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相关背景资讯帖7:首届河南最具影响力教师评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7 09: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构建动车式教研组

□ 毛广文  
    老话讲:“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因为动力仅仅来源于机车。而现在的动车每一节车厢都提供了动力,动力单元由一个变为多个,使整列列车动力更加强劲,运行速度大幅提高。
    之所以将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因为这与我担任教研组长的经历有关。
    我1998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开封高中这所百年名校,担任物理教学工作,2006年我接任教研组长。此时的物理教研组,正是新老交替,青黄不接的时候。老教研组号称“十三棍僧打天下”,省市闻名,对于年轻的我而言,接任教研组长绝对是一项挑战。
    如何能够强化教研组建设,促使我们这帮年轻人又好又快地成长呢?猛然间,我想到了动车,当年的老教研组组长经验丰富,就像火车头一样带动整个教研组;而今的我们,为什么不能与时俱进,构建动车式教研组呢?
    动力的来源是什么呢?这时,我想到了教育科研。
    研究什么,如何研究、为什么研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教科研理念。研究内容要结合教学,促进教学,能够推动教师的个人成长、教研组建设。经过全组研究,我们确立了几个课题。其中一个是《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之所以选取这个课题,是我校刚刚完成了校园多媒体的安装,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课题能够完成高中物理教学的课件整理工作,同时我们组教师在这方面有专长,可以对全校多媒体的使用和推广起到引领作用。

课题历时一年的研究,三项目标顺利完成,同时借助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效果,锻炼了教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首先在2007年取得省教学技能竞赛特等奖,并被授予五一劳动奖章;接着组内多位教师在省市级乃至全国优质课及技能比赛中取得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另一个课题是《心理干预对高考影响的校本研究》。众所周知,高考不仅是知识的考察,也是对身体和心态这些非智力因素的检验。当时我们组几个教师担任高三班主任,我们在思考:如何能够从非智力因素方面提升学生的潜能呢?借助这个课题的研究,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借助教师,进行心理疏导;借助板报和班级文化建设,创建氛围。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当中,保持昂扬的精神、斗志,良好的心态,缓解焦虑、心态平和,最终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将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我们初步实现了“常规工作科研化,科研工作常规化,课题结题成果化,课题成果应用化”。
    教研组的建设也在教育科研的氛围下逐步趋于成熟,在教育教学、技能比赛、学科竞赛、组风建设以及个人成长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顺利实现了教研组的新老交替。
    从教十余年来,我始终认为: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团队的力量,就似一颗小小的水珠,尽管它能借助太阳光折射出七彩光芒,但仍微不足道,只有融入大海,才能更长久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本版文章由本报记者李若、杨磊根据获奖教师在本次观摩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7 09: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一名好教师,路在何方

幸福教育和幸福的教育人生

□ 高万祥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创造幸福的事业。作为教师,我们人生的第一使命,就是自己快乐,给人快乐;自己幸福,给人幸福。一个人,最基本的需求是温饱和安全,而人生的终极目标,或者说生命最本质的存在,是幸福和优秀。那么,如何寻找、追求和创造属于我们的幸福教育和幸福的教育人生呢?我和大家交流如下三点。
    第一,在教改科研中收获幸福和优秀。我主张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应该合二为一,理想的境界是以研究为工作方式,以工作为研究内容。我是1996年评上江苏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的。我申报特级教师的所有材料,都是关于作文教改的。我践行作文应该以内容题材为主、以思想精神训练为主的理念,让学生用作文和他人、和生活、和社会、和自己交流,不仅培养了如沈冰(原央视主持人)这样的高材生,更重要的是我的学生都不怕写作文,都喜欢写作文。评上特级教师以后,从自身经验出发,我提出教改科研应该做到“三个一”,即人人有一个属于自己真正喜欢的研究课题,人人有一个理想的导师,人人能写一手好文章。特别是写作,我以为,能不能写作是一个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重要区别,甚至是一个教育家和教书匠的分水岭。因为写作的背后是阅读,是实践和思考。写作能把你的工作和生活、你的思考和思想,用文字转化为一种永恒的物质存在,能让你走得更远,飞得更高。我主张中小学教师人人要写“日常记录”,如教学笔记、教后反思、生活日记、工作手记等。教改科研的本质之一是教学探索精神和科学献身精神。鹤壁的董文华老师正是这方面的佼佼者。教改科研的本质之二是学习力的问题。学历只能代表昨天,学习力才能代表今天并决定你的明天。学习力就是竞争力,申宣成从中师生到博士生,从乡村学校到省教研室,他的竞争力就是源于教改科研给他带来的学习力。董文华、武艳艳都是我们的楷模。教改科研的本质之三是生活方式的选择。人生就是选择的总和,常作印、张硕果、代昆鹏的优秀和幸福正是他们在生活道路上一个个选择叠加起来的总和。
    第二,学校应该是真正读书的幸福天堂。学校就是读书的地方,教育最本质的任务是培养读书人。没有真正的阅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在我看来,如果不能以经典阅读为基础,我们的一切教育活动也许都是假教育和伪教育。让学生爱上文学,爱上阅读,让每一间教室、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学生真正读书的幸福天堂,是每一个有良知的教师的神圣使命。一个幸福的人生,一定要有两个家庭和两种亲人,一是血缘的家庭和亲人,二是心灵的或者说是灵魂的家园和亲人。经典阅读带给人们的一定是心灵家园和心灵亲人。平时,总有教师“诉苦”:学生不喜欢看书啊!怎样培养阅读兴趣?我坚定地相信,最有效的办法一定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读书!只有会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会读书的学生。书生带班,班级才会有书香!荣获“最具成长力教师”称号的张硕果、韩素静、侯长缨、周枫琳、丁保先、库亚鸽等老师,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也许教育最大的奥秘,正在于师生的共同成长与发展。教师职业最大的快乐,正在于在影响和帮助学生的同时,自己能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
    第三,让音体美成为高贵的大学科。相对偏重高考学科的应试教育而言,音体美是一种高尚和高贵的教育。因为音体美能培养人的爱好情趣,能提升人的文明素养。这方面,东西方的教育都有很好的传统。从孔子和柏拉图开始,艺术和审美一直是教育的核心和主体,甚至是基础教育的灵魂。在柏拉图学院里,体育和音乐是绝对的主课。柏拉图主张,17岁以前都是学前教育,18岁开始接受正式的高等教育,而选择的第一个标准便是音乐素养。他认为,音乐可陶冶灵魂,形成高尚的性格,使人举止优雅。有音乐才能的人,才具有发展潜能。无独有偶,在孔子的教育大纲上,体艺教育也是最醒目和最重要的学科。我呼吁,加大课改力度,最理想的状态是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年级,每天开一节音乐、一节体育、一节美术。小学生下午都应该走出教室,开展体艺、科技等各类活动。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7 09: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一名好教师,路在何方

