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季超:《教师之友网》从2008年3月10日开通之日起,实践‘公益服务’理念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3-8-3 00:44:34 | 只看该作者
我们为什么要做志愿者

来源: 新民晚报   
时间:2008年1月07日




  【主持人】

  忻之湄

  【嘉宾】

  余志海

  全职公益人士2004年,余志海用网名“安猪”,发起了“多背一公斤”的公益旅游活动。2006年,他成为一名全职公益人士。目前,“多背一公斤”在国内 10个主要城市拥有志愿者团队,参与人数超过2000人次,服务学校超过200所,覆盖了中国西南的主要旅游景点,是旅游行业的第一公益品牌。

  汪海强

  杨浦知识创新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监事

  1998年参加上海博物馆志愿者工作,主讲青铜馆、陶瓷馆,至今服务十年,服务时间超过600小时,服务人数近万人,2006年被上博授予“上博荣誉志愿者”称号。

  陈汝静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学生

  班级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队长

  主持人语

  国际上给真正的志愿精神作出定义是:一必须是自愿,二不为报酬,三是利他。北京大学志愿服务和福利研究中心客座教授肖黎民把在中国的志愿者分成余者、爱者、普通人三类。所谓“余者”是那些时有余暇、行有余力、资有余财、智有余能的人,精神上的富有最容易让人产生服务、奉献的欲望和行为;所谓“爱者”则是特别具有爱心,愿意提供帮助的人;“普通人”则是指那些匹夫。他认为更多的人在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表现出人性所具有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参与本次谈话的三位嘉宾都不出肖教授所罗列的范围,他们不再用传统的所谓“使命感”强化自己的行为,他们把所做的一切看作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他们成为志愿者的初衷或许各不相同,但殊途同归,志愿者的经历的确让他们在“利他”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是付出亦是得到。

  1  我发现这个世界上还是善良的人多

  主持人:据我所知,因为参加志愿者活动你得到了一些荣誉,能谈谈你当初参加志愿者活动时的想法吗?

  陈汝静:那时候我刚进中学时,是班级的副班长,那天班长正好有事,我就代替他参加了学校的“爱心之旅”志愿者活动。我们学校的“爱心之旅”活动队在区里和市里都很有名,活动的内容是去新华医院的儿科病房陪伴孩子。一开始我是带着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的心态去的。医院里凝重、沉闷的氛围,还有那种消毒水的味道都让我感到有点不舒服。我与那些孩子又不熟悉,彼此都挺拘束的。所以刚开始的几次参与,我都只是在“完成任务”。渐渐地我发现那些生病的孩子并不如我想象中的那么——可怜,他们特别懂事特别坚强,只是他们普遍都非常的孤独。白天父母要上班,他们经常一个人寂寞地呆在病房里,或者只有一个老人陪伴。一直记得一个5岁的小女孩,她叫卫玮,在医院的骨科病房,腰以下的部位全部被绑了石膏。那天活动结束,我要离开的时候,她一直不肯松开我的手,用她那双手由于打点滴而变得瘀青的小手死死地抓着我的衣服不放。无论我怎么允诺她“下次再来”,“给你带好玩的东西”,她就是不肯松手。她的父亲在一旁一再向我道歉。这件事情对我触动特别大。这是我第一次深深地体会到志愿者活动的意义所在,我感到我在被需要着,而不是去完成一个任务。学校志愿者活动队规定的活动周期是一周一次,后来我会自觉地一周去三次,因为不去我会觉得若有所失。

  主持人:除了陪孩子玩之外,你还为他们做了些什么呢?

  陈汝静:其实,关爱可以是多方面的。有一个叫晓薇的女孩曾被医生断言将终身瘫痪,她在医院里住了两年多,靠每天不停地做康复运动居然站起来了,还迈出了第一步。该读初中的她已经离开学校很长时间了,她特别担心学习跟不上。我组织了班上几名成绩较好的同学为她开起了病房学校,每周为她补习数学和英语,还从家里找了以前用的教科书给她用。晓薇离开医院的时候,我送了她一本《小王子》,希望她知道这个世界上永远有爱。我们现在还偶尔会通通信。

  主持人:如今你不再是“爱心之旅”的成员了,还会坚持做志愿工作吗?做志愿者以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陈汝静:我现在担任着班级青年志愿队的队长。以后我会去宁夏西吉支教。我认识的一些志愿者都是学校里的优秀生,争强好胜要求上进,一开始参加志愿者活动多少都带点名利心,但后来许多同伴都与我一样,对这项活动投入了真感情,甚至都忘了加入这个行列的初衷。志愿者活动让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信心,我心里经常因此感到很温暖,因为我发现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许多许多善良的人。

  2  我找到了实现儿时理想的平台

  主持人:听说你在上海博物馆担任志愿者已经十年了,当时怎么会“入行”的?

