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中小学教师、校长的论文,看我们教育的思维缺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12 19:18: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中小学教师、校长的论文,看我们教育的思维缺陷


                                            许锡良

  
   我长期批阅与指导中小学教师、校长的论文,从他们论文中,可以学习到不少来自一线的教育实践的丰富的案例,也能够了解到他们的教育价值观与教育方式与方法。不过,我感觉最大的问题是,他们中许多人常常缺乏问题意识与批判意识,缺乏纵深的追问能力,而喜欢平铺直叙,堆积材料,特别是喜欢大量引用名人名言。其语句格式常常喜欢这样表达:“正如著名教育家xxx所言........”、“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这样教导我们........”。明显留有“党八股”的痕迹。说了半天,究竟要讨论什么问题,要证明什么,不清楚。语言风格有社论化、文件化倾向。这明显是一种意识态长期教化的结果。
    “党八股”语言还表现在喜欢玩弄数字游戏。比如校长工作要“四有”、“四家”、“五心”、“六个行动”,“五个一工程”,“一二三四点”。显然,这是来源于我们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语言。我们在这方面起了很坏的头。比如,我们以前有过“四项基本原则”、“五讲四美三热爱”、“四有新人”、“两条腿走路”、“六个并举”类似这样的语言,一直是几十年来源远流长的。对我们这个社会的思维格式化,语言官僚化,文体形式化,形成了很坏的榜样。

    在他们的论文里严重缺乏的基本要素是:第一是逻辑的严重缺乏,没有清晰的概念,对所使用的关键词,在严重缺乏理解与认真分析的情况下,就混合含糊地使用着。比如喜欢使用“德育为首,教学为重,体育为本,全面发展”。这种表述,真不知道,究竟是哪个重要,如果都重要,何必来一个“为首”、“为重”、“为本”的区别呢?逻辑缺乏的另一表现就是喜欢把完全不同的,互相矛盾的概念混合使用。比如“在学校,把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突显个人的重要性,又要结合集体主义,把个人与集体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表述,听起来似乎是很全面,其实,落到实际,就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法治”与“德治”这两个概念,在这里是完全不清楚的。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间也是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既取一种,则另一种就得舍弃,是无法融合的。可是,我们长期受到辩证法教条的毒害,使我们在互相矛盾的概念上能够含糊其辞,不作追究,竟能在语言层次上相安无事。也难怪,我们长期以来能够把“从来没有救世主”与“他是人民的大救星”相安无事地放在一起唱了几十年,而没有感觉是一种矛盾。我们的教育,正在消解人们的逻辑推理能力。逻辑混乱的地方,永远不会有问题意识。

   第二是缺乏价值定位。一些论文动辄谈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但是,通篇却没有谈过“有效”的标准究竟是什么。然后就一大堆“要怎样怎样”的具体操作措施。“有效”还是“无效”的判断,一定是要在价值定位之后的事情。没有价值定位,谈“有效”还是“无效”就是一种徒劳,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比如,如果要达到愚民的教育效果,那么,千方百计地破坏学生的“怀疑精神”与“独立批判意识”,就是有效的,大量的背诵记忆,以消解学生的独立思考的空间,也将会是有效的。如果是要培养接班人与建设者,那么,培养学生的听话与驯服的品质就是有效的教学。否则,学生将来很难接班。因此,如果要谈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你就必须先弄明白,你心中的培养目标究竟是什么,你想使你的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是有独立人格与理性思维的人,那么,你就得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敬畏学生的生命,引导学生学会怀疑与追问。在这样的前提下,谈教育教学的效性才是有意义的。