□ 吴正宪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做一名好教师,路在何方?教育时报社评选的这些获奖教师的事迹已经做了很好的诠释。教师是什么?我认为,教师是孩子们一生经历中的一位重要朋友。从获奖教师的事迹中,我看出了这一点;从我个人的自身经历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应该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教师应该是孩子的指导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我们要通过自己对学科的研究、对教育的研究、对教育规律的探索、对学生学习规律的探索,引领孩子不断地学习、发展、进步。
    教育是启迪、唤醒、启发、激励,是把那一颗颗疲倦的心重新复燃,把那些磨灭了的兴趣重新燃起,激起他们内在的学习需要,让他们呈现出良好的学习状态。有人说教师是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未免有点悲壮。点亮别人,为什么自己要毁灭?为什么吐尽了丝,自己的生命就要完结?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有自己的价值尊严,在与学生的共同发展中共同享受教师职业的幸福与快乐。多年来,我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前行。
    一位教师,进步得快的时候,一定是他主动反思的时候。一个教师什么时候能够实现主动反思呢?一定是被刺激的时候。“我为什么没有想到这样安排课堂教学?学生的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故事?”被刺激了,才会去主动反思,然后寻求发展,寻求改变,寻求获得,这样就成了很好的循环。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他一定是一个立体教师,不简单传道授业解惑,是一名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结合的智慧型教师。有教无类是大爱,因材施教是智慧。
    教书必然育人,这是任何人也不能逃避的历史事实。你站在讲台上,德育就已经开始了。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一个眼神,都能反映你的理念、理想。你的理想、学识、素养,甚至个人的性格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溢出来。溢出来的不是正向的,就是负向的。教书必须育人,这是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我们肩负的任务就是要教书育人。世界上没有无教育的教学,这是我对教育教学的基本观点。
    一个教师没有激情、没有理想,不适合做教师。我们面对着活生生的生命,作为教师,要有激情、有热情、会期待、懂得爱。你的期待要让学生感受得到——老师的目光在期待着我,在等待着我,我必须前进。我们经常以“恨铁不成钢”为自己开脱,殊不知,他就不是你想要的那块钢。因此,我们必须遵守教育规律,遵守学生的成长规律,懂得怎样去尊重学生,怎样去获得他们的爱。
    我的儿童观,就两句话,儿童是活生生的人,儿童是发展的人。儿童是活生生的人,意味着他是独立于大人之外完整的生命体,他有情感、有个性、有独立的人格。因此,唯有尊重、理解、善待,学会对每一个儿童期待,而且让每一个儿童在我们的集体中有尊严地生活,让学困生看到希望和亮光。
    儿童是发展的人,很有潜力、不成熟。有潜力,就要相信他,开发它的潜能。他能做的,老师不替代;不成熟,就要包容他的错误。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不犯错误长不大。要给学生尤其是犯了错误的学生重新跃起的机会。失败了,让他再一次看到希望,看到亮光。
    一个生命个体,当他看不到成功的希望的时候,他只能放弃,何况只有几岁的孩子?难道我们的教育给予的就是几道题吗?因此,我呼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他们原生态的正常生活。如果我们的孩子连做梦的时间都没有,还怎么会去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呢?尽管社会大环境需要改善,作为教师,能不能让我们的小班集体有局部晴天?



