我们看小说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去设想当时的场景、人物相貌、性格等,欣赏绘画也可以从画面本身去想象,听音乐可以牵动欣赏者的各种情绪的体验,我们知道书法不能体现出客观物体与人物的状貌,也不会引起场景的联想,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更接近音乐。比如我们看到一“点、竖”不能认为这就是石头、大树,这是一种机械的理解,书法创造的依据是高度抽象化了的文字。文字线条本身没有什么感情,如我们前面谈到的印刷体,除文字本身表达的文字以外,对其印刷形式不会引起什么感情激动。而书法则是书法家赋予了文字以强烈感情后形成的。文字的线条按照一定节律运行,这线的节律,就是由于书法家性格、气质等不同,会形成的或流畅、或急缓、或跳荡、或激烈的“势”,那么,不同的欣赏者就会在不同的“势”的作品中体验到与自己“节律”能引起共振的愉悦,并调动其欣赏者的情感,从而使欣赏者进入到一个更新的境界。欣赏者对书法的再创造,主要就体现在这个“心境”上。

也许会有人问,古代书论上有“夏云奇峰”、“担夫争道”、“公孙大娘舞剑”之说,难道真的从张旭草书中可看“舞剑”?从怀素的草书中能看出奇峰夏云?事实上只不过“舞剑”的内在节律与草书的节律有其“势”上的接近罢了。这是一种深层规律的契合。我们在欣赏书法时,大可不必费力气地在狂草书中一个字一个字地辩识,如果那样只需买本诗集就行了。而欣赏书法艺术,它传达给我们的是看到笔画挺拔、气势豪放的书作,可能使人想到高山、青松的形象;看到连绵飞动的字使人想到山泉流水、引起波动的感觉;庄严的字联想到神殿,妍媚的字联想到少女,拙朴的字联想到汉代石刻,但是这只是一种“意想”,是从总体风格上进行的再创造,其表现相当朦胧。惟其朦胧,才显得美,它是一种由主体的意和客观的“象”所碰撞造成的“心境”。那些联想的具体事物不一定一直停留在脑海里,而“心境”却作为一种感知、体验的结果,会牢固地停留在人的意识中。而水平高的欣赏者就可能从作品中发现它所蕴藏的意义。例如《龙门二十品》的作者,当时只是做为佛教的虔诚弟子用书法表达自己的感情,但过了一千多年,竟然被倡导北碑者所所发现,作为一种隶与唐楷之间的书体,已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最辉煌的书法艺术珍品了。书法得以具有普遍性、永久性、超越性的关键是:书法作品首先必须在欣赏者心中把艺术形象转换成表现自己感情内容与生命的符号,这样才能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在这种转化过程中才能显示艺术的魅力。

二、书法欣赏的方法

1、书法欣赏的三个要点

欣赏者不仅以丰富的学识为后盾,更重要的是要有对于书法美的直接感受能力。书法美,是对作品的整体关照,这是一个完整的、活的生命,我们不能肢解它。作品的技巧、社会性历史内容只是做为同享真正欣赏的桥梁。在整体的书法欣赏中首先要远观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要先从整体上感染读者,失去了整体美,局部的美也就不存在了,并预示着这件作品的失败。要把握整体,就要与作品保持一定距离,这样一幅作品的整体、布局、意境就都在一定空间中尽收眼底,它具体表现在文字内容、外在形式、艺术内涵有机融合所显示出的艺术特征。(讲解汉碑《张迁碑》给人的第一印象浑厚朴拙。这时文字本身的意义已显得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形式及其意蕴。远观,即把书作中诸多要素在主观上有意地统一起来,从而便于在整体上进行审美感受。

