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6|回复: 0

“装疯卖傻”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27 17:3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装疯卖傻”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刘关军

装疯卖傻的老师是好老师?听我这样说,你肯定以为,我不是说睁眼瞎话,那就是病了,而且还病得不轻,对吧?
我当然不是睁眼说瞎话,更没有神经错乱——假如你和我一样,读过《疯狂学校》,你一定也会这样认为;而且也会和我一样,指不定说出什么其他的惊世骇俗的“胡话”呢。
这么跟你说吧,在《疯狂学校》里,有一群疯狂教师。“疯狂教师”们,要么会装疯,要么会卖傻,要不,就是怪、神经、邪门。他们看似另类,不正常,不务正业,不按牌理出牌,但却在有意无意间道破了教育的真谛。
譬如说装疯。装疯的校长克卢茨先生肯定没疯,他只是在“装”,或者说,他“疯”成了一个孩子,甚至比孩子更孩子气的儿童。
那么,校长克卢茨先生都有哪些疯狂的举动呢?“他把自己的光头涂成橘黄色,还亲吻了一头猪!还把自己装扮成圣诞老人倒吊在旗杆上,最最疯狂的是,他在学校的楼顶上玩蹦极!”而他之所以如此疯癫,显然只是借由看似疯狂的、“不正经”的形式,把读书、写文章、做习题,全部变成“正经”的游戏,在游戏中,使儿童的情智悄然成长,生命的诗章蓄势待发。不是吗,他的每一次疯狂,都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责任感——“我想,要帮助克卢茨先生不做发疯的事非常困难。也许到六月,通过全校的共同努力,我们能够治好他的毛病吧?”阿仔,这个讨厌学校,讨厌学习的孩子,竟然也想通过好好学习,帮助校长“不发疯”,疯狂校长的目的显然是达到了。
不过,剥去校长克卢茨先生“疯狂”的外衣,我们发现,他的“装疯”,其实只不过是在病态的教育现场,把自己还原成长大的孩子,回归儿童立场罢了。
而现在的教育现场是怎样的呢?是成人就是成人,成人和孩子的世界泾渭分明,不许跨界。如果哪个成人跨界了,像个小孩,那他就是在“装嫩”,简直“不成体统”;不过耐人寻味的倒是,孩子“长大”,却分明是大人们所“乐见”的。陈鹤琴先生说:“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谬,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儿童的各种本性本能都同成人一色的,所不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些罢了。……我们为什么叫儿童穿起长衫来?为什么称儿童叫‘小人’?为什么不准他游戏?为什么迫他一举一动要像我们成人一样?这岂不是明明证实我们以为儿童同成人一样的观念么?”——不容跨界,说的其实是单向度地不许大人跨界到儿童立场的片面之辞;至于孩子们,他们才不管什么许和不许呢,他们压根儿就不想“长大”。
大人要有个大人的相,这在某种意义上当然没错:大人需要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正范本,而不是负范本。不过,老是正襟危坐,道貌岸然,也很不好玩。况且,大人们,也曾是孩子,为什么偏偏就忘记了这事呢?为什么就不能再回到儿童的世界去走一走,看一看呢?
不想变成“长大的儿童”,说到底,只不过因为,大人从童年走来,于是自以为是地认为,早就懂得了孩子的心,犯不着再去理解儿童、发现儿童了。过的桥比他们走的路都还要多,大人们的这话听起来似乎不错,但作为大人,往往遗忘了,从前做孩子时,他们是怎样走路的。
譬如,刚才给儿子洗澡,我试了一下水温,刚刚好,于是我就怎么也不理解儿子还觉得烫了。我想到这里,是因为阿仔在《疯狂学校》中反复提到,“走了足有一百里,我们终于来到了体育馆”;“于是我们走了一万万里路去体育馆”。体育馆离学校很远吗,不见得——但这显然是大人的尺度;殊不知,儿童眼中的世界的比例,本来就是一种“儿童的尺寸”,它并不是“正常”的人与世界的尺度。现在,你作为一个大人,觉得体育馆离学校并不远,这样的比例才是“正常”的,但就在这个 “正常”中,世界万物都变得“实实在在”,合乎它的尺寸,却失去了它的“魅力”。
这倒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为了让孩子“成人”,大人始终像“一个拥有惊人力量的巨人站在边上,等待着猛扑过去,并把他压垮”。就像给儿子洗澡的我,听了孩子的哭闹,给洗澡水加了点冷水,儿子依然觉得烫,于是我就烦了,索性把他的脚摁进水盆里,还大声嚷嚷:“我说凉就肯定凉了,难道还骗你不成?”骗固然谈不上,缺乏儿童的视角,并未真正走进儿童世界,“自觉或不自觉地显现权威者、训导者的身份及其方式,缺少倾听、缺少对儿童真正的理解”,倒是一定的。
