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1中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专题讨论纪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18 14:12: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1中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专题讨论纪要
【2011年4月12-14日,由全国小语会特级教师教学研究中心主办、浙江省小语会、杭州市天长小学承办的“2011中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在天长小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六十多位语文特级教师、学者和教育报刊社的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做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的专题报告。与会代表围绕“课改以来语文教学改革的得与失”“语文教学教什么”“语文教学改革展望”三个话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
(一)“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的得与失”专题讨论纪实
【讨论主题】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的得与失
【召集人】

翟京华 沈大安 王显才

【参加人员】翟京华 沈大安 王显才 楼朝晖 庞继广 郭爱香 姚 颖 陈 洁 金剑辉 殷宗祥 郑 宇 金明东
第一分论坛全体与会代表,经过四个小时深刻而热烈的讨论,围绕着“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的得与失”进行了深度论坛。碰撞出智慧,擦亮了思想。特别是中心主任翟京华女士,教育前辈沈大安先生,人教社小语室郑宇女士,北师大教育学部姚颖女士,杭州天长小学楼朝晖校长等对小语课改的真知灼见,使得本次特级教师高端论坛,名至实归。受大会委托,代表第一小组,将小组讨论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端论坛,关注课改,意义重大
10年课程改革,波澜壮阔,其影响之巨几乎成了中国基础教育的代名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正式实施,新一轮语文课标及教材颁布在即,代表们一致认为,此时此刻,小语特级教师教学研究中心能够在首届论坛上,就“课程改革的得与失”进行集中研究,回望小语课改10年风雨路,将对未来小语10年以及更长时间的发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正如开幕式上叶澜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小语改革在大的社会转型期,其复杂性、艰巨性和挑战性是极为突出的,因此小语特级教师教学研究中心以“高端论坛”的方式关注课改,也昭示着小语界全体同仁坚定改革的责任与担当。
、高位审视,课改十年,成绩显著
1.小语课改10年,顺应时代潮流,思想空前活跃,方法层出不穷,涉及课程与教材、教学与评价、教师与学生多个维度,成果是巨大的,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心主任翟京华校长特别强调,对待课程改革,我们要有一种大智慧、大眼界。是改革,就一定会有问题。可能是改革前的旧问题,也可能是新产生的问题。改革的方向和主流是不是有助于我们对人才的培养,我们要站在这样的高度来审视改革,我们应该充分地肯定课改。正如鲁迅所说:勇士再有缺点,但他是勇士;苍蝇再有优点,但它是苍蝇。翟校长借用三个词形容课改成果:(1)普遍。十年课改使素质教育普遍化了。(2)普及。优质的方法、科学的方法更加普及了。(3)普通。先进的理念,或者是世界趋势的前沿理论不再神秘,而变得普通了。
沈大安会长十分赞成翟校长的观点。他认为先进的教育理念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大面积的普及。比如三维目标,是课改一个很大的进步。再比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文本的多元解读,都已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同时,他认为这次课程改革重人文,让我们感到以人为本。关注人文精神,关注人的价值,跟过去的政治思想教育不一样。课改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将影响我国以后整个民主化进程。沈会长还特别肯定了课改的重延伸,语文教育的范围在扩大,比如一些资料的引用,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实现了小语会崔峦理事长提出的“课外阅读校本化”,这在课改前是不可能实现的。
2.小语课改10年,理论研究、课程意识、教育教学观念,相互碰撞,异彩纷呈,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思想深入人心。
人教社小语室郑宇女士,强调十年课改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很大,集中表现在教育观发生了比较深刻的变化:(1)学生观的变化。学生不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学设计对于学生不再是零起点,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也不再是一张白纸。(2)主体观的变化。课改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把学生放在了首位,注重营造条件帮助学生去构建,注重如何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观的变化。即由重视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一方面语文教学的方式越来越多元,一方面我们也允许学生有多元的理解。
3.小语课改10年,思想解放,个性张扬,学校、教师、学生与课改共成长,好多教师著有专著,这点超越以往任何时代。
广西博白县第一小学的庞继广,浙江桐乡市实验小学的金剑辉、云南昆明五华区教育科研究中心的陈洁、浙江绍兴县实验小学的金明东等,从“学校、教师、学生与课改一同成长”的亲身历程,从课堂面貌、学生表现、教师行为等不同视角,阐述了课改10年的沉甸甸的收获。
三、高屋建瓴,正视问题,把脉导航
与会代表在充分肯定课改成果的同时,也以小语人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梳理小语十年改革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并寄希望借助本次研究厘清制约小语课改的瓶颈所在,以使我们的论坛研讨有助于小语未来的建设和发展。
1.小语课程教学目标性的虚化。小语的基础性和母语特点,始终给人们一种印象,小语是学科但又不完全像学科。这就势必造成课程、教材以及教学中目标的模糊混沌。目标不清,重点不明,是小语顽疾。
广西的庞继广老师谈到十年课改有喜有忧,忧的方面谈到七点,其中第五点是“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基础性任务无法完成”。云南陈洁老师谈到课改“轻知识、轻表达、轻实效”,也特殊提出,许多老师上完课后教学目标不清楚,尤其是情感性语文,孩子动情,流泪就是完成教学目标吗?同样,语文学科目标不明确,还表现在年段目标不明确,环节目标、课时目标不清晰。小语室郑宇老师也对课标三维目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为什么过程要作为一个目标?目标是什么?一般是说对于一个学习结果的期待。如果说过程是一个目标的话,这个目标最后所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呢?再说价值观,是否可以和情感、态度来结合?哪有一节课就能完成一个价值观的教育的?关于教学目标虚化的讨论,与会代表认为应注意把握小语课程改革综合化及人文丰富性的尺度,赞成柯孔标副理事长提出的“有限语文”的理念,让小学语文在目标上由感性走向理性。
2.小语课程教学训练性的弱化。母语最大特点就在于其丰富的语言实践。同样,我们的课堂教学如果脱离儿童的语言实践和训练,就会使得我们的教师不从容,心中没底,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虚化和低效。
广西庞继广老师忧虑:一是老师讲得太少,讲得又不精,学生课堂的收获在减少。二是学生的语文基础受到削弱,语文整体水平令人担忧。浙江金剑辉老师提出现在的小语课程“轻基础、轻序列”。浙江全明东老师强调语文还是要有一条主线的,应该是“学语习文”的。我们迫切呼唤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有一条主线来承载,希望能有一个比较好的知识体系和序列,不要把教师的水平估计得太高。他引用沈大安会长的话强调:“语文训练是语文学科的个性”。天长小学楼朝晖校长也提出,能否给三年级的学生提出一个标准──过关作文的标准。如果样本数量足够大的话,还是能出标准的。他觉得这就是序列。北师大姚颖女士也提出:中国古代还是有很多作文训练的直接操作的方式,我们是否去借鉴。比如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学写作,要经历拟作的方式,模仿别人的文章。还有自拟题目或师长命题,自作文或代长辈作文,跟长辈参加写作活动等……再比如到了唐代,是诗歌创作的高潮,要进行很多单项的训练,练声律,练对仗,立意取材,修改加工等。人教社郑宇老师也指出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是对于阅读目标的关注不够。二是需要大力加强阅读策略。台湾赵镜中教授经常介绍阅读策略,但是我们吸收的不多。有些阅读策略,还是需要我们去注意的,比如自我监控的意识、图像化的策略、知识的关联等。对此,代表们特殊指出,语文学科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特别重视并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语言操练和运用的机会。
3.小语课程教学规律性的淡化。小学语文是学科,更是科学。儿童学习语文的过程,既是发展语言,更是发展思维。思维发展,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形象到抽象。同样,小语教育特别倡导“教是为了不教”,举一而反三。
广西庞继广老师谈到课改后有“学生语文能力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两级分化”现象。江西南昌的郭爱香老师指出:“《课程标准》关于朗读的要求,低年级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中年级是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高年级是有一定速度的读。而我们的老师布置学生回家读课文,就提3遍5遍,往往会忽视这些差异性的要求”。北师大姚颖女士也特殊强调,语文教学忽视学生的能力,学生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是变化的。我们的教学设计事实上是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所以我们要充分把握学生现有的基础。对于语文教学规律的重视,浙江全明东老师提出了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视角:现在的阅读教学研究应该做的非常好,但识字、习作需要同步重视,口语交际的研究就更加忽视了。可见语文学科内各领域也因其相对独立性而有其独特规律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说,只有掌握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小学教学才能真正驶入“顺其自然”的快车道。