其次是圆识。即用广泛的社会知识、人生经验从各种角度、各个层次去理解作品。调动自己以往的经验去感受、理解并进行再创造。如徐渭的《青天歌》为例,远观即在整体上进行进一步的把握后,调动我们的知识及想象力。徐渭,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极为特殊的人物。他是明代万历年人,著名的书法家、画家、诗人、喜剧家、旷世奇才,然而终身不得志,遂以诗文书画发胸中郁闷之气。此《青天歌》字大小悬殊,字体真草兼备,墨色干湿变化较大,用笔轻重、转折、方圆并用,一反传统的森严规范。由于形式上的独特,给了我们以强烈的视觉感受。若按传统的书法标准去评论,则可被斥为“蓝缕乞儿,麻疯遮体……无复人状”那些零乱的线条和墨色的强烈变化就是他心灵伸出的呐喊,表达了多少想喊而未能喊出的强音。但他的作品却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骄傲,深刻地理解这幅作品必须了解当时的历史和作者的身世、艺术思想,了解书法艺术本身规律,为什么会在这个时代、这个人身上创造出这样的作品,从生理学的角度研究从心境到作品的必然规律;从艺术哲学的高度对作品进行美学分析;从历史的道德的角度对其艺术思想进行评价。所有这些分析,都是为了完成最后的审美评价和欣赏。(分析颜真卿的《祭侄稿》)

当然在欣赏还应注意一些问题:稳定注意力、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把握、多鉴赏原作、多对比、多看、多写、多读书……

三、书法艺术的内容欣赏

张怀罐《书断》说:“深识书者,惟见神采,不见字形。”

1、书法艺术的内容是书法艺术的内涵与主体审美意识的统一

首先说明书法艺术的内容决不是文字的内容,它应是艺术的内涵(包括文字内容)与欣赏者的审美意识的统一。书法欣赏的关键处,是纯粹的造型和其外延。文字,仅仅是书法的源泉之一和存在基础。好的书法必须能充分发挥文字的造型性,使字的造型性超越字的辩识束缚。“从主体方面讲,书法艺术的内容乃是书法家的审美意识,包括审美感情、趣味、理想等。

2、书法艺术内容的几个概念

1、神采。书法的身材,是其生命的光采的显现,它是著于外表的精神、气质。我们在读古代的书论时常常发现他们都把书法看作有生命的形体,就像一个人,我们说一个人他有神采,那是一种感觉,但是这感觉是从许多细小的地方表现出来的。比如他的眼睛是否有光彩、胸脯挺得老高、步伐轻快等。书法的神采是它许多地方都达到了较完美后方显现出来的艺术效果。苏轼说:”数比存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成为书也。“血”主要指用墨,要枯湿浓淡处理得当;“骨”指用笔的提按转折达到一定的力度;“肉”即笔画中的圆润丰满程度。仅有这些还是不够,它只是一具没有生命的僵尸。“神”是指创作者的生命体现。古诗中将“神”评为“诗之及至”书法也是这样。具体地说“神”是书法作品的各种因素达到神化的境地,形式与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2、气韵。是是一切艺术的共同要求,它弥漫在中国思想史和文艺理论中,并深深凝铸为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气韵是书法艺术的生命线,也是书法与欣赏者相结合的产物。从微观到宏观,从主管到客观,天体、万物、艺术、心灵都以气为本源,它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并贯穿在美的创造中。“韵”并非代表肉,它不是指风格,而是指旋律、节奏,是通过书法的创作、欣赏对线条的一种有节奏的抒发、感受。无论什么风格的作品,我们都可随着线条的走向而感到舒畅和鲜明的韵律及节奏。

3、意境。“境界”是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讨论文学,尤其诗词时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标准。“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我们将它借用到对书法的探索中,可谓之“意境”。“意”者,主体人之心境也;“境”,乃书法所显示出的情绪、格调也。如奔放、豪壮、雄强、奇古、险峻、跌宕、妍美、柔媚、疏澹、高远、潇洒、宽博、深邃等等,它们本身就是主客体的结合的产物。有人将“境”当作客观世界中的境,实在是一种误会,其实它是主体与客体高度统一的结果。书法没有再现客观世界的任务,也没有这种能力,它是高度弘扬主体人精神的世界的艺术。我们欣赏它,是有欣赏者的心境去感应书法艺术所体现出来的种种情境,这种情景会把我们带到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艺术的境界、美的境界,它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升华,人格得到高扬。

