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76|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胡教授邀本站作者殷菊桥老师开讲座/管季超受托迟复为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4 20:08: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湖北工程学院网友‘老古胡’先生所发‘站内短信’/迟见迟复,抱歉啊!

          管季超老师:

     我是湖北工程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的胡=/=,冒昧打扰。在您的《教师之友网》中看到贵区殷菊桥老师的一篇《教学,是我教研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一篇文章,很受启发。目前,我院正在开展中小学国培计划活动,学员均来自于十堰的一些乡镇中小学(30名小学教师,30名初中教师),想请您牵线,请殷老师在方便时来我校为这些数学学员作一次类似的报告。
                                                                                             谢谢!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3D1&_dsign=dfeb37b3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4 20:20:38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2725634.html


胡教授大鉴:

     我因故有近80天未到《槐》坛,手机关机。今日才见,迟复为歉!
     明天我就与菊桥学校校长严校长通个气,让菊桥老师与您联系。
     感谢您的关注!
     拜请您审读《教师之友网》数学专栏,惠予指正。
                                             管季超 拜上 2013。11。4。夜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05:33:28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05:35:13 | 只看该作者
2010-09-02 21:41
序号
篇名
作者
刊名
/
1
殷菊桥
中小学数学(初中版)
2009/12
2
殷菊桥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2008/10
3
殷菊桥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2008/05
4
陈俊杰
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华师大版)
2008/Z1
5
殷菊桥
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数学)(北师大版)
2008/Z1
6
殷菊桥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2007/06
7
殷菊桥
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人教版)
2007/10
8
殷菊桥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七年级)
2007/10
9
殷菊桥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七年级)
2007/05
殷菊桥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七年级)
2007/03
殷菊桥
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华师大版)
2007/01
殷菊桥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七年级)
2007/02
殷菊桥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八年级)
2006/11
殷菊桥
中学生数理化(初中版.中考版)
2006/11
殷菊桥
中学数学教学
2006/02
殷菊桥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06/06
殷菊桥
中学生数理化(初一版)
2006/Z1
殷菊桥
中学生数理化(初中版.中考版)
2006/05
殷菊桥
数理化学习(初中版)
2006/02
殷菊桥
考试(中考版)
2006/04
殷菊桥
中学生数理化(初二版)
2005/03
殷菊桥
中学生数理化(初二版)
2005/02
殷菊桥
中学生数理化(初一版)
2005/04
佟成军
中学数学教学
2005/01
殷菊桥
中学生数理化(初一版)
2004/Z2
殷菊桥
中学生数理化(初一版)
2004/Z1
殷菊桥
中学生数理化(初一版)
2004/36
殷菊桥
中学生数理化(初一版)
2004/33
殷菊桥
中学数学教学
2004/06
殷菊桥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4/04
殷菊桥
中学生数理化(初一版)
2003/05
殷菊桥
中学生数理化(初一版)
2003/Z3
殷菊桥
中学生数理化(初一版)
2003/27
殷菊桥
中学生理科月刊
2003/Z2
殷菊桥
初中数学教与学
2002/07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06:11:06 | 只看该作者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08:16:51 | 只看该作者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08:18:01 | 只看该作者
8#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08:35:06 | 只看该作者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6 03:53:29 | 只看该作者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4 21:54:21 | 只看该作者
数学需要解放,而非“滚出”高考



