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1|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网》教育写作优推计划首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0 15:10: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之友网》教育写作优推计划”是——

由[管季超工作室]创办的《教师之友网》发起、主持的


邀请相关教育专家/媒体编辑/资深教研人员参与指导-共同推动的
参与成员自愿申报

依托《教师之友网》网络平台组建的

不收取任何费用的

为期一年的

具有一定的阅读、写作、研讨计划

完成与否全靠自律

成员年龄基本控制在40岁以下的/以推介优秀青年教师为主要目的的

教育写作共同体

首期“《教师之友网》教育写作优推计划”开始报名啦!




一、首期优推计划拟吸收5名成员,1972年以后出生的《教师之友网》实名注册网友均可以提出申请。


二、该项目为义务性质,不收取任何费用。每期优推计划时间为1年。



三、烦请申请参与的网友写一份个人基本情况简介(以叙事的方式写,内容包括个人成长经历、教学、阅读、写作、研究成果等,字数不少于2000),请在文章前标明真实姓名、年龄、工作机构请于2013年9月1日前交稿。我们将通过

评审的方式确定录用,录用结果通知本人。



以上资料请以word文档发至邮箱xnjyw123#163.com 。您的这些个人信息不会公开。

若有什么疑问,可在本帖留言,也可联系管季超QQ1309586706)

欢迎大家转帖,转告。


                                                                                           2013年2月10日




注:参加优推计划的老师需要完成以下任务:
①每月写1篇命题作文或1篇自主作文,每篇作业字数在2500左右(命题作文主题网上发布)。

②参加定期的网络研讨http://xnjyw.5d6d.net//thread-48629-1-1.html(大约每两个月一次;时间和讨论主题由管理员网上发布)。

③每年至少认真的、一字不落的读完两本教育专著。


2#
 楼主| 发表于 2013-2-17 16:52:14 | 只看该作者
3#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16:53:54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3-3-8 22:20:46 | 只看该作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13-3-17 01:09:01 | 只看该作者
民间团队:教师研修的成长合力

民间团队,是教师基于共同的愿景与志向,自发自愿聚合起来的共同体形式。个体的分散力量,因为团队互助而有了合力成长的土壤,显示出更有生命力的面貌。这个专题选取了四个团队作为范本,看看他们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也看看成员的切身感触和体悟。可以肯定的是,民间团队正在形成一股自下而上的变革力量,这股力量在渗透,在融合——改变自己,进而改变同行的人,最终将改变我们的教育生态。
知行社

【团队介绍】知行社,成立于2007年3月30日,首倡者为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进修校副校长谢云。成员以一线教师为主,以负责任、愿上进、有激情、能时时听从内心召唤者为要。现设置有知行社工作室一个,团体分社五个,成员一百余名,遍及市内外。一大批社员成为所在学校的优秀教师和教学骨干。
五年多来,知行社通过论坛、博客、QQ群等网络平台,通过阅读、反思、交流、写作、送教交流、作品研讨、专题讲座等方式,在教学现场、沙龙互动和自主生成中,不断更新专业理念,提升专业技能。迄今已有近30名社员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作品20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近10部。
我们似乎离美好更近了一些

谢 云

在“知行社”成立五周年之际,作为创始人,我一直在想,2007年,知行社的成立仪式,为什么会选择在3月30日,一个春天将至未至、花朵将开未开的时节。但是现在觉得,不管怎么说,那都是一个美好的开始——从春天出发,通过知行之路,走向更美好的春天,这既是我们共同的期望,也是愿意始终努力的方向。
除开日常活动,每年一次年度庆典,每年一位年度人物,每年一本年度作品选——这样的“三个一”,居然被这样无名无利、无钱无权的民间团队,坚持了整整5年,想到这,就不免为身边这帮美好的人,为向往美好教育的人感动。虽然,我们也曾有过迷惘,有过彷徨,有过激情的消匿,有过同伴的离散,有过运转的艰辛,但是毕竟,我们走过来了,一年年的,从春天出发,走到又一个春天。
不容易,真的很不容易。
更难得的是,在行走的过程中,不断有激情的面孔出现,不断有新鲜的血液汇入。从御营小学博爱分社,到广元市利州区分社,到石塘小学儒雅分社,再到北川县民族中学分社,每一次的队伍壮大,都让我既欣慰又忐忑。尤其是,当愈来愈多的目光开始关注我们,当我们的声音传得愈来愈远,从涪城到三台,到江油,到北川,到广元,到重庆,再到美丽的南通、厦门,再到遥远的哈尔滨……每一次的声音扩散,每一次的行动步伐,每一次的涟漪回环,都让我既激动又紧张——信任就是责任,责任就是担当。但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否配得上他们的信任和期望,自己能否受得住这样的承负和担当。
因为毕竟,这只是一个松散的民间团队。而我不止一次地调侃过自己:想象无边,能力有限——这并非是我所谓的“奢华的低调”,而是实在,高调不起来。
记得,刚出发不久,就有人迟疑着离开,说是团队走不了多远,就会风流云散,湮没无闻。这样的担心和犹豫,我也有过,类似的情形,我也曾多次经历。民间团队的命运,似乎大多是,轰轰烈烈开张,冷冷清清收场。有时,想着那些慢慢掉队的人,渐渐冷淡的心,我真的不敢肯定,自己能够坚持多久,始终跟随的人,还能够共行多远。
我们都知道,岁月无敌,在光阴面前,谁都难有胜利可言——再相爱的人,也得分开,再持久的筵席,也得散场。但是,我们决不会因为要分开就不求相聚,决不会因为要散场就拒绝开始,就像我们都知道,人最终难免一死,但我们决不会轻易放弃生活,或拒绝生命。“何谓胜利?”里尔克说,“挺住就意味着一切。”挺住,不是结果,只是过程,是姿势,是抗拒,是暂时的不屈从,或者说,是不轻言放弃。
这些年来,对于教育,对于它所存在的问题、困难,我们听到了许多宏大的理论,高调的言说,也听到了很多埋怨、指责、抨击、嘲讽,这既让我们感到迷茫、困惑,又让我们觉得荒凉、艰难,以致于我们既不敢相信未来可以更美好一些,也不敢相信自己可以更努力一点。所以我们在迷茫中陷入困顿,在困顿中更加迷茫。
我也曾经犹疑,对“草根”和“民间”。但是现在我想说:没有“草根”,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没有“民间”,就没有真正的中国。所谓的庙堂,再高迈,再辉煌,也只占极小的部分——古往今来,这片辽阔的大地,除开小小的庙堂,其余都是民间:花草的民间,枝叶的民间,山山水水的民间,道路纵横的民间,万物生长的民间,洋溢着勃勃生机的民间。
教育,从来就只是“民间”的事,从孔子开始,“学在民间”的本质,并没有改变过,无论梁漱溟,还是晏阳初,或者陶行知,就本质意义上讲,他们都是民间的“草根”——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依然时有痛感,无论是教育的变革,还是教师的成长,只有源自底层的这些草根,这些民间的力量,才最真实、最可靠,也最宝贵,最接近教育的真相和本质。
正因如此,我们选择了这样的集结,一个又一个,从自己回到自己。正因如此,我们选择了这样的出发,一次又一次,从春天走向春天——我愿意相信,所有的加入,都是因为“知行”二字的吸引,所有的结盟,都是因为对“教育”工作的爱恋。我更愿意相信,这是美好的聚合,有意义的集结,因为它是朝着未来、朝着梦想、朝着可能、朝着明亮——聚合就是力量,聚合就是改变:聚合于美好事物身边,我们自己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因此,这样的行走,其实就是对自身的完善和提升,这样的坚持,就是对教育的修正和美化——不是外在的、表层的装点和修饰,而是内在的、深层的影响和改变。以读促写,以写激读,切磋与交流,研讨与展示,这样的宗旨,从一开始,就被我们主张,虽然有时会有所减少、弱化,但被唤醒的热情、被激发的动能,总会在我们的感觉和经验里,停留,延续——正因为这样的停留和延续,让我们愿意更加努力,使自己变得好一些,更美好一些。
萧伯纳说:“我希望世界在我去世的时候,要比我出生的时候更美好。”我也有这样的“希望”,无论对庞大的世界,还是效力的教育。我相信所有热爱或喜欢教育的人,愿意为教育尽力的人,对未来抱有信心和想法的人,也都会有这样的“希望”——相同的尺码,相近的温度,相似的心跳,相类的愿景,相当的承担,我愿意相信,正是这样一些血液里的因子,让我们走到了一起,一走就是激情的五年,甚至,坚持着要走得更远。
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行走,就有远方——此时此刻,我惟愿自己,也惟愿所有的同仁:既不伤感于时光已逝,年华渐老,因为我们离美好的教育,毕竟更近了一些;也不自喜于大功初成,固步自封,因为我们离期许的世界,毕竟只是更近了一些。
路万千,程万里。未来,还有漫长的光阴,需要我们用自己的脚力,去点数,去丈量,还有无尽的风景,需要我们用自己的心灵,去发现,去体验。
【成员感悟】
到北川去种一株百合

——对一堂“送教交流课”的记录

王蓉芳

人生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机缘,会让我们遇见和发现——去年春天,我在网络里遇见江湖一刀,立即被他关于教育的美好述说打动。他那朴实纯净的文字,美好高贵的教育思想,犹如百合的清香,沁人心脾。那一刻,我毫不犹豫,主动上前招呼。
没想到,就是这一闪念的举动,给我带来无数惊喜:结识了现实中的江湖一刀(谢云)和他的知行社团队,并被破格吸收为社员,又荣幸地被评为今年的“年度人物”。
美好的机缘,仍在被我不断遇见:知行社要到大禹故里北川去“送教交流”,安排了语、数、外三科献课。我教中学语文,刀哥就把语文课交给了我。经过简单的准备,5月18日,刀哥带队,我们一行7人,兴致勃勃地赶往北川县民族中学——那个地处偏僻山谷中的乡镇学校,那个经历“震痛”重新挺立的地方。
这一年多来,受知行社这个美好团队的影响,我发现自己也渐渐变得美好了。尤其是对教育的认识,一些关键词不断地在心里扩散,延展,比如“爱”“温润”“温暖”“明亮”“柔软”等词,如百合般的清香,一缕一缕,在心底反复萦绕,最后结成饱满的籽粒——接到送教任务时,我高兴地想,这些饱满的籽粒,又找到了一片可投放的土地。于是,我决定去种花,在北川孩子们心田上,也撒一把美好的花种,哪怕只有几粒能发芽、生长,最后开放,那也不虚此行的。
一向不喜欢表演成分太重、缺乏生本意识的课堂,所以我要上的,是一节随堂课。考虑到他们是农村中学,常态课很难用到电教手段,加上生源来自乡镇各个角落,孩子们也不可能在课堂上对答如流,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力求精简实在;在教学手段上,我决定剔除不必要的花哨——哪怕没有想象中那样完美的流程,哪怕不能赢得观课者热烈的掌声。我只要一个“真”字;我只希望,能在孩子心田撒下百合花的种子。
我选取的文本,是自己最喜欢的一篇美文——林清玄的《心田上的百合花》,印了60来份,装在包里。我的教案设计也非常简单,只有“听读美文,整体感悟”“小组合作,赏读品味”“回顾内心,感悟拓展”三大环节。其余的,都留给学生去思考、交流、碰撞、表达。我知道,每堂课都是新的,哪怕面对同样的内容和学生,因为,“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任何课前的精心预设,都只能是一个大体的教学思路而已。课堂上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是无法预设的,得靠教师的智慧去引领和感染。
40分钟的时间里,我和学生们一起聆听了百合花的成长经历,品析了百合花纯洁、美丽、坚强、自信、执着的形象,讨论了百合花的生长环境以及野草的嘲讽,对百合花形象的意义,最后明确了题目 “心田上的百合花”的深刻用意。
整节课,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朴实的农人,扛着一把锄头,带着一包百合种子,在课堂里挖掘着。因为对土地熟悉程度不够,挖掘得有点费力——有的地方挖得较深,有的地方挖浅了,有的角落甚至没有挖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我已将一把百合花种子,播撒到了北川孩子们的心田之上。
当赏读到文章的精彩段落时,我用手势比划着开花的模样,领着孩子们齐诵:“我要开花!我要开花!我要开花!我都要开花!”孩子们跟着我大声诵读,把手举得高高的,仿佛要全力释放内心的能量——他们开花的愿望是那么地强烈和自信。在他们激情迸发的声音里,我也感受到了一种特别的美好与力量。
最令我感动的是,在最后“我要开花”的心愿活动展示中,几个孩子轮流着走上讲台,手捧着心愿卡,面对在场的所有人,高声地说道:
①我有一个开花的愿望,我心上的花是当一名医生,我要以坚定的信念去实现心中的愿望,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管别人怎么怀疑和嘲笑,我都要以开花的形式,来证明我的存在,绽放出属于我的美丽与芬芳。
②我有一个开花的愿望,我心上的花是当一名像王老师这样的教师,我要努力地学习知识,去实现心中的愿望,不管现在的学习成绩怎么样,不管努力的过程有多艰辛,我都要以开花的形式,来证明我的存在,绽放出属于我的美丽与芬芳。
……
听着孩子们的表白,我的心变得特别纯净和柔软。
(作者单位:四川江油市永胜镇初级中学)
追随这条路