4、风格。即人格。指艺术家在创造中所表现出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它表现在独特的整体风貌以及所造成的独特境界。这与书法家的精神气质关系最密切。一个人豪放决不可能写出很柔媚纤秀的作品,同样性情温和的人也难以写出粗狂豪强的作品,人的气质有高雅粗俗之分,有的深沉,有的轻浮,随之在作品中也会有所体现清秀、纤细、雄强、博大等不同的风格。比如在表现不同结体上,颜体的开张,柳字的紧收,张旭的狂放、黄庭坚的奇崛,都清晰地表现了个性。在用笔不同上,王羲之的内$,王献之的外拓,颜筋柳骨,黄描苏画,米芾的刷字。在不同的张法上,董其昌的舒阔,徐渭的茂密,张瑞图的行距大于字距,陆维钊的字距大于行距等独特的章法,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四、书法艺术的形式欣赏

郭沫若说:“本自心源,想成迹形。

1、书法形式的独立性

我们知道一切艺术作品所蕴涵的美,都不是悬空,他们都全部附着在作品的形式中。构成书法形式美的基本元素有章法美、结体美、用笔美、用墨美,这些元素都有其自身辩证规律。

章法:它的形式很多中堂、条幅、对联、横批、斗方、条屏、扇面、册页、碑铭。刻字、摩崖等。每种形式又千变万化,如①竖有行、横有列;②有行无列;③无行无列;④少字等章法就是一个小世界,它向我们展现出它特有的美。讲究参差错落,计白当黑、虚与实、疏与密、连与断、纵与横、正与偏、主与次、松与满。

用笔:中锋、侧锋、偏锋、藏锋、破锋、露锋等。:“力透纸被”“入木三分”。疾与涩、提按、轻重、起伏、抑扬、藏露、中侧、迟速、放收、转折、行留、上下、左右、方圆、粗细伸缩、断连。历代书法家都把用笔看作是书法的命脉,力求达到书法线条美的三个原则:力量、立体、节奏。

结体:正斜、伸缩、疏密、向背、平险等。历代书法家都非常重视用结体的运用。所过庭说“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经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他精妙地道出了每个字大不一样遵循的规则。

用墨:浓淡、干湿、苍润、涨收等。孙过庭说:个“带燥方润,将浓遂枯”这是讲究对立统一的。用墨太枯,干笔多了显得干燥,气韵不生动。但又不可水分过多,多了显得没有精神。古人说:“不善用墨者,浓则易枯,淡则近莫,不数年间已淹淹无生气矣。”墨又分五色焦、浓、重、淡、轻。这些都要球我们在创作中恰到好处的运用,才能收到好艺术效果。这些都反应了实物的客观规律。

五、各种书体的欣赏。

孙过庭《书谱》:“虽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隶欲精密,草贵流而畅,张务检而便,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

马克思说:“如果你要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书法艺术的源泉之一及它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文字,所以我们探索书法美,应从最古老的文字开始。

所以我们这里有必要对传统书体有一个简单的了解。按照书法史发展的脉络我们先讲一下1、篆书欣赏

①甲骨文。若按照约定俗称的分类,就是将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及小篆都划归为篆书,这样也许于欣赏有一个更明晰的印象。篆书意识完全成熟的文字,它具有书法艺术中所都有的古典美、错落美、曲意美、中和美、几何美,各体以及每种风格均有不同的侧重和表现。

