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杨春丽: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浅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5-17 17:27: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浅谈

随着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新法。虽然教无定法,但各种教学方法都会或多或少有它不无遗憾之处。诗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语文教师,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切合学习的主体——学生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我想,这应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和义务。笔者不揣浅陋,想就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方面,作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于同行。
    一、课文的结构分析模式:感性认识→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泛读→精读→研读
    语文阅读的认识过程应是系统而完整的,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它应起始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而发展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因而,从认知方面来说,是个由感知理解,进而运用的过程;从教师教学方面来说,则是要求学生从泛读精读再到研读的教学指导过程。
    语文阅读的感性认识阶段,就是要学生弄懂文章的基本内容。即文章写了些什么。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则是指导泛读。要做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就必须精读,即明白文章为何要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何在,从而达到领悟文章中心、结构、线索等问题的目的。因此,精读有别于泛读,它是在泛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比较和理解。阅读教学的第三阶段,是要求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由此及彼的应用掌握知识的目的,亦即力争做到知识的迁移。与此相适应的则是研读的阅读方法。
    在《藤野先生》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先预习课文,通过初读让学生弄懂该文大致可分三部分:1.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见先生之前;2.在仙台学医的生活片断——受先生教益;3.离开仙台后——对先生的怀念。再通过精读,使学生领悟到,这篇文章的重点在第二部分;本文是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这一中心来选取和组织材料的。有的学生还能通过对第二部分的具体分析来理解先生的高贵品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文章的线索,我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反映作者思想发展变化的内容,并回答如下问题:①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②作者为何要写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这件事?这件事对鲁迅先生的思想变化起了什么作用?通过研读,再让学生运用围绕中心人物的思想品质安排材料的写法来写一篇描写人物的记叙文。  


二、课文的主题理解模式:认识的开始→认识的入门→认识的升华整体→局部→整体

    阅读教学应从整体结构入手,即首先通过预习、泛读,让学生在心中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个大致的轮廓。然后通过精读,对文章的局部,即对字、词、句、段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达到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掌握,使心中的轮廓更透澈、鲜明。在教师来说,这是对文章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进行分析教学的过程;而学生则是从认识的起始,到认识的入门,最后使认识飞跃升华的认识过程。如果我们不首先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就直接分解文章的各部分,那么将势必使教与学的活动支离破碎,学生得到的印象将会是孤立、分散、不完整,将会导致学生片面地理解课文甚至出现谬误。从系统的观点来看,整体结构功能总是大于各体功能之和。我们必须从整体结构出发,进行阅读教学,即不要把字、词、句、段、篇各个孤立起来,而应围绕文章中心有机地联结起来,从整体结构上去认识,这样才能获得阅读教学的最佳效果。   
    我们强调首先要对文章有个总体印象,强调不要将字、词、句、段作孤立的分析讲解,但绝不是反对对文章局部作深入的分析研究。有了总体印象之后,还要抓住文章的具体内容、具体人物、情节、结构和具体的描绘,进行深入精读,达到从的深化掌握,到的深刻理解。
   
对文章局部的分析,首要任务是品味重点字、词、句。教学中,我们要捕捉那些表达中心思想精确、形象、生动的词、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长江三峡》首段,作者对三峡一天的航行描绘

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这句就是统摄全文的,通篇所写的景物,全在这雄伟”“瑰丽四字。它概括反映了三峡山势的峭拔、惊心动魄,水势的凶猛势不可挡;也含蓄地反映三峡色彩的缤纷和神话传说的美丽动人。抓住这一关键词、句进行分析讲解,学生就能很明晰的掌握该游记散文的结构和中心。
其次,要突出重点段落的精读。突出重点,并非为教而教,而是要把作者教者学者三者统一起来,达到培养阅读能力的目的。如《藤野先生》一文和重点在第二部分中记叙鲁迅先生在仙台求学的生活片断,作者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1.检查并订正抄的讲义——表现先生工作认真负责;2.先生纠正绘的解剖图——表现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3.先生对敢于解剖尸体感到放心——表现他对学生的热情诚恳;4.先生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情况——表现他科学求实精神。通过对重点段落的分析,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到这是一篇赞扬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写对他真挚和深沉怀念的回忆性记叙散文。  
    有了局部具体形象的认识之后,还要回到整体上来,通过整体的认识,引起认真全面的思考,达到认识的升华。《藤野先生》一文,在进行局部的具体分析之后,还要联系上下文,甚至时代背景进行综合分析。如作者为何去日本求学?为何离开东京去仙台?又为何离开仙台回国弃医从文?这样才能从文章的整体上把握:这篇文章不仅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也追述了作者当年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更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综上所述、语文阅读,只有首先对课文有个全面的了解,才能高屋建瓴,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及关键词、句、段;也只有对局部的字、词、句、段作深入的理解后,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结构线索和中心。
三、语言的比较运用模式:语言→思维→语言具体→概括→具体
    阅读教学从具体概括,就是要通过对文章的字、词、句、段、篇的了解,尔后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而从概括具体,则是经过一定的判断和推理,具体回答课文的有关问题,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也知其所以然。从语言与思维的角度上看,这是由课文的语言开始,经过思考,达到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的目的。在这里,思考是关键。因为只有经过积极的思考才能使学生从掌握书本知识进而达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事理的目的。这一过程,也可用”——阅读课文、”——对课文有关问题进行分析、比较、”——表达自己的思维结果来加以表示。其中比较、分析是最重要的一环,是联系的重要桥梁。因为不加思考分析地,只能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即不能把书本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达不到知识迁移的目的。为了启发学生思考,我让学生把《雨中登泰山》与《长江三峡》在描写景物的方法上加以比较,指出二者之间的异同,让学生理解到一定的形式是为一定的内容服务的道理。
    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规律而定,它要受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的环境等诸因素影响和制约。研究阅读教学的模式,不仅仅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所学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会怎样进行有效阅读和教师怎样更有效的教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7 15:17 , Processed in 0.11099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