  汪海强:我从小就喜欢历史,对历史、文物和收藏都很感兴趣。我曾经的理想是成为一个历史方面的学者。但理想毕竟是理想,我们生活在一个很现实的世界里。所以,我只能通过另外一种方式实现我的理想,那就是到上海博物馆做一个志愿者。1998年,我是通过笔试、面试和一系列培训才成为上博志愿者的一员。应该说,上博的志愿者工作与一般的志愿者还是有所区别的,他们对志愿者都有着相当的专业要求。我是专门负责讲解青铜馆的。这些年来我虽然是在——道古,但我的知识却在不断地更新。因为,考古学是一个在滚动发展的专业,随着新的考古发现,新文物的出土,经常会有这方面的新成果和新认识,这就需要我不断地补充新的知识,不能照搬旧的观点,这让我始终保持着对事物和世界的新鲜感。

  主持人:这是一份无偿的“工作”,是什么动力能让你坚持这么久呢?

  汪海强:当时与我一起加入上博志愿者队伍的有几十位,如今能一直坚持下来的大概也就三四位了。这项活动带给我的精神上的快乐是完全不能用时间和金钱来衡量的。记得有一次,我发现在讲解时,一位听者特别专心,还提出了许多非常专业的问题来考我,我都一一做了回答。事后我才知道,他是某省收藏协会的会长,对青铜器很有研究。后来他专门给博物馆写了感谢信,称赞我的讲解非常地道,史料详实,融知识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希望有机会再来听我讲解。馆长因此特别表扬了我,这些都让我感到特别有成就感。还有一次,一个由医学专家组成的层次很高的团队听了我的讲解之后,一定要送礼物给我,我谢绝了,但我真的很享受听众对我的认同。要知道,我是个相对比较内向的人,不擅交际不擅言辞,十年来,我觉得自己待人接物的能力不知不觉地长进了。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同许多国外大公司有所接触,经过这些年博物馆工作的文化洗礼,我更能够以文化作为切入点与一些外国客商进行交流,经常会有令人惊喜的意外收获。如今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旅游,我到了那个地方第一件事就是去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当我在博物馆里找到那些书里读到过的藏品原件时,真有一种见到老朋友的感觉。

  主持人:为一件没有任何报酬的事情付出那么多精力和时间,家人会有意见吗?关于将来还有什么新的打算?

  汪海强:妻子也反对过,但我告诉她,我就这一点爱好,希望她支持,她也就慢慢谅解了。因为这份兴趣,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得到了一个实现理想的平台。我希望自己明年能再多讲几个馆,除了青铜之外,我还想讲讲书法和玉器,最近我就在进行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

  3  一公斤很轻,但如果有成千上万的一公斤……

  主持人: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多背一公斤”的公益模式吗?

  余志海:“多背一公斤”通过传递-交流-分享三个简单的步骤实现良性的公益循环。传递——出行时多背一公斤,把文具或书籍等带给沿途贫困落后地区的学校或孩子;交流——旅途中与孩子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开阔彼此的视野,激发信心和想象力;分享——归来后通过1kg.cn网站分享学校信息和活动经验,发动更多朋友参与。“多背一公斤”的重点不是扶贫,它更注重精神和能力上的东西,我们期望通过平等的交流能为乡村孩子展示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我想,只要存在着城乡差距,这种交流都是乡村儿童需要的。

  主持人:从一个IT行业的营销人员到成为一个全职的志愿者,如今又成为一个志愿者管理者,这之间的跨度不小,你是如何完成人生的这样一个过渡的呢?

  余志海:我做人生的每一个选择都是顺其自然。只是,如今作为一个志愿工作的管理者,必须站得更高,你可以不计较自己的付出,但必须要为你的成员的付出负责,让他们更方便快乐地参与,享受到更好的回报,设计更好的公益活动参与方式,更有效的系统,以及更多的激励。

  主持人:对于“多背一公斤”的未来你有什么设想?