关于文字出现的年代,专家们争论不修,这些属于文字学的范畴,我们这里就不去考证它了。最早的文字就是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也许那就是我们人类最早用来交流的原始符号,这些甲骨文有四千五百字左右,但可辨认的仅有二千字。这是后的甲骨文已具备章法、结体、用笔三要素。其章法为下行,行款无定时,错落有致,用刀直来直去,表现了先民们在对神的崇拜中那独具的粗犷而自由的意识。它表现出的简约的形式美与我们今天的审美意识相距太大,给人一种隔膜的感觉。但是当我们看到甲骨文原片时,我们的心就会就会由它的引导飞翔在那遥远的远古时代感受那神秘的气氛,这是一种潜意识的突现与理性的呼唤。它却说明了古老艺术的无穷魅力。

②“金文”,我们很难确定它出现的最早年代,当作为“青铜时代”的商周无疑是金文最成熟的时期。近闻是铸在铜器上的铭文,最重要的有《大盂盯》《散氏盘》宣王时期的《毛公鼎》,它们以不同的特色,铸造了一个书法史上的丰碑。宗白华先生说:“要窥探中国书法里的章法、布白美、探寻它的秘密,首先要从铜器铭入手。”铭文因受器物形状、和用途的限制,文字排列的位置、方向、行列等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参差错落,顾盼生姿,这些为后世书法艺术各种章法借鉴。近闻结体,端庄遒劲,颇具雄强、肃穆、茂密之气;用笔前期多方,中期逐渐圆转劲健,后期则工稳秀美。

③石鼓文。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字。这是个动荡时期,但文字却走向了规范化、整齐化。代表作《石鼓文》共十件文字700多个,分记十首四言诗字大盈寸,起收、转都是圆笔,粗细基本一样,劲健挺拔、雍容大度,是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书商,在书法史的的位也很高。清末吴昌硕学习篆书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他的篆书参以草意,凝练遒劲,气度恢弘,将书法艺术美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④小篆。秦代有李斯为了统一战乱后各诸侯国不同的文字而制定了规范化了的字体。小篆极规范,长方、上密下疏、横平竖直,笔画同一,风格电压圆润。后世写小篆的很多,如李阳冰、钱坫(dian掂)、杨沂孙都可称为大家但将其意味、内涵深刻地表现出来的是清代邓石如这是书法史上花朵时代的人物。他熔铸了许多名碑特点,以新的笔法写篆,一洗千年篆书毫无生气的影响将篆书带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是质的飞跃。

2、隶书欣赏

隶书是上承篆书遗规,下开草数、楷书新体,在我国汉字演变中是一个大的革命,是书法彻底脱离象形因素,走向抽象的艺术符号的开端,它将篆书化繁为简,用笔化圆为方,为此,汉字的结体基本确定,笔法也基本完备。隶书最优秀的作品在汉代。西汉流传实物不多,主要碑刻在东汉。我们从审美角度,大致可把东汉主要隶书氛围六大类:

