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祝站学区姜窑小学王小军:5月16-17日《小学作文教学研训班》全程实录=49楼起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3-4-18 10:23:46 | 只看该作者
200家语文报刊邮箱、地址
   
   
   《语文报》(初)czb@ywtd.com.cn
   《语文报》(高)gzb@ywtd.com.cn
   《语文报教师版》初中czjsb@ywtd.com.cn
   《语文报教师版》高中gzjsb@ywtd.com.cn
   《语文辅导报》初一ywfdb1@163.com
   《语文辅导报》初二ywfdb2@163.com
   《语文辅导报》初三ywfdb3@163.com
   《语文建设》ywjs@chinajournal.net.cn
   《语文教学通讯》ywjxtx@263.net
   《语文教学与研究》hsywjy@263.net
   《语文教学之友》ywjxzy@163.com
   《语文世界》ywsj82-719@163.com
   《语文新圃》ywxp@sina.com
   《语文学习》sephywxx@seph.sh.cn
   《语文月刊》ywyk@scnu.edu.cn
   《语文知识》ywzs@zzu.edu.cn
   《语文周报》初二ywzbc2@inhe.net
   《语文周报》初三ywzbc3@inhe.net
   《语文周报》初一ywzbc1@inhe.net
   《语文周报》高二ywzbg2@inhe.net
   《语文周报》高三ywzbg3@inhe.net
   《语文周报》高一ywzbg1@inhe.net
   《语文周刊》初zbywc@371.net
   《语文周刊》高zbywg@371.net
   《阅读与鉴赏》ydyxsh@inhe.net
   《杂文报》校园内外zawenbao@yahoo.com.cn
   《政治教育》sephzzjy@seph.sh.cn
   《中国德育》zgdy82027875@X263.net
   《中国共青团》ZGGQT@163.com
   《中国教工》zgjg@acftu.org.cn
   《中国教育》zgjy@sohu.com
   《中国教育学刊》cetnet@osn.com.cn
   《中国教育资讯报》ywg327@sina.com
   《中国考试》cexam@mail.neea.edu.cn
   《中华读书报》gmdaily@public.bta.net.cn
   《中华活页文选》zhhywx@zhbc.com.cn
   《中文自修》zhwzx-qch@163.com
   《中小学电教》zxxdj@mail.jledu.jl.cn
   《中小学管理》zhxxgl@263.net.cn
   《中小学教师培训》jshpx@nenu.edu.cn
   《中学课程辅导》初二kcfd2002@sohu.com
   《中学课程辅导》初三MYSJ2001@sina.com
   《中学课程辅导》初一kcfd2002@sohu.com
   《中学生》zxszz@mail.china.com
   《中学生博览》yuantao8@163.com
   《中学生导报》(高中hsch_daobao@163.com
   《中学生理科应试》LKYS@hrbnu.edu.cn
   《中学生学习报》zxsbs@public.zz.ha.cn
   《中学生语数外》zxsysw@163.com
   《中学生阅读》初ydc@shuren100.com
   《中学生阅读》高ydg@shuren100.com
   《中学生阅读报》sx.zyb@163.com
   《中学语文》zhongxueyuwen@vip.163.com
   《中学语文报》zxywb@sina.com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chi@cfe21.com
   《中学语文园地》zxywyd@371.net
   《作文报》zwbs1981@163.net
   《作文与考试》zuowenkaoshi@hotmail.com
   《作文指导报》(初)zwzdbzx@163.com  
   《21世纪人才报》21cn@cpcw.com
   《安徽教育》anhi@chinajournal.net.cn
   《百科知识》bkzs259@sohu.com
   《班主任之友》bzr@hubce.edu.cn
   《成才导报》管理纵横jybnb@yahoo.com.cn
   《成才导报》园丁沙龙xiaodong770511@163.com
   《成才之路》fuhongjun99@163.com
   《成都教育》cdjy@mail.sc.cninfo.net
   《初中生》czs@czs.com.cn
   《初中生必读》czsbd@263.net
   《初中生学习指导》studyln@vip.163.com
   《初中生之友》czs3@jxjyqk.sina.net
   《初中生周报》czszb@yahoo.com.cn
   《初中数语外辅导》octobersmile@263.net
   《德育报》二版dybyxy@263.net
   《德育报》三版dybchengyu@263.net
   《第二课堂》(初中)dektzx@163.com
   《读写算》初中版dxszzs@jm.hb.cninfo.net
   《读写月报》China-dxyb@163.net
   《读与写》中学段tougao@duyuxie.com
   《福建教育》fjjy@fep.com.cn
   《辅导员》fdyliujie@263.net
   《高考》sj130@163.com
   《高考金刊》gkjk@yesnew.com
   《高中生》gzszz@sina.com
   《高中生之友》gzszy@jxjyqk.sina.com
   《关心下一代周报》ycweekly@jlonline.com
   《广东第二课堂》g.d.dekt@163.net
   《河北教育》hbeducation@163.net
   《河南教育》hnjy@shuren100.com
   《黑龙江教育》hljems@mail.hl.cn
   《花季雨季》EQ200211@163.com
   《家长》jiazhang@tjemh.com.cn
   《家长报》whjzb@163.net
   《家教博览》jiajiao68@sohu.com
   《家庭教育》jtjy@mail.hz.zj.cn
   《家庭教育导报》jtjydb@zjnews.com.cn
   《江苏教育研究》jsjyyj@public1.ptt.js.cn
   《江西教育》jxjy1@jxjyqk.sina.net
   《教师报》jiaoshibao@yahoo.com.cn
   《教师报》ctwnews@peoplemail.com.cn
   《教师博览》jsbl@jxjyqk.sina.net
   《教师之友》jszy@mail.sc.cninfo.net
   《教学与管理》jxygl@sohu.com
   《教学月刊》zhongxueban@jxyk.com
   《教育导报》jydb@swww.com.cn
   《教育评论》JYPL@chinajournal.net.cn
   《教育时报》jysb@shuren100.com
   《教育探索》explore@mail.hrb.hl.cninfo.net
   《教育现代化》jyxdh@263.net
   《教育与职业》zazhi1917@263.net
   《今日中学生》kids@scedu.net
   《考试》gmkaoshi@china.com
   《考试报》高二语文ksbyw2@sohu.com
   《考试报》高一语文ksbyw1@sohu.com
   《考试报-写作天地》ksbxztd@sina.com
   《科学大众》kxdz@263.net.cn
   《课堂内外》youth@yesnew.com
   《辽宁教育》injybjh@online.ln.cn
   《美文》少年版51meiwen@163.com
   《内蒙古教育》nmgjy@263.net
   《宁夏教育》NXJY@263.net
   《青春阅读》qcyd@eyou.com
   《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zwx@edu-publisher.com
   《上海教育》sh_education@sina.com
   《少年百科知识报》sbb@mail.sc.cninfo.net
   《师道》b138139@163.com
   《思想、理论、教育》sxlljy@hotmail.com
   《思想政治课教学》sxzhzhkjx@sohu.com
   《素质教育大参考》sephzzjy@seph.sh.cn
   《天津教育》tjjy@tjemh.com.cn
   《同学少年》txsn@tjemh.com.cn
   《现代教育报》xwb@modedu.com
   《现代少年报》wang-sw@163.net
   《现代语文》xdyw-chinese@163.com
   《现代中小学教育》zxxjy@nenu.edu.cn
   《现代中学生》读与写mm-ss.8501@163.COM
   《心理辅导》service@hbxlfd.com
   《新教育周刊》cew@peoplemail.com.cn
   《新作文》xzw_new@yesnew.com
   《学生广角》xueshenggj@sina.com
   《学生之友》初中xszyxx@hrbie.com
   《学习报》语文yuwen@xuexibao.com
   《学语文》xueyuwen@mail.wh.ah163.net
   《扬子晚报》教育话题jyht@yangtse.com
   《应用写作》cnyyxz@163.com
   《语数外学习》初中cmej@hubce.edu.cn
   《语数外学习》高语文cme1@hubce.edu.cn
   
