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和校刊《教研论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10 08:47: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和校刊《教研论坛》
孙明霞
今天在校值班,印刷厂送来了今年的校刊《教研论坛》。
赶紧拆包翻阅,如同拿到自己的著作一样欣喜,因为,她也像是我自己的“孩子”,经我的手“面世”。
这期叫《教研论坛》,过去叫做《附中教研》,因以往封面上有“泰山学院附属中学”,再加上“附中教研”字样,“附中”二字是重复的。经领导同意,从2012年这一期就正式改名为《泰山学院附属中学·教研论坛》。
日常的忙碌,总是无暇静下心来做好编辑工作,虽然从9月、10月、11月,赵校长就督促我提早完成,但终于还是拖到了学期最后。以往十多年的稿子,差不多都是我一个人组稿,一个人编辑,连美化和封面、内页的板式都是我设计,总觉得很忙碌很辛苦。今年征得领导同意和支持,终于成立了校刊编辑部,让部分老师参与到校刊的征稿和编辑中,既是学习也是锻炼,还分担了我的一些工作。前段日子曾召开过编辑会,让几位老师分工对不同栏目进行征稿和整理。但过去了一个多月,只有袁老师很快的整好了他负责的稿子,随后陈老师和赵老师负责的稿子也整理的不错,其他的有些慢。继续催促,无数个电话,终于基本齐全。真的开始编辑起来,有些栏目的稿件依然是很成问题的,或者不合适,或者稿件质量不行。不得已,有些稿子还是要自己亲自整理、邀约、催促。一直到期末考试期间,才算是稿件齐全了,开始找印刷厂编制。以前所用的校印刷厂,老板是到街头找那些专门排版的小店来做排版,之后几度校对,最后还要我亲自去确定板式;封面是另外找负责彩页印刷的小店来做,提供了照片什么的,也要亲自去,有时跑很远的路。尽管一再提出高要求,但最终做出来的杂志,依然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总感觉很粗糙。对比一下我校的学生刊物,语文组的老师是自己找到的相对规范的印刷厂来做,做的很精致。征得校领导同意,我也改换印刷厂。
稿子终于齐全了,我分别让各栏目的编辑写个“编者按”,几番催促,交来了,有的写的很好,我几乎不用改动就用,但大多数还是要修改,甚至重写。
去年的校刊出来,校长曾经提到一句,要是留出点版面给作者放照片也不错。今年我就想,要是每篇文章中插入作者的照片,岂不是更好?于是就跟40多位作者要照片,有的很快发来,有的几经周折,有的出门在外,还有的老师生病了在打针,无奈之下找学校负责照相的老师找来活动图片,总算齐全。
初次排版出来,我确定好基本的格式,打印回来让各编辑校对;第二遍,我亲自看着排版的人员一篇篇文章修改格式,图片的位置,差不多用了一天的时间。打印出二稿的样稿,继续校对,还是找各位编辑。当然,有的编辑老师出门在外,只好让其他编辑代劳。几位编辑还是非常负责任的,从文字的校对,还有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合适,都做的很细致。而每篇文章最后,我都要加上“责任编辑***”字样,一是对该栏目编辑的一份肯定,让所有老师看到也知道这些老师在为刊物做贡献;二是让编辑老师明白,加上名字,可不只是一种荣耀,更是一份责任,你必须对所分管的栏目文章负责。三遍校对后,我又在印刷厂呆了两天,一幅幅照片大小调整,格式的安排,文章标题的大小和样式。最后要定稿了,看看还有几个地方有空格,不好看,就手机上网找了几条苏氏名言放上。封面,过去都是学校活动照片,但说实话,并不是很美,这次也来不及找到更合适的照片,还不如放老师的艺术作品呢。于是,就跟教美术的亓老师要了他的一副雕塑摄影放在封面中。
印刷厂老板说,周六就能完成。这速度,真让我敬佩,才不到3天呢。
今上午十点多,老板说送来了。我就跑下楼和老板一起把书搬到办公室。
翻阅这份新杂志,很高兴,自我感觉还是很不错的,做工比较精致,文章质量也好于往年,整个设计也比较满意。正好找校长在办公室,赶紧送去,他也很满意。