①工稳端庄:《华山庙碑》、《礼器碑》《史晨碑》、《乙英碑》、《张景晨碑》。

②秀丽飘逸:《曹全碑》、《孔庙碑》、《汉简》等。

③方劲古朴:《张迁碑》、《鲜于璜碑》、《西狭颂》、《校官碑》。

④宽博厚重:《衡方碑》、《鲁峻碑》、《封龙山碑》。

⑤雄放恣肆:《石门颂》、《杨淮表记》、《夏承碑》

⑥古拙雄浑:《开通褒斜道刻石》、《浦阁颂》。

汉代到清初,隶书没有什么名家。到了清代碑学大兴的时候,出现了金农、邓石如、亿秉绶、陈鸿寿、何绍基等隶书大家。

3、草书欣赏

草书在汉代从隶书中独立出来,称之为“章草”,后出现今草、狂草,欣赏书法本身难度就大,欣赏草书更是难上加难。所过庭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意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形质”是由笔画组成的外在表现形象;“情性”是书法性格、情趣的内在显现。草书表现具体形体要靠使转;表现个性情趣要借助于点画。学习书法如果基本工不过关就急于学求成先草书,结果不是使转不过关,就是点画没有灵气。学习草书一是要背草诀歌,二是要在创作的时候主要气息的畅达,草贵流而畅将得就是这个道理。“气”的显现靠每个字笔画或连或断,似连非断的效果及空白处的合乎规律的安排而体现。历史上草书大家很多有“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张旭的纵逸豪荡、怀素飘逸狂放,徐渭的淋漓苍古,王铎流畅,傅山的飘逸洒脱都在书法史上闪耀着奇异的光辉,令人目不暇接。当代善草书者不多,超越古人者几乎没有,也许历史还没有给我们提供造就草书大师的时机,但是近年来,在全国大展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创作草书,我想我们这个时代一定会诞生不愧为这个时代的草书大师。

4、楷书欣赏学习书法一般来说都是从楷书入手,的,楷书有它独立的艺术价值。主要有魏碑和常规楷,这两个时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永”字八法的出现,使书法用笔达到完善的程度,横、竖、点、撇、捺、挑、钩、折八种笔画,基本概括了楷书中的所有笔画规律。楷书一般要求结体稳健、优美、错让得体,创作楷书在电话的情趣上有所变化,不能象排算盘子一样。如颜真卿的《告身帖》就写的非常灵动富有生气,线条显然是一种活的流动。

①行草书与楷书比较

行草书较之楷书更具性灵美。从书体上比较,楷书与行书相比,行草书更适合表达创作主体的性灵。行草书它要求书写过程有一定的速度,它那种瞬间的不可重复性决定了行草书比楷书更具性情和动感。行草书无论是什么字体,颜体也好,米字也好,王铎书风的行草书也好,它会是另一种情况,那就是你写多少遍就有多少遍不同的形态,(临池情况除外,因为临池要求越逼真越好)而且,是越有才情,创造力越强的书家,他写出的字不可知性就越大,偶然性越强,这样它才能区别其他艺术家的作品,才更有其存在的价值。这是因为不同的时间、地点、心情、书写工具纸张、毛笔、当时创作的氛围等所造成。书法家的创作在心态和创作激情的作用下,他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参看孙过庭《书谱》六合)

在近年来的全国书法展和全国中青年书展中,行草书的比重愈来愈大,为什么呢?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社会生活机械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感情出现荒漠和危机,从另一方面来讲人们对于感情的渴求反而更强烈,从人性的角度讲,人是需要交流和倾诉的,这样他才能够在动荡的人生旅途中感受到慰藉和温情。所以人们的内心深处需要交流、理解,恰恰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和情感上是能够给人心灵的慰藉和感情的浸韵。可以说行草书可能正是适应了这个时代某写精神的需求。例如我们欣赏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争座位》。《争座位》是被称天下第一行书。(介绍同上)

②介绍现代派书法和前卫派书法

80年代中期兴起,画家、美术编辑、教师等在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下,打起反叛传统的旗帜,成立了“现代书法画学会”并于1985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现代派书法”首展,继而在全国各地举办展览,以后的如书法主意展等全国都有展示。社会的评说,缺“钙”缺少传统功力,浅薄、绘画、文字图画、图解文字等,它脱离了文字本身,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书法艺术,它的命运无疑是没有生命力的。但是他们在形式上,用墨、用笔、章法、文字的变形等方面的赏识都会对传统的书法创新的推进起到积极意义。的我认为“不具备现代美学思想和美学观念的是一种缺少”维生素“。但是,现代派的出现本身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六、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书法艺术)的再创造。

泰戈尔:在《人生于实现》中这样写到:“唱歌者,翻他的歌成为吟咏,把他的欢乐,变为形式;听歌者,将吟咏翻为原始的欢乐,这样唱者和听者中间的交流就完成了。”