谭桂珍

曾经,在教育路上,我面对的是教材与分数,留下的是疲惫与心伤。哪里有可以解脱的路?梦醒的我在寻找。慢慢发现,前面确有这么一条路,许多行者已见到了曙光,他们微笑:来吧,这条路叫“新教育”,它的尽头,是完整的幸福!
今年四月下旬,作为知行社的一员,我有幸随着社团到北川新县城,去参加“新教育开放周”的活动。4天时间,我们参观了永昌小学、幸福小学、安昌小学等七所新教育实验学校,聆听了新教育团队童喜喜和小风习习的讲座,观摩了理想课堂的展示,参观了完美教室的布置,欣赏了新教育成果主题汇演。在这里,新教育不再是我眼里空洞的理念,也不只是头脑中漂浮的梦想,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以及她带来的真真切切的美好。
北川之行,最深的印象是校园里的书香,氤氲浓郁。素净的墙面,镌刻或贴挂着充满诗意的读书口号,大气儒雅;一排排橱窗、一道道长廊里师生的书画作品,令人目不暇接;教室墙内墙外诗词歌赋,美文妙图,令人赞叹;教室有书吧,楼道有书橱,阅览室宽敞温馨,好书就在手边;展示台上,凝聚了师生智慧与心血的作品随处可见:学生绘本集、习作集、暮省卡、共读卡、手抄报、成长册,教师的读书笔记、随笔反思、导学案、作品集,一本本,一列列,在阳光里散发着芳香。最忘不了一个个诵读的场景,永昌小学的歌舞诵《春天里的唐诗》,幸福小学的千人诵《弟子规》,还有安昌小学全校师生清风中的吟唱,永安小学孩子艳阳下的诵读,或隆重,或简约,让校园充满了无限生机。
在北川,我发现了课堂的生命与学生的美。无论是晨诵课,绘本课,还是数学课,教师都在力求体现“知识、生活与生命共鸣”的理想境界。安昌小学的语数课上,学生在导学案指引下,自主实践、合作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我欣赏那些课堂发言的、节目主持的孩子以及小解说员,他们微笑有礼,大方自信,侃侃而谈,语言清晰流利,显示出不凡的胆量、智慧与口才。
在北川,我们看到的只是新教育这棵大树上的一些枝丫,或几片花叶,但这些枝丫或花叶,已让我快乐和向往。深入解读新教育,发现她不仅是“新”的、“行”的,还是“心”的、“幸”的、“欣”的与“信”的。其宗旨“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包含着“四个改变”“五个理念”与“六大行动”,我为其博大精神而感动与信服,也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所激励。更让我感叹的是,新教育是草根的,自发的,是因为教育的美好而诞生的,与生命化教育、生本教育以及我们知行社的精神一脉相承、和谐统一,都是力求让师生生命得到完整与幸福。
归来,思量着眼前的教育,深为至今还没有阅读的学校而担忧。新教育提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我深深赞同。现在仍有许多学校还在看分数,排名次,教师倦怠,学生厌学。试问,这样的学校会有几个重视读书的领导、多少喜欢读书的教师与乐于读书的孩子?恐怕很少!没有阅读,何来人的心灵成长,又何谈民族的精神境界!此等学校,应该接受新教育的洗礼,从“营造书香校园”行动开始,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让校园因阅读而蓬勃葱茏、气象万千。
班名、班训、作品应该是完美教室的基本要素,但更多只是一种外在显现,更重要的,还是教室里的人,课堂上的风景。可我们有的教室,看得见写在纸上、刻在墙上的文字,却看不出教室里的孩子内化了多少文学素养;课堂上,喊的是追求有效或高效,抓的是知识与分数,而那些鲜活的生命一直被忽略着,视而不见。
“教室是我们的愿景,是我们想要到达的地方,是决定每一个生命故事平庸还是精彩的舞台,是我们共同穿越的所有课程的总和,包含了我们论及教育时所能想到的一切。”因此,我想要一间教室,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课堂,静心地晨诵、午读、暮省,努力让自己和孩子“开出生命的花朵”。
新教育,可以让你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相信,也愿意追随。
(作者单位:四川广元市利州区大石小学)
和知行社在一起的日子

廖学军


自五年前那个春天开始,知行社一日日茁壮成长着,壮大着。
此时,回想起往昔的一切,觉得自己那么幸运,能跻身这样一个优秀者甚众的团队。我将深味这难得的精神成长和友情享受,并以我拙劣的文字显示于众人面前,使他们快意于我的愉悦,并将这作为一个平凡学校的普通老师的真诚感谢,呈现在大众面前。

2007年3月30日,天气比往年热得早了些,知行社在涪城区教师进修校的沙龙室成立。仪式上,谢云老师组织大家观看了电影《死亡诗社》。
“你的一生曾经有没有因为什么人而改变过?我没有。但我知道,在美国威尔顿的贵族学校里,那群学生的道路被基廷老师改变了。”电影开篇就说。
坐在沙龙室里看电影的十多人没有想到,自己的教育生涯,也将由此改变——因为大家聚集在这面叫“知行社”的旗帜下。从那时起,我们开始明白,不管是对教师的职业内涵而言,还是就教育教学工作而论,知行本是一体,知行本该一体。
那个下午,聚集在一起的十多人也如那热情蓬勃的天气一样,个个激情满怀。

2008年3月30日,春光明媚,和风徐徐。在城市远郊的桃花山,知行社周年庆典在这里举行。知行社纲领和章程的颁布,成为知行社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通过解读学习,每位成员对“求真向上,知行合一”的社训,“展示我们的生命成长和经验,提升我们的教育素养和能力”的宗旨,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感受。从那时起,我们开始懂得,作为教师,应该时时唤醒激情,点燃热血,在专业成长和精神成长的道路上,不断行走。
这次庆典对于我个人,更是意义非凡,因为我有幸被评为首届“年度人物”。在颁奖词中,谢云老师这样写道:“她以奔跑者的姿势,以积极、主动、勤奋的工作状态,以向上、向真、向善的精神意志,成为知行社的领跑者。她记录着她的行动和思考,也见证着她的成熟与成长。她勤谨地书写着她个人的教育史,也真诚地坦露着她精神的成长史。”
听着这激情洋溢的话语,我落泪了。而我知道,那泪水是喜悦、是感激,是继续努力的决心——我希望获得生命的意义,否则生命的长短都是空虚。

2009年3月30日,知行社两周年庆典暨霏霏小雨孙健秀教育随笔研讨会,在绵阳市御营小学举行,那是知行社第一次走进学校——一个草根的民间团队,赢得了学校层面的肯定。
在阅读中进步,在写作中成长,这是知行社一直倡导的。霏霏小雨的随笔里,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在持续不断地对话、交锋。她仔细倾听着内心的声音,不断审视自己,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为。而通过研讨,知行社成员明确地感受到,教育随笔所记下的鲜活经历,可能成为对我们和孩子成长与发展卓有意义的“生命叙事”。
也许,因为国情和体制,我们目前的教育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作为一个普通教师,也许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与智慧去思考全民的教育问题。但是,知行社引领我们把眼光收回来,注视当下,关注自己的课堂,关注身边的孩子,仔细地、长久地、深刻地体察和记录周遭的一切。

2010年,2011年,2012年……
一路走来,知行社如今已经发展为有5个分社、成员遍布市内外的团队。这里,有着德高望重的特级教师,有着初出茅庐的新生力量,有着激情和梦想的动力,有着交流和展现的机会,有着学习和思考的空间,有着提高和发展的平台……
因有“知行社”这面旗帜的召唤和激励,我们曾经懵懂的步伐有了方向,曾经迷茫的心有了归属——在“知行合一”的路上,在“求真向上”的路上,我们看教育电影,读教育书籍,品教育文章,思考教育问题,参与教研活动,编印年度作品选……
我们正在发出更响的声音,我们正在走向更远的地方。

时间永是流逝,教育依旧进行。跟着大家上路,我知道我应该更加努力,坚持,向上,用汗水和行动证明自己,发展自己。而那些从知行社里学习到的,感悟到的,当然也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影响同事、朋友、学生、家长的心。
教育的理想者在与知行社接触和学习的过程中,会依稀看见前方微茫的希望灯塔;真的教师,则将更奋然而前行。
(作者单位:四川绵阳市成绵路小学)

【团队介绍】厦门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成立于2008年6月9日,是由厦门一群热爱教育、心怀理想的老师自发组成的一个学习与成长团队,追求幸福完整的教师生活,以“共读经典、沙龙分享、追寻名师、行动研究”为共同的活动方式。四年多来,共同体每两个月同读一本书、举办一次读书会,建立共同体博客、QQ群,使面对面交流与网络研讨互为补充,使“学习、研究、合作”成为成员的工作方式。共同体还鼓励成员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新团队,目前已催生出“小杜叔叔讲故事”“小水滴俱乐部”“ 相约星期三”等新的共同体。
教师成长的心灵家园

