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4|回复: 0

阿啃小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30 08: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阿啃小传——兼论《寻找有意义的教育》


郭初阳


    一、起头
    “请问,我亲爱的,你该没忘了上钟吧?”正在紧要关头,女方这样问道。
翻开《项狄传》的第一章,每一个读者都乐开了怀,还有哪一本传记,写一个人,是从他的受精卵开始写起的?我也很想从传主的受精卵写起,呈现出生命的完整性。遗憾我认识阿啃的时候,他已经读大学了,对他最初的印象,是在1992年秋天的迎新晚会上,他作为班级代表走进一圈人的中心,把着话筒用力地介绍自己:“我来自诸暨,诸暨出产香榧,还有西施;诸暨人都很热情,欢迎大家去诸暨,你会受到像原始人一样的接待!”
    隔了这么多年,复述原话也许并非字字精准,大意如此而已,我当时的困惑保持了很久:什么叫像原始人一样的接待?直到我去了那里,见识了伯母亲手做的西施豆腐、阿啃的兄长手上那个倾之不竭的小酒壶之后,方才明白,诸暨人的待客之道,是让你醉成一个原始人。
    如果读者觉得本传从一起头就插科打诨,丧失了几分正传的严肃,那么不得不归咎于当年米酒醉意的残留,以及劳伦斯·斯特恩带来的坏影响。

    二、童年与故乡
    阿啃生于1973年,长在浦阳江上游的诸暨草塔。之前问及草塔的典故,他粗粗地解释了几句:喏,当地有个塔,废弃之后,被农民用来堆稻草了……中文系毕业的人,讲话有时候半真半假,我也不敢全信,自己留心去查些资料,发现了不同的答案:
    草塔,本作草■(dā),因为诸暨话里,塔、■同音,而此地又称莼塘,《国朝三修诸暨县志》记载:“五泄溪……又东流经草塔后新屋,村在溪南,南有塘方广数亩,塘旧产莼,故名莼塘。”据《莼塘赵氏宗谱》载:“五泄之水东流三十里曰莼塘,地不下五千余亩,始祖宋宗室袭封临安郡王师恪公,于嘉定间肇族于斯,烟居千余户,村前有地,俗呼草塌……”莼塘之雅号与草■的俗呼,原来是一地两名。
    当地人多姓赵,阿啃家姓蔡,想是后来移入的。他的童年里,“最深的记忆是一艘塑料军舰,长不过一掌,我在供销社的柜台看到,便央求母亲为我买。央求多日,母亲终于答应,我拿着钱去的时候,已经售完。那种失望,天昏地暗的感觉,现在还在眼前”。
    还有一件事,是他亲口对我说的:小时候看到电影里面有记者,看完后跟母亲讲,以后长大了要做记者,母亲问为什么,答曰“记者记者,经常有得食既啊”——诸暨话里,保留了“既”字中“吃”的本义。
    如此贪玩贪吃的一个孩童,后来竟成了寻找有意义的教育之教师,三岁看到老的古语,看来不足为据也。

    三、名之由来
    《谁曾经这般磨灭》中,我曾解释过阿啃一名的含义,现增补其原始出处。1993年7月,我们决定去敦煌,起先想去的有一群,临走只剩三人行:阿啃和我,还有Green,比我们高两届,三年级的一个女生。35元一双蓝色平底球鞋,135元买了三张火车票,学生半价,硬座,杭州到柳园三千公里。
    Green与郁达夫是同乡,喜爱阅读,她带了一本《中国先锋小说》之类的书,里面应该有何立伟的《白色鸟》,用挂历纸作书封。车到某个小站,铁轨旁有村民卖水果,接递之间一不小心,那本书就啪地掉了下去,村民顺手捡起,还给Green,车开以后,她轻轻拍胸口,格外庆幸的样子,后来才知道,她的路费就藏在白色书封里。
    看了莫高窟,决定继续西行,去新疆。火车经过青海湖畔,有当地的小鱼干,摊晒得平平的,我们买了几条,嚼着嚼着,我只顾自己吃得专心,未及留意友人的食相,忽闻Green笑道:你老是啃啊啃的,要不我们就叫你阿啃好吧?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是在1993年7月下旬的火车上,但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喜爱年鉴学派的朋友们都知道,私人回忆不可尽信,每每有沦为记忆窃贼的风险,或许他当时在啃别的东西而不是鱼干,或许他根本没有啃什么而只是粲然一笑露出了门牙?都有可能吧。
    同学四年,知道阿啃与我一样,对于食物并不讲究,凡餐饮都觉得可口,既然如此,不难推断其厨艺定然不精。阿啃擅长做什么呢——麦糊烧——《孩子,你慢慢来》一文中写得很具体,颇多苦涩的摊烤,亦有模糊的甜蜜。