4.小语课程教学多样性的软化。课程教学多样性是一个丰富的概念。这里着重是指学生语文学习方式和语文教学评价问题。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正如小语室郑宇老师指出的那样:面临一种新的理念时,教师首先要想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改变了以往哪些不足?自身是不是有不足和缺陷?认清了问题,就不会出现课改初期“小组学习”昙花一现,也不会出现课改十年“小组学习”名存实亡。同样,代表们对课改中“评价”这一软肋十分忧虑。四川乐山的殷宗祥研究员从政策方面、课程方面、社会方面对评价的制约影响,提出不解决好评价问题,课改就没有导向的指挥棒。浙江金剑辉也提出考核评价虽不是一个概念,但考什么,怎么考,也是课改需要同步配套的。沈大安会长对学生学科评价也十分关注,指出:我们非常重视考试,但是缺乏对于评价的研究。国外评价有两大部分:纸笔检验、表现性测验。《学生表现评价手册》中介绍了两种评价方式:成长记录、展览展示。纸笔检测怎么做得比较合理、科学,值得我们继续深入地研究。
各位专家,各位代表,2011年作为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特别是对于小语特级教师教学中心而言,对于小语十年课改和未来十年新的起点,我们正关注小语改革的两大走向:一是回归本色,二是走向生本。我们相信在全国小语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小语教育的又一个春天正向我们走来。(执笔人:王显才 吉林长春东北师大中信实验学校校长 全国小语会特级教师教学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二)“语文教学教什么”专题讨论纪实
【讨论主题】语文教学教什么
【召集人】
李明新 段宗平 余 琴

【参加人员】李明新 段宗平 余 琴 陈先云 腾春友 王尚文 王雷英 王永渔 李志德蒋 卉 李莉莉 李海鹏 吴彩花 邢志敏 贾 芬 时广郑 韩海鑫 肖俊宇
刘亚雄 于艳荣 夏迎春 程 弘 李淑艳 林 莘 张德华 李 晶 余洪礼
程惠萍 杨 华 魏 薇

本次论坛倍受大家关心的是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不是一个新的问题,但是,在语文课程改革进行到较为深入的阶段被再次提出,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影响作用。对此,三十多位语文特级教师和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教什么”是目前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分组内的特级教师和专家学者都感受到,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已经不是个别教师存在问题,不是个别课堂存在的问题,而是广大语文教师关注和期待解决的问题。于艳荣(青海省西宁市北大街小学)指出,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周围的老师,他们有种感觉,越来越不会教书了。张德华(安徽省淮北市教育局教研室)李莉莉(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吴彩花(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开元小学)认为,有时候看一节语文课,感觉除了几个生字之外,对学生来说收获并不是很大。语文老师到底教什么?基层的老师并不知道。目前一线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还是很笼统的。李淑艳(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教师培训教研中心)指出,现在的年轻教师,觉得教一篇课文非常简单。20分钟就可以教完。上课时,胡子眉毛一把抓,却抓不住重点。不能根据课文的体裁,有侧重地来设计教学。时广郑(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认为语文教学教什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们很多老师,很喜欢听课,但是并没有弄清楚做课教师要教什么,只是盲目地学怎么教。
可见,不解决语文“教什么”的问题,就无法真正提高语文的质量问题。反思这个问题,李明新(北京小学)滕春友(浙江教育厅教研室)段宗平(湖北教育厅教研室)王雷英(宁波广济小学)认为,它已经不是一般操作层面的问题,既反映了语文理论建设方面的问题,又反映了教师实践认识的问题。由此导致语文教学高耗低效问题长期存在。解决这个问题,势必使语文教学焕发新的活力。
2.“教什么”的再次提出反映了语文学科自身的再次觉醒。
那么,为什么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长期存在?为什么这个问题再次被关注?对此,大家通过讨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特别是王尚文教授(浙江师大)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与深思。
王尚文教授认为,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再次被提起,可能隐含着语文学科自身的再次觉醒。他觉得要从根本上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必须明确这个问题来自“为什么要教”,我们为什么要设置语文课程。他以为叶圣陶老先生其实是讲得一清二楚。学校的各门课程,就好像是车轮的辐条,指向学生发展这个核心。语文教学,有它的独挡之任。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才是语文课的独挡之任。如果我们着眼为内容,那与政治课、历史课,没有多大的区别。
理解什么?运用什么?拿到一篇课文,我们首先要问自己,我教这篇课文,对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有什么帮助。当然,理解离不开理解课文内容。但是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语言文字。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作者要这样说,而不那样说,这就是运用语言文字。语文课程之所以要设置语文,就是要培养这个能力。
同时,王尚文教授指出,理解和运用是一个整体。不要把理解和运用割裂开来。只有“百分百”的语文课,才是最有力、最深刻的人文熏陶。让学生在字里行间去体味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
李明新(北京市北京小学)滕春友(浙江教育厅教研室)段宗平(湖北教育厅教研室)认为,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不是一个新问题。在我们语文教学研究过程中,每隔一个阶段就会出现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今天再次被提起,的确隐含着学科的再次觉醒。这一觉醒,将有助于我们对语文课程基本属性的再认识。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是一个深层次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它的长期存也在反映了语文教学复杂性的客观现实。他指出,在教育走向开放,走向民主,走向科学的今天,这个问题变成所有语文老师关注的问题,说明有更多的教师语文学科的意识增强了,语文学科自身建设又到了一个迈向新起点、新高度的时候了。这个问题解决的价值将在于推动语文教学核心问题的深入探究。
3.“教什么”的问题探讨促进了语文教学的多元发展。
在讨论过程中,大家感到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起点并非从零开始,特别是实践层面,许多同志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有益的探索,深化了对语文课程的认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首先,探讨“教什么”的问题使语文观更清晰,教学专务更明确。

李志德(山西省太原市第六十五中学校)李晶(天津市河东区第一中心小学)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还是要围绕语文来做文章。什么是语?什么是文?听、说归“语”,读、写归“文”,紧紧围绕听说读写组织实施,才能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林莘(福建省福州市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指出,在解决语文“教什么”的时候,我们得清楚语文教学中的几个概念:(1)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2)语文内容与语文形式。(3)阅读与阅读教学。(4)读者与作者,教课文与教语文。概念厘清了,“教什么”才清楚。蒋卉(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实验小学)以阅读教学为例,也谈到相同的认识。她认为,许多语文老师把阅读教学和阅读划了等号。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对象不同、目标不同。教师如果始终是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那她就会忽略指导阅读的策略层面的东西。


李明新(北京小学)王雷英(宁波广济小学)余琴(杭州上城教育学院)等老师认为,语文作为国家的一门课程,语文教学的价值是多元的。既要教语文知识与方法,培养语文能力和习惯,又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前者是它的专门任务,用一句话概括是“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后者是所有学科的共同任务。语文教学实施中,要在完成自己专门任务的过程中完成所有学科一般性的任务。而我们今天迷失方向,往往是忽视或丢失了专门任务,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李莉莉(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则从语文课程性质的角度指出,新课程实施以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问题,始终是老师纠结的一个问题。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不能够分割的。在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情况下,我们怎么学习一篇课文,让学生更便捷地去理解,这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滕春友(浙江教育厅教研室)段宗平(湖北教育厅教研室)指出,我们要认识到语文教学的全面性价值,同时也要认识到语文教学的个性价值。特别是在体现个性价值上,我们要结合具体的年段来深入地研究语文教什么。同样,不同文体、不同课时,都值得研究“教什么”的问题。
