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399|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群[群讨论]选粹》专栏征稿/南通凌宗伟校长慨允赐首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6 06:37: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之友网

--新栏目
教育QQ群‘群讨论’选粹》

欢迎QQ群主/群精英赐稿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6 07:05:13 | 只看该作者
=《教育QQ群‘群讨论’选粹》专栏

。。征 稿 启 事。。

1。征稿目的:汇萃教育QQ群群讨论思想精华/沟通全国各地教育QQ群之间的联系

2,约稿对象:全国各地教育类QQ群群主/群精英

3,征稿内容:教育教学纯学术性的群讨论原始记录/或保留讨论实况的整理稿。

4,发稿方式

甲/本站实名注册之正式会员,请自行上传。
乙/非本站会员,可发至本站邮箱,由我们代为上传。

5,重要提示与约定

1,本站保证所传帖文的完整性,只作‘是否允许上传’的判断,不作任何文字改动;
2,建议供稿者在发稿前作必要的技术处理,并征得所有QQ发言者同意;
3,帖文发出后,可应供稿者要求撤稿;
4,本公益网站建议所涉议题严格限定在教育教学业务范围;

5,本公益网站登帖没有稿费。

                                            《教师之友网》管季超 2013。11。8谨邀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6 07:12:34 | 只看该作者
==有请





本专栏开栏第一帖诚约著名网侠南通凌宗伟校长

拨冗赐稿!!
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6 07:42:02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凌校我兄慨允赐稿并允任该新栏‘主持人’,小弟季超翘首恭候。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6 08:06:50 | 只看该作者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1-6 09:27:53 | 只看该作者
==得凌校义助,该新栏目可望成为:

00教育QQ群之联合国

00草根教育家之百家讲坛

00跨域教育交流之新干线

00新锐教育思考之集散地
7#
发表于 2013-11-6 11:11:42 | 只看该作者
=站务管理备忘录:本站新版功能设计最终方案-2013。11。8定稿


1,会员‘实名注册’要求/本站‘手动审核’方式不变!!文明办网,公益服务,严把‘入口关’!!
2,增加新功能:


------本站已购买400电话[免拨打者长话费],竭诚为注册会员服务;

------添加网站背景音乐,添阅网之趣;

-------在网站首页合适位置开出[公益广告位]。[应用范围:为各教育报刊组稿征订/为教育界同道之新书发布/为有价值的学术会议会讯传播/为各地中小学校园文化推广/为教育学术团体重要会议成果推介。。。提供无偿友情服务]

------增加网站首页‘窗口弹出式’飘浮‘公益广告位’,应用于‘近期教研活动信息发布’等用;


-------新设《教育QQ群‘群讨论’集粹》专栏,已诚邀江苏南通凌宗伟校长主持该栏目,并获凌先生应允。











8#
发表于 2013-11-6 11:20:42 | 只看该作者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6 13:49:13 | 只看该作者

《教师博览》2011年第七期:“凌扒皮”的教育旅途


                                           文/凌宗伟



现今,若谈及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人们常将之与医疗、住房、就业等同样视为“社会顽疾”。十余年的“教改”踉踉跄跄走到今天,我们最初的“踌躇满志”“豪气云天”已被“忧伤”“失望”取代。钱理群先生曾说“想大问题,做小事情”,也唯有如此,才能喊出自己的声音,做出自己的教育。几十年沉沉浮浮教育人生路,我以“扒皮”自谓,一路跋山兼涉水,永远为它忧心萦怀,为它倾注心力。此生永不弃绝!



凡欲达人者,必先自达之



我的老家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的石港镇,这是一个历史积淀颇为深厚的藏龙卧虎之地。当地的戏剧、诗歌、书法等都堪称一绝,幼时的我每天浸泡在宽松、有趣,颇有“儒雅之风”的环境中,再得些淳朴民风、温厚民情的滋养。不知是否有这样的铺垫,到了上学的年龄,我开始在简陋的物质生活和日益充盈的精神世界中努力构建某种“崇高的桥梁”,以实现自我的价值。

那时,我看到博闻广识而体面干净的语文老师很是羡慕,暗地里思量能有一日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为了实现这个单纯而美丽的理想,我搜尽了当时能找到的书籍来“充饥”。就这样,我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的艰难,跨过了十年动乱的不堪回首,在恢复高考那一年幸运地考取了中等师范学校,投入到书山学海中。在校的两年时间,我案头的古代汉语知识文摘资料就积了尺余高。