   
   
    作文类:
   《求知报》 天津甘肃路5号 300020
   《作文评点报》 吉林四平师范学院 136000
   《作文成功之路》 黑龙江大庆市开发区建设路5号 163316
   《作文》 郑州市农业路73号文心出版社 450002
   《作文导报》 北京首都师大 100037
   《读写天地》 石家庄市石正路活动机地院内 050041
   《中学生作文指导》 长春市长庆街32号 130021
   《写作》 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大学 430072
   语文教学类:
   《语文天地》(初、高)哈尔滨师范大学 150080
   《语文知识》 河南郑州市郑州大学 450052
   《语文教学与研究》 武汉华中师大 430079
   《学语文报》 武汉市武汉教育学院 430010
   《中学语文报》 杭州市903邮政信箱 310009
   《广东教学报》 广州市广卫路14号 510035
   《广东语文报》 广州市广卫路14号 510035
   《语文月报》 广州应元路21号 510030
   《中学语文》 武汉湖北大学430062
   《咬文嚼字》 上海绍兴路74号200020
   《读书月报》 南昌市江西师大330027
   《语文周报》 河北石家庄市河北师大050091
   《学语文》 安徽芜湖安徽师大241000
   《中学文科参考资料》 广西教育学院530023
   《语文研究》 山西太原并州南路282号省社科院030006
   《语文建设》《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文字报》北京朝内南小街51号100010
   《语文学刊》 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师大010022
   《阅读与写作》 广西南宁市广西大学 530004
   《读写月报》 江西师大 330027
   《语文教学论坛》沈阳皇姑区陵东街建学里1号 110032
   《语文教学阵地》昆明建设路1号 650031
   学生辅导类:
   《初中语数外辅导》长春市同志街55号130021 LL5578@yeah.net  
   《今日中学生》 kids@scedu.net 610041 成都市上南大街吉祥大厦6楼
   《学习方法报》(分年级版)030031山西太原黄陵路西巷5号
   《初中生之友》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号330046
   《初中生阅读世界》长春市同志街55号 130021
   《初中生学习技巧》广西平林市东校路117号 537000
   《学生之友》(初)哈尔滨市中央大街1号150010
   《阅读与鉴赏》(高、初)石家庄市友谊北大街330号 050061
   家庭教育类:
   《中华家教》100035 北京官园内儿童发展中心
   《家庭教育指导》上海市茶陵北路21号 200071
   《家庭与家教》 230063 安徽省合肥市跃进路1号
   《家庭报》天津和平区常德道117号300050
   《家长报》武汉汉口四堆街塘新村特1号430010
   《现代家教》山东烟台市文化路13巷10号 264000
   《校园与家庭》长沙市上大垅省作协 410003
   《独生子女》湖北武汉市东湖路39号 430071
   《独生子女健康》辽宁沈阳和平区南九马路47号 110005
   《家庭、育儿》天津和平路287号 300041
   德育类:
   《少年与法》 550004 贵州省贵阳市八鸽岩省政府十号楼
   《德育天地》南京市北京西路15号 210024
   教育管理类:
   《中小学学校管理》《中小学教育》100007 北京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
   《教育艺术》 100037 北京804*
   《政工导刊》 710068 西安市朱雀大街146号  
   《课程、教材、教法》北京沙滩后街55号100009
   《江西教育》南昌市洪都北大街96号330046
   《南通教育研究》南通市人民中路161号 226001
   《中国教育报》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 100088
   《学校管理》南京市北京西路77号江苏教院 210013
   《江苏教工》210003 南京市中山北路202号
   
