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14|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拜请-薛 老 师-您 也浏览一下![教师优质个人网站/名博/专业交流群-参阅件-共三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8-1 14:42: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基于博客的网络教学研究与实验”结题报告(节选)
孙孝武

网络教研是依托于网络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研究方式。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传统教研方式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所以,迫切需要寻找一些新型的教研方式以弥补传统教研方式的弊端。网络教研利用了网络的空间、时间的无限性,以更新颖的方式开展教研活动,这就解决了寻求新的教研方式的需要,并对传统教研提出了全面的挑战,带来了全新的改变。
一、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的比较分析
传统的教研活动,多数是面对面的交流、研讨。这种方式的缺点是参加教研活动的人员必须在同一个时间、同一地点才能进行;活动的议程固定,发言人数有限,被动听众多,时间精力耗费大,效率较低,教研资料备份困难,更难于共享。
网络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能让处于不同地方的人能够互相协作,取长补短,高效完成任务。网络教研正是利用这种优势,使区内、市内、国内甚至国外都能够在同一个网站上交流学习,学习别人的优点,改进自己的教学。
表1  传统教研方式与网络教研方式的比较
对比项目
传统教研方式
网络教研方式
投入成本
首期投入低,运作投入高
首期投入高,运作投入低
参与人员
有限(主要是骨干教师)
无限(面向全体教师)
资源占有
非常有限
十分丰富
资源复制共享
相当困难
特别简易
教研范围
有限的小范围
无限的大范围
个性化需求
难于满足
容易实现
教研时效性
较差
相当好
教研参与性
有限制
相当好
对技术要求
较低,不用培训即会
较高,需要培训
资料存储
不容易保存、查找
备份简单,查找方便
我们从两种教研比较中可以看出网络教研的优势,但我们不能盲目地追崇网络教研,其实传统教研也有其优点,网络教研也有其缺点,应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传统教研与网络教研,承其精华,弃其糟粕,实现优势互补。
二、网络教研对传统教研提出全面挑战
图1  您认为网络教研对于传统教研是否提出了挑战或改变?

  网络教研作为一种全新的教研方式,有着传统教研无法比拟的优势。问卷调查显示,有86.3%的老师认为网络教研对传统教研提出了挑战或改变,只有9%的老师明确否认。(图1)其中教龄在3年以下的老师对这种挑战的感受比教龄在3年以上的老师要强烈;中级职称的老师中有91.6%感受到了这种挑战,比高级职称的老师感受要强烈(高级为79.55%)。
(一)网络教研对传统教研理念提出挑战传统教研理念是一种被动的教研方式。参加教研的人员必须遵守时间的安排,如果错过安排的时间,教研活动就会过去,不可重复。参加教研的人员范围比较狭窄,只是局限于本学校和本地区,无法实现教育研究的广泛性和高度性。
网络教研理念是一种主动教研的方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只要能够上网就可以随时进行网络教研。网络的无限虚拟让大家围绕同一个感兴趣的主题共同研究,共同进步。
(二)网络教研对传统教研内容提出挑战传统教研是在执行《教学大纲》,实施旧教材,教育内容过于单一,陈旧。教学内容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讲义、大纲,更多的是应付考试。在传统教研中,以一个年级为单位进行教研、研究教材、集体备课、学习理论知识、听课评课、公开课展示、教改课题研究。
在网络教研中,教师由原来传统教育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环境的创造者和学生教育探究知识的指导者。教学内容已不是单一的粉笔、黑板、文字、符号,而是将多媒体融于一身。把文字、数据、图像、图形等,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可以使人们得到更完善,更直观的综合信息,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更加感性化。通过网站(资源)、论坛(BBS)、博客(Blog)等各种即时通讯工具,通过在线学习,同伴互助和资源共享,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内容丰富、理念新颖、技术先进、实用便捷的优秀课程资源。同时,还促进了教育改革的发动者、课程的设计者与实施者之间的多元化对话,促进了新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
(三)网络教研对传统教研形式提出挑战    传统教研的形式有现场听课、观摩集体、备课现场研讨会等。传统教研模式固定,缺乏创新,传统的教研基本上都是自上而下的,学校教研围绕着上级教研转,教师和学校完成上级的要求和任务。传统教研的方式主要是教研员及富有经验的教师在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带领教师进行教研。在这种方式中,教师只是研究或实验的辅助者、配合者,而不是真正的研究主体,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发挥。
    网络教研是在我们进入以网络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时代而提出的教研方式,他对传统教研形式提出挑战。网络教研的形式主要包括在线研讨、远程培训、网络备课、教研博客、教研资源建设与共享等。对网络的需求,尤其是广大教师,已经不仅仅限于曾经的聊天、查找共享资源、收发电子邮件等一般性的功能,进行即时的在线研讨,与专家进行点对点的零距离交流以及和全国各地教育同仁就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深入切磋已经成为教师网友群体共同的需求。
(四)网络教研对传统教研时空局限提出挑战网络教研——一种跨越时空的教研风暴,是聚集智慧资源的好地方,更是一个我们共享教研资源、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首先网络教研具有传统教研无法比拟的优势,它不受时间和人员数量的限制。一般我们开展学科教研活动,不可能让学科中的教师全部参加,活动中所渗透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再通过个别老师的转达,其效果往往会打折扣,如时间久远还可能遗忘。网络教研的优势还在于能突破时空的界限,摆脱了地域限制。网络教研正是利用这种优势,通过各种教育博客、论坛或者基于在线通讯工具的教研群体,大家可以进行区域内或跨区域的教研活动,不同地方的人都能够在同一个网站上交流学习,学习别人的优点,改进自己的教学。
三、网络教研带来教研的全新改变






图2 您认为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相比是否有所创新或进步




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相比,无论是在教研模式还是教研活动组织形式,无论是教研工具手段还是教研体制等等,都给我们的教研带来了全新的改变。本次问卷调查显示,有90.3%的老师认为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相比是有所创新和进步的,只有4.3%的老师明确否定这一点(图2)。老师们认为网络教研所带来的全新改变主要体现在教研理念、教研形式和教研工具这三个方面,在教研内容、教研管理体制、教研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教师们的感受不够明显(图3)。

      
3 参加网络教研,您觉得与传统教研相比,最大的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网络教研带来教研模式的改变网络教研是一种数字化教研,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各学科教学研究人员、教师以及学生,以互连网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通过网络教研平台提供的运作空间,开放性地进行富有个性化的教学研究活动。它改变了传统教研的研修方式,是网络化、信息化时代教研发展的必然,网络教研带来教研模式新的改变,新的网络教研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个人博客教师通过建立自己的博客,把自己在教学中的心得体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或对某类教学问题的观察和研究写下来;可以利用博客就教学中碰到的问题进行探讨;还可以把自己的教学设计、课后反思、论文、案例等材料上传到博客中,作为资料保存并为以后备用;我们还能就某一问题通过访问其他同事的博客、留言给领导、有经验的教师等多种形式进行解决,以便给我们带来先进的教学理念。
2、学科教研室模式传统的学科教研室主要围绕平时的教研内容进行工作,并根据研究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如集体备课、评课、课题研究等,但这些活动需要有集中时间与地点,必须有专人组织。由于教师平时工作比较忙,除了学校规定的时间外,教师很难集中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尽管学校倡导教师间的团结互助,但由于缺少交流互动的平台,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无法及时沟通,时间一久,教师之间进行合作教研的氛围就受到影响,真正进行合作的也就少。网络博客的出现,学科教研室的工作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网络环境下教研主要作为平时集体教研的补充,弥补其不足。
3、区域校本教研模式传统的教研方式已跟不上现代教研的步伐,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已变得更加被动,集中式、面对面等传统的“听课”+“评课”的教研方式已让老师们感到厌倦,网络教研应当说是校本教研的助推器,它能改变传统教研单一、固定的模式,集聚整个区域甚至更大范围内的教师智慧,以专题式讨论或片断式讨论来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从而达到各抒已见,智者见智的作用,在模式上更能吸引更多的老师来参与其中,如根据《关于举行海南省2011年初中数学教研组长研讨会的预备通知》,海南初中数学频道于2011年4月25日晚20:00~22:00在“海南初中数学频道”举行在线研讨,本次研讨就是一次典型的区域校本教研活动,吸引了大量教师的积极参与。校本教研全面推进的今天,创新教研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应充分发挥网络教研的优势,实现教研方式的转型,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4、学科教研组模式(1)建立“教研博客”。网络环境下教师合作教研如何组织,如何开展,开始思路并不明确。随着互联网上个人博客的使用,建立了“海南初中数学频道9007博客”这一教研平台。“海南初中数学频道”建立好后,利用此平台发布教研信息,组建各校教研博客平台,开展教学研究、案例研究、课题探究等。
(2)建立科组资源库。随着教研的不断开展,“海南初中数学频道9007博客”这一教研平台教学源越来越丰富。如何管理好这些资源,让每个教师都能享受合作教研带来的成果,我们开始通过网络服务器建立学科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老师们可以通过此教研平台找到自己所需的教学学资源。
5、赛浦模式以前教师的培训基本是上基地培训和校本培训,由于受于场地、时间、空间、资金、人员的限制,能参加高级别的培训的老师不多,但赛浦模式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一切。在2005年12月18日,赛埔学院在海南成立了,它借助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研制组专家和全国课程研究中心的力量和资源优势,为教师专业培训提供服务,并利用网络形式在线培训,这种培训开创了海南教育的新局面。利用网络进行远程研修,可以让一线老师在不脱产的情况下,分享优质资源。
(二)网络教研带来教研活动组织形式的改变
网络教研给传统的教研活动组织形式发生改变,这些新的教研活动形式有在线研讨、网络备课、网络听课与评课、网络协同课题在线研究、远程在线专家讲座、基于博客的专家指导等等。问卷调查显示,教师参加最多的三种网络教研活动形式是在线研讨、远程研修和网络视频观摩课,分班达到88.8%、82.7%和70.5%,其他的形式的教研活动,如个人教研博客建设、网络在线专家讲座或指导、网络听评课等,也有一半左右的老师参加过。但是网络备课只有27.3%的老师参加过,网络协同创作或研究只有11.9%的老师参加过(图4)。在这些活动方面还需要进步一步加强,同时网络教研活动形式还需要不断创新,以吸引更多的老师能主动积极参与进来。
从近几年的网络教研实践来看,网络教研的主要活动形式与传统教研相比有了很多创新与改变,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主题在线研讨
2、网络协作备课
3、网络听课与评课
4、网络协同课题在线研究
5、远程在线专家讲座
6、基于博客的专家指导
(三)网络教研带来教研工具与手段的改变
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相比,在教研工具上已经突破了纸笔等传统工具的限制,运用了许多现代通讯工具和信息传递平台,主要有:教研网站、博客、QQ、论坛等;利用这些工具,我们可以实现即时在线研讨、个人博客教研、论坛讨论、学科教研网站建设、教研资源共建共享等等,这些在传统教研活动中是无法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我省教师使用最多的三种网络教研工具是HERSP个人教研博客、QQ和其他教育教研类网站,分别有68.3%、56.8%和56.8%的老师使用过,其次是HERSP学科教研博客和百度等其他相关网站(图5)。
5  您在参与网络教研的过程中使用过的主要平台或工具有哪些



海南省初中数学中心教研组就是利用这些现代网络通信工具作为开展教研获得主要工具,建立了“三位一体”的教研活动开展平台。所谓“三位一体”平台,就是以初中数学频道(博客)、QQ群组、UC聊天室三大工具为主,构建了一个方便快捷,功能强大的教研平台,运用平台的多种功能及其优势进行多方位、多渠道的网络教研活动。下面就以海南省初中数学教研中心组建立的以初中数学频道(博客)、QQ群组、UC聊天室三大工具为主“三位一体”的教研活动平台为例,对网络教研运用的现代网络工具进行阐述。
1、学科教研博客
2、高级QQ群组
3、新浪UC聊天室
(四)网络教研带来学科专家、教研员、教师之间互动交流模式的改变
通过网络教研,一线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得到了更多的专业支持、经验的广泛传播、问题的多点求解、难题的集中攻关。在网络教研这个团体中,每个个体既是同伴,也是专家,他们之间地位平等,能者为师,在一种平等、互助,诤友的关系中相互协助,共同成长,从而改变了传统教研活动由教研员唱主角的局面,提高教研工作的实效性。真正能形成专家与专家、专家与教研员、教研员与教研员、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专家与一线教师、一线教师与一线教师之间的直接的在线接触,从而构建了一个多变互动的、四通八达的网状交流模式,而不是传统教研的那种专家→教研员→一线教师的直线交流模式。这样的教研活动更加民主化和真实化,这对新课程的健康发展和教师专业的快速成长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五)网络教研带来教师专业发展的改变
网络教研作为是一种以网络为手段开展教研工作的新方式。它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跨越时空,实现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间的互动,体现民主平等,扩大了教研工作的辐射面,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一个崭新的平台,同时也为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必然的改变。
(六)网络教研带来教研队伍的改变
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的网络教研给教研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调查显示,网络教研在促进教研队伍建设方面更有优势。有35.6%的老师认为网络教研更有利于教研体制与队伍的建设,有55.8%的老师认为两者模式各有优势,只有8.6%的老师认为传统教研更有利于教研体制与队伍建设。
网络教研在促进教研队伍建设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教研扩大了教研队伍的规模
网络教研使得教研活动由单一型转变为了多元化。在网络平台环境下,教研活动不再是教研员的单枪独斗了,而是由教研员、专家和一线教师组成的强大的网络教研专业支持队伍。随着网络教研的不断深入,我们通过中心组成员“帮带”,使得大批的一线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教育教学研究之中,同时特邀全国各地的教研精英指导、引领,扩大了我们的教研队伍,保证了教研活动地有效进行。
2、网络教研加快了教研队伍的建设
以初中数学学科为例,为了更好地进行网络教研,我们成立了海南省初中数学网络教研中心组,中心组成员由全省各市县有志于网络教研的14位一线骨干教师组成。而大部分一线教师是教育教学研究的软肋,通过专家网络讲座,或是论坛研讨等形式,让专家直接和一线教师交流。这样可以直接指导一线教师,同时,专家也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到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时对教育教学改革措施进行调整。正是因为网络教研让理论和实践真正的有效结合,保证了新课程改革顺利的开展下去。
3、网络教研提高了教研队伍的整体素质
网络上多元化的教研交流活动能够提升教师的理论层次,特别是专家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够迅速提升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师的教研水平。在博客、QQ群组、UC聊天室等网络教研活动中,教师获取了知识技能、共享教学资源、交流教学经验、提升了自我素养。因此,网络教研促进了广大一线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加强了教研队伍建设,使得教研队伍的整体素质大幅提高。
4、网络教研规范了教研队伍的管理
由于网络打破了时间、地域的局限,因此网络教研使得教研队伍的管理更加地规范。网络教研制度的建立是网络教研的保障和促进力,规范网络教研行为可以促使教师更积极地参与教研,真正拓展教研的时间和空间。中心组成员的值日制、教师实名注册制,让教研活动得到了全天候地支持、全方位地监督。
(七)网络教研带来教研文化的改变
1、网络教研促使教师共同价值观的形成
2、网络教研带来一支学习型的教研队伍
四、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平衡选择
(一)传统教研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对于传统教研,我们不能一味否定,我们教学常规的活动,都是与传统的教研活动分不开,互相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形成新型的网络教研模式。所以我们要继承好,而且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和发展。
(二)网络教研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
在信息技术全面普及的今天,网络教研也应运而生。网络教研是一种以网络为手段开展教研的新方式。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研活动提供了广阔天地。同时网络教研也存在着许多缺陷,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1、在线研讨存在应付性
2、教师远程培训存在低效性
3、充分发挥免费资源网站的共享作用
4、QQ群组研讨要和常规教研相结合
(三)在实践中要协调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之间的平衡
1、传统教研的思想方法是网络教研所继承的精神财富
2、传统教研最突出的优点是情感传递
3、网络教研是传统教研的发展与完善
总之,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各存在各自优缺点,我们不但要了解两者的优势,发挥各自特点,而且要深入了解两者的劣势,并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协调两者,统筹安排,让教研活动大放光芒。
2#
 楼主| 发表于 2013-8-1 14:42:49 | 只看该作者
“网络教研效率行动研究”结题报告(节选)
吴益平

一、研究动因
实施新课程以来,教育工作者的生存状态与工作方式倍受关注。在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师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与工作。网络教研不同于面对面的常规教学研究方式,是在网络的平台上进行的,为研究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方式。这种方式具有地域开放性、可再现性、即时性、不可预期性、不受时空和人员限制等特点。基于海南省基础教育的基础设施不完备、教研体系不完善的特点,以及高中新课程实施推进的要求,海南省教育厅以网络教研为突破口,率先在省政府主导下建立起了全省网络教研体系。刚起步的网络教研有不少的创新突破与实践总结,但在网络教研活动中,也凸显出了一些问题,其中网络教研的效率就是其中之一。
本课题试图通过对本省网络教研状况的研究,分析当前网络教研效率低的原因,提出提高网络教研效率的方案,通过在实践中完善,提高网络教研方案的效率,推动网络教研的发展。并在网络教研实践的过程中,满足一线教师在学习与工作中对网络教研的需求,培养海南省网络教研的骨干力量,从而实现行动研究的目的。
二、课题小组与研究平台
1、课题小组的建立为课题研究提供支撑
课题研究小组推进了课题研究进程,承担了研究任务,及时反馈了区域研究的进展和信息,为行动研究中形成高效率方案提供了支撑,是本课题研究的主体。同时他们也担任着网络平台的轮值任务。表1是本省的网络教研小组负责教师名单及所在研究小组区域。
表1 网络教研小组负责教师名单及所在研究小组区域列表(略)
2、加强平台资源建设为课题研究提供保证
本课题研究伊始,课题组就着手了平台资源的建设。各任务分解到了各研究小组,课题小组都在如期完成任务,及时上传。表2 2009-2010年网络资源建设规划表(略)
通过近三年的努力,平台资源的积累极为丰富,已经涵盖海南省初高中化学各版本各章节,有教案、案例分析、备课素材、视频、演示文稿、复习资料、练习题、测试题等。
平台资源的建设大量充实了教师们教学所需的资源,包括备课用的背景材料、同步练习题、单元测试卷、教案、课件、视频等资源,且与教材同步。这极大方便了教师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为平台挣了不少人气,不少老师都有了常来平台看看有无新资料的习惯,这为课题的进行提供了素材和参与人员的保证。
三、网络教研现状分析研究
1、2004—2008年网络教研效率分析
从2004~2008年各大教育网站搜集的信息表明,网站上的教育教学资源多,有一定的阅读率,但是互动交流很少,但是发表评论少。网络教研的效率与文章的阅读量、研讨参与度、资源的利用率呈正相关关系。对于本省教研平台在2004~2008年的教研数据统计,以及对我省中学化学教师的多个网络教研小组访谈,其结果为多数教师愿意从网上获取信息与资源,但主动参与研讨的积极性不高,常常处于“潜水”状态。因此,2004~2008年本省教研效率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具体表现有如下特点。
(1)参与评论的教师人数少
课题小组对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本省中学语文、小学语文、高中数学、中学化学、中学地理、中学物理、中学生物、音乐、美术、体育等10个学科的文章与评论进行了统计,文章数为14478,评论数为30259,评论数与文章数比率为2.07。
(2)在线研讨参与人数少
自2007年始,各学科频道陆续组织网上在线研讨。从2007~2008年的在线研讨来看,每次在线研讨的参与面比较窄,参与人数一般在20~100人之间,评论数最多不过300条,少则几十条。从人数来看,参与度约为3%。
(3)资源利用率低
课题组对我院各学科频道进行了统计,统计时间自2008年新平台启动以来至2009年11月14日18:56,24个频道总文章数为19081,平均每学科795篇,以13个月计算,平均每天每学科上传文章数为2.01篇。可见每天都有文章更新。但是文章的被阅读数为658687,总评论数为31555,文章平均点击数为34.52,评论数与文章数比值为1.65。可见,资源使用效率较低。
2、教师对网络资源的需求分析
(1)问卷与数据统计分析
针对本省网络教研效率低下的问题,课题组设计了本问卷,于2009年11月~12月,由各课题小组在海口、琼海、文昌、东方、万宁、洋浦、保亭、五指山等八个市县的中学教师(以中学化学教师为主)中进行问卷调查。下发560份问卷,收回514份问卷。以下是问卷及数据统计。
①    您平日上网的时段为:
分析:本题是从上网的时间上看各年龄段教师在网络浏览网页的量。数据显示周在线时间10~20小时各时间量呈较均匀分布。这与访谈中所了解到的信息一致,部分教师上网只下载些试卷习题,部分教师也还浏览其他教学资源,部分教师希望获得更多更广泛的资源浏览了更多的网站,而部分年青教师上网除了教学工作外,也还包括娱乐。
③从您的教学资源来源,请您对以下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进行选择并排序。




分析:从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可深入了解教师对网络的需求,从而可以通过丰富网络资源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网络教研活动,从而可以提高网络的使用效率。数据中“网上获取教学资源”已经占到了资源总量的25%,已经超过教学杂志和相关专业书籍和其他方式,成为一种主要的资源获取方式。这是当今资讯迅猛发展相关,同时也显示出网络相关教学资源的丰富。目前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已经涵盖了教学资源的全方位,从备课资源、教学背景材料、实验的改进与创新、要点重点分析、章节归纳、考试与测评等传统资源,到新课程理念与课堂的结合、新教学法的使用、教学课件、课题研究新资源都有全方位的覆盖。这些都是新课程环境下教师的需要,而且新资源更是传统途径所缺少的。
④您的教学工作,平日从网上获得哪些帮助?