工作后,由于离家较远,加上身挑班主任和一周28节课的教学重担,我索性寄宿在学校,将所有精力投入到研读文本、设计教案中。得地利之便,我天天到有经验的教师课堂上去听课,课下就刻钢板字或练基本功。也是从那时起我养成了早起的习惯,三十余年一直未变。我还给自己立了几条“红线”:凡进教室,不带教材、不带教案、不带笔记,惟一支粉笔,几度春秋;凡欲达人者,必先自达之。比如,教材中所有的文言文,我都背得滚瓜烂熟。7年的功夫,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和锲而不舍的毅力,我硬是在学校里打开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不管是在教学岗位,还是后来走上管理岗位,我一直坚持研读最先进的理论知识,尽可能多地听课、评课、议课,将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地拿出来与人讨论,请人点评。渐渐地,我熟悉了陶行知、朱光潜、叶圣陶、夸美纽斯、苏霍姆林斯基等一大批教育专家、学者,从学习钱梦龙、林炜彤、魏书生等名师开始,慢慢摸索,衍生出自己的教学形态和教学风格。随着教龄和阅历的增加,我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力、穿透力和表现力也日益提升。钱梦龙先生曾评价我“备课精细,功底深厚”,教育学者肖川也说我的课“细处摄神,机趣灵活,旷达潇洒”。

可以说,日积月累的深厚根基和不竭的追求,是我后来坚持“扒皮”的主要底气和依据所在。



你不是“周扒皮”,你是“凌扒皮”



2009年5月25日晚,生命化教育倡导者和实践者张文质老师给通州市二甲中学的老师们做了2个小时的主题报告《教师作为一个讲述者》。这是他第三次来通州给老师作报告了。

报告结束后,他来到我的办公室,我不好意思地说:“张老师,今天辛苦了!”“你的意思,前两次不辛苦?”“是呀,是呀。每次来您都很辛苦,我是‘周扒皮’呀。” 张老师一乐:

“你不是‘周扒皮’,是‘凌扒皮’!”

“哈!‘凌扒皮’!”站在一旁的沈丽新老师,忍不住笑出声来。

自从加入生命化教育团队后,每次请张老师来二甲中学,我总是将活动安排得满满的。就说这次吧,张老师头天晚上7点多赶到,一到就在饭桌上与等待已久的二甲中学“张文质之友读书会”的老师们进行思想碰撞。 第二天上午,他连续听了两节课,接下来与学生对话,吃过中饭没有歇息,再次与学生、家长对话,随后又与学校领导对话,晚上2个小时的讲座,怎么会不累?

说来好玩,自张老师给我“定性”之后,我这个“凌扒皮”的名声便渐渐成为二甲中学文化的一道风景,引来了教育界越来越多志同道合者的关注、研究和仿效。大家在对“扒皮现象”的热议中,逐渐接受了我对生命化教育的理解和感受,更多的思想和智慧开始源源不断地往这里汇集,也使我更加坚定了“扒皮”的信心。



“扒皮行动”让教师找到了最充实的生活方式



在学校里,师生对我的“扒皮”有目共睹。上任伊始,见面礼是一条短信:“尊敬的各位同仁:下午好!学校‘教育行者’博客圈已经建立,希望年纪未满35周岁的同志,能够建一个自己的博客,并加入这个圈子。您的加入将会使这个圈子增色。谢谢合作!”

二甲中学现在有“教育行者”博客圈、“‘张文质之友’读书会”等 4个博客圈。它们在“1+1”教育博客圈上都属推荐博客或热门群组。这样,读书、写博、班主任工作、学生心理辅导、学术研究,我赶鸭子一样让教师把他们的生活方式暴露到“广大群众”面前,你想偷懒都不成。在这样的“强制”措施下,教师们却逐步找到了教师职业最为充实的生活方式。

我记得刚来二甲中学时,群众舆论可了不得。有老师说:“以后日子不好过了,做不好的话,他可是要骂人的,一点不留情面的!”

