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安吉路小学九年一贯的学校课程规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28 06:09: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安吉路小学九年一贯的学校课程规划
作者:骆玲芳   文章来源:摘自崔允漷主编:《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1-18页。   
1
安吉路小学九年一贯的学校课程规划

学校课程规划是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我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以及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央8号文件的实施意见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框架内,制定《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课程规划》。

1.1学校的愿景与使命

学校愿景是课程规划的灵魂,也是学校课程的归宿。安吉路实验学校的愿景以及为实现愿景而承担的使命是——

(一)愿景
关爱——安吉路实验学校是一所人人受关怀、奉爱心的学校。
卓越——安吉路实验学校是一所尽心尽力提供学生发展机会的学校。
引领——安吉路实验学校是一所持续革新、引领教育潮流的现代实验学校。

(二)使命
提供丰富而适性的课程,使每一位独具个性的学生在智力、情感、道德、社会和身体方面得到充分发展,为在多样化社会中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和负责任的公民作好准备。
打造一支具有高度专业水准的教师队伍,善于做人,精于从业,乐于生活,努力成为一个运用知识、经验和研究以改进实践的学习型共同体。
建立与家庭、社区的积极伙伴关系,保障各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决策权和问责权,基于共同的责任,积极参与合作的教育事业。
秉持高度负责的实验精神,发展与校外优秀专家的合作关系,聚焦于为实现学校愿景而进行的富有价值的课程发展与教学革新。

12九年一贯的课程方案

课程方案是课程规划的核心内容。在充分研究和对话的基础上,以表格的方式描绘了安吉路实验学校的课程蓝图或概貌。

(一)设计原则
基于政策。本方案的框架设计直接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2001)、《浙江省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实验方案》(浙教基[2002]209号)、《杭州市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杭课改办[2003]5号)。
基于学校。本方案的设计体现学校本位的特征,重视学校的传统,关注已有的创新,倾听师生的声音,从学校的使命出发,构建九年一贯的课程。
基于研究。学校课程发展的依据是相关的专题研究,如安吉路实验学校课程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学校发展SWOT分析、教师专业发展FAPO分析,以及学生的课程期待和家长的意见。
基于对话。本方案的设计过程就是一种对话的过程,它体现了理论工作者、实践工作者、管理者、教师、学生及其家长这一课程共同体民主决策的精神。

(二)课程设置方案
本方案由语言与文学、数学、社会与人文、科学与信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等七个领域组成,其中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领域主要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领域

语言与文学
语文

英语
数学
数学
个人、社会与人文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思想品德
历史与社会
科学与信息技术

科学

信息技术
艺术
音乐
美术
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
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
兴趣活动中心
智能拓展/小小俱乐部
兴趣类选修课(含劳动技术教育)


(三)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
科目或领域









语文
9
9
7
7
6
5
5
5
5
英语


3
3
3
3
4
4
4
数学
5
5
4
4
4
4
5
4
4
品德与生活
2
2







品德与社会


2
2
2
2



思想品德






2
2
2
历史与社会





2
2
3
2
科学


2
2
3
3
4
4
4
信息技术


1
1
1
1
2
2

音乐
2
2
2
2
2
1
1
1
1
美术
2

2
2
2
2
1
1
1
1
体育与健康
3
3
3
3
3
3
3
3
3
综合实践活动


2
2
2
2
2
2
4
校本课程
2+1
2+1
2
2
2
2
3
3
3
周课时总数
26
26
30
30
30
30
34
34
34
说明:(1)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复习考试时间2周(初三毕业复习考试增加2周),寒暑假及节假日共13周。(2)一、二年级的校本课程有1课时为书法课。(3)社区服务在课外时间完成。

