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言格式化即思维格式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21 08:07: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言格式化即思维格式化
程红兵

俄国作家契科夫的短篇小说《套中人》一度作为高中语文课文,小说主人翁别里科夫拥有许多的套子,他自己各个方面都有套子,他就生活在套子里面。每每上到这篇课文,同学们简直不敢相信世界上怎么还会有这样的奇人、怪人?
但是放眼看去,生活中的套中人却比比皆是,一不小心我们自己也有许多套子,而且钻进套子还不自觉,最显见的就是话语方式的套话连篇。规划有格式,计划有格式,总结有格式,经验介绍有格式,文件有格式,请示有格式,报告有格式,所有的公文都有格式;课题开题报告有格式,科研论文有格式,教师教学反思也有格式,教育叙事也有格式,教师教案也有格式,美其名曰“专业表达”。甚至于我们在文中的遣词造句也有格式,也有套路。校长讲的话,往往趋向公文化,也就是跟着上级说,上级怎么说,我就怎么说,不论管辖范围,不论宏观、中观,还是微观,一个学校讲的话,跟教育部讲的话差不多。普通中小学教师讲的话,往往趋向专家化,跟着专家走,专家怎么说,我也怎么说;专家从概念到概念,普通中小学教师也是从概念到概念;专家从理论到理论,普通中小学教师也是从理论到理论;专家空对空,中小学老师也有许多空对空,君不见中小学教师论文中由“性”、“化”、“校本”之类的词素和词组成的词语非常普遍,就是一个明显例证。美国著名教育家弗兰克斯纳说的好:“大学不是一个温度计,不必对社会每一流行的风尚都做出反应。”我们不必追逐风尚,不必追逐时髦,同样也不必盲目追逐专家,亦步亦趋最后结果就是鹦鹉学舌,毫无意义。
这种话语方式从表面上看是规范表达,但究其实质是语言格式化,语言是思维的直接外化,语言格式化就是思维的格式化,思维格式化,人就成了套中人。直接后果就是导致让问题虚化为概念,让生活抽象成理论,上下皆空,普遍皆虚,空对空,唯独不考虑具体学校、具体教师、具体学生的具体问题,不考虑如何去解决一个个现实的问题。更严重的后果是说话人变成套中人,不会正常表达,不会自然表达,不会生活表达,话语方式就是人的方式。
语言表达是人类最常用、最常态的表达方式,语言表达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人听懂、理解,所谓有效表达就是有效的表情达意,你的话能让听者迅速明白,很快理解、把握你的意思。所谓套话并不是让人听不懂,而是让人听不进去,听不进去的原因是因为一部分人反复说,多次重复,重复多次就成了套话,一部分人就要反复听,但是听了多次就会抵触,就会反感,尤其是空话反复说,让人更加反感。所以在一些学校常见到校长在讲话、老师在睡觉的现象就是消极抗拒的一种表现,从语用学的角度讲,就是语用力量磨损的表现,因此无法做到有效表达。
所谓高效表达就是高效地表情达意,你的话语不但让听者明白、理解、把握,而且能调动听者的感情,让听者认同并接受,并进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如此而已。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思维不能格式化,话语方式是思考和阐述问题的方式,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是思想的外衣。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思考,也就决定了用什么样的话语方式来阐述。人的思维要避免格式化,要创造性地思维,就要直面现场,教育工作者就应该直面教育的现场,针对性的解决现场的问题,所以你的讲话不是空话,不是套话,而是始于问题,基于问题,着眼于解决问题的实在的话,在这个基础上,讲究语言表达的情感性,追求语言的个性化,实现高效的表达效果。
同样是校长报告,同样是教师论文,在论说的同时要有情感,在论理的同时要有理趣,在严谨论证的同时也可以有文学意味,在分析现实问题的同时也可以有未来浪漫梦想的展望。
同样是介绍新的教育思想,不必是布道式的,不要把听众当成箩筐,什么都往里面装;而应该是共同探讨式的,让大家一起来学习,一起来追问,将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
同样是介绍新的教育经验,不必是宣讲式的,不要把听众想象成一片白纸,随便你涂抹;而应该是交流式的、对话式的、聊天式的,轻松、自然,允许补充,允许商榷,允许质疑。
同样是总结,不要流水账式地罗列一年到头的几件事、几十件事,把芝麻大的事情说个没完,琐琐碎碎,一地鸡毛,没有人因此评选你先进或者给你颁发奖状;而应该有所选择,有所归并,有所分析,一年里最得意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一年里最开心的工作是什么?因为什么开心?一年里最懊悔的事情是什么?悔在哪里?
按照人的自然状态说话或许会有错误,按照机器人说话的方式或许没有错误,但人要真正成为人,就必须说人话,就必须自然说话,就必须自由说话;否则人就不成其为人,就成了机器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03:04 , Processed in 0.10795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