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京老饭庄的前生今世——肖复兴先生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演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30 16:37: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京老饭庄的前生今世——肖复兴先生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演讲







肖复兴





    中国有句古语:“民以食为天。”把吃饭的重要性和天放在一起。在中国人看来,天是至高无上的神,主宰世界万物。将形而上的天和形而下的吃连在一起,饭庄在这两者之间的位置和作用,显得很特别。

    在北京这样一座古都,饭庄繁华和密集的程度,以及菜品味道的丰富程度,是世界上其他一些大都市无法比拟的。更重要的,北京饭庄的历史悠久,世界少有。论其渊源,可以上溯到金朝。800多年前,金海陵王1153年定北京为中都之后,北京便开始有了饭庄。那时候叫酒楼。这在《东京梦华录》里有记载。元明两代,北京的酒楼正经火红过一段,马可·波罗的游记中有过描述。到了清朝,尤其到了清朝中叶以后,北京的饭庄愈发兴旺起来。清末民初,可以说是北京饭庄的鼎盛时期。

历 史

    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国门打开,西洋之风吹进。人们的胃和舌尖的敏感,总是先于思想和行动的。

    那么,就先讲讲北京饭庄的历史,为什么到了清末民初,北京饭庄的发展到了一个高峰阶段呢?原因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金元两代,少数民族进入北京,和西域外国人打交道,带进北京很多和原来不一样的食材,比如黏米、黏面、西红柿(又叫番茄),特别是调味品,比如胡椒(这里胡椒的“胡”和“西”“番”都说明其外国的属性),使得做饭的材料丰富起来。这是饭庄的根基,否则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是明朝皇帝朱棣自永乐元年(1403年)从南京迁入北京,带来了南北人口的大流动。很多官员百姓各种匠人一起随皇帝来到北京,其中包括饭庄的老板和厨师,使得北京饭庄南北汇通,菜品特色兼收并蓄,越加多样,成为了南北各种菜系集大成的地方。

    三是明朝资本主义萌芽在北京渐渐明显,市场经济打破了农业社会固有的方式,使得饭庄的经营如鱼得水,有了良好发展的客观条件和空间。特别是到清朝末年,变法于朝廷内外交错进行,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国门打开,西洋之风吹进。人们的胃和舌尖的敏感,总是先于思想和行动的,无形中使得饭庄中西并举。北京的西餐馆就是在那时候建立的。1905年,北京第一家西餐馆六国饭店,在中御河桥东开张(这个地方现在还在,就在前门东侧半公里)。此外,清朝灭亡前后,大量皇宫内御膳房的厨子流出宫外,无形中使得宫廷菜和民间菜有了一次大融合,叫做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样几个原因的累次叠加,使得北京饭庄有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

讲 究

    开宴前要先上四鲜果、四干果、四蜜饯,再加八冷荤;正式开宴上头道菜一般用大海碗盛八宝果羹;然后上燕窝、鱼翅,再加上烧整猪、烤全鸭……最后四大汤菜、四大炒菜殿后;若是冬日,加一道什锦火锅,沸沸扬扬端出。

    吃饭,到了北京人那里,学问大了去了。

    北京老饭庄的分类,里面的名堂就很多,差别也很大。北京的饭庄有约定俗成的规矩,叫“堂”的最大。所谓堂,是既可办宴会,又可以唱堂会,饭庄里不仅有桌椅,还有舞台和空场,很是气派。因为最早的堂都是京师官吏大型公宴或是小型私宴的地方,所以一般都在皇城周围,靠近王府官邸。比如金鱼胡同的隆福堂、东皇城根的聚宝堂、打磨厂的福寿堂、大栅栏的衍庆堂、北孝顺胡同的燕喜堂(衍、燕都与“宴”谐音,均为宴请之意),无一不是如此。

    比堂略小的才叫“庄”,也叫“楼”。北京以前有八大楼之说,包括东安门的东兴楼、王府井的安福楼、煤市街的致美楼和泰丰楼、菜市口的鸿兴楼、和平门的春华楼、肉食胡同的华北楼和新丰楼。