其次,“教什么”的问题探讨促进了语文教学多角度的实践研究。
第一,一些同志的实践与认识反映了对“教什么”的系统思考。程惠萍(山西省太原市青年路小学)提出了回归语文;回归学生;回归生活的“三回归”主张。回归语文是指一篇课文可挖掘的教材点很多,语文老师必须把语文核心的价值挖掘出来。回归学生是指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核心。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找水”,应该站在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思考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是指语文老师不要把自己当作神。一个语文老师要善于把自己引退,把学生引向广阔的语文空间去。我们要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华丽转身,让学生把所学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智慧。林莘(福建省福州市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面对教什么的问题,觉得备课时要做到四点:凝聚文章的魂、把握文章的脉、点击文章的心、挖掘文章的法,以点带面,举一反三。时广郑(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指出,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这不是对立的矛盾,这是统一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只有把教材教好了,才能解决用教材教的问题。如何把教材教好,他认为应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考虑。(1)从大处来着眼。依据课标所规定的学段目标入手,确定教学目标。既不降低要求,也不越位。(2)要从具体入手。即依据教材所要求完成的具体教学任务入手。(3)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实际、习惯情况来设计语文教学。肖俊宇(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老师认为,“教什么”需要有三个重视。(1)重视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2)重视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3)重视理清文章思路能力的培养。
第二,许多同志认识到强化目标意识有利于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张德华(安徽省淮北市教育局教研室)王永渔(贵州省六盘水市教育局教研室)认为,要强化课标意识,从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学时目标入手确定教什么。不同年段,具体目标也不相同。夏迎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教育学院研究院)指出,目前的语文教材目标不清,方法不明。我们的出版社、专家们,编写教材时,能否让我们的老师知道该做些什么?我们说的许多目标太泛了。只有把目标弄清楚,我们的老师才知道怎么教。刘亚雄(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则提出自己的见解,语文学科有它的特殊性。语文教学教什么,实际上就是要解决语文课堂教学重点教学目标问题。如果我们每个一线的语文老师以课标为依据,将课标对每个年段的学习要求都了然于心,能根据年段目标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目标的方向不至于偏离。

第三,一些同志还从更多的视角就“教什么”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邢志敏(辽宁省实验学校)主张从生本的角度来思考。小学语文教学归于“小”字,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对语文的向往是非常重要的。魏薇(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认为,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将直接影响“教什么”的问题。她指出,无论什么版本,课文后面都有提示性的内容,告诉我们教什么的范围,但这不足以让教师有效地把教学内容提取出来。语文老师都要过文本解读的关,没有这个基础,不可能深入灵活地用教材。有的语文老师误读课文,把握不了文本,素养不高。语文教学能不能解决好“教什么”,与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密切相关。李淑艳(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教师培训教研中心)则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角度提出自己的认识。她结合“小学语文学会学习”的实验认为,低段要贯穿两条线,一个是识字,另外一个是读说背的训练。中段把阅读的操作方法,列入教学内容,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到了高段,学生就会逐步达到了叶老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水平。建立有序的阅读教学的训练序列,明确阶段性的训练目标,就能基本解决阅读教学教什么的问题。韩海鑫(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小学)在会上与大家分享非语文学科的案例,从东、西方的教学案例比较中,使我们思考“教什么”。程弘(陕西省西安小学)指出,在教给学生知识的时候,不能忽视调动、培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热爱阅读、倾情于阅读、倾情于写作的情感。

4.“教什么”的问题解决呼唤语文学科理论与教学的创新。
如何根本解决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王尚文教授(浙江师大)认为,要建设新的语文学。新的语文学是由“语用学、语言美学、哲学解释学”等组成。这将给我们的语文课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学科支撑,真正能够实现华丽的转身。魏薇(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指出,语文教材至今也没有打破文选式的结构。这种教材,我们拿到的每篇课文是相对独立和完整的。而语文教材编排缺少逻辑性,文选式的编排方式也很难打破。之所以难以打破,与语文学科自身建设的不完备是有直接关系的。李明新(北京市北京小学)老师认为,语文教育或语文教学到了一个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时候了。如果没有理论创新,我们的研究可能还在这个高原地带做一些低水平的研究。我们如果没有稳定的共识,没有一门具有学理意义的学科立在那儿做指导,语文教学研究就会存在钟摆现象。目前的语文观千差万别,这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实践的摇摆。从理论层面,我们需要再次思考语文教育中的语文观、语文价值观、语文课程观、语文教学观,只有把这些方面的理论更深入地研究了,我们教什么的问题才会越来越清晰。在理论创新的同时,语文课程的研制、语文教材的编写、语文教学的模式等都需要新的探索。高水平的课程研制既能回答为什么教,又能清晰回答教什么;高水平的语文教材则科学地实现用什么教;而教师更多的精力则可以用于研究如何教。可见,解决教什么是个艰巨的系统工程。
在讨论中,陈先云(人教社小语室)主任认为,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可以从课程层面与教材层面两方面考虑。在目前情况下,教师从教材层面研究更有现实意义。(执笔人:李明新 北京市北京小学校长 全国小语会特级教师教学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三)“语文教学改革展望”专题讨论纪实
【讨论主题】语文教学改革展望
【召集人】 易 进 杨 屹 赖正清

【参加人员】易 进 杨 屹 赖正清 汪 潮 黄 兰 董 琼 董蓓菲 王 慧 邹春红 吴 群 李亚东 仇千记 王崧舟 盛新凤 俞国平

展望一:关于语文课程和教学形成一些基本共识
若干年来,语文教学在教育理念上常常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语文教学实践也呈现着非此即彼、左右徘徊的钟摆式发展轨迹。以至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仍然存在目标不明、内容不清、实效不高等各种问题。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们对语文教学教什么、为什么教等基本问题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稳定认识。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系的董蓓菲老师提出,语文教育之所以被骂得很多,就是因为语文教学具有复杂性。我们处在一个转型的时期,既要继承好的语文教学传统,又要和西方的教学努力站到同一个水平上。课改十年来,从课程改革、考试评价改革再到教材改革,各种各样的教学思潮走进课堂,对教学实践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但是相关的理论研究没有跟上,也没有特别明确的操作方法。因此造成课改十年的成效不如大家期望的那么明显。
吉林省吉林市的邹春红老师从教研员的视角提出,语文教学的理论太多,令人眼花缭乱;实践中对新理念和新方法做“加法”多,“减法”少,总让人目不暇接。从历史发展看,语文教学实践总在左右徘徊,一直都在探索之中。80年代阅读教学重故事内容和人物分析,有固定模式,从内容到内容,把针对内容的训练当成主体。90年代初提出语文能力培养的要求。很多老师将加强语言训练当做语文的本质。后来“课改”提出加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要求。这中间可谓花样繁多,但课堂的实效性却不强。
重庆市第二实验小学的黄兰老师搜集了许多老师对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期望,他们期待将来大家能够理清语文教学的本质,使老师们走出混沌,不再纠结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等问题;期待语文教学不在专家的辩论中徘徊和丧失自己。
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的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也指出,“语文的本质和个性在哪里,这是课程改革狂飙突进后留给我们身后的反思”。
经过几十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关于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已经可以取得一些共识。语文教学的复杂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通过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对比,可以在一定程度揭示语文课程的特殊性。
