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海外中文教育中的传统蒙学实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1 11:30: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海外中文教育中的传统蒙学实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aa3d70102dwoo.html

按:本人前不久发在德国热线子女教育论坛上的贴子,主要是针对海外中文教育而言。与国内学童开蒙阶段学习的教育也相关,故转发。

     几年来的海外中文教育实践,让我认识到传统蒙学学习对海外中文教育,特别是突破识字关开始阅读这一阶段之意义重大。


2011年秋日,来自德法两国数个城市的孩子们在汉堡豫园参加蒙学吟诵秋令營,学习《千字文》
      


     读真正的经典,例如《大学》《论语》《诗经》《易经》,从文化角度而言绝对是更为重要的。但是多数海外华人父母对一开始就让孩子读经信心不足。——这种信心不足非常可以理解,毕竟多数人从小到大都没有机会完整地学习过一部完整的经典。而且从传统教育角度而言,大多数孩子也都是先以蒙学课本开蒙。当然论语大学也可以起到开蒙的作用,例如我的女儿就可以说是读《论语》开蒙的,輔以一些蒙学作品而已,从开蒙到独立阅读纯文字书籍的过程也非常顺利。目前就我所知的海外华裔儿童,论语学习开始的例子也不少,大都是父母对读经教育认识清楚,对孩子的中文教育也非常耐心


但是几年来接触到很多海外华裔父母,我确实感到到对更多人而言,传统蒙学学习或许是更容易接受和操作。所以也很有必要向一些朋友介绍传统蒙学读本。如果孩子可以顺利开蒙和阅读,爱上中文学习,家长也因此建立信心,则对之后再读《论语》等经典也会有很大的助益。



关于家长对读经教育的信心,今日和论坛上本博曾如此回复:
因为海外中文学习重要是家庭学习,因此父母对读经教育的了解和信心至关重要。家长有信心的话,就比较安心。您所说的容易看到进步也是对的。海外学习中文,经常不是孩子没有信心,而是家长先失去了耐心和勇气。     


海外直接就读论语的孩子还是不少的,都是父母对读论语很有信心。也有不少坚持不下去的,究其原因,可以说都是家长操之过急,信心不足造成的。对论语心存畏惧的家长,不如从传统蒙学入手教学。当然也有家长对传统蒙学也半信半疑,这是读经学习的大忌。家长犹疑,必然影响和孩子的日常共學。

海外中文学习,也需要——淡定。淡定。

家长能享受学习的过程,孩子才能跟随家长的状态渐入佳境。
   
     下面是关于海外中文教育的老生常谈。不妨再重复一下。了解了的朋友跳过就是。

       海外中文教育最大的难点就在于识字速度过慢、识字量过小而导致中文阅读不足和阅读困难,更细致的说,是在孩子西文阅读已经顺利开展的同时,中文阅读没有同步进展,而导致中文学习越来越被动,而且多年中文学习因为没有达到中文自主阅读的状态,最后无法进入中文自学阶段,离开中文学校或者的家长监督,中文学习则自动停滞,乃至水平迅速下降,多年周末学校学习的辛苦也付之东流。

      如不能自由阅读,则学生的汉语学习主要停留于口语层面,词汇量有限而较浅显,不能进入有更丰富词汇和更高度文化水准的书面文字学习,无法形成词汇积累扩展和深入理解机制。

    而什么情况下孩子可以开始并喜欢中文阅读呢?很简单,要认识足够多的汉字才能读书!阅读的关键点就在突破识字关。又因为海外学生同步学习西文母语的特殊情况——作为弱势母语的中文阅读还必须抢占先机,之后才有可能平衡发展两种母语阅读。

    因此海外中文阅读的关键点是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帮助孩子突破汉字识字关。七八岁前突破最好,十余岁也不能说晚,只是越晚则要付出的时间精力成倍增加。



    可是因为海外学习的天然条件所限,学生的学习时间不足,导致快速识字一直是海外中文教育的难题之一。而近几年的海外读经实践表明,读经让孩子快则一两年,慢则两三年内就可突破常用字的识字关。中国传统私塾的蒙学教育,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让小孩子在一两年左右大量识字。

    因为普通的识字教学方法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认,一个字一个字的教。每教一个字就要让孩子会读会写,“掌握”、“理解”字义甚至是会组词造句。这种看似周全的教法其实是不了解语文学习的规律,浪费了少儿的识字黄金期。   