   《青春阅读》杂志社 qcyd@eyou.com
   《时代青年》杂志编辑郜艳 cngaoyan@263.net
   《辽宁青年》杂志编辑宋凌燕 slymao@sina.com
   《年轻人》杂志编辑王琳 lz_youth@21cn.com
   《花季•雨季》杂志编辑顿号 xudunhao@263.net
   《花样年华》主编陈启辉 xsdwh-2002@163.com
   《年轻人.中学生必读》 dan48@163.net
   《中国中学生报》编辑部 zgczsb@public.bta.net. Cn
   《家教指南报》 陕西师范大学办公楼309房间 710062
   《人生十六七》110001沈阳和平区同泽北街9号  
   《青春岁月》050051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西路408号  
   《中学生读写》成都市盐道街3号 154600

http://xnjyw.5d6d.net/thread-20249-1-1.html
32#
 楼主| 发表于 2013-4-18 10:32:51 | 只看该作者

33#
 楼主| 发表于 2013-4-18 10:46:02 | 只看该作者
  做一个精神明亮干净的人
    ——读王木春《身为教师》随想
                                           沈丽新
做教师真的很难,尤其是在这个时代。我们受教育的经历中,好教师的范本太少。而等我们成为教师,教育现场的面貌已不是我们学生时代的模样。怎么做合格的教师,怎么做好教师,的确已经成为难题,甚至是难解的困局。
《身为教师》的可贵,就在于王老师无所不在的反思:教书十九年,他开始认真学习对学生微笑;过去的学生要走上讲台了,他谆谆教诲;毕业的学生踏入大学校园了,他给予精神上的慰藉;充满了“大话”的班会课,让他无比沉重;没有闲暇的教师假期,让他感觉莫名的悲凉;学生作文里的标语,让他无比悲哀;学校旧建筑的拆除,让他感叹精神财富的流逝;学生毕业后的同学会,他为叫不出一个学生的名字而愧疚……这些反思的中心,不是分数的高低,而是“人”的发展。在王老师的反思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教师。只有精神干净明亮的教师,才会关注学生分数以外的东西吧?
老师唯一一次提到自己的“光环”,居然也是沉重的反思。他说:(那个)很高的官方荣誉是颁给2004年之前的那个“我”——徘徊于真正教育的门外,骨子里相信成绩能够证明一切,教育就是为了分数。那个“我”,不再仰望不再眺望,也不再寻找不再思考,甚至不再有彷徨和疼痛。那个“我”,几乎“交出了自己的意志,变成了纯粹的工具”。
这样的反思掷地有声——有几个“全国优秀教师”会有一日自省到自己“徘徊于真正教育的门外”?王老师这样的自我反思,本身就是教育现场最好的范本。
感谢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给2005年之后的王老师的教育天空播撒了阳光。从此,他“从未像现在这样如此贴近教育,如此真切地触摸、体验它涌动不息的苦痛和欢欣,迷茫与希望。这种贴近感和切肤之感,使得原本漂浮着的教育理想”,对于他,教育“无复是壮怀激烈的坚守,从某种角度说,从事教育已成为我人生自我实现的方式,成为一种享受”。
身为教师,我并不觉得“坚守教育现场”是褒奖。但凡“坚守”,总是不得已而为之,无奈的感觉居多;而“享受”才是最曼妙的境界。从事教育,从备受困扰到纵情享受,需要运气,更需要自我成全。祝福王老师,不断磨砺、不断反思之后,终于抵达“享受教育”。
《身为教师》的字里行间,多次提到木棉树,令人不胜遥想南国海岛菁菁校园里高大的木棉树。木棉树慰藉着王老师的心灵,王老师在树下的诵读、呓语也不断滋养着木棉树。树与人,校园与教师,二十年里彼此见证,彼此成全,树长得更丰茂,人也更享受身为教师的感觉。
我愿自己,亦如王老师一般——心中有大树,脑中有信念:做一个精神明亮干净的人。
34#
 楼主| 发表于 2013-4-19 04:56:43 | 只看该作者
研究你自己  吴非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36653f01012nr7.html
有老师来信谈到,“想写点文章,但一直找不到题目”。有意思。——既然“找不到题目”,怎么可能“想写点文章”呢?估计仍然是指标化的写作,为写而写。这样的写作,当然非常困难,也享受不到写作的愉快。我告诉这位老师:如果真找不到下手的地方,那不妨从研究自己开始。
如果读书不太多,理论根基欠缺,视野有限,强行去弄理论,做课题,往往捉襟见肘,贻笑大方。教师的优势,是在实践发现并有所创造。其实,课堂教学是魅力无比的实践活动,每位教师都有可能以此建立自已工作法;这是创造的天地,因为每节课都可以是独一无二的。同样,在漫长的教学经历中,我们每个人的体验也是独特的,其中的价值,只有通过反思才能有最清晰的观察。作为一名学习者,最能记住的,是个人的学习经历。人能忘记自已走过的路么?
前些年,我曾说,临近退休,才大概知道语文教学是怎么一回事。——我绝非故作谦虚,实在是教海无涯,努力半生,也不过知其一二。可是,退休之后,我几乎每天都在想教学往事。我发现,前两年的那句话可能说“过”了,因为我仍然不是很清楚语文教学上的事!那些问题,如果当时能多些智慧,如果当时思想观念能更开放一些,如果当时不忧谗畏讥,不惮做“出头椽子”,如果当时能早一点接触到某种理论,或是遇到某位志同道合的老师,——很多工作是可以早一些想到,是能做得更好一些的;而当年的一些教学设想,失去了最佳时机,很难弥补了。
同样,回顾自已走过的路,也会发现,当年自已凭着勇气和智慧,也有过一些创造性的教学思路,而那些探索至今仍然没有引起他人的重视。——无论如何,教师不要认为自已的实践微不足道。十年前的一次,曾与四位教授彻夜长聊,钱理群老师说:“我很想听听你们中学怎么上课。”于是我就说了我和同事们的语文课,我真是随意说的,可是他们不断击节称赞,听得津津有味,连说“比大学有意思”。因为大学教学不同于基础教育,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以及对学生的观察相对较少,这就失去了很多教学乐趣。而很多中小学同行妄自菲薄,以为自已的工作没有什么价值,不认为课堂教学能有属于自已的发现,因而,他也就没有享受原本属于他的工作乐趣!
你的经历很重要,你经历的事也很有价值,你的反思可能会有独特的发现,无论是对自已还是对教育事业,都可能是一份特别的财富。你提笔写作时,为什么把自已忘了?
35#
 楼主| 发表于 2013-4-19 05:07:08 | 只看该作者
成长,就是静静地开出自己的花
□ 郑立平   