正如王崧舟老师指出,语文教学为什么在很长时间里没有清晰的内容和目标?其他学科课程标准里都有内容标准,而语文课程标准里则没有,这是否透露着语文教学自身的悖论?一方面它有其规定性,但语文学科的言语性和母语的习得性又使我们很难对语文课程内容进行准确的预设和表达。他还提出一个追问,即纷乱的教学现象是不是掩盖了语文学科不是知识学科这一事实。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的柯孔标老师对此的回应是,语文肯定不是知识学科,但语文教学时刻离不开知识。但对于语文教学到底要教什么知识,目前还不是十分明晰,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他结合英语学习的经验指出,初学英语时学习了大量语法知识,但在实际运用英语时,语法规则大多已忘掉,但是讲话时还会体现出对语法的运用。这就像建筑时的脚手架。建房子时必须要有脚手架,但是房子盖起来,脚手架就撤掉了了。
对语文本质和特征的准确把握必须澄清相关方面的相互关系。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的汪潮老师提出不同层次教学内容,即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教材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学的量变和质变的关系等。王崧舟老师和同样来自浙江的盛新凤老师还讨论了语文内容与形式,即言与意的关系;语文训练的科学序列、实用性与“小火慢炖”式的积淀、精神陶冶之间的关系;显性学习和内隐学习的关系;知识学习与能力养成的关系,等等。他们指出,就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而言,教学必须首先保证内容的确切,再选择方法;就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而言,教学内容不同于教材内容,教语文不等于教教材。
展望二:语文教学实践有所改观
首先,语文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清楚教学内容。
教学实践的改观首先表现在教师身上。他们对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能够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包括教材文本的体裁和体裁等)恰当设计和表述教学目标,并能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落实目标。实践证明,在特级教师的引领下,普通教师通过参与教学研究可以形成比较明确的目标意识,比较清楚地把握语文教学的内容体系和训练序列。山东省青岛市南京路小学的杨屹校长和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教研员吴群老师通过生动的案例介绍了她们在此方面的尝试和收获。
杨屹校长首先分析了班级授课、年级累进式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即教师对学生知道或不知道什么,只有大致了解,缺乏针对性,尤其是难以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突破课堂教学的现实问题,就需要采取个人化的教学策略,诊断每个孩子的学习起点,确定精确化的指导内容和方式。她们学校的尝试是,组织教师通过专业化的学习和共同研讨,依据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理清各个年段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的努力标准,再将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努力标准比对,明确学生需要有哪些持续的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学校又尝试根据一般学生达成努力标准的学习过程绘制“教学路径图”,明确具体的课时目标和课堂教学环节目标。在教学实施中还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和进程及时测量和监控,并依据测量数据指导后续教学。
吴老师的团队主要开展的是建构教学模式的研究。开展此研究的意图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模式规范教师的教学,改变教学过于随意的现实问题。在学习借鉴新教育的一些研究成果基础上,教师将教学目标分为基础目标、核心目标、拓展延伸目标三类。基础目标是学生不用教就会的,核心目标是教学的重点,拓展延伸目标主要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的较高要求。教学过程基本分为三个步骤,一是检验实现基础目标;二是突破核心目标,包括汇报预习收获、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归纳整理展示交流、语言实践等四个环节;三是通过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深化拓展延伸目标。通过一年的实践探索,教师的目标意识浓了,经常思考和反思三类目标如何设定,备课时会考虑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能够落实教学目标,阅读教学更加关注言语形式的指导,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得到控制,学生主体性得到更好的发挥。
其次,学生能够在课堂潜心学习,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改进只有在能对学生学习带来积极变化时才有实效。浙江省乐清育英小学的俞国平老师提出要建立“以学为主”的课堂,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集中的内容,有充分完整的时间,学习过程能够表现出整体、连贯、有层次地提升。概而言之,“教学内容上以学定教,教学过程上先学后教,教学要求上多学少教,教学评价上以学论教”。董蓓菲老师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联系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提出的教育公平问题,提出语文课堂要追求教学公平,力求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她结合去年年底“两岸四地”活动中香港老师的授课进一步指出,阅读教学应该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谈论自己的感受。
以学为主的课堂并非忽略教师的指导作用。盛新凤老师指出,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主客相生的关系,是师生相互作用、教学相长的过程。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师从“请跟我来”式的教学转变为“我跟你去”的教学,但实践中出现教师该讲的不敢讲、不敢展示等现象。而理想的课堂应该是教学互动,教与学之间不断地相互转换。
对于教师在语文课堂指导什么,阅读教学当然是要兼顾语言内容和形式,将对知识性内容(如写作方法等)的理性分析和运用与对文意的感悟和体会有机结合。此外,董蓓菲老师结合PISA等国际测验项目的阅读测试题指出,阅读教学要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对文字产生意义,形成自己的理解,由此发展其阅读兴趣及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的能力。她还结合国际阅读测验(PIRLS)的试题案例提出,目前中国学生缺少的能力是在读完文章后作出自己的评价和判断。要培养这种高级思维的能力,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必要的指导。她举出的试题问题如,“你觉得老鼠容易被骗吗?说出一个理由。”“你认为罗伯是个怎样的人?举出两个例子。”“文章的哪些内容可能令人不相信?”当然,语文教学不仅仅是阅读教学,还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其他方面的语文教学。比如习作、写话,包括写句子的活动;再如听记、口语交际,等等。
展望三:语文教学研究的深化和扩展
语文教学实践的改进要以语文教学研究的成果为依据。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需要多方面力量的参与。包括政府、课程和教学领域的专家、教材编写者,也包括广大教师。
针对目前语文教学研究的现实情况,未来的语文教学研究在问题范围方面要进一步扩展。首先,如黄兰老师和邹春虹老师所说,要从“阅读独大”转变为对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都给以足够的关注。尤其是在公开课的研讨活动中,目前许多公开课是以阅读教学为主,其他课型极少。以后的教研活动要力求改变这种现状,增加对其他课型的展示和研讨。其次,语文教学研究要兼顾课内外的语文学习,将课堂教学研究与课外阅读、语文综合性学习等活动结合。再次,语文教学研究要从重点研究如何解读教材、如何教转向兼顾研究学生如何学及学得怎样等。
在语文教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方面,汪潮老师提出要有一种整体观。例如,对于教学内容,不能孤立地讲选取哪个内容,而要从整体上进行思考。盛新凤老师也提出,对于语文教学改革,我们的思维方法中应该有一种融通的思维。至于具体的研究策略,董蓓菲老师提出,要用科学的态度对我国100多年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历史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出被时间证明是正确的一些规定性要求,比如识字教学、课型教学、文体教学等。此外,她和董琼老师都提出,对国外母语教育的实践经验也需要以科学态度进行分析和选择性地借鉴。
展望四:语文教材为教学提供具体的导向
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不清、内容不明的现实问题,许多老师指出现行语文教材在教学指导性方面存在着局限,进而对语文教材的改进提出了期许和建议。浙江省龙游县的教研员赖正清老师介绍他们对3000多位学生的调查结果。该调查主要考察学生和教师对语文教科书中的的选文的满意度和喜爱程度。结果发现学生的喜好与教师的想法有一定差异。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教科书在可读性方面还可以进行一些改进。同样来自浙江的俞国平老师也曾对教师进行过调查,请他们说说如何确定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内容。结果发现许多教师对此没有明确的想法,教学设计时“想当然”的成分很多。教科书没有将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实转化为有序的教学内容。为此,他的展望或者说期许是,建设高质量的教科书,在教学内容方面有较高的确定性,并有明确的导学系统、练习系统。综合而言,就是语文课程教材化,语文教材教学化,或者说教材内容课文化,而课文练习化或实践化。
此外,黄兰老师还提出,教科书内容要突破课文主导的面貌,通过教材的组织结构使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教学内容与阅读教学(课文)一样有一定的地位。