在教育的过程中,我有四句话:一是没有什么比保护自尊心、自信心更重要;二是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三是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四是没有什么比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重要。
    提高重在认真学习、勤于笔耕、善于反思、脚踏实地、厚积薄发、善于学习、重视积累。做教育来不得半点浮躁,教育改革路上绝无捷径可走。学术止于术,悟道得于道。





在教育的过程中,我有四句话:一是没有什么比保护自尊心、自信心更重要;二是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三是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四是没有什么比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重要。
    提高重在认真学习、勤于笔耕、善于反思、脚踏实地、厚积薄发、善于学习、重视积累。做教育来不得半点浮躁,教育改革路上绝无捷径可走。学术止于术,悟道得于道。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7 09:0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寻找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

□ 裴素青   
    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到底在哪里?我认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是自己,如果自己没有发展的意愿,那就是自甘平庸。下面结合我自己专业成长的经历谈一点体会和感悟。
    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源于“对教师职业的敬畏”。我常想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那就必须思考教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教师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好教师、怎样才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当代的教育是教人做人、教人做事的事业。”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是一种最为精细的精神活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一个民族中只有最优秀的公民才有资格当老师。”每次读到这些名言,我的内心就对教师和教师的职业产生无比的敬畏感,使得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是一直鞭策激励我前行的动力。
    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源于“一种工作态度”。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和为人处世的态度决定人生的成败。一种态度决定一种结果,态度决定高度。有人把人们的工作状态分为五种:无心无意状态、三心二意状态、半心半意状态、一心一意状态、舍身忘我状态。教师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对老师来说可能是一种常态工作,但对学生来说每一节课都是他们生命长河中不可逆转的40分钟。选择把教学工作当事业,孜孜不倦、毕生追求的态度就是我专业成长的动力所在。
    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源于“目标的选择和榜样引领”。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就是自己的生活轨迹。任何一个人在某个生命点,一定要确立一个目标,没有目标的人就会陷入茫然、空虚;目标有了,方向对了,路再远总有抵达的一天。一位教师要想成为学生爱戴、人格魅力无穷的优秀老师,就必须要有强烈的成才意识和执着的目标追求,才能找到自己的专业发展路径。专业成长的路上我们更需要专家的引领,我们要选好自己的人生导师,选好自己的专业导师,选择一个学习的榜样。“首届河南最具影响力教师”候选人的成长经历和奋斗故事,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引领成长的动力源。
    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源于“教师高尚人格的修炼”。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我们要善于这样说话,使孩子们在我们的话里感到我们的意志,感到我们的修养,感到我们的个性。”教师的人格修养是否健全直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生的人格塑造,因为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教师首要的是学会做人,教师高尚人格的修炼应成为所有教育者毕生的必修课和追求的动力所在。
    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源于“课堂反思和教学研究”。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战场,课堂教学,老师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要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到底要学什么?怎么学?因为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素质教育、新课改“风起云涌”,但仍有不少老师还固守着“一本教案、一张考卷、一批批学生”,循环往复走着同一个轨迹。“三维目标”失衡的课堂等这些教育的问题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学会教学”“学会反思”和“学会研究”,也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源于“教师的主动学习”。教师如果没有了学习,一切都将成为无源之水。如果我们说“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的话,那么“育己”的核心就是教师的主动学习自主成长过程,是教师的态度、

价值、信念、知识技能等不断调整、修正、重新审视、评估、接受挑战和考验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是一种主动的发展,是“我要发展”,而不是“要我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主动学习是优秀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的必经之路与动力之源。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我们职业的需要,更是我们尊严和精神的需要,也是人生的需要。让我们从今天开始,确定一个奋斗目标,选择一种工作态度,树立一个学习榜样,有专家引领,与名师同行,去实现我们的专业发展,去追寻我们的教育梦想。





价值、信念、知识技能等不断调整、修正、重新审视、评估、接受挑战和考验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是一种主动的发展,是“我要发展”,而不是“要我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主动学习是优秀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的必经之路与动力之源。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我们职业的需要,更是我们尊严和精神的需要,也是人生的需要。让我们从今天开始,确定一个奋斗目标,选择一种工作态度,树立一个学习榜样,有专家引领,与名师同行,去实现我们的专业发展,去追寻我们的教育梦想。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7 09: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每堂课都是新的