段艳霞

在“共同体”中寻找温暖的“家”
有人说,“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追究起来,“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的探索也缘于我在教师成长路上的几次“相遇”。
研究生毕业后,我进入到地方教科所工作,成为一名年轻的教育科研人员。现实进修机会的缺乏常使我陷入到“前途一片迷茫”的困境中。同时,我也发现身边许多富有激情和进取心的教师也面临着和我一样的成长烦恼。但我们内心深处对于成长的追求和思索一直没有停止,对专业成长的共同追求使我们一直在寻找着适合青年教育科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共同发展的形式。
循着内心对成长的渴望和对教育的热爱,我阅读了许多国内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书籍和文章,我珍惜身边的一切讲座、信息,我在“如饥似渴”地寻找着可以滋养我成长的养分。在此期间,我“遇到”了不断提醒我规划教职生涯的80多岁退休老教师徐报德先生;我“遇到”了叶澜教授、金美福教授的书,他们所提倡的“教师自主发展——教学研同期互动”的观点让我豁然开朗;我“偶然”聆听到厦门市特级教师任勇老师年轻时和几个老师自发地每周六聚会读书的故事;我也“碰巧”阅读到了许多国内外名师和大家的成长路上都有一个“团队”相伴而行的故事……不断的阅读和思考使我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归根结底是教师个体,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是教师成长的“内力”,但教师自主发展并非“孤立发展”,教师团队之间的合作、互助、共享也是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外力”,理想的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是个体与团队在“合作互动”中的“教师文化”建构的过程。
当所有这一切“相遇”“混合”“发酵”……终于,以教师成长发展为目的,以共同体为组织形式,以读书沙龙为活动载体的“教师成长共同体”雏形渐渐在讨论和思考中形成。
2008年6月9日,我们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师在厦门大学的建南大礼堂前“席地而坐”,举行共同体的第一次读书沙龙!从此,我们有了一个学术和友情共同分享的“共同体大家庭”。教师成长共同体的成员既有专业的教育科研人员,也有学校一线教师、学校教育管理人员(校长),还有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教育老专家,老中青结合在一起,激情与智慧同在,理论与实践互补,共同探索着“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律,以此实现青年教育科研人员与一线教师的自主成长之路。
英国的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在《共同体》一书中说:“‘共同体’这个词传递的感觉总是很美妙。共同体是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场所,一个温馨的‘家’,在这个家中,我们彼此信任、互相依赖。然而,‘共同体’不是一个已经获得和享受的世界,而是一种我们热切希望栖息、希望重新拥有的世界。” 四年来,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的成员们认同了这种“家”的理念,共同和自觉地维护我们这个温暖的“家”。维系这个家的“纽带”是大家共同的教育理想和追求,是各位成员们对教育的热忱和奉献。在我们这个家中,我们共同品尝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共同阅读教育经典,畅谈自己的教育理想;在这个家中,没有功利思想,有的是对教育淡然处之的态度,有的是心与心真诚的对话,有的是思想火花的碰撞;在这个家中,大家彼此鼓励,相互欣赏,相互分担,彼此贡献。
在“共同体”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说:“优秀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于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一群优秀的青年教师因共同的教育理想信念、共同的成长需求走进“共同体”,也正是为了追求对自身的不断完善。但共同体仅有这些“理想”是不够的,让这个“教育乌托邦”的理想“扎根大地”的是共同的行动方式。
我们根据共同体的“共同愿景”和教师自主发展的迫切需求,确立了共同体“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四大活动方式:“共同阅读——对话分享——明师引领——行动研究”,共同体成员们约定在一段时间内,共同阅读一本教育经典书,围绕一个教育话题,开展一次读书沙龙活动,邀请一名或几名“明师”或“嘉宾”作引领,每个人自主确定一个研究的方向。在共同的行动中,每个人都自主地在“共同体”中汲取着成长的“养分”,自由地成长。
读书沙龙分享活动是体现共同体四大行动方式的最好载体,让共同体的理念得以“落地生根”。四年来,共同体共同阅读了几十本教育经典,开展了数十次的读书沙龙。我们的沙龙活动一切本着“自由、自主、开放”的原则来组织,每次沙龙的话题不定,人员不定,时间不定,地点不定。但在这“表面的不定”中有着我们“内在的确定性”的东西。譬如,虽然每次关注的教育话题不同,但可以确定的是,每次的沙龙研讨都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大家宁静的、自然的对话,以及大家互相敞开心扉,谦虚谨慎地与同伴互相学习的氛围,都会自然地将我们的思想回归到“关注幸福、关注生命” 等教育的原点上来;虽然参与的人员不定,但确定的是来参与我们沙龙活动的人都是“尺码相同的人”——热爱生命、关注教育、愿意为改变教育而努力的人;虽然活动地点不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每次都会精心选择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如咖啡厅),让参与者在放松身心中参增长智慧。教育者有了休闲的心态和体验,我们才能更加体会教育是慢的艺术,才能以一种悠然(而非急躁)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未来。
从最原始的草地上“谈天”,到教室里的专题讨论,到咖啡厅里的自由分享,再到“世界咖啡”式集体汇谈方法,从面对面的交流到QQ群、博客等网络中的互动,共同体的沙龙活动内容在不断地丰富,活动海报、热身游戏、好话一句、思维导图等一个个有效的交流形式在活动中被积淀下来,我们在共同体的一次次创新中享受情趣,交流信息,碰撞思维,收获新知,深化友谊。
共同体因倡导共读经典教育书籍而有了独特的存在,因“沙龙分享活动”而生机勃勃。在沙龙活动中,我们的共同愿景得以凝聚,共同阅读的成果得以分享,明师和嘉宾的引领让共同体变得更有吸引力,共同体成员间的情感在持续性的、面对面的专业对话中得以升华,内心越来越强大,心灵也越来越清澈。
在“共同体”中做幸福的播种者
“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最可贵的在于共同体成员们的昂扬向上、活力奔放的“生命状态”,以及共同体给老师们传递的正向的积极的价值观和文化。
如果有人问,共同体带给大家什么?我在四年实践的回答是:
共同体给人以方向感。教师成长归根结底是教师心灵的成长。目前,全国涌现出了许多自发的教师学习团队,这些自发的学习团队能够引领教师超越庸常生活,唤起心灵觉醒的力量。我们正走在这条“不断地认识自己”的心灵觉醒的路上。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
共同体给人以幸福感。“教师有什么样的生活体验,他就会把这份体验带给学生。”教师成长共同体追求“过幸福而完整的生活”。在共同体中,成员们的幸福感来自于工作与家庭的平衡行走,来自于成员们的相互欣赏和鼓励,来自于体验到心灵成长的喜悦,来自于教育行动改变带来的学生成长的成就感。
共同体给人以力量感。持续的经典阅读让我们的内心不断地强大起来,内心改变之后带来的是我们教育行动的改变。在今天教育改革与实践的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一个教师的改革力量是有限的,但一群人的改革力量将是不可低估的。有了大家的相互扶持和相互协助,我们充满着“力量”走在教育改革的路上。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同体倡导教师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几年来,“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几位核心成员都根据自己的研究旨趣和工作岗位,确立了自己的行动研究方向,成立了新的“共同体”。湖明小学的杜文斌老师将“亲子阅读”作为自己的行动方向,并在外图开设“小杜叔叔讲故事”公益活动,每周五、周六晚上为孩子们讲故事。实验小学潘品瑛老师创新家校合作的形式,成立了“小水滴成长俱乐部”,组织妈妈读书会,提升妈妈们的育儿素养,开展亲子实践活动。实验小学李玲玲老师成立了“凤凰树读书俱乐部”,开展本校教师的读书沙龙研讨;王艳霞老师结合自己的美工专长,和共同体成员一起开展“绘本阅读与美工延伸活动”……更为重要的是,每一个共同体成员也都在努力提炼自己的教学风格,让学生在每一天“真实的课堂生活”中获得高质量、有价值的生命成长。这些或早或晚成立起来的“共同体”都秉承着“共同体”的核心精神,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在工作与家庭中幸福行走,在育己、育人、育子中快乐成长,“读书、合作、研究”的教师文化在厦门教育的这块热土上在慢慢地生根、发芽、开花。
希望我们的“教师成长共同体”只是一个起点,将来更多的学校或教师群体中能培育这种共同体文化,形成一个个特征鲜明、风格各异的教师团体,这种文化力量一旦作用于教师身上,就会对教师的心灵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不断推动个体与群体的共同发展。如此,地方教育的发展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成员感悟】
我在共同体的轨道上运行着

罗旭丽

2003年刚刚毕业的我,在教育教学上懵懵懂懂、跌跌撞撞,碰得我直想打退堂鼓。此时,恰逢学校里安排我指导孩子们做一项“数学与生活”的小研究,我带领着孩子们共同研究,孩子们写的一些文章居然得到了厦门教科院的段艳霞老师的好评,那是我教师生涯中获得的第一次肯定。这样的肯定与鼓励像是给了我在教育这个行业中行走的最初动力。
2008年6月8日,我有幸参加了段老师组织的“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的第一次活动。我们在厦门大学建南大礼堂前席地而座,交流阅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的感受。这是一本改变了我的心智模式的一本好书。再后来,通过阅读共同体推荐的《第五项修炼》等一系列经典,我知道这种思维的转变是我心智修炼的起步,这种心智模式的转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而且是深远的。
教师成长共同体的成员阿杜,他倡导儿童早期阅读,每周都到外文图书店去给孩子们义务讲故事。我学着他的样子,也在学校里尝试着让孩子们阅读。其中,段老师推荐的一套《神奇校车》着实在我和孩子们中掀起了一股热浪,由此引发我们开展关于科学的“腐烂比赛”“乒乓球叠高”“趸船大赛”“观察蜗牛”等一系列活动,孩子们笑了、探究了、发现了、想象了、收获了……
通过在共同体里阅读、交流、思考、分享,我的心慢慢地沉淀下来,心的宁静可以产生无穷的力量。我在课堂上也引导孩子们共同阅读,这让我和孩子们走得更近了。唯有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才有教育可言。因为共同阅读,改变了我的心智模式,我在处理学校事务时,变得不急不躁、认认真真、扎扎实实,一种“把每一件小事做成教育”的工作态度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在生活中,我也懂得时常反思自己的不足,而后能反也。共同阅读,让共同体的成员相互作用、资源共享、交流思想、专家引领后形成的能量,像太阳光一样撒播在每个人的脸上,而身为个体的我们也享受着这般纯净的能源!
虽然,我在共同体得到的启发颇多,但并不代表这可以让我“学一时用一世”。学习是终身的事情,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成长也是自己的事情。正如,鸡蛋从外面将其打破,只不过是一种食物,而当鸡蛋从里面的破开,却是一种成长。
有一次我因故未能参加共同体的活动,过后,听同事游老师谈她参加交流后的感受与新的思考时,我感到很惭愧,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思考是那样的粗浅,知道自己掉队了。虽然,我也阅读了本期的推荐书目《夏山学校》,但因错过了与大家共同交流的机会,我的思考只是停留在个人的、片面的、单向的角度,而缺乏一种更深的认知与体会,当认知与体会不深刻时,行动必定也是迟缓的。正是有了这一次的“掉队”,这让我着实体会到了共同体群体间的分享交流活动的力量所在,让我感受到了学习需持之以恒。
如果把具有教师自主发展意愿的老师比作磁性原子的话,那么教师共同体就是由这些磁性原子按一定规律集合组成的磁铁。它所具有的磁力比单个的磁性原子要大得多。而当教师共同体磁性足够强时,便形成“场”。“磁场”的形成会吸引或同化周围一些金属,也就是“教师共同体”能够吸引具有自主发展意愿的老师,同化(唤醒)具有教师自主发展潜意识的老师。教师共同体坚定地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是具有自主发展意愿的教师,只不过有的老师这种发展意识尚未被唤醒罢了。
作为参加教师共同体的成员,我们每个人的情况是不同的,可能有的老师参加第一次活动听到某位老师的一句话就被影响了价值观,也有人可能需要通过参加多次活动、读多本书才改变一点点,而绝大多数的人是不可能通过参加一次活动、读一本书就更新自己原有的教育观念、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的,这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如果你只是阅读教师共同体的推荐书目是不够的,如果仅仅在参加共同体活动时才开始的思考是单薄的。这样看来,教师共同体像是一艘航母,提供给老师们一个起航的平台;教师共同体又像是一个发电机,让教师身上产生电磁波,并且发射出一种力量促使自己去读更多的书、思考得更深些、更广些。
我又在思考这是什么力量呢?
我个人以为,这里有一种力量是教育信仰。任何一门学科如果你钻进去研究的话,总有吸引你的地方;任何一个学生,你深入地去了解,总有你值得赞赏的方面。教书,只教一个学段的知识是不够的,需要具备对整个学科体系的宏观认识,才能对所教学段知识有微观把握,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科的文化、学科的情怀通过课堂的教学这一载体深远地去影响学生。普通的一线老师,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或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若具有一点学科信仰或是教育信仰,便会迎难而上,将教育智慧无限地挖掘出来。
共同体倡导教师要做“行动研究”,其实就是给自己插上教育科研的“翅膀”,助我们飞翔一臂之力。教育行动研究不是做几个课题,发表几篇论文,它更深层次的是牵引和指导着我们对教育规律的探索,即让教育本身的魅力影响教师自身的自主发展!
这两种力量:教育信仰与教育科研,是在教师共同体中能够深远影响一位教师的力量,是吸引每位教师的精华之所在吧!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火炬学校)
借力与造力

