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万年来谁著史” ——历史长周期视角的中国经济变迁及其演进 作者:管清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19 23:26: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万年来谁著史” ——历史长周期视角的中国经济变迁及其演进
时间:2013-03-26  作者:
管清友
2011年是平年,却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中国正式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两个月,一些机构已经把中国经济总量超越美国的时间缩短为5年。
面对中国的复兴,“中国威胁论”、“中国独秀论”、“中国崩溃论”等各种言论纷纷粉墨登场,言辞夸张。“捧杀”和“棒杀”的背后,中国的真相究竟怎样?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比赛近况如何?未来又将如何?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千年的马拉松比赛,中国几经沉浮。我感叹李鸿章之才,也为他的人生际遇悲哀,因此,选用他的《入都》诗句作为本篇的题目,希望从一个历史长周期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中国经济的变迁,并展望未来。今天,我们站在过去通往未来的桥梁上。我希望我们能从历史中寻找到某些问题的答案,并以此献给关注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读者朋友们!
一、中国经济在世界历史上的数千年辉煌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与尼罗河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爱琴海文明并称人类五大文明发源地。古代中国与古代巴比伦、古代埃及和古代印度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从城市规模的排名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的城市从公元前1000年开始进入前三甲,到1850年清朝没落时,北京仍位居榜眼。可以说,古中国的中心城市领先全球的记录保持了2850年,也反映了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辉煌历史。
二、大分流:晚明以来的经济停滞和衰退
许多历史研究表明,公元1000年以来,也就是宋朝时期开始,中国进入了一个经济繁荣发展的阶段。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的上半叶,当世界经济明显加速增长之际,中国却衰退了。到十七世纪时,美洲白银产量下降,世界白银供应突然匮乏,中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洋务运动开拓了一代学习西方知识的好风气,在国家权力的推进下,完成了中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尽管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但是有识之士寻找强国之路的努力没有停止。戊戌变法是晚清改革派挽救民族危机的又一次尝试,标志着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转变。可惜新政从颁布之日到变法失败,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是晚清的有识之士为救国图强向西方寻找道路的重要探索,从西方引进先进科技和思想观念,都有着共同的弊端,就是不触动专制统治的根基,因而无论是自强运动还是改良主义都难以完成使命,甲午战争的惨败和戊戌政变分别给两者划上遗憾的句号。至此,改良主义被抛弃,救亡图存者被逼上革命道路。中国的爱国志士彻底认清,要结束满清专制统治,要想改变中国命运,只有革命一途。
三、民国时期中国经济的艰难前行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社会,开创了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但权力旋即转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之手,其统治中国长达16年。辛亥革命之后,西方的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成为政治主流。北洋政府解除了民间兴办企业的限制,鼓励私人创办实业,在程度上为资产阶级发展经济扫除了障碍,奏响了私人资本工业发展的序曲。
1914—1921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几年,中国工业获得了近代最为显著的增长,资产阶级在中国大地上热火朝天地发展民族经济,企业利润极为丰厚,被誉为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可惜“黄金十年”生不逢时,赶上了史上最为严重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大萧条”。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原本就处于幼稚期的民族工业无法与成熟的外资企业相抗衡,很多民族企业陷入窘境,奄奄一息。为了提升与外国资本的竞争能力,民族资产阶级通过兼并、联营等活动,不断集中和扩展产业资本,积蓄民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力量。但是民族资本主义的挣扎最终是“胳膊拧不过大腿”,敌不过官僚资本主义以国家资本进行产业垄断。抗战开始后,为抗战之需,国民政府加强了资源委员会的权力,利用政治特权强行集中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垄断国家经济命脉,将中国经济推上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轨道。
四、新中国经济六十年
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三十年,期间进行了中美朝鲜战争和中印边境战争,与美苏先后处于敌对关系,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禁运,中国在国际上处境十分孤立。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种自我残害式的冒险试验,所造成的创伤使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体系几近崩溃。
尽管代价极大,但计划经济三十年,中国从一个十分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工业体系和国民体系较为完备的工业国。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国家放松管制的三十年,是政府权力逐步退出市场的三十年。三十多年来,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经济体。值得一提的是,这段时期并非是全球经济的起飞阶段,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放缓许多。但是中国抓住了三次重要的外部机会,曾经“超英赶美”的梦想看似遥不可及,转瞬间到201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已超越日本,仅次于美国。
今天的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与世界经济的波动越来越趋同,其繁荣与衰退的特征与其他经济体越来越一致。
五、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和中国经济的未来
在纪元的第一个千年,亚洲是世界经济的重心,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总量分布,亚洲都占据超过世界一半的规模。
全球金融危机令全球化发生逆转。加入WTO是中国领导人做出的融入世界经济、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最重要的政治决定。此后,中国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结为重要贸易伙伴。不难想象,如果欧美深陷衰退难以自拔,中国制造就失去了最大的市场,势必难以独善其身。
全球化逆转,外需高速增长的黄金年代已经过去,中国经济的传奇要延续下去,我们只能从对内改革着手。落后国家模仿技术比较容易,模仿制度比较困难,因为要改革制度会触犯一些既得利益,因此落后国家会倾向于技术模仿,在短期内可以取得很好的发展,但是从长期来看会留下许多隐患,甚至可能会导致改革失败。不幸的是,今天的中国正在面临“后发劣势”。
尽管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也成为很多国家改革效仿的对象,“中国模式”、“北京共识”成为国际论坛的热门词汇,中国人也曾一度沉浸在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之中。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近十年来,一些领域的改革几乎陷入停顿,有的则出现了严重的倒退。当前,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经济社会变革的制度红利基本释放完毕,中国现在缺的是改革的动力,或者说形成改革动力的力量。
如果不能没有类似工业革命的技术革新或者是重大的制度变革,中国的经济奇迹将难以为继。中国的改革之路已经到了需要从增量改革为主,存量改革为辅的阶段过渡到存量改革为主,增量改革为辅的阶段。所谓中国模式,是一个历史现象,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现象。中国模式的核心是回归常规、常识,弱化特色、特例。只有在未来,中国模式的内涵才可能更加丰富。中国未来的发展源泉,在于继续推进经济的市场化,推动社会政策的广泛覆盖和公平正义,推动国家制度建设。
如果一切顺利,中国经济将有望在可预见的未来回归其在历史上曾经的辉煌,世界经济的重心也将再次转向东方。作为中国学者,我们希望世界经济重心完成自西向东的转移,也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够完成书写新的历史的重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 14:09 , Processed in 0.10449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