分析:本问题是细化教师在互联网上活动的了解,了解网络对教学帮助的需求角度。在网络教研活动中,主要是以搜索教学资源,拓展专业知识。同时请教同行、参加网上讨论和参加培训学习比率不小且相近。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也推进,新课标新教材的使用,中学教师明显感觉到自身知识能力的局限,使有责任感使命感的教师亟需充实和提高,因而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方式来充实和提高,这和数据全面而均衡中都能反映。
⑤您希望通过网络得到哪些资源或服务?




分析:本题更深入了解教学资源各方面的需求,也能对比传统资源与新型资源间的关系。数据显示,与教学直接相关的资源内容各方面涵盖备课、考试、教学法、课件等日常教学各方面,且均匀分布,总量占到近90%,说明网络资源的在网络时代的实用性需求,同时访谈了解到,通过网络获取传统教学资源更快捷,更为丰富,更为直观。同时,传统资源与新资源间的比率不相上下,显示教学课堂已经发生根本性深刻改变,这与新课程在海南的实施与推进相关。
⑥在以下教学环节,网络在哪些教学环节在您或您的学校发挥了作用?














分析:教师各类的支持和帮助均有需求,对教学资源的需求仍占绝大多数,而对学科前沿、教学论文、教学法资源、疑难会诊等需求比率很小。这反映出教师主要还是以自身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以解决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为主要教学研究方式。在访谈中,有不少教师提到,新课程实施后教学任务重,同时还得常研究新教材和课标,常开区内校内组内研讨会,常参加各种区域性组织的培训会。包括节假日都没什么休息时间,使得教师忙于应对各种事务性工作。因而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有极大帮助的学科前沿、教学论文、教学法资源、疑难会诊各方面的需求偏弱。
⑧如果有教育网站邀请您参与网络共建,您是否愿意?有什么要求?




分析:网络共建考查教师主体的态度,而并非对教师做出共建要求。数据中有75%的教师愿意参与网络共建,说明教师的主体是要求进步的,积极上进的。
四、各种类型网络教研比较研究
网络平台数据对比统计中,文章数、平均点击数、评论数是网络教研效率的重要参数,它直接反映着平台的参与度,反映着平台在教学研究中的作用。因此,研究点击数及评论数,以及各种因素对点击数变化的影响,是研究网络教研效率的有效方式。
1、同时期平台上文章数、点击数、评论数比较
教师的工作具有周期性,在一年的同一时期,所做的工作有相似之处,在平台上的研讨活动、话题等内容都有相似处。这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切入点。为此,我们对分析了近两年平台在5月某一周的相关数据,见下列图表。
表3 近两年同时期对比表






表3数据显示,同一时期平台上发表的文章数量变化不大,但点击率与评论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比09年与10年同期文章的点击,发现如下特点:①09年点击数超过100的数目为8篇,10年点击数超100的有10篇,这些文章的点击数及点击率都非常的高,其中有一次在线研讨活动点击数与评论数比为439:378,为本统计数之最;②除点击数过百的其他各篇文章的平均点击率很接近,每篇文章的平均点击分别为64.0(2009年)和64.1(2010年)。这些数据表明点击率高的各文章与其他文章间有本质上的差别。2009年和2010年这两周点击率高的文章大致有送教下乡活动、在线研讨活动、区域活动等。其他均为一般性资料文章,可见活动在点击率的变化上起着本质性的、决定性的影响。
2、在线研讨活动与平时专题活动比较
网络教研活动按全年的教研计划展开,为了发挥网络教研的优势,节省教学研究的成本与时间,近两年来以网络在线研讨的形式展开。以下是随机选取的2009年10月到2010年5月的几次在线研讨活动,与普通教活动的相关数据比较(详细统计数据见附件3)。
表4 在线研讨与普通专题研讨比较表

研讨专题
日期
文章数
点击数
平均点击数
评论总数
在线研讨
有机化学基础
2009年10月12日
16
3706
247
492
化学用语(初中)
2009年11月6日
15
2419
173
477
元素及其化合物
2009年12月28日
8
1676
210
449
有机物分离与提纯
2010年4月5日
5
678
170
214
化学与生活
2010年5月25日
14
1865
124
419
2010年高考备考策略
2010年3月14日
20
3237
162
468
2011年中考备考策略
2010年5月6日
12
2836
236
722
普通专题
速率与平衡
2010年5月23日
5
290
58
3




从前年制定研究计划以来,每个月均由轮值教师主持在线研讨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教学研究的内容,解决了一线教师的具体实际问题,给省内的教学研究活动带来了活力,也通过活动培养和锻炼了教学研究的队伍。这符合我们教学研究的初衷,符合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也给网络教研的发展做了新的实践。
在表4中,前面七项都是在线研讨的数据,最后一项选取的有代表性的普通研讨数据作为比较。数据显示,在线研讨的各项指标都远远超出普通研讨(图中速率与平衡项)。而且参与评论的数量相比,普通研讨的评论数几乎为零,在线研讨的数目高出很多,文章总数、点击总数、平均点击数、评论数等其他指标都高出普通研讨活动太多。其中点击数最多的数2010年的中考、高考备考策略研讨活动,点击数都在3000左右。这反映当前研讨方向仍受着高、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也反映着教师的需求。在线研讨也因能及时解决教师心中的问题、教学实际的问题而走得顺走得畅。正因在线研讨的形式符合教师们的实际需求,在而在点击数上有居高表现。
3、资源的性质差别比较
作为网络教研的常备资源,也是吸引教师们进入平台的资源,资料是必不可少的,这在前期的调查中已经有显示。常备资源可分为教学案例、教学视频、教学课件、同步训练、单元测试等部分。为了充实本平台资源,除计划内的资源建设,各轮值教师对资源的要求外,另请本省资深教研员陈良兴老师(已退休)为平台资料管理员。这极大丰富了平台中的各种资源的收集与发布工作。当有部分教师提出需要某模块教学资源时,他总是第一时间提供并发布,包括内地不少网上的资料和一些名师手头的资料。但不同类别的资料对教师的吸引力的差别有哪些不同?以下是围绕不同资料点击数的比较。表6中的数据为随机取样,由任意相连的10篇文章进行的统计(详细统计数据见附件4)
表5 初中不同类型资源点击数比较

文章数
点击数
平均点击数
评论数
习题
10
1231
123.1
几乎没有
视频
10
1618
161.8
几乎没有
课件
10
1153
115.3
几乎没有
教案
10
1003
100.3
45










①视频资源必不可少。表三中明显看出视频点击数排第一,显示出教师们对视频资源的需求。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的学情变化,不少教师反映课都不太会“教”了,至少从内心渴望能看看别人是怎么教的,怎么在课堂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怎么样的教学才真正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同时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视频资源的发展需求是随着时代要求在变化,成为网络时代必不可少的资源。
②习题资源满足了教师们备课备考的要求。新课程的推进不仅仅提出各种理念的实施,但社会对教学的期望仍在各类的成绩上。习题的选用顺应着双基形成的要求,顺应着学生学习的需要,顺应着中考、高考的要求。
③课件点击需求偏少。课件资源的使用对教学设备有较高的要求。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在教室有多媒体设备,课堂教学能使用到课件,但那些农村中学是不可能有这些条件,因此课件的需求偏少在情理之中。这课件的使用也是网络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学发展的一种方向,资源的存在有必要性。
④教案点击少但评论多。现行教材已经有大量教案在使用了,平时教师们更多的使用自己或教研组编写的教案,所以教师们大多有自己能用在用的教案,网上的教案主要是用于借鉴参考用,或是近两年毕业的大学生使用,因而点击数偏少。但对于资源来说,也只有这部分内容,大多数教师能评头品足,能对教案说出自己的看法,或在本校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修改教案的角度方向等,因而在其他类型资源的评论数几乎为零(因数量极少,故数据中没进行统计)的情况下,只有教案这一部分有一些的评论,相比其他资源而言已是有巨大差异。
4、原创文章与转载文章对比研究
网络资源建设是一个共建共享的过程,在资源丰富令人目不暇接的情况下,原创文章就显得弥足珍贵。为此,课题组对“化学频道”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1月18日的原创文章、转载文章的关注度进行了对比研究。
表6 (2010年1月1日—2010年11月18日原创文章、转载文章的关注度

文章数
文章被阅读数
文章被评论数
阅读/文章
评论/文章
所有文章
1159
227881
5283
196.6
4.56
在线研讨
6
3844
2717
640.7
452.8
原创文章
198
30667
1170
154.88
5.91
转载文章
955
193370
1396
202.4
1.46
上述数据表明,依托原创文章开展互动研讨的频次是转载文章的3.5倍。与转载文章相比,原创文章多数为我省中学化学教师撰写的听课感想、读书笔记,就学术水平而言,也许谈不上很高,但是,原创文章倍受关注的事实,让我们坚定了资源共建共享的思路,这也是促进我省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途。
5、文章呈现方式对教师使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网络世界的速度使得人们对于便捷地获取资源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实地访谈表明,在工作遇到问题时,多数教师乐于通过网络来获取帮助,但是,他们在网络面前的耐心是极其有限的。总是希望获得触手可及的资源,如果网络不能提供资源、或者在短时间内找不到所需资源、或者……,都可能使他们不再回头。基于此,课题组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课题组对“化学频道”2009年5月1日——2010年1月31日期间的853篇文章进行过分析,这853篇文章中,有593篇是以压缩文件的形式上传的,需要下载解压后才能阅读,称之为“压缩文章”;另外260篇是直接上传,点击即可阅读,称之为“展开文章”。其相关的指标对比分析如下:
表7  压缩文章与展开文章的相关数据比较
文章类型
文章数
阅读数
评论数
阅读数/文章数
评论数/文章数
压缩文章
593
38360
533
64.7
0.899
展开文章
260
26577
1888
102.2
7.26
上述数据表明,当文章呈现的方式不同时,其阅读量及参与评论的数量便有较大的差别。压缩文章上传方便,省却了网络管理员上传图片及表格的繁琐工作,但是,需要下载解压后才能阅读,导致了其阅读数与评论数的迅速下滑。为此,“化学频道”要求主持人尽可能上传“展开文章”,对于必须压缩方能上传的文章,通过“摘要”推出阅读提示,方便教师选择性阅读。
6、网络教研方案调整及追踪效果
了解到教师对平台的需求后,课题组根据教师们的需求,对平台内容作了足够的充实准备。不仅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对比的素材,而且在平台内容丰富中,培养了网络教研队伍,给一线教师们提供教学资源,从而达到研究推动教学发展的目的。课题目标确定后,参照平台与教师需求之间的差距,对网络资源及教研活动的推进方案做了些调整,以下是调整后的方案及落实本项工作的轮值教师。
表8  2010年轮值教师名单及研讨主题(略)
五、在线研讨参与度案例分析
1、课题研究前成功的案例
案例一:中考及初中化学教学研讨
2007年7月8日——16日,海南省中考阅卷工作在琼海进行。阅卷期间,老师们发现了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我趁势组织阅卷教师进行了小范围的交流与研讨。为了使问题的研讨得以延续,为了扩大研讨的范围与效益,中考阅卷结束后,我们于2007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在网上开展了“中考及初中化学教学研讨”。
从7月17日至8月2日半个月的时间,相关的8篇文章共有访问量4781人次,评论163条。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探讨,老师们进一步更新了理念,加深了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能更准确地把握考试说明,提高了对命题的认识,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为新课程沿着健康正确的轨道前进提供保障。广大教师对中考的关注,对我们命题组是激励、是鞭策,对增强我们的责任感,对提高我们的命题水平都有帮助。
案例二:“新课程高考复习的问题与对策”在线研讨
2007年4月,高三复习进入最后阶段,为了帮助老师迎接新课程背景下的首届高考,推广成功经验,会诊疑难问题,促进教研活动,提高复习效率,“化学频道”于4月17日20:00——22:00举行“新课程高考复习的问题与对策”专题网络研讨。此前,通过网络发布消息,广泛征集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三复习面临的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聚焦成6个方面的问题。4月17日晚的“在线研讨”,短短2个小时,共有评论132条,点击1110次,被评为“新思考成长博客”的评论热点、点击热点文章。
案例三:2007年海南省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评比
高质量的教研活动不仅取决于教研员对活动的精心组织与周密安排,而且还与教研员的专业引领密切相关。
我们在“化学频道”设置2007年课堂教学评比专栏。活动前,通过“化学频道”,龙官吾副院长、吴益平老师先后谈了对活动的期待,提出了活动的要求,公布了课堂教学评比评价表,上传了课堂教学提问,布置作业,撰写反思等相关文章。为参赛教师提供及时的支持,为课堂教学评比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为后续网络教研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基础。
活动过程中,及时发布评比活动的各种信息、提供课堂教学的各种资源(所的参赛教师的教学方案、课件、课后反思、评委点评等)。活动后,吴益平老师连续撰写了《关于探究教学的一点思考》、《关于概念原理教学的一点思考》、《教学反思促教师成长》(一)(二)(三),从教学反思的角度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总结。使课堂教学的研讨得以延续,放大了活动的效益。我们欣喜地看到,广大教师在关注课堂教学评比结果的同时,更加积极地参与网络教研,主动发表评论,或谈听课感受,或言参赛教师成功的经验,或指出参赛老师的问题……,民主平等的交流互动开展起来了。一个月内,“2007年课堂教学评比专栏”共上传文章68篇,访问量15825次,评论320条。其中,2007年海南省中学化学(高中段)课堂教学评比结果公示,访问量1142次,评论83条,被评为“新思考成长博客”的评论热点、点击热点文章。
增强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主动性是实现网络教研“跨时空、多主体、低成本、高效率”的基础,是网络教研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途。从以上三个案例可以看出,网络教研以活动为载体,聚焦热点问题,极大调动了参与教研的主动性。因此,利用“化学频道”聚焦热点问题,增强了网络教研的吸引力。让教师品尝到参与网络教研的乐趣,获得专业化成长的信心是高效率网络教研的标志。
2、案例介绍及存在的问题
2009年12月28日晚,“化学频道”组织《元素化合物》专题在线研讨,由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组织,参与的教师有各市县区域的教研员、轮值教师、各学校的化学教师代表。研讨时间为晚上19:30~21:30。当研讨时间过后,教师们的研讨热情不减,一直讨论到深夜。本次活动共发表评论418条,有价值的评论达90%。但其中寒暄、问候、欢迎词42条占10%。
开展网上在线研讨与常规的面对面的教研活动不同,虽然有主持人与研讨话题,但是在这个完全开放的系统中,很容易出现研讨话题离散、中心不突出、各说各的现象,导致网络教研效率低下。
对比分析我们的一些成功的经验,认为网络在线研讨的组织工作尤为重要。为此,在课题研究开始以后,每一次的在线研讨活动都会先设置在线研讨方案。先由课题组召集核心成员电话会议,与各区域轮值教师共同讨论,对研讨中可能出现的话题做好预测,使研讨的主题话题提得更具体指向更明确。在研讨过程中,关注与主题相关的观点,并及时给予回应,适时发出“温馨提示”,提醒教师关注他人观点,增强互动性,从而提高教研的效率。
3、调整后在线研讨的案例
调整在线研讨活动方案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研讨话题的有效性、增强在线研讨活动的有效性。在线研讨在方案上要求更具体更深入,为了确保专业引领到位,课程团队成员预先对每个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并准备了必须的素材。研讨时,除了鼓励学员大胆表达之外,课程团队成员还特别关注有价值的问题,并积极给予回应,对于偏离主题的帖子,给予善意的提醒,确保了研讨问题的聚焦与深入。
4、高效率网络教研模式
从前面的分析可看出,高效率的网络教研不仅仅有一个网络平台,而是平台后参与的人。决定网络教研效率的因素主要有平台的内容以及使用的形式两方面。这都与参与和管理的队伍相关。也就是说平台要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资源内容,还要定期定人定主题的形式相融合,才能形成各级各类的高效率的网络教学研究活动。从调查和本省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实际出发,把内容和形式融合,才能形成高效率的网络教研管理模式。即活动资源两线并行,省教培院、轮值教师(网络教研骨干)、区域教研三级管理模式。模式内各级管理任务关系结构如下图所示。