  余志海:我已经把“多背一公斤”这五个中文字注册了,我希望它成为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公益活动,让1kg.or成为国内领先的公益平台。我希望这个“组织”发展成一个社会企业,用正当的商业赢利来开展,保证组织的健康发展。可能比较难,但我愿意尝试。

  缘起

  2004 年,余志海在安徽歙县一所小学邀当地的孩子们一起野炊。在村口小卖部,他让孩子们自己拿香肠(1块钱3根),然后他付了钱。没想到,其中几个大孩子很快把一元的硬币塞到了他手里。他们的质朴和尊严感令他动容。那天他感受到那里的孩子根本不像他想象中那样悲惨地等待着救助。他们虽然很穷,但很快乐。同年,在河北涞源一所普通小学。余志海问孩子们: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孩子们的回答让他感到了震撼:“我长大了当农民”,“我长大了去深圳打工”……他陷入了沉思:不是孩子们不想当科学家,不想当航天员。只是因为农民和农民工就是他们所能接触到的所有职业。他由此体会到,贫困地区的孩子需要的不是怜悯式的捐助,他们更需要的是一扇通向外面世界的“窗”。

  在其后与几位朋友的交流和碰撞中,一个叫做“多背一公斤”的公益组织于2004年4月诞生了。为了扩大影响,联系更多的人加入,他们自己做了自己的网站www.1kg.cn

  【安猪语摘】

  一个人只有在搞好自己生活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去关心他人。
  世界的改变不是少数人做了很多,而是每个人都做了一点点。
  公益是爱和智慧的结合。相比于爱,这个社会更缺乏智慧。
42#
 楼主| 发表于 2013-8-3 00:50:15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用行动说话——从一本小杂志到一项大事业

来源: NPO纵横   发布者:谢丽华



时间:2006年3月03日



内部资料,免费交流,版权归NPO信息咨询中心拥有
《纵横》杂志主办机构授权NGO发展交流网制作《纵横》杂志电子版
  曾经和一位从海外归来的朋友聊天,当她了解到我们“农家女”这10年中所做的一件件实事时,感慨万分。她说,中国不缺评论家,缺的是实干家。不是吗?当人们看到马路上有一堆牛粪,人人都会说这太不雅观了,太不好看了,然后大家绕道走开,而你们“农家女”却拿起了铁锹把这堆牛粪铲了起来。这段评价让我欣慰。回头看看我们10多年所走过的路,我确实觉得我们“农家女人”是一群用行动说话的人。我们用行动改变着自己,也用行动改变着别人。
  一、让农家女成为是《农家女》杂志的主人

  1994年,当我第一次以NGO人的身份走出国门,参加“妇女发展与妇女传媒国际论坛”的时候,我其实完全不知道NGO为何物。我牢记着在办出国手续的时候,上级领导在政审文件上的批复:“外交无小事,你在国外发表的任何言论只能代表你自己” 。我不敢乱说乱动,只是带着好奇、惊诧、懵懂的眼光,观察着来自世界五大洲的和我们一样又完全不一样的女人。那次,我知道了好多新名词:“NGO论坛” 、“家庭暴力” 、“妇女传媒监测” 、“性别意识” 、“妇女参与” 、“草根组织”、“公民社会”等等。当然,作为《农家女》杂志的创办人和主编,我得到的更重要的收获是找到了一份自信,找到了一份尊严,找到了我所做的工作与世界妇女运动接轨的切入点。因为在此之前,在国内花花绿绿的商业化女性期刊的压力面前,我们这本从刊名到内容都土得掉渣的小杂志是个丑小鸭,没有多少人看好它,就连支持我的报社领导和我签协议时都给我留了后路:如果3年之内发行量达不到3万,就自动关闭,你可以继续回原部门工作。而在这个国际会议上,这个“丑小鸭”却倍受关注,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倍受关注,我们这本小小在杂志开始走上了NGO的发展道路。