□ 孙明霞  
    至今为止,我的教学工作已满30年整,很多教学内容于我来说“烂熟于心”,但我认为,必须坚持这样一个观点——每堂课都是新的。无论多么熟悉的内容,无论上过多少遍,都要当作新课一样去准备,因为,今天的学生不是昨天的学生。
    一是用心备课。
    老师的备课,不是简单地熟悉教材,了解教材的框架和知识点,而是真正投入地用心准备。这里我想讲一个现实的例子。
    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台湾的张世宗教授和林士真老师夫妇。他们每到一个地方讲学,都要利用当地的资源进行备课、准备。他们说:“假如我们用台湾带来的资源上课,老师们会说,你台湾有我们大陆没有。”特别感动的一次是到江苏省常熟市石梅小学讲课。那天到常熟是下午两点,石梅小学的顾校长带大家游览了当地著名的“方塔园”,并提出次日早晨去品尝常熟小吃。晚间到了午夜时分,林老师给我电话,让我告知顾校长,早晨不去吃小吃了,因为备课刚理清思路,还没做好课件。原以为,他们只是会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把一路到常熟的思考添加进来,但上午的上课却完全出乎我意料!他们把方塔园变成了课程!围绕着方塔,他们挖掘出了与方塔相关的数学、科学、文学、历史、生态、美学、建筑等等方面的资源,并告诉我们可以这样来利用身边资源设计出很多不同的课程。有老师就说,为什么我们过去从没有发现身边的一件事物会有这么多的内容?惊叹于他们善于发现的眼睛和超常的思维与智慧,更敬佩他们对待教学工作的那份用心与执着。
    可见,备好课,首先是备课的态度。怀着一颗“约会”般的心去准备,一定可以准备得好。
    二是“居高临下”驾驭教材。
    上好一节课,不只是要关注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还要跳出这节课,俯视教材,居高临下,才能真正灵活驾驭教材。但多少年来,我们习惯了“以本为本”,尤其是教材,成为我们老师手中至高无上的“纲领”。现在的某些考试只考课本中的知识点,学生仅凭记忆和反复训练就能得高分,因此,老师不敢脱离课本教学,并且把注意力更多放在那些容易考到的知识点上。所以,我常常想,假如老师手中没有了课本,只有一个课程标准,还能不能教学、会不会教学?教材是我们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只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重组教材、整合教材,甚至增减教材内容。在没有自己编制教材、增减教材能力的情况下,可以先将原有教材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进行顺序上的调整、内容上的整合。即便只是为了上好一节课,也不要只关注这节课的内容,而要思考,这节课的前置知识有哪些,后置的知识又有哪些,做到心中有数,充分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也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是对课程资源的利用。
    老师要能够将国家课程变成自己的课程,但绝不是另开设多少门校本课程的问题。把国家课程校本化,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生活中的资源、社会的资源、当地的资源,乃至学生家庭、教师、网络等资源,使教学生活化、生命化,这样才会离课程标准的要求更近一些。
    老师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教室学习,把生活中的很多事件开发成课程资源。比如,学习人的生殖发育内容,让学生回家访问妈妈自己出生前后的故事,了解妈妈怀孕前后以及生产过程,这样既巩固了生殖发育的知识,还自然形成了对母亲的感恩之心;学习营养的内容,让学生走上社会调查垃圾食品;学习生物与环境的知识,让学生调查空气质量、污染情况……这都是非常好的社会资源。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虽然老师的工作不是演员,但课堂效果如何,与教师备课下的功夫密不可分。不是只备好一节课,也不是只教好一届学生,而是每一节、每一届,这真的需要我们做老师的用心去备每一堂课,用一生去为上好每一堂课做准备。只有真正备好课,课堂上才会有精彩的生成、生命的灿烂。这不仅仅是为学生的学习做准备,也是为自身的生命成长服务。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7 09: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 肖川   


   教师作为研究者,我认为应该具备四种意识,即问题意识、文献意识、对话意识和反思意识。提出问题是一切研究的出发点,也只有能智慧地发现高质量的问题,我们才可能创造性地进行高水平的研究,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比解决10个问题更有价值。文献意识,是说我们在作研究之前必须查阅相关文献,弄清楚前辈和同时代的人对于相同的命题都做过哪些研究,他们研究出了哪些已经得到共识的结论。再来看对话意识,一个问题的研究,只用引证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引证不能代替论证,论证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新问题的解决必须有这样一个过程。反思意识,这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强劲的支撑动力。
    志从趣生,志能生趣。志向、趣味、学识积累、学术训练,这些应该是作为研究者所必备的学术品质。那么,教师为何要成为研究者?
    一是教师营造有品味的、精彩人生的需要。研究会赋予研究者理性、客观、求真务实、严谨审慎等品格。而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就应该做到:见多识广,梦想成真;丰衣足食,情有独钟;服务社会,受人尊敬。这里“见多识广”中的“见”和“识”,绝非通过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得到的,也不是鹦鹉学舌式的简单传播,而是建立在研究基础之上的理解、思考所得,是经得起质疑和推敲的,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融入了个性观点的,唯如此才能使之变成自己成长的资源。
    二是成为更加卓越教育者的需要。我们经常喊,要从优秀走向卓越,但究竟什么是卓越却仍是一个难以名状的定位。我们先看看“教师”的定义,教师就是引领学生与有教养的人进行对话的人。这个“引领”其实就是价值引导:引领学生成为我们所希望成为的人。对引领者的要求有:对学生的要求合理、明确;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学识渊博、精深;方法、手段高明;教育方向正确。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育方向要正确,即我们要为怎样的社会培养怎样的人。这的确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也正是因为多解,所以才让教育有了太多的犹豫和徘徊。到底正确的教育方向是什么?那就是我们要为自由、民主、法治的社会培养幸福的人。现在不自由、不民主的社会到处都充斥着虚假的信息,这样的社会环境使我们变得平庸、没有创造力。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自我教育的方向。
    对于研究,与平时我们说的“想”“思考”是不同的,“研究”高于“思考”。对于一个问题,只要不是弱智,都可以去想一想,而思考是有依据的、有系统的、有策略的、批判性的、反思性的和彻底的“想”。例如“美国是一个发达国家”这个命题,首先需要审题:这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吗?然后要思考:发达国家的标准是什么?美国的GDP、民主进程、民众科学技术创新的能力、国防能力等如何?接下来要进入研究阶段,就需要研究,现阶段影响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原因有哪些?社会制度、历史文化传统、各种资源、人口的构成等都是原因。从这些方面考虑,美国的确是一个发达国家。研究的核心是思考,要通过问题和问题的假设去研究,研究需要论证,决不能用引证替代论证。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着力培养的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渗透研究意识会使我们的课堂更厚重、更有深度。
    命运负责洗牌,但玩牌的是我们自己!人生没有彩排,时刻都在直播,如何才能尽快成长,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需要我们好好把握。真诚期待
老师们能够把思考当作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并由此提高思考能力,让研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条认知世界的途径。希望老师们时刻让自己置身于一种成长与进步的状态之中。



