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28 06:29: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作者:佚名




[ ]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为达到教育目的或解决学校教育问题,以学校为主体,由学校成员如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家长与社区人士主导,所进行的课程开发过程与结果。本文从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意义、内容和条件、校长的职能、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的困难几个方面来思考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又叫学校中心课程规划,或学校中心课程革新,是20世纪60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90年代末期,这一策略开始引起我国教育工作者的关注。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确立了我国课程体制上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相容并包的框架。


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核心,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以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等为主体,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研制的课程。校本课程实施是将通过规划、组织而形成的校本课程方案或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也是在校本课程理念指导下,使校本课程方案或计划进入教和学的流程,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研制主体共同的实验、调节、完善,从而形成实质性校本课程的过程。

一、校本课程开的必要性和意义

1、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都采用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对人才的需求规格不尽相同,经济发展水平也极不平衡,于是就制约了全国统一课程要求的实施。例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相比,学生的文化素质更高,如果全都采用统一的国家课程去教学,就会造成发达地区的学生吃不好,落后地区的学生不能吃的现象,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人才的学校,教育教学的重点也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主,但现在的教学模式却没有很好地体现对21世纪人才的要求,更体现不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校本课程开发正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打破了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赋予学校一定的课程自主权,大大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系统地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根据自身实际建立办学模式,发挥学校教育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起了导向性、推动性的作用。

2、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发展

社会经济、文化的日益多元化和政治的日益民主化,要求学校课程也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赋予学校课程决策的自主权也进一步加大,这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巨大的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学校明确自己的办学宗旨,调动全体同仁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以减少教育冲突甚至相互抵消的现象,同心协力地实现既定的目标,提高办学水平,促使学校特色的形成,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大大改善办学环境,对学校的长远发展非常重要。

2)、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素质的提高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创新,教师是校本课程的主要开发者,教师一旦意识到这一角色所要承担的课程责任和对自身素质的挑战,在其介入课程开发后,就必须面对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等诸方面的革新,通过参与课程的编制、改编,可提高教师对教育的理解、丰富其学科知识,有利于教师的专业进步。此外,让教师参与课程发展,可以增进教师对学校课程以及学校的归属和认同感,提高教师的士气和工作满足感以及责任感。教师在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彼此之间也会逐渐形成合作的工作关系,形成积极的学校氛围,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   

3)、校本课程开发与学生差异性的满足

国家课程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专家开发的课程离“具体”的儿童太遥远。校本课程开发首先必须评估学生的需要,赋予了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力,学生可以部份地决定自己的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确立了学生真正拥有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学生在受教育中的自主性与学习自由。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和条件

1、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依据各个学校不同的办学宗旨与资源条件,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表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有学校将校本课程分为必修课、活动课和选修课,这里将校本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丰富性课程和发展性课程。

1)、基础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是指授给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这和国家课程的范围大体一致,主要包括语、数、化、物、英、政、史、地、生以及音、体、美等。

对基础性课程的开发主要是对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更新。对课程内容的更新常采取改编、新编或拓编的方式;对课程结构的更新主要是知识的分层建构,即将课程分为三个层次:①、国家教学大纲的最低要求的知识;②、参照国家必修与选修的综合要求,适当增加和补充知识;③重新编写教学大纲,对原教材进行改编和新编。以此使课程体现出难度层次,适应每一层次学生的充分学习。

基础性课程的开发还涉及到一个学习策略课程的开发问题。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与目标,所采用的有效的认识活动,学习策略课程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常用的学习策略包括选择性注意策略、记忆学习策略、组织学习策略、精加工学习策略、元认知学习策略等。通过学习策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有效的提高学习的效率。

2)、补充性课程  

补充性课程是指在基础性课程的之上,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而加设的课程,但不是可要可不要的课程,而是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必须具备的。它包括健康类、知识类、情操类、意志类。