经常对同事说,和大家相比,愚钝的我除了努力别无优长。或许,正是这跋涉的姿态,使我无意中收获了很多。回首看似顺利、实则坎坷曲折的成长之路,对照自己今天的学习和思考,我逐渐总结出许多关于教师成长的个性化理解与认识。虽然与现在许多教师的观点格格不入,但我执拗地感觉:这些带着我的心血与智慧的思考,对青年教师的成长非常有益。


正确理解教师的成功与成长

成功常常伴随着成长而来,但成功并不等于成长;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选择了“绝对成长”,永远不太会有像其他一些职业那样的“相对成功”。
  成长与成功,是两个关乎教育、人才乃至整个社会的永恒话题。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它们的理解却有些偏差。成长,如一粒种子由生根、发芽、破土而出,到抽叶、拔节、开花结果,是生命个体在外形、内容、质量等各方面的不断变化、提高、成熟与完善。它受外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但更主要靠内在的潜质与力量。
对有追求、有梦想的教师而言,真正的成长,其实质就是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提升自己、实现自己的内化过程,也是让自己的心灵拥有一个空间并向某一目标努力伸展的生长过程。它只有两个标志,一是专业能力的不断提高,二是自我心理素质的不断增强。成长与否可以用心来感知,可以通过良好的修养、高尚的道德、高雅的气质、深刻的智慧等外化、彰显,但却很难用数量的大小等客观的标准来衡量。而成功,主要是指人在诸如名誉、地位、官职、权势、利益等显性目标上的达成与满足。它是一个世俗化的概念,因而其标准也是五花八门、因人而异的。但不管大家怎么认识,今天人们对成功的认识,一般总与地位的大小、官职的高低、金钱的多少有关,是可以用数量的变化来评价和衡量的。
无可辩驳的是,官再大,钱再多,实际也都是外在的,因而也是相对的、暂时的。比如一个一线教师,经过多年的努力经营,一下子荣升为主任、校长。从外在来看,终于获得了成功,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职位、利益等都有了显著的变化。但实质变了没有?没有!一夜之间能有什么变化呢?只是一个名号而已。如果不借助这个新的平台,努力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与管理智慧,不仅不会很好地胜任工作,反而有可能使学校发展陷入泥潭,让自己活得更累。
成功是短暂的,在人生当中可能只是昙花一现,但成长却伴随人的一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由于职业本身固有的特点,我们选择做教师,就意味着基本上与当下世俗成功的主要标准——升官发财无缘,从根本上是不太会有像其他一些职业那样的成功。当我们一心痴迷“相对成功”时,常常会迷失自己;当我们专心追求“绝对成长”时,成功却往往不期而至。