六、网络教研存在的问题
1、教学资源分类问题
本省my.hersp.com平台文章通过分类来管理,但如果分类不够清晰,就给教师使用带来一些困难。同时由于平台的管理人手不够,资源越丰富,这个问题越突出。目前平台资源已经丰富到各方面,但在需要用到时却常常找不到需要的文章,要是能提供网站内的搜索服务可以较好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但目前尚无此功能。
2、呈现方式问题
目前平台不能直接将图片复制粘贴到网页上。因为化学等学科的特殊性,文章中常需要插入相关图片作说明,或资源中有各种装置图等,因不能直接不够直接复制粘贴,则要通过将图片等逐个上传,而将图片贴于相关位置。这要用到不少的时间去上传和呈现,且常因网速问题使上传时间很长,所以有不少教师在上传资料时,常用将word、ppt等文件以压缩包的形式上传,也就是说使用时要下载解压才能阅读。目前,从网络统计分析,部分教师更愿意直接在网上阅读文章,而不愿意“先下载再打开阅读”。抽样检查结果为,需要下载解压的文章阅读数为86.6,可直接在网上阅读的文章阅读数为113.7。课题组计划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进一步调查、访谈,并咨询心理专家协助分析。
3、核心文章问题
核心文章在使用时,希望它在首页的时间保留、置顶,以发挥其在教学研究中的作用。但平台网页上传的文章较多、更新过快,核心文章在首页上保留的时间短,其作用被常规教学资源所稀释。
4、资源需求心理问题
平台提供的是全免费资源,有个别教师在下载后,因无法打开使用表现得特别无理。2009年10月26日10:03上传海南华侨中学林冬霓老师的《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课件。关注“游客”在无法打开课件又未能获得及时解释的时候的心理变化。可以看出,由于网络的无时空限制,更易暴露人的本性。                                          
七、结论
本课题研究历时两年,通过对教师的调查以及对my.hersp.com平台上相关数据的分析,对课题研究之前本省网络教研的成功案例分析,证实了网络教研的效率与教研活动与平台的结合、活动的组织形式与方案的落实、资源的类型与丰富度等因素相关。其中网络教研的轮值教师形式是非常有效的组织形式,在这种组织形式下开展的活动不仅仅行之有效,且在形成本省网络教研力量、形成区域教研、推动课程改革、深化教学研究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形成了“以精品资源促教研活动,借专题活动积优质资源”的网络教研模式,满足了本省教师对网络资源的需求,培养了网络教研的骨干力量。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提出了以省教育研究培训院领导下的、轮值教师责任制的、以区域联合形成整体的“高效率网络教研模式”,有效地提升了本省网络教研效率。
3#
 楼主| 发表于 2013-8-1 14:43:28 | 只看该作者
构建用于网络教研的博客平台
——“适合区域网络教研的博客平台的基本框架和基本组成研究”实验报告
张海中  梁斌

一、网络教研平台的功能需求
网络教研的目标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动态、交互的网络教研平台。在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
为实现上述目标,网络教研平台应具备以下功能:
1、便捷的信息发布,降低技术门槛,使教师可以方便地记录成长经历,分享教学成果。
2、深度互动与交流,吸引教师广泛参与,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3、资源共享与集体协作,有效组织资源的分类与呈现,避免分散与重复;提供集体协作途径,把教师的个性思想合并为群体智慧。
4、合理的统计与评价,为管理部门评估教师工作和网络教研开展情况提供参考依据。
二、博客、论坛和维基百科方案对比
博客、论坛和维基百科都是当今互联网上较为成熟和常见的互动式信息服务平台,可以满足网络教研的基本需求。
博客的主要特点是提供非常简单易用的信息发布和管理方式,通常由个人管理,可看作是网络中的私人空间、个人工作室。
论坛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电子信息发布系统,通过不同的版块将信息合理分类,用户按照规则发布主题、参与讨论。论坛有专门的管理团队,负责信息的筛选和整理。相对于博客的个性化特点,论坛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广场。
维基百科的创建目的是汇集全人类的智慧,创建包罗万象的网络百科全书。这种设计思想非常适合于网络教研的资源共享与集体协作需求。最初的维基百科是开放的平台,任何人不需注册即可自由编写百科条目,近年来为了提高内容的质量,开始逐步引进具有论坛和博客特色的会员管理模块。
在下表中,我们列出了网络教研所需的主要功能模块,同时对博客、论坛和维基百科的实现情况做出量化评分。分值范围从0-5,0表示不支持,5表示非常适合。
功能需求
博客
论坛
维基百科
会员管理
1、会员注册和实名审核
平衡注册简易度和实名监管之间的矛盾关系,合理收集和利用会员信息
4
4
5
2、会员身份、分组和层次隶属关系
在会员级别注明身份、层次(行政)隶属关系,有利于扩展模块建设、工作评估
1
2
1
3、会员集中管理
提供集中的会员管理界面,便于账号(尤其是实名账号)分发、增减和调整
3
4
5
4、账号安全性
密码数据加密、使用验证码防止恶意破解、账户异常监控和自动锁定
1
1
1
5、会员自助服务
修改密码、修改昵称、取回密码、注销账户等
4
4
2
信息发布与管理
1、创建栏目或版块
栏目创建、修改的简易度、自由度
5
2
2
2、信息(文章)发布
信息发布、修改的简易度,版面设计的技术门槛低
5
3
2
3、信息分类和索引
可灵活调整文章的存放位置
4
3
5
4、群组和多栏目
文章可以多栏目存放,以群组形式集中显示同类文章
5
4
2
5、信息筛选和整理
不良信息过滤,精华、精品文章整理
3
4
5
6、收藏、订阅和搜索引擎优化
提供RSS或ATOM订阅种子,搜索引擎优化
5
4
3
7、自定义页面
页面公告、文章排序、高亮等
5
3
0
互动与交流
1、话题和研讨组织方式
操作简单、便于掌握
5
2
0
2、参与方式和简易度
通过评论或留言参与讨论,无需注册和审核
5
3
1
3、交流信息存档整理
记录互动全过程,便于整理汇总
5
5
2
4、不良信息过滤
启用过滤关键字,记录信息来源IP备查
3
4
5
数据统计
1、基本数据统计
发表文章数、评论数、点击数等
3
5
2
扩展功能
1、附件上传
操作简易度,支持文件类型
4
4
2
2、多媒体和代码支持
是否允许HTML或脚本实现高级功能
5
3
2
3、扩展功能插件
有丰富的扩展功能插件库、API,或扩展开发较为容易
5
5
0
合计
80
69
47
从表中可以看出,博客最能满足网络教研的需求。因此,使用博客构建网络教研平台是一种高效、经济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可以看到,博客在某些功能实现方面还有不足,需要借鉴论坛、维基百科的特点,进一步修改或二次开发,才可以设计出凸现本地特色、符合实际需求的网络教研平台。
另外,利用即时通讯服务(QQ、MSN等)提供的群组功能、大型聊天室,可以很好地满足网络教研的互动需求。但是由于缺少有效的存档和整理机制,只能作为网络教研的辅助手段加以应用。
三、平台架构与选型
构建用于网络教研的博客平台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开发模式与技术团队
网络教研平台常见的开发模式有:(1)与商业公司合作或委托开发,(2)自主研发或核心研发与模块外包相结合。
合作开发的优势在于投资少、成型快,从网站管理的琐碎工作解放出来后,可以集中力量实施各种网络教研活动;不足之处在于商业公司对网络教研的实际需求分析往往不够深入,功能设计不合理、程序修改周期长,不能有效地配合网络教研活动。另外若没有明确程序版权、数据所有权归属等问题,则会成为平台发展的一个隐患。
自主研发可以解决合作开发模式可能遇到的问题,但对技术团队人员的要求较高,由于将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和讨论功能需求,会显得开发周期较长。人员配置还可能会导致研发费用的增加。
无论采用哪种模式,为了保证平台长期稳定运行,组建一个稳定、高效的技术团队都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技术团队的成员包括:数据库管理员、程序员、网站编辑等,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设立系统架构师、系统分析师等职位。
2、成长估算
网络平台的资金使用包括硬件设备、软件开发与维护、网络带宽租用、网站维护等四部分,资金需求与网站的建设和预期规模密切相关,因此要在设计阶段对平台进行系统分析,成长和性能估算方法可参照下表示例:
特性
数值
a.潜在用户数量
250,000
b.每日活动用户的百分率
20
c.每日每活动用户的操作数
     一般操作数
     复杂操作数
65
50 X (复杂指数1.0) = 50
5 X (复杂指数 3.0) = 15.0
d. 每日的小时数
12
e. 峰值因子
3
l  估算表来自:SharePoint Portal Server 2003容量规划
http://www.microsoft.com/china/technet/prodtechnol/office/sps2003/plan/cappisps.mspx
l  操作的复杂指数依据服务器处理请求的工作量制定,一般操作可以是登录、查看文章、发表评论等活动;复杂操作可以是发表或修改文章等活动
l  对网站而言,每工作日的小时数为10-12小时
l  峰值因子是峰值利用率与平均利用率的比值。常见的比值是5:1
l  计算公式:(a × b × c × e) / (360000 × 12)
常数360,000来自100 (百分数转换) × 60 (每小时分钟数) × 60 (每分钟秒数)
l  单CPU(P4 2.8G)服务器上的MS SQL一般可以支持每秒约100个操作数
根据上述估算表计算出的每秒操作数为:(250000 × 20 × 65 × 3) / (360000 × 12 ) = 225.69,符合引用网页中大于10万用户采用大型服务器场(2台以上Web服务器,1台以上数据库服务器)的预期。
3、平台架构
根据成长估算表,即可制定平台架构方案,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内容:
(1)物理架构与服务器:当用户数量少于1万时,可以仅用一台服务器,兼做数据库和Web服务器;用户数量在2万至10万之间时,采用一台数据库、一台Web服务器的配置;超过10万用户时,需要考虑采用多台Web服务器群集、多台数据库群集的解决方案。
(2)操作系统与数据库:操作系统的选型决定了数据库、开发语言和程序框架,常用的网站架构有LAMP和Microsoft两种体系。
LAMP指的是采用Linux操作系统、Apache Web服务器、MySQL数据库和PHP或Java程序语言,这种架构采用的全都是免费开源软件,可以节约软件购买费用,Linux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很突出。不足在于Linux需要专业的操作系统管理员、对程序员要求较高;MySQL数据库的性能不足以支持大型应用,当需要升级为DB2、Oracle等大型数据库时,价格不菲。
Microsoft体系指的是采用Windows服务器版操作系统、IIS服务器、SQL Server数据库和.NET程序语言,软件前期的购买费用较高,但是管理简便、开发快捷。根据业界普遍的看法,Linux服务器的性能略高于Windows服务器,不过随着Windows最新版本的发布,两者之间的差异已经越来越小。
(3)开发语言与框架选择:每种语言都有成熟的免费博客代码,例如使用PHP的WordPress、使用.NET的Community Server等,直接使用这些代码就可以快速建立起博客平台。但是这些代码为了满足各种需求,通常没有较大程度地优化,或存在过度设计的情况,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建议自主进行底层开发。
(4)优化与扩展余地:在平台的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到为系统预留优化与扩展的余地,以便应对突然增长的用户压力。优化包括垂直和水平两种重构方式,垂直方式指的是采用更强、更新的硬件,无需修改程序;水平方式通常需要拆分数据库、重写程序模块,甚至更改网站架构。
4、专业网站合作
平台建设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受制于资金投入、技术团队力量、法律法规等客观因素,某些网络教研活动仍需与专业网站合作。例如,举行大型的在线互动,可与门户网站的聊天室合作;视频点播和网络直播,可与专业的视频服务网站合作等。
四、扩展功能设计
海南教研网在多年的网络教研实践探索过程中,总结了一些较为常用的扩展功能,这些模块需要在博客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
1、个人首页
将社交网络(SNS)风格的个人首页引入博客平台,加强会员之间的互访与关注。在首页中可以添加好友、网址链接,记录最近来访者,显示最新文章、最新照片等。把以文档为中心的博客拓展为以人为中心、以网络教研为主要活动内容的专题型“社交平台”。
2、多级栏目
多级栏目可以更好地体现文章的层次和归属关系,便于资源文章的存放与查找。例如,开设“教学资源”栏目,然后再开设“教学设计”、“教学测评”、“教学视频”等二级栏目,“教学设计”栏目下再为每个课程模块开设三级栏目。
3、引用栏目和群组
通过设置不同的群组,可以把相同类型的文章集中呈现。引用栏目则进一步细化群组功能,把博客的某些栏目汇集到一起,更有效地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例如:把学科资源建设任务按模块拆分,课程团队的每个人负责一个或多个模块,再通过引用栏目集中到一起。
4、文章发送和收录
文章发送和收录提供了另一种“主动式”群组实现方式:通过发送,教师把文章“主动”发送到某个博客的指定栏目;通过收录,博主在浏览文章时把文章“主动”收录到某个栏目中。从而弥补了普通群组文章显示杂乱、内容不可控制的不足。发送和收录不是复制文章,而是增加一条文章引用,在查看时看到的仍然是同一篇文章和评论。使用此功能,可以开展诸如征集教学设计等全员参与的资源建设或评选活动。
5、多级评论
使用发表评论的方式组织在线研讨等活动时,需要提供多级评论功能,以便参与者能对评论进行回复、补充和进一步延伸讨论。多级评论是论坛的基本功能,海南教研网将其整合到博客平台后,在使用中普遍受到好评。不过此功能并未彻底解决研讨活动中,当参与人员多、评论数量多时,如何突出有用信息的问题,容易出现自说自话、只有提问没有解答,或者话题重复的“菜市场现象”。
6、数据统计
在开展网络教研活动的初期,需要一定的行政推动。行政决策需要量化统计数据,包括访问数、文章数、评论数、点击数、被评数等基本数据。
7、个人工作室
博客的入门技术门槛较低,是推动教研工作网络化、提高教师网络应用水平的最佳手段和契机。在广泛应用之后,逐步增加专项模块,例如教育综合信息档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同课异构和集体备课等,形成教师的个人工作室,是实现教育信息现代化的一个较为经济、有效的解决方案。
五、平台应用案例
海南教研网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深入挖掘平台功能的特色案例,这些案例对如何有效地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1、建设学科资源中心
在多年的网络教研实践活动中,海南省的各学科已初步整理出完整的学科资源中心建设方案,以“信息技术课程网(http://my.hersp.com/9091/blog.aspx)”为例:
信息技术课程网开设的一级栏目有“通知通报”、“研讨互动”、“教研互动”、“专栏人物”、“考试评价”、“课题研究”、“高中资源”、“义教资源”等;每月安排一个轮值教师主持网站;通过每月话题和不定期举行的在线研讨活动,收集、整理和解答教学活动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引领教师研究和学习的方向。
2、开设行政办公平台
为了加大网络教研的推广力度,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开通了行政办公平台(http://www.hersp.com),各市县教培部门同时开通子办公平台,推行电子公文、政务公开、网络教研评价等工作。
3、开展小型远程研修活动
儋州市的骨干教师培训平台(http://my.hersp.com/603006/blog.aspx)在2009年成功举行了全市骨干教师的培训活动,培训内容包括:(1)申请博客,(2)在博客上完成每门课程的作业,发送到儋州市骨干教师培训平台,(3)参与作业互动交流,发表评论30条以上,(4)完成一篇个人专业成长规划,(5)完成一篇骨干教师培训总结,(6)参与在线研讨活动,(7)每学科完成一份简报。
这次培训活动的深层意义在于证明了网络研修活动不需要特别的投入、专门的平台,只要经过周密的准备、合理的安排、有效的引导与监控,就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把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自我提高融入到日常工作与生活中。
4、学校无纸化办公平台
洋浦新英湾小学的无纸化办公平台(http://my.hersp.com/625700.aspx)是利用网络教研平台开展学校办公和管理的一个积极尝试。方案的设计要点是利用网络工作方式,规范实际工作的规章制度,提升学校的管理层次与效率;方案的主体是合理开设栏目,做好存档整理工作。建设目标是减少会议的次数和时间、建立家校联通新通道,将平台发展成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舞台、宣传学校形象与教学成果的窗口。
4#
 楼主| 发表于 2013-8-1 14:43:55 | 只看该作者
“基于博客的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实验报告(节选)
王琴玉