(四)重要主题教育的安排
重要主题教育是学校课程中的一个部分。学校在近阶段确定的重要主题包括:生活适应教育,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世界遗产教育,反腐倡廉教育,国防、交通、安全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学校将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实施这些内容,特别是学校将对每一主题的教育提供概念图,整合到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领域,以及其他领域中实施。
13有效教学纲要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也是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发挥教师专业自主,提高教学效能,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面临的根本问题就是如何寻找“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的策略问题。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旨在促进学习。有效教学是一整套为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策略。教的着眼点在于学,教学的效益直接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上,判断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是学生学习的变化。
有效教学关注全人发展。有效教学关注的是学生在课程目标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它要求教师将学科的价值定位在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有效教学强化效益意识。有效教学强调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底线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有效教学还强调合理、充分地利用时间,追求有限时间内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
有效教学需要自我创新。有效教学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有赖于教师持续的反思与探究。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创造精神;也需要教师具有经验意识,从经验中学习,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

(二)有效教学的策略框架

1.创建促进学习的环境
创建安全的学习环境。允许冒险,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质疑;让学生学会从错误中学习,不会因错误而受到责骂或讥讽。
创建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承认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供高效学习所需的一切帮助;建立合理的课堂规则和程序,保证学生的任务时间;组织并提供广泛的高质量的课程资源;进行认知示范,让学生学会思考;精心设计支架,并在适当时候撤去支架,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
创建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他们有适当的高期望,给予学生理智上的挑战。

2.研究并理解学生
深入地研究学生。关注每一个具体的学生,研究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需要、能力水平、智力类型与学习风格。
移情地理解学生。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尊重并欣赏不同的观点、价值观和信念;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偏好,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差异地适应学生。将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确保最低标准时,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精心设计多种类型的发展平台和发展渠道,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提供一种适性的教学。
积极地期望学生。信任学生,看到每一个学生的优势与长处;向学生传递对他们成功的信心和积极的期待;给予学生鼓励与帮助,保证他们达到教师的期望;要更多地关注努力与进步,不过分强调成绩与位次。

3.明晰目标与组织内容
明确教学目标。深入研究并有效把握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根据学年(学期)目标-单元(主题)目标-课时目标的层级关系,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定位;设计具体明确的课时目标,并以可观察、可测量的方式加以陈述;把目标告诉学生。
组织教学材料。围绕目标来组织教学材料,保证教学材料与教学目标的适切性;把握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明确内容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建立不同内容间的有机联系;努力将教学内容情境化、生活化。
拓展课程资源。利用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并以教学内容的重点为线索,延伸、拓展课程资源,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创造条件。

4.提供多样的学习机会
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提供实践、实验、讨论等机会,特别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高级思维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亲历活动,参与实践,获得对共同体文化的理解。
把握偶发的学习机会。对教学过程中偶发的事件作出专业判断,敏锐地抓住课堂中生成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件,并加以充分利用。
创造自己的学习机会。在提供多样化机会的同时,要不断提醒学生创造自己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个人化的学习方式。

5.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度,并参与评价,实现自我引导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确保学习有内部动力的支持,实现自我驱动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实现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
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鼓励学生在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帮助;选择合适的任务,精心组织活动,为合作学习提供机会;鼓励学生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互动;鼓励学生负责地承担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并努力促使小组其他成员履行自己的职责;促使小组成员建立并维护相互尊重与信任,有效地解决冲突,实现共同发展。
鼓励学生探究学习。创设问题情境,并将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引入课堂,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心向;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与经验,质疑他人的知识与观点,探究知识的个人意义;与学生共同探究新知,支持并指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6.持续的教学反思与创新
运用理论审视自己的实践。批判性地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审视自己的缄默知识,有效地实现个人知识管理,建构个人的实践理论,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尝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并对其他教学风格保持开放。
倡导专业合作主义。摆脱专业个人主义的束缚,寻求与同事及其他教育专业工作者的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提供多样化的经验分享、专业评论的机会,互为反思的参照。
重视自身经验的加工。通过持续的教学实践的反思,尝试对自身经验进行概念化梳理;有条件的话,与专业理论工作者合作,将自己的概念升华为理论,实现教学实践和理论的创新。