结束语:特级教师对语文教育事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为时半日的讨论,不仅仅是提出了对小学语文教学未来发展的展望,而且展示了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们在未来引领语文教育事业发展的巨大潜能。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个主要学习领域,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有自身的规律。这些使语文成其为“语文”的规律需要我们去发现并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只有揭示和把握这些规律,才不至于使语文教学随社会风潮的变化而左右徘徊,来回摇摆。探索和揭示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这不仅仅是学者或专家的责任,更是广大教师的使命。特级教师大多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取得了显著教学成果,他们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植根于实践,又有一定的思想提炼,完全有能力也有必要为探寻语文教学发展方向发挥作用。
事实上,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正在并将继续带领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合作研讨、教学尝试、课例研究,探索明明白白教语文,让学生清清楚楚学语文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期待在不仅的将来,特级教师们可以作为一个专业群体,将已经取得的实践研究成果汇聚成册,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指导性意见,也为教育主管部门、教材编写人员,乃至师范教育和教师教育提出建议。(执笔人:易进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全国小语会副秘书长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叶
澜         
各位老师,各位参与论坛的特级教师们、各位领导,今天坐在前排的老师辛苦你们了。现在给我的时间大概是一个小时,刚才我们张老师说让我开题,听了前面的开幕式就知道题已经开了,我们这次来讨论什么?以及我们的领导,我们的主任,他们对语文教学一些想法,以及当前要研究一些什么问题的思考,我觉得这个题已经开了。我作为一个非语文教学的专门研究人员,不大可能来开题,我只能和各位做一个交流,谈一谈《中国当代语言改革之我见》,这是我的一个看法,这样一个看法作为论坛就是交流不同自见的场合,非常感谢会议的主办方,邀请我来参加这样一个会议,让我有机会跟这么多语文教学当中的精英,包括前排在座的,听说都是浙江省语文教学的骨干教师,跟这样一个层面的老师来探讨,来谈一谈我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看法,给了我这么一个机会我非常感谢。可能大家说,你不是专门研究语文教学,为什么你愿意来讲。我告诉大家,我很喜欢语文,喜欢语文从小学就开始,这要感谢我的老师,他上课首先他非常注意普通话,所以大家觉得我的普通话还可以,不是说的上海腔很重的普通话。另外,他教的我喜欢看书,喜欢朗读,对语言课有一种感受,这样一种培养,让我到现在还是离不开阅读,不仅阅读我的专业著作,我的床头总有一些文学方面的杂志,散文之类的东西,这一类作为我的精神调节非常重要的资源。其实我现在确实稍微忙一些,没有整段的时间让我像小时候那样捧着一本小说不放,可以一个晚上啃完一本小说,但是我现在是慢慢的享受,这种爱好什么时候开始,在小学就培养出来了。
我对文科的兴趣就是从对阅读的兴趣开始,对人文的感受开始,所以到高中自己就很明确的知道,自己喜欢人文科室,所以我报大学报的都是文科,最后选择教育,因为我觉得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所以我是华师大教育系毕业,在整个大学其中,也没有只读教育的书,各种书,特别是文史书,还有外国古典小说的系统阅读,那是在大学里完全的,喜欢是多么重要的事情。正因为这样,也许因为我比较爱好文学,所以我对教育完全不同于完全是理性的、科学的、数字的,而是这种用心灵去感受的,所以这种理解是体悟式的理解,这种文学给人带来这样一种特别心灵的丰富。接下来我在大学毕业以后,当时被分配在华师大,当时毕业留校都是规定让你做什么,我就分配在小学教学法的教研室,我又是小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从事这方面,因为我是从小到大一直在学校里读书,这么顺着上来的,没有过小学教育的实践经验,所以我们那里有一个规矩,凡是做小学学科教学研究的,没有经验的要到小学去锻炼两年,所以我那个时候到小学去锻炼了两年,到华师大附小,第一年我是满怀信心的进去哭着鼻子离开课堂,这时我发现我学的在东西在课堂里不能解决问题,孩子不满意你这个是不是教育系的毕业生,他觉得你这个课抓不住我,他就讲话,他就乱,所以搞了一年左右的六年级的乱班,后来我又教二年级,再教三年级,这个时候孩子稍微小一点,我周边的老师教我经验,你要怎么对孩子,不能一天到晚笑,你笑他们就爬到你头上,后来他们发现叶澜不大会笑,带着孩子的时候很严肃,手还要放在背后,那个时候就慢慢的三年级教过来,当时觉得好象是进了一个炼狱,是这场苦难,但是现在我非常珍惜这段经历,所以我觉得小学语文老师,小学老师不容易,不是你有很多的学问就能做得好一个小学语文老师,所以我对所有看不起小学教师的人,可能我心里首先看不起他,我觉得他不懂教育,不懂童年的重要,不懂教学可以是在一定的意义上,是人类最需要创造的一个工作。我回来以后,文化大革命等等,我就开始做教育基本理论,但是这样一个小学教育的情节在我心里面扎下来,结成了。最早在80年代初期跟着刘福年(音译)校长一起做中小学语言教学改革一条龙的研究,当时在附小从事工作,在80年代跟天长小学发生了关系,所以我对天长还熟悉,天长的老校长李校长现在已经故世,但是我们是非常熟悉的,我跟着我们的刘福年(音译)校长做研究,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做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作文写作的研究,这个研究是我第一次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来看小学语文教学,在后面90年代周期开始,1994年开始,有一点了解,并不是都了解,我开始进行以转型时代的学校转型为主题的一个大型研究,那就是新基础教育研究,刚才大家听到了,介绍我是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主任,我纠正了腾主任,我说我不是新基础教育课题研究,因为今天你们的中心在课程与教学,所以把我也往那边套了,其实我不是,我就是做新基础教育研究,它是一个学校的整体改革研究。另外他刚才提到,在新一轮的课改当中,我把教学和生命结合起来,我稍要纠正的,我这个不是在新一轮的课改之中,我的研究在课改之前就开始了。
大家还记得我刚才那篇文章,提到的那篇文章《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那是1997年的发表,课改是从2000年开始的。现在我们的国家在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的重心是放在课程改革,所以一讲什么都变成了课改,其实我做的是整个学校的改革,在整个学校的改革当中有教学改革,但教学改革不是学校改革的全部。教学改革当中有各个学科的改革,我们的重点是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最基础性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本来不想说那么长,但是我想等一会人家把我当课程专家,其实课程改革的会,高端领导性的会议,我一次也没有参加过,所以大家不要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我的理念,也不是我的想法,这是一个更大群体的研究,我只是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愿意在当代这样一个大时代,社会转型的大时代,做一些我认为我能够做的事情,那就是我愿意跟小学、中学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校长一个一个学校,我们一起来做学校转型性的品格,来创建新型学校,这个改革我们已经做了15年,在两年以前,我们完成了三个阶段的研究,现在开始我们在激励学校做生态研究,做学校改革的生态区建设研究,我让大家了解我一下,抱歉一说又占掉了一刻钟。今天我可能不能把我的想法全部跟大家交流,我知道因为你们接下来还有50分有一趟课,所以我的时间会在10点40分。不管讲完不讲完就结束,因为后面大家还有一个活动,我现在不可能认识大家,但是我想让大家认识我,以后我们需要的时候,你们就会知道了叶老师是干什么的,有什么事情可以找她,这样交流起来不会比较盲目,以为叶老师是干什么的,这是第一个;同时也就说明了,我为什么愿意来参加这个论坛,就是因为我对语文有感情,我对语文教学的改革,特别是当代的改革,有所参与,有所思考,有所探索,有所体悟,当然跟你们专门,这么长的时间一直在从事语文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的老师,那还是有距离的。我最深的感悟那就是改革不容易,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刚才大家的界定是从新课程开始,新课程到现在已经过去十年了,现在第二个十年开始了,我特别欣赏翟老师刚才的发言,我们要回过来再想一想,到底我们现在走到哪里了,我们做了一些什么,我们长了怎么样,我们还可以怎么长,我们还应该怎么长,所以这些问题,十年一截再明确一下后面的发展方向,这是这次论坛的主题,这个主题选择的很好,其实人就是在学习实践反思重建中不断的朝前走,因此这样一个聚合,让我们集中的对已经有的东西做一次梳理,我们的成绩,我们的发展,我们的困惑,我们的问题,我们的追求,语文特级教师研究会在这样一个时间成立,我觉得很是时候。第一次的论坛,就抓了这么一个问题,那是一个有远见的思考。
看了大家的两个主题,一个就是对改革,当然改革有一个现状的平息还有未来的思考,我把它归成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样来认识当前中国的语文教学改革。第二个问题提出了语文教学教什么,我看了你们给我的通知里面讲的两个,语文教什么,教了那么多年大家想教什么,挺有意思,这是什么背景下提出语文要教什么。从我的一个想法来讲,最好还有第三个主题,就是特级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这样一个问题,我相信任何一个人,我觉得越是走在相对高端的人,他更加要思考自己的发展问题,很可能到了高端,就出现一个高原状态,可以把已经有的东西用很长一阵子,因为我们的特级教师都是佼佼者,有的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靠现有的这些东西,跟广大刚刚进来的,或者是其没有悟出太多门道的,并没有真正对这个学科下功夫的,比起来我们绝对是特例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是不是我们就可以依靠我们已经有的东西再过那么十年,所以有一个我们自身的发展,只有在自身追求发展的人,才有可能引领队伍发展,所以这样一个发展,即是我们特级教师已经在思考和努力的,同时它也是我们语文教学教师队伍整体的发展,这个带头羊这个群体怎么引领在改革的风浪中不断的往前的问题。这个问题你们也没有提出,如果我真要谈这个问题,我很想和这些特级老师教朋友,更多的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追求,了解他们的思索,了解他们的创造,了解他们的困惑,只有这个时候我们会更多的交流,所以这个问题我不敢谈,但是我觉得显然是我们特级教师,研究中心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刚才翟老师也谈到了我们自己发展的问题。