(本版文章由本报记者黄杰、任素影根据各位专家在本次观摩研讨会上所做的报告录音整理)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7 09: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影响力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沙龙研讨精彩内容摘录



沙龙嘉宾:
    高万祥 江苏省中语会副会长
    孙明霞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学院附属中学教师
    张硕果 焦作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申宣成 河南省教研室教研员
    常亚歌 济源市教育局名师培养工程办公室主任
    韩素静 濮阳市油田教育中心教研室教研员
    付以华 南阳市油田教育中心教研室教研员
    丁保先 郑州市金水区纬五路第一小学语文教师
    范通战 武陟县实验中学语文教师
    毛广文 开封高中物理教师
主持人:
      代修鹏 《教育时报》导刊部副主任 
    我的成长,我的影响
    主持人:在这个环节,我们请“首届河南最具影响力教师”丁保先、范通战、毛广文围绕大会主题,就个体成长感受进行演讲。(丁保先、范通战、毛广文老师的演讲内容详见本期二版)
    我们的成长,我们的影响
    主持人:下面我们进入沙龙的第二环节,现场访谈获得“首届河南最具影响力教师”特别奖的5位老师。首先请焦作市教科所张硕果老师接受访谈,在之前的提纲沟通中,我们相约以“互为夏洛的美——在新教育中彼此成长”为主题交流,有请张老师。
    张硕果:几年的时间,我先后选拔了两批榜样教师组建了新教育讲师团,走遍了焦作所有的县市区和大大小小上百所学校。2012年5月,在我和团队成员李志强、薛志芳、范通战、薛海波、齐加全等榜样教师的一起努力下,走进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即将毕业的师范生做了为期五天的新教育系列讲座,这也是他们收到的最为特别的一份毕业礼物。就这样言说榜样、讲述故事、分享成长,我和团队的老师们用行动书写着自己的生命传奇。
    五年多的时间,我触摸着教育的温度,享受着教育的幸福。“从一所学校开始,从一间教室开始,坚守教育的底线,让每一个与我相遇的孩子因我而幸福”成为我们团队的共识。而老师们也在对理想教育的坚持和坚守中慢慢成长着。
    主持人:谢谢张老师。接下来有请省教研室教研员申宣成老师。请申老师以“梦想的力量”为主题谈谈个体成长。
    申宣成:梦想能够提供生命的激情和能量。南非总统曼德拉说过一句话:“如果你安于现状,你将失去生活的激情。”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天天工作而不知疲倦,似乎有用不完的力气;而有些人整天无所事事却牢骚满腹。这很可能就是因为有无梦想的缘故。我曾花十年的功夫自学英语,尽管遇到过巨大的困难,却从未感到厌倦,更没有放弃,因为我心里有一个大学梦。在攻读博士学位时,因为论文的事情,我曾多次彻夜难眠,但每当想起毕业的那一天,校长将为自己亲自颁发证书,亲人和朋友也将见证那一时刻时,我就又充满了力量,觉得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而且在写论文的一年多时间里,我甚至没有感冒过。心理学家认为,当你将自己的全部身心倾注到一件事情时,你的免疫力就会提高。
    主持人:感谢申老师。下面请济源市教育局名师培养工程办公室主任常亚歌谈谈他的团队成长体会。我们拟定的主题是“书生的团队”。
    常亚歌:我们组建阅读实验小组,选取一部好书作为共读内容,拟定一些活动章程等,我们开始了长达9个月的教师阅读实验活动。当我们把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无分数教育三部曲》共读完了之后,便把这个阅读小组获得的经验直接移植到了首批50名教师名师培养对象的读书活动上。
    “一花独放不是春”,只解决50人的阅读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其实,我们在开展“网络阅读”不久就倡议全市教师与我们一起跟进。截至目前,济源教师利用网络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活动已经持续了3年。针对济源教师读书的先遣队——名师培养对象而言,我们去年又启动了“书房计划”,即每人每月阅读和推荐一本好书,三年建成个人书房。我计划用更大范围的教师阅读来支撑教师专业发展,以求让教师以读书人的形象有底气地站在学生面前。
    主持人:请韩素静老师谈谈心路历程。
    韩素静:教师安身立命的地方是课堂,只有在课堂上站稳了脚,教师才能拥有专业尊严。在一线做教师时,我致力于打造自己的“生命课堂”,我总固执地认为:课堂不只是服务于考试,而是为了生命能够怒放,能够蓬勃成长;课堂不是灌输,而是激励和唤醒。
    近两年,我走上了教研员岗位,虽然岗位发生了改变,但工作重心仍然是课堂。为了促进自己成长,也为了促进区域内教师的成长,我给自己定下要求:多深入课堂听课,坚持“听后必评,评后必写”的原则,把听课、评课和写课结合在一起。
    主持人:小学美术教研员付以华做小学美术教师的时候,就有着自己的思考和探索。请他以做“小学科的播种者”谈谈“小学科教师”的成长。
    付以华:昨天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带着一群孩子行走在艺术学习的路上。孩子的画面中一根根充满稚气的线条,一块块如生命般跳动的色彩总是让我感动,督促我前行,是他们构建了我今天成长的高度。
    今天,我以一个研究者的角色搭建着教师成长的空间,角色的转变让我懂得了教师团队的力量,以我微弱的力量去影响周围的每一名教师。
    明天,对我来说是一个不确定的变数,因为任何过多的想法在孩子面前都显得那么世俗功利。仰望星空,仰望孩子,在童画世界,把最美妙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田,用艺术润泽生命。这也是我明天的梦想。
    河南教师的成长与影响