14发展性课程评价纲要

课程评价是学校课程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学校课程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是达成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

(一)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理念
评价关注的重点是“行为”,而不是“人”。评价应当树立“学习评价而不是学生评价、教学评价而不是教师评价”的观念;要关注个体的行为及其成因分析,而不是不顾背景与需要,忽视个体间的差异,单纯以一种分数或等级来表征教师、学生的价值。
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而不在于鉴定。评价的价值取向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追求对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发展性评价关注的不只是评价的结果,而是评价后的行为改进。
评价是一种对话交流、共同协商的建构过程。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关系不是“警察与小偷”的关系,而是一种对话与协商的关系;倡导主体间进行广泛的沟通与充分的协商;只有评价为被评价者所认同,评价才能具有发展性价值;被评价者不能成为评价结果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评价的主动参与者,通过协商建构起评价的发展意义。
评价应采用多样的手段和方法。评价应采用多种类型和多样的方式,既有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又有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强调多主体评价,可以有学生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督导评价等。

(二)发展性评价的框架
1、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倡导评价不是针对学生,而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校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制定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价标准,设计评价工具,支持教师系统地开展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应给予学生自我评价的机会,促使他们对自己学习的回顾和反思,让评价成为他们学习经历的一部分。
明确评定的范围。学习评价的范围包括(1)基础性发展目标。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要求,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全面的评价。(2学科学习目标。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式,如笔试、口试、实验操作、设计、实践问题解决、作品展示、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包括对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表现的观察)、学生成长记录袋等,避免过分重视等级、量化,不将学生成绩排队、公布,充分利用考试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
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成长记录应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最佳作品(成绩记录及各种作品)、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教师、同学的观察和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的信息等。学生是成长记录的主要记录者,成长记录要始终体现诚信的原则,要有教师、同学、家长开放性的参与,使记录的情况典型、客观、真实。
重新设计学生学习学期报告单。报告单内容包括各学科的平时学习评价、期末考查与考试成绩、作业或活动手写记录、教师和同学评语等。
建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定的电子报告系统。在上述信息的基础上,为每位初中生建立电子版的的综合素质报告系统。

2、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重心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而不是教师本人。教学评价是一种专业行为,主要由教师自己或同事来完成。
设置合适的教学评价框架。如下表所示,有效教学的策略框架是分析与评价教师教学行为的基本框架。评价主体应涉及教师自我、同事、学生(一、二年级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及专家或领导等。

有效教学项目
具体行为分析框架
自我分析
同事评议
学生及其家长意见
专家或领导评议
创建促进学习的环境
创建安全的学习环境




创建支持性的学习环境




创建挑战性的学习环境




研究并理解学生
深入地研究学生




移情地理解学生




差异地适应学生




积极地期望学生




明晰目标与组织内容
明确教学目标




组织教学材料




拓展课程资源




提供多样的学习方式
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




把握偶发的学习机会




创造自己的学习机会




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




鼓励学生探究学习




持续的反思与创新
运用理论审视自身的实践




倡导专业合作主义




重视自身经验的加工




注:学生及其家长的教学评价工具需要依照此框架另行开发。

广泛收集评价信息。除考试成绩之外,还需要运用课堂观察、代表作(教案、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教研论文)展示、教学档案袋及以教研为基础的教师教学个案分析与研讨等多种方法,收集有关教师教学的评价信息。
正确处理评价报告。评价报告应由专门人员对被评价的教师作反馈,必要时需要保密;报告时应与被评价的教师协商,被评价的教师有权作出解释或申辩;被评价的教师有权决定是否与他人分享及在多大范围内公开。评价报告应包括教师的长处和弱点,以及相关的证据与理由。评价报告最为重要的部分应是针对被评价者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改进建议。