        王财贵博士对于汉字识字法打过这样一个煮汤圆的理论,即普通的教法是一次放六七个汤圆——也就是每周教六七个汉字,而且是先挑小的煮——即简单的字先学;等这六七个汤圆熟了再放六七个进去。国内的语文教学就是这样煮汤圆,六年煮了教学大纲要求的两千六百个汤圆。虽然慢,但是孩子最后终于是可以读书了。可是在没有中文环境的海外教学中这样煮汤圆,煮了几年,孩子的识字量还不足以独立看书——因为上中文课煮煮,放假又停停,还要不时忘一忘,则十年中文学习也就煮一千多个汤圆甚至更少。孩子始终处于半饥饿状态,永远无法真正满足孩子的中文求知欲。可是读经教育是怎么认字呢?是不管多少汤圆,不管这个汤圆大的、小的,你不要管它哪个先熟、哪个后熟,你就全部放下去——拿起一本经典就读,不管里面的字有多少,都一概带孩子读下去,孩子边读边指书上对应的汉字。读了一段时间,渐渐就把汉字的字音和字形对应起来了。好像煮汤圆时就七、八个,十几个汤圆一起浮起来,有时候浮到半空中呢它又沉下去了,因为还没有完全熟,等一下再浮起来。所以浮浮沉沉、浮浮沉沉就等于认字的小朋友有时候记住,有时候忘记。这都很正常。但是两三年后,汤圆就都煮熟了——经典里出现的几千个字都会认了。识字关就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

        关于快速识字,目前也有很多海外中文老师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也都在纷纷摸索一套适合海外的集中大量识字方式。例如北美的马立平教材、中华字经以及一些地方的快速识字课程,都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海外学生的识字速度和识字量。马立平教材采用先认字后学拼音,重认字轻写字的方式、中华字经采用韵语识字都确实是摸到了中文快速大量识字的一点方向。但是前者所选材料多是儿歌和小故事,文本本身没有更多的文化价值,也不适合诵读,更没有背诵的价值,孩子在认字之余,中文听说能力并不会增长太多,而且就目前可见的教材来看,识字速度仍然不够快;后者则是依照传统蒙学识字思路而作,如果能坚持教学,也可能有较好的识字效果。但是中华字经的文学价值远远不及《千字文》,后面的章节更是完全为了识字而做,颇多牵强,谈不上任何文学性。除了识字,没有其他学习价值。

                 与上述方法相比,传统蒙学教育优势明显。
        
         下面谈谈传统蒙学。
        首先说说最常见的传统蒙学读物: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千家诗。这几个文本的字数总量在一万三千字左右,生字量超过2100字,常用字超过2000个。如果每天学习半小时到一小时(可以分两三次),每天学习40字新内容,同步复习,一般孩子们都可以在一年内学完这些蒙学读物。


        这些蒙学文本的文字皆朗朗上口,适合幼童发音读诵。其中三字经是三字一句,百家姓和千字文是四字一句,节奏分明,易读有趣;千家诗则都是五言或者七言诗歌,音韵和谐。而且传统蒙学教学都以吟诵方式进行,孩子们且诵且吟,在欢快的节奏中就可以愉快地完成学习,达到正音识字,掌握吟诵的目的。并对诗词格律有了最基本的感性认识。如果家长老师可以配合其中的内容给孩子讲述相关古代故事和文化知识,自然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并积累古代文化常识。

        配合传统蒙学诵读吟诵中的指读识字,也可以多种方法加深孩子对单独汉字的识字情况。例如让孩子在文本中做找字找词的游戏,或者运用字卡和阅读等手段让孩子在不同环境情况尽可能多地接触汉字。就字卡而言,可以使用一面是楷书一面是篆书的字卡,或者让孩子每天看几个文本中出现过的汉字,了解这个汉字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偶尔也可以动手画画。这些都是孩子非常喜欢的汉字游戏。蒙学学习,特别海外蒙学学习,因为中文环境不足,最好配合亲子阅读,以达到最佳的识字效果,同时为孩子后续的自主阅读进行铺垫。

        可以说,传统蒙学是一举多得而高效的识字方式,而且在识字之外,孩子们可以得到口齿锻炼,掌握吟诵,特别是千字文和千家诗可领孩子初步领略汉语文字之美。而这种音韵和意象上的不可量化的语感和美感教育,给孩子日后的中文学习奠定了一个比较高的起点。

     对于大多数海外华人父母和老师,即使过去没有机会深入学习过文言,因为蒙学的诵读、吟诵和内容本身都相对简单,也都可以比较容易地掌握并进而教授孩童,因此是操作性非常高的一种开蒙教育方式。

      我们德国的一些父母老师,计划就海外蒙学教学,为各位提供我们的教学计划和实践经验,并分享我们的教学资料,为海外中文教育的开蒙识字和阅读实践积累经验。


     例如这次汉堡读经营,我们使用的是《千字文》。千字文是非常优秀的传统蒙学读物,四字一句,读来朗朗上口,加之文辞优美,用典恰当,是孩童识字和积累文史知识的开蒙佳作,因此历经千年而流传不衰。
        (待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0 06:08 , Processed in 0.10382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