只有觉醒了,成长才真正开始

一个教师如果把自己的成长锁定在“官位”,无疑是把自己的发展逼进了死胡同;只有觉醒了,成长才真正开始。
2002年秋,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夜晚。好像沉闷了许久的夏日,正在酝酿着一场不可避免的暴雨。在为新升校长接风的盛大酒宴上,已经习惯少言的我,却不知怎么一反常态,用狂饮抒发着心中的困惑与苦闷。一杯,一杯,我醉了。
当睁开眼时,刺眼的白色惊得我浑身颤抖,药液滴答滴答地流进血管,用手摸摸头上的绷带,我惊异,自己怎么了?身在哪里?……麻木的大脑找不到思维,一阵疼痛袭来。妻温柔的手轻轻抚在我的额头,病房死一样的寂静冲开记忆的隧道之门:一连七八年教导主任的努力与委屈,身边形形色色的人在利欲面前的表演与挣扎,以为凭自己辉煌的成绩和较高素质就能得到重用的天真与幼稚,一次次眼看“水到渠成”却又都失去的“正常”与困惑……酸甜苦辣一股脑涌上心头,泪水像决堤的洪水般流出来。
一天,又一天,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慢慢地,心却变得越来越宁静而淡定。我像一只在蛹中蜕变的小虫,吮吸着心灵的伤口,却在病痛中勾画着飞翔的未来。我不住地叩问自己:我追求若干年的梦难道就是一个小小的官职?我是不是走错了方向?我到底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自己?我是不是应该重新审视自己,走一条更为宽广而幸福的路?……
一天清晨,我忽然如梦醒来:原来,自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经不住世俗功利的诱惑,把自己的发展逼进了一个死胡同,片面地以为自身的价值只有努力去当“官”、当“校长”才能实现,甚至在一次次失落与打击中,仍然执迷不悟。殊不知,它根本不适合自己!
放下了,浑身轻松。从此,我开始踏上了真正的专业成长之路——读书、学习、实践、反思。走近苏霍姆林斯基、亚米契斯、杜威、赞可夫……我感受着教育的博大与神奇;聆听孔子、陶行知、魏书生、朱永新……我领悟着教育的内涵和真谛。狭隘的心灵一次次在博大的胸怀前自惭形秽;愚昧的头脑在科学大河的洗涤下逐渐有点清明;世俗的双眼在智慧的光芒照耀下,看到了前面更广阔的路。从28岁成为年轻的教导主任,到32岁彻底放弃“做官”念头、专注业务发展,34岁尝试着著书立说、各地讲学,36岁被评为山东省十大创新班主任,38岁被聘为山东省班主任培训工作专家,39岁被评为初中数学齐鲁名师,同年创立全国(民间)班主任成长研究会,发展成涵盖全国28省的四五百名优秀教师、近20多家主流教育媒体关注的民间学术团体,再到40岁成为山东省特级教师、全国十佳班主任,41岁出版自己的第8本教育专著……一路辛苦一路欢歌,我昂首走来。我不知道还要走多远,但我坚信:释放了的心灵,正一步步接近它的蓝天!


成长的最佳目标:做最好的自己

成长不仅是教育部门或是某个领导对教师提出的一项强制要求和必须完成的任务,更应该是教师内在的需要和自身的追求,是教师主动提升生命价值的基本状态。
当询问一些教师“你工作为了谁”时,答案往往是“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为了“孩子们的美好未来”。听着很感动,细细品味,却显得不够具体。这种现象,远在在春秋时期,就被我们的祖师爷孔子发现。他尖锐地指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古时候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完善自己;而今天的人学习,口口声声为了教育别人,处处炫耀自己。同样,对“我们为什么要成长”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也形成了两种错误认识:一是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动力来自外部的压力——任务的驱动和制度的约束,而非自发、自愿、自觉的行为;二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为了别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持续发展,而与教师本人的工作和生活没有多大关系。对“旧我”的改变,必然带来痛苦。当教师如果不是内心欣然认可、接纳并作出积极反应,其成长就变成了服从命令的一项要求或消极等待的一种安排或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从而对教师构成了某种挑战、警告和威胁,必然会遭到很多教师的抵制或拒绝。
教师为什么要成长?其实不难理解。教师首先要把自己作为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个职业人。教师专业发展首先不是为了学生和学校的发展,而是为了教师本人能更好地适应和胜任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而是为了在承担职业责任的基础上教师本人能拥有更充实、更有意义、更幸福的新生活。也就是说,教师成长的基本前提是“教师自身的成长”。其直接目的并不是教师单纯的职业生活,而恰恰是教师自己的生活质量,特别是教育生活的价值感、幸福感。
正如《菜根谭》中的名言:“楚兰生于森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德立言不因贫穷而变节。”一个教师可以一辈子不成功,但绝对不可以不成长。园中的牡丹,山间的百合,路旁的牵牛花……是花,就要开放,不为世人的欣赏,只为心中的芬芳。长期的实践经验告诉我:教师成长的最佳目标,不是符合什么要求,而是做最好的自己。
我把成长看做是自己生命存在的状态,所以,我慢慢学会了包容,学会了欣赏,学会了坚持与等待。借鉴许多名师成长的经验,多年前我就自觉地给自己的教育人生设计了“八个五年计划”,用扎实的行动和智慧的实践,一步步打造和丰盈自己的教育人生。佛不渡我,我自渡,不为彼岸,只为海。我不知道教育是否是我最喜欢的职业,只是觉得这片土地上到处都有我渴望的风景。一个人如果选择了自己想做、能做,且社会需要的事情,并沉醉地做着,这无疑就是最幸福、最快乐的。
“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我坚信,不等待,不拒绝,把自己开成花,就永远走在春天里!


36#
 楼主| 发表于 2013-4-19 05:21:46 | 只看该作者
程少堂:教师“六品”