健康类课程主要是教给学生如武术、乒乓、排球、篮球、足球、体操等促进和保持健康的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健康观念。这类课程的开发除了要重视活动形式多样外,还要注重活动参与的大众化。知识类课程主要是指在学科课程之上补充学科知识以外的知识,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如名作欣赏、诗词鉴赏、名胜古迹游等等。知识类课程也教给学生如何借助现代社会和自己身边的实际学习的方法,这包括如何查阅图书、如何集成信息卡、如何去图书馆阅读、如何利用电视和网络等。情操类课程是指给予和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的课程,主要通过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书法欣赏、舞蹈表演等正式的课堂形式或摄影、垂钓、插花、集邮、拼盘、盆景花卉等休闲的形式,以培养学生生活情趣,让学生懂得生活和知道如何生活。意志类课程是指增强学生意志力的课程。如成功人士案例分析、挫折调适、坚持训练等磨砺性教育课程,以避免学生心理脆弱、意志力差、社会适应困难等问题。

3)、创造性课程  

创造性课程是指拓展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以培养研究性、创造性人才为目的的课程。它在基础性课程之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难度,重视学习的学术性和探究性。如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加深知识的深度搞“知识、智力竞赛”等,或开设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为目的的课程,如搞科技发明、学术小论文、创造技能培养等。创造性课程是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2、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1)、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颁布创设的客观环境和课程政策

国家或地方教育部门颁布的课程政策和《课程计划》必须考虑到地区、学校、学生的差异,以达到政策具有统一性与灵活性。明确规定学校具有一定氛围的课程自主权,并制定相应的《指南》。确立一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课程政策。

2)、学校有一个民主开放的组织机构

一个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机构是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条件。因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办学宗旨的产物,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过程,是全校人员能力合作的结果,这就要求学校积极地建设民主开放的组织机构,具备广泛而通畅的交流渠道,能分散权利,有利于小组工作和小组内部以及小组之间良好的沟通,校长要不断引导变革和革新,具备个性化的管理风格和人格特征。

3)、学校应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

学校应在达到国家对于培养目标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当前丰富多样的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现状以及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和学校环境,确立有自己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正是学校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的贯彻落实,才开始了具体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反过来说,没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的学校是没有可能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

4)、课程资源的保障

得到课程专家的不断指导,学校中课程意识的不断增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中不断对学校的师资、设施、经费、器材、场地等课程资源进行积极合理的分析与评估,合理安排、充分利用。切实加强图书馆、计算机中心、科技馆、艺术馆等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利用,使承担课程的教师各得其所、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校本课程开发中校长的职能和教师角色的转变

校本课程的开发强调以学校为基地,并与校外教育机构合作,结合本校的传统与优势,开发出适合学校实际的课程供不同需要的学生选择。这就给校长增加了相应的新的职责。而作为学校的主力军,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即是说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角色有一个新的理解。

1、校长的职责

1)、确定明确的办学宗旨

前以谈到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之一是学校要有明确的学校办学宗旨,而这个办学宗旨的确定主要是由校长来组织完成的。学校办学宗旨要为全校教职工所认同,就必须由全校教职工来共同确定。因此,作为校长需要努力为教师甚至包括参与其中的社区人士和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创设各种各样的环境、开辟多种途径,并带领大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

2)、建立良好的校内沟通网络,协调各种影响因素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集体行为,强调校外课程专家、上级相关部门、家长、社区相关人员、教师和学生的有效支持和能力合作,需要得到家庭、社会、学校多方面的合作与协调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也就是说,校长应与上级行政部门和中介机构协调合作;与教职工深入探讨;与校外课程专家积极交往;与家长和学生真诚沟通,协调好学校与地方政府、上级行政部门;学校与社区、家长;学校与科研部门的关系,以取得社会各方面和人员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和支持。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础的开放的民主的决策过程,就是说需要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家长、社区人士广泛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因此各种人员之间关系的协调与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

3)、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校本课程开发下,校长有责任让教师明确自己的角色,并提供机会,使教师真正从课程的消费者变成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校长就要培养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在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的情况下,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与研究工作,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另外,前面谈到的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学校有一个民主开放的组织机构,而这个机构的建设主要责任人就是校长,