  当然,冥冥之中好像还有一种声音在召唤我,让我不要忘记农村,因为那里有我的根。我6岁的时候跟着母亲从山东老家来到北京,我们应该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移民。从那时起,我就没回过老家。所以,当我决定办《农家女》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老家寻根。当我喝着家乡的水,吃着家乡的饭,听着亲切的乡音,我找到了生命的底色,也找到了办杂志的感觉。当看到儿时的伙伴抱着孙子和我面对面坐着却已经无话可说时,我一次一次问自己,如果我还在农村,我会怎么样?不是我比她们能干,比她们有本事,是教育和环境把一个人改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农村妇女其实是一座没有开采的金矿,我们办杂志就是当一个开矿人,让那些本来能发光的矿石燃烧起来,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有了这样平和的心态,我们的杂志就有了明确的办刊思想:办一本贴近农家姐妹心窝子的杂志,让农家女成为杂志的主角——从封面到内容;我们的口号是“用生命影响生命”。因此,《农家女》杂志推出了一个又一个与命运抗争的典型,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作者和通讯员。在我们的编辑队伍中,也始终有一位从农村走出来的打工妹。
  当期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使得《农家女》的发行和广告急剧下降乃至威胁到生存时,我也动摇过,甚至不惜代价调进一位有市场经验的社长,希望他能帮助《农家女》走出困境。但是,事与愿违。我们的读者对变化的封面和内容很快有了反馈。她们不接受“变了味的”的《农家女》,我们只好恢复原貌。在庆祝创刊10周年的大会上,我甚至悲壮地喊出:即使市场竞争的法则不让我们生存,《农家女》也要站着倒地。
  二、让“自下而上”成为农家女发展项目的精髓
  从1993年《农家女》杂志创刊,到2001年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的创建;从1996年创办“打工妹之家” ,到1998年创办“农家女实用技能培训学校” ;从1995年执行第一个农村妇女扫盲国际项目,到2005年的“生命危机干预社区行动”项目成果推广会;从1994年召开的第一次“农村妇女发展与对策研讨会”,到2003年开始的提升农村妇女参政、议政能力的培训;从杂志创刊时3个工作人员,到目前40多人的农家女团队,我们不停地创业、创业、创业。我和我的同事们为农家女们一封封热情的信、感谢的信、求助的信感动着、激励着、鞭策着。我们为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赋予了太多的理想、太多的使命、太多的责任,只要农村妇女有需求,我们就不知疲倦地将项目延伸、拓展下去。

  在执行农村妇女发展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五个意识”和“三个转变”。五个意识是:性别意识、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学习意识、行动意识。三个转变是:由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式,转变为自下而上的妇女参与式;由轰轰烈烈的运动式,转变为扎扎实实的项目式;由锦上添花的表彰式,转变为雪中送炭的帮助式。而这里要把握的精髓就是“自下而上” 。过去,我们太习惯了自上而下的工作方式,太习惯了表彰先进的工作方法。在做决策的时候,我们往往不会去倾听基层妇女的意见,尤其不会去倾听弱势妇女群众的意见。当我们真的扑下身子注意“倾听”的时候,我们发现了另我们兴奋不已的“新大陆” ,原来我们是可以这样工作的。下面以我们如何进行农村妇女的参政、议政培训为例。

  具体的做法是:

  1、培训一定要以培训对象为中心和为主体,让她们做培训的主人,能积极参与到培训中来,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在设计培训内容时,一定要做需求评估,知道她们的迫切需求;在设计课程时,一定要让培训对象能参与进来,而不是只当听众;在选择培训教师时,一定要注意和培训主体的接近——从情感到语言表达,让参训者不能有太大的距离感。

  2、不能只培训妇女主任和妇女干部,而是要直接培训农村妇女,每个村10--20人为宜,可让妇女直接报名,给所有妇女机会,这样容易形成一个团队,在换届选举中互相支持、互相鼓励、互相影响。我们的体会是,你只要把选择权交给妇女,她们就知道谁能成为她们的领袖和代言人。让妇女们积极参与选出自己信得过的人,这样的培训目标比单纯培训妇女干部更有效。

  3、培训中要把性别意识的培训贯穿始终,提升妇女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是培训的核心。我们还是那句话,“用生命影响生命” 。我们避免讲大道理,避免居高临下的教授口吻,而是和她们平等地交流,讲自己创业和当政的经历,讲自己做女人的体会,同时让她们讲身边的农家女的故事,这样的互动效果极佳。

  4、充分发挥典型的引路作用。河北满城有个《农家女》杂志推出的、和《农家女》杂志共同成长的全国闻名的女村长贾俊桥。她带领全村百姓战天斗地的事迹非常感人。她从政10年的道路也十分曲折和艰难,但她年年有新业绩,年年有新发展,已连续两届被选为河北省人大代表。她是我们培训中最有说服力的活教材,只要时间和条件允许,我们都会安排学员到龙居村参观。贾俊桥用自身参政的经历鼓励了很多有潜能的妇女勇敢地站出来参加竞选,不参加竞选的妇女也会积极参与投票。