    第三是缺乏对事实真相的探讨精神。一篇好的论文,一定要尊重事实,但是,现在,我们的论文中常常没有事实真相。所谈的东西,似乎是与我们现实的教育毫无无关的东西。或者干脆是经过自己修饰与美化的东西。这些论文总是按照自己的想当然在改造事实真相。很少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与教学工作有一个认真的反思。比如,我现在是怎样做的,我这样做究竟是否有道理,如果没有道理,则怎样更有道理?如果更有道理的做法无法实现,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又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一篇文章,只有这样层层追问下去,我们才可能会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探讨出有价值的改善方法。
   第四是缺乏方法论意识。你想探讨什么问题,首先要去发现一个问题。发现了一个问题之后,就是去找这个问题的原因,或者答案。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有方法论上的追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发现,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问题的。有一些看似是问题,其实不是,而只是一个伪问题,也就是根本不存在的,比如我看到许多教师与校长都写过“怎样减轻学生负担”,其实这也是一个伪问题。因为,你得先把“学生负担”界定好,学生负担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其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学生负担是不是仅仅为学校与教师造成的?如果追问下去,你会发现学生负担,只是一种现象,而不是一个问题。一个教师,甚至一个校长是无法在目前的状态下,将这个问题解决好的。因为,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教师、一个学校的教学问题。这是一个缺乏对学生生命尊重,对学生个性与兴趣践踏后的必然结果,还是一种可怕的价值观导致的必然的结果。因此,一个教师或者一个校长来解决学生负担的问题,都将是徒劳的,是不可能会有真正答案的。同一个问题,视角产生变化,也会得出不完全一样的结论来。因此,你看一个问题,是学生的视角,还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视角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的方法论缺乏,主要还是在中庸与辩证思维的泥浆下不能自拔的结果。在西方,思维是要讲工具的。思维工具的改变,常常意味着人对世界看法的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相应改变。亚里斯多德将其思维方法的论著命名为《工具论》,英国培根将其改进了的思维方法,叫《新工具》。一个人怎样思维,得出怎样的结论,应该反思:第一,事实真相,第二,所持的价值立场,第三,所遵循的逻辑法则。其中价值立场是一个核心。教育如果离开价值追问,则任何事实都是无意义的,也是不能够说明任何问题的。如果你觉得一个事实有意义,一定是后面有价值的预设的。纳粹制造焚尸炉,消灭犹太人对不对?如果你认为不对,则已经认定了“种族歧视”是不正确的。因此,作为教育论文不但要有价值意识,而且还要明确什么样的价值才是可取的。
   中小学教师与校长的思维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而且是终身性的。我们的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也常常缺乏问题意识与批判性思维,就是因为学校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就没有鼓励过学生去质疑与追问的习惯。长期背诵记忆、考试分数、标准答案,结果,我们的学生毕业时,连一个真正的问题都没有,背诵记忆了一大堆的文字垃圾,消解了他们几乎全部的对世界探究的兴趣,对事物的好奇心与惊异感。因此,我们的学生很少能够在学校里体验到思维的乐趣、发现的乐趣,学习的乐趣。大量学生厌学,因此,学校教给他们的正是要消灭他们作为人的生命的那种活力,那种思维的能力与怀疑的精神,还有探究的欲望。当这些都成为一种枯燥乏味的东西的时候,剩下的当然就是逃避了。我们常常只是让学生学会“听话”,而不是学会“讲理”,其实学生在学校里学会“讲理”是很重要的。学生会“讲理”,这就意味着他会思考,他会服从逻辑理性,也就意味着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理性社会,人们将学会用协商的办法来解决各种问题。
   我们的教育的思维缺陷,其带来的后果是多么严重。举一个例子,这是我前天去广东某市召开座谈会,在与中小学生的一次座谈时收集到的材料。这是一个重点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写的发言稿的开场白。
  “各位领导:
      你们好!
  我叫xxx,如今就读于本市的xxx小学五(六)班。我在班里成绩优秀,是老师的小助手。我的学校以德育为灵魂,以教育为中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培养21世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全力打造xxx市窗口性、示范性学校。”

   我只听了一个开头,就把这个发言稿没收了,我不愿意听到一个十岁的孩子的口里竟然出现这样空洞无物,大而无当的语言。这显然也是一些教师与校长平时写作论文的惯用语言,还是我们层层向领导汇报的语言与方式。这种语言反映的是一种可怕的思维方式。这种的思维方式将会过早地掏空我们孩子幼小的心灵的生命活力。我一听孩子的发言,我就知道我们的教育平时究竟是在干什么。接下来,不用再多说些什么了。但是,我是这样思考,也许换一个人去参加座谈会,他们也许认为这些孩子被教育得非常成功呢。将来做接班人是一点问题也不会有的。
   如果不改变我们的教师、校长的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则学生永远也不会有改变的希望。如果,我们学校不是被这些大而无档的意识形态话语所笼罩,则教师与校长要脱离出来的可能性也会很小。教育不是用钱与特殊政策打造出来的窗口性、示范性学校所能够代表的,现在我们的教育最缺乏的还不是钱,而是我们没有科学的思维方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4 21:53 , Processed in 0.10449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