    四、教书匠
    那在教书上专心的,对人总有些益处吧。教书匠一词,充分说明教书是一门手艺,跟打铁、做鞋、编程、开网店一样,需要知识与技术的积累。通达人隐藏知识,了解不足为外人道焉的秘诀,在《寻找有意义的教育》这本书里,阿啃写得一顺手,就泄露了三条。为避免离传记之题太远,恕不逐条征引,这里只谈第一条:
“首先教师需要锻炼身体,使自己的肉体变得强壮。这不是开玩笑,是我想了很久才想出来的办法。因为强壮的身体会使我们有足够的精力去对付每一桩棘手的事情,之后还有充沛的精力去做你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而不是仅仅坐在办公室里唉声叹气,最后教了三十年书,抱怨了三十年。更重要的是,长寿能看到更多的历史。曼德拉活到92岁了,他坐穿了牢底,战胜了监狱,亲眼看到了世界杯在南非的开幕,这是多么伟大的事情!‘及身已见太平来’,这是张元济自挽联中的一句话,我们要好好学习一下,争取看到自由教育的真正的到来……”
    这让人想起王怡《廖亦武的肉体意义》里的一段:“但在我们这里,自由的写作首先是一种肉体的写作。因为自由意味着一种消耗。你有多少思想可以表达,看你有多少生命力可以消耗。肉体不能支撑的部分,无法成为有效的思想。”①
    稍有不同的是,阿啃不仅建议教师们活得足够壮,还强调要活得足够长,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用生命绿色的触须,见证那堵红色防火墙被穿透而土崩瓦解的时刻,这不正是一朵小花的信念吗:它们相信/最后,石头也会发芽/也会粗糙地微笑/在阳光与树影间/露出善良的牙齿。

    五、自相似
    曼德博集合被称作上帝的指纹,呈现的是物体自相似的分形原理。我们的生命状态,就像一个不断迭代的方程式,一种基于递归的反馈系统,一局规则简单而有无限腾挪可能的棋。对友人的爱,当以仔细读他的书来体现吧,翻阅着《寻找有意义的教育》,我不断想起歌德诗中的二裂叶银杏,那含有神秘意义的东方叶子,是由它自行分离,还是两者选配在一起而被人们看成一体?也许,敌人是邻居的分形,邻居是自我的分形,自我呢——也随着岁月的展开而不断地自己模仿自己。
    2011年5月,阿啃写道,“我不知道我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算是一个勉强及格的父亲”(《用一生学习做父亲》);2011年11月,他又写道,“我不知道自己在多大程度上是一个合格的父亲”(《祈望天下父母永远懂得孩子的心灵》)。行行重行行,这大概就是自相似的密集体现吧。
    同时,儿子是父亲的分形,“菜虫喜欢去老家诸暨,虽然现在草塔镇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化的镇子,机器的轰鸣声日夜不绝,菜虫还是喜欢去。至少那里有田野、河流、小溪。过年时我成天带菜虫在田野里转悠,看到荸荠田,就拿棍子跟菜虫一起掘荸荠,末了,掏出打火机,点燃早经枯萎干燥的荸荠茎秆,风助火势,整口田烧起来,发出哔哔啵啵的声音,蔚为壮观。菜虫第一次看到可以这样烧火,惊讶且狂喜。”(《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人生》)这对游荡于田间,掘荸荠、放野火的父与子,一大一小,何其相似乃尔。不信,再看一段,“本来,他任人摆布;现在,他会拉住我们的一根手指,带我们去他想去的地方,而且非去不可;即便我们不去,他也会自己去,那些引起他天真的好奇的,他一定要看个究竟。”(《未来的主人翁》)我把这一段话视作解开《寻找有意义的教育》这本书的一把钥匙,这里的“他”其实就是阿啃的自画像,执意导夫先路,牵引着我们这群读者,一路向前。
    不仅如此,在书中还可以发现,学生是教师的分形。阿啃留意那位特别优异的学生,“她似乎一直就浸没在这样的情绪之中,但我不敢否认,这是不是由于她的语文教师阴郁沉闷的缘故。以至于有一次,我读了她的随笔,很为她的精神状态担忧”;而那位学生以这样的回馈作为序言:“他在课上释放出来的那种智性的愉悦,让年少的孩子们充满惊喜。但是他自己,对生活缺少一种欣悦的情怀,精神生活也不是那么稳定。我一度很担心他的精神状态……”不知别的读者是否在此书中发现了类似细致的精神回路,相信如此这般的往复震荡,会形成别样的场域,为彼此都打开局面,正如陶渊明起初落笔“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后来又写下“停云霭霭,时雨濛濛”,重复中有微妙的新意产生了。


    注释:{1}《中国冤案录(第一卷)》第1页,自印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3-29 21:17 , Processed in 0.10004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