刘胜峰

从2008年暑假至今,厦门市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以下简称为共同体)已经走过了四个春秋。两年前在外文图书店接受记者采访时,我用“自发、自由、自主”描述着这个共同体的鲜明特征。自发——共同体是青年教师自发组建的,每一次的议题、组织工作、拟写总结稿等等都是成员自发提出、承担的;自由——参与活动自由化,言谈自由化,成员的心灵很自由;自主——每一位成员专业成长的方向自主化,成长的速度具有明显的自主性。这几年来,共同体看似一个散而平淡的团队,然而形虽散气却不散,而且越来越多地被证实共同体尤如一块“磁铁”,不管哪位老师靠近这个磁场,就能迅速地被吸引住。特别是今年以来,我们践行着“你来或不来,我们都在这里”的组织活动信念,共同体亦是在“借力”与“造力”中显现出越来越美的光芒!
作为一个民间团体,必不可缺少的是“借力”。
共同体的成员是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的教师,每一次活动都能互相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面对一个问题能产生许多不同角度的解读,大家在一起交流讨论,可以分享信息,可以互相借鉴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扩大视野、启迪智慧,能获得鼓励,发展友情……这些是团队成员互相“借力”的结果,帮助自己更快速、更容易地站在教育改革的潮头。
自成立以来,共同体始终营造着“茶香、咖啡香、书香”的交流氛围,喜欢选择环境优雅、品位独特的图书馆、书吧、咖啡厅、会所开展活动。组织者段艳霞老师等人很会巧借各成员及其单位的“力量”,要么免费借用共同体成员所在单位的场地开展活动,要么争取到共同体成员或其单位领导的支持,获得活动经费赞助。不仅如此,共同体的几位组织者更是充分利用教育科研的平台,帮助老师们在专业道路上更好更快地成长。他们会根据每位老师的研究专长,介绍他们到学校、研讨会上开讲座,会帮老师们修改文章、总结经验,会牵线搭桥让老师与教育杂志的编辑认识。共同体推荐老师参加海峡两岸德育工作研讨会,与于丹老师对话;利用厦台教育科研论坛,让老师与台湾的教育专家结成朋友。
在一次《静悄悄的革命》读书交流会上,共同体创立者之一徐报德先生提议,“希望共同体的老师都成为一颗颗火种,能结合自己的岗位工作播种出新的共同体”。我们的共同体在短短的两年里就派生出几个新的共同体,这些团队有的是组织儿童阅读,有的是组织学生家长阅读,有的是组织学科教师研究课题。虽然成员们都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块“田地”,但是只要其中一个团队开展活动,其他团队的“领头雁”不仅提供信息,给予帮助支持,还会组织自己团队的成员参与到他人团队的活动中。这是团队之间随时不断地“借力”,互相鼓舞来达到目的地。
作为一个民间团体,除了要“借力”,不能有阻力,也需要不断地“造力”。
在这个共同体里,每一位成员都不可避免地面对着评职称、竞聘岗位、养育小孩等等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但是老师们始终充满着教育憧憬,始终在静悄悄地实践着教育的改革,始终追求着快乐而有意义的教育人生。这是因为共同体坚定不移地维护着成立初期的“价值观”——学术尊重、学术质疑、精神成长,并用这样的价值观持续不断地鼓励老师们不懈地追寻理想,编织希望,努力实现“戴着镣铐也跳起舞”。
共同体成员从读书分享、研讨,走向了读书改变行动。共同体从“读一些励志的书、聊一些教育的话题,互相鼓励、联络感情,在一起很愉悦,关注彼此的心得体会”的感性成分较浓的行为,走向“辩论教育问题,发现学生特征,思考教育改革方式,总结提升教育经验” 的理性成分较多的行为,共同体加快了青年教师“入道”与“悟道”的速度,推动了老师们开展教育改革实践。
共同体从无到有是一个新篇章,用课题的形式又使其组织化,确立“无论被邀请的人来或不来我们都要坚守”的信念是一个飞跃,若能约束“固定的时间、地点、任务、人员”,那会不会造出更多的“力量”呢?
有人曾经问我,共同体是个人魅力吸引大家还是思想或制度约束着大家,假如段老师不再组织活动,这个共同体还会存在吗?我问了自己,为什么要参加共同体的活动?一是能和喜欢读书的人在一起,二是获得交流的快感,能说自己想说的话,能爬到“浮云”之上议论教育;三是寻找到专业成长的生长力。曾经有一次共同体的读书沙龙活动与我个人的私事冲突了,在取舍时,因为读书沙龙活动可去可不去,我很自然地把参加活动摆在了第二的位置上。我想,如果那时共同体有一些行为约束,让我的潜意识里始终把这个组织的活动作为不可替换的一件事,那次我肯定就不会偷懒了。
一个团队只有文化是不行的,需要制度与文化的和谐共存。共同体允许自由参加活动是对大家自觉行动的等待,允许自由发言是尊重不同背景的成员与多样的思维。适当的“约束”是为了更好地“自主”,能更久地去坚守。如果共同体能建立一些“约束”,让成员遵守这些约束,坚持走过一段平凡的路,学术、情感、乃至利益或许能走向更高的一个层次。祝愿我们的共同体在“自由”与“约束”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引领更多的教师走向自主、自由的发展王国。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实验小学)
心语团队
【团队介绍】心语团队,是由特级教师、全国十佳班主任郑立平老师于2009年10月创建的一个以优秀青年班主任为骨干的民间教师研究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它以网络媒体为依托,以沙龙论坛为阵地,通过研讨交流、专题讲座、团队共读、沙龙对话、视频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教师和班主任培训学习活动,至今已汇聚了来自全国29个省区百余地市的四五百名优秀教师,形成了强大的辐射带动力,开创了教师专业成长民间化的新模式。
我们需要这样一个“家”

郑立平

“心语,不只是网络群组更是教师心灵对话的家园,不只是教师民间组织更是一种自强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传递,更是职业造就幸福的教育信仰凝聚。”随着团队活动的精彩不断,心语队伍不断壮大,影响力越来越广,“全国(民间)班主任成长研究会”这一民间班主任工作研究团队引起了广大教师广泛的参与和媒体深度的关注。许多人在疑问:这是一个怎样的组织?他们在忙碌着什么?他们用怎样的魅力凝聚了天南海北教育人?也有许多人在迷惑:心语发轫于哪里,又将去向何处?心语将以怎样的姿态站立于课程改革的大潮?
亲近心语,打造一线教师的自主造梦工程
近几年,面对物欲横流、浮躁骄奢的世俗,教师职业倦怠显持续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困扰教育发展的一个难题。“我以为,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引领并帮助更多的青年教师热爱并享受教育,是一个优秀教师的真正价值;用自己手中的火把点亮更多的希望,让更多的一线教师能够快速地实现专业成长,让更多的人来将教育的火炬幸福地传递,就是一个优秀教师的首要担当。” 基于此,2009年10月,我把自己在学校的封闭型、半行政化的班主任名师工作室,面向全市中小学教师开放,成立了“心语沙龙”。成立之初,仅仅有12个人,成员完全自发、自愿地参与,很快,山东、辽宁等地的名班主任刘霄、于青、张芳等纷纷加入,团队成员活跃在“教育在线论坛”“K12教育论坛”“班主任之友论坛”等教育网站,开设专帖,展示成长、记录历程。“心语沙龙”这个草根团队开始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为满足更多青年教师渴望加入的请求,2011年4月团队进一步扩编,更名为“‘心语’全国(民间)班主任成长研究会”(简称“心语”),开始制定明确的目标和章程,设计科学的方案和行动,开展系统的管理和引领,团队文化也日益丰实。
团队秉承信心、合作、服务、行动、读书、超越六个核心理念,明确了“把工作的话语权还给老师,把研究的实践权还给老师,把问题的研讨权还给老师,把成长的自主权还给老师”的“四还”角色定位,成立了“考核指导组、活动规划组、问题研讨组、视频讲座组、精华整理组、心语月刊组、身心保健组、心语茶馆组、读书写作组和宣传推介组”十大实施推广机构,设计了全新的年度活动总动员:
开创大型民间讲坛——“老班的幸福”专题视频讲座;
推出教师年度读书篇目,组织每月“齐读共谈一本书”活动;
针对教育热点、焦点问题,组织每周QQ群,“专题研讨”活动;
积极推动师生共写;
帮助青年教师规划职业生涯,打造个人特色;
配合媒体,组织话题征文,引领主流教育思维发展;
创办电子刊物《心语月刊》;
开展“行走改变人生”活动,利用假期自愿自费参加公益培训;
每年举行一至两次“面对面对话交流暨年度心语论坛”;
推动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书籍,聘请心理专家讲座指导。
……
心语逐渐形成班主任工作研究、职业教育研究、家庭教育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四个分支,把教师、家长、编辑、专家、学生等教育要素组织成了和谐而充满激情的教育研究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并逐渐开发出一些有效的教育学习课程资源。心语,逐渐成为青年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心灵家园,很多人自主地走近心语,亲近心语,加入心语,开始了一线教师自主的造梦工程。
助跑心语,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多元平台
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起源于内心灵魂的深度觉醒。一个专业的教育团队,必然少不了在教育的天空下进行仰望,在仰望中成长,在仰望中走远。为了给一线教师打造出一个成长的平台,让大家能够更专业更快速地成长,心语逐渐完善各个板块的活动。2010年,团队共举办了“老班的幸福”专题视频讲座30讲,“个人读书交流”活动15讲,“齐读共谈一本书”活动8讲,教育问题“专题研讨”活动26次。温馨的对话,专业的视角,精彩的活动,开放的思维,使数百优秀教师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家园,使众多一线班主任焕发了工作热情。
甘肃兰州市永登县新教师赵振强有这样的体会:“能在这个群里认识这么多的优秀老师,我真的很开心,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遇到问题时有焦急心情,心语群老师都给我耐心细致地回答,给我指明方向和道路。我真心感谢心语能给我一个学习、提升的机会。”
团队千方百计为大家搭建和提供展示舞台,让老师们去尝试去锻炼去体验去提升。2010年5月30日,我接受北师大继续教育学院的邀请,率团队精英曹建英等老师到石家庄开展“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方法创新与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这是一个民间团队的多位一线教师首次以“专家”身份在全国班主任面前传经送宝、精彩亮相。
一个朴素的民间团队,却使其中的每一位教师都得以快速成长。2010年,我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全国十佳班主任”,刘霄、王杰英、李金艳等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心语骨干成员成为多家杂志封面人物,2011年4月管宗珍、刘霄被全国著名德育专家、特级教师张万祥老师收录《全国知名青年班主任谈专业成长》一书。迄今为止,3年之中团队骨干成员已经有陈玉宏、张乐华等12位教师出版了个人专著,创造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奇迹。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在2010年,20多位教师写下了不下20万字的随笔,获得县市以上荣誉120多人次,在全国各级报刊上发表文章近1000篇,几乎所有的主流教育媒体上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心语”就像一个强大的磁场,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教师,也影响和锻造着越来越多的教师。菏泽技校杨冬梅老师深情地说:“是‘心语’把我从班主任的苦旅中升华到幸福的伊甸园,我现在完全从另一个角度审视班主任这个职业,请允许我一辈子跟随你们,把这样幸福和快乐传递。”
“主动即自由,创造即幸福。”一个人如果选择了自己想做、能做,且社会需要的事情,并沉醉地做着,这无疑就是最幸福、最快乐的。“心语人”发自内心的对教育工作和生活的热爱所洋溢出来的幸福和快乐,正幸福和快乐着更多的教师,更多的学生,更多的家长。我们有理由相信:“心语”必将会成为更多追梦人的“心语”,“心语”也必将成为更多教师的幸福家园。
活力心语,开创教师自主成长新模式
什么决定教师的成长?推动教师走向自觉成长的基本要素有哪些?这是长久以来一直困扰人们的问题。“心语”三年来的执著发展,无疑使这些问题有了日益清晰的答案。
一、草根化团体,多元次兼蓄。英雄不问出身,心语先后容纳了全国除西藏外所有地市的四五百位一线班主任,参与的主要人员有一线班主任、学生管理人员、大学教授、德育专家、杂志编辑、教育行政领导、热心家长等,我来自草根,他来自僻壤,因共同的梦想走在一起。不会评头论足,只为证明自己;不求功名利禄,只为坚守教育。“大家不同,大家都好”的认识已经形成,“要发展学生,先提升自己”的理念已经深入,“规划职业生涯,打造教育人生”的行动已经自觉,“做学生榜样,做幸福教师”的教育追求渐成信仰。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课改的大潮中,每个“心语人”不再是教书匠,简单地授业解惑,而是一个拥有深层教育价值观、专业英雄理想的人。这种教育的英雄梦是具有社会意义与时代色彩的历史突破。
二、研究型组织,引领式活动。心语通过搭建与教育媒体的沟通平台,举办读书、写作和研讨活动,组织对话沙龙和论坛讲座,打造激情、个性和特色教师,已经使许多教师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自己的行走方式和成长路径,脚步变得轻松、从容、坚定。没有行政命令,也没有规定性动作,所有的只是凭借口口相传,自选动作,所建构的都是有序化主题研究对教师参与专业成长的引领。这种小主题研究在团队中的泛众化开展,让更多的教师在平等的发展机遇中有了前进的动力。
三、开放型平台,自主化发展。心语从一开始就不是闭门造车,一路走来,中国教师研修网、《人民教育》《班主任》《班主任之友》《中国教师报》等杂志媒体都给予了深度的关注与大力的支持。心语的平台一直扛着主流媒体的红旗,行走在一线教师的队伍里,将高层次的教师成长理论宣讲到山野僻壤的讲坛的同时,也将扎根一线的教育情怀捧送到了全国教育人梦寐以求的舞台。当每个人心里的星星都闪耀在苍穹的夜幕,那每个教育人的心路历程也会攀升到天空的高度与大地的广度,而自主行走,自主探究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功课。
四、全方位培养,公众类成长。成长是个人的独舞,但更是集体的行走。一个人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受同行者决心的影响;一个人走的过程中能否让自己心灵快乐而丰盈,很大程度上也受同行者品味的左右。心语的活动是对教育人全方位的关注,读书,写作,研讨,培训,行走,感召着一线教师踏实走好每一步;网络搭桥,现实行走将教师培训虚实结合,劳逸有度;从一开始认可别人,到最后被别人认可,每个心语人在成长中享受着“我是明星”的成长历程。正是这种公众类的参与让更多人将追求内化为人生的必需品,将成长定位为教育的里程碑。
心语团队立志打造“一个平等自由的开放空间,一个温馨交流的心灵家园,一个争鸣碰撞的学术净土,一个激情涌动的优秀教师和卓越教师的幸福摇篮”,去开创教师专业成长完全民间自主化的新模式,去书写教育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新篇章。
【成员感悟】
相引相伴,渐行渐远