真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恰巧,2009年5月14日福建“明日教育论坛”发了一个主题为“记载这一天”的征稿帖。5月15日,我就用5千多字把自己繁琐而真实的一天(5月14日)呈现在大家面前。随后,二甲中学“教育行者”博客圈里有许多师生行动起来,记录下自己一天的生活。令人想不到的是,学校几个超过50岁、不熟悉电脑的老教师也请人建了博客,在上面记载自己的一天。

看到一个个教师的日常生活状态,我内心不无感动。记载尽管琐碎,但校长和老师、校长和学生之间有了沟通和了解。这一刻,我看到的是教师们敞开了心扉。他们愿意在被我“扒皮”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蜕变,我的“首战”开心告捷!

具体来说,我的“扒皮行动”主要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

其一是“扒专家之皮”——这也是我目前最引以为自豪的——孙绍振、张文质、成尚荣、陶继新、许锡良、王学东等一大批专家学者,都被我请进校门言传身教。其中,张文质先生先后8次和我们的管理者、师生、家长对话交流,共同探讨文化发展学校的战略和策略、生命化课堂建设的思路、家校协作的途径。由于往来频繁,我又安排得紧,每一次都折腾得他够呛,以至得到“凌扒皮”的美名。

通过互动,我更加明确地认识到,教育应当成为一项“立体性”的事业:既要有她的长度——为人一生的发展负责;又要有她的广度——发展人生活的各个层面;还要有她的深度——以人生终极意义为诉求和皈依,不断提升生命的境界。

孙绍振、成尚荣、许锡良等名师数次来到通州,尤其是2010年7月我校承办“全国生命化教育研讨会”,使我们的教师史无前例地与海内外顶尖学者展开对话和交流。当然,我“凌扒皮”的名声也再一次“响彻寰宇”了。

我们也坚持走出去。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地的教科研、班主任培训活动,都派老师去学习;优秀名校是我们“取经寻宝”的目标;学校还有一些教师出国参加研修。如此体系完备的“外力渗透”,确实盘活了二甲中学积习已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文化惰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专注于个人成长与学校建设,校园风气在改变。

我的第二招是“扒教师之皮”,就是不断地给教师们催发新的动力,振奋他们的斗志。比如说,我在“1+1”教育博客上的“每天一个励志故事”,从2009年4月22日开始后就从未间断,当贴满600个故事时,福建省永定一中的校党总支副书记廖旺华老师特地写了《故事,润泽我们的心灵!》一文,令我十分感动。其实,做这一系列的初衷是想激发老师、学生的斗志,希望他们不被世俗的、繁杂的、平庸的生活所打倒,能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想不到后来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共鸣。

为推动整个团队研习思考,我还牵头成立了“二甲中学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协会”,学校的青年教师迅速崛起而成为一支极富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生力军。

这些“扒皮行动”让二甲中学真正跻身于“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协会”,建立了“教育行者QQ群”“心智家园”“三人行班主任在线”博客圈,创办了《今天第二》校刊,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教育沙龙活动,通过这些小团体活动有效地推动了二甲中学教师团队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也让二甲中学跻身“草根名校”之列了。



“自我扒皮”是很好的缓冲剂



早晨5:40分。我将《中国教育报》张以谨编辑电话叫醒;5:55分,与他一起到操场看学生晨练,然后查看学生早餐情况。路上遇到不少学生,他们亲切地招呼“校长好!”我回一声“你们好!”,同时提醒他们“还有老师好!”地上有一两张纸屑,我随手捡了起来。张编辑说,在农村随地吐痰和扔垃圾是一种习惯,不像在城市。呵呵,似乎在替我解嘲。其实我知道一种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所谓学拳容易改拳难呀!……

——这是我的《日出日落》系列中的一段文字。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虽以“扒皮”自居,但这校长的位置可不好坐。有时为了平衡心理,“自我扒皮”也是很好的缓冲剂——大概有点“自虐”的味道——每天早上5:00我就开始给自己找事情干:向学校师生露一下老脸,给网友们喊起床、挠痒痒!大家看我如此“自虐”,以及其他同仁被“扒皮”后安之若素的样子,也就在潜意识中消除了对我这个“扒皮”的担忧,久之我还有了不少铁杆粉丝,他们数次来校讨教“扒皮心得”,令我备受鼓舞。

      2010年11月30日,蹲守学校两天、坚持做我“影子”的《中国教育报·校长周刊》编辑张以谨,采访了解了二甲中学在生命化教育成长道路上的点点滴滴,作为日后做相关研究的第一手素材。我在他的建议下开始《日出日落》系列的写作,就是用简练的笔触写下当天发生在身边的每一件关于教育的大事小事,到今天已有了57篇。换一个角度看,这一次是张编辑“扒”了我的“皮”呀!

