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邮局是干什么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4 23:47: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邮局是干什么的
文/王爱娣



某天晚上,坐车回家,坐在前排副驾上的儿子,回头递给我一叠东西。

“什么呀?”我问。

“明信片。”他答。

我有些疑惑:明信片有什么好炫耀的?然后,他给我讲述了这打明信片的来历。

今年九月,弟弟去西安上大学了,西安是十三朝故都,想必故都风物不同一般,前几天,他就叫弟弟给他和嫂子各寄一张明信片。本来是想得到一张盖了故都邮戳的信件,结果,弟弟却买了一套明信片,找了一个快递公司寄过来,给嫂子寄到上海的那一套,倒还想着没有什么礼物可送,就把自己国庆期间在西安看周杰伦演唱会收到的一个书签一同寄去。这令哥哥大跌眼镜。收到明信片以后,他打电话责问弟弟为什么不去邮局寄,得到的回答更是令人无语:“我不知道邮局在哪,也不知道邮局是干什么的。”

现在想想,这不是弟弟的错,也不能完全怪弟弟无知。自他出生时,私人电话和网络就逐渐普及,原来供人打电话和收发包裹信件的邮局,已经失去了它应用的价值,尤其是快递公司的频频出现,更是冲淡了邮局收发包裹的业务。这件事让我想到,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不再提及书信的格式和写法,甚至连留言条怎么写都不教给学生,高中毕业生哪里还知道书信该怎么写呢。

书信文化的失落,邮局的被遗忘,正在开始。




曾几何时,邮局是人们情感维系的纽带。

同事赵曾告诉我,远在山东的父亲对邮局有着特别的感情。以前,她常通过邮局汇款回家,父亲喜欢拿着汇票去兑钱,在此之际,会有人高声叫着“某某,有你的汇款单——你女儿又寄钱来啦!”后来,寒暑假回家,她就直接把钱递给父亲,省得再去邮局寄。结果,父亲再三推辞说自己不缺钱,有钱花。同事告诉我,原来父亲很好面子,叫她“你还把钱从邮局寄来吧”。呵呵,这不只是面子问题,还有一种情结在里面。

我们这些六零年代生人,与邮局还真有着不浅的感情呢。上个世纪八零年代,沉浸在爱河中的我们,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邮局成为维系我们感情的友好使者。没有电话和网络,就写信,每天一封,从邮局进出。待在学校,上完课,每天就脉脉地盼着邮车的出现,骑着载有绿色邮包的绿色自行车的身著绿色制服的邮递员,则成为我们的信使,每天一趟,每个村每个单位都必到。若是哪天不见信来,就觉得突然失去方向一样,不知他在哪里。

没有电话的时代,我们同样可以通过书信及时传达讯息。记得89年春天,正值梅花山的梅花盛开的时节,我要去南京玩,在一个大雨滂沱的黄昏,他能够去南京火车站准时接到我,现在想想,都觉得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91年,爱人从南京毕业,去大学教书,暑假开始时皖南一带正遇洪水,他乘车从芜湖走到南陵,突然被堵,当天无法回家,于是,通过邮局发回加急电报,告诉我:水困南陵,不得回家,放心。廖廖几字,足以表达一切。

有一次,我去南京,朋友请我替她代买毛线,剩下了2块钱她就送给我,我二话不说,就去邮局买回25张邮票(8分/张)。真是纸币金贵的时代呀。

唉,这些事在我刚刚五十岁的时候,就成了回忆的历史,社会和技术发展更新得太快了。不光是邮局的使命在变化,其他很多东西也都一样在变,变得有一天我们只能从字典里去寻找解释。

书信文化在失落,失落的不只书信文化本身,更是一种文化的精神家园。我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两情相悦时的他和她,是否还会有“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那种思无邪的情和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1 20:56 , Processed in 0.11325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