一、课题基本情况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
    1.根据教育部开展“网络教研”课题的有关要求,2004年年底,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建立了“成长博客” ,利用博客(网络日志)交流的形式开展业务学习与研讨。短短一年多时间,该博客网的点击率达8000多万次,居全国教育类博客点击率第六位。海南在第一时间成为了是教育博客最热闹的地方。2005年12月,教育部新课程网络教研项目之一“赛埔学院”启动,海南作为首个试点省,从全省各地中小学选了330名教师、教研员参加网上学习,更是让海南教育博客的热情火了一把。教育博客已经成为了教育培训部门、学校教研部门对教师进行教研培训的平台,同样也成为了教师个人专业化成长的重要平台。海南省小学语文教师有近2万名,小学语文学科作为最基础的学科,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因为受海南本地语言的影响,小学语文学科教师专业能力低下,是海南基础教育的落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2.新课程改革实施近10年了,它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随着博客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教师把它引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省投入专项资金建设的海南教研网,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了一个自主研修的平台。教师可以在博客中记录自己对教育的思考,在不断地阅读、书写、积累、交流中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丰富充实自己,让自己成为一名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以适应新时期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二)课题的意义价值
     教师博客为自己的成长搭建一个网络交流平台,是对个人阅读习惯、思考习惯和行动习惯的一种考验,是教师学习、教师行动公开发表的平台,是专业化知识过滤、积累、管理和群体进行深度交流的平台,为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自我反思的平台,是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新发展的平台。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不断解决问题,不断往前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包括教师对所教学科的价值、认知、审美等方面的理解与把握,教育实践能力,教育经验等不断成熟、不断提升的过程。本课题是建立在各级教研培训博客平台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二者有机协调基础上的,以博客平台为本课题研究的载体,以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策略研究为本实验的主要内容,探索博客平台对于我省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与途径,整体提升我省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速度。
(四)课题的研究内容
    1.基于博客平台的各级各类教研培训活动。
    建立省、市、区、学校、个人等各级小学语文学科博客平台,把培训活动、教研活动、教师自我研训系统有效地结合起来,把博客打造为学科教学的资源库,教研活动的会议室,课堂教学的展示台,教育教学活动交流的咖啡厅。
2.基于博客平台的教师个人专业学习.
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在教学生活中通过对自己的教学反思,研究,进而形成研究结论,并将研究结果记录成叙事报告的一种教学研究方法。教师个人平台逐渐被成为教师专业阅读笔记本,教师教育叙事的日记本。
     3.基于博客的家庭、学校二者结合的交流互动平台。
本课题探索博客为社会和父母提供了一条参与孩子的教育的途径。让博客充当教师和家长沟通的桥梁,一起来教育孩子。通过博客,教师和家长实现全面无障碍的沟通合作,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实现联动,形成教育的合力。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研究博客平台上的教师个案,对该教师博客平台上的文章分类,个人专业发展的行走路线进行研究,寻找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
   2.在线研讨。利用网络平台,共享教育叙述故事,各类大型主题活动资源,集中研讨,形成头脑风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阅读引领。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阅读历史。如何引导小学语文教师进行专业化阅读,也是本课题实施的策略之一。
   4.文献研究法:我们要从多渠道,多角度搜集资料、信息及国内外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借鉴他们的经验教训,结合本省实际找到新的生长点,力争形成适合本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思路。  
二、课题实施策略及实验情况
(一)打造省、市、学校区域博客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专家引领,同伴互助。
2009年以来,小学语文省、市(县)教研室、培训机构、学校相继建设了学科教育博客平台,正逐步走向规范化管理,为实现全省范围内的网络研修活动作好了硬件的准备。经过两年的实验,已经初见成效,为提升我省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具体内容如下:
1.区域平台共建,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在海南教研网平台上建设“省—市县—学校”各级学科教育教研平台,由各级学科中心组成员共同建设教学资源,为我省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备课资源,提高了教师的备课效率。
2.围绕各级各类学科主题活动,组织网上学习与研讨。
为了引导教师积极开展专业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我们在省级、市县级学科平台上,开设专题栏目,组织教师参与阅读与研讨,将最新本学科教育教学动态传递给更多的小学语文教师。2009年以来,我们在省小学语文频道上组织了20次在线研讨活动,共计4万余人次参加研讨,发表评论达4万余条。
     精心设计学习主题,借助国家级、省级开展的一些大型语文教研、培训活动,开展在线学习与研讨,成为了省小语频道实验过程中精心打造的一个项目。主持人分别由各级各类教研员、特级教师担任,一是发挥专业人员的引领作用,二是吸引更多的本学科教师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
3.精选专业阅读材料,引导教师阅读,提升专业素养。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用于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史,就是一个老师的专业阅读史。”而教师课程上存在的问题,往往与知识结构的缺陷有关。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要从引导教师阅读开始。我们在省小语频道上开设了“安静悦读”栏目,分别选择了“好书导读”、“教育感人故事”、“理想课堂的教学观”、“语文教师幸福策略”等方面的文章,组织大家网上阅读交流。2010年至今半年时间,上传文章60篇,文章平均阅读人次71,留言数9人次。文章被老师们多次转载,该栏目对教师专业阅读方向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二)创建个人教育博客平台,开展专业化学习,坚持自我反思,提高专业素养。
2008年海南教研网平台建立以来,我省小学语文教师主动在此建设了自己的博客平台,以大批教师活跃在这个平台上,相互交流,相互取暖。教师博客平台,在教师专业发展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教师博客栏目的分类,分为以下一些内容:课堂教学(教学设计、实录、课件),阅读笔记(阅读摘录  读后感),教育叙事(班级教育故事、教育随笔),课题实验(教师参与的课题实验)、家校沟通(给家长的信  家长的教育故事  家校沟通记录)、下水作文(跟学生同步写作)、生活随笔(生活感悟 )、转载类文章(各类语文教育资源,美文)。
基于博客平台,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在哪些方面发生作用?通过海南教研网博客平台上比较活跃的小学语文教师的个人网站的结构分析,博客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扮演着以下几种角色:
  • 教师专业阅读的笔记本
2.班级教育叙事的日记本
3.课堂教学与反思的互动台
4.教师教育教学的资源库
5.家效沟通的咖啡厅
6.教研组活动的第二阵地
基于博客,着眼于专业发展,实现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专业化成长的目标。
    借助博客平台,进行专业化阅读,开展教育教学反思,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库,搭建家校园沟通平台,延续教研活动成效,实现了教师专业化主动积极发展。
三、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1.各级学科专业平台的建设还缺少科学规划,平台建设的专业力量薄弱,导致资源建设无法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2.教师个人教育平台建设属于自由行动,缺乏统一管理与指导,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均衡性,制约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
3.相关培训开展过少,教师操作不熟练,缺乏积极性,也导致教师对于博客在自身专业发展的认识不够深刻。
4.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积极主动,成效显著者缺乏激励机制,影响了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
四、下一阶段实验的设想
1.借助各级行政教研部门的力量,加大培训力度,使教师个人博客平台的建设成为普遍现象。
2.加强小学语文各级学科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形成小学语文教师的“省——市(县)——学校——个人”平台网络,保持信息交流的畅通,使网络教研、培训活动逐步常态化。
3.利用多种形式,如定期编辑小学语文学科简报,推荐优秀教师博文;开展博客美文评选活动,表彰先进;给优秀博主出版专著,鼓励教师写作的积极性。

基于博客,组织建设各级各类小学语文学科平台,引导教师利用博客开展自我研修,是我省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条重要道路。
5#
 楼主| 发表于 2013-8-1 14:44:24 | 只看该作者
“利用博客平台开发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研究报告(节选)
吴海虹

一、 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背景
     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基本导向由从强调教师教授的学业知识和技能逐步转化为强调儿童的发展和一般能力的获得,从注重课程的标准化和统一性逐步转化为注重幼儿园课程发展和实施的多元化和自主性,这种转化的实现,从根本上说,有赖于教师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理想的教师专业发展不是教师孤立地进行反思的过程,而应该是以群体合作为背景的成长过程;教师的专业应是从个人化的、孤岛式的研究走向群体合作性的研究,教师不断从外部汲取营养,不只是在解决教学的技术性问题,而且是在更高的水平上产生合作学习。因此,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构建一个具有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的学习共同体,让包括教师、园长和家长以及能起引领作用的专业研究者能全程、全体、即时、跨时空地进行平等、民主地深入有效地交流与沟通。
    以往对课程资源理解较为片面和狭隘,简单将材料、设备、场地和教材等有形的物质载体归为资源,实际上教师的生活、经验、知识、技能、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都属于课程资源,教师教育生活中许多看似无关联的因素如果以课程资源的眼光来看,它们的价值则是不可低估的,关键在于我们怎么挖掘和利用它们。特别是,教师本身是最大的课程资源,同时也是课程资源提供的主导者,其生活、经验、智慧、理解、问题、困 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来自其本身的素材,以及她对外界资源的识别、捕捉、开发的能力都形成了巨大的资源库,教师和幼儿、教师间的经验以及在教学中互动生成的、创造出的各种活动形式及其所生成的各种信息,都是充满无限生机的课程资源。只有让这些动态性资源发挥作用,教师才不是简单的课程的执行者,教师的专业发展才成为可能。
      然而这些资源长期以来由于意识的淡薄而大量地被埋没,更因为手段的滞后不能及时地加工、转化和进入实际的课程和教学之中,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直接影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所以,动态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更具决定意义,一个有更大的丰富性、灵活性 和创造空间的学习共同体是不容忽视的。当它发挥发挥作用。才有可能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才有可能普遍地恢复它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二、 研究的价值取向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上看,究其原因,有观念层面的问题,如资源开发者对课程资源价值的认识及把握,更多的是技术层面局限,如课程资源要求保持与幼儿园日常教育活动同步,必须针对现实问题和教研需求,但传统的资源开发方式使贴近教师、跟紧活动,全员、全程的课程资源成为空谈;高质量的课程资源应对教师有引领作用,而各级的专业机构和力量因为手段的落后,力量、资源匮乏,无法形成有效的专业引领;更重要的是课程资源的流动和生成需要一个相互自由沟通的学习共同体由于缺乏有效的平台而难以运做。
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必须突破根本的瓶颈。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群组博客为载体,利用博客平台开发课程资源的形式和方法应运而生,利用信息技术挖掘课程资源,利用互联网共建学习共同体,将引领作用的课程资源落实到每个教师、每个活动、每一个孩子,学习共同体的形成才真正具有现实可能性。
本课题的研究关注于课程资源内涵的扩展以及动态生成的方式和方法,关注课程资源不断流动和生成而形成的有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研究价值趋向立足以下几点:
1、课程资源立足于教师的“反思”
很多幼儿园课程资源只是教学活动案例、教学素材,而对教育现象背后的原因反思,对现象产生的教育情境、教育个体的差异性剖析等方面的课程资源挖掘较少,或者做却很肤浅,有的像流水帐 ;缺乏解决的策略类资源。
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开发视角应放在教师的思考上, 教师从经验中进行学习,通过对过去发生的事件的思考,寻求对过去事件的理解,以帮助自己找到在未来类似情形下新的行为方式,这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才具有意义。
2课程资源立足于教师“互动”
教师间的交流、沟通、分享和协商,不只是在解决教学的技术性问题,而且是在更高的水平上产生合作学习,共同建构的意义。通过同伴支持反思、质疑假设,教师可以变得更智慧,随之产生的课程资源更具有价值,课程资源的构建是一个不断流动的、不断生长和生成的过程。
3、课程资源立足于教师的“行为跟进”
课程资源应关注推进教师的行为改变,没有行为跟进意味着教师失去了再次验证和内化有关观念与做法,不断促进教师行为改进是课程资源建设的追求, 课程资源要有计划,有分析,形成系列化。具有全程性立题性、系统性、相对延时性等课程资源无疑为开展反思性实践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活动余地,对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式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
5、课程资源立足于“引领”
没有专业引领的课程资源是低水平的,因此而形成的学习共同体是缺乏竞争的意识、动力和氛围的。
课程资源的建设要吸纳各种专业领域的人员,包括教研员、园长、教师、家长等。
6、课程资源立足于“文化、制度建设”
教师是最大的资源库,激发教师挖掘其生活、经验、智慧、理解、问题、困 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材,是不可估量的资源库。
在幼儿园中建立和发展一种相互尊重的、有批判意识的、建设性的积极向上的同事关系、工作状态的学习共同体有助于课程资源的建设。
三、研究的目标
1、探索利用博客平台开发和建设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课程资源。
2、探索利用博客平台构建丰富、鲜活和互动的学习共同体
四、研究成果
(一)、博客平台为课程资源的建设提供了多种渠道
利用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宽带为课程资源的建设开拓出多条道路。以幼儿园博客群组为平台,以满足教师对专业性的交流互动的需求为课程资源建设的根本目的,构建学习共同体。
1、本土化、原创性的课程资源
好的课程资源要能引发教师思考和共鸣、对其专业成长有指导引领作用。利用博客平台建立起的教师博客群组就最重要的资源库。课程资源是来自于一线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来源教师自身的案例、问题和思考,与传统的网络平台至上而下的文档资源是不同的,因此,教师是资源的最大提供者,同时本土化、原创性的课程资源着眼于教师实践的问题与体验,更能引发教师思考与借鉴。以海南省学前教育中心博客群组为例,全省所有的市县机关幼儿园博客群组链接在省级主页上,主页会员达到900多个,各幼儿园、教师定期将教学计划、活动过程、教学案例、疑点难点、教学反思传送到主页上,教师在网上有源源不断的本土化的学习资源。   幼儿园可以根据本园教研活动的计划,引导教师上传活动案例,将案例、分析、建议 、改进、第二次案例、分析等等教学资源一系列有序地共建共享,让老师们第一时间了解活动的评价,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开放性、即时性的平台给老师提供了第一手的资讯和交流、表达的机会。海南省军区幼儿园开展了区域教研活动《如何指导孩子进行回忆》,活动过程中专栏上传教案10多篇,评论数达50多条,浏览量达2231次,研讨的深度、教师参与度是传统的教研活动无法比拟的。由于资源来源于教师的一线实践体验,着眼教师的问题,特别能引起教师的共鸣和思考,引起教师研讨的动机,形成互动和交流。同时,各类信息资源以其即时性、同步性的特点,教师间跨领域、跨时空交流分享,各级教研力量的及时评价指导,实现了教师的反思、互助。实现了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教师的学习不在是孤立的,而是群体的,教师思考的高度与深度加强了,实现了教研为教学服务的根本目的,及时地促进教师行为的改变。
2、对话不断生成的课程资源
互动交流是博客平台的最大优势,在教师的互动交流中,即满足了教师专业性的需求,同时也产生大量的课程资源,构建了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有效的学习共同体需要对话,是开放的,不受时间、地点、内容的限制,博客平台很好的发挥着这种作用,在我省各级教研网站、幼儿园博客平台上教师间、教师与专家间、教师与家长间对话比比皆是,问题的提出与回应,困惑与指导无处不在,不断流动、生长、生成大量的、丰富的、多维的课程资源。
3、反思性研讨的共享价值
在反思性的研讨中大家有争议、有质疑,这样最大好处是能使我们教师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能够唤醒起我们教师的主体意识的觉醒,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旦教师的事业成就感被激起,自我发展意识被激活,教师就有了长久的动力去认真学习,钻研教材,探究教法等等,最终带来的必将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效益的提高。当教师看到自己的进步时,也就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就越发有了网络教研的激情
(二)、博客平台提高课程资源的质量,打造高质量的学习共同体
有了博客平台的支持,全员参与教研活动成为现实。教师、专家和家长可以开展随时、异步,跨时空对话,满足教师对专业性的交流互动平台的需求,营造平等、民主、自主的教研氛围,来自不同个体的信息形成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库,建立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1、多角度多层次多主体的课程资源
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为教师们的交流分享、专家的跨时空的指导、讨论的及时跟进成为了可能。网络跨时空交流的特性,突破了专家、教研员与教师只能小范围、短时间的互动的局限。使专家、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的作用得以成几何级数的放大。当教师在实践中出现迷茫与困惑的时候,网站的博客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教师的诉求。在网络上,教师需要的已不仅仅是同伴之间的讨论互动,更需要有来自不同层次,来自专家的指导帮助,这些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如在海南省级博客群组设立“教学活动评比专栏”,全省各地教师们可以对所有教育活动进行评点,甚至包括家长都可以参加,这里面有欣赏、有建议、有批评、有表扬、有对峙,形成了激烈的碰撞;在博客群组中,教师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随时对其他人的观点进行分享。教师们在这种跟进式的交流中思考、借鉴,在专家的点评中启发、开拓,形成了思维的自主性,一改过去教研活动,教师重形式的改变、轻自我思考的状况,强化了教师教研意识,激发了教师学习的自觉能动性,促进了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和反思习惯的形成,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海南省博客群组在这方面作了一系列探索,设置了《每月话题》《在线研讨》《专家答疑》等栏目,有教师、教研员、课程专家、技术专家等人的真挚的感受,率真的表达,汇集了多角度多层次多主体资源。      2、  具有引领作用的课程资源
教师的专业成长强调过程性反思研究,它需要过程,需要专家、教师多次互动交流。基于博客平台的网络教研解决了传统教研活动“蛙跳式”教研活动的局限,构建了深度引领的作用的课程资源。基于网络我们尝试开展针对课改难题的专题研讨和课题研究,许多取得预期的效果。2006年以海南省省级重点课题《奥尔夫音乐教学实验与研究》设置了专版,下设课题研究、同步教研、专家答疑等6个栏目,成立专题工作小组,负责日常的网建设和管理。所有的课题研究单位都加入专版,随时将各园的研究动态、实施过程、精彩案例、问题和疑问上传,奥尔夫专版在短短的半年内,会员为202个,文章发表1807篇,评论数为4686,点击数为956945。专版的设置大大的推动了课题的研究和实施,覆盖了课题研究全过程。
   三 、博客平台激发了课程资源开发的活力,构建了富有生命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本身是最大的课程资源,同时也是课程资源提供的主导者,除了其生活、经验、智慧、理解、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来自其本身的素材是主要的课程资源外,教师对外界资源的识别、捕捉、开发的能力更是能形成了巨大的资源库,只有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环境,才能充分激发教师的自主能力,充分发挥这些动态性资源作用,教师才不是简单的课程的执行者,而是充满活力学习个体。
1、 个性释放  人文突显
博客给了老师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交流方式 。教师得以无限制的个性化、多样化的表达和交流,也尽情地享受他人带来的精神财富,同时籍此建立起个性化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有效地整理、扩充、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摆脱凭个体狭隘经验学习和工作的状态,进入自主开放、学习状态。强化了教师教研意识,激发了教师学习的自觉能动性,促进了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和反思习惯的形成,建立幼儿园新型的教研文化。
海南学前教育中心建立三年多来,已有近15000万的点击率,900多会员,10000多篇文章。园本教研专版刚建立一个星期,点击率达25万多,344篇文章,104个会员。
2、全程管理  开放民主网络教研以其即时性、开放性、公平性等特点,使之具备了民主管理的便利条件,为创建合理的教研制度奠定基础,营造了民主、平等的教研文化。每个幼儿园的博客群组就是一个管理平台,幼儿园、教师的即时教学计划、活动过程、教学案例、疑点难点等研究的过程材料都无遗漏地都呈现在教研管理者的眼前,为管理者随时跟进了解教师的活动动态提供了便利,有网络详实的记录和及时的反馈,使管理民主、透明、全面、精细。信息灵通,情况明了,对教师的评价更准确客观了,避免了以偏概全。工作人人可以评说了,充分的个人自由表达和智慧集体共享的博客行为,改变了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园长、主任、教师之间,在博客相互间的留言中,洋溢着民主平等、宽容悦纳、关心互助的气氛。
6#
 楼主| 发表于 2013-8-1 14:44:51 | 只看该作者
“网络教研与常规教研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比较研究”
结题报告(节选)
许冠学  冯俊  庄翠霞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多年来的“常规教研”不断发展,它有定点、定时、教研面对面的特点。网络教研与常规教研目标一致,它能突破时空的限制,使大家交流,更大程度实现资源共享。两者各有优势,也各有局限,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加强网络教研,提高网络教研水平的同时,也要加强常规教研,发挥常规教研“面对面”交流、参与者能全面、及时、深刻地亲身经历、感受的优势。在网络教研的推广与应用过程中,将网络教研与常规教研有机结合,让网络教研成为校本教研、常规教研的继续和延伸,通过常规教研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效果。将网络教研和常规教研有效整合,促进教研模式的多元多样的、民主化,适应新形势新需求。
二、核心概念界定
常规教研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常规教研分个人教研和集体教研两类。1、个人教研包括研究教材、教学反思、学情分析、承担公开课、书写教学论文、学习教育教学、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和教研组活动等。2、集体教研要提前确定教研课题、主讲人、具体要求,并通知全体教师。每位教师要深入细致地研究每次的课题,提前做好准备。教研组要认真组织各教研活动,并做好记录(内容包括主持人、考勤情况、活动课题、发言记录、形成一致意见或结论)。要善于系统积累和总结经验,期末写出教研专题总结。鼓励有能力的教师上示范课、交流课、互相听课。
网络教研的广义解释:指的是网络时代的教研,狭义解释:是依托网络文化,利用网络技术和资源进行的教研。网络教研并不是另起炉灶,它和常规教研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网络教研和常规教研的有效整合是指在教研中把网络教研和常规教研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两者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促进教研的多元化和有效性。
三、研究内容
1、网络教研方式和常规教研方式的比较研究
2、网络教研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的研究
3、网络教研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
4、网络教研和常规教研对中学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的比较研究
5、网络教研和常规教研有效整合促进中学生物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的研究
6、网络教研和常规教研有效整合对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的影响
四、研究创新之处
本课题研究主要突出以下几点特色:
1、过程与结果并重,即在做网络教研过程中研究常规教研;在研究网络教研过程中,培训网络教研人才,提升网络教研水平。
2、网络教研和常规教研有效整合的研究,强化两种教研方式的有机整合的作用。
五、研究成果
(一)网络教研方式和常规教研方式的比较研究
1、常规教研的主要方式
(1)加强“同课异构”的教学研究,做到新老教师间相互帮带、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对各种课型的观摩,研究生物学科的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上课水平。
(3)组织教师撰写有效教育教学论文,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文化素质。
(4)加强试卷命题的研究,根据学情做好命题的工作。组织教师进行中考和高考备考。
(5)通过对有效得集体备课进行研讨,提高科组的团队精神,做好教育教学的工作。
(6)组织教师参加省、市里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2、网络教研的主要方式
网络教研改变了教师的学习、交流状态,促进了教研的知行结合,促进了学校教研管理走向信息化,搭建了教师新型的专业成长平台。网络教研作为教研的一种主要形式,它带来的不仅是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和高效率,更将是一种民主、平等、对话、协商、合作的新型教研文化。
(1)建立和完善学科网站,搭建交流平台
(2)加入QQ群
(3)通过网络,领略名师风采,传递快捷信息
3、网络教研和网络教研方式的比较
对比项目
常规教研方式
网络教研方式
投入成本
首期投入低 运作投入高
首期投入高,运作投入低
参与人员
有限(主要是骨干教师)
无限(面向全体教师)
资源占有
非常有限
十分丰富
资源复制共享
相当困难
特别简易
教研范围
有限的小范围
无限的大范围
个性化需求
难于满足  
容易实现
教研时效性
较差
相当好
教研参与性
有限制
    相当好
对人员要求
较低,不用培训即会
较高,需要培训
资料存储
不容易保存、查找
备份简单,查找方便
形式上
集中教研
分散教研,形式多样化
时间上
规定时间进行
可随时进行,持续时间长
空间上
规定地点进行
可随处进行,覆盖面广
互动性
容易流于形式
更开放,不需要拘泥,可畅所欲言
主体性
以主持人为主体
人人是参与者,人人有话语权
(二)网络教研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的研究
(1)上网交流,促进了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改进。
论坛、博客,使教师有了自由发表心声的地方。教师的教学苦恼、问题、体会,都可以通过“发贴”的形式自由地发表在论坛上。从实践来看,论坛起到了促进教师自我反思的作用。积极发表的欲望促使教师更加关注教学现象。教师发贴在网上,在学校中,帖子不断地被“加精”,引来系列讨论,尤其是发在一些大的论坛上,会有很多人跟贴,教师有了“受重视”感,便自觉地产生了发表的欲望。
(2)通过网络交流实现针对性地同伴互助。
现实教研中,因为学校同年级同学科老师少(有的甚至只有一个人),很难得到及时性的同伴互助。同一个话题,未必全校的每一个老师都感兴趣,都有过思考。而论坛里,对同类问题有过经历、有过研究的老师却很多。一个人的“求助”,往往能够得到很多针对性地帮助。比如一中司琼清老师提出了“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话题,教师们围绕这一话题进行了整个一学期的讨论,有些教师还提供了许多理论材料。
(3)在网络中,教师能够得到各个层次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
论坛中,有很多在教学方面有独到见解、理论和实践水平都非常高的专业人员。有教材、刊物的编辑、教研员、特级教师,也有学科领域的权威。他们把帮助网友提高理论水平,提高实践能力作为自己的责任,或指点技巧,或讲授观点,或提出修改建议,或指出问题,获推荐相关文章,或组织相关的研讨。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案例、设计、反思等文稿发上去以后,经常能够得到热心的专业人员的悉心指点,使一线教师受益匪浅。
(三)网络教研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
利用网络教研,可以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辅导,让学生达到共享资源的目的。
1.利用网络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地、独创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2.利用网络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因为它能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问题,上网收集图文资料,这是一个重要的探索过程。
3.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丰富多彩的形象情境资源,帮助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包括联想思维能力)。
案例1.学生学习之余利用Q群进行学习交流
案例2:海口市义龙中学生物学科使用网络教学班和常规教学的成绩比较。
使用网络教学的是,平行班中的9班和10班使用课件上课,教师通过课前网上收集信息,制作课件、 学生搜集资料等教学方式完成课堂内容,8、11、12三个班使用常规手段上课,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比较,10-11学年度生物学科第二学期段考绩结果如下:
班级
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分差
8班
76.5
92.3%
55.8%
-1.9
9班
84.3
94.1%
63.5%
5.9
10班
87.8
100%
75%
8.4
11班
76.7
94.3%
49.1%
-1.7
12班
77.5
88.9%
55.6%
-0.9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网络教研使用的现代手段比常规手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校成绩。
我们在课题的实践中也发现平时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比单纯采用常规手段教学的效果好。
(四)网络教研和常规教研对中学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的比较研究
1、常规教研对中学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
常规教研让我们在工作中有归属感,能及时了解同行的工作状况,集中集体智慧,对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现实性、实际教学工作的情境性有着极强的实用性。但这些活动需要有集中时间与地点,必须有专人组织。
2、网络教研是信息时代教研方式的创新,是对常规教研的补充活动形式。为了进一步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科研、教学研究、课改引领方面的重要作用,延伸教研功能,创新教研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提升,构建“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教研平台,实现“民主、平等、对话、协商、共建”的教研方式,提高教研工作质量和效率,促教师专业成长。
(五)网络教研和常规教研有效整合促进中学生物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的研究
传统的教研模式教研员难以对教学全程介入,难以将教研落实到每位教师、每个课堂。网络教研的优势正适应了校本教研的需要,它给教研员和教师、教研员和专家、教师和教师以及教师和专家等搭建了互动交流的平台,真正让教研走向校本。
1、常规教研和网络教研相结合有效整合模式
(1)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摇篮
现在多数学校有效的集体备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资料的查阅、教学的调研,进行了一级、二级甚至三级备课。一级备课:备课组各位教师上网查找资料做教学课件,理清教学设计思路;二级备课:每周一上午第一节备课组集体活动,主讲教师分析教学课件的设计思路,备课组其他老师提建议,由比较会做课件的教师做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在QQ和学科博客里发给大家;三级备课:各位教师再根据自己和所教班级的学生情况进行教学的重新设计。教学互助、专业引领,教育教学的合力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2)评课议课
海南省初中生物中心教研组每年都会制定的一定主题,组织和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分现场作课研讨和在线研讨两个阶段进行。作课教师首先在校内进行集体备课,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听课教师谈感想和体会,提出建议和意见,专家评委进行总结和提升。之后教研组将作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反思、说课稿等材料上传到教研网平台上,让更多的老师参与讨论和交流,实现了教师互助。
(3)各级优质课评比网络资源共享
优质课评比活动深受大家欢迎,但由于时间、场地、经费等原因的限制,许多教师不能亲临现场观摩,通过网络上传的资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件、视频等)网络给老师们进行了弥补。
(4)博客学习在高效课堂中运用
灵山中学的青年教师陈少宁在组织学生对“促胰液腺素的发现”进行资料分析,其中一些实验设计只是文字描写,学生不大容易理解,会提出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陈老师大量阅读博客资料,并向博客友咨询,转换思维方式把操作变成了学生专注与沃泰默的研究,为科学探究找到着眼的,分析材料变得简单些。陈老师在教学中很多灵感来自博客的交流学习,如果我们学生也能从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从大脑的生理结构而言,每个人都能创造科学发现的奇迹。
(5)网络沙龙
传统的教研方式是指令性、行政会议型的,其弊端是教师教研主体的丧失,成为被动的倾听者或权威的诠释者,自由思想与个体意识被埋没。教师教研主体地位的缺失,抑制了教师自由创造精神的有效释放,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失去了思考与分析的能力。而网络沙龙这种教研方式为教师创设了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教学研究氛围,使教师脱离困倦与疲乏,走进闲暇与惬意。在QQ群和博客上播放一段音乐,确定一个话题,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交锋,可以辩论,可以倾听,也可以倾诉。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也在交流中汇聚与成熟。
(6)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研活动
网络不仅给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还有利于开展了网络教研活动。我们把个人认为有价值的教学设计、课后反思、教学案例和课件等及时上传,并请其他教师给予指导。同时,我们还把查找的一些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料及时地发到“论坛”中,达到资源共享。网络教研的活动内容、形式以及组织、管理与评价是提高网络教研活动实效性的重要方面,要避免网络教研走入形式化、表面化、表演化的误区。
(7)利用常规手段和网络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
生物学科在教学中需要有教具辅助教学,传统的教具在很多时候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如微观的和生动形象的生物体需要有录像辅助,才能把课上得有效和高效。
(8)打造区域共同体
我省农村学校多,教师专业水平比较低,结构不合理,教学条件也差,单纯的常规教研很难大幅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网络环境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是比较迅速的提高教师水平的捷径,因此打造区域博客共同体,促进常规校本研修、构建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博客体系,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是教研人员的使命。
2、网络教研和常规教研的有效整合成为有效教研的新形式
与常规教研相比,网络教研由于自身的特点,其系统性、预见性、技术性、合作性、协调性、互动性、反馈性等方面都得到了加强,各方面关系结构、活动结构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网络教研如果注重教研的整体组织,从形式、内容、计划、活动的方式,评价的机制上做进一步改进,从一线教师的需求出发,从如何提高教研的实效出发与常规教研进行重组和整合,那么有效教研在学科教研中的优势将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六、实践成效分析
通过这次课题研究,许多教师对常规教研和网络教研有了更新的认识。常规教研是每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研究和提升专业素养的重要手段,网络教研亦有许多优势,将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能提升教研的效率,使教研活动更加灵活。资源不仅为教师备课、上课提供了条件,而且还缩短了我们教师之间的距离。教师们表示要继续努力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教育教学功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网络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网络教研与常规教研有效整合多元化的教研交流活动则能够提升我们的理论层次,特别是专家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够迅速开拓我们的眼界,共同的工作体验有助于扩大我们的业务交流群体。然而,网络的虚拟性使得有效互助伙伴的选择远比校本教研和常规教研困难,网络教研同伴的建议由于具体教育教学的情境差异,也有可能会影响问题的圆满解决。而网络教研与常规教研的有效整合避免教研形式单一的缺陷。网络教研与常规教研的有效整合能够成为教师积极参与教研的好帮手,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
七、研究体会与收获
自课题研究以来,教研员组织教师参加海口市教研员及骨干教师远程教育培训;全国中小学骨干教师远程教育培训,建立个人博客,与学校教研博客链接,与同行进行教学工作、教研情况、教育叙事、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设计、问题讨论、听课感悟等方面的交流;2010年参加海南省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培训,2010年“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培训,既当学员又当培训指导教师,在线观看专家对教材的解读,对教学疑难问题的解答,对优秀案例的分析,认真完成作业,在批改学员作业中也有很大的收获,学习了许多优秀的教学模式,收获来自不同区域和学校老师们的好的教学资源;参加由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和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许冠学和冯俊老师组织的在线研讨教研活动,通过观看优秀教师的录像课、“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和课件,与全省、全市教师进行在线交流,表明自己的观点,学习他人见解,找出授课教师的教学亮点进行学习,并在自己的教学中灵活运用……等这一系列活动实现着跨区域、大范围、多层面的交流和相互的影响,对于促成个人的专业成长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虽然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不长,在研究过程中,许多教师积极实践,快速成长起来。大家享受教研所带来的乐趣,课题结题,但学习的脚步没有停止。我们会继续实践,继续通过各种教研形式分享资源和成果。
八、局限与困惑
教师队伍规模庞大、分布不平衡、结构不合理,使得教师发展的难度加大;教师个体生存环境较为自闭,使得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不强;教师专业自主程度较低,使得教师自主发展受到限制;教育理论研究滞后,使得教师专业发展缺少有效的引领,没有健全的制度。缺少名师、专家的引领,网络研讨缺乏一定的理性指导。网络研讨随意性过大,浅层性、闲聊式的研讨过多。进行主题明确、系统性的研讨很难长久持续的进行。管理层无法进行系统的跟踪督促、检查与评价。
进行网络教研和常规教研的有效整合有难度:参加了常规教研的一是部分教师从主观上不愿意再参与网络教研,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支持和参与的力度。受经济条件和时间的限制部分教师不能参加常规教研和网络教研,由于参加网络教研都要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加上能够进行网络教研的绝大多数是青年教师,他们既是班主任,家庭负担又重,有一些教师家里没有硬件条件,还得去网吧等等,这是对教师事业心和责任心的极大考验,许多教师对网络教研的熟练操作水平有限,影响了参与的积极性和活动的效果。
有效的深层次的教研氛围有待进一步形成,骨干教师要做好引领工作,确实发挥好核心作用;各学校、各学段和教研室工作要同步,不断完善网络教研机制,全面提高网络教研的效益;此外,如何促进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唤醒他们的自主发展意识,在平时的常规教研进行的同时也把网络教研作为学科教研的拓展和补充,同时又要避免因网络教研加重教师的负担。因此,网络教研和常规教研的有效整合的模式对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是有效教研应急于解决的难题。
7#
 楼主| 发表于 2013-8-1 14:45:43 | 只看该作者
“基于博客平台的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实验报告
曹红焱  孙有坚