    再次之的叫“居”。它们与堂很大的区别在于只办宴席,不办堂会,是一般官员或进京赶考的秀才落脚之地。清末民初号称北京八大居即是如此。八大居包括:前门外的福兴居、万兴居、同兴居、东兴居,大栅栏的万福居、菜市口北半截胡同的广和居、西单的同和居、西四的沙锅居。其中福兴居的鸡丝面颇有名,光绪皇帝每次逛八大胡同(老北京的红灯区),必去那里吃鸡丝面。沙锅居做出的白肉有66样品种,地小人多,只卖半天座。过去老北京有句俗语:“沙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说的就是它的兴隆。

    比居再小的就是“馆”了,所以,在北京凡是叫饭馆的,都是一般的大众饭馆。

    北京城还有一些叫“斋”的饭馆。所谓斋,是原来的点心铺,进而升格晋级办成的饭庄。论档次和规模,斋是逊于堂、居、楼的。过去北京有名的致美斋是一家老店,同治年间开办的。梁实秋在北京时常去,还专门为它写过文章。致美斋的一鱼四吃和萝卜丝饼,最享盛名。鱼是在院子里鱼缸里的活鱼,你选中哪一条当场摔死去做,萝卜丝饼则属于点心,是它以前开点心铺时的保留节目了。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说一下。

    一是饭庄(包括堂)有冷饭庄和热饭庄之分。所谓冷饭庄,平日不卖座,只应承大型官宴和红白喜事。凡是冷饭庄,里边必有舞台,可以唱戏,所以办堂会要找这样的地方。冷饭庄,是需要连吃带喝,外加可以听戏的。冷饭庄,都是在很大很气派的四合院里,而且是三进院带抄手走廊的四合院。前面介绍的福寿堂,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就不办了,但那个地方现在还在,就在我小时候住过的打磨厂那条街上。前几年我还专门去过那里一次,虽然已经变成了大杂院,但昔日风格犹存,尤其是以前唱戏的舞台的样子还在。过去老北京有句谚语,叫做“头戴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蹬内联升”,说的是大栅栏的布店瑞蚨祥的孟家,帽店马聚源的马家,鞋店内联升的赵家。这三家都是腰缠万贯的人家,办堂会,请客吃饭常常到福寿堂,据说一次瑞蚨祥的孟家办酒席,将前门附近围得水泄不通,警察都来维持交通,唱戏请来的都是名角,一唱唱到第二天天亮。

    二是这里所说的那样大那样有名的冷饭庄,包括前面说的八大楼、八大居,为什么大多都集中在前门一带?

    简单讲,有这样几点原因:一是明朝将首都由南京迁到北京之后,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在皇城之外加修了一圈共七个城门的外城。原来的前门之外是一片郊区的田野,修了外城之后,这一片成为了城区,加速了城市的发展,自然饭庄也水涨船高跟着一起发展。二是清代律令旗人之外的官府、民宅、商号、剧院一律迁出内城、搬到前门之外的外城,商号免税三年,无疑加剧了前门外一代的经济发展。三是清末1901年北京的火车站在前门外修通,交通的便利,进一步让这一带商业发展提速。前门一带,成为了那时候的商业中心。南来北往的人,朝廷内外的人,都交叉在这里进行他们的商业活动,政治往来,私人应酬和日常生活,吃饭便是必须的,饭庄自然就“向阳花木易为春”,在这里密集,为各种人服务。

    再讲一讲北京老饭庄的一些讲究。

    开宴前要先上四鲜果、四干果、四蜜饯,再加八冷荤;正式开宴上头道菜一般用大海碗盛八宝果羹;然后上燕窝、鱼翅,再加上烧整猪、烤全鸭;两者之间需上中碗、大簋(带耳之盆)八味热菜;八味热菜之间需上三道点心:甜点、奶点、荤点(即饺子、春卷、烧卖之类);最后四大汤菜、四大炒菜殿后;若是冬日,加一道什锦火锅,沸沸扬扬端出。

    这八味热菜是重头戏,所谓八大碗,一般指的是:一清汤细做的攒丝雀;二肥炖清蒸糯米鸡鸭羹;三去甲摘盔一寸有余的烹虾仁;四苏东坡的酱油炖肉;五陈眉公的栗子焖鸡;六八宝烤猪;七挂炉烧羊;八剥皮去刺剔骨的酱糟鱼。再讲究的,正中间还要摆上对称的两大海碗,分别是参炖雏鸭和黑白鳝鱼。

    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各大饭庄,各有高招,自有看家本领,难以雷同。菜名起得是溢彩流光,菜肴吃得是富丽堂皇。相声里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段子,叫做《报菜名》,介绍了名目繁多且讲究非常的各种菜名,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一听,这里就不做介绍了。当然,这样的讲究,既说明了当时饮食文化的丰富,也说明当时世风的奢靡。