眼下,国人对“大师”一词很抗拒。若干年前有学者著文,嘲讽中国学术界谁的胡子长(活得比同辈学者的年纪大),谁就能成为“大师”。我认为,教师或学者可以分为六品,即六个层次。而“大师”,只是其中第三个“品级”或层次。
一品:百世师
“百世师”这个名词诞生很早,最早可以追溯到孟子。孟子说:“圣人,百世之师也。”(《孟子.尽心下》)在孟子看来,只有圣人才够得上称“百世师”。
那什么是圣人呢?孔子曰:“所谓圣者,得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始终,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逐成惰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只有圣人,就是品德和学问可以做百事楷模,才能被称为“百世师”。考察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史,关于“百世师”我们可以发现以下规律性现象:
———思想有巨大的原创性、简洁性、包容性、模糊性,具备吸引后人不断研究阐发的巨大魅力。例如孔子的“仁”和“礼”。
———思想核心有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因子。
———有众多的“铁杆”学生,不仅能把老师的思想理念四处传播,而且能“与时俱进”地将其师的思想理念发扬光大。
———所谓“百世师”,在活着的时候并非完人,且生前大都不太得志,甚至处境很不妙。他们所谓的“完人形象”是后人神化、圣化而成。
“百世师”或“圣人”的这几大特点,不独中国为然,放眼世界,大都如此,孔子如此,韩愈如此,苏格拉底也如此。
二品:宗师
“宗”是敬仰、尊崇的意思。所谓宗师,在古代为官名,后来指为众人尊崇为师表的人。《现代汉语词典》将“宗师”解释为:“指思想或学术受人尊崇而奉为楷模的人。”这种解释大体不错。我对“宗师”的理解是:指在某一领域或多个领域内有着极高成就,能够推陈出新,自立门户,甚或是容纳百家,自己创建出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的大师,即有能力开宗立派的大师级人物。
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无论哪个一个领域,被称为“一代宗师”的人,都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深厚的中国古文化底蕴。
二是必须具备创新素质,特别是首创素质。在任何一个领域,照猫画虎是弟子,亦步亦趋是学徒。任何领域的宗师,其最关键的、最重要的素质与素养,就是“创新”。没有首创精神,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代宗师。
三是必须具备反叛精神,特别是反传统精神。我们知道,所谓宗师,意味着给所在的领域带来一场革命。而所谓的革命,其最根本的含义,其实就是反叛。反叛者,反其道而行之也!真正的一代宗师,都是在批判的基础上吸收,在吸收的基础上批判,如此往复不已,进而在批判的基础上反叛,最终开宗立派。
三品:大师
所谓大师,按字面意思,指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这个解释少了些“文化味”,尤其是对“大”的解释。
谁对“大”的解释最有文化味?我看是孟子。孟子在中国美学史上留下一句名言:“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孟子.尽心下>>)
成为大师,就意味着进入所在领域的一流行列。大师的共性,集中体现为“大”。被称为“大师”者,一般都有“四大”,即在学问大,成就大,影响大,个性也大。当年西南联大大师云集,那些大师普遍都具有学问大、成就大、影响大的特点,其中不少人个性也大得不得了。有关这些大师个性之大的轶闻趣事,甚至已经积淀为20世纪中国文化史的宝贵财富和亮丽风景。由于这些大师精神世界的无比“充实”,所以他们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史的“美人”——那当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美人”,而是身上充满知识和智慧的“气场”,也就是闪耀着“光辉”的“文化美人”。
更具体点说,大师应该具有“五个一流”:一流的人格,一流的学识,一流的思想,一流的胆略,一流的文采。五者缺一,就是遗憾;五者缺二,极为少见;五者缺三,那就不及格,不能进入一流,就不是大师、
大师和宗师不应该视为一体。大师是指在某一领域或多种领域内读取的极高的成就,但未必就有开宗立派的能力;而宗师则必定能够开宗立派。换句话说,大师就是大师,大师也不过就是大师,大师并非一代宗师,更不是百世师。
四品:名师
名师,一般理解为有名的教师。而“有名”,在信息时代,只是一个中性概念,就是说只要名字为大家所熟悉,就可称为“有名”。这种解释其实把“名”和“誉”混为一谈。这和我们日常或者习惯上使用“名师”这一概念时的“语感”或“文化感觉”相悖。一般说来,在我们称呼某一位教师“名师”的时候,这个“名师”并不是中性词,而是褒义词。因此,按我的理解,所谓名师,应该是有名又有誉的教师。
除此之外,名师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有“名学生。”名师出高徒。古今中外的名师,都培养出了有名的学生。没有“名学生”的教师很难说是名师。当然这里的“学生”是广义的学生,不一定是课堂上上课的学生。
———有名课。一位名导演,一定有他导演的出名的戏剧或电影;一位名小说家,必定写出了出名的小说;一位名歌唱家,也必定有他唱出名的代表歌曲。几乎找不到相反的例子。同样,名师一定是教出过名课的。在20世纪,鲁迅的中国小说史,刘文典的庄子,闻一多的楚辞,钱穆的中国通史,陆宗达的训诂学,王力的古汉语,顾随的古典诗词鉴赏,林庚的唐诗,宗白华的美学,华罗庚的代数,苏步青的几何等,都是名师教出的名课典范。在中小学,也有语文、数学、物理等学科名师由于课讲得好而被学生尊为“语文张”、“数学李”、“物理王”的。
———有名文。所谓名文,是指写出有重要影响的文章。名师之所以为名师,一个原因是勤于思考,勤于研究,其标志之一是写出了有影响的文章。名师的影响乃至层次甚至可以从他所写的名文的影响来判断。在基础教育领域,真正有影响的名师,也是有名文的;而没有名文的所谓名师,是上不了太高档次的。
———有名气。培养出了名学生,教出了名课,写出了名文,名师的地位就不可动摇,名气自然就有了。
五品:良师
所谓良师,就是使人得到帮助和教益的老师,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好老师。有一个调查显示,高中生心目中“好老师”的标准排在前五位的是:
———对学生真诚地相待,富有幽默感,课堂上充满快乐。以占调查人数68.11%的得票率被学生排在“高中生心目中好老师”标准的第一位。
———公平、公正、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以63.06%的得票率排在第二位。
———善于提高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以60.18%的得票率排在第三位。
———善于与学生沟通。以58.56%的得票率排在第四位。
———班级管理非常民主,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以58.38%的得票率排在第五位。
由此可见,敬业爱生、有幽默感、公平公正、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善于和学生沟通,是良师的基本特点。
六品:匠师
这里所说的匠师,是指那种墨守成规、不锐意求新的教师。具体来说,匠师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四缺二化一无”,即:缺少智慧,缺少才干,缺少激情,缺乏创造;工作熟练化,工作模式化;教学无大错误。
也就是说,匠师是能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工作没有或少有激情,不能或很少能从工作中享受到乐趣,但是工作合格的教师。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作为教师,要想使自己在教师层次中成为良师以上的优秀教师,就要努力掌握这门艺术。而一切想成为优秀教师、特别是那些想成为大师以上教师的人们,应该牢记国际知名心理大师埃.弗洛姆的忠告:“学会一门艺术的过程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理论的掌握,其二是实践的掌握”,“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直到最后理论知识的成果和实践的成果融为一体——我有了直觉(这是掌握任何艺术的关键技巧)”,我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师。但是除学习理论和不断实践之外,还有成为任何一位艺术大师所必需的第三个因素——艺术的追求,这才是头等重要的。”(埃.弗洛姆:《爱的艺术》,康革尔译,华夏出版社)
(转自《人民教育》2010年13-14)