一、课题背景
“网络”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为地理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空间,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不再完全依赖于教室、书本,也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时间、地点,传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在网络的冲击下正悄然改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包括乡土地理在内、内容丰富的海南地理教研网应运而生。
传统的地理教学,使原本与生活很近的地理离学生远了,以至于学生产生疑问:“学地理究竟有什么用?”因此,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看得到、摸得着,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地理,学生更容易接受,便于理解,让学生感觉“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运用地理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同时,生活实例也可能对理论提出质疑与挑战,从而对地理学习建立一种需求感与内驱力。这样,既有利于凸现地理学科的价值,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要达到上述效果,乡土地理教学不可或缺。然而,目前的海南乡土地理教材,内容更新较慢,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对乡土地理学习的需求。广大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收集新的数据和资料又比较困难,制作一个教学课件,需要收集大量的文本资料、图片、声音、影像等素材,费时费力。因此,建设网上共享的海南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库,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趋势,内容新鲜、与时代发展一致的乡土地理信息是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渴望。在海南地理教研网中开设乡土地理板块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广大师生的学习平台
海南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库,为地理教师提供大量的地理教育教学信息资源,是教材和课堂教学的补充,以满足教师学习的需要,特别是为广大农村学校的地理老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海南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库,为学生创设各种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形象直观的网络“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学生进行课程学习、认识社会、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
2.地理教师的教学辅助平台
海南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库,可以将教师从繁杂的收集资料中解脱出来,实现教师职能的部分替代,减少教师机械重复性劳动,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创造性工作中去,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工作品质。如:资料的收集、课件的制作、命题等,教师利用网络中的大量资源素材,在短时间内组合或制作出需要的课件,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且教师在使用时,只需从资源库中找出后进行简单地组合或直接使用,降低了对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多媒体制作水平的要求,很好地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学科教学的特点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克服教师多媒体技术应用技能不足的瓶颈,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某些方面的能力不足,可用资源库中大量的媒体素材加以弥补。
3.地理教师的教研平台
海南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库,为全省教师提供协作研究、资源库共建共享的网络平台,促进全省地理教师形成互相协作、团队共赢的工作氛围。以地理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通过互联网等手段,打破地区、学校的界限,开展合作、互动的教学研究,实现资源共享,实现教学优势互补,是一条切切实实的可持续发展的教研之路。它将对原有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方式产生根本性的变革,形成新的教育理念及教学策略,开展形式多样的网上互动式教研活动,教师在参与网络教研过程中,养成即时记录教学心得,教学反思的习惯。为全省地理老师构建一个较大的交流平台,通过网络交流,相互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并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大有裨益,更能有效地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
三、课题实施过程
乡土地理是海南地理教研网的特色板块,如何设置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库?
1.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教师需求
海口市第九中学的卢生鹏老师组织在网上进行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问卷调查,了解广大地理教师的需求。
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表明:遇到有关乡土地理的疑问,95%的老师会上网查询,但96.5%的老师认为,乡土地理资料难找,现阶段还没有一个相关的资料库供老师们尽快查询相关的资料,100%的老师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资源丰富、系统性强的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库,许多地理教师还对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2.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库的栏目设置
针对我省地理老师反映乡土地理资料难找,乡土地理不好教的实际情况,海南省国兴中学牟来奎,湖南师大附中海口中学覃太和海口市第九中学卢生鹏等课题组成员,收集乡土地理资源,分工归类整理,上传到乡土地理板块中,建成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库。
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库分为三个小板块:即自然资源,社会人文经济,海南旅游等。其中自然资源板块分为地形,气候,河流,土壤,植被,海洋等;社会人文经济板块分为行政区划,交通运输,三大产业,文化教育,人口与民族,城市与城市化等;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是海南的一大特色,海南旅游闻名天下,海南旅游板块分为旅游景点介绍,旅游线路推荐,旅游酒店介绍,旅游专题地图,海南美食,实习基地对接等。海南地理教研网址为(http://my.hersp.com/9013/blog)。
三、课题研究成果
1.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库初具规模
目前,课题组成员正在积极收集整理相关资源,上传至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库中,各类资源统计如下:
分      类
资源数量
自然地理
地形
9
气候
3
河流
7
土壤
1
植被
3
海洋
3
社会人文经济
行政区划
11
交通运输
10
三大产业
9
文化教育
32
人口与民族
9
城市与城市化
6
海南旅游
旅游景点介绍
48
旅游线路推荐
7
旅游酒店介绍
121
旅游专题地图
1
海南美食介绍
3
实习基地对接
1
2.课题组成员的科研能力得到提升
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业务水平有很大提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多人在省市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奖,孙有坚和曹红焱参与的课题《<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荣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卢生鹏老师的《近50年海南岛气候变化》获省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覃太老师的职称顺利得到晋升,课题研究促进了不同学校同行教师的交流,提高了教师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
四、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及设想
由于时间比较仓促,目前,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库的信息量还不足,资源库理论与建设方面的研究缺乏深度,资料呈现方式的研究比较肤浅,教师的应用培训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我们将在以后的地理教学实践中,采取措施,进一步丰富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库的内容。
1.不断组织乡土地理素材入网
进一步丰富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库内容是首要任务。要通过举办全省乡土地理优质课、课件制作、论文、教学设计、教案比赛等方式组织一批素材入库。2011年上半年,已组织了《海南地理》教学设计大赛,全省地理教师参与。该活动采取层层选拔的方式,先在学校内组织评比,再推荐到市县评比,最后择优参加全省评比。本次活动各市县(单位)共提交30多篇《海南地理》教学设计,通过专家的认真评比,共选出一等奖5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15篇。目前,已将30多篇教学设计上传至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库中,供广大地理教师共享。下半年,将举办《海南地理》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从《海南地理》教学设计一等奖中,推选2名教师在全省上示范课,以推动乡土地理的教学。通过一系列活动,丰富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库的内容。
2.全省地理教师和学生共建乡土地理板块
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库是专门为一线教师和在校学生开发设计的,它不仅是教师用来备课、制作教案、查阅资料、选取课件、组织教学的好帮手,同时它也是学生自主研究、自主学习的好向导。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库为全省师生而建,希望与全省师生共建。目前,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库只是有了一个基本的框架,还有许多后续工作要做,我们将举全省地理教师之力,陆续补充更新资源,进一步完善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库,把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库打造成师生学习和成长的平台。