孙过庭:《书谱》说:“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阴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书法创作与欣赏,就其艺术活动的整体看,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书法家创造一幅作品要付出一系列的劳动,作品背后有书法家的继承、发展、创造的无数因素,这是由面到点的过程;欣赏者从具体、可感的书法作品的整体效果,每一笔每一画中去感受,把握作品的深层意义,这是由面到点的过程。从辩证观点看,欣赏者是能动方面,是再创造主体,书法作品是静止的再创造的对象。两者之间必须是相互成为条件,息息相同,书法家除引导欣赏者的情趣向更高境界发展外,也应认识到欣赏者的审美需求,从而作品成为二者之间的桥梁。书法作品作为客体,没有这个前提,欣赏者不会凭空感到美;反过来,如果没有欣赏者,其作品也不会产生美感,只有主客体相互作用,书法的美才能显示出来。一幅作品只有通过人的认识才能获得定性,完成整个的审美过程,也就是说产生艺术的魅力。我们常说:“一千个欣赏者就有一千个哈母雷特。”这是说不同的欣赏者得到的审美感受是不一样的。

无论怎样说,我们这个时代,我们人类的生活是需要艺术的,它不会因为现代化的发展,也不会因为机械、电器化的使用,人们不需要艺术享受。似乎有没有艺术作品的诞生,社会都照样发展,人类都照样延续,虽然艺术不能推动也不能阻碍社会的发展,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能够打动、震撼人的心灵的永远是艺术,相反恰恰是因为在社会上浮躁现象的状态中,人们更强烈的需要艺术对人的精神的浸润和补养,有了艺术人活着才有滋有味,我们的心灵才显得湿润。真正伟大的艺术作品不会因为年代的久远而褪色,它不像一件家具和电器,会因为年久而破旧和失效,它反而会因时代的久远,更显其艺术的魅力。所以,艺术是永恒的,艺术的魅力是无穷的。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7 00:22:35 | 只看该作者
胡秋萍书法访谈内容2012/6/29
来源:中国报道