作者:储朝晖




北京中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过程中,有网民认为数学难度太大,与日常生活严重脱节,建议不再列入高考科目。更有网民诉说自己在高考中被数学所虐的往事,直呼应让数学“滚出”高考。新浪微博上关于“数学滚出高考”的调查显示,17万参与投票的网民中有13万人支持“数学滚出高考”,大约占75%。
  接着有论者认为“不如让高考滚出数学”。其认为,恰恰是在“分分必争”的高考实战中,数学从“大脑的体操”变成“大脑的酷刑”。
  这“滚来滚去”的局面让我想起,今年3月在太原火车站候车时,我与一位六十岁左右的老人攀谈的经历。我问:“你戴着毛泽东像章,对他了解多少?”他答:“他是神,保佑我的。”我问:“他哪年出生的?”他答:“一九二几年吧。”我问:“他哪年去世的?”他答:“一九八几年吧。”我问:“像您这么大年纪的人,毛泽东哪年去世的,应该印象很深刻呀?”他答:“当然,是1985年。”我问:“您上过多少年学?”他答:“小学,七八年吧。”我问:“小学怎么上了七八年呢?”他答:“戴帽的。”我问:“既然戴帽的,那应该是初中呀?”他答:“是初中,因为没学到啥,所以我说是小学。”(编注:“文革”时期一些地方在小学基础上增设的初中、高中,被称为“戴帽中学”。)
  这段对话,多少能反映出当下中国出现“滚来滚去”局面的历史根源。正是一段时期的这种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当下的考试、考民,也催生了当下的网络世界和网民,以及他们所发出的“滚”、“滚”声。
  民间说一个人无知时,常用“不识数”这个词表达。这说明对“数”的概念是否清晰,是一个人基本素养优劣的标志。数学对人的逻辑思维以及思维方法的训练是很有帮助的,一个人的正常成长离不开对数学的学习。历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表明,中国公民科学素质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大多数公民对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较低,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愚昧迷信在某些地区较为盛行。近两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表明,2007年中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2.25%,到2010年,该比例达到3.27%。而美国1995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比例即达12%,欧盟1992年该比例即达5%,加拿大1989年该比例即达4%,日本1991年该比例即达3%。这样的科学素养差距,必然反映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与这一数据相比,有25%的网民反对将数学踢出高考,反倒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数据。
  通过中国政府在2006年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中对基本科学素质的界定,也许更能明了数学在人的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它的表述为:“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且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上述表述通常被称为“四科两能力”,后来,它又被扩展为“六科四层次”。“六科”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与社会、科学发展观;“四层次”包括:生存的科学素质、生活的科学素质、文化的科学素质以及参与公共事务的科学素质。公民科学素质是联系自然、社会和人的纽带,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需要以科学知识的丰富为前提,更需要科学方法的掌握、科学思维的运用、科学思想的滋润和科学精神的发挥,这些几乎都无法与数学分开。
  既然数学对个人素质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如此重要,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对它“耿耿于怀”呢?问题在于,高考体制基于“分分必争”的逻辑,从而使数学教学仅以追求分数为目标。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首先,把具有迷人结构和学科体系的数学拆分成一个个要解答的数学题,就如数学家丘成桐在与某中学一些数学尖子生见面后所言:“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根本没有清晰的概念,只是做题的机器,这样的教育体系,难以培养出数学人才。”其次,与生活密切相连的数学很大程度上变为与生活脱离的考试工具,数学教学于升学的加分功能,远远高于它对个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提升的功能。最后,一些教学者为了筛选出能考高分的学生,往往无所不用其极,用“偏难怪”的题目去考学生,却使更多学生无法跟上正常学习进度。
  由此看来,人们所深恶痛绝的,其实是被不科学的教学方法所绑架的数学,真正需要解放的不仅是数学,还有列在高考中的其他一些科目。那些动口就要“滚”的人,其实是在意识中分割出过多的疆界,是自身思想浅狭的表现。高考招生体制改革的要义,一方面是要依托学生的天性,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另一方面是要依据各门学科的体系和规律,在不违背其内在逻辑的基础上,让学生尽可能学到各学科内在的精神实质。简言之,就是要将现在有着较强“指挥棒”功能的高考转变为具有“服务器”功能的高考,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
  至于有人认为文科生学数学没用,或认为很多高难度的数学知识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到。这本身就是仅仅把数学当成一种知识的想法,没有意识到数学也是能力,意味着一种严谨、精确和美感。事实上,数学会体现为人的综合素质。如果民众从小学习数学,多年后不知方位的路盲、常说“差不多”和“或许”的“笼统先生”的数量就会少很多。就如同本人原本学习物理专业,现在研究近于“人理”的教育,可能用不到当时学到的具体的物理知识,但物理学的理性、客观、逻辑、复杂、美感等各种特征,还是使我具备那些只有教育学背景的学者们所难以具备的研究素养。
  一个真正学好数学的人,至少看问题会更加深刻、辩证、理性。他不会仅看到有形的有用,而看不到无形的或形而上的无用之大用,也不会过于偏激。
  (发表于2013-11-07东方早报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6 00:28 , Processed in 0.17613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