附:“基于博客平台的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教师调查问卷
1.碰到有关乡土地理的疑问您一般从哪查找相关资料?(   )
A.图书馆      B.上网查询      C.请教其他人
2.碰到有关乡土地理的疑问您查找资料方便吗?(   )
A.不好找      
B.方便,但找不到什么有用的资料
C.方便,一般可以找到想要的资料
3.现阶段有没有一个相关的资料库供您查询相关资料?(   )
A.没有相关的资料库      B.有,但不多     C.有很多相关的资料库
4.现价段有没有必要建立一个“基于博客平台的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库”?(   )
A.有必要      B.没有必要       C.有没有无所谓
5.您认为通过“基于博客平台的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库”进行备课、制作课件、教学设计、教案等效果如何?(  )
A.效果不好,浪费时间       B.效果一般        C.效果很好
6.您认为“基于博客平台的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库”的主要作用(可多选)?(  )
A.借助“基于博客平台的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库”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
B.“基于博客平台的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库”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实现高效备课和教学
C.借助“基于博客平台的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库”开展形式多样的网上互动式教研活动,教师在参与网络教研过程中,养成即时记录教心得,教学反思的习惯。
7.您对“基于博客平台的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库建设”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
“基于博客平台的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教师调查问卷统计表
题  目
选     项
所选人数
百分比
1.碰到有关乡土地理的疑问您一般从哪查找相关资料?
A.图书馆
3
1.5%
B.上网查询
190
95%
C.请教其他人
7
3.5%
2.碰到有关乡土地理的疑问您查找资料方便吗?
A.不好找
37
18.5%
B.方便,但找不到什么有用的资料
161
80.5%
C.方便,一般可以找到想要的资料
2
1%
3.现阶段有没有一个相关的资料库供您查询相关资料?
A.没有相关的资料库
193
96.5%
B.有,但不多
5
2.5%
C.有很多相关的资料库
2
1%
4.现价段有没有必要建立一个“基于博客平台的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库”?
A.有必要
200
100%
B.没有必要
0
0
C.有没有无所谓
0
0
5.您认为通过“基于博客平台的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库”进行备课、制作课件、教学设计、教案等效果如何?
A. 效果不好,浪费时间
0
0
B.效果一般
3
1.5%
C.效果很好
197
98.5%
6.您认为“基于博客平台的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库”的主要作用(可多选)
A.借助“基于博客平台的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库”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
198
99%
B.“基于博客平台的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库”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实现高效备课和教学
197
98.5%
C.借助“基于博客平台的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库”开展形式多样的网上互动式教研活动,教师在参与网络教研过程中,养成即时记录教心得,教学反思的习惯
199
99.5%
7.您对“基于博客平台的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库建设”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

8#
 楼主| 发表于 2013-8-1 14:46:51 | 只看该作者
“利用博客平台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方式与途径研究”
结题报告(节选)
段  青

一、研究背景
借助于网络技术和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有利于解决传统教学环境下教学资源缺乏、理论性知识难以直观呈现的问题,有利于教师实现更大空间范围内的相互交流、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使学科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得到提升。但是,教师在搜集和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中,也碰到了许多问题。如:现在互联网上与学科教学有关的资源很多但又良莠不齐,有时进入网络就像进入迷宫,甚至花费很长时间也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虽然自己电脑中已下载有不少教学资源,但想用某些资料时却难以找到, …… 为了使教师便捷、快速而又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有必要对网络资源呈现的方式与途径进行研究。
随着互联网发展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网络化成为一大潮流,与传统的细细资源相比,网络信息资源在数量,结构,分布和传播的范围,载体形态,内涵传递手段,等方面都显示出新的特点。这些新的特点赋予了网络信息资源新的内涵。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网络信息资源也称虚拟信息资源,它是以数字化形式记录的,以多媒体形式表达的,存储在网络计算机磁介质,光介质以及各类通讯介质上的。并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方式进行传递信息内容的集合。简言之,网络信息资源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目前网络信息资源以因特网信息资源为主,同时也包括其他没有;连入因特网的信息资源。
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存储数字化:信息资源由纸张上的文字变为磁性介质上的电磁信号或者光介质上的光信息,是信息的存储和传递,查询更加方便,而且所存储的信息密度高,容量大,可以无损耗地被重复使用。
表现形式多样化:传统信息资源主要是以文字、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信息。而网络信息资源则可以是文本,图像,音频,视频,软件,数据库等多种形式存在的。
以网络为传播媒介:传统的信息存储载体为纸张,磁带,磁盘,而在网络时代,信息的存在是以网络为载体,以虚拟化的姿势状态展示的,人们得到的是网络上的信息,而不必过问信息是存储在磁盘上还是磁带上的。
数量巨大,增长迅速:CNNIC一年两次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面反映和分析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以其权威性著称。从本次报告中可以看出,截至到2002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计算机数量为2083万台;CN下注册的域名数量达到17.9万个;网站数量达到了37.1万个;国际出口带宽总量为9380M。
传播方式的动态性: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快速灵敏,具有动态性和实时性等特点。信息在网络种的流动性非常迅速,电子流取代恶劣纸张和邮政的物流,加上无线电和卫星通讯技术的充分运用,上传到网上的任何信息资源,都只需要短短的数秒钟就能传递到世界各地的没一个角落。
信息源复杂:网络共享性与开放性使得人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所取和存放信息,由于没有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这些信息没有经过严格编辑和整理,良莠不齐,各种不良和无用的信息大量充斥在网络上,形成了一个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给用户选择,利用网络信息带来了障碍。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核心是数据库建设: 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数据库技术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它是实现资源共享,节省开支,提供系统的反映能力,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证。世界提供的大型数据库有万余个,总记录数几十亿,这些数据库通过发达的网络向机关,团体,学校,公司以及个人提供各类科技信息,金融信息,商业信息,文化信息等。
从经济角度来看,高速信息网络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经济系统,这个系统将计算机,通讯网,信息资源网,信息生产者(提供者),信息消费者(用户)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信息生产、分配、流通和利用模式,引起整个信息产业革命;从人文角度来看,人们试图通过政策,法规,伦理道德的相互协调,将行政手段,法制手段,和精神文明的力量结合起来,实现高速信息网络资源的规范化和有序化管理,形成有机体系和健康的网络文化,以保证高速信息网络有序运行。
网络信息资源在我们地社会发展中将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它的合理利用,只有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使网络信息环境变为有序的信息空间,实现信息资源效用的最大优化。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①通过研究和实践,增强教研员和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②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整理一套在博客平台上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法,推进课程改革。
③通过研究和实践,开发一批网上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为教学一线老师提供教学素材和资源支持,另一方面激发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方式,主动理解课程,形成实践和创新能力。
2.研究内容:
①博客平台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探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途径、方法、存在问题和困难,研究与探讨博客平台上课程资源的开发的方式、方法,探讨课程资源开发与保障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之间的关系。
②博客平台新课程资源呈现利用的形式及相关关系研究:探讨博客平台的资源表现方式,尤其对音频、视频的表现手法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③博客平台新课程资源呈现与分类:探讨博客平台的资源呈现方式,分类表现方式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研究方法:调查、访谈、数据分析、个案采集与分析、总结归纳等
研究过程:
2009年4—12月:
1、进一步调查教师对课程资源的需求
2、规划博客平台资源分类
3、利用博客平台初步实现学科课程资源框架构建
2010年1—12月:
1、调查分析教师对博客平台资源的反馈信息
2、改进博客平台资源布局
3、研究博客平台音频、视频的资源的有效呈现方式
2011年1—9月:
总结成果、经验和不足。
四、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观点
(一)初步形成hersp平台学科资源的基本框架
根据教师不断变化的对资源呈现和研讨的多样化需求,学科网站资源呈现方式也在不断优化完善。目前所呈现的学科网站,以友好的界面风格,将资源呈现和互动交流很好的融为一体,在博客的自主、简约、个性化、技术门槛低等特色的基础上,将社交网络(如国内的人人网,国外风行的facebook)的风格引入博客平台,加强教师、教研员、专家之间的互访与交流,学科网站一改博客首页排列文档目录的风格,将添加好友、网址链接,记录最近来访者、显示最新文章、最新照片等功能在首页呈现,这一教育学术网站的界面风格当属hersp平台首创。
在文档栏目整理方面,增设了多级栏目设置功能,可以更好地体现文章的层次和归属关系,便于资源文章的存放与查找。例如,在一级栏目“教学资源”下,再设“教学设计”、“教学测评”、“教学视频”等二级栏目,“教学设计”栏目下再为每个模块开设三级栏目。为教师查找提供了方便。
在资源的共建共享方面,设置了引用栏目和群组功能,通过设置不同的群组,可以把相同类型的文章集中呈现。引用栏目则进一步细化群组功能,把博客的某些栏目汇集到一起,更有效地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例如:把学科资源建设任务按模块拆分,课程团队的每个人负责一个或多个模块,再通过引用栏目集中到一起。
  在文档整理方面设置了文章发送和收录功能,文章发送和收录提供了另一种“主动式”群组实现方式:通过发送,教师把文章“主动”发送到某个博客的指定栏目;通过收录,博主在浏览文章时把文章“主动”收录到某个栏目中。从而弥补了普通群组文章显示杂乱、内容不可控制的不足。发送和收录不是复制文章,而是增加一条文章引用,在查看时看到的仍然是同一篇文章和评论。使用此功能,可以开展诸如征集教学设计等全员参与的资源建设或评选活动。
在评论留言方面,增设了论坛的多级评论功能,使用发表评论的方式组织在线研讨等活动时,需要提供多级评论功能,以便参与者能对评论进行回复、补充和进一步延伸讨论。
以上学科网站(资源服务平台)新开发的资源呈现方式,在学科教师使用过程中受到普遍好评。
在2010年7月高中教师远程研修各学科教师网上问卷调查中,教师对学科网站资源呈现方式的选择有:
项目
清晰易查找
栏目有些重复不易查找
内容乱难查找
没用过,不好评说
比例
48.2%
28.4%
9.3%
14.1%
可见,高中各学科教师对学科网站资源呈现的满意度比较高,不满意的原因除网站设置提供的资源呈现方式,当然更多还包括有不同学科网站自身对栏目的设置。
教师对学科网站的界面设计的选择有:
项目
人性化,易于操作
比较人性化,多数容易操作
不够人性化,有些不容易操作
不人性化,不易操作
比例
34.5%
55.8%
9%
0.6%
可见,高中各学科教师对学科网站界面设计的满意度达到91.3%。
在hersp平台教育资源服务平台资源呈现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有实力的技术力量以实现技术上的创新,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制定hersp平台网络资源规范要求,教研人员和网站维护人员依照网络资源规范进行资源建设。
(二)推动了hersp平台市县教研网站资源的开发
经过三年的资源开发研究和面向基层的指导,部分市县在利用hersp平台进行个性化的资源建设方面,走出了成功的范例。
1、网络集体备课
定期将来自教师的优秀课例以视频这种教师最易接受的方式上传,组织教师围绕某一主题进行研讨,或者针对某一教学内容进行点评课,形成系列本土化的、宝贵的教学资源。例如,2011年4月,把文昌市小学语文、数学优质课评比观摩活动的课堂实录视频,连同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反思上传到博客新平台,开展课例网络研讨。4月15-25日,我们举行语文科在线研讨活动,主题为“如何确定和落实阅读教学目标”, 共发表评论2153条。4月17-26日,我们举行数学科在线研讨活动,主题为“如何确定和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共发表评论1137条。研讨结束后,我们还出版了两期内容丰富、页面精美的简报。
2、网络版教研简报
定期将现场教研活动、网络教研活动的各类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凝聚精华信息,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教研简报这一类形式汇总并上传,内容精美,版式新颖。如白沙教研网的各期在线研讨简报:










3、教学反思专栏
集中就某一教学内容或篇章,组织教师撰写教学反思,促进教师对一类教学问题的思考,逐步积累系列的、有一定规模的反思类资源,如白沙教研网的教学反思:














(三)博客平台资源表现方式
资源呈现 按媒体分,有文本素材、图形图像素材、音视频素材、动画素材等。 按资源内容分,有网络课件、试题库、教学设计、课堂录像、专家视点、互动话题、在线研讨、教学反思等。网站资源只有符合教师的需求,才具有生命力。
2010年7月高中教师远程研修期间,网上对各学科教师共4960份问卷调查中,“您喜爱的网络教学资源(多选)”选项情况如下图表:
选项
小计
比例
教学设计
3723
75.1%
教学反思
2999
60.5%
视频课例
3325
67%
教学理论
2203
44.4%
试卷题目
2951
59.5%
教学课件
3226
65%
其他资源,请说明
214
4.3%
注:数据由伍海云同志提供。









由上述图表数据可见,多数教师能够广泛认同网站的教学资源,最为容易被教师喜爱和认可的是视频课例和教学设计资源。文本形式的教学设计资源容易在网上实现,而视频资源则对网络硬件条件提出了较高要求。根据现有条件,我们在平台上探索了一条自行拍摄本地教师上课录像、借助视频专业网站实现课例上传的方法,从2010年高中远程研修开始至今,已经先后实现上百例视频的顺利播放,相比于平台自行建设视频网,更加便捷更加节约成本,实现了花少钱办有价值的事的目标。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研究的创新:
(一)探索了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资源开发之路
Hersp网络平台共设了教育资源、教师教育、学生社区三大板块,其中教育资源板块是两年来平台最为活跃的部分,在多年成长博客开展网络教研实践基础上,根据教师对课程教学资源需求和使用习惯,采用以博客为基础开发的教育资源,技术门槛低,可扩展性强,互动性好,博客首页的改进成为Hersp网络平台的独创风格,并逐渐成为多家博客网站效仿的榜样。
(二)将资源建设与业务管理有机结合
2010年起,Hersp网络平台实现了将资源建设与业务管理有机结合的设想,完全实现了网上传递文件、报送计划、上传资源、网上对话、问题咨询等多项功能,有效增强了各级教研部门的行政管理能力和工作效率,办公、教学、教研各项管理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推进了教研管理的程序化、科学化、规范化。更重要的是,Hersp网络平台改变了各级教研人员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
(三)将远程研修与资源建设有机结合
Hersp网络平台首创了将日常的教学资源与集中时间的远程研修完美结合的博客访问方式,利用同一账号登录,就能够同时实现进入博客资源和进入个人远程研修的功能。









研究的不足:
(一)网络资源分类的待完善。从2009年7月调查数据看,“您认为目前HERSP平台上的学科网站资源分类”的选项情况如下图表:
选项
小计
比例
清晰易查找
2392
48.2%
栏目有些重复不易查找
1407
28.4%
内容乱难查找
462
9.3%
没用过,不好评说
699
14.1%
注:数据由伍海云同志提供。



从图表中看到,认为“栏目有些重复不易查找”占28.4%,认为“内容乱难查找”的占9.3%,需要我们在资源建设整理方面不断创新更加符合教师需求的分类方式。
(二)课题组在资源需求和呈现方式的调研、论证、实验、改进和优化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结合教师对资源的要求,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基本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是,在对资源开发方式的系统性方面总结和研究都缺乏,对今后资源开发的拓展研究同样不足。

附:基于博客平台网络教研调查问卷
2009-10-28

1、您参加网络教研的次数情况是(      )。
A、经常参加       B、有时参加       C、很少参加       D、不参加

2、您对网络教研的认识是(    )。
A、有助于上更多教师参与教研
B、能聚集课堂教学细节,解决教学问题
C、能随时进行教研,避免时间冲突      
D、能让每位教师,有资源可找、有话可说

3、您喜欢的网络教学资源是(     )。
A、教学设计       B、教学反思     C、集中备课      
D、视频课例      E、教学理论         F、试卷

4、您参加的网络教研活动最多的是(    )。
A、课例评论             B、在线研讨评论        C、集体备课      
D、只浏览,不点评        E、每月话题           F、试卷点评

5、学科网站资源分类(     )。
A、清晰易查找            B、栏目有些重复不易查找
C、内容乱难查找               D、不好评说

6、学科网站资源原创(     )。
A、大多数是原创            B、原创约占半数
C、少部分是原创             D、原创占少数

7、您定时上传个人资料,参与学科网站资源建设方面,大约(     )。
A、每周上传4份以上            B、每周上传2—4份
C、每周上传1—2份             D、每周上传1份
E、不上传

8、您对以博客为平台的学科网站资源建设的建议:

   


  
   
9#
 楼主| 发表于 2013-8-1 14:47:23 | 只看该作者
《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及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
的关系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吴益  谢炜