今天我本来就想谈两个问题,时间来不及就少说一点。第一个问题,深入认识语文教学改革的复杂性。第二个问题,重新审视语文学科的基础性。没有对第一个问题的思考,就不会出第二个问题,所以我想第一个问题先跟大家谈一谈我对语文教学复杂性的认识,现在我总的一个感觉,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复杂性都有体悟,但是一个在当代语文教学的复杂性、挑战性,它独特在哪里,好象还比较缺乏一个系统的梳理。所以我想谈一谈,这也许是搞基本理论人的学术倾向,可以说是长处,也可以说是毛病,做事情把一个问题想得比较明白再去动,而不是说动起来再说,看别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希望用自己的头脑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包括改革的行为。我认为要认识这一个复杂性,我们必须看清楚当代是一个什么时代,那就是中国社会很少遇到的大的社会转型的时代,充分的意识到这一点的挑战性,它跟我们处在一个平稳发展的时代不一样,所以我跟我的学生,跟我一起合作的老师都讲这句话,我说我们遇到一个大时代,今天我们不好好做,不是时代对不起我们,是我们对不起时代,是我们没有读懂这个时代,是我们不懂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多少的挑战和机遇,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是出大师的时代,这些大师未必都是高校的教师,或者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我们小学教师里完全可以出大人物,比如说叶圣陶先生大家都非常崇敬的,他也当过小学老师,所以在这样一个问题上面,当然不仅因为时代可以让我们当大师,所以我们喜欢这个时代,其实大师都是赋予时代重任搞得清楚社会从哪里走,我该做什么这样一种自觉的人。我觉得一个人能够自觉的把握自己的命运,那么他就是一个最幸福的人。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尽管是小学老师,可能我们真的很忙,天天面对着那么多的孩子,把一节一节课上下来,就非常的累了,还管它什么时代不时代,但是你不管时代时代管你,可能我们在生活上,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已经能够感受出这个时代的变化给我们提出种种新的可能和问题,但是也许把这样一个时代的变化和我们语文教学本质关系的认识,也许觉得远了一点,搭不上边,其实它是非常紧密的,我们可以很简单的说一说,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很剧烈的两个转型时代已经过去了,一次就是春秋战国,还有一次就是晚清到明国,这是我们结束几千年封建的时代,进入到近代,现在又在努力的奔向现在历史的进程,如果回顾这两个时代,我们不说很多,就在语言文字上面,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的时候,那就是语言文字,最初文字发明创造的很早,初步的成型就是皇帝时代的产物,当时大家对文字的创作,有过一个说法,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文字的诞生,一个民族文字的形成,在人类的历史上是一个惊天动地的事情。甲骨文一路演化过来,最后到秦朝大变动的时期,各种各样的字体,各种各样的解释,都呈现到秦朝的时候,我们开始了统一,到汉朝的时候,第一部文字书那就是尔雅就是已经存在了,而这个尔雅根据小学古代对文字、训诂、音韵这些研究称为小学,这个研究它认为就是在战国时期形成,到汉朝做书了。这样一个大变化的时代,语言、文字都会有一种很剧烈的变动,也就是说这个变革时代,跟语言文字的变化关系非常的密切,一个大时代改革深到什么程度,原来的语言文字的方式受到挑战,这个改革就大了。我们说从晚清到明国,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从文言文变到白话文,到了白话文以后,大家都知道鲁迅、胡适都是新文字运动起首推进者,这样的一个变化,到1920年当时的教育部就下文,小学的一二年级语文教材全部要用白话文,所以今天白话文为主的语文教材,就是从一场大争论,然后再一点一点的摆过来,到2000年作为正式的文件定下来,一步一步的推进,这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变革。当时胡适关于文字改革有两段话很精彩。第一段话在语言文字的严格上,从来小百姓是革新家,而学者文人都是顽固党,这是一个通则。第二个,他说促进语言文字的革新,是让学者文人明白,他们的职务是观察小百姓语言的趋势,选择他们的改革方案,给他们正式的承认,所以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语言文字的发展,在整体上它是有时代性的,到了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语言文字本身就接受挑战,它是一个从俗到雅的过程,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过程,因此今天这个大时代,我们又一次在语言文字的本身遇到了极大的挑战,所以我们教语文,不知道大家意识到没有,我们已经又一次面临着,我们所教的最基本的载体,语言文字面临着时代的挑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冲击,不用举很多的例子,大家身边都能感受到,就是网络、信息技术,它已经开始影响了我们新一代对文字的理解,网络阅读、网络语言、网络写作,包括网络上发明许多新的字,所以整个语言文字所有的,包括语文阅读,从写字、阅读到说话,都面临着网络时代的挑战,而孩子们对网络世界的亲近,可能都超过我们,所以我们就要面临着一段,不仅是看文字书,而且大量的跟网络接触,网络阅读,在网络深会写微博等等,这样的一群孩子出来了,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怎么办?把网络语言都关在外边,还是怎么样,还是都吸收,还是怎么办呢?所以网络阅读到底我们是应该赞赏还是应该批判,那都是简单化的,恐怕不是批判和鉴赏两级选择,它需要我们做认真的研究思考。正因为这样,还有外语来了,现在我们很多的读书当中,如果没有一点外语基础的话,经常会碰到外语的拦路,作家写作写着写着加了一段外语的词,一段外语的表达,不仅仅是这个了,现在方言向普通话战了往往是发出了救救汉语的呼声,我们上海发出了救救上海话,改革开放的时候,最时髦的语言不是普通话,首先是广东话,广东话造字最能干,读香港的报,开始我们读不懂,他们会把口语变成文字的方式来表达,最近我们上海新明晚报就专门开开辟了一个栏目,叫做学学上海话,它是文字表达的如果不懂上海话,你去看它文字,比如说厉害,上海话有一个结棍(音译),他写出来是结棍(音译)的方式,怎么能看得懂,现在杭州话也要变出来的,在童谣里杭州小雅儿(音译),北方的老师就不懂,方言都冒出来,都愿意在语言文字上面有他们自己的贡献。还有古文,我们对小学教育文字的研究积极性很高,现在开始现在让孩子小和尚念经的念三字经、千字文、经典诵读等等,不可能全懂,这样很多古文的东西也来了,也进入到当代的语言文字之中,所以古今中外,哑语和方言,全面的在那里大活跃,所以我们语文老师,仅仅就知道我们语文课教汉语拼音,这一些恐怕不够,我们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这样一个丰富多元的,各种意想不到的东西都在往上冒的时代我们怎么教语文,这样一个问题就反映出来,何况这还是最基础的语言文字而言,更不要说文学的价值取向,孩子们文学的功能,原来我们文道的问题讨论的很多,现在不是文道了,最主要是语言文字的表达,要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这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表达自我,表达独特的感受,我们相信大家都会感受到,韩寒的文字和叶圣陶的文字不仅文字的风格不一样,表达的东西大不一样,所以在一个价值观多元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东西,我们的孩子会读书了,你就挡不住他去读各种书,也不该挡,语文教学应该给他什么,如果单一的贫乏的就好办,现在是如此的丰富,集中各样的价值观都有了,在小学的时候会识字就叫爱读书了,小学四年级开始,一本一本当年的革命小说,铁道游击队就一本一本的啃下去了就读书了,所以孩子的读书,有什么就读什么。那么语文教学干什么,我们课堂里这样一堂一堂课的上,一篇一篇课文的教,我们究竟为什么呢?是不是满足于会识字、会读书、会理解课文段的大意,会知道写作的手法,会自己运用这些表达他想要说的话就可以了呢?所以在这样一个复杂社会的背景下,他让我们要重新思考语文教学的价值,它的价值除了它的最本体的这些以外,语文教学哪天说不要识字不要写字,那就混了,什么时候把这个推倒历史就要惩罚你,有的从文革出来上一年级,正好十年初中毕业,如果写出来的东西没有人教就这样长着,那写一篇文章错别字是不得了,努力把他能够写的字在句断中来表达,你只要读得懂就算了,你知道他写的是错字,文革最大的返回是回到基础,所以基础教育你永远不要忘掉你的基础是什么,砖块是什么,但是光知道基础是什么,砖块是什么,还不等于你懂了基础教育。

刚才几位老师的发言,在人的成长中,在他生命的发展历程中,他的一个独特的育人价值,我们讲育人马上想到道德教育,不是的,人是一个全面的,是一个丰富的,整体的一个生命体,他有多种需求,一个人的成长,不是分开来,他其实在生活中不断的感受价值,不断在体验着情感,不断的在锤炼着意志,不断的在发展着认识,不断的和不同的人交流,所以在所有的这些不断之中,都不能没有语文,因此在这样一个复杂的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可以有很多的教法,很多的技法,很多的风格,但是我们需要有一个对这个时代它赋予我们独特的教育使命的认识,然后把这样一个对新人培养的认识,划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之中,所以语文教学是最要划的方式进行,而不是用加加减减的方式进行,那么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我们首先要考问自己的时候,我有没有弄明白,当代小学的教育,在培养人当中,我们要为孩子奠定怎样的人生基础,我们现在都会说,小学教育为人的一生奠定他的发展的基础,但是我们有没有意识到,这个时代所要求的人生基础和我们全面处在一个相对平静,甚至是封闭的时代,它对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都会讲,我们要追求高质量,但是当代高质量内涵是什么,什么是当代高质量的要求,跟过去时代的差异在哪里,问题在哪里,这些问题不仅是从事教育人应该思考的,我认为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使自己不处在昏昏状态都要思考的问题,都要学习的问题,研究的问题,而语文教学,又是有它独特的重任,这是复杂性的第一个,我是从大的方面来说,从一个时代来说。
我们再看一看我们圈内,可以说对语文教学的七嘴八舌,大概当代也是到了跟过去比的一个最高峰,谁都来说语文教学。我跟大家说我喜欢语文,我又跟语文的教学的改革一直在参与,这些年的改革当中,十七八年的改革听的最多的课就是语文课,我不听名师,我听一般老师,因为我觉得中国的教育是千千万万的普遍教授撑起来的一个大厦,如果普通教师他不愿意改革,他不变,那么千千万万的孩子他就会在这个教育中受到很多的损失,我们天长很好,但是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天长。所以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是草根,做普通学校的改革,像天长这样不会欢迎我,因为他们已经有名气了,他们有自己的传统了,他们已经能够独立的改革,从事他们的研究,所以天长我就不来了,就是这个道理,不来干扰他们,让他们好好做他们愿意做,一步一步用他们自己的实践体悟当代的教育,这个很好。但是我感受到更多的老师,还是希望我们能够和他们真正的作为合作伙伴一样共同来探讨当代的改革问题,正因为有这样一个新结,有这样一个投入,我更加关心语文教学的评论,我看到报纸上批评不得了,当然也有特级教师的经验介绍,怎么教语文,他们独特的感受和观点也都很精彩,但是从新闻的角度来说,更夺人眼球的是批评,谁敢骂语文好像还蛮英雄的,我看到各种对语文的批评意见,有一次我看到一个老师的一篇文章,我特别感到这个老师好,他说我们不理他,这么多的人七说八说,都说我们不好,这个要我朝东,那个要我朝西,还有一个叫我朝南,还有一个叫我朝北,我到底朝哪里走?我朝我自己认定的方向走,这个思想好,他认为他需要独立思考,而不是谁的权利大,谁的权威性高我就跟谁走,他需要思考研究,不是一种盲目的自大,盲目的坚守,而是在一种批判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特点去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如果回顾一下,语文教学我们圈内各种各样批评的主题重心也是在不断转换,也许我说的不是很全面,我相信我们特级教师会梳理的更加清楚。