主持人:我们邀请来自江苏的高万祥老师、来自山东的孙明霞老师谈谈他们眼中的河南教师专业成长,谈谈教师的影响力从哪里来。
    高万祥:教师的影响力从哪里来?换一个说法就是名师是怎样炼成的,教育家是怎样诞生的。第一,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型河南名师从哪里来?从工作成就中来——课上得好,文章著作写得好,班级团队带得好,讲课讲座好。第二,他们身上的共同的东西是在做具有美学意义上的真教育。美学就是影响。这些老师,无论小学、中学,无论教什么学科,他们的教学工作一定是到了美学层面。第三,从他们高尚的职业情操中来。人的情感,有初级阶段的,如好奇心,是本能的情感,而高级的情感,往往称之为情操,具有社会性,比如探索、良知、创造、良心。我坚信,在座的老师,拥有共同的良知和良心。对社会真正有贡献的人,一定是凭良知做事的。衷心祝愿中原大地涌现出更多的优秀教师,但愿五年以后,我们能再相会。
    主持人:谢谢高老师。下面请孙明霞老师谈谈她对河南优秀教师群体的看法,谈谈影响力从哪里来。
    孙明霞:教师就是学生的榜样。哪些方面的榜样呢?工作的态度是学生的榜样,是否用心工作,是否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孩子,都产生着影响。再者,教师的生活态度也是学生的榜样。教师是否积极、阳光地面对生活,不怕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生活态度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从教学的角度,知识是否丰富,教学水平是否高,把一些知识很巧妙地用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也是一种影响。
    一位教师,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教好学,如何做个好老师。好老师就像一个发光体,在不断的努力、丰富、充实中正能量越来越高,影响着学生,照亮学生前行的路,同时,也给那些靠近你的人提供了光——能看到前方的路是什么。我想,这就是影响。
    教师成长自由谈
    主持人:教师影响力的形成途径、教师影响力的表现形式、普通教师如何绽放影响力、教师的影响力要到哪里去?大家可以自由发言。
    陈伟华(舞阳县辛安镇第一中学教师):河南老师就像犟龟,一直倔强地、努力地、执着地向前走,我们一定会遇到盛典。
    雷玲(光山县司马光外国语小学教师):教师不光是上好一节课,也不是带好一个班,更重要的是发出自己的声响,成为一个研究型教师。
    朱丹丹(舞阳县保和乡第二中学教师):有时候特别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但现实往往又不允许,我想问一问孙老师,您到底是如何做的?
    孙明霞:现实和理想之间总有矛盾。但是,我们不能被评价制度绑架,在自己的岗位上尽我们自己所能,做我们能做的事情,哪怕一点点改变。也许一点点改变就能改变学生的一生。
                                 (文字整理:本报记者代修鹏)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7 09: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07:5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14: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教育:正在打破沉默  

时间:2006年11月30日
   


  

  

  □ 本报记者 褚清源

  网络丰富了表达思想的方式。不久前,一位教师在网上发了这样一个帖子: 我们河南太缺乏名师和名校了。比如,在语文教学领域的名师,且不说魏书生、蔡澄清等语文明星,就连正在崛起的新生代也被北京的韩军、上海的马 彪 、江西的张富等教师瓜分。



我们有必要反思:河南的校长怎么了?河南教师怎么了?