1.你最早接触书法是什么时间?为什么选择书法?
答:最早接触书法是我上小学一、二年级,那时,小学生都要写毛笔字,我的毛笔字总是被老师作为点评、表扬的范例,张挂在教室宣传栏里展览。喜欢并选择书法则是我工作以后,当时工作比较清闲,觉得大量的时间白白浪费挺可惜,就找来家里的旧字帖(颜、柳、欧、赵)来学习,光是颜、柳就写了五六年。后来,又上了市里办的书法班,进了“三.八”书法小组,陆续参加了第一届中日妇女书法篆刻展览和全国大展。我想,一个人一生总要做点事,选择什么也许是心性所至,命运安排吧!
2.你的创作主要分几个阶段?主要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答:截至目前,我的创作大概可以分三个阶段:
一是传统积淀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从70年代开始,学习、临摹颜、柳、欧、赵、米芾、“二王”、魏碑、汉隶,80年代中期接触王铎并深潜王铎至今,遍临其行、楷、草诸体,逐渐以王铎作为行草风格主要面目。这时期代表作有书陆游诗·诉衷情(获全国中青年书法优秀奖),还有书自作诗词《观王铎书作有感》及《香港回归有感》等。
二是探索试验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世纪末)。90年代中期,我开始关注现代艺术,思索传统、现代、创新等问题,立足书法进行可能性的书写试验,此间仍以王铎雄强、大气风格为主调,进行结体造型研究,其次对于各种性能的笔、纸、墨及水墨关系、书写反应效果进行试验对比。书法的瞬间性、偶然性、不可预知性,吸引迷惑着我、困扰着我……我艰难地行进着。此间代表作有书《天堂·地狱》、《屈原辞·国殇》、《时彦词》、《阴阳》、《生死界》等。
三是铸造风格形象时期(21世纪初)。2001年1月,我在河南博物院举办了大型个人展览和《胡秋萍书法艺术》作品集首发式,得到了许多肯定,也听到了一些意见。我陷入了长久的反思和自省,深知特立独行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之后又开始重新回归传统。王羲之、苏东坡、米芾、怀素、张旭,他们的行草都在我学习研究范围内,丰富自己的笔法和书法的表现性。我们都知道,临摹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必经之路,是书法创作的来源和营养库。只有深潜传统又关照现代,才知道自己的路应该怎么走。当然,铸造自我有个漫长的过程,我会坚定地一直走下去。这时期的代表作有书《张道洽·吟梅》、《曹丕·李白诗》、《杜牧·清明》、《龚自珍·杂诗》、《沈周·题画诗》等。
3.是什么原因影响你创作风格的转变?
答:可能是机遇。我当年选择王铎,与1986年日本显彰会同河南联办的“王铎书法展”有关。当时看了这个展览后很震撼,那是新时期书法复兴以来最早推出的明清代表书家。就像现在考古学发现了“楚简”,一些人来写“楚简”一样。考古在文字学方面的新发现,扩大了我们占有的书法文献资料,也推动繁荣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人们对于新发现文字的研究也推动了书法艺术的研究。后来,现代书法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与相继举办的各届展览,也冲击了人们艺术视野的惯性。年轻人喜欢追逐新奇是其特点,也是难免的,我也不例外。年轻的时候,艺术视觉很敏感,容易受新鲜的东西感染,又来不及认真地思考,许多时候是适性随缘、性情所至的选择,可能这也是艺术规律的必然,所以,又走了一段实验探索的道路,我想以后的书风可能会相对稳定些。
4.你认为哪些书法家值得推崇?请说出理由。
答:历史上值得推崇的书家很多,比如说“二王”、颜真卿、怀素、米芾、徐渭、王铎、倪元璐等,这里不一一赘述,我觉得每一位能在历史上立得住脚的书家,都有其在艺术上独到之处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一个人推崇一些书家或一些作品,有其客观性更有其主观的角度和自我喜好,不可人云亦云,也不可以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人。艺术不应该是统一的,而应是多元、丰富才好。
5.你怎么看书法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答: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文化的内涵当然大于书法,它包括的东西太深、太广、太玄,我不便在这里详述,而且以我的这点学识也谈不好这个问题。我只是认为现在书法家不同于以往的书法家,自古以来的书法史,写的都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一般平民书法是很难进入书法史的。当然,这些帝王将相都是饱读四书五经国学的,中国传统文化自然而然渗透到他们的生命中,或者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汉字的书写就是他们生命存在方式,而现在书法家则是在顺着书法史的时间隧道往上溯,去追忆模仿古人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现代西方文化无时无刻不在诱惑纷扰着我们,我们不可能整天穿着中式衣服,拿着折扇或团扇,张口闭口“之乎者也”。但是,一个钟情于书法的人,总不免内心常常会生发出思古之幽情。真正的书法家没有不热爱中国文化的,书法永远是中国文化中最灿烂的一部分。
6.你对艺术批评怎么看?