37#
 楼主| 发表于 2013-4-19 19:49:16 | 只看该作者
做一个有活力的教师

  ■江苏  钱海荣



近来,一直想让自己的教育生活多一点幸福感。关于幸福的教育生活,之前可能更多的目光投向期待健康成长的学生;而今不少人开始将研究的重点落到追求专业发展的教师身上。事实上,只有真正体验教育生活的幸福,教师才有可能视教育为事业,精耕细作,生成智慧,教书育人,实现价值,享受人生。
在我看来,教师想要拥有幸福的教育生活,首先必须成为一个有活力的人。那么,教师的“活力”从何而来?
第一,拥有健康身心。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乡村教师。活的乡村教师要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先生之语,通俗形象,切中肯綮。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为学生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忧心忡忡;殊不知,教师的身心健康是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基础。所谓“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处于良好的状态,通常包括健康的生理与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身心健康本是一个有活力的人的基本特征;对于要教好书育好人的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权威部门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就整体而言,教师的身体健康不容乐观,心理健康令人担忧;就个体而言,教师的身心健康,既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又是幸福教育生活的支撑。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与人沟通合作的必要条件;“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一个“孤陋寡闻”者,怎能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身边的一位青年才俊,三十五六岁,已是世界名校的博士后、国内名校的教授。不幸的是,在一次常规体检中,他被查出身患癌症,春节前动了手术。他的遭遇,让人顿生“身体是根本”之叹。
其次,善于有序阅读。教师想要教好书育好人,必须热爱读书善于读书。只有热爱读书善于读书,教师才有可能品味优美的语言,体验精深的思想,形成独到的见解;唯其如此,教师才能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在课堂上与学生展开和谐对话,分享智慧成果。不仅如此,作为社会精神的引领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对社会风气有着重要影响,教师读而不厌,方能诲人不倦;教师不屑读书,那么他所教的学生对读书的热爱程度必然大打折扣。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不读书的人,其精神丰满度是有限的。在课堂上,一个经常不读书的教师很难侃侃而谈,优雅从容。由此看来,读书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一个经常不读书的教师,绝不可能充满活力。
第三,胸怀教育理想。独特坚定的教育理想,源于教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一个有活力的教师,必然有其个性与特色,即有其不同寻常的过人之处。教师的成长,基于先天禀赋,关乎后天努力;以一个标准来衡量教师,本无可能,更无必要。俗话说得好,“既要抬头看天,又要低头走路”,一个人既要心怀梦想,又要脚踏实地,从远处着眼,就近处着手,苦干还要巧干。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让教育理想掌控自己的教育行为,催生教育的个性与特色,做最好的自己。这样的教师,才是生动而有活力的教师。
第四,培养兴趣爱好。众所周知,对于学习写诗,陆游有“功夫在诗外”的名言。就教育而言,“功夫在教外”,同样成立。教师要想成为有活力的人,在致力于教书育人的同时,自然也应该将功夫用在教育“之外”的事情。古代的读书人,除了研读经书之外,还有“礼,乐,射,御,书,数”等方面的学习。已故的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樑先生在接收语文教育徒弟的时候,就十分强调徒弟兴趣爱好的培养,比如要求徒弟在业余时间游游山水、看看电影、听听戏曲、练练书法、学学绘画、打打篮球、下下围棋等。充分利用闲暇时光,培养兴趣爱好,提高自身素养,打好教育基础,教师更容易在教育过程中拥有宽阔视野、尝试灵活教法、获得深切体验、收到良好效果。这样的教师才有可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地做好教育工作,彰显自身活力。
第五,导好教学之戏。三尺讲台,是教师的人生舞台;偌大课堂,是师生的成长之圃。如果将教学比作一部戏,教师和学生无疑是教学之戏的主演;与此同时,教师还必须是导演,负起导好教学之戏的责任。角色的特殊,作用的重要,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过硬的本领和超常的智慧,才能够找准恰当时机,采用合理方式,与学生一起出色完成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只有导好教学之戏,教师才能与学生一起获得和谐发展,从而完善自我,形成风格,实现价值。
第六,反思教育生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必须让思考伴随着教育的始终,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调控教育行为,扬长避短,追求方式方法的恰当和效益的最大化。反思,作为思考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教师深入研究教育教学、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途径。如果教师能养成及时而持续的反思习惯,并能把反思的结果述诸文字,就能更加理性地审视自己的教育生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深切体验教育生活的幸福。这些反思文字,是教师教育生活的真实记录。进行有序深入的反思,既是一个有活力的教师的显著特征,又是其教育魅力的重要来源。
第七,跟上时代节拍。看一个人是否有活力,重要的一条,是他能否跟上时代节拍,自觉融入日新月异的社会。一个有活力的教师,他在继承传统、获得滋养的同时,必须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能根据时代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素养,锤炼教育理想,优化教育行为。一个与时俱进的教师,借助和谐对话的方式,能与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心灵沟通。陶行知先生说:“世上有十八岁的老翁,八十岁的青年。要想一世到老都有青年的精神,就须时常与青年人往来,所以我很愿意和青年人通信,尤其欢喜和小孩子通信。”八十岁的老翁,能与时俱进,活力充沛,则仍为青年;十八岁的青年,与时代渐行渐远,也会暮气沉沉,身未老而心干枯。
第八,养成研究习惯。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间的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熟虑。因此,一个有活力的教师应该养成研究习惯,定下来,沉下去,紧紧抓住富有教育意蕴的细节,细细品味,深入研究,力求有所发现;理清思路,解决问题,锻炼能力,提高素养,让教育工作更为有效、更富情趣;发展自己,成长学生,幸福自己的教育生活。养成研究习惯,是教师培育以“爱和责任”为核心的职业精神、催生以“尊重生命,发展个性,完善自我,实现价值”为追求的专业思想的基本途径。
怎样做一个有活力的教师,其内涵丰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在我看来,如果一个教师能在上面的八条下足工夫,大概可以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底气,成为有活力的教师。
38#
 楼主| 发表于 2013-4-19 23:28:14 | 只看该作者
39#
 楼主| 发表于 2013-4-20 00:20:38 | 只看该作者
1.班级管理
http://www.xj5u.com/xj_wzhang/wzhang_more.asp?id=1&smallID=11