最早的批评是对我们语文教师水平低的批评,这一次文革刚刚结束的时候,很多写错别字,念错字等等,语文教师自己文理不通,还要来教孩子,就延误学生,所以那时候主张语文教师基本语文素养的提升,包括写作文,你自己要写下水文这一类的特别多,这是第一阶段,是涉及到语文教师基本素养影响学校教学质量这是第一类。

第二类慢慢考试恢复,对语文教学的批评,集中在教学评价质量的评分,特别是对考试,语文的考试评分,我们高考0分也出现过,100分也出现过,0分是不拿出来的,但是大家内部是知道的,100分大家也议论纷纷,是否作文可以打满分,最后发现有一次打满分是抄的,有这样的情况,更多的是对平时的考评,这是家长的意见,最近华东师大有个教授就在文汇报上发表了,有一个意见,最后很多文章,很多报纸都转载,我看到了好几次,他批评的是小学,他一个中文系的老师,他做不来小学的语文卷,所以批评的是小学语文,比如说对词义的理解,同义词,这些东西有的时候不是只有一个答案,有几个答案,但是我们有标准答案,其实是可以替换的,我们给他做,所以对小学老师教学评价的问题上,比较多的批评的是死守、刻板、规范,整个档案包括作文也是这样的,老师有个范文设想,有一个主题阐述的设想,所以在这个时候,孩子利用他的想法和选择的时候,往往扣分会扣的很厉害,包括作文现在跟多都是套路作文,第一段什么,第二段什么,孩子小学通考的时候,很多老师为孩子准备多少篇作文,背出来,孩子记忆好,到时候你自己要套上去,题目稍微变一变就可以了,所以对这个东西会很反感,对这个评价不太好,语文教学评价还不涉及教学过程如何评价,而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小学可能就是讲他太死板,到了高中这一类,到了大学觉得主观性太强,哪个老师喜欢哪类风格,评分的时候分数就高,为了公平最后就采取把题目简单化的方式,这个涉及到评价。
第三个,最近讲的特别多的是讲效率,教学的效率问题。减负,还有提高语文教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刚才浙江省的领导讲了,你们在举行语文的小学、中学、初中、高中,同上一篇课文的活动,我们上海也有一个区,举行的不是同上一篇,同时上三节,比如说阅读课,小学的阅读,初中的阅读,高中的阅读,领导也去听,听完了以后他一个评价是什么呢,他就觉得怎么一个感觉,中学、初中、高中包括小学在内,到了高年级,语文教学呈现的状态差异不大,都是看看、画画、说说、议议,我没有听这个课不知道是怎么样,至少他的反映是这么一回事,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效率问题,所以效率意识,减负要轻负担又要高质量,有一段讲的相当多,现在讲究要提高效率,效率比较典型的表达,学生懂的你就不要说,不懂的你再讲,这样效率就会比较高了,所以对教育学效率的问题我们怎么考虑,怎么认识,这个效率是经济学和工业生产等等,是一个生产领域系的词汇,他讲究投入与产出,讲究这样一个东西。教育、教学最后的效果,是不是都能够用这样一种,一节课下来的投入产出能够清晰的界定,我们都说语文是需要有一个积淀的过程,有一个进论的过程,有一个跨的过程,那么进论和跨是不是通过这个课堂,每一节课能够很亮的出来,所以我们把人文的东西,用机械的东西去衡量去比较,那可能就要出问题了,我们就会追求短期效应,我们会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在加加减减上做文章,随着效率又往下走,就走到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关系,这个也是一个老问题,不断的在改变,最初的时候那完全是教师主宰着整个的课堂,这些年随着我们逐渐的强调,学生在教学中,他是一个学习不能代替的主体,在这样一个意义上,大家都比较接受,随着又出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主导和主体之间从两个角度谈问题,一般说老师是主导,那学生是被导,教师是教的主导,学生是学的主导,用这样的加法关系来表达教与学的关系,现在为了提高效率,最近我发现比较时髦的,认同的比较多的,大概从普通教师到一些特级教师,都会主张叫做先学后教,根据学下来学生有什么不懂我再来教这样一个思路,总体都是在加强,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这样一个作用的认识,这样一个不可替代的在教学中的地位,他的作用的认识,都是有道理。包括课程改革纲要里面,我不是课改领导小组的成员,但是最近聘我做国家课程改革的咨询委员,所以最近出的语文教学的修改大纲,他们送我这里来,语文、历史让我看一看,提一些意见,我看了从前面第一次的一直到现在,他在里面提到的教学,主张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开展学习活动。我的思考在哪里,我的思考是在这里,教和学的关系,不是主和次的关系,也不是你主导我主动的关系,不是分隔开来的关系,也不是谁先谁后的关系,教学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是一个整合体,我们研究教学是研究教与学怎么在一个课堂中,有机的交互作用,它动态生成,要研究这样一个有机行为,而不是隔离开来,教怎么样学怎么样,还是我先你后还是你先我后,你中心我围绕中心,或者我边缘,这样的思维方法,不是理解教学作为一个有机生活过程的研究,要把教与学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单位来研究它们之间在课堂中的真实的互动,这才是我们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而不是简单的谁主谁次,谁先谁后,谁导谁主动,所以这个是对关系模式认识错误,要集中到对关系性质的一个认识,这个就是我跟主流不太一样的观点,但是我认为一个真实的,能够促进的是教学,而不是简单的我先教你再学,或者你先学我再教,不是这样一个过程,就需要重新去研究它们之间各种各样内在的关系,这个是到教学关系了。
最后,现在比较热闹的,因为大纲在修订,教材的二轮修改又面临现实的挑战,所以关于语文教材的讨论开始也就一直有。最早的时候,文革以后比较可能敏感的政治意识形态的东西在语言课里面,我以载到的道基本上都是意识形态的道,所以希望减弱一些,要增加一些实文,增加一些表达人类最基本感情的东西,表达人对自然感悟的东西,所以一些优秀的散文,名篇名家以前政治上不太行的,这些人也进来了,这些人的作品也进来了,进来了以后又发现问题,还有几个觉得有些文章不太适合,最近讨论比较热闹的就是鲁迅,鲁迅的文章到底在中小学里面应该占多少,原来比例很高,在作家的比例当中很高,还有对一些英雄人物,历史革命传统,像狼牙山五壮士,课文里要不要,有的反对,有的说要,最近教育部新上任的副部长在中国教育协会开会的时候,他也来谈到,讲话当中他谈到语文教学,他说一部分主张要减少革命传统的东西,离孩子太远了,要增加当代性的东西。另外一部分人坚持认为革命传统也是我们的传统之一,这是不能丢,要加强不是减少的问题,可能是他的个人想法,但是我们也在讨论,是不是将来编一个课文叫红色课文,我说最好是赤橙黄绿青蓝紫都来,红色课文,蓝色课文是自然的,还可以叫金色课程,金色课程是讲辉煌的,白色课程是讲纯美的,将来语文课能不能这样编,如果我们语文老师的素养提高了,我看是可以,国外没有把教材当圣经那么读的,没有像中国老师教材是一部,超过一部教材倒过来发展不能超过教参,倒过来再发展不能超过教研员,再倒过来发展不能超过师傅的话,把自己越来越窄化,忘记自己是谁,忘记你有思想,你能创造,如果我们教师都成为不能思想,不能创造的人,我们很难把我们的新一代培养成能思想和创造的人,这样的思考和创造需要底蕴,需要多方面知识的丰富,能力的丰富,情怀的丰富,胸怀的宽广,所以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红色教材很有意思,如果让我来编就赤橙黄绿青蓝紫都来一套,大家怎么喜欢就怎么挑,挑合适的,我不管你怎么样,最后五年里面你能够组成里面说清楚,为什么这么组成,为什么和大纲基本是一致的,最后你还能考好,那就了不得,这样我们的教师就活得更加有滋有味了。
还有一个教材讨论,怎么去贴近学生的生活,怎么来符合儿童学习的需要,这个也是最近我们讨论相当多的一个问题,一个跟时代、历史的关系,一个跟我们教育的对象,儿童、学生的关系,这两个东西,怎么在我们语文教学中实现它的一致,区分他们的差异,找住基点,儿童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他最后要成为一个社会人,怎么从儿童原来的状态出发,逐渐的促进发展,而不仅仅是适应现状,所以就有一个如何促进,怎样的促进才是合适的促进,像这些问题,刚才我是从质量评价效率,还有教学关系,教材等等这几个方面,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这个是我们圈内的,大时代对我们提出这么多挑战,我这里没有谈到各种风格,各种学家,比如说文字学家,现在要你加强文字学的渗透教育,应用学就要强调应用学的问题,专家们语言学有语言学的,语言学还有很多的流派,不同的流派主张抓住语文的什么东西,所以真是太丰富了,丰富到我们有一点晕呼了,现在是丰富的杂乱,怎么从丰富的杂乱中走出来,我们面对一个复杂多元的世界,它最大的挑战在哪里,要你学会面对复杂,学会从复杂问题的解决中增长智慧和才能,而不是把复杂简化为一般,简化为不要个性,简化为一刀切,这是最容易做的,这是机械化思维的产物,语文教学不能用机械化的方式来解决我们语文教学的丰富和它独特的价值。所以我觉得,这样一个回顾,就是为了让我们确定起对改革的一系列认识,改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对我们提出的挑战,认识到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改革不可能齐步走,我们这样一个转型,我看真的语文教学到慢慢的,我们能够形成时代的丰富的上品味的,上升到这样一个水平,我看没有20年做不到。我们要有一个长期不断的探索,去研究、创造、丰富、完善,但是道要有走对,不要都在方和术,我们古代到儒家这个时候,包括道家,非常强调的是对一个事物整体的变化的哲理意义上的把握,而方和术不是不要,但是它是在对一个大问题想明白以后,一级一级划到末梢的时候才需要去思考,所以现在我们在一定的意义上,很多的多元丰富,就是在方和术上的多元丰富,对大问题,对总体的认识,对变异的过程,对我们自己这项工作的复杂性,丰富性,缺乏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这就局限了我们的眼界,我们可能有蛮多教师,现在比较着急的是我怎么形成我的独特,我怎么能够上好一堂课,把课文能够晒出来,晒出来我就希望上一节,一节一节的上,今天的做法有点像法国革命时期的做法等级,我们特级教师是坐在后面的,坐在前面的是第三等级,一步一步的往上走,是这样一个方法,这样一个用小聪明,小办法,小努力,来达到自己外在职称上的获得,如果我们队伍中充满着这样的人,让这样的人成为骨干,可能我们语文教学发展的后劲,就会出现偏差。我想对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有充分的认识,要花死功夫。
非常的抱歉,我不知道这个问题谈清楚了没有,我想我的发言如果能够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一些探讨,第一个发言的作用就起到了。谢谢主办方给我这个机会,谢谢!
