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青春阅读记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29 22:12: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青春阅读记忆

黄荣华

1980年春节,到伯母家拜年,做大队支书(现在叫村支书)的堂兄说县文化局年前配送了一批书,允我先借。我挑了鲁迅的《朝花夕拾》《呐喊》《鲁迅杂文书信选》《中国小说史略》、巴金的《春》、老舍的《骆驼祥子》、《红楼梦》、《李白诗选注》、王力的《诗词格律》、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屠格涅夫的《前夜》。
那年我18岁,此前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多书,也没有读到过任何一部名著。
这次能借到这么多好书,还是托上海知青的福。我们乡(那时叫人民公社)来过许多上海知青,堂兄所在的村(那时叫生产大队)是模范知青点,设有文化站,图书由县文化馆配送。这是“文革”后文化站接到的第一批图书,是所有配送图书中最好的一批图书,先前配送的大都是“文革”期间的学习材料。1979年上海知青陆续返城,所以这也是文化站接到的最后一批图书。大概是这年年底,文化站撤消,所有的书又被文化馆运走了。
我借的这些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没有读完,其他我都至少读过一遍。现在想来,真的是非常感谢这一次不寻常的阅读。
它把我引入书中世界。之前,我的生活没有书;之后,书成了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1981上了大学,除到学校图书馆借书,还从国家每月给的十几元生活费中尽可能挤出一些买书,先是将上述这些书能买到的都买了。现在,买书读书已成了生活的常态,只是买书越来越不像先前那样果断了。
         热爱鲁迅是从那次读《呐喊》中的《风波》开始的。《风波》写九斤老太一家晚饭的场景是那样有趣,那样实在,那样让我激动。虽然说不清这其中到底是什么原因,但只要提起鲁迅,就会想起《风波》,想起那个晚饭的场景,想起九斤老太,想起九斤老太的话:“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整匹的红缎子裹头,拖下去,拖下去。”也许是要探个究竟,为什么九斤老太总说“一代不如一代”,就更执着地读起鲁迅来了。读着读着,就放不下了,就爱上了。
喜欢李白也是那次阅读的重要收获。还记得《李白诗选注》的第一首是《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首句是“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那天打开《李白诗选注》时,正巧蹲在自家池塘边那“灼灼其华”的桃树下。看到这开篇的第一句,一下子就兴奋起来了。闻着花香,听着犬吠,看着游鱼,高声吟咏,脑子里突然闪出念头:我也要写诗。后来果然写了不少“诗”,尽管不敢示人。现在明白,那是青年的冲动。但青年的冲动,让我爱上了李白,爱上了读诗,爱上了写“诗”。也许,这就是孔子所言“兴于诗”吧。
         那次阅读还让我走近了《红楼梦》。上大学后,我就借了许多相关图书资料来抄录,一直到工作的头几年,还在抄录《红楼梦》的相关研究材料。“外国文学”课程结业时,我交了一篇比较贾宝玉与哈姆莱特的文章。文章所写的无非是鲁迅的那句话:“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不过至今我依然认为,现实生活中,虚构文学中,能独自呼吸而领会“悲凉之雾”者,都是独具灵性者,都是出类拔萃者,都是卓尔不群者。
         ……
人有两条命根,一条是童年记忆,一条是青春阅读。尽管18岁才真正读到好书,但我确信这些好书已成了我的命根。在以后30多年的生活中,我的读书都是从这条命根往上生长的。略微梳理一下,所读之书大体有如下几条线索:中国古代诗词线索;中国古代散文线索;中国古代小说线索;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线索;西方思想文化线索(西方人的发现史线索:“人神合一”的神话→“人匍匐在神的脚下”的《圣经》→“人神分离”的人本主义→“人与人分离”的人道主义→“人与世界分离”的现代主义)。
顺着这条命根生长,我的书中世界自然不断丰富。逐渐地,我真正懂得了不把自己所爱,当成别人必爱;不把自己所恨,当成别人必恨。大千世界,五光十色,偏爱者多,兼爱者少,书中世界亦是。
伴随着这样的阅读,也就常有辨伪去蔽的怦然心动。前些天读《天涯》,读到王族的《谁能说出事件的真相》,很感动,其中有这样一段更是惊心动魄:
“有一只饥饿的红嘴鸦被人诱惑,冒着危险去吃陷阱里的粮食颗粒,被人抓住后发出一声叫,顷刻命殁。人们于是说它心烈,因挣不脱人的双手把自己气死了,它在最后发出的是凛冽的绝唱。牧民们听了说,它会说话吗?它给你说它生气了吗?它明明是被饿得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了,被人那样抓着,叫了一声就死了嘛!”
先前的阅读,遇到过多少“凛冽的绝唱”啊!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很好!托物言志是我们中国人的重要思维方式。但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不凋也”就不能,因为“后凋”是真,“不凋”是伪。为什么?松有常绿和落叶两类。有许多“凛冽的绝唱”说,正类似于这“不凋”之伪。
孔子说:“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何为“贼”?就是不问真伪是非,信守其言。这样的“贼”在今天的网络碎片化文字传播中,“何可胜道也哉”!
有时看到网络上满世界是“贼喊捉贼”的把戏,真的庆幸自己曾经有过这样一次可安身立命的青春阅读。
1980年的中国大陆没有网络,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更没有iPad,我家照明用的还是煤油灯;1980年的中国大陆没有流行歌曲,没有言情小说,没有武侠小说,没有“好莱坞”,没有“格莱美”,更没有今天的穿越小说,没有今天一演就是好几十集的悬疑剧、谍影戏;1980年没有“一课一练”,没有“课课练”,没有“精编”,没有“龙门”,没有“灿烂在六月”,没有诸如“奥数”、“一对一”、“神童”……形形色色的补课班,还没有许多许多。因此,我在那个知青点的破旧的图书室中,面对的只有“鲁迅”,只有“李白”,只有《红楼梦》,只有《诗词格律》,只有……只有这些!
但对我个人而言,那是一次何其幸运的面对!
                                                   2013.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 08:46 , Processed in 0.11228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