故 事

    最后,讲一讲几家历史悠久老饭庄的故事,从中可以在品味菜肴美味的同时,品味老北京的饮食文化,进而品味饭庄菜品百味背后的人生百味。

■ 便宜坊

    便宜坊的烤鸭因为卖得便宜,所以很吸引人,食客口口相传,便把它叫成了便宜坊。这个“坊”字,带有南方特点。前面讲了,北京给饭庄起名,都会叫楼、堂、居什么的,在明清两代,叫坊的,除了便宜坊没有第二家。

    先来说北京现存的历史最老的老饭庄,就是有名的便宜坊烤鸭店。它店铺原址在米市胡同,靠近清末戊戌变法的主将康有为曾经住过的南海会馆北面一点,旁边紧靠着一家棺材铺,经过那么多年的风雨剥蚀,棺材铺房檐上雕花和刻字,居然还在。所以,前些年有人寻找便宜坊老店遗址,一般都会找这个棺材铺为地标,比较容易找一些。便宜坊老店也是一座二层的木制小楼,最早开办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离今年差三年整整有六百年的历史了。这家老店非常有名,据说1917年,新婚的胡适先生携夫人专程到这里吃烤鸭;第二年,1918年,李大钊请两位后来共产党的领袖赵太炎和毛泽东吃饭,也到这里来吃的烤鸭。

    便宜坊是随明朝皇帝朱棣一起从南京迁入北京的,最早只是卖熟肉的熟食店,并没有店名。南京的板鸭有名,它买的鸭子为了适合北方人的口味,进行了改良,最后形成了它自己独到的焖炉烤鸭的制作方法。又因为卖得便宜,所以很吸引人,食客口口相传,便把它叫成了便宜坊。这个“坊”字,带有南方特点,前面讲了,北京给饭庄起名,都会叫楼、堂、居什么的,在明清两代,叫坊的,除了便宜坊没有第二家。

    关于便宜坊的店名,也有另一说。说是杨继盛所题写的。杨也是明朝人,是位历史上有名的忠臣。因上疏当时的大奸臣严嵩的五奸十罪,得罪了严嵩,被贬斥下朝,这一天正是明嘉靖三十三年(1552年),是便宜坊开店的36年之后。那时候,杨住在校场口的达智桥胡同,离米市胡同很近,便郁郁不乐地走进便宜坊,借酒浇愁,吃到烤鸭,赞不绝口,一结账,非常便宜,说道:“此店真便宜也!”北京的老药铺鹤年堂的一副抱柱联,就是杨所写,杨的人品书法俱佳,世间非常有名并得人心。店主人赶紧拿来笔墨,请杨书写店名,杨一挥而就,写下“便宜坊”三个大字。三年之后,杨被严嵩关进监狱严刑拷打迫害而死。杨的夫人上书皇上请求代丈夫一死,不准之后在杨死的同一天自缢而死,一样壮烈。后人为她特意编演了一出大戏《鸣凤记》,至今还在演出。这是题外话,不多说。还接着说便宜坊。杨死后,严嵩听说杨为便宜坊题写过店名制成匾额挂在便宜坊的门前,便命老板摘匾,老板被打却至死不从,从而保下这块宝贵的匾额。当然,这都是传说,但杨继盛为便宜坊题写店名,却是确有其事,这块匾额历经500多年的沧桑,一直保存到文化大革命,不幸被红卫兵砸烂。