特级教师的教学习惯
1、提前三分钟进教室
  老师要提前进教室,便于作好课前准备,同时也可以提醒学生安静下来。千万不要不管班级里怎么样乱七八糟,傻乎乎地开始上课,那样,你很难把课上下去。(特级教师 于永正)
老师提前进教室,便于作好课前准备,了解学生的情况,稳定学生的情绪,联络师生情感……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
2、巧用课前三分钟
  课间休息结束了,一节课开始了,老师应该尽快地让孩子静下来,兴致勃勃地迎接“智力体操”的开始。老师应该具备这种创设最佳的教学环境的本领,有效地用好上课的前三分钟,使学生对本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将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特级教师 李烈)
  有效地用好上课的前三分钟,使学生对本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将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
3、第一印象很重要
  第一节课,如果开头的一段话热情洋溢;板书的第一个字让学生为之赞叹;第一次朗读让学生为之感动;用丰富的表情和机灵的眼神吸引住学生;得体的幽默让孩子笑起来;充满爱意的一次抚摸让学生感到亲切;教学方法的变化让学生感到有趣,那么,你就成功了。如果这样,而且今后也不懈怠,我敢说,你绝对成功了。(特级教师 于永正)
  教师的第一节课,应该是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有了,教师以后的教学就会顺畅些、圆满些。
4、上课时要充满激情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恐怕课堂也是这样,教师上课的激情就是那山中“仙”、水中“龙”。没有了对教育的热爱,任你教师用再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也只是徒具其形,任你教师用再华美的语言,再动听的语调上课,也不会打动学生的心灵,震撼学生的灵魂。是否可以打个这样的比方:如果说你的激情是平和宁静的,那你的激情就像春日里的阳光,温暖无香,十分适宜禾苗的成长;如果说你是奔腾豪放型的,那你的激情就像夏日里的幕雨,沁人心脾——适宜禾苗成熟。因此,只要热爱孩子,你的平静平和中藏着的只不过是含蓄的激情——你同样会对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产生欣赏,你也会把幽默带进课堂,你还会显得有人情味,更会细心、耐心……所有这些,为课堂气氛奠定的是深沉的激情曲。(特级教师 窦桂梅)
  教师上课要充满激情,富有激情的课堂能激起学生渴求知识、努力学习的激情,从而有效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给学生一个期望
  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期望,并把这种期望付诸思想教育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些学生常常会如教师所期望的那样不断进步。(特级教师
李元功)
孩子的潜力是很大的,教师充满深情的眼神、笑貌,给孩子赞扬、肯定,滋润学生的心田,焕发他们的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激荡起孩子幸福、欢乐、奋发、向上的激情,他们会显得特别活泼、开朗,与老师的感情也会特别相融,自然生发求知欲望。孩子一旦老师有约定,被老师寄托了期望,在他的身上就会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他们的智力、情感、甚至个性都能顺利成长,学生个个都可雕琢的神话就变成了现实。(特级教师 詹明道)
6、课堂管理要管放有度
  清代的冯班曾指出:“师太严,弟子多不令,柔弱者必愚,强者怼面严,鞭扑叱咄之下,使人不生好念也。”什么事过了头,都会走向反面。要像孔子说的那样:做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特级教师于永正)
  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给学生规定应尽的义务,指出学生在执行或未能执行合同要求的具体行为时,应得的奖励或惩罚,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促进课堂管理。(著名特级教师 宋运来)
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爱而不宠”就要求严之有情、严慈相济。
7、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
  经常听教师们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我觉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心态不平和。如果教师上课时满脸的不高兴,一开口就批评孩子,那么,课堂上只有教师和学生紧张的、糟糕的情绪,这种情绪不利于学生展开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特级教师
张化万)
  教师保持平和的心态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
8、要有一颗包容的心
  作为教师,对待应该应严而有格、宽而有度,儿童尽管小,但是“冷暖自知”,在今后的日子里,他们会珍惜教师的这份信任和期盼,所以包容是引导学生走出困境的一帖良药(特级教师
张化万)
教师的包容是学生自信心的保护伞,是学生发展的一种动力,为学
生的成长留足了自主反思的空间。
9、把爱给每一位学生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满足并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要。用爱唤起每一位学生心底的学习热情是教师的重要责任。(特级教师
吴正宪)
爱心贴近童心,它会让学生爱学、乐学、好学。(特级教师
丁谷怡)
10、保持亲和力
  教师的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情感,只有发自肺腑地去爱学生,才能真正地亲近学生,关心学生,也才能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追求。只有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当作自己的亲密朋友,才能容忍学生的缺点,尊重他们的话语权,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力。(特级教师
孙建锋)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
11、赏识你的学生
  我的口袋里总是揣满了“高帽子”走进课堂,因为我知道赏识能使人愉悦,赏识能使人快活,赏识能激发人的潜能,赏识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特级教师
孙双金)
  蹲下来欣赏学生,使学生获得一种被关注、关爱的情感满足,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鼓舞的心理体验,通过老师的赏识教育,也能学会去欣赏别人,这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12、让学生在幽默和笑声中学习
  课堂上学生的笑既是一种愉悦的享受,也是一种对知识理解的表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恰如其分的、比较幽默的语言,常常会引发阵阵笑声,这种幽默往往会比清晰的讲述更有吸引力,它会使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理解概念,更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特级教师
李烈)
13、尽量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
  教师要善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还可以把举手发言变成小组讨论,然后选代表汇报讨论结果,代表要经常更换,不要固定。有的学生发言占用时间过长,影响其他学生的发言,对此,要有时间上的规定,表述要简洁明了。如果有的学生说起来没完,教师就要提醒,甚至请其暂时停止发言。总之,要尽量多给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特级教师
程翔)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善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
14、让你的眼睛会说话
  课堂上,我的眼睛不是盯在教案上,也不是盯着正前方,而是用来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而且可以在教风上为学生作个示范。(特级教师
聂在富)
  眼神是一种丰富的无声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一个恰当的眼神可胜过几多苦口婆心的长谈,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15、老师,请注意您的语调
  我讲到主要的地方就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就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就情绪高亢;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就变得低沉。但是,这种“高低轻重的变化”是有要求的,即语调在其主旋律上应保持清新、平稳,在平稳之中再加以变化,做到“稳中有变”。(特级教师斯霞)
  语调在教师的语言艺术修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恰当的语调能使其语言平地生辉,具有磁铁般的吸引力,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6、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
  恰当地使用胶体语言,可以让学生感到你的真诚和亲昵,拉近师生的距离,如抚肩、握手、贴贴学生的脸蛋等。(特级教师
于永正)
  恰当地使用胶体语言,可以让学生感到你的真诚和亲昵,拉近师生的距离,把教学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7、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
  教师通过精心设疑、提问,让学生思考、回答,能引发学生思维的强烈冲突,充分开启学生的心智,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学得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性极强。在学生精神焕散时,用提问的方法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特级教师
嵇明海)
教师精心设疑、提问,学生通过思考、回答,能引发学生思维的强烈冲突,充分开启学生心智,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学得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18、让学生在课堂上有“问题”
  教师要改变观念,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这是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特级教师
李烈)
19、让生成成为课堂的亮点
  新课程倡导在互动中,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交汇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喷射;新的信息、新的学习需要不断涌动产生,通过讨论、辩论、争论,认识不断提高,体验不断加深、情感不断升华,这就是生成性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学生拥有了创造的机会,获得了全面的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智慧的光辉,闪烁着五彩的生命原色,这才是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特级教师
于永正)
在课堂的精彩生成中,学生拥有了创造的机会,获得了全面的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智慧的光辉,闪烁着五彩的生命原色。
20、经常梳理自己的课堂
  自我反思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方法。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努力做一个反思型教师,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及时发现新问题,激发教师把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特级教师
王海平)
  经常梳理自己的课堂,有助于调整自己的教学心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使自己从经验型向科研型方向发展,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21、表扬和批评要适度
  教师教育学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表扬与批评可能是最常用的两种方式了,我认为应该以表扬为主,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上进心和自尊心,从而产生一种积极进取的动力。特别是当孩子犯了错误,在严厉批评的同时,还要鼓励孩子,肯定它的积极因素,增强孩子克服困难、改正错误的信心和勇气。表扬和批评看来很简单,但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掌握好,尤其是“适当”的尺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只有善用表扬与批评这两种手段,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特级教师
刘永宽)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想火花,给予及时适当的激励,让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发挥,兴趣得以调动,同时对学生的错误应及时加以纠正,促进其健康成长。
22、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课堂管理中,树立榜样,相当于在集体中确立了一个坐标系,使学生感觉到有压力,有动力,帮助他们明确努力的方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模仿力比较强的学生来说,有榜样就能够给他们压力,给他们动力,只要在适当的时机推出适当的榜样,就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动力,使得学生能够以积极竞争的心态去面对学习,不断取得进步。(特级教师
华应龙)
  榜样的激励作用远比说服教育更具说服力和号召力,更易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激起学生模仿和追赶的愿望。
23、控制好课堂的“活”
  老师不要经不住课堂上的沉默,因为,只有活跃气氛而没有屏神思索和思维交锋的课堂不是健康的课堂。(特级教师
李希贵)
  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关键要看学生是否将注意力集中在有效的学习上,形散神不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叫乱。
24、善待学生的错误
  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孩子的权利,出现错误后是孩子最容易丧失自信心的时候,老师一定要给予关注,并且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特级教师
李烈)
  心中藏着爱意和善意,有着民主和尊重,它一定会自然地流露,这种流露,便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一种令人陶醉的教学艺术。(特级教师
于永正)
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孩子的权利,出现错误后是孩子最容易丧失自信心的时候,老师一定要给予关注,善意地“忽视”学生不良行为,并且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不要让孩子带着遗憾回家。
25、帮助学生赢得信心
  对学生来说,家长、老师无疑是权威人物,他们对孩子的期望或评价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都会触及孩子的心灵,都会对孩子自信心的确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信是人追求成功的一种意念,是坚持走向成功的一种意志,是一种巨大的潜能,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切记:孩子的自信是学好的关键。(优秀教师
金荷华)
  自信是人追求成功的一种意念,是坚持走向成功的一种意志,是一种巨大的潜能。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切记:孩子的自信是学好的关键。
26、慎用您的课堂语言
  教师的语言必须以正面鼓励为主,任何时候都不能伤害学生,即使批评也要充满激励性,教师的语言应该象“雪中炭”、“六月风”,应当把自尊、自爱、自我调整的权力留给学生,而教师自己则主要起点拨、引导和激励的作用。(特级教师 于永正)
27、课堂的每一天都应该是新的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学校里也不应该有一模一样的课堂,不同的班级要灵活地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才能获得理想的课堂管理效果。
教师不能 “老”,经验固然可贵,但课堂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是“新”的,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教育教学的每一天都应该是新的,教学需要创新,创新能给课堂注入活力,创造奇迹。(特级教师 薄俊生)
  课堂的每一天都应该是新的,教师不但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而且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28、“课堂”管理功夫在课外
  东坡先生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确实,老师们只有重视课外工夫的积累,时时注意自己知识的“厚积”,对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学问,处处留心,兼收并蓄,才能得心应手地做好课堂管理工作。(特级教师 杨一青)
  教师们要重视“课外”功夫的积累,时时注意自己知识的“厚积”,同时也要意识到课堂也是学生自我管理的过程,注意培养学生“课外”学习的自主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8 08:12 , Processed in 0.18816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