3、方案评价
方案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课程开发和实施情况周期性地进行分析,促进课程方案的改善,进而促进课程的不断革新。
《年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评价。《年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学校对国家课程实施方案的评价和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根据学校提供的相关材料以及自己收集的信息,每年必须在71日前做一个总体的评价,并明确提出改进意见。修改之后,每年必须在715日前递交给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教育局必须在一个月内反馈审议意见。
《课程纲要》的评价。《课程纲要》是指教师撰写的一个学期/学年的纲要式的课程规划方案。新学期开学前一周,必须交教研组长,并在教研组内进行交流、分享与同行评议。
《教案》的评价。根据专业发展水平的不同,将教师的《教案》评价分成三类,如下所示。

对象
评价
要求

第一类教师(小学高级及以上职称)
赋权自我评价,《教案》免检。

每学期必须至少展示6课时的示范教案(内容自定),供研讨用;
有义务承担指导新教师备课的任务;
承担学术性课程的教师每学期必须出一张考卷,供研讨用。

第二类教师(教师工作满三年及小学高级职称以下)
学校统一安排每学期每个教研组必须抽查1-2位教师(提前两周通知)的《教案》,并由教研组同行评议;
教务处安排由学生评议教师的备课是否认真。
每学期必须至少展示3课时的教案(内容自定),供研讨用;
承担学术性课程的教师每学期必须出一张考卷,供研讨用。

第三类教师(教师工作不满三年)
每学期结束时须整理好完整的教案备查;
指导教师应对自己指导的新教师的教案作出至少1000字的书面评议,并交教务处。
每学期必须至少展示3课时的教案(内容自定),供研讨用;
每年必须交一篇至少2000字的备课体会。

15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规定的一门跨学科的必修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三个指定领域,同时还包括少先队活动、班级活动、节日活动、传统活动等非指定领域。

(一)课程目标
n
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n
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n
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n
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n
养成合作、尊重、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课程安排
国家规定综合实践活动从3年级开设,每周3课时,结合浙江省36年级每周开设1节信息技术课、79年级每周2节信息技术课的规定和我校具体情况,将综合实践活动各领域的课程安排如下:
39年级开设研究性学习,每周1-2课时,排入课表。
36年级的劳动技术教育,一方面将基本的劳动技能和值日生活动、品德与生活等课程整合,一方面将技术性较强的内容和学工、学农、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等相结合,并以专题形式集中规划并实施;79年级的劳动技术教育纳入校本课程领域内,学校根据有关规定,组织教师统一规划内容或主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条件进行选择;
39年级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可以结合研究性学习,或学校的少先队活动、班级活动、节日活动、传统活动等来实施。

(三)实施建议
遵循一定的实施步骤。研究性学习遵循确定课题;制定计划;搜集资料;实践研究;总结整理;交流评价等6个阶段。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实施过程为分析学校与社区资源及需求;拟定实施计划;实施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活动反思;评价学生的活动表现。
小组研究是主要的组织形式。研究性学习中每个教师指导2-3个小组,每组由6-10名学生组成。在各组内,做到课题分工和角色分工。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宜以雏鹰假日小队或曙光行动小组为单位,每队或组配备辅导员或志愿家长,负责活动记录和安全问题。
教师承担指导者、参与者、协调人的角色。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参与者帮助学生确定课题;引导学生研究课题的可行性;提供支持,保证探究活动的持续进行;拓宽学生的思维,将体验与探究活动引向深入;指导合作方式与技术,保持有效的小组合作与分工;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结果呈现方式。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中,教师主要是协调学校、班级和家长、社区间的关系。
注重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对学生的评价重点应在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上,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实践能力,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学生自我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为主;对教师的评价以是否能保持并促进活动的顺利进行为基本指标,同时结合教师个人的努力和成果。

16校本课程开发框架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学校结合本校的传统以及学生发展的多样性需要,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规划合理的课程结构,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多样化课程。

(一)组织建立
学校将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由主管校长任组长,全面负责校本课程开发事务。小组成员构成主要以本校教师为主,在自愿参与的基础上,适当考虑成员的专业素质。开发小组的主要功能是制定并完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以及审议教师的《课程纲要》。