因此,为了不“在急急忙忙赶往伟大事业的路上撞倒了孩子”,大人呀,就得“更像个大孩子”,这样才能当个像阿仔的校长那样的老师,常常让学生觉得没学到什么,而实际上在不知不觉中教诲他的学生很多很多东西的老师。
如果说,装疯的老师是好老师,那么卖傻的老师也不会坏到哪里去,甚至也极有可能是最好的老师。
说到卖傻,想起了一个故事。故事里说,如果你讲11等于2,这不是数学;如果你问,11等于几,这就有点数学的味道了;如果你有胆量说,11等于3,那就是数学了。
一加一等于二,这是连三岁半的小孩子都知道的;一个“教师”如果咬定一加一等于三,那么除非他是《1984》里大洋国真理部的小职员,因为有“老大哥在看着你”,失去了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有胆量说11等于3”的老师,不至于是生活在谎言和恐惧中,因此他显然只是在“卖”傻。
“我们的笨班主任”戴西小姐就是一个会“卖”傻的老师,而不是一位“万事通式的权威或代理人式的权威”。她不知道四乘以四是多少,她连read这个字也拼错,她背不下来九九乘法表,她不知道美国第一任总统姓甚名谁……她“真是什么也不懂”,以至于学生都以为她是冒牌的老师。
她是真的不知道吗?鬼才相信呢,她的傻只是大智若愚、大巧如拙,她只是在“卖”傻。而这里的“卖”傻,无非是“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无非是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简单点说,戴西小姐就是做到了“让学”。“让学”的说法,来自于海德格尔。他在论述“做一名教师仍然是很高尚的事”的时候,举了一个正在学造柜子的家具学徒的例子,他认为,“如果他真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细木工,他必须使自己适应木头,对各种不同的木料以及潜伏在这些木料中各种不同的形式了然于胸,好像木头及其隐藏着的丰富本性透入了人的栖居。”而他学习时,能否适应木头及其他木质东西的本质,“显然取决于能够指导他如此这般的某个教师的在场。”那么,这个老师的在场,是如何指导他如此这般的呢?无他,他只需要学会让他们学,让他们学会学习。而要学会让他们学,让他们学会学习,可能最好的方式,就是像戴西小姐那样偷懒,装笨,卖傻。
儿童哲学专家杨茂秀教授告诉我们:教学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教学的人晓得如何把自己不会的教到让他的学生会,而学生学会后又能回头来把他的老师教会;学生学会的,不只是学习,也学会教学。这样看来,“我们的笨班主任”戴西小姐,她“卖”得太高明了,“卖”得不露痕迹,她卖傻都卖到了艺术的境界——她“卖”得连他的学生阿仔,这个讨厌读、讨厌写、讨厌算的孩子,也在想,“如果这学年结束,如果全班同学同心合力的干,我们可以把她教到二年级的程度”——孩子们不仅自己学会了学习,还想教会自己的傻老师,还有比这教得更好、更有艺术的老师吗?
这让我又想到了乡下的一句俗语,说的是,拙娘养巧子,巧娘养拙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怪事呢?这大抵是因为,巧娘总是苦口婆心,恨不得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教给孩子,她处心积虑地想把一样东西教给孩子,却剥夺了孩子发现那东西的机会。而拙娘呢,她偷懒耍滑,那么她的孩子“必须使自己适应木头,对各种不同的木料以及潜伏在这些木料中各种不同的形式了然于胸,好像木头及其隐藏着的丰富本性透入了人的栖居”,也因此反而获得了自己选择,自己活动,自己体验成功与失败,自己学会学习的可能性。
我大概算是一个“巧父”。还是以给儿子洗澡为例,我也不是不想让儿子学,而是看他自己洗澡我就特不放心,我不是怕他烫,就是怕他受凉,要不就是担心他没洗干净。一旦我发现他磨磨蹭蹭,洗得乱七八糟,我就不由得亲自上阵,大包大揽,于是他在咱家买热水器之前,一直没学会洗澡。不过,他现在倒会了,甚至会指导他老爸洗澡了——买了个我还不怎么不会用的热水器,儿子趁我不在家里偷偷地瞎玩,三把两把玩会了使用热水器。我说到这里,既要感叹这真是一个后喻文化的时代,也不得不说,巧父总是失败的,拙娘倒常是出人意料的成功啊!
那么,为了养巧孩子,养巧学生,现在您是否也愿意开始装疯卖傻起来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3-29 13:25 , Processed in 0.11266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