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潘老板和他的卡西莫多书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31 08:14: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潘老板和他的卡西莫多书店
杨倩 陈凯歌 

  卡西莫多,在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中,是一位驼背的敲钟人,他外表丑陋却内心善良。相信许多爱好读书的朋友对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就在我们孝感的街头也有一个卡西莫多,不过它是一家外表看起来毫不起眼,却非常有“货”的小书店。
  走进这家大概只有20平米的小书店,会觉得非常拥挤,三面墙和屋子的正中间都摆满了书架。只留下2条刚好一人宽的过道供读者通行。可也就是这么一家小小的书店,有着许多的铁杆粉丝。金发碧眼的micky是美国人,她曾在书店旁的一所高校担任外教。
  一位叫micky读者说:“我很爱这家书店,这里有许多英文原版书,(店主和夫人)非常友好、幽默,而且他们还会说英语,书店也很有趣。”
  以前,micky每周都会到卡西莫多买几本书,这里成了她在孝感生活时最喜爱的地方,现在虽然micky已经去了另外的城市工作,但只要她回到孝感,都会到卡西莫多来坐坐。
  大家都习惯称呼卡西莫多的店主为潘老板,潘老板今年43岁,因为身体不大好,他看起来有些“特别”,他时常坐在收银台那里专心地读书,由于视力不好,有时候,还会拿着放大镜。潘老板说,自己是个书迷,所以开了这家书店。
  潘老板说:“在这个社会之中,一个人自己的生存手段如果是跟自己内心喜欢做的工作是合二为一的,是最好的,内心也是最自由的。”
  为了心中期待的这份“自由”,潘老板也吃了不少苦头,从2000年开张时起,书店就在不断地调整经营品种,可一直难以适应市场需求,所以4年的时间里,生意一直都在亏损。
  潘老板说:“最开始几年,我们经常为了节省成本,每天恨不得就是吃面条、吃稀饭,白菜、萝卜,买一点榨菜,经常那样。”
  那时候,因为物流不发达,潘老板每周都要去武汉进货。选好了书后,为了节省10几块钱的运费,60、70斤重的书,他都自己扛回来。直到过了那段苦日子,书店的运营才慢慢好起来。
  潘老板说:“给自己一个杠杆,比如说再坚持三个月,再坚持一个月。纯粹是靠意志支撑自己,到了第四年以后,慢慢,我就觉得好像作为一个生意,我的理想已经开始能够落到实处了。”
  店主是爱书人,卡西莫多里的书自然也是别具一格,像文史哲,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经典读物占了书店的半壁江山。潘老板想把这些他心目中的好书,推荐给读者。
  潘老板说:“有些消费者进你的店,他并没有一定要某一本书,然后你根据他提供的只言片语,有时你判断出,哪一类书,他可能会喜欢,这个时候你从书架上能够拿出几本让他挑,随着时间的流逝,让他们喜欢的命中率是越来越高。”
  因为潘老板的推荐,许多读者从“门外汉”,渐渐走进了知识的殿堂。在为生活奔波以后,他们喜欢来到这里,从书中感受什么是真正的生活。
  一们顾客说:“他(潘老板)不但是我的朋友,还可以说是我的老师,在选书这一块,这么多年走过来,他对我的帮助还是很大的。”
  其实潘老板也知道,他精心挑选的这些经典书,并没有畅销书和教辅书那么好卖,可他希望,在挣钱的同时,让每一个走进卡西莫多的人真正可以从经典书中,吸取养分。
  潘老板说:“我自己挑回的书,当成摞成摞的被读者拿走的时候,我会觉得很开心。”

2#
 楼主| 发表于 2013-7-31 08:18:51 | 只看该作者
事情总是要有人做的
——冷眼热读易中天
蓝柯
    今天,2006年9月23日,应《孝感晚报·大周末》主编王峰先生之约,本人开始为该报“阅读”版撰写专栏《书市一周》,依据孝感市著名民营书店卡西莫多书店所提供的《卡西一周图书销售排行》,对有一定市场号召力的若干图书发言,每周一次。
    央视“百家讲坛”捧红了阎崇年、刘心武和易中天,尤其以易某为甚。上海文艺版的《品三国》(上)是2006年7、8月份书业销售淡季唯一的亮点。愁容满面的各路诸侯喜出望外,纷纷翻箱倒柜捧出易的旧作重装上市:《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品人录》、《读城记》……。据不完全统计,现只有三种未印,就是《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和《黄与蓝的交响》(与邓晓芒合作)。而真正确立易某学术界地位的恰恰是这三种书。为什么不重印?一是专业性太强,距离大众远了一些;二是各主要媒体未曾参与运作,声势太小。
    眼下,《品三国》(上)(上海文艺版)、《品读汉代风云人物》(东方版)卖得正火,各方对易某褒贬不一,“易粉们”觉得易是新世纪中国文化的标高固然不切实际,毕竟我们还有李泽厚、叶秀山和刘小枫!但某些高校中人对易某表示不屑我同样反对,他们说他就是口才好,言下之意是学问并不怎么样,我倒想问一句,你们的学问和《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比比如何?你不要和《品三国》比,那不是写给专业人士看的,那是知识大众化的产物。再说了,鄙视易某的人中除了耿直之士还有红眼病患者,易某赚钱,正大光明。但抢了这些人的市场份额啊,如美男作家葛某,一边呼唤人文关怀,一边制作《沙床》那种文化垃圾,如此虚伪做派盛行知识界久矣!正是这样一些学者名流与出版界的资源垄断者狼狈为奸坑读者,编什么《茶文化》、《酒文化》、《青楼文化》、《中国宫廷秘史》之类的扯淡货色,有时候他们自己都不好意思了,怕人骂,署个化名蒙混过关,反正出发点是创收。我不知道他们搞的那些名堂有什么学术价值!
    必须承认,易中天所写的讲史读物学术含量不高,但一个社会中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毕竟有限,更多并不以学术为业的人、不参与知识生产的人,他们也有求知欲和受教育的权利,需要一部分学术中人走出书斋,用富有魅力的方式向社会大众传播知识和学术成果。在此过程中,对艰深的知识作通俗化处理是必然的和必要的。我同意张远山的看法,附庸风雅是迈向风雅的必由之路,起码附庸风雅的人是以风雅为荣的,他把风雅当作自己人生值得追求的境界,有什么不好呢?何况哪一位风雅之士都有过一个附庸风雅的阶段。可惜我们的风雅之士太健忘了。应该鼓励大家附庸风雅。对于知识大众化,阅读史上不乏成功的范例,林语堂《中国人》,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房龙《宽容》、《人类的故事》,都是此中经典,这些书论学术、思想并非无可企及,但优美的语言、丰饶的感悟性文字,又是康德、海德格尔和金岳霖之类大家所不能为的。
    我们的知识界流行一种风气,就是做事高不成低不就,传世之作不能为,知识普及不愿为;对于做这些工作的人还不屑一顾。然而事情总是要有人做的,说不定知识大众中一小部分由周国平、易中天引导而登堂入室,杀出几个苏格拉底也未可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21:43 , Processed in 0.14452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