■ 全聚德

    两家烤鸭店明争暗斗,风波迭起,我的同学张冀平写过一出话剧《天下第一楼》,专门写的是这些故事。从剧名可以看出,在两家烤鸭店的比较中,她的屁股是坐在全聚德一边的。

    说起便宜坊,就不能不说北京的另一家烤鸭店全聚德。全聚德比便宜坊要晚很多年,是在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前门外的肉市胡同口开张的。这时候,便宜坊在鲜鱼口也开了店,比全聚德早十八年,是清咸丰五年(1855年)。这两家店挨得非常近,全聚德的前店和便宜坊的后厨,只有一条窄小的胡同之隔。敢在便宜坊这样的百年老店前开店,而且卖的也是烤鸭子,这等于打擂台,在公开叫板,没有点儿真东西是断然不行的。两家烤鸭店明争暗斗,风波叠起,我的同学张冀平写过一出话剧《天下第一楼》,专门写的是这些故事。从剧名可以看出,在两家烤鸭店的比较中,她的屁股是坐在全聚德一边的。除了经营理念和方法不同之外,全聚德的烤鸭和便宜坊的烤鸭,制作的方法有了明显的区别,我们就来说这个区别,因为这牵扯到我们吃烤鸭时的选择。前面讲过,便宜坊是焖炉烤鸭,焖炉的炉火是封闭的,鸭子和火不直接接触。全聚德是明炉烤鸭,明炉的炉火是敞开的,鸭子就在火上面直接烤。焖炉出来的烤鸭,皮和肉绵软可口,鸭子本身的肉油和香味都蕴含其中。明炉出来的烤鸭,鸭子本身的油都烤了出来,滴洒在火上了,所以不那么油腻,皮也格外脆。焖炉用的是秫秸即玉米杆之类,明炉用的则是枣木、桃木之类的果木,烤出的鸭子自然带一种果香。这两种烤鸭,各有千秋,但毕竟全聚德是属于后发制人,有它区别于便宜坊的真东西。所以,两家各有各的食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拥有自己的粉丝。所以,从清朝这两家店先后在前门外开店以来,尽管竞争激烈,却是水涨船高,彼此受益,卖的鸭子都非常红火。

    顺便说一句,便宜坊在米市胡同的老店,在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侵入北京期间就倒闭了,现在要想到便宜坊,鲜鱼口的就是它的老店了,只是店铺几经翻建,面目全非。全聚德的老店,一百多年一直顽强屹立在那里,北京虽很多家店都叫全聚德,但正宗的老店在前门,而且,它引以为骄傲的是老店前脸的一面老墙还完整保存,匾额上“全聚德”三个大字清晰还在。我曾经私下猜想,便宜坊会不会想起自己的那块杨继盛写的老匾,为什么当年老掌柜的可以冒死保护下来,后人却眼睁睁的看着它被毁?

    北京城老饭庄很多,不能一一尽数,下面再讲两家。

■ 广和居

    广和居刚开张不久,何绍基常到这里吃饭,却常常赊账。店主将何绍基的欠条装裱后悬挂堂上,因何绍基的书法非常有名,名人效应,带动得广和居也有名了起来。

    一家是广和居。广和居是北京老饭庄八大居之一,它专门以文人菜而闻名。广和居位于城南的南半截胡同,鲁迅先生刚来北京时就住在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里,和广和居斜对面,出门抬脚就到,常常到那里去吃饭。

    但广和居并不是因鲁迅而闻名的,而是因自己的文人菜而声名远播的。道光十一年(1831年),就有了广和居的名字,是由一位南方来京城的士大夫投资开设的南味菜馆,因为是文人而不是纯商人经营,便先天的让它具有了文人的色彩。又因是南味菜馆,从南方各地来京的北漂一族,尤其是官员士大夫,便常常到这里来一尝家乡味道,平添思家怀旧之情;或是家乡来人,一起到这里宴请亲朋,一叙阔别之后的离愁别绪,间或疏通并拉拢各种关系。所以尽管这里离前门繁华的大栅栏和鲜鱼口有一段距离,在当时属于偏僻之地了,但这里依然顾客迎门。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

    广和居成名最早得益于何绍基。那时候,广和居刚开张不久,何绍基常到这里吃饭,却常常赊账。店主将何绍基的欠条装裱后悬挂堂上,因何绍基的书法非常有名,名人效应,带动得广和居也有名了起来。也有另一说,广和居成名得益于再晚一些的清末改革派的领袖之一张之洞。有台湾作家林海音的公公夏仁虎《居京琐记》一书记载为证:“士大夫好集于半截胡同之广和居,张文襄在京提倡最力。”

    如今,说起广和居的文人菜,还能说出的有潘鱼、曾鱼、吴鱼、韩肘、江豆腐……这里的每一道菜名前一字为姓氏,都是以当时有名的士大夫的姓氏命名的,这些菜品都是由这些名人亲手传授而成名,和川菜中的东坡肉和宫保鸡丁、杭州菜宋嫂鱼羹成名类似,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独特的一种表征。潘鱼是同治进士潘炳年、曾鱼是曾国藩、吴鱼是光绪内阁士吴闰生、韩肘是光绪名士韩朴、江豆腐是丁丑翰林江树畇,一一染指而成名。