——我在心语团队的成长历程

宁 杰

尽管当了多年的班主任,但我过去多是按照传统方式管理班级,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春去秋来,烦恼总是比快乐多。在加入了心语团队后,我的班主任生涯开始有了转变,感觉每天都有快乐。这其中的秘密就在于,我从心语团队的优秀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在他们的引领下,在同读共谈一本书、老班话幸福、话题研讨等活动中,切磋琢磨,结伴而行,渐行渐远,我终于从忙累烦以及工作低效的状态中走了出来,走上了一条快乐幸福的老班之路。
读书中更新了观念。2009年10月份,心语沙龙成立之后,郑立平老师就给团队成员定下了读书的计划,要求老师们从读教育经典著作开始,每月读一本书,后来发展成了团队的“同读共谈一本书”活动。2010年寒假,我读的第一本书是《荀子》。尽管这本书很难懂,但我对照着注释,还是坚持着读完了。在读的过程中,我突然感悟到,凝练的文字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哲理,对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于是,我按照对个人成长、班干部队伍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学生思想教育、与同事的交往技巧、与家长的沟通妙方等几个方面,对阅读中做的笔记进行了整理与总结,并对照着日常的教育行为进行了反思,从中受益匪浅。在读与总结的过程中,我不仅仅反思了过去的班级工作,还更新了我的教育观念。
后来,与团队一起阅读的过程中,我认识了吴非、丁如许等老师,深入了解了陶行知、张万祥、李镇西、魏书生等老师。他们朴素而富有创新精神的班级管理理念,颠覆了我的传统教育观,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并开始了富有创新精神而又追寻幸福工作的班主任生涯。
演讲中增强了自信。作为一名普通的班主任,我很多次坐在报告厅里听学校请来的名师作报告,却从来没有奢望过自己会给他人作报告。但是,在心语团队里,这个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竟然变成了现实。
读过教育著作之后,我们还要在视频室里进行交流,由主讲人做读书汇报。我人生中的第一次视频演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虽然只是面对电脑屏幕讲,但我当时确实很紧张,看到屏幕下老师们发过来的鲜花,打出的鼓励性的语句,我渐渐地从容了一点儿。一个小时,就像是经历了几分钟,在激动与紧张中就这样过去了。
后来,团队又组织了多次外出培训活动,到潍坊、河南、江苏、济南等多地现场给当地的班主任老师做报告。刚开始的时候,我没有自信,怕讲不好,郑老师就鼓励我,并让我只讲十分钟。后来慢慢地延长时间,一次讲二十分钟,三十分钟,直至讲半天的时间。在讲台上,面对着台下黑压压的听众,我先是坐在台上照着稿子念,慢慢地可以脱稿讲,后来也能站着侃侃而谈。
这其中的变化,显示出了我的成长与自信,这自信就来自于团队中的演讲活动。
创新中寻到了快乐。团队里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很多名师,他们的奇思妙招给了我启发:他们可以这样做,为什么我不可以呢?于是,我也开始了自己的班主任创新工作之路。
根据学生的意愿我们成立了10个服务志愿者小组,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并且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建立了班级邮政局,为争先创优者发行邮票;为了体现选贤为能,给每个人提供锻炼机会的思想,我们完善了月班长的竞选、述职和答辩制度;为了让学生远离游戏,我们把游戏规则与班级量化结合起来,创立了“学衔制”;为了让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教育,我在班里创造性地开展了“教育热点讨论式思想教育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在学生中掀起了“学习研究”的热潮,像专家那样把日常的问题当作课题来研究,小学生做起了大学问。
我们创办了学生参与征稿和编辑的班刊《小脚印》,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方阵地。在课堂上摆起了“擂台赛”,评选出了优秀擂主和攻擂手,采用了“一次练习四个等级”的做法,进行了让学生写试卷分析的实验研究;改革了星期天作业,动手操作性强的实践作业深受学生喜欢……
我变着花样儿来激励学生:从证明条到奖状,从喜报到学衔证,从感动班级人物评选到邮票的发行等等。当学生对这一种激励形式还处于新鲜状态时,我又换了另一种激励形式;当学生对当前使用的激励措施非常喜欢时,我又开始考虑更新颖的奖励方法。
创新中,我寻到了工作中的快乐,梳理中结出了成果。每一次演讲,都是对教育创新思想的总结与提升;每一次报告,都是对班级活动的反思与归纳。
公益中提升了境界。随着团队的发展壮大,我们自身成长的宗旨没有变,但我们的行动时刻在变化着。就说团队的演讲活动吧,从开始的视频演讲锻炼,到后来的去全国各地作班主任经验介绍交流,一直到现在的开展公益活动,我们的活动一直贯穿着团队的发展,同时,也伴随着我的成长。从去年的暑假开始,心语团队就组织优秀教师到河南的通许、栾川、山东滨州等多个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免费为当地的班主任作培训报告,更新他们的教育观念,提升他们的教育理念。在举办的这些公益活动中,我们不仅仅是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尽着自己的微薄之力,探求教育的均衡发展之路,还提高了自己的教育境界,无私无怨地奉献着自己的教育智慧。
时至今日,心语团队创建已经快三年了,我与团队的其他成员一起相引相伴,慢慢地成长起来。随着团队的发展壮大,我们也渐渐走在了全国教育同行的前列。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还会随团队走得更高,更远。
(作者单位:山东寿光世纪学校)
缘定心语,诗化人生