(二)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的主要结论详见附件的专题研究报告部分,学校的SWOT分析,以及近年来的课程探索的梳理,大致地描绘了学校情景中的课程需求。
学生总体上对已有的校本课程评价良好。78.6%的学生认为这些课程比较有趣,有82.1%的学生表示对现在所上的兴趣类课程比较满意,大部分学生也报告这些课程跟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比较符合。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每周开设2课时的兴趣类课程比较合适。学生希望将来的校本课程能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能尽量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学校需要加强课程的整体规划。
家长非常支持学校开设校本课程。96.5%的家长表示支持学校开设兴趣类课程,同样也有91.8%的家长明确表示支持自己的子女选学这类课程。73%的家长表示如果学校需要家长支持,他们愿意为学校提供各种帮助。家长期待学校更多的沟通,虽然学校一直努力构建更加有效的家校合作制度,而且也颇有成效,但家校合作的努力空间仍然很大。

(三)校本课程规划框架
12年级,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些与幼儿教育阶段类似的课程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过渡和适应小学阶段教育,主要采用游戏活动的形式,提供学生多样的表现机会。每周3课时,其中1课时是书法课。
35年级,主要以“小小俱乐部”或“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俱乐部”一般都有主题要求,强调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突出活动性和趣味性。“俱乐部”的组成以年度为单位,由学生自由选择,学校根据需要可以进行适当地调配。每周2课时。
69年级,校本课程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相关教师根据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的要求,开设供学生选择的各种选修课。每位学生每学期都应该选修一门课程,课时为每周2-3课时。

(四)校本课程的评价与管理
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寻求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创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评价过程中,积极尝试档案袋评价、表现评价等多种方式。倡导教师的合作与共享,引导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自觉地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品质。
学校将定期对各门校本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和审议,以改进校本课程的品质。评价主要参照教师的自我评价和同行审议,同时参照学生的课程满意度调查和学生家长的课程意见。
学校划出部分经费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专项基金,专款专用。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利用、挖掘校内已有的资源,以及积极开发校外的课程资源。

17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的运营

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是安吉路实验学校因应九年一贯课程统整的需求而设置的专业组织。它在充分考虑本校的教育哲学、传统、资源等基础上,对学校课程和教学等专业事务进行统筹规划。

(一)功能
l
规划全校课程发展方向,研讨学校课程架构,制定各项制度;
l
根据实验的要求,调整与整合个别学科的一些具体内容;
l
规划校本课程方案,并审议教师申报的校本课程纲要;
l
规划并审核全校课程评价事宜;
l
整合社会资源,建立课程与教学支援系统;
l
协助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

(二)成员的产生与组成
委员会成员包括学校行政人员代表、教师代表、学生及家长代表和有兴趣的社区代表,必要时聘请专家列席咨询。

校长、主管校长、教务处主任、学生处主任、科研发展中心主任、各学科教研组长为行政人员代表,家长和社区代表由家长委员会推荐或选举产生,学生代表由学生推荐或选举产生,学科教师代表由教师推选或自荐产生。

委员任期两年。学校通过给委员适当减少课时或者增加补贴的方式,激励学校行政人员和教师参与委员会工作的积极性。

(三)组织架构
课程发展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人,由校长兼任;执行主席1人,视议题而定,分别由不同的主管校长兼任;执行秘书3人,由教务处主任、学生处主任、科研发展中心主任兼任;委员若干人,包括各门课程的召集人、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学生代表;指导委员12人,聘请校外专家担任。