拿出最早的杂志——2001年的第一期来看,感慨很多——
从2001年创刊到现在,已经编印了26期,除了05年底我在温州挂职没有参与编辑,是赵校长组织老师们把培训体会整理起来整理起来,其余25期全部出自我的手——从文章到图片到板式,还有封面设计,甚至那时候,为了修改老师的文章,一遍又一遍。
第一期、第二期的杂志封面是绿色套印的,颜色相对单一,画面也很单一,一看就很简陋的样子。翻开内页,还有多处有油墨,很不干净。文章呢,一多半是转帖的,连卷首也是转帖的朱永新老师的。主要以学习他人文章为主,包括理论文章,课改文章(当时还没有正式开始新课改,我们就通过杂志推荐新课改的文章),还有教研方法的文章,别人的经验体会等,只有少量的是我们自己老师的学习体会。后来几期也多是这种情况。一般来说,一年编辑两期,也偶尔因活动多、老师文章多,就编辑两期的现象。曾经有那么四五年的时间,自己特别得意这份刊物,走到哪里都带上她作为心爱的礼物送人。记得03年一次会议上遇到朱永新老师,他还特别夸奖我们的校刊不亚于国家正规刊物,让我很是自豪。而让我更加得意的是,每当我们的校刊出来,老师们拿到刊物的表情——欣喜、愉悦,迫不及待的翻阅上面有哪位同事的文章,或者看看自己的文章变成了印刷本。有的同事看到自己对桌或者其他和自己年龄、学历相近的同事也能写出那么好的文章,心生羡慕的同时也努力写点文字发在校刊上。有自己文章的老师,更是高兴的带回家让家人也分享自己的快乐。虽然我们的校刊没有书号,不是正规出版物,但老师们依然很高兴自己的文章刊发了。很多老师在写年终总结或者申报职称的时候,也会把自己发表在《附中教研》上的文章写进总结里去。记得曾经有老师告诉我,别的资料什么的发到老师手里后,基本上都是丢在桌子上很少翻阅的,但《附中教研》拿到手里后赶紧装到手提包里,怕被别人拿走。
也曾有一段时间,似乎忙了,抑或是某些领导对“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歪解、一味追求升学率贬低教科研的价值让我感到失望、难过,自己的积极性不那么高了,忙成了懒惰的借口。要不是赵校长一直鼓励我要坚守这份阵地,或许真的就不再做了。总算是坚持了下来,这几年一年就编辑一期,还总是拖拉着。说真的,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回头看看,从2001年创刊到现在的26期,前面的若干期是以推荐文章为主,后来逐渐增加了老师的文章,再到后来,尤其是近几年,不再刊登推荐文章,而全部是本校老师的稿子,甚至还要进行筛选,也看得出我们老师的水平在不断提高。《附中教研》,也的确对教师成长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就像一个平台,让老师学习,交流,展示。或许,很多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被很多同事忘记了,新来的同事更不会知道,但《附中教研》记得——那些重要的活动,那些成长的足迹,那些瞬间的身影。每一期杂志,我都先拿出10本保留着,无论谁来,这些都是作为“家庭不动产”存放在我身后的书橱里,不知不觉,就是十多年过去了。
现在,我们的教职工人数在不断增加,大概有300多人吧;而我们的学生已经到了不能再增加的地步,达到现在的五千多学生。《附中教研》变成了《教研论坛》,主题还是“教研”,宗旨还是为广大教师提供学习、研究、交流、展示的平台,为教师成长服务。我不知道我还能编辑几期校刊,但我希望今后的教育生涯中,只要继续做这份工作,我会尽力做好,让这份小小的刊物,继续见证着学校的发展,见证着老师和学生的成长,让她能继续承载着她的使命前行,为学校的历史留下一些可读的见证。
2013年2月2日星期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4 19:11 , Processed in 0.10465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