《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及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的关系研究》(简称“三研”课题)是海南省省重大课题、教育部规划课题“基于博客的网络教学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
为厘清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及校本教研之间的关系,明确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及校本教研的内容及形式之内涵,从实践、操作层面提出网络教研应该遵循的原则,构建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的有效管理机制,科学建设和有效实施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从2009年6月起,我们开展了本课题实验。经过两年时间的研究和实践,基本完成研究任务,达到预期目标。现将课题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概况
网络教研是我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为解决专业支持力量不足而首创的新型教研方式。科学认识并正确处理好传统教研、校本教研和网络教研之间的三者关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厘清关系,廓清认识,明确内涵,将有利于我们构建新的教研管理模式,从而实现以研促教(教师发展)、以研促学(学生成长)、以研促建(学校教研文化构建)的研究目标。我们申报《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及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教研的关系研究》这一课题,就是希望通过这一课题研究,着力解决这些问题。
参与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人员,由省市教研部门、基层学校教师(各占50%)组成。其研究和实验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相对具有可行性,提出的建议在操作性上较为符合海南的实际情况和需要。
二、研究创新之点
反观课题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我们认为本课题主要有这样几个创新点:
首创性。网络教研是我省首创,它开拓了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教学研究和实施网络在线研修等新形式,引导教研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目前,全国各地对网络教研、对传统教研、对校本教研研究的很多,但对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大都比较零散、不成系统,真正作为一个课题系统而全面地加以研究的,我省具有首创和先导性。
系统性。从传统教研到网络教研,从个体教研到校本教研,本研究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关照,基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基于研究者和实践者的不同视角,其研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为了解决教研活动与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始终围绕“优化教研方式,指导教研实践”的价值追求进行,以整体系统的目标观贯穿整个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过程,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式,开展多次交流研讨,通过对大量原始数据和材料的分析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形成了系统性的结论。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突出了新兴的网络教研优势,以网络教研为突破口,以其作为支点,全面系统地研究网络教研与其他教研方式的关系。
实践性。教研活动是实践,教研工作以实践为基本载体。网络教研,作为教研活动的一种新兴形式,作为教研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应该始终以实践为价值取向。我们的课题研究,其实践者以教师为主体,数据的获得,材料的收集,都来源于教学第一线。研究的成果在实践层面上具有操作性、可资借鉴,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对我省教研工作的深化和创新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按照“总结实践经验,指导教研实践”的基本思路,本课题组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式,从多维角度切入,由个体研究到综合分析,在科学、翔实的研究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分别撰写了《网络教研成果述评》、《传统教研方式的利弊分析》、《关于网络教研、传统教研和校本教研的问卷调查分析》、《基于博客的网络教研反思》、《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等,课题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三、研究基本成果
1.核心概念的内涵界定
传统教研:也称常规教研,是指基于现场,教师本人直接参与,同行相对集中,面对面开展的备课、听课、评课、说课、研讨等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方式。
网络教研:是指基于信息技术手段、依凭必须的网络条件,跨越时空,以人机对话为主要形式进行交流的以观点发表、在线研讨博客呈现等为载体的新型教研方式。
校本教研:是指基于学校、植根科组、为了学生成长和自身专业发展,利用多元方式进行研究交流的教研文化制度和形态。
2.研究形成的基本观点
(1)关于传统教研
传统教研是伴随着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发展和反思而生的历史性校本教研产物。
教学需要研究。自古以来,教师这样一个群体基本上是以自由职业者身份存在的,教学活动较多呈现的是个体性劳动方式。随着人的交往特性和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合作需要,不同范围的三五成群的研究团体以各具个性的合作方式呈现。这些研究,基于个人的研究,同时又基于个体的倾诉、展示和求助需要,基于群体内部的组合和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合作逐步形成。这些合作交流的研究方式,基本上是以现场方式,本人到场,同行参与的形式出现。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促进了问题交流,促进了人际关系融合,更主要是即时的效应和心理需求的满足(如见到名人、感官愉悦、心理调适、问题解决等)。
合作研究的传统教研方式。自有群体性教研活动以来,随着历史的进程,以学校为基本单元、以相同学科背景为基本组合,成为传统教研活动方式的主流。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传统教研方式主要表现为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以及教研主题交流、竞赛等。这种形式又随着交流的空间扩容需求,进而形成形式大致趋同的校际之间、区域之间乃至国际间的合作教研方式。
传统教研存在有诸多弊端。
——空间的局限性。单就校本教研而论,空间的要求不高。但是,随着空间的扩展,这种教研方式就会出现诸多的条件性不足。
——时间的有限性。单就校本教研而论,时间可以设定,可以持续恒定坚持。但是,在教研空间扩大的时候,时间就又成了限制性因素。教师外出交流的活动时间不能太长,成本费用不能过高,时间长影响正常工作,费用高学校承担有困难。
——组织的低效性。传统教研是一种常规教研方式,这与组织者的教育理念、专业水平以及组织力密切相关。研究水平和教育质量高的基层组织或不同层级的机构,一般都能做到主题鲜明,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等特征。但是,为数不少的学校基层教研组、备课组或者是高端的市县、省级机构乃至全国性、国际性组织,由于组织能力的非专业化,参与者众多以致主题无法满足需要等因素,往往收效甚微,浪费时间、浪费资金,浪费人的精力。
——内容的浅表性。就学校为单元的基础性教研而言,同样弊端多多。
●应付性。现今以传统教研方式开展的活动,组织者往往围着应试需要转,围着上级要求转,出发点往往不是立足自身,服务教学,而是应付要求,完成任务。
●被动性。学校教研组织通常是按学校要求,按单元计划安排开展教研活动,一般性地设定每学期几次活动,大多只有量的要求和考核,存在重形式、重数量、轻内容、轻质量的弊端。
●浅表性。由于学校教研组建设的滞后,学科领袖的形成没有相应的机制,教研负责人缺少深入的研究和引领水平,造成研究流于形式,活动只是走走过场,缺少主动地研究,缺少研究的主题,缺少研究的引领,满足不了同行的专业发展需求,以至于造成形式化的不良循环状态。
(2)关于网络教研
网络教研是我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为解决专业支持力量不足而首创的借助网络技术、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新型教研方式。
网络教研常见的形式有:查找资料,下载教学资源;参与BBS 论坛或在线研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利用个人博客,发表文章,与专家、同行或学生进行交流;利用网络进行教研管理和评价等。
网络教研的优势明显:
——时空延展性。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特点,它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只要具有必须的网络条件,掌握基本的网络使用技术,时空可以无限延展,从事网络教研可以不受时间限制,没有空间阻隔,享有自由平等的话语权,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表达自己的专业观点。
——资源共享性。网络作为一个交流的平台,同时又是一个硕大无比的库房和筵席,教师可以随时随地把自己的资源加入这个库房,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为自己的教研教学服务,享受网络所带来的内容丰富的盛宴。
——交互多维性。在网络共享平台上,地不分南北,时不分昼夜,年不论高低、身份没有贵贱高低,大家都可以借助网络与专家、同行、自己的网伴进行各种形式的广泛对话与交流,既可以无保留地输出,也可以各取所需地尽量吸纳,让网络研究和信息资源研究更具广度和深度。
——展示个性化。参与网络教研的对象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个性、特长和需求,建立自己的博客、网页乃至网站,选择自己感觉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以自己擅长、喜欢的方式,积极参与或主动发起教研活动。
网络教研同样也有自身的局限性:
●条件的制约性。网络教研的开展必须基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基础,必须依赖于网络教研平台的建设及其功能的不断优化和改善,参与者必须拥有电脑并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方可参与其中。这对于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以及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来说,往往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
●情境的虚拟性。网络教研是基于相应平台开展的虚拟性研究活动,直接的呈现方式是人机交流,缺乏具体可感的场景与情境,情感交流较为受限(尽管可以发布表情,但毕竟是虚拟的),不利于情感的直接交流,现场所具有的同步共鸣,对专家学者及同行佼佼者的人格魅力的直接感受体验缺乏。虚拟的网络活动无法替代。
●行为的无序性。由于缺少必要的规范约束,有些教师会将网络作为个人发泄情感、发表对他人不满甚至是攻击的平台,尽管可以辅之以网络下的交流沟通,但是网络上的弥漫效应则是难以控制的。
●评价的极端性。网络是个好东西,网络教研是好形式。但是在力推网络教研的同时,过分强调网络的优势或者是过于放大网络的功能,是一种值得我们警惕的狭隘思维方式。事实上,很多教师在利用网络的同时,同样认同和渴求现场性强的传统教研交流方式。
●管理的滞后性。目前,网络教研尚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教师的参与数量的设定及科学性,参与质量的考核和引领性,都还没有形成,基层面上的教师尚处于自发或被动的状态。特别是“基于博客”的前提性要求,更是难以实现。
我们认为,网络教研的发展潜力巨大,但要充分发挥其优势,使其内在价值得以足够的彰显,还有很长的探索之路要走。
问卷调查和访谈表明,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对于以上两种教研方式的态度有着明显的差别。问卷统计显示:倾向网络教研的,5年以下教龄的教师占36%,5-19年教龄之间的教师占47%,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仅占15%;倾向传统教研的,以上三个年龄段的教师所占的比例则依次为19%、41%、40%。由此可见,年轻教师和中年教师比较认可并乐于接受网络教研方式;同时,相当部分中年教师和老教师则更依恋、依赖传统教研方式。
问卷统计同时显示,更多的教师倾向两者并重的教研方式。诚然,传统教研的局限性正是网络教研的优势所在,而传统教研的优势又是网络教研的局限所在,二者是共生互补的关系。
(3)关于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作为一种新的教研制度和文化形态,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以“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实践反思”为基本形式、以“问题——计划——行动——反思”为基本方式的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成长理念,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调查座谈和问卷统计表明,我省校本教研的实际情形差强人意,问题十分突出。在1789份问卷中有1069份问卷认为当前我省校本教研突出的问题是“流于形式,效果不理想”,占问卷总数的61.2%;428份问卷认为主要原因是“组织不力,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占问卷总数的24%。
我们认为,无论是传统教研还是网络教研,作为一种形式都必须有“根”,必须附着于“校本教研”这块土壤上。
校本教研是教师发展的核心基础,传统教研和网络教研是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传统教研和网络教研要为催生校本教研的实效性提供支持,校本教研要借传统教研和网络教研促进教师的发展。
校本教研的质量决定了学校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传统教研和网络教研都是学校发展需要借重的方式,学校必须以传统教研和网络教研的结合为质量提升的基本途径。
四、问题分析与建议
——造成我省校本教研现状不理想的主要因素分析:
1.教研制度流于形式,教研规划缺乏长效考量。每所学校都会有教研制度,具体的安排,但实际上的执行和操作没有落实,学校也没有很好地抓落实,以致教研流于形式。条件性资源较好的学校,在教研规划上也没有很好地研究,只是满足于质量稍高的研究活动一次次进行而已。
2.学校更多地考虑管理,但缺少对管理效应研究。学校在教
研方面有管理要求,但更多的是形式上的管理,比如教案的次数、书写的工整,教研活动的次数,教师到位的考勤等等。而对这些管理的效益缺乏研究。以致带来管理的负效应。
3.学校行政首长对校本教研的意义、作用认识不足。关注点过度聚焦考试结果,过度强调教学任务完成、教学进度提速和机械训练,直接造成教师负担过重(同时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导致教师缺乏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和动力。
4.专业引领力量统筹乏力,造成效果消减。提供专业引领的主要是教研机构和培训机构,很显然,在我省强调研训一体的时候,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没有能够很好地统筹两股力量,形成合力优势,造成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时间、培训资源等方面的重合、重复,给基层学校带来工作安排上的困难和教师工作上的焦虑。
5.专业引领实际效果不够理想。省级特别是市县级教研部门深入基层学校基于现场教学情境的指导力度不够,对学校教研组的建设、校本教研的形式内容建构、校本教研的有效性示范、校本教研的科学评价办法的研制等等缺乏思考和研究,导致校本教研只能停留在相互间的听课、评课或以往的经验沿袭上。好一点的也就是把外出学习看到的自认为比较好的教研形式复制粘贴过来,新鲜一阵子,缺乏深度和广度,教师内心深处实际体会不到教研对自己的帮助、推动,体验不到由此产生的专业幸福感。
——改变我省校本教研现状的几点建议:
就校本层面而言——
1.大力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
当我们在讨论教研问题时,不要简单地提网络教研,将其功能无限放大,而忽略了校本教研这个“根”;也不要简单的强调条件而盲目地推崇传统教研。无论何种形式,都是为了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2.认真抓好校本教研制度落实。
任何工作,不管理念多么先进,不管制度多么完美,关键在于落实。学校对校本教研的管理要坚持以“效益第一”为原则,改变只重形式管理的 不足,更多地研究教研效益的最优化。
3.科学制订校本教研规划方案。
教研要解决现实的具体问题,同时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思考本单位本学科的发展问题,科学制订教研规划。方案制订要从大处、高处、远处着眼,从小处、低处、近处发力,依循规划,扎实推进。
4.切实推动校本教研典型出炉。
校本教研在一所学校,十多个学科,定会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学校要认真抓好校本教研的科组典型,提供示范,以点带面,全面提升。
5.建立完善校本教研评价机制。
要建立校本教研的科学考核办法,建立有利于促进校本教研的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示警机制。
就研究层面而言——
1.建立教师初始合格标准。
现在教师的教研能力低,专业化水平不高,一个很重要的根源在于对于高等院校毕业生缺乏科学公认的初始合格标准。教师的合格标准要以用人单位提供,而不是培养学校发证为算。
新教师的培训应该是有一个起始点的。这个点我们现在没有定位系统加以测定。大家的基本共识是:师范院校毕业生从他出校(高师院校)门到进校(中小学校)门,连个端口没有对接。以致于毕业生到中小学之后任教之后,就需要开始新的培训。以致培训任务重,引领责任大,经费耗费多,效益不明显。
2.加强师资管理和教科研部门统筹。
教师是一个专业化要求很高的职业,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都是十分必须的。问题是要把师资管理和教研科研两股力量有机整合,为教师提供短期继续和长期跟进的教育资源。要努力改变经费需求和使用严重不平衡、培训时间交错密集和内容较大程度重复的状况。
3.强化有效的中小学校长专业培训。
校长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旗帜,学校发展除了硬件建设之外,以校本教研为主要内容的软实力培训必须得到强化。校长的办学理念、自身发展和个对学校的管理行为都需要强调培训的实效性。培训机构要加强过程性管理,教研机构要在实践指导过程中,通过观察和访谈对校长提供必要的专业化资源。
4.对校本教研制度提供专业支持。
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比较突出的现实问题是缺乏专业引领。为此,教研机构的专业人员应该重点做好现场性的专业指导,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近师生,在与师生的现场交流中释疑解难,提供方法和技术指导;要充分利用网络,提供基于网络的文本资源,引导一线教师学习阅读,组织一线教师关注的话题在线研讨,让教师以参加现场和网络教研为追求。
5.建设校本教研评价的参照标准。
学校发展基于校本教研的质量,校本教研的质量需要科学的评
价。现在学校差不多都有相应的评价标准,但是大多表现为理念化、实践操作只有数量评价具有操作性,质量方面的评价亟需研究部门指导编制,或者由教研部门提供设定底线要求的规定动作标准和基于发展的自选动作建议。
6.开展校本教研与教育质量关系研究。
校本教研之所以没有得到包括校长在内的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
一个原因就是实际从事该项活动的人没有真切的感受到校本教研的幸福。为此,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开展相应研究,通过数据和事实,通过有效的校本教研到来的教育质量变化,让人们感受和明白教研和质量的关系。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8-1 14:48:04 | 只看该作者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基于博客的网络教学研究与实验
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一)我省已经在网络教研方面作出诸多探索
2005年,海南省与教育部合作,利用CERSP平台,建立了由全国知名教育专家指导的赛埔学院,对海南300名骨干教师和市县教研员进行了远程培训,这是海南远程研修模式的开端;2008年,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自主研发了集“教育资源”、“教师发展”、“学生成长”三大服务于一身的HERSP平台,实现了全省范围内的教育资源共享;2009年至2011年,海南又在自主研发的HERSP平台上成功地完成了三次新课程教师远程研修,研修人数累计达到2万余人。实践证明,网络教研和远程研修效果良好,并得到广大教师的广泛认同。2004年以来,海南还建立了一系列网络教研相关机制,在推动网络教研常规化、常规教研网络化方面率先作出了有益探索。
(二)网络教研的优势明显,成效显著
网络教研和远程研修使研训走向一体,走向校本、走向全员、走向自主,走向教学现场、走向低成本高效益,优质资源的辐射面和培训的覆盖面扩大,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为促进海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教育部陈小娅副部长在2006年来琼视察工作时对海南远程研修和网络教研模式予以了高度肯定,她说:“海南的基础弱,推进课改不错。用成长博客的形式,支持课改的推进,使教师在一个共同的载体下成长,这是个创新……教师正在改变职业生涯。”
(三)网络教研有待进一步深化
海南省在利用博客开展网络研修方面,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且得到教育部、海南省有关领导和广大教师的充分认可。但是,网络教研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市县政府和学校的认识不到位,重视度不足,甚至将其视为一种负担,同时,网络教研的吸引力、内涵和效益还有待提升。
正是基于这样一些背景,我们认为,要促进网络教研的可持续发展,使网络教研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提升网络教研的品质与效益,完善网络教研的理论模式与实施框架,必然需要对网络教研开展系统研究,为网络教研吸引更多专业支持。为此,我们申报了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博客的网络教学研究与实践”,希冀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不断提炼总结网络教研的实施经验,形成网络教研的基本理论模式,完善网络教研的实施路径,扩大网络教研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二、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研究适合区域网络教研的博客平台的基本框架和基本组成。
2.探索基于博客平台的网络教研的新机制。
3.研究利用博客平台进行新课程资源开发的方式与途径。
4.研究利用博客进行省、市县、校三级教研网络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方式。
5.探索博客在教学教研中,带来教研员和教师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二)研究内容
1.建立并完善适合课题研究的博客平台系统。
2.建立省级基于博客平台的中小学学科教研频道,省级、市县级基于博客平台的教研网站。
3.开发基于博客网站的各学科新课程同步教学资源。
4.开展博客网络的教研对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性研究。
5.基于博客网络的教研对校本教研和学校文化的影响的研究。
6.基于博客网络的教研对学校师生关系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法
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搜集、查阅了与网络教研相关的大量文献、新闻报道等。拓宽了研究的视野,奠定了研究的基础。
2.访谈法
为促进研究工作的开展,海南省自2008年起每年召开全省网络教研工作会议,总结和部署网络教研工作、交流网络教研工作经验、评选网络教研先进,这种碰撞和头脑风暴为课题研究和网络教研实际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课题组也通过这种方法搜集许多珍贵的意见和建议;与此同时,课题组在2010年初开展的全省教研队伍建设督导检查和每年的远程研修工作检查中,都与市县、学校负责人和一线教师就网络教研问题进行座谈或访谈,搜集一手研究资料。
3.问卷调查法
海南省在每年的远程研修期间都开展关于网络教研和远程研修工作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通过专门的问卷网站开展,教师在网上填写,平台自动统计,因此,调查的覆盖面广,效度较高。
4.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的研究是在实践中进行的研究,也是广大教师参与的研究,因此,课题属于行动研究。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7年9月—2008年5月。
制定研究方案,搜集相关文献资料,顺利开题。网络教研实际工作方面,建立和完善省级博客平台系统,市县级网上教研系统;建立建全相关网上教研的机制,在重点实验市县和学校开展博客教研的实验。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8年6月—2010年6月。
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搜集一手研究资料,总结基于博客教研实验的市县和学校的方式方法和经验,探索省级各学科博客网站资源建设的成功经验,加大学科课程资源建设力度,整理出比较完整的各学科网上资源。同时,发现网络教研的主要问题,寻求解决策略。
第三阶段:2010年9月—2011年11月。
在全省推广总结基于博客网络教研的各项经验和成果,进一步完善博客教研平台,并根据教研需要进行系统升级。整理和完善各项网络教研的规章制度和机制,在全省推广运用。形成课题最终成果,出版专著。

课题立项之初,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各学科教研员便主动申请参加该课题的研究,共立项15个子课题,2009年经课题主持人同意,增加一个子课题。各项子课题研究成果喜人。
为推动总课题和各项子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推进,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于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召开了专门的网络教研工作会议,参会人员有各市县教育局分管领导、教研部门负责人、省直属学校负责人、网络教研优秀个人等。此外,还先后几次开展课题研讨会,如2009年10月、2010年11月和2011年3月、5月、9月多次开展课题汇报会,每一次的汇报都产生新的火花,不断推动基于博客的网络教学研究与实践。如今,通过总课题和子课题研究,网络教研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已广为认可,参研人员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得到极大程度的提升。课题研究进程详见“海南网络教研”网站:http://my.hersp.com/9100/blog

