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间剪纸:中国妇女的文化贡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23 15:55: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民间剪纸:中国妇女的文化贡献
中华文明的持久性,是世界公认的一个人类重要而又独特的文明现象。一个古老文明几千年生生不息的延续,必有其文明实现的特殊方式。回顾历史在漫长时代的文化传承发展,汉字是文化持久性的重要载体,是造就中化文明的核心因素。而毛笔作为汉字书写的重要工具,不仅使传统文化的传承得以实现,同时也造就了传统的书法和绘画艺术。以文字为象征的传统文化代表了官方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浩翰的文字典籍。
也许是久而为之的文化惯性,和文字陶冶出的文化价值观,认知传统我们忽视了一个古老持久的事实存在,在漫长的农耕文化时代,我们民族占多数比例的民间群体,他们基本的生存,并不是靠毛笔和文字去维系。而由毛笔和文字造就的文化体系,也不是他们文化实现的主要方式,即使今天汉文化圈中的许多乡村和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保持着这样一种事实。我们确实忽视了还有一种非文字文化方式的存在,忽视了民间人民阶层的文化创造与文化生产。我们忽视了中华文明传统中还有一个口传身授的民间文化传统,这个传统同样为中华文明的持久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二十一世纪人类文化整合的时代,我们应该认真的反思中华文明持久性因素的经典何在,我们应当思考构成中华文明持久性核心要素的丰富与多元,我们应当关注那些构成文明传统的活态文化因素。
积淀深厚、丰富多彩的活态民间文化传统中,民间剪纸是最具普遍性、生活使用最广泛、最具象征性的文化方式之一。由剪刀、红纸和约定俗成纹样符号体系构成的剪纸传统,其代表性创造群体就是中国民间妇女。在古代的中国,剪纸是每个妇女必学的一门手艺,这不是为了艺术,而是为了生活(生存),为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中大大小小习俗节日的实现,为了履行“女织”的家庭活计。剪纸是民间生活土壤上长出的文化树,活态的民间生活传统造就了剪纸,剪纸又维系了民间活态传统的持久存在。剪纸的主要工具是剪刀,但妇女手中的剪刀却有着更广泛的生活实用意义,生产劳动、裁衣剪布、接生……活态的民间文化带有很大的自发性,民间艺术的创作者首先是生活的人,剪纸在民间是一种民俗生活的实现。传统中国妇女从小就跟自己上一辈的女性学习剪花,象陕北民谣唱的那样,“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男耕女织”的时代,剪纸是“女织”的基本功,吉祥的花样、口传的民间文化正是在剪纸的学习中开始的。民间妇女们学习剪纸同样需要成长磨砺的过程,在乡村,一个女人精神世界的成长积累,完全依赖于生活的阅历。俗话说女人一生要过三关:一是结婚关;二是生育关;三是父母、老人亡故关。结婚是成为女人的开始,生育是女人生命内涵最本原彻底的体验,娘家父母亡故,不仅是失去亲人的悲痛,更重要的是一种血亲家族、生命情感依托的消失。乡村女人的精神世界正是在这些接连不断的生与死的仪式和习俗生活中成熟起来的。在这些过程中妇女们渐渐理解一张张花样里的情感象征和生命内涵。朴素的劳动和生育、人生的磨砺、习俗的重复、一方水土的自然、绵绵不断的民族文化血脉,这些生命的真实在漫长岁月里造就了众多优秀的剪花娘子,也造就了中国民间妇女独特顽强的生命基因和剪刀下的文化之树。
说起来的确神奇,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象中国这样,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朴素封闭的民间生活持续不断的造就着如此浩大的妇女剪纸群体,民间妇女的剪花,应当是一门传统精典的生存艺术,只不过我们从来没从文化上去发现这一生活现象。中国人的太阳崇拜,并没有造就西方那样崇尚理性思维的传统,反而是母系社会,妇女创造文化的传统,在民间妇女的剪刀下被默默承继了下来。在中国这个没有一元化宗教的民族,民间妇女的剪纸创造,实际上在起着民间群体生存情感的寄托和支撑作用。春节时妇女要剪花;清明、十月送寒衣、丧俗时妇女们要剪花;结婚时、小孩满月、端午节、老人祝寿、燎疳、祛邪、招魂,妇女们也要剪花;生活中刺绣要有剪纸花样。在黄河流域的乡村,天淫雨了、大旱了、娃娃病了,信仰习俗里要祭祀、要还愿时,妇女们都要剪纸。苗族的剪纸里记载着祖先、记载着神话时代里久远的图腾形象。还有傣族,彝族、白族、壮族、纳西族,每一个民族的剪纸都记载着这个民族最真切古老的文化信息。今天都市里的人认识剪纸往往从工艺品商店、旧货市场、从书本里、电视里去认识剪纸。往往是只看到了“纸”,并不了解怎么剪,为什么剪。并不了解剪纸相关的民俗生活和花样里的内涵,并不知道剪纸今天仍是一种民间活态的文化。剪纸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剪纸是中国民间妇女对人类非物质遗产的伟大贡献。“熟知非真知”,因为并不真正熟悉人民创造的文化传统,我们往往把那些泥做的、纸剪的、木雕的、口头传唱的民间艺术当作一种即兴娱乐之作,当作生活里的工艺品,当作不登大雅之堂的“粗陋”文化。其实,最普遍的东西往往反映着最本原的东西,生活中最切身的东西,正是靠近生命本质的东西,那些非文字的东西恰恰承载着文字体系里的原型文化。母亲启蒙教会了我们说话,我们语言的思维里乡音的母语永运是活着的话语基因。
民间乡村里许多上了岁数的老婆婆,连字也不认,但肚子里却有剪不完的花样,“女人们象月亮一样从自我中衍生自己”,民间妇女们确实不懂用文字编织的知识体系,但文化并不是文字和知识的堆砌物。文化是一种人对生命敏感和谐的感受体验,是人内心里一种无形的精神存在,真正的文化是和生命一体存活的。剪花娘子们有她们自己生存的文化,有她们文化实现的方式,她们对一方水土的生存繁衍、喜怒哀乐、死亡诞生、阴间阳间,形而上,形而下的世界自有切身的生命心理体验。民间剪纸是表现生命、表现吉祥的、表现美好心愿的。民间剪纸是一种祈愿祝福的语言,一种承接着祖先生命信息、祝祷着今天的符图。剪纸使民间生活有了人性的光彩,使时间之河在剪刀下流淌了过来。在一国民间剪纸十六位大师的故事里充满了美好情感的写照,而她们人生的经历却与此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乔晓光: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非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04:00 , Processed in 0.276778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