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借鉴传统诵读法开展经典诵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28 19:50: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借鉴传统诵读法开展经典诵读                                                            梁 志 斌
                                            (桐城师范学校  231400)
【摘要】开展阶段诵读活动可以培养阅读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教育学意义,应将其纳入语文教学和学校教育之中。要借鉴传统诵读教学的方法,并将经典诵读与推广普通话、与校园文化建设、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
【关键词】经典诵读  继承  创新
上世纪九十年代,经典诵读活动开始出现。中小学是语言文字工作的主阵地,也是经典诵读活动的主阵地。《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对于学生来说,让他们自幼就开始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在诵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传统教育,可以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1998年6月至1999年6月期间,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与技术学院合作,进行了「儿童诵读中国常规文化经典与潜能开发」效绩相关实验研究。实验表明: 经典诵读是儿童开发潜能的有效方式。经典诵读有着重要的教育学意义。
一、 可以培养阅读能力,增强语言能力。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经过了漫长历史的积淀,具有比较丰富的文化内涵。诵读的内容相当广泛,内涵深浅不等。先秦的文本语意比较难懂,如《道德经》《论语》,但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绝大多数文本语言节奏感强,音韵和谐,语流通畅,易于诵读。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入学后有计划地诵读经典,可以在诵读中增加识字量,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语言能力。古文的语言以凝练、丰富、言简意赅见长,诵读日久,自学古文能力便渐渐提高,为后期阅读打下良好基础。学生诵读优美的文化经典,让这些范文润物无声地潜入脑中,语言积累日益丰富。
二、 可以培养记忆等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研究表明:人脑处理拼音文字信息时,主要使用语音编码;而处理汉字信息时,还同时使用图形编码。汉字是表意文字,形声字占绝大多数,具有图形编码的特征。人脑处理拼音文字信息主要使用左脑,而处理汉字信息是左右脑并用。汉字具有促进左、右脑功能平衡发展的作用,通过汉字来开发儿童智力,事半功倍。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160篇,如果平均每天背诵五十字,一年以二百五十天计,两年内就可背诵二万五千字。每天花二、三十分钟时间诵读,或听赏配乐诵读作品,还能促进心境平和。提升静定能力。而心理品质的改善对人的学习的作用更加重要。
三、 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促进人格养成
儿童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内化”与“外化”的过程,是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结果。要把外在的社会的各种道德规范变为个体内隐的心理特征,还要把个体内隐的心理特征变为个体外显的行为和习惯。实现“内外转化”的关键是习惯。 “童蒙养正,幼儿养性”,习惯培养要朝夕模仿,然后才能积久成熟,进而转化为自成方圆,并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调查表明,小学生通过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可促进班风、校风好转,讲礼貌,讲卫生,尊老爱幼等基础文明素养也可得到逐渐提高。
诵读中学生会逐渐体会先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身齐家、博爱尚贤、仁义礼智、诚信和平等等美好的品格追求,在生活实践的特定情境中会心有所悟所动而回应、而共鸣、而践行。长期经过经典文学的审美熏陶,学生的品位、内涵自然提升,身心自然健康。腹有诗书气自华,人格教化当是经典诵读最大的价值。
经典诵读以诵读为核心,实际是继承古代传统诵读的方法,这些方法看似机械,却仍然是富有智慧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蒙学的背诵记忆法。
古代蒙学,往往采用一日一句或一日四字方式。前一天学的,第二天要背出来,写出来,日积月累,用两年时间掌握2000到3000个常用字。《三字经》800字,《千字文》1000字,《百家姓》600字,三本书大约2500个字,相当于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一至四年级的识字总量。教学中主要是采用读和背,即背诵记忆法。这种方法适应儿童的记忆特点,注重记忆的稳固和技巧的熟练,对字词义不进行讲解,也不讲解汉字知识,对字词义的掌握就是通过读、背、写。“口而诵,心而惟”,通过眼、口、耳三种器官,独立地阅读,进而“熟读成诵”。“熟读”是“成诵”的准备,“成诵”是“熟读”的结果。“熟读”可采用多种阅读方法,“成诵”要借助于反复朗读,最后脱离文字,凭记忆朗诵。
二、诗文的涵咏教学法
古人品鉴诗文,主张熟读成诵,力求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也就是充分尊重作品,通过朗诵,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如李白的《静夜思》,语言自然朴实,情味深厚,但其中明月与思乡之间的联系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思维特点,没有行役羁旅的经历实难有深刻的理解,也不便解读。熟读成诵,随年龄增长、阅历渐广,理解便会自然加深。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字面的意义并不深奥,但蕴含的人生道理也并不是少年儿童能方便理解的。然而,这并不影响儿童诵读这些诗歌,涵咏法完全可以搁置深奥而暂取诗文之声形,“不求甚解”。我们不要求学生字字明意,句句通晓,而是通过讲解大概的意思,让学生粗略感知、熟读成诵。古人吟诗,或摇头晃脑,或如痴如醉,或心驰神鹜,其实也是一种涵咏。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诵读的价值。
三、习经的讲诵教学法
讲诵法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诵读以达到传授和学习知识的目的。曹魏名儒在教授弟子习经时,就让学生先读百遍,使其义自见,然后再稍作讲授。弟子熟记和背诵是首要的步骤。新课程标准借鉴了传统语文教学中这种成功的经验,提出少讲、精讲或不讲,偏重于学生个人的感悟和体会。古代语文教学偏重于”读”,现在偏重于”讲”。重”讲”能够节省时间,能够加速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重”读”.能够让学生利用大量的时间去自读自悟,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加以点拨,或只对某些词句略加解释,即所谓”不愤不启,不俳不发”。昕懂与读懂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自己下功夫读懂的、感悟出来的东西才是更牢固的、可靠的.才可能是”真知”。讲诵法重视儿童自己读书、自己体会和感悟的做法,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来看,还是从培养学生整体的语文能力来看,是有教育学意义的,也是值得借鉴的。
指导现代学生诵读当然要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基础上进行,即用普通话和规范字。第一,使用普通话读准每个字的声韵调及语流音变,熟练掌握诵读的基本表达手段——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第二,尽可能正确深入的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发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进入角色与情境之中,激发共鸣。第三,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创新诵读的具体方法,维持和不断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这里包括描述目标、保证时间、家长配合、多媒体辅助、故事引导、配乐、表演、定期评比、开展竞赛、读写结合等。
作为一所学校或一个班级,要想使经典诵读活动在学校或班级教育中发挥更重要、更长远的作用,还需要将经典诵读纳入学校或班级的工作规划之中。要构建以经典诵读为途径或特点的校园文化,搭建开展经典诵读的活动平台,制定详实的经典诵读的计划,引导学生的道德教育实践,使知行合一,使内省养成。如此,经典诵读才不致于流于形式,才真正起到传承文明、浸润人生的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4 06:07 , Processed in 0.10491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