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传统和今天的语文教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18 07:43: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传统和今天的语文教学   


  
  
  唐晓敏
  
  传统语文教学有没有值得继承的教学经验?这似乎不成为问题。事实上,我们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放弃或摆脱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自然,在继承时确实又有所放弃。那么问题是,我们继承了那些东西,而又丢掉了那些东西?这是应该研究的。我觉得,现代语文教育的一个问题是,面对我国历史悠久的语文教学传统和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因种种原因,事实上我们继承了许多本来不应该继承的东西,同时又放弃了一些不该放弃的东西。
  比如,传统语文教学有一种相当突出的弱点,这就是忽视或轻视文学教学。自然,这种倾向也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六朝及隋唐时期尚能重视文学教育,但宋代以后,因科举不考诗赋而考四书,明代科举考八股文,举子不必有文学才能,文学教育就不再受重视了。如张志公先生所指出的,当时读的古文,有一些本来是文艺性散文,可是并不当作文学来教,而是作为写文章的范例,只是用来讲“起、承、转、合” 那一套。这种传统,我们倒是继承下来了。这几十年,教育家一直强调文学和“文章”的区别,讲:“国文所包的范围很广,文学只是其中一个较小的范围,文学之外,同样包在国文在大范围里头的还有非文学的文章,就是普通文。”强调文学与普通文有别,看似有理,其实不然。所谓“普通文”是一个相当含混的用语,只有那些写得平庸的“普通文”才可以与文学相区别,优秀的“普通文”往往同时也属于文学的范围,或者也可以这样说:那些写得极好的“普通文”即书信、序跋、乃至日记等,本身就能“进入”文学之列。中国古代文章史上讲的许多“文章”,如 《谏逐客书》、《与陈伯之书》、《陈情表》等等,也是文学史中的名篇。文学与文章并无截然的界限。认为虚构的才是文学,非虚构就不是,这不符合文学实际。语文教育中重视“普通文”而轻视文学的观念和做法,对近几十年的语文教学有着很大的不利影响。学生既然要学作“普通文”,教材自然也可以选那些“普通文”了;多年来,我们的教材未能做到选择最优秀的篇章,相反是将一些平庸的文章收了进来,与此不无关系。强调学“普通文”,结果往往使学生对语文课变得没有兴趣。少年儿童对文学有由衷的爱好,这是由他们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如果能适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语文教学本来可以事半功倍的。
  近年来,有识之士发出重视文学教育的呼吁,但与此同时,也有人在为上述的观念补充根据。如说道:文章是文学的基础,“艺术地把握世界总要以科学地把握世界为前提。”这真是错上加错。实际上,人类整体的发展和个体的发展,都是艺术地把握世界在先,科学地把握世界在后;就文学和文章的接受说,儿童也是先接触童话等文学现象,后接触所谓的“普通文”。这本来是常识,但由于要强调“普通文”的重要性和基础地位,就不顾常识了。
  传统语文教学中好的东西很多,我们又没能继承下来。比如,中国古代语文教学在教材上是注重经典性的,在识字之后,就要求学生读第一流的书籍,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因为第一流的书籍实际上具有超时空的特点,有长久的价值,值得人类世世代代去学习。传统语文教育的这个长处我们没能继承下来。目前的教材中有许多当代的作品,是够不上优秀的。我国古代孟子、庄周、司马迁、韩愈等文学艺术大师的作品,选得很不够,外国古今文学巨匠的作品,就更少了,就算选了一点,往往也不是这个作家最好的作品。如对安徒生,我们只选《卖火柴的小女孩》,其实他最好的作品是《丑小鸭》、《海的女儿》。再如,传统语文教学抓住了读写这一核心,这也值得称道。近几十年,我们一直强调语文课是培养“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看似全面,重点却模糊了。外语学习确实应该讲“听、说、读、写”,而在母语学习中,听和说的能力主要是通过家庭与社会来培养的。与有没有文化并无必然的关系。《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只是粗通文墨,其口才几乎无人可比。书中的丫鬟小红基本没文化,口才也极好,被凤姐评价为能说四、五门子话。其实,生活实际也表明,听与说无须由学校着意培养;学校想培养,也未必有多大的效果。传统语文教学注重读书、写作,在读书上,又强调让学生自己感受,教师很少做烦琐的讲解。这是有道理的。现在的一个问题是,教师讲得过多、过细,又很死,是照着教参讲的。教参水平也不高,但教师必须讲这些,学生必须记住这些,考试也往往要考这些,结果是学习课文并不是学这些课文,只是学了有关这一课文的一些未必正确的知识。这怎么能提高语文能力呢。再有,传统语文教学强调背诵,要求儿童背诵相当数量的诗文,这也是对的。我们常常认为,儿童对所学的东西要理解,但就文学学习而言,理解那些优秀、含义深刻的作品,往往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而到这时再去背诵,往往就来不及了。让儿童利用童年时光背诵一此文学珍品,这是为他们顶先存储了一笔精神财富。如著名诗人、学者冯至所讲的:“我在童年时背诵过一部《论语》,半部《诗经》,当时的确很痛苦,在那此费解的字句里消磨了我许多美好的童年时光,可是成年后,渐渐了解其中的意义,也像吃橄榄一般,苦后有余甘,如今我井不后悔在儿时读了那一部半书”传统语文教学的这些经验,对今天的语文教学改革,不无启发借鉴的意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8 12:29 , Processed in 0.16328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