崔建斌

郑立平老师曾经说过:“在成长的路上,我们究竟能走多远,不仅要看自己的执着,还要看和什么人一起同行。”
2010年末,我在博客里邂逅并结识了郑立平老师(追梦书生)。是他,让我与昨天告别;是他,让我走进心语(全国班主任成长研究会);是他,让我走进《心语月刊》,开始走上属于自己的人生追梦之路。如今,我加入心语,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心语带给我太多太多的感悟。今天,我就用自己的拙劣之笔,来记录自己的点滴感受。
从“相见恨晚”到“热情追随”——激情的迸发
自工作以来,我一直在工作中摸索前行,苦苦挣扎却没有名师指引、没有团队帮助,效率事倍功半,这样的苦恼谁又能理解?值得庆幸的是,我认识了我人生的贵人——郑立平老师,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从此,我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爱人也曾经和我调侃:“如果你早些认识郑老师,就不会这样平庸了,写作水平也不会这么差了!”
在心语,我有困惑时,有良师给我解惑;我有疑问时,有益友为我解析。一年多来,我曾东到淄博周村,北上北京天津,南闯河南郑州,去倾听专家关于班级管理的讲座,虽未行万里路,对我来说却也是记忆深深。带着希望和梦想,我千里迢迢去追寻属于自己的梦。我忘不了,在郑州我一路狂奔,去追赶已行驶而过的公交车;我忘不了,当我从北京学习归来的火车上,恰是春节期间,真正理解了立锥之地的含义;我更忘不了,从天津归来,在汽车站等车之时,即使站着我也可以入睡的场景。
从“风雨无阻”到“爱在教育”——华丽的转身
这两个虽都是QQ号,但意义大相径庭。2009年,我申请了第一个QQ号,网名“风雨无阻”,那时,我确实做到了“风雨无阻”,特别是对我的网上农场,情有独钟。我有300多个菜友,是一个优秀的“菜农”。最入迷时,我能记录下每位“菜友”的“菜”的成熟时间,精确到分秒,不论什么时间成熟,我都会义无反顾地坚持“收菜”,即使深夜也不放过,连续地“收菜”、“偷菜”,我的“金币”曾经达到过2000多万,开垦了18块“红土地”。可现在回想起来,我收获了什么?什么也没有!
加入心语后,所有这些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团队交流方便,我重新申请了一个QQ号,网名 “爱在教育”,从侧面也表达了我把爱心献给教育的决心。爱心不是教育的全部,但教育不能缺少爱。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一个学生对教师来说,也许只是百分之一,但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是百分之百。因此,作为老师的我,会用爱心对待班上每个孩子,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关注,让每一朵生命之花都绽放出绚丽的色彩。现在我这个QQ号又有了100多个网友,但他们都是久经考验的教育知己,随意说一个,我们都进行过交流,很多都有电话联系,都能在关键时候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从与书无缘到静心乐读——真正的悦读
回想过去,我的阅读史可谓一片空白。说实话,从前的日子,我真没有完完整整地读过一本关于班主任管理方面的书籍。现在,我拥有了郑立平老师的《把班级还给学生》,李镇西老师的《做优秀的老师》,我还追加订购了《班主任》和《班主任之友》,我的书架上终于有了几十本像样的教育书籍。
一位老师曾告诫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做教育最需要的就是安静,而现在的教育就是这么热闹而浮躁。有这个时间,不如多看点书充实充实自己。如果你做教育希望成功,就要耐得住寂寞。否则,剩下的也就是花花草草了……你无法左右别人,只能把握自己。”阅读成了我每天必不可少的习惯。一年来,我认真阅读,圈圈画画,读到精彩处,我也会学着著名大家一样,写一下自己的读后心得,发表一下自己的感言,走走停停,我的读书笔记也有了十几本。多少个日日夜夜,我在灯下静静读书,黎明时奋笔疾书。写得多了,说得多了,练得多了,原来那个在别人面前词不达意、面带羞涩、性格内向的我,也逐渐有了一点变化,有了一点进步。
从“错字连篇”到“小有成效”——幸福的坚守
几十年来,我竟没有写过一篇像样的文章。在博客或者网络中,看着名家名作,我心中想;什么时候我的文章水平也提高一点儿,即使达到人家的一半,足矣!加入心语后,我在郑老师及一些朋友帮助下,尝试练笔写作。一年来,我一直坚持写日记,300多篇日记见证了我努力的历程。从原来每篇的一二百字,内容犹如流水账,到今天,我不会再为几百字的文章发愁。文章句子通顺了,逻辑性强了,内容也算突出,主题还算鲜明。渐渐地,我爱上了写作。
锻炼写作的另一种方式就是紧跟群内的话题讨论。本着积极参与,经常锻炼的想法,每一次话题讨论,我都会积极准备文章;每次视频讲座,每到主讲人讲座结束,我都会义无反顾地写出来,说出自己的真实感想,虽然还不够深刻。因为我明白,我是来学习的,我就是想通过各种方式锻炼自己。
从“抓耳挠腮”到“有板有眼”——管理的提升
从前,班级出现什么问题,我就处理什么问题,头疼治头,脚疼治脚,费劲不少,但收效甚微。自我外出学习归来,我也曾经试着照葫芦画瓢,往往行不通。通过实践,我更体会到仅仅靠模仿那是绝对不行的。因为每个班主任面对的是不同社会环境、不同的学生,我们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才能找到自己的班级管理策略,进行有效的管理。我的班级管理走过了从开始照搬名家经验,到目前根据本班级的特点进行规划管理的路。一年多来,面对时时变化的学生,我班实行班级管理小组轮换,召开主题班会,考前向同学们下挑战书等方式,用特别的方式对待特别的“他们”。现在,我的孩子们,学习成绩有赶超,棋类比赛有擂台,班级事务抢着做。学生们在学习中成绩不断提高,能力不断增强,健健康康成长。
从囊中羞涩到收获颇丰——水到而渠成
因为话题讨论,我拥有了在《班主任之友》上发表了一点文字的喜悦;因为参与视频活动,我有了在网上作为主讲人讲座的尝试;因为现场讲座,虽只有几百人,也荣幸听到与会班主任的热烈掌声。在郑老师《把班级还给学生》的网上书评讨论中,因为我准备得还算充分,我的那点书评也幸运地被采用,并且刊登在《中国教师报》上。
在2011年,我获得“临清市师德标兵”的同时,在教师节期间也幸运地被评为“聊城市优秀教师”。虽然我的这点成绩和别人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但这是我付出之后的收获。虽然没有大的成功,可我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已经走在了追梦的路上。因为我经历了充实、快乐,享受了幸福,深深地体味到苦后有甜、充实快乐的幸福。
当所有的变化都指向有利于你的发展时,这样的成长势不可挡。我想告诉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我只想做一名合格的老师,做一名不误人子弟的班主任,我心足矣!我相信,这样的人生可谓充实的人生,这样的人生就是幸福的人生,而且这样的幸福是发自内心的幸福!
(作者单位:山东临清市烟店镇中学)
三剑客工作室

【团队介绍】三剑客工作室,是由河南省安阳市常作印、柳文生、王安濮三位语文教师于2005年12月自发成立的民间草根教师团队。他们坚持“立足教育,立足学生,立足学科,立足问题”,以“绿色教研”“专业写作”“诗意课堂”为研究抓手,以贴近地面的行走方式,努力追求“有温度、有广度、有高度、有深度”的教学,在保持各自精神独立的前提下,搂抱发展,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携手共赢,出版学术专著7册,获得省级以上教科研成果奖20多项,先后被《教育时报》《语文学习报》《郑州日报》《安阳日报》等媒体报道,被誉为“网络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的标杆”。
以团队的名义成长

常作印

2005年冬天,在那个飘着雪花的周末,我和王安濮、柳文生两位好友怅然地走在雪地上,六行歪歪的脚印只是书写了“迷惘”两个大字,我们不知道路在何方。面对教育中的虚假和功利,我们也都曾有过孤独、苦闷、彷徨和职业倦怠,尽管内心深处仍在做痛苦的理想化挣扎。
“我们能不能搞一个类似协助组的工作室,用深度的反思走出实践的困顿?”
在街边那个昏暗的小酒馆,文生的这个提议,让我们三个冲动的年轻人拥抱在一起,于是我们的团队在那个风雪之夜诞生了。醉意蒙胧中,文生给这个非正式的小团队起了一个有点豪情的名字:“三剑客工作室”。我们约定,三人联手闯世界,互相温暖,互相激励,用脚走路,用脑思考,用团队的力量促进每一个人的成长,用热情和生命去开辟属于我们的教育绿洲。
岁月可以使人平凡,却不能使志者平庸。刘心武说得好:“与其讨好别人,不如武装自己;与其逃避现实,不如笑对人生;与其听风听雨,不如昂首出击。”我们三人虽然来自普通中学,但心中坚守一份教育的理想,相信团队的力量。我们坚信:只要努力,再平凡的岗位也能干出卓越的成绩来。
“三剑客工作室”最初的网上活动阵地是朱永新教授主办的“教育在线论坛”,一是因为那里聚集了许多教育界的知名教授、专家、校长、教师及媒体工作者;二是因为我是那里的教师随笔分论坛的版主。与网友的交流,让我们三只井底之蛙跳出了束缚自己视野和思想的深井,我们平静如死水的教育生活好像一下子被鼠标激活了!
没想到的是,“三剑客”在网络上一开始就赢得了众多同行的支持,我们在教育在线建立的主题帖格外火爆,在不长的时间内点击率就达到两万多点。事实上,网络点燃了我们的激情,也更坚定了我们既定的发展方向。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我们学会交流、学会反思,也实现了专业成长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的理想。
我们经过多次研讨论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实际情况,分别以“绿色教研”“专业写作”“诗意课堂”作为各自研究的主攻方向,采取相互间听评课、专题研讨、网上沙龙等多种方式,努力追求“有温度、有广度、有高度、有深度”的课堂,我们三人从那时起,开始走一条互助又自立的教研之路。在很多观点和问题上,在保持精神独立的前提下,我们也慢慢达成了共识,比如:我们都认为,“语言的透析、文学的熏陶、文化的烛照、思想的启蒙,是语文课不能缺失的四种品格”。
2006年,在我们单位领导的支持下,我们带领一批老师率先在全省开设第一个教师专业成长博客圈——“明师工作室”,省内外很多老师也参与其中。另外,安阳市教研室的领导先后多次安排我们三人在不同的场合进行经验介绍。2006年9月,安阳市教研员蒋新海老师安排我为全市语文教师做专业成长报告,激发了一大批教师的专业成长梦想。
记者张广现专访我们三人之后写道:“从阿常到三剑客,再到明师工作室、洹语在线,安阳500多名中学教师集体开博的背后不仅是精英教师的增加,更是一种集体意识的觉醒和教育精神与责任的成长。”
我们三人都希望自己能成长为中国基础教育的大树,远看,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走近,能给人一片绿荫,即使倒下来也是栋梁之材。
回想起那些跋涉的日子,有无语凝噎的痛楚,有纵意江山的快活,更有刀光剑影的争论,更多的是默默的相互扶持,就这一样路走来,还要一路走下去。面对荣誉和光环,我们三人都十分清醒。我们走到一起是研究教育的,而做学问是要耐得住寂寞的,因而,低调成为我们共同的处世原则。至于我们这个草根团队能走多远,不得而知,但我坚信,只要一直走下去,一定会见到那梦中的教育橄榄树。
一位哲人说:“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我想说:人生能有几回疯!要成功,先发疯,认准目标往前冲。众人一起疯,事业必成功!
(作者单位:河南安阳市曙光学校)
走一步,再走一步

柳文生

我在一线教学十多年,2004年经过公开选聘当上了中学语文教研员。
2004年9月,我去郑州听课,遇到了作印,他是一位诗人,一直追求诗意的课堂;2005年10月,我到开封听课时,遇到了安濮老师,他是一位作家,河南省作协会员,坚持写作课堂的创新。我们先后畅谈了在语文学科方面的种种困惑,最后一拍即合,就成立了这个工作室,并在教育在线注册,又分别建立了教研员之家、绿柳新风、诗意的河流、五味庵等博客。
我们这个“三剑客工作室”没有固定的场所,没有任何经费,是一个既松散又紧密的草根团队。凭着对教育和语文教学的痴诚,围绕教材和课堂这两个基点展开深入研究,每次议题都坚持“四立”原则,即“立足教育,立足学生,立足学科,立足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崇尚清谈。我把这种研究称为“神仙会”,在不断切磋碰撞中,金点子源源而出,很多生动的教学创意都是在碰撞中产生的。
2006年4月,我邀请两位老师到区属中学做教师专业化成长报告,给文峰区中学语文教科研注入了新鲜血液。这个活动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用本地的专家、名师给本地教师作报告,受到了市教研室领导的充分肯定。这以后,我去曙光学校和老师们交流课堂教学、专业发展,和学生们交流中考复习,观摩安濮、作印的精品课堂。他们两人更是经常到文峰区来,参与我们的课题研究、读书交流、专家报告、观课议课、选手辅导等活动。两位老师先后获得省市国家优质课一等奖,我们工作室的发展可以说是逐步发展、环环相扣,相得益彰,各有特色,各有发展。
在文峰区良好的教科研氛围中,我着手编制了《文峰区中学语文长远规划》,积极实践,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教研”创新之路(分三个层次、16个小项、十大支柱),最远规划到了2020年,形成了具有文峰特色的中学语文教科研体系。“绿色教研”是以教师专业成长为基点、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系列特色教研活动为契机的可再生性的教科研模式,在课堂教学、教材研读、专题培训、网络写作、课题研究、团队合作、读书学习、教材开发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几年来在三剑客工作室同伴互助的积极影响中,文峰区中学语文立足于绿色教研,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了一批优秀校长:如明星校长大市庄中学的周庆军和杨青学等,更是成长了一批优秀语文教师:李爱平、陈丽霞、刘丽丽 陈二军、常艳芬、周洪涛、彭海军、冯延芬、徐文祥、王飞鸿、张俊霞、任丽芬、张丽英等,他们逐渐成长为文峰区中学语文发展共同体的中坚力量。
在成长历程中,我个人在二十余家语文专业报刊发表教育类文章300余篇,并被《学习报》名师读课文栏目特约撰稿人,编、著《幸福的课堂》《幸福教育在通许》《汉字中国》《主题多元在殷都》等八十余部教育类图书,全区中学语文共获省以上教科研成果奖各项共计200余项。
“三剑客工作室”得到了安阳市教研室教研员蒋新海老师的热情支持,2007年3月,安阳市中学语文教师团队专业发展网站——洹语在线成立,400名教师集体开博,网络研修蔚然成风,我们三人应邀成为版主。
我还和省内外一线名师组成了幸福教育团队,定期交流,目前已经从河南走向山东,从山东走到江西,从江西走到湖南,从湖南走到四川,2010年成功出版了一套幸福教育丛书;在省内2010年新年前夕于嵩山嵩阳书院参与组建了中原教师发展共同体qq群;在本土组建了安阳市中小学语文名师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绿色教育发展研究会;在文峰区组建作家协会、诗歌协会等团队,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人文和专业发展视野,又把三剑客工作室的经验不断辐射,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
同伴互助,丰富了自己的专业视野,促进了自己的专业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安阳市文峰区教研室)