    广和居最有名的是它的看家菜:蒸山药。做法并不复杂,不过是去皮山药加猪油和白糖上锅蒸烂如泥而已,看似如此简单,如今却再也做不出这种水晶一般晶莹剔透的样子。这道蒸山药得到何绍基、张之洞、樊云门的品题。这是因文人菜而派生出另一种现象,大概留有文人饮宴之后题写的那样多的诗句和楹联,是京城所有餐馆难以企及的。当时悬挂于厅堂里最有名的一副楹联是:“十斗酒依金谷罚,一盘春煮玉延肥。”“玉延”说的就是它的看家菜“蒸山药”。

    广和居关张是在1935年抗战前夕。那时候,兵荒马乱,食物供给困难,北京一批老饭馆相继关张。广和居旧址,一度成为了京剧名演员金少山的宅子,解放以后,渐渐变成了大杂院。但毕竟院子还在,雕花门楼和大门门柱上的漆皮钉子等老物件都还在,对开的两扇大门上嵌字联的第一个字“广”“和”二字还在,影壁、门房和厨房以及厨房房顶的气窗都也还在。前几年,我去寻找广和居时,大杂院已经是一片废墟。

■ 白魁老号

    白魁老号得益于朝廷,也毁败于朝廷。后来店家白魁不知什么原因,得罪了朝廷而被充军发配到了新疆。当时,白魁老号传给了店里一个叫景福的厨师,景家后人将老店一直坚持到现在,让我们还能够吃到这一口烧羊肉。

    再说一家老店叫白魁老号。白魁老号最早在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开张,以烧羊肉在北京拔得头筹。店名原来叫东广顺,比附的是当时比它更有名的东来顺。白魁是最早的店主的名字,因为烧羊肉卖得好,熟客把店主的名字叫熟了,口口相传,就把店叫成了白魁,老号二字是后来人添加上去的。

    老北京讲究的吃,和节气相关,就跟到什么节气穿什么衣服一样,到什么节气吃什么东西。农历二月二,是龙抬头之日。这一天在民俗里是接姑奶奶的日子,要把出嫁的闺女接回娘家吃一顿。这一天吃什么,老北京人眼里是有讲究的。约定俗成的吃食之一是龙须面。吃龙须面,是要抓住龙须沾点儿福气的意思,这就离不开吃烧羊肉。

    在老北京,最早卖烧羊肉的,最有名的有三家:前门的月盛斋,安定门的成三元,隆福寺的白魁老号。PK之后,酱羊肉前两家做得出名,但要论烧羊肉这一道时令吃食,最后胜出的是白魁老号。这里固然有其做工精良别出机杼的秘诀,比如要经过吊汤、紧肉、码肉、煮肉、煨肉和炸肉六道工序。但更重要的是它的老汤。过去做烧肉、酱肉这样的菜,讲究的就是老汤。白魁老号这一锅老汤是前一年入秋之后(烧羊肉就卖到入秋之前,入秋之后,老北京人就要吃涮羊肉了),就收入大缸,密封起来,深埋在地里,经过一冬之后,保持不变味。一直到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才把老汤从地下取出,这一道老汤是他家的独门秘籍。因为烧羊肉做得好,每年这一天,朝廷要专门派人出宫,手捧着八个朱漆彩绘的捧盒,到白魁老号这里来取定制好的烧羊肉。皇上和太后也要赶在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尝一口白魁老号的烧羊肉,白魁老号想不出名都不成。

    白魁老号得益于朝廷,也毁败于朝廷。后来店家白魁不知什么原因,得罪了朝廷而被充军发配到了新疆。当时,白魁老号传给了店里一个叫景福的厨师,景家后人将老店一直坚持到现在,让我们还能够吃到这一口烧羊肉。拥有230多年历史的白魁老号,历经世事沧桑,人生冷暖,命运跌宕,其中的味道比烧羊肉还有丰富而精彩。我想,这大约应该是今天我们来讲北京老饭庄的更主要的意思和意义所在。

    谢谢大家今天能够和我一起分享这种味道。

    (肖复兴 北京人,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做过大中小学教师十年,曾任《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出版各种书籍百余种,关于老北京文化的书有《蓝调城南》《八大胡同捌章》《北京人》《北京人·续》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6 15:48 , Processed in 1.35110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