(四)运营规则
议题确定。在议题的确定上,采用上下交融的模式。开会前,先由学校领导提供大致的议题规划,向委员们征求意见和建议。议题可以视前次执行的结果而定,也可以来自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或困难,委员发现了,拟成议题,提交委员会讨论。
开会规则。课程发展委员会议每学期至少1次,每次至少1天,有必要时可以召开临时会议。运作之初,为了更快地达成共识,次数可以增加一些。会议由执行主席主持,召集人陈述议题,主持人必须保证教师、家长、社区及学生代表的发言机会。
议事规则。为了保证会议的民意程度,每次必须有1/2以上的委员出席,才可开议;重大议题须有2/3以上的委员出席,才可开议。每项议题须有1/2以上的出席委员同意,才可作出决策;重大议题须有2/3以上的出席委员同意,才可作出决策。
公布规则。对于已确立共识的议题,则交由相应部门负责执行。课程发展委员会的决议事项将在学校网站上公布,对其中的重要议题,如九年一贯课程统整规划、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校本课程开发规划等,还要以书面形式告知教师。

18教师知识管理与专业发展

教师的知识具有很强的个人性和情景性,然而它又是影响或支配教师行为的主要因素,因此对教师个人的知识进行管理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能有效提高教师个人经验和知识的质与量;它有利于系统地整理教师个人的实践经验与智慧,便于知识的保存、提取、检索、整理与分享;有利于提高教师个人知识的应用程度,帮助教师提升专业自尊和意识,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一)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策略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就是对自身的经验、经历不断反思的过程。教师要充分了解各种个人知识管理的途径和方法,并乐于实践。教师要不断澄清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价值和理念,明白自己教学活动设计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支撑自己这样教的信念是什么,同时积极寻找对话伙伴,与同事分享自己的反思。
建立交流与分享的信息平台。通过电子邮件、BBS、聊天室、网络实时通等方式随时吸纳、交流、共享各类知识;通过博客(Blog)等方式建立自己的日志,供自己反思和其他教师分享。
掌握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大致有四种类型:合作自传法、札记反省法、经验学习法、档案法。其核心都是从自身的反思开始,扩大到核心同伴小组的讨论和分享,接受他人的反馈与评议,拟定下一步专业发展的重点。教师可以按个人喜好和外在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或几种方法,并与现有的教研活动相结合。
养成积累自己知识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搜集信息和典型案例,如储存学生常错的问题试卷,以便提取了解学生的问题,下次出卷时可作改善等。对教研活动、各种会议、培训中出现的一些感想随时记录下来。对自己认为精彩的教学片段、谈心等也要注意保存资料,积累自己的知识。

(二)学校知识管理的平台与机制
建立知识学习与分享的机制。学校继续推进读书计划,利用“读书会”等多种形式,大兴学习之风,安排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习机会,促使教师参与协商式的专业探讨、积极的经验叙述、个人和团队的学习、平等的思想分享、合作的问题解决等,为教师建构个人知识提供平台与机制。学校将合理规划教学时间,在教师的工作时间中适当留白,以供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组织教师进行专题培训。让教师知道知识是需要自己建构的,是怎样建构的,个人知识的建构与管理对专业发展有何意义,以及什么知识对自己最重要,从哪里才能获得需要的知识,哪里可以发表自己的知识,知识发表后需要做什么等。
建立教学档案和知识库。学校将为每个教师建立教学档案,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让教师将知识说/写出来,然后对这些显化的知识进行细致的分析筛选,提取出有用的部分变成“法典”,进行分类,存储在数据库中,并辅以搜索引擎,以供教师随时调用。对教师的知识管理状况进行适当监控,随时更新知识管理系统。
建立知识交流的信息平台。如建置电子数据搜寻及分类系统、校报、橱窗、有关教师成长(可以涉及教师教学、科研、心得等等)的简报、宣传栏以及校园网的BBS等
建立适当的保障机制。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对其他教师工作的支持和帮助程度以及对学校整个知识库的贡献程度纳入每一个教师的评价范畴,增强教师对知识管理的热情和创造性;设置专门或兼职人员管理教师的教学档案或知识库;共同参与制定知识管理中的伦理规范。

(本篇是项目组集体充分讨论的结果,执笔者:骆玲芳、崔允、胡承东、夏雪梅、余进利、王少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30 17:35 , Processed in 0.11848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