  5、在培训中发现人才并重点培养。因为是参与性培训,这样在培训中就很容易发现有参与能力的妇女,将她们记录下来,然后为她们开“小灶”,重点培养,这样的成功率较高。

  6、集中培训5天为宜,我们充分利用自己的培训基地,即农家女培训学校,将重点培养对象集中起来,让她们放下手中的农活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像学生一样过集体生活。这对她们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在这种氛围中,妇女们能不受干扰不受约束的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干,培训效果甚佳。

  7、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设计。在培训之前做好需求评估,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课程,采用大小课结合、请进来和拉出去结合、开放性和参与式结合的办法。比较成功的课程设计有:村民自治与农村妇女参与、参与竞选要做哪些准备、在竞选中如何演讲、参政妇女的性别意识、妇女参政的障碍与挑战、女领导干部如何提升领导魅力、我是如何做人大代表(村委会主任、党支部书)的,等等,以及小品表演和现场点评。

  以上这些方法是我们和河北满城县妇联在培训的实践中共同摸索出来的,效果可以用简单的一组数字来说明:

  满城县有204个行政村,在2000年的换届选举中,妇女担任村委会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的仅为3人,占1.5%;184名村妇代会主任进两委的仅为59人,占32%。培训之后,在2003年已完成换届选举的164个村庄中,妇女任正职的增加到 8人,占4.9%,妇代会主任进两委增加到71人,占48.2%,还有17名参加培训的妇女当选为县、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其中有不少妇女是自己投了自己一票。
  三、让打工妹之家成为打工妹成长的摇篮

  有一次,CNN电视台的记者慕名来采访打工妹之家的活动,拍摄了一会就要走。和我告辞时他们说,他们要找真正的打工妹,在这里看到的不是真正的打工妹,而是打工妹精英。我真是哭笑不得,随便拉住几个打工妹让她们自我介绍,她们中有家政服务员,有医院护工,还有做小买卖的,都是真正的打工妹。不过,我还是理解了他们,因为所有媒体都把打工妹称为弱势群体,而弱势群体一定是可怜兮兮的样子,哪能像我们这里的打工妹,一个个充满朝气和自信。

  其实,打工妹之家刚成立的时候也不是这样。我永远忘不了1996年4月7日那天,有128位打工妹出席了成立大会,这是我们经过3个月的紧张筹备,从11家家政服务公司一个个动员来的。我们费了好大劲儿选出一个打工妹代表发言,一上台她就手脚哆嗦得拿不住发言稿,结果没讲完就红着脸下来了,再看现在的打工妹,别说发言,就是表演节目都争先恐后的。打工妹之家多年坚持的能力建设,为打工妹提供了成长的空间。打工妹之家成了打工妹成长的摇篮。

  随着打工妹之家在社会上的影响不断扩大,越来越多权益受侵害的打工妹找到打工妹之家。针对这一需求,我们成立了以律师志愿者为依托的打工妹维权小组,设立了打工妹紧急救助基金,对那些受到意外伤害、工伤、强暴、失业后无家可归的打工妹进行临时性的紧急救助,并对她们进行法律援助或媒体支持。

  为了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和《劳动法》的修改,我们差不多两年开一次全国性的打工妹权益问题研讨会。每一次我们都邀请政府有关部门的人参加,目的是让他们能直接听到这个群体发出的声音。在为打工妹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村妇女从农村走进城市,不管是在生活方式上还是价值观念上都要有个很大的改变,很多人适应不了。我们能不能在她们进入打工行列之前对她们进行针对性的短期培训呢?为此,我们又于1998年在北京郊区创办了一所农家女实用技能培训学校。经过7年的“摸着石头过河” ,我们已经摸索出一套比较成功的培训模式。在政府下大力解决“三农”问题、提倡为劳动力转移提供培训的今天,我们希望农家女培训学校的经验得到推广。

  《农家女》杂志最高月发行量为23万册。据调查,每本杂志平均传阅7人,加之杂志订阅人员的流动,共有约200多万名读者,建立了上百人的通讯员队伍。12年来,我们召开各种促进农村妇女发展的全国性研讨会11次;出版了各种专集15本;农家女学校创办以来,一共举办各种培训办122期,培训学员4135人,其中贫困地区辍学大龄女童就业技能培训班40期,免费培训1000余人,将近一半的学员留城打工就业;打工妹之家成立9年,有1万人以上打工妹接受过各种提升素质的培训,有45个权益受侵害的打工妹得到了紧急救助和法律帮助。中央和地方以及海外媒体对农家女的专题报道有400余篇。  