四、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观点
“基于博客的网络教学研究与实验”这一课题研究历时4年多。实际上,课题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课题本身,它已成为我省今年来课改和教研工作推进的重要抓手,也成为我省课改和教研工作的重要亮点。通过四年多的课题研究,我省不仅形成了基于博客的网络教学研究的理论框架,而且形成了大批网络教研的实践经验,促进了我省教研质量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了师生伴随新课程共同成长。
(一)初步建立了网络教研的理论框架
本课题最终对网络教研的内涵、特点、形式、模式、保障制度和网络资源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初步建立了网络教研的理论框架。
1.网络教研的涵义
我们认为,网络教研是随网络应用的发展而生的一种崭新的、系统的教研模式,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层面来界定。广义的网络教研是指运用了网络技术开展的教研活动。狭义的网络教研则是指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研究生态环境的有机因素,以探究学习、交流研讨作为主要学习方式和知识管理方式的教学研究活动。从技术角度上来说,本课题所研究的网络教研特指基于博客平台的网络教研活动。
2.网络教研的特点
教研现场的开放性;参与对象的平等性;教研形式的个性化。
3. 网络教研的形式
主题在线研讨、网络协作备课、网络听课与评课、网络协同课题在线研究、远程在线专家讲座、基于博客的专家指导。
4. 网络教研的基本模式
模式一  个人博客
网络教研是一种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成本低、效率高的教研新模式,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教师走进了网络教研这个大平台,特别是教师个人博客,它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交流平台。教师通过建立自己的博客,把自己在教学中的心得体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或对某类教学问题的观察和研究写下来;可以利用博客就教学中碰到的问题进行探讨;还可以把自己的教学设计、课后反思、论文、案例等材料上传到博客中,作为资料保存并为以后备用;我们还能就某一问题通过访问其他同事的博客、留言给领导、有经验的教师等多种形式进行解决,以便给我们带来先进的教学理念。经常在博客中对自己工作中的得失进行反思,书写教育叙事,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以提高自己专业素质,使自己得到快速的成长。这比传统的教研中教师个人成长又多了一种途径,也是教师成长的最好途径之一。
模式二  学科教研组模式
传统的学科教研组主要围绕平时的教研内容进行工作,并根据研究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如集体备课、评课、课题研究等,但这些活动需要统一时间与地点,必须有专人组织。由于教师平时工作比较忙,除了学校规定的时间外,教师很难集中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尽管学校倡导教师间的团结互助,但由于缺少交流互动的平台,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无法及时沟通,时间一久,教师之间进行合作教研的氛围就受到影响,真正进行合作的也就少。网络博客的出现,学科教研组的工作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网络环境下教研主要作为平时集体教研的补充,弥补其不足。网络学科教研模式的具体形式有:
(1)网上“集体备课”。网上集体备课采用“一人主备、多人研讨、反复研磨、最终定稿”的方式。各年级组备课组教师根据学科备课组长安排的内容,精心备课,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初稿发布到备课组的“博客圈子”上。其他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在线研读,参与网上研讨活动,发帖回复修改意见。具体负责人根据大家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再上传到“博客圈子”上供大家参考。这样的网络集体备课,较传统集体备课,拓展了大家研究的时间与空间、实现了交流对象的角色平等、交流机会的充分均衡。
(2)网上“同伴互助”。平时听课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听完某教师的课后,本想及时与被听课教师交流,但遇到有课,过了这个时间,下次碰到往往没有了再交流的欲望,久而久之,同伴之间的交流也就流于形式。借助“教研博客”能有效弥补这种不足。平时教师之间的互相听课,我们要求听课教师把听课中发现的问题写成博客,上传到网上与执教教师共同研讨,分享教学智慧及经验、研讨教学方法,以达到互相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学校利用视频、音频,文本等多媒体手段也可向教师呈现教学研究的内容,组织的公开课、示范课,可以把上课的录像上传到网上,充分利用网络合作教研平台,开展教师上网观课、网上评课议课活动,从而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3)网上“课题研讨”。课题引领是合作教研的另一种有效形式。针对不同科组与不同课题,在网上建立各课题组的“博客圈子”。各课题组每学期都制订课题研究计划、解决的问题与研究主题。课题组成员按照计划开展研究,及时把平时的研究体会写成博客上传到网上;课题负责人也可以通过网上发布邀请,开展如课例研讨、问题探究等专项论坛。老师们通过博客谈所思、所想,大家畅所欲言,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也不受权威的影响,真正实现了平等对话,互动交流,同时也为课题结题准备了第一手研究资料。
(4)网上“专家引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每位老师都会有许多困惑,如果这些问题或困惑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影响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提高。为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组织教学能力强的教师组成了专家组。每位专家组成员都建立自己的个人博客。教学实践中,教师针对不同的问题可以向不同的专家请教,及时解决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引领教学研究方向,提高研究的层次与水平。
模式三  区域协同教研模式
传统的集中式、面对面等传统的“听课”+“评课”的教研方式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却难绝大多数教师的需求。区域协调教研模式则是利用网络平台,将区域教研(或称片区教研)搬到网络上来开展,以破解教研时间与空间限制的难题。网络教研可以说是校本教研的助推器,它能改变传统教研单一、固定的模式,集聚整个区域甚至更大范围内的教师智慧,以专题式讨论或片断式讨论来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从而达到各抒已见,智者见智的作用,在模式上能打破时空,吸引更多的老师参与其中。如根据《关于举行海南省2011年初中数学教研组长研讨会的预备通知》,海南初中数学频道于2011年4月25日晚20:00~22:00在“海南初中数学频道”举行在线研讨,本次研讨就是一次典型的区域协同教研活动,吸引了大量教师的积极参与。同时,其他各学科每学年都会组织多次类似的区域协同教研活动。校本教研全面推进的今天,创新教研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应充分发挥网络教研的优势,实现教研方式的转型,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模式四  学科教研模式
学科教研模式是目前海南省网络教研采取的主流模式,其基本做法是以学科为单位,由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各学科教研员为核心,组建学科教研中心组,并通过教研中心组来组织本学科教师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形成一个全省性的学科教研频道。通过成立学科教研中心组,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科教研活动,主要有。
(1)建立“学科教研博客”。网络环境下教师合作教研如何组织,如何开展,开始思路并不明确。随着互联网上个人博客的使用,各学科纷纷在海南省教研博客平台上建立学科频道,如数学学科建立了“海南初中数学频道9007博客”这一教研平台。在建立学科教研博客的同时,各学校、教研室和教师个人也都纷纷开始建立教研博客,如“海南初中数学频道”建立好后,利用此平台发布教研信息,组建各校教研博客平台,开展了教学研究、案例研究、课题探究等活动。
传统合作教研中,由于受场地与时间的限制,教师难于集中在一起,评课、议课活动往往流于形式。通过“学科教研博客”进行,能吸纳全体老师的共同参与,评课、议课与课堂同步,教师参与教研不再受时间、地点与空间的局限。在“学科教研博客”这个平台上,大家可以互相交流、探讨、对话、互动。从开展情况来看,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学校80%以上的教师有了自己的博客,大部分教师参与了讨论与交流,老师们能及时上网关心教育教学的信息及讨论交流的情况。网络作为合作教研平台,拓展了教师合作教研的空间与时间,丰富了教学研究的内容,转变了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方式与行为。
(2)建立学科资源库。随着教研的不断开展,各学科教研博客开始有意识有计划地建设学科教研资源,丰富教研博客的内容。如数学学科的“海南初中数学频道9007博客”这一教研平台教学资源较建立之初已经越来越丰富。如何管理好这些资源,让每个教师都能享受合作教研带来的成果,各学科开始通过网络服务器建立学科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老师们可以通过此教研平台找到自己所需的教学资源。
模式五  赛埔模式
以前教师的培训主要方式是上基地培训和校本培训,由于受场地、时间、空间、资金、人员的限制,能参加高级别的培训的老师不多,但赛埔模式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一切。在2005年12月18日,赛埔学院在海南成立了,它整合国内知名专家,为教师专业培训提供服务,并利用网络实施在线培训,让一线老师在不脱产的情况下,分享优质资源。这种培训模式不仅开创了海南教师继续教育的新局面,同时也创造了一种新的能够大规模实施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很快得到教育部的推广,于2006年暑期首次组织开展了万人规模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教育部为了搞好这次远程培训,由师范教育司牵头,课程中心负责课程设计,开发了《学生学习》、《教师成长》、《课堂教学》三门课程,每门课程由15人组成课程团队,备课时间达半年多。当时要求三门课程学习内容一定是处于一线的新课程老师最关心的内容,通过学习,一定要对新课程实施能够提供帮助。
2009—2011年琼鲁两地高中教师暑期全员远程研修,就是在赛埔模式基础上的发展与拓展,三年远程研修取得了巨大成功,收益教师达上百万。
(二)推动了网络教研的实践探索
1.网络教研的主要实践
(1)破解资源不足难题,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作为首批普通高中课改实验区,海南省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学资源和专业支持力量严重不足。在实验之初,师生除了一本教科书之外,其他辅助性教学资源极少,能够得到的专业支持也很少。广大教师不仅要面对新课程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如自身的新课程培训、对学生的新课程教育和选课指导、尝试开展学分管理和综合素质评价等,还要承受课程结构变化、教学资源和专业指导少等困难,在钻研课标、熟悉教材、研制教案等方面花费的时间,几乎是原来的两到三倍。为解决这一难题,减轻教师的过重负担,海南省在组织全省教师开展学科培训和模块教学研讨会的同时,不仅大力推行校本研训,要求学校引导教师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来不断提升他们适应新课程的能力,还及时成立了普通高中15个学科(课程)中心教研组,为各学科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专业支持和指导。中心教研组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借助我们创建的网络平台实行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和专家与教师的及时交流,一方面引导学科中心组教师及时上传与教学同步的教学设计(仅2008年每个学科上传的教学设计就达到100个以上)、视频资源和试题资源,为一线教师提供超市货架式的服务;另一方面引导广大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充分利用同一资源平台进行备课,并邀请课程专家定期在网上与教师对话交流,解答课程实施中的困惑和难题,给教师课堂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这一做法有效破解了文本课程资源和专业支持力量严重不足的难题,为基础教育新课程特别是高中新课程的全面开设提供了基本的文本资源支撑和专业支持。
(2)动态监控课程实施,构筑过程评价模式。网络不仅为海南省解决文本资源和专业支持提供了有效支撑,也为课程评价和监控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平台。借助全省教研网络,海南省有关管理部门可以要求学校将某些难点课程及其评价工作的实施情况,实时呈现在统一的网络平台上,从而通过网络对各校课程实施和评价情况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控。
(3)推动研训走向校本,改变教师职业生涯。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制度,通过校本研训建立学校自主解决问题的机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海南省自2003年推行校本研训制度以来,相关制度的推进并不顺利,直至新课程网络教研和远程研修模式逐渐成熟之后,校本研训制度才真正被中小学教师广为接受。
(4)推动学生学习交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帮助学生借助网络平台直接学习和交流,我们在各类网站建设过程中,都注意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海南省合作建设和负责管理的师生博客既有“教师天地”,也有“学生天地”,“学生天地”就是专供中小学生发表美文、交流碰撞、抒发情怀、舒缓压力的场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网站”作为学生展示和交流研究性学习成果、记录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过程与体验感受的专业网站。
(5)网络教研的拓展运用。海南在实施网络教研的过程中,从省到市、县到学校都深入挖掘网络教研平台功能,特色化地实施网络教研,拓展网络教研(平台)内涵和外延。包括从省到市县的教研系统办公电子化,学科网络备课制度,部分学校利用教研博客建立了无纸化办公平台,利用教研博客开展市县区域的小范围教师远程研修,建立网络建构式评价制度,制作网络教研电子杂志等等。
2.网络教研的保障制度建设
为保证网络教研的顺利推进,从省道市县都建立了网络教研的相关制度,尤其是省级层面建立了网络教研的组织管理制度、评价激励制度、经费保障制度和科研推进制度。如2004年《海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校校本研训工作的意见》(琼教基〔2004〕62号)、2005年《海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关于加强市县教研网站建设和网络教研工作的意见》(琼教研训〔2009〕94号)都对网络教研工作作出明确规定和意见。省编委、省人劳厅、省财政厅和省教育厅2009年3月4日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海南省教研队伍建设的意见》(琼教〔2009〕12号)则明确要求“省、市县教学研究机构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善教研条件,改进教研方式,尽快建立教研网站,并督促、帮助、指导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建立教研网站。”这意味着网络教研已经成为政府行为必须保障的一种基本教研方式。市县层面,各市县教育局教研室也不断完善网络教研的条件建设和功能建设,积极构建网络教研平台,完善网络教研管理制度,提高了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如文昌市下发了《关于加强教研网站建设和网络教研工作的指导意见》。目前,一个相对完善的省—市县—学校三级管理机制已经基本形成,极大程度地推动了网络教研的常规化和特色化实施,为海南省网络教研效益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此外,海南省还建立网络教研经费保障制度,省财政投入专项经费用于网络资源建设、网络教研、新课程教师远程研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站建设,并将把有关项目列入经常性项目给予持续不断的支持;建立网络教研评价激励制度,制定《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网络教研评价标准》,将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对网络教研的先进个人或集体予以表彰;建立网络教研的科研推进制度,以课题研究推动网络教研工作的实施,围绕“基于博客的网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开展15个子课题研究,并建立课题定期汇报制度,课题研究极大程度推动了网络教研工作,促进了网络教研实施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三)网络教研的成效与影响
海南省网络教研通过采取一系列保障和激励措施,加上网络的“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优势和网络内在的激励效果,得到了迅速发展,使专家、教研员和一线的骨干教师能够且愿意全天候面向全省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琼岛上的每一位教师只要愿意也能全天候地与专家、教研员对话,与同行交流,获得所需的专业支持;专家答疑、评课、在线研讨和各项指导活动从双向互动变成多向交流。
随着海南省网络教研在全国范围内影响的日益扩大,2005年6月,“教育部新课程网络教研专题研讨会”在琼召开,推广了海南省的网络教研经验。2005年底至2006年夏,在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的指导下,海南省又创造了运用博客开展远程研修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赛埔模式”),2006年8月,教育部又组织推广了这种模式,首次开展了“中小学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项目”,参加人数达到10140人。此后,教育部将这种研修方式不断扩展,从通识培训扩展到学科培训,从小学、初中扩展到普通高中,等等。2009年暑期,海南省教育厅与山东省教育厅开展了首度跨省合作,委托国家课程专家开发资源,两省自主开发设计研修平台并组织实施,并用3年的时间,利用远程培训方式,合作开展覆盖高中新课程所有模块的全员跟进培训,两省每年参加研修的教师总数达11万多人,把海南省的新课程远程研修工作推进到一个新水平。2010年,参加海南省新课程远程研修的初、高中教师达到12721人,而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海南省农村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参加培训的人数达到32971人,是海南省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教师培训。迄今为止,全国已经有数以百万计的中小学教师参加了新课程远程研修。
教育部陈小娅副部长在海南教师座谈会上听取海南省关于课改、网络教研和远程研修工作的汇报之后,对海南省的有关工作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她说:“用成长博客的形式,支持课改的推进,使教师在一个共同的载体下成长,这是海南的一个创新。”她还说:“海南的成长博客正在改变教师的职业生涯。让教师共同介入网络,相互促进,课改与网络相互推进,这对教师的职业非常重要。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不能仅靠行政命令来推动教师培训。”
2008年10月27日至31日,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调研组在对海南省进行调研后,对海南省充分运用网络平台推进新课程实施的经验给予了高度评价,调研组认为,这是海南“在全国影响最大的亮点,是十分独特的亮点,网络资源环境下互动模式机制非常精彩。”
2006年以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先后三次要求海南省以省教育厅乃至省政府的名义上报依托网络、突破难点、创造性地推进新课程的经验材料,对海南省创造的网络教研和远程研修经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009年12月22日,在“全国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研讨会议”上,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陈夫义院长应邀参加会议并代表海南作《依托网络 突破难点 创造性地推进新课程》的经验交流发言。陈小娅副部长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教研和网络培训逐渐成为教学研究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方式,它突破了时空限制,极大地拓宽了教师参与教学研讨的平台。海南省组织开展的普通高中新课程网络研修活动取得了很好效果,也证明了网络教研和网络研修等新型教研形式具有的勃勃生机。当前,我国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教育规模大,发展不平衡,教研方式的创新对于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大面积的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在2010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首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评选中,原院长蒋敦杰和陈夫义院长牵头申报的《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得一等奖,再次得到学术界和教育部的肯定。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1.选题新颖
网络教研是海南省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创新,近些年国内外相关研究较少,而且缺乏系统性,本课题的研究是填补了网络教研系统研究的空白,将为网络教研理论研究与教研实践提供重要参考。
2.建立了网络教研的理论框架
近些年来,网络教研模式也逐步在全国发挥重要影响,并在许多地区推广运用。但是,真正对网络教研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梳理的并不多见,海南省在多年的探索过程中,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网络教研模式,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系统的提炼与梳理,形成涵括网络教研的内涵、形式、模式、实践经验、资源共建共享、拓展运用、师生发展、制度与技术支撑等在内的理论框架,这种理论建构是走在全国前列的。
3.学术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
“基于博客的网络教学研究与实验”是一项学术性课题,也是一项行动研究,也是一个实验、应用型课题。它的选题背景是,海南省已经在网络教研工作方面作出了一定的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绩;研究的目的是梳理网络教研的成功经验,提升网络教研的理论模式,解决网络教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网络教研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机制是在实践中研究,以研究推进实践;研究的主体包括省、市县教研室和部分中小学校的管理者、教师,研究主体多,研究的覆盖面广。因此,可以说,本项课题是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是学术性与实践性的紧密结合,成果的可操作性强,推广价值高。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本研究从立项到结题,历史四年多的时间,课题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紧密结合实际工作的开展,进行了系统研究,基本达到预期研究目标。但是,研究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如研究的理论深度还有提升的空间,子课题的研究与管理有待加强,尤其是对子课题学科性研究的普适性理论的提炼有待加强,对于网络教研文化尚需作进一步研究等等。这些都将是今后课题组开展相关研究的改进方向。

六、研究的变更
本课题在推进过程中,主要产生两个方面的变更:
1.研究进度的变更
本课题原计划于2009年底或2010年初结题,课题结题时间推迟了一年多的时间,主要原因在于研究过程中增加了部分子课题的研究,影响了正常的研究进程。此外,我省自2009年开始与山东省合作开展新课程教师远程研修,三年一轮的远程研修于2011年暑期结束,我们也希望在研修结束后,将更多的经验和理论体现在研究成果中,因此,课题延迟到2011年下半年结题。
2.子课题的变更
总课题开题之初,共立项15个子课题。随着研究的开展和实际工作需要,又增加了部分子课题,如关于网络资源开发与共享方面,如“乡土地理资源库的建设研究”等子课题。研究中后期子课题的加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总课题的结题进程,但是,随着更多的子课题的加入,总课题的研究成果更加饱满,覆盖面增加,推广价值提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12:50 , Processed in 0.25836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