答:艺术批评顾名思义有批有评,而现在似乎只有评了,而且都是好评。活着的人都怕听不入耳的话,那么只有等到天国去听真话了,应该说这是不正常的。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完美,百分之百完美不是人是神。伟大领袖还三七开,何况我们?任何一种审美取向艺术风格都有自身难以求全的地方,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它只能代表一个方面、一个角度、一种特点、一种风格,所以才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处在一个多元的时代,谁也不要以为自己就是天下最完美的,牡丹有牡丹的富贵,腊梅也有腊梅的高洁,兰花自有兰花的幽香。
7.你对当前的艺术品市场怎么看?
答:“盛世古董,乱世黄金。”在物质极大地丰富时,人们开始追求健康、高雅、有情趣的生活。老百姓装新房家里要挂字画,庭堂、楼阁、公共场所、酒店、会议室和私人收藏更是少不了名人字画。要收藏当然是名人字画啦,没名堂的就不值钱嘛,不值钱的东西谁会要呢?当然在追求名人效应的同时,随着收藏者的文化水平和欣赏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也会看重货真价实品相好的,东西好才有人问津,仅有虚名而作品不好同样也不会有好的市场的。我个人认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将来一定会越来越规范、越来越繁荣。
8.谈谈你的艺术主张
答:我的艺术主张很简单:立足传统、铸造自我。因为学传统不是目的是手段,而最后通过学习技法、规则去表现独特艺术的美才是最重要的,不然大家都成了历史的复制品。
9.你认为自己目前创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我认为,自己在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是作品大气中少了些精致、开阔中少了些典雅、厚重中少了些灵动。另外,在对传统的掌握和基础训练方面还有差距,因此,我当前主要是“补课”。艺术的道路就是这样,越往前走越觉得自己才刚刚入门。许多帖要深入临摹,许多书也要认真细读。难怪屈原老夫子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书谱说:“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的衰退,生活中琐事繁多,越来越感到个我的局限、知识的浩瀚、传统的深邃,穷其一生也难尽如人意。
10.你目前的创作状态怎么样?
答:目前状态是在不断的修炼中进行自省和自我批判。坚持临摹、读书、补课以及应付杂事。以传统为基础,尽量做到笔墨有来历、有渊源,同时也表现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和时代气息。但是仍不能尽如人意,需要自己毕生去努力。
11.最近在创作上有什么想法?今后几年的创作有何打算?常思考的是哪些问题?
答:创作需要积淀、营养和修炼,不可能每天都有佳作诞生,如果那样出来的作品也就不足珍贵了,有时觉得越往前走,越觉得自己差距很大,需要补充的东西很多很多。希望自己今后能在行草书上有所专攻,更加熟练草法,在追求大气象的同时,把女性特有的飘逸、柔美的情趣通过线条的流动表现出来。
我常思索并困惑,传统留给我们这代人究竟还有多少路子可以走?究竟什么才是原创性?也许正像有些人讲的“这个时代原创性的思想和创造性的东西越来越少”,我想如果不改变工具可能很难有明显的原创性的进展,若改变工具它还是书法吗?它不是书法又是什么?
一些以书法名义的边缘艺术,最好不要用书法的名义,你可以叫作现代艺术或者别的什么艺术。其实,如果我们用一种宽容博大的胸怀来关照它,叫作什么并不重要,关键它是不是艺术。试想,第一个拿起笔画画写字的人,第一个做雕塑、影视的人,是不需要有什么范式来框架他的,只要他做得好有意义、能打动感染观赏者,就有其存在的理由,就是好的艺术。
话又说回来,让我们自省一下,自己到底能做些什么?从自己生长的地域、生活环境、成长条件、原有的积累来审视自己,有什么潜力能力?也许自己做不了原创性的东西,那么是否可以把自己对传统的理解写出来传达出去呢?
12.你关心自己在书法艺术史上的位置吗?
答:我想一个严肃的艺术家、一个把书法当作事业追求的书法家,都或多或少地会关心艺术史的问题。自己能做到什么高度,对于个人来说只能尽力而为,因为历史的“网眼儿”太大了,很多人都会被无情地“漏”下去,谁能预知未来对今天的选择?我常告诫自己:只为耕耘,不问收获。如何评价我们这个时代,不是我们说了就算数的,那要历史来评定,让后人去说吧。
13.如果用几个简单的词语对自己做个评价会怎么说?
答: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喜欢做这个事情,曾经努力过。我是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人,没有南方人的细腻、典雅、精致,但有北方人的大气、敦厚、率真。可能一个人最大的优点也是他最大不足。也许一个人永远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美,你只能在一个方面有独到之处已经很不错了。上帝是公平的,他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但是要让别人真正读懂你、理解你,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每个人都要面临很多问题,自己的问题都应接不暇,哪有精力时间去解读别人,尤其现在的评论碍于情面,大多是一片赞美、捧场。结果混淆了真相,障碍了历史,给后人解读历史增加了识别的障碍。也许这也不重要,后人自有后人的取舍。一个时代自有一个时代的选择。我们尽量做到无愧我心就是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30 12:06 , Processed in 0.17244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