  这一震耳发聩的呼吁,得到了河南网友的积极回应,不少网友跟帖讨论。有人反思:河南的教育最缺什么?有人追问:我们河南真的没有名师和名校吗?但是更多网友跟帖认为,培养并推介河南的名师和名校长,是当务之急。

  同样值得思考的声音也来自网络,有网友认为,仅从民间的视角审视,可以说,河南的教育正在打破沉默,我们看到,一大批青年名师正在成长,一大批走在课改前沿的学校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本土名师期待集体突围

  河南的中学语文领域一直没有出现能在全国崭露头角的优秀教师。作为一名对教育怀有特殊情结的中学语文教师,常作印对这一现象一直耿耿于怀。常作印是安阳市曙光学校的一名普通老师。他认为,河南走不出真正意义上的名师,正如中国人一直拿不到诺贝尔奖一样,是人们心头的一种“痛”。

  常作印告诉记者,河南近些年来,为了推名师曾举行过不少赛课活动,但这些活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值得警惕。比如:河南近几届初中语文优质课比赛获得第一名的都不是省会郑州市的老师,但参加全国赛课活动却都是郑州的教师前往;而各省辖市向上推荐教师时,也基本上只考虑市区哪几所学校,作为县里的教师,机会往往很少。“一些人狭隘的地域人才观,造成人才的逆淘汰现象”。

  新密市教研室主任郑冠坤也曾表达过同样的观点。他认为,河南正在从人口大省向人才大省迈进, 河南培养出不少优秀的学生,但能在全国叫响的校长和教师却寥寥无几,我们太缺少像洋思、杜郎口这样的名校, 我们的教育不能一直处于学习别人的状态,应该出现能够领跑全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品牌。

  在前不久郑州市创新教育学会组织的校长论坛上,看着那么多江苏、山东的名校长在台传经布道,一位县中的校长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说:“我们河南并缺少这样的学校和校长,而是缺少发现,或者说有人发现了,却不能通过有效的途径将其推介出来。”

  更富有激 情的观点来自“教育在线”上的一位网友,他认为,其实河南并不缺少有理想有激情的教师,不缺少能成为名师的苗子,与江苏等地的教育相比,也许我们更缺乏专业引领,缺乏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核心人物。

  实际上,河南的先进教育理念曾一度领跑全国。早在 1992 年,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实施的主体教育便走向了全国。一时间,主体教育研究人员和实验学校不断增多,实验规模不断扩大,主体教育成为学界研究、探讨的热点。

  一位河南的网友说,河南的名师何时能够走出河南,走向全国,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教育小农意识的革命程度。

  教育时报记者吴松超曾撰文发表过这样一个观点:与江苏等地的教师相比, 我们的教师存在差距,差距就在不善于思考和总结,其外在表现就是不善于专业写作 。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也许 更多具有精英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河南教育者还没有学会如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 河南教育学院教授徐玉斌也曾说,如果没有新课改,那么大量的教师实际上都是“技工”。也许,我们的教师大多都是优秀的技工,距离专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我们清醒地发现,课改推进以来,网络正在改变着教师行走的方式,一大批青年教师通过网络迅速成长起来。为了课改,为了理想,一些教师正在积极奔走,一些学校正在崛起。 这彰显了一种集体意识的觉醒。

  草根教师的网络行走

  网络点燃了一群有理想的年轻教师的激情。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他们学会交流、学会了反思,实现了专业成长。

  “阿常”是常作印的网名,作为“三剑客工作室”的成员之一,这位游走在网络之间的教师一直比较活跃, 2004 年,他的一篇《炮轰教育学》曾在网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不少平面媒体纷纷转载。

  成立于 2006 年 1 月的三剑客工作室是由常作印、王安濮、柳文生在“教育在线论坛”上建立的专业成长共同体。三剑客工作室所在的教育在线论坛是朱永新主持的新教育实验这一草根组织的门户网站。这里聚集了不少人气,光顾这里的人有教授、博士、校长、教师和媒体工作者,他们都源于对教育的理想而走在一起。

  三剑客工作室的成立 ,让常作印更加坚定了既定的发展方向,明晰了前行的路径。让他感到欣慰的是,这一年,通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受到了领导认可,并开始在学校实施。

  与此同时,三剑客工作室还得到了安阳市教研室蒋新海老师的友情支持,他一直默默关注着三剑客工作室的成长,他及时对我们的理论文章进行修改,并一再强调“三个规范”的重要意义,强调“双向交流和情感渗透”对于诗歌朗诵的重要意义,并鼓励我们在专业写作方面大力前进。