行进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王安濮

三剑客工作室已经成立六年多了,仔细回味起来,一千八百多个日子, 是多么有激情的一段岁月啊。
作印这些年在教师专业化成长、语文课堂诗意探索以及对课改热点把握和探索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文生则在绿色教研、教材多元化解读方面发挥教研员的独特优势,另辟蹊径,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和两位最优秀的语文教学方面专家朝夕相处,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他们的灵感和想法,着实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缘份。
在教学之余,我一直兼任数家报社的评论员,经常有豆腐块散见于全国报端,但如何把自己的写作优势转化为学生的写作优势,则缺乏一个有效的渠道和机制。这也是我欣然加入工作室的最初动因。作印和文生在给我专业化发展定位时,给予许多有益的支持和协作,指出要发挥我的规范文体的写作优势,在打造学生写作能力方面做些创新性的尝试。
在作印的倡议下,我开始在张文质先生的“1+1教育专业网站”开设教育专栏博客,而他们两个则作为忠实的读者,不断地给我提出及时性的指导意见,这使我避免了许多弯路。2007年9月,我从汤阴县扶贫归来,中途接手了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和语文教学工作。文生和作印特意提醒我要从用多元化的视角去审视学生,对学生行为细节予以记录关注,也就是那时起,我开始从单纯的教科研上升到关注学生精神面貌和质量上来。在短短一年时间里,我记下了数十万字的教育随笔和课堂笔记,原本平常无奇的教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2007年,我提出了“阅读从概括开始,写作从仿写开始”的教学实践观,既突出概括能力在阅读教学中的核心地位,还原阅读课思维训练的主体地位,也强调整体性摘抄在写作技能训练中的地位,通过整体性摘抄或者仿写使学生提升写作能力。这个观点的提出,是我多年写作经验的一个总结,但效果究竟如何,我心里没有底子。这时,又是作印和文生给我多方支持,鼓励我要敢于走自己的路。因为有他们的同行,我的信心大增。我大胆整合教材,直接将中招题和课内现代文阅读对接,将整体性摘抄《新民晚报》和作文教学直接对接,开始自己的创新之路。因为缺乏经验,学生成绩一度很不理想,我也一度产生过放弃的念头。作印和文生放下案头工作,深入我的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逐点研讨。作印还专门把他的“文字、文本、文学和文化”相互关系的论文提供给我,与我共同编制教案,文生则把他的高效作文做法手把手教给我,没有一点保留,没有一点架子。也是在他们的建议下,我开始对语文课堂流程进行记录,已经坚持了6年多。至今我在教育博客上已经发表各类教育随笔2400余篇。持续不断的教育随笔记录,使我不断突破最后一公里界限,不断丰富着语文教学的细节。我每天坚持摘抄散文,每天坚持练一页正楷钢笔字帖,每天坚持写一篇博文,而鼓励我能在类似苦行僧的路上行走的最大动力源泉,就是我两位挚友的引领。
多年来,我们已经形成了这样的默契,无论谁在工作或者科研中有了新创意,或者新问题,都会聚到一起把酒话教育,不拘一格,不拘小节,不拘形式,彼此间的观点碰撞甚至批评以至刀光剑影的交锋都是常态……
2011年,三剑客工作室作为民间的教师专业团队出席了河南省最具成长力教师颁奖大会,并进行典型发言,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草间的露珠终于闪烁出点滴晶莹,但她依然保持着深入一线的鲜活,因为学问探究是寂寞的,但彼此间的相助是温馨的。
还是那句话,我们不在乎走了多远,因为行进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作者单位:河南安阳市曙光学校)
策划、编辑:赵霭雯  来源:《师道》情智版2012年第7-8期

6#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00:55:08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肖川:教师为什么要写作作者:田明章
    造就教师的书卷气的有效途径,除了读书,大概就是写作了。写作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我一向认为,能够写好文章的人,也一定能上好课。因为一篇文章和一节课非常近似。文章无非是这样几个要素:第一是主题——你要表达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歌颂什么,贬斥什么,这就是文章的主题。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文以载道”的那个“道”。任何一篇文章都不是无意义的语言的堆积,它是需要承载一定的思想与情怀的。第二是素材,为了表达一定的思想与情怀,总需要依托一定的材料——你的经历、你的观察,你的学识的积累和生活的积累。第三是写作的技巧。如何地剪材选材,如何地布局谋篇、起承转合,如何地铺垫、渲染,如何地蓄势,如何地细处摄神,如何地横云断岭、横桥锁溪等等。第四是语言。用什么样的语言风格来表达,怎样讲究点文趣,如何使语言具有质感和美感。
    如果说主题(思想)是火种,那素材就是原料和燃料。火种从原料中提取,又通过燃料来使得星星之火而成为熊熊烈火,在暗夜里熠熠生辉。
    而一节课也无非是学习的主题,学习的材料,教学的技艺和教学的语言。作为教师,你能否上好一节课,就取决于你是否能透彻地理解学习的主题,你是否会有丰富的、帮助学生理解学习主题所依托的材料,你如何规划教学进程、设计教学的活动,你的课堂语言是否凝练而又舒展、平实而又雅致。
    具体地说,写作对于教师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能提升我们阅读的品质。如果你有写作的习惯,你就不会满足于泛泛浏览,对于一些作品你一定会研读,你会自觉地去揣摩人家是如何立意,如何布局谋篇,如何遣词造句的,你会努力从别人的佳作中去汲取营养。
    第二,写作会使你更加用心地去品味生活,洞明世事,去捕捉工作中、生活中有意味的现象和信息,会自觉地去积累学识和生活。
    第三,写作会帮助你梳理思绪,使你的头脑变得井井有条,使个体经验概念化。培根说:“写作使人精确”。写作是非常有效的认知加工的过程
    第四,写作会帮助你深化认识。如果你不就某个具体的问题写成文章,你的认识可能是一星半点或者是肤浅的,而写作会迫使你对问题作彻底的思考,从而深化和丰富认识。
    第五,写作能使你提升口头语言表达的品质。口头语言由于可以借助手势、表情和交谈对象及时地反馈与沟通,不一定需要非常准确与完整,而书面语言,由于缺乏特定情境和及时反馈,就需要十分完整和精当。当你在写作中炼就了用完整和精当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与感怀时,自然而然,口头语言的品质也就提高了
    第六,写作会提升你生活的品质,使你更具有成就感。杜甫有诗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贾岛的名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都说明写作是一件多么有生命意义的事情。每当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如果这篇的确是你付出了心血与真情的,那你一定会很有成就感,一定会有一种收获的快慰。作家埃·米·齐奥朗就曾深有感触地说:“假如没有写作本领,我不知道我会成为什么。写作便是释放自己的懊悔和积怨,倾听自己的秘密。作家是一个精神失常的生物,通过言语治疗自己。多亏了这些非本质性的疗法,有多少紊乱、多少残酷的进攻我没有被击败阿!”当写作将你拔出平时的麻木和迟钝状态,使你一下子感应到人生的繁复意味的时候,它也同时在悄悄地改变你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我们教师几乎每天都在进行教学实践,写作的题材十分广泛,诸如某一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备课札记、教法改革等都在可写之列。教学实践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第一手材料。教师们,拿起您手中的笔吧,有意识地去创作,把你的感动、您的困惑、你成功的探索、你的希望与梦想变成文字,写成文章。你会发现你的气质、情怀、你的内心世界,慢慢地、慢慢地,变得纯净,澄明,变得细腻和丰富。我相信,真诚的文字,能够将平淡如水的岁月定格为永恒
7#
 楼主| 发表于 2013-6-11 18:17:53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相约群第二十四讲《编辑倾情泄秘》--提升作文高度的“写作秘诀”作者:相约在成长的路上
《编辑倾情泄秘》
——提升作文亮度的“写作秘笈”
讲座:小恍编辑(妙笔王莹)
主持:北京希妈
   主持:在春天里,在春花与雪月并存的日子,因有约,因有群,我们博友们或穿着棉衣、或穿着毛衣、或穿着单衣,带着孩子,引着家人,围坐在了电脑前,今夜无论明月是否高挂,我们都只围着电脑,都在期待着我们北方的美女+才女编辑——小恍老师,给我们带来讲座——提升作文高度的“写作秘诀”。
   她就是我们心中的月亮,能照亮我们写作旅程中黑夜的月亮。
   现在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老朋友——编辑小恍。
   大家好哦,我是长春《小学时代妙笔作文》《小学时代故事画刊》的编辑小恍,和大家是老朋友啦。嘿嘿,有时候因为QQ群太多,不能一一看过回复。但一直长期隐身,默默关注着大家的。有时候见到优秀的文字,也会兴高采烈地和其他编辑传看,然后共同分享。对于指导孩子写作这方面,说实在的,经验真的尚浅,就是凭着近几年的编辑经验来谈,谈论的话题也可能很散,欢迎大家共同探讨,群策群力。另外毛遂自荐一下,个人专业是历史,也很喜欢诗词及古典文学这方面——希望下次有这方面的讲座,能和群友们多多交流呀。
    本次讲座准备从编辑和家长这两方面,简单从几个角度谈谈如何让孩子的作文内容更精彩:
   从编辑角度上看,不同题材的作文,需要什么样的稿子呢
   主持:编辑需要、喜欢什么的文章呢?这是一直都是家长朋友们最最关心的问题,小恍老师,你真是太太太……
   编辑喜欢什么样的文章呢,简单来说,好文章应该是“语言美”“构思好”“主旨清”的文章。首先看标题、写作主题是否新颖,再细化到文字上,就是语言不过分啰嗦,开头结尾不俗套,段落布局合理。
   另外,如果是节日、风景之类的,编辑会首先看是否有时效性(在之前的讲座里说过,编辑一般会提前2个月编辑稿件。例如现在是春季,那开始征集的就是夏天的文章了。4月份,可能要征集的就是暑假方面的专辑)除掉“时效性”外,以上因素也都是大家衡量一篇作文是否是好文章的标准。下面有几个“秘诀”分享,一般都是我在编稿的时候,发现大家的稿子经常容易出现的问题:
    秘诀1:段落划分很重要
    通常小学生的一篇作文,容易在中间出现某一段落文字过长的问题。一篇作文通常在五六百字或七八百字上下,按照“黄金分割率”,每段不宜过长,差不多五十到一百五十字,就可以分一个自然段了。
    至于段落的次序,应该先把重点抓出来(也就是集中主题,思考这篇作文到底要说些什么?)然后在次段一一描述细节。对一个初学写作的孩子而言,如果能把握住这个原则,至少可以避免“前后不分”。再高一点儿层次的写作者,可以多注意,如果对话过多,也可以单列成段,避免冗长。
   另外插叙一下,不太赞同一些老师说的,作文必须考虑“三段式”写法,第一块作文的开头部分,直接点题,第二块具体叙述。第三块是作文的结尾。结尾再次点题,这样的确可使文章结构严谨。不过时间久了,容易抑制孩子的创新性。
   秘诀2:写作时注意一个写作误区——文章不是越长越好
一篇文章的好坏真的不是靠长度来衡量的——特别是叙事作文。有时候长篇作文固然是情节跌宕有趣,不过也有的作文过长,是因为太过累赘了。去掉一些多余的赘字后,文章会显得干净一些,就像理完发之后神清气爽的感觉。
    写完之后,可以自己去读一遍,作文里的“我”和“的”“了”字,以及一些形容词会不会太多了——如果出现过多,很容易让作文显得就像大白话。
    比如这句——今天一大早我和妈妈便起床了,我们快速的吃完了早饭便悄悄出了门,你知道我们为什么出门吗?呵呵,告诉你们吧,我们要参加一场活动,因为爸爸不愿意我们参加,我们只有偷偷的溜走了。
    本身是一段特别有童趣的话,不过“我们”出现的次数显然过多了,显得不利索并且很口语化。
想要精简一下,可以这样改:
    今天一大早,我和妈妈便起床了,快速吃完早饭后,便悄悄出了门。你知道我们为什么出门吗?呵呵,告诉你们吧,我们要参加一场活动,因为爸爸不愿意我们参加,只有偷偷地溜走了。
   再比如写《我妹妹》,如果光是“可爱”就出现两次,“调皮”就重复三次,那可得注意了。最好的呈现方式是尽量少用这些形容词,把可爱、调皮的行为和话语具体描述出来,当阅读的人自己得出一个“可爱”“调皮”的结论,那就是好文章啦。
    在叙事过程中,如果是到某某地历险,历险的经历,尽量多分几个自然段,叙述要简介,一段话不要加太多形容词。作文忌用太多的虚字,这是写作的金科玉律。小到一个标点符号,大到完整的段落语句,哪怕已经“呕心沥血”,该拿掉的还是要拿掉,就从多余的“我我我我我”和“的的的的”开始吧!
    主持:这是个好观点。作文不是越长越好,其实小朋友们听肯定也很高兴,不过你们可得记住小恍老师的“金科玉律”。
  秘诀3:写作文,顾及开头的时候,千万别忘了突出结尾
   作文的结尾,和开头其实是一样重要的。之所以这次讲座不讲开头,而单单把结尾拎出来和大家谈论,是因为大多数孩子的投稿,都是开头、情节安排非常独到,只有结尾差强人意,给人“只差一口气,就可以成为精品”的遗憾感。作文的结尾如文章这台大戏的压轴部分,必须唱得精彩,如“撞钟”,方可韵味十足。
   下面先以常见的几个问题型结尾为例:
(1 )口号标语型
   这种类型在写一些环保作文时最为突出,比如:我们可以避免让地球母亲愈发衰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乱丢垃圾,不浪费粮食,节约用纸,珍惜水源……,做地球母亲的好子女,让我们的母亲多一份欣慰吧!
——点评:不论是哪种文体的文章,主要内容写完后都应该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是刻意去设计有哲理性、象征性的语句作为文章的结尾。
   再来比较一下一篇《承诺》的文章,作者在结尾一段写道:
无论在人生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永远不会放弃,做一个生活的强者——这就是我的承诺。
    相比之下,这篇《承诺》就显得更真实一点儿,因为你能感受到这句话是作者的心声,真的是“有感而发”的,前面的结尾,虽然可能也是真情实感,可是因为形式上比较“口号式”,显得就有点儿矫情造作,有点儿“假”啦。
   这时,可以想办法让这句感叹更发自内心,例如改成这样:
我真不希望漂亮的地球妈妈渐渐衰老,可是,怎么让她永葆年轻呢?我认真想了想,或许,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会对她有一些帮助吧,比如不乱丢垃圾,节约用纸,珍惜水源……作为地球母亲的好子女,我希望她脸上永远都挂着美丽的笑!
(2) 过度简单型
   这次的秋游活动全班同学都玩得很“high”,真希望我能再去玩一下那些有趣的项目啊!
——点评:这样的作文,一般都是中间详细讲述了游玩的段落,就是文章结束时太过简单,而且“真希望下次再去玩”“真希望我再回到那里”之类的语句已经被大家用得烂熟了,不容易有新意。
(3 意犹未尽型
    哈哈,多么可爱的小家伙!这就是我家的新“成员”,一只人见人爱的小仓鼠,一个给我家带来无穷乐趣的小精灵!
——点评:这样的结尾和前一种“过度简单”基本相同,挑不出太大的毛病,不过离成为精华还差了一点点。
    结尾其实有好几种方式:如“追问拓展式”——在文章结尾处以反问的形式提出问题,引导读者思考;“情景渲染式” 结尾的方式,常常是在文章结尾处通过描写或再现一段情景,渲染氛围,增添画意,从而更好地烘托主题。例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就使用了这种结尾。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以无限的祝福。
  还有“出人意料式”——就是文章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一般想象作文可以借鉴这种方式。这样的结尾往往意味深长,不仅可以使叙事曲折有致,还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莫泊桑的《项链》就使用了这一结尾方式。
  唉。可怜的玛蒂尔德,不过我那一串本来是假的,顶多值得五百法郎!……
    这种结尾是人们以常规思维思考根本想不到的,不仅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还使小说的内涵更加丰富了。
刚刚说的那篇过度简单的作文,其实也不用加太多字,就是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比如采用设问、反问、想象等方式。下面发两篇还不错的作文结尾;
●秋,驮着人世间数不尽、理不清的烦恼,有点儿累,却很满足。秋说过的:“爱,是一首无声之歌/要用灵魂聆听/爱,是一首无尽的航道/要用生命完成……

