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绘画遭遇摄影:别把拐棍当成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6 10:35: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绘画遭遇摄影:别把拐棍当成脚
   来源:光明日报 姚钟华    时间:2013-03-29
  
  我在乡下写生时,常会遇到过路的老乡。他们几乎从来没见过绘画原作,更何况画的是他们熟悉的人或物。他们会非常惊喜地夸奖道:“啊!画得真像,跟照片一样。”听前一句还高兴,后一句却感到难堪和扫兴。这又使我警觉,这样的画还有必要画下去吗?
  摄影以无可置疑的客观性和纪实性的功能为特征,一百多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摄影为人类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瞬间。摄影作品出现在报刊亭琳琅满目的杂志封面上,悬挂在高楼上,喷绘在奔跑的公交车上……。摄影以及它的衍生物,大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空间。摄影的技术不断发展,使绘画独一无二的审美价值受到了挑战。
  改革开放初期,一次在中央工艺美院听吴冠中先生关于形式美的讲座,人山人海,大家觉得耳目一新。关于摄影与绘画的区别,他的论述至今难忘。他说绘画与摄影看来表面相似,但只是邻居,没有血缘关系。绘画与文学、音乐才是兄弟姐妹,是有血缘关系的。但他又把古典写实艺术讥之为“手工照像”。这两个看法是自相矛盾的。即便是“手工照像”也是“照像”嘛。出语虽然大胆惊人,但却偏颇。平心而论,一百多年来摄影作品何止亿万。有哪一件摄影作品可以和《蒙娜丽莎》相提并论?便是那些经典的肖像摄影,能够像伦勃朗众多的自画像、委拉斯盖兹的《英诺森十世》、赛洛夫的《少女和桃》、《树荫下的少女》等作品那样隽永耐看吗?谁能拍出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庭的天顶壁画》、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德拉克洛瓦的《西阿岛的屠杀》、列宾的《依万杀子》、苏里柯夫的《女贵族莫洛佐娃》来呢?便是把一切先进科学手段用上,也不可能。
  蒙娜丽莎的眼光是摄影机能捕捉到的吗?不能。只能是由达·芬奇这样思想深刻、阅历丰富、观察入微、技艺高超的天才塑造出来。据说这幅画画了四年。到底画了多久我们不得而知。但却不可能是照相机快门咔嚓一声就能完成的。这也就能悟到写实绘画与摄影的根本区别。画家作画要调动自己的全部修养、全部对生命与自然的体验、感受与认识,全部技艺和本领。画家是在用自己“心灵的窗户”的眼睛观察对象的。画家不仅仅是描写对象的瞬间形态,而且要有对更丰富内涵的概括和对本质特征的把握。而在创作过程中,还要在构图、造型、笔触、色彩、节奏、虚实、机理等方面表现出绘画性的美感,一种具有个性的审美价值。优秀的摄影家也要有丰富阅历和高度艺术修养的,但他所借助的是照相机的“机械眼”,“机械眼”的特性是纯粹客观性的,是不带任何感情的,是无法提炼和取舍的。它拍摄的对象往往是处在瞬息变化的偶然性当中。
  一切艺术形式都有排它性。既然摄影作品可以成为绘画的“代用品”,可以有“疑似绘画”的出现,绘画艺术也必然会另辟蹊径,拉开与摄影的距离,更彰显绘画的本质特征。于是各种风格手法样式、各种主义和流派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各种可能性被大胆地尝试着,从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等,一直发展到抽象派——完全抛弃了具体形象。这其中有许多弥足珍贵的新颖创造。它开启了一个更为丰富多彩,更为多元并存的绘画新时期。
  摄影的出现虽然使绘画要探求新路。但事实上从19世纪到现在,许多画家却大量地利用了照片这一资源,甚至许多画家自己也痴迷于摄影。当然,画家们在参照、利用摄影时是有方式、角度、程度以及结果的不同的。
  在使用照片资源时,米勒曾经告戒说“照片只能帮助艺术家认识自然,但不能代替对自然的观察。”马蒂斯认为“准确不等于真实”。他虽然利用照片,但不是临摹照片,而是在画自己的画。艺术的真正动力来源于对自然的感受及敏锐、深刻的观察。而面对实景,物我交融产生的感动和所生发的技巧是照片不能给予的。在中国,一些人受西方当代艺术的影响,“基本功无用论”不屑于写实绘画,有的青年学子也如此。另一种倾向则是抄袭照片,依附于照片作画,致使观察感受能力、表现能力萎缩。久而久之自己的眼睛也被改造成了“机械眼”,画出来的画总是索然无味,总是像照片,不像绘画。其实照片可以成为画家行走的拐棍,但有人却误以为那是自己的脚。
  绘画从各种形式——甚至完全抽象又回归到十分具象,回到照片,回到比照片还照片,这是颇值得玩味的。是否应了那位先哲柏拉图“艺术起源于摹仿”的箴言,是人类天性中就具有摹仿自然的原始本能在现代社会中的一种释放呢?是否是吴冠中先生说的“风筝不断线”的一种当代版本呢?
  其实,照像术发明以来,现实主义绘画一直以巨大的生命力在发展着,它并非自然主义的、照像式的反映生活,它能动地创造了丰富的艺术手法和多样的风格形式。在欧洲、在美国、在俄罗斯、在中国不断地涌现出大师与杰作。艺术创造的基础是人们的感觉、感受、感情,是审美精神。而这一切都不能简单地用先进与落后来划分。也正因此,那些古代优秀的艺术作品至今仍有不朽的魅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2 17:28 , Processed in 0.17160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