2、教师角色的转变

1)、教师成了研究者

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理念是“教师即研究者”, 要求教师作为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入到课堂教学。课程开发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协同阐述知识的方式所进行的不断的重组,同时对他们的教学进行思考。这样课堂不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场所,而且成为教育实验的实验室。教师边实践边研究,充分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分析,以便对自己的实践有一个理论上的理解或解释,不断开放性地改革教育现实,发现其中的长处与不足,通过分析、批判和修正,加深对教育现实的理解和理论化,以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这样教师就自然地成为这个实验的主要参与者、主持者和反思者、研究者。  

2)、教师真正成为主导者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充分自由的发展为最高目标。以人为本的理念既强调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又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与众不同的唯一。因而课程开发不是以学科为中心,也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满足每个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把学生视为独立的人、发展中的人、有潜能的人,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以突出强调学生发展的主体性、主动性。因此,课程的开设是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甚至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也可以有自己的独特方式。

作为教师要做的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合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批判、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得出自己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与评论;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使他们能够很快地找到相关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

四、校本课程开发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 来自旧的课程体制因素的负面影响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奠定了基础,但是改革是会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一方面课程的管理仍然习惯于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而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和学生又过分依赖和迷信传统的教科书,致使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方式变得过于依赖和被动服从。这种制度和思想上的习惯势力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要之间存在的强大的反差和深刻的矛盾,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观念、制度上的阻力,使学校与教师对课程的独立判断和开发积极性、创造性逐渐萎缩。学校、教师长期习惯了中央统一课程体制统编教材,对校本课程的来临缺乏必要的心理和经验准备也是个问题。

2、来自教师因素的负面影响

教师在统编教材的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是以自身单独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临的种种问题,每个教师的课堂活动之间多是相互隔绝而不是互相依赖。校本课程的出现,就要使教师之间增加彼此的合作,而教师拘于传统的习惯却很难做到这一点,不愿表露自己的观点,不愿把自己的经验与人分享。另外,教师的工作特点和学校的设备等原因,致使教师很少与外界交流,缺乏信息的了解和掌握机会,知识上的局限也客观地限制他们之间的交流。

要教师真正成为校本课程的实践者和研究者,这对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下,教师的工作负担已经重,时间也很紧,现在还要教师进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中来无疑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导致很多的教师不愿意参与这项课程改革,或者即使参与也勉为其难地完成任务。

3、来自升学因素的负面影响  

因升学竞争的客观存在,加之高考科目的设置无法全面反映和衡量高中学生各种素质,校本课程在高考的压力下,有可能受到冲击,或被淡化,或被异化成高科科目的补充和强化,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

很多学校违背课改方案,随意增减课时保高考科目,为了应对高考不惜牺牲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全面发展。部分学校为了适应高考的科目设置, 从高一便分成所谓的学科侧重班,搞文科侧重班、理科侧重班等。校本课程的课时计划得不到落实,它不仅不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有害于必修课的教学。师生的教与学不是充分利用有限的课时,讲求教与学的时间效益,而是依据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其后果是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上松懈,学生在学习上缺乏积极配合。  

4、有效指导的缺乏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得到课程专家的支持,但由于我们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对于课程的轻视,实际上造成了课程专家的短缺。这种情况将导致校本课程的科学性得不到有效保证,可能出现偏离课程方案的倾向。


5、经济实力不足会影响校本课的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不寒而一定的经济实力作保障。比如,相关的图书、仪器、文体设备等。如果不能满足基本的物质要求,校本课程开发就难以进行彻底。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的活动。它强调以学校为基地,突出学校的地域特色及个性风貌、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以及学生兴趣与个性的培养。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是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在认识到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意义下,全面了解和掌握其开发的主要内容和必备条件,充分认识到教师和校长在整个过程中的特殊角色,解决好其中面临的问题,相信校本课程的开发定会取得成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7 14:23 , Processed in 0.16871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