  为了农家女事业的持续发展,2001年,我们正式注册成立了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将非营利项目和非营利机构从《农家女》杂志社中剥离出来,由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管理和操作。我们追求的下一个目标是:建立一个诚信、公开、透明的NGO,为中国农村妇女的进步与发展,为中国公民社会的建立,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作者邮箱:Lihua_xie@263.net
43#
 楼主| 发表于 2013-8-3 00:51:08 | 只看该作者
44#
 楼主| 发表于 2013-8-3 14:54:56 | 只看该作者
149名甘肃乡村教师带着学生心愿体验爱飞翔培训2013年08月02日  作者:郜云雁  
                  149名甘肃乡村教师带着学生心愿体验“爱飞翔”培训
                      第七期“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训”在京正式启动
  中国教育新闻网北京8月2日讯(记者 郜云雁)来自甘肃陇南文县和康县的149名乡村教师今天来到北京四中,参加第七期“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训”启动仪式暨“为你歌唱”音乐会。简短的开幕仪式后,项目发起人崔永元和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共同为该期培训的第一课——“为你歌唱”音乐会拉开了帷幕。
  著名歌唱家蔡大生携手9位知名青年歌唱家,用他们浑厚专业的歌声和充满激情的表演,为现场教师献上了一场精彩的声乐公开课。“我爱你中国”、“希望的田野上”、茶花女中的“饮酒歌”、图兰朵中的“今夜无人入睡”……悠扬的歌声表达了他们对乡村教师的深深敬意和祝福。
  曾参加过前两期乡村教师培训的2位年轻女教师——何珠英和姚运莉,此次以志愿者的身份,再次被邀请来北京参加今年的活动。她们现场分享了自己参加培训后的收获和体会。何珠英流着热泪说,“我最大的收获是爱和感恩,我会将看到的和学到的带回家乡和学校,带给我的学生们”。
  来自湖南娄底的姚运莉则笑着告诉在座的教师,这次当了志愿者,才知道志愿者们为大家服务有多么不容易,“起得最早、睡得最晚、吃得最差”。她告诉大家,此次所有的培训内容都是精心安排的,一定不要错过任何环节,“去年我有幸听了一堂钱守旺老师的数学课,令人终生难忘,回去后我就将所学方法用到了课堂上,效果特别好”。
  记者看到,在启动仪式现场门口的展板上挂满了无数的小纸片,上面写着此次149位乡村教师带来的1500个乡村孩子的小小心愿,以及部分乡村教师来京所需的往返交通费用。不到3个小时,一块展板上已有大约一半的心愿卡被现场来宾认领。一位女士现场认领了2个孩子的购书愿望,以及一位叫吕伯侠的乡村教师从北京到甘肃天水的单程火车票。来自甘肃陇南康县三河学校的数学教师董显峰已有8年教龄,他告诉记者,这次学校共来了4位教师,带来了10个孩子的愿望,“我们主要选的是留守儿童和家庭困难的孩子,孩子们的愿望也主要集中在学习用具和生活用品上”。
  启动仪式现场,35位身穿白色T恤的北京四中学生,正在紧张而有序地为现场人员提供各种服务,大到开幕式主持,小到送水、签到、爱心捐助登记,都有他们的身影。高一学生张文韬上午刚参加了让教师相互认识的“破冰活动”,下午又来开幕式帮忙了。他说,能为乡村教师们做点事情,觉得自己挺有价值感的。
  据悉,在去年爱飞翔活动中,北京四中、北京十一学校积极参与协办,使爱飞翔成为业界首个有中学生直接参与策划执导的公益项目。刘长铭校长告诉记者,该校已连续多年组织学生去偏远地区支教,“今年我们利用6月高考周期间,组织约500名师生赴湖北、江西、河北和山西支教,相信学生们此行的收获会受用一生,一些学生回来后反馈说,他们的最大感受是价值实现”。
  据介绍,为期10天的第七期“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训”将以观摩、参观、授课等体验式培训为特色,让教师们直接感受各种新鲜的教学方法和理念。组委会还特别安排了“家庭日”环节,由北京的志愿者将149位乡村教师接到家中小住2天。与此同时,组委会还积极促成北京四中、北京十一学校和北京101中学进行教育研究资源的横向联合,在专家指导下针对本期爱飞翔的149位乡村教师群体进行深度访谈调研,开展教育叙事研究,大、中学生参与其中,并将计划完成一份有关乡村教师叙事研究的白皮书。
  据悉,“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训”项目已历时7年,先后走访湖南、甘肃、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11个省份,邀请789名乡村教师参加培训,受益乡村学生达30余万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08:43 , Processed in 0.09615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