  “以往的思考是孤独的,但今天,志趣相投的同道者走到了一起,增加了我们前行动力。”常作印说。对于这些青年教师的网络成长, 蒋新海的一观点是, 从“阿常”到三剑客工作室,不仅仅是具有精英意识的教师的增加,更是一种集体意识的觉醒和教育精神与责任的成长。

  如今, 三剑客工作室 正在酝酿着新的计划,他们希望工作室能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进来,扩大这一团队,共同成长,从而在本土影响更多的教师。他们相信,教育需要梦想,但行动比梦想更重要,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与 三剑客工作室一样,在网络上经营自己教育思想的还有李作朝,作为一个贫困县的普通教师,他在经济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毅然出资建了“校本教研网”,为振兴河南的教育奔走、呼吁。

  2005 年 5 月,网友王新梅在一篇随笔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让人感动的文字:一年多以来我一直在多家教育论坛游逛,对各地教育论坛的红火甚是羡慕。从论坛我看到了带动一方教育的曙光,所以我渴盼我们河南也有一个这样的教育论坛。于是,那次我冲动地在河南教育报刊社主办的树人网上发了一个请求开办教育论坛的信息。直到有一天在“成长论坛”上看到范通战老师发的“河南 老乡,请回家看看”的帖子时,我一路狂奔过去,怀着一颗激动不已的心情,曾一度在“树人”上窜下跳,在这里我看到一个执著的身影,他一直坚守在“校本教研”,为农村教育呐喊,为河南教育呐喊。他就是李作朝。但是,有一天我再一次点击“树人”出现“此论坛暂时关闭”时,我真想冲屋顶大吼。后来,我了解到李作朝创办了“校本教研网”,我又一次满腔热血“回去”。在“校本教研”我又看到了一个“拼命三郎”的李作朝。朱永新说自己是“校园的守望者”,也许李作朝就是“农村教育的守望者”,是“河南教育的守望者”。我愿做这些守望者的同盟军。

  如今的校本教研网已经聚集了不少人气。很多对教育充满理想的教师通过校本教研网走到了一起。北京的一位专家看到校本教研网后说, 我更愿意将 校本教研网 看作是一个符号,一个普通教师对教育理想的执著追求,一个见证民间力量成长的隐喻。 我们相信, 这样的激情和努力会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校延续。

  以媒体的责任发现河南教育

  2006 年 4 月 19 日 ,在教育时报组织的一次河南名师丁保先现象研讨上,面对与会代表对河南本土教育崛起的期望,省教研室的孟素琴颇为感慨地追问:我们河南的名师为何在全国影响不大?这样一个很多人但都不愿提及的话题第一次响亮地在媒体上公开提出。有人认为,这样的追问是河南教育在度过了长久的沉默后,在课改进入深水区的背景下发出的反思之音。

  从河南走向全国的知名教育刊物《小学青年教师》杂志主编樊学兵说,我们要发掘身边的优秀教师,加以放大,树立河南牌的名师。 在这样责任中,河南的教育媒体不能缺席。

  实际上,作为河南唯一一份教育专业报,教育时报一直没有停止过这样的努力。从 2005 年开始,教育时报组织的由一线教师、校长组成的农村课改报告团先后在全省巡回报告 ** 场,受到了一线教师的普遍欢迎;今年推出的中原课改名师栏目,使一批名师、名校长正在通过教育时报走向前台。比如,致力于农村课改的王红顺,坚持语文教学改革的丁保先。

  与这些正在成长的新生代教师相比,开封求实中学,这所被誉为中国的帕夫雷什中学的民办学校十几年来一直默默地积蓄着品牌崛起的力量。作为求实中学的创办者,张建平一直倡导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成长。求实中学的教育实践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一种挑战,但是求实并没有因为丰富多彩的活动而影响学生的成绩,相反求实中学连续 10 年创造了当地的升学率神话。也正因为如此,开封的高中都喜欢招收求实的学生。

  如今,求实中学的品牌效应正在凸显。继 2004 年开封求实中学成功举办了河南省民办中学教学现场会之后,今年该校又成功举办了全省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展示会。而此前的教育部第八期中学校长高级研修班一行 40 多名学员专门到此考察,纷纷为求实这样的办学精神和教学奇迹而叹服。一位校长说,这样的学校其标本意义远远超过了洋思中学。

  彰显本土教育力量崛起的还有新安县教育局局长韩经权,他所倡导的智慧教育实验得到了省内外专家的肯定。今年年初,他的一本《经权解读教育智慧》引起了很多教育者的关注。如今,他和一线的教师一起正在构建智慧教育的理论体系。这位始终坚守教育理想的教育官员,希望有一天能像南方朱永新所倡导的新教育实验一样,从新安能走出代表北方教育现象的教育课题。

  我们相信,在河南这块土地上,还有很多具有魅力品质的教师和学校。寻找具有榜样力量的教育标本和改革人物,推介河南的优秀教育成果,提升河南教育的品牌形象是教育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将从本土的教育实践中寻找更多的教育智慧,寻找并推介具有原创精神的改革先锋和教育名师。

来源:教育时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3-29 17:06 , Processed in 0.10912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