全国各地的教育界同仁也纷纷发来“扒皮邀请”或是建立了“扒皮论坛”,本着“来而不往非礼也”的原则,我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皮”献了出来,供众人分享。哈哈,看来“扒皮”不仅需要付出代价,而且从来都不是单向的。所不同的是,它分主次,有缓急。

简而言之,我的“扒皮”现象就是一种对话创生思想的主张,一种思维碰撞的实践。在教育依然禁锢的今天,需要有更多的人能勇敢地面对、思考和改良我们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有更多的教育人积极地去探索和认真对待、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正是这样的共识者还不够多,作为提供思想、情感和学识渠道促成交流、共享和启迪的“扒皮”,我才有不竭的动力和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力。

面对当下的教育现实,纷纭乱象,绝不做崖岸自高、蝺蝺独行的狂狷者,而坚持做匍匐于大地上的最普通教育人,以悲悯情怀,深情呼唤一个教育新春天的到来……路漫漫其修远兮,行走的路上,除了“扒人”就是“扒己”,无怨无悔。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6 15:41:11 | 只看该作者

QQ群——我专业成长的好老师
钟乐江
四川省广安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  638000
  
    我这个人好静,平时业余时间,喜欢呆在家里的电脑旁上网,一是浏览各种教育新闻,学习他人的教育教学经验,一是找同行QQ好友探讨和交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投稿,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但真正走上教育研究和写作之路,还是在加入了中国教育原规则研究作者QQ群以后。
      2008年放寒假前,好友钟发全邀请我参加他策划的教育原规则系列丛书《教师不跪着成长》、《教师笑着教书》的研究和写作,由于前面学习过他主编的《校长原规则学》一书,对教育原规则思想精髓有了一定的理解,再加上假期时间充裕,我欣然同意了。我心里清楚,自己虽爱好教育思考和写作,也发表过不少教育教学论文,但这两本书毕竟是个系统理论,和自己平时的零星写作有很大区别,于是,在研究和写作中,我认真查阅资料,虚心听取朋友们的建议,遇到写作上的困难,就和团队成员探讨。为了完成两本书稿的研究和写作任务,我和群里的朋友们费了很多功夫:别人休息时,我们在凝神思考;别人娱乐时,我们在潜心写作;别人熄灯就寝时,我们还在互相探讨交流……我们就是想利用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研究写出经典作品来,把自己“打磨”成完美珍贵的“玉器”。
      我完成了自己第三章节的研究写作初稿以后,立刻通过QQ文件发送发给钟发全主编,请他给予指导。钟发全主编看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邀约我参与到对其他团队成员的初稿进行文字和内容上的处理中来,我欣然领命,也因此得以全方位深入理解教师原规则的思想和精髓。
      通过我们团队成员精诚团结,共同协作,2009年5月,《教师不跪着成长》、《教师笑着教书》二书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公开发行了。面对著作的出版,我们在收获成功的喜悦之后,2009年暑假,我们又开始了“教育原规则学”系列丛书《课堂教学原规则》、《学生学习原规则》、《学生为王》等书稿的策划、研究和写作。有了前面的研究和写作经验,我们进行得很顺利,同年12月,几本书稿就正式出版并与读者见面了。
      自从加入QQ群交流研究之后,我在专业成长道路上进步很快。先后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等30多家教育刊物上公开发表了300多篇教育论文,参与编写(任主编、副主编或编委)并出版了《教师的自省》、《在写自己的故事中成长》、《教师不跪着成长》等八部书稿,也因此多次被评为广安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广安市和广安区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广安市中学语文骨干教师。
      在专业成长之路上,是教育原规则QQ群把爱好教育研究和写作的我们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并助推我们不断成长。在以后的成长之路上,我将继续让网络教研那缕缕阳光,时时滋润我的心田,引导我沿着专业成长的道路锲而不舍地走下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0 19:08 , Processed in 0.17832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