2.班主任之友中学版   
http://lnlib.vip.qikan.com/Mag.aspx?issn=1003-823X&year=2010&Issue=6

3.教师博览            
http://lnlib.vip.qikan.com/Mag.aspx?issn=1008-5009&year=2010&Issue=6

4.基础教育研究        
http://lnlib.vip.qikan.com/Mag.aspx?issn=1002-3275&year=2010&Issue=6

5.中国教育学刊        
http://lnlib.vip.qikan.com/Mag.aspx?issn=1002-4808&year=2010&Issue=6


6.江苏教育           
http://lnlib.vip.qikan.com/Mag.aspx?issn=1005-6009&year=2010&Issue=11

7.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http://lnlib.vip.qikan.com/Mag.aspx?issn=1671-2684&year=2010&Issue=5

8.基础教育参考        
http://lnlib.vip.qikan.com/Mag.aspx?issn=1672-1128&year=2010&Issue=5


9.教育艺术            
http://lnlib.vip.qikan.com/Mag.aspx?issn=1002-2821&year=2010&Issue=5


10.北京教育            
http://lnlib.vip.qikan.com/Mag.aspx?issn=1000-7997&year=2010&Issue=5

11.天津教育           
http://lnlib.vip.qikan.com/Mag.aspx?issn=0493-2099&year=2010&Issue=5

12.中国教育信息化     
http://lnlib.vip.qikan.com/Mag.aspx?issn=1673-8454&year=2010&Issue=5

13.广东教育           
http://lnlib.vip.qikan.com/Mag.aspx?issn=1055-1422A&year=2010&issue=5


14.国学               
http://lnlib.vip.qikan.com/Mag.aspx?issn=1672-0401D&year=2010&Issue=5

15.教学月刊中学版     
http://lnlib.vip.qikan.com/Mag.aspx?issn=1671-7058&year=2010&Issue=4

16.中小学教学研究   
http://lnlib.vip.qikan.com/Mag.aspx?issn=CN21-1396&year=2010&Issue=4


17.心理学探新         
http://lnlib.vip.qikan.com/Mag.aspx?issn=1003-5184&year=2010&Issue=2

18.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http://lnlib.vip.qikan.com/Mag.aspx?issn=1004-5872B&year=2010&Issue=4

19.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http://lnlib.vip.qikan.com/Mag.aspx?issn=1004-5872C&year=2010&Issue=4

20.教育探索           
http://lnlib.vip.qikan.com/Mag.aspx?issn=1002-0845&year=2010&Issue=4

21.教师新概念         
http://lnlib.vip.qikan.com/Mag.aspx?issn=1008-2549A&year=2010&Issue=4


22.校长参考           
http://lnlib.vip.qikan.com/Mag.aspx?issn=1008-2549C&year=2010&Issue=4


23.教育实践与研究     
http://lnlib.vip.qikan.com/Mag.aspx?issn=1009-010X&year=2010&Issue=4

24.教学研究           
http://lnlib.vip.qikan.com/Mag.aspx?issn=1005-4634&year=2010&Issue=2

25.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版
http://lnlib.vip.qikan.com/Mag.aspx?issn=1005-5843B&year=2010&Issue=2


26.湖南师大教科学报   
http://lnlib.vip.qikan.com/Mag.aspx?issn=1671-6124&year=2010&Issue=2

27.中国家庭教育      
http://lnlib.vip.qikan.com/Mag.aspx?issn=5383-3198&year=2010&Issue=1

28.中小学管理         
http://lnlib.vip.qikan.com/Mag.aspx?issn=1002-2384&year=2010&Issue=1

29.继续教育研究      
http://lnlib.vip.qikan.com/Mag.aspx?issn=1009-4156&year=2009&Issue=12

30.名师随笔
http://www.xj5u.com/xj_wzhang/wzhang_more.asp?id=2
40#
 楼主| 发表于 2013-4-20 00:21:13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15:57 , Processed in 0.08153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