●结尾2:节目表演完了,我和妈妈还与小海豚合影。现在,每当看到照片中我、妈妈,还有海豚的笑,我依然会回味,在回味中依然还有一些不够尽兴。
    ——这个结尾也没用太多修辞,不过感情抒发得很自然,相比于“这次的秋游活动全班同学都玩得很“high”,真希望我能再去玩一下那些有趣的项目啊”就更让人爱读了。
   总之,写作文时,多考虑几种结尾的方式,尽量让它有亮点,千万别让你的结尾变成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无个性的模型哟。
    主持:小博友们需要个性发展,我们的作文也需要个性化!呵呵,这作文与我们人一样,都需要有个性!
秘诀4 :不同题材的作文,写作时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
下面就以收到的稿子为例,谈谈几种不同类型的作文需要注意的地方。这部分如果详细说起来过于庞杂了,我尽量简略一些:
动物作文
和宠物打交道是培养写作观察力的好方法之一。不少孩子都有自己的宠物了,而且大家也都是爱动物的孩子,观察起来并不困难啦。

动物作文有几要素:1. 观察,观察一般从外形特征、活动特性、生活习性等几个方面有顺序地进行。在动笔写的时候,要把观察的结果,有选择、有条理地加以描述。普通的作文,大多都是先具体地描写小动物的样子、外形,然后把自己的喜爱融在里面,用简略的话直抒情感。如果想“升华”你的作文,突出动物的生活习性,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写这方面时要注意:猫有猫性,狗有狗性,介绍时最好能跳出“介绍+抒情”这个框框,写出你家动物和别的宠物不一样的地方,它脾气大吗?它做过什么非同寻常的事呢?会不会在我们睡觉的时候飞出家门,和外星人交朋友呢?总之,要多观察、多想象,和人物作文一样,尽量写出主人公新颖、与众不同的地方。
我记得5期《妙笔作文》里刊出过一篇《我家那群宝贝儿》:小作者的宠物是一只鸡和一只兔子,她给兔子取名——兔怕怕。顾名思义,这只兔子胆儿太小,它总是躲进落满尘埃的角落,搞得我和老妈经常趴在床底下,对它“围追堵截”。每次爬出来,都会搞得灰头土脸,狼狈不堪,而怕怕则不安分地在我怀里挤来挤去。兔怕怕走到哪儿,小鸡就像影子似的跟到哪儿。因此,我们小区里的人经常看到一幅有趣的画面:在我家阳台上趴着一只晒太阳的兔子,兔子的头上还站着一只小鸡!

这样的作文,写得不是一只泯然于众多动物中的兔子,而是一只“能容纳小鸡站在头顶”上的兔子,很不常见,读起来就显得特别有新意和有趣。

2 严格来说,“观察”只是一种理性、客观、带有距离的分析和判断,而观察之外的“参与”“关怀”和“关心”才能让我们笔下多出一分真情,只有先感动自己,才有可能感动别人。把动物作文写好的孩子,一定也是善良、热爱动物的孩子,家长可以不必急于要求孩子写作文,先培养自己一颗善良博爱的心,从和孩子一起观察动物开始吧!
从一般收到的稿子来看,动物题材的作文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身边的宠物,就是简单介绍动物习性的作文,这部分群友们都写得很好啦,我不必太强调。主要是注意结尾的新颖程度,把握好叙述的节奏。
(2)  动物传奇,这类作文一般受西顿、沈石溪的动物故事影响,情节比较跌宕起伏,很好看,建议:写前先,对自己的主人公生活习性、喜好、习惯有一定的了解。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也可以使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
(3)  想象作文,作文也是编故事的过程,把你的故事编得好看,让人看了又想看,就成功啦。写这方面的稿子时,注意故事的完整性,注意起一个特别的标题。创造新鲜感,控制字数。至于如何制造新鲜感,我在下文“想象作文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会有具体介绍。
人物作文重点注意哪些方面
    群里的孩子很优秀,孩子们的作文其实都能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所以写人的基本要求(独特个性:外貌、语言、行为、事件)在这里就不罗嗦啦,想要“升华一下”的话,有两点:1、注意外貌描写的顺序。对于一个人的外貌,作者往往是从多方面进行的。这些方方面面,哪些先写,哪些后写,遵循一定的顺序。但是,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或者观察角度的变化,外貌描写的顺序也会有变化;2、要多注意细节描写,除了描述的同时,多写写“我自己想到的”,然后用个性化、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这会让你的作文显得充实。
   以今天雁捷爸发的一篇很有趣的作文为例:
    我的妈妈胖乎乎的,像个大肉丸,戴着一副眼镜,牙齿参差不齐,鼻子有点小,红红的嘴巴,总是笑眯眯的,像盛开的花儿,每当看到妈妈的笑脸,我就会开心了许多。
   “大肉丸”很爱唠叨。每天早晨,她肯定会准时出现在我眼前,叫我起床、吃饭:。上学前还要唠唠叨叨:“文具准备好了吗?书本带齐全了吗?”;写作业时,大肉丸又提醒我:“赶紧改掉这位错字宝宝。”考试前又说:“认真看题,读懂题意,不要骄傲,马虎!”
   “大肉丸”吃饭可有意思了。每当吃丸子的时候,我就会看到“大肉丸”吃小肉丸,“自相残杀”的情景。她喜欢的运动是乒乓球,一般人会被她打个大紫包。
                 我爱我的“大肉丸”妈妈!
   哈哈,把妈妈比成“肉丸子”,非常新奇有趣,这种写法太形象了,基本能达到发表的水平,如果想要扩展一下,可以注意多填充一些细节,比如受到大肉丸提醒后,“我”是怎么想的,有什么具体行动。另外考虑一下结尾,如果以自己的心情、对妈妈说的话,大肉丸妈妈看到这篇文章后的态度来结尾,可能会更有趣一些。
游记重点注意哪些方面
    游记作文写通顺容易,不过不容易写出彩。在写作时可以记住游记有三忌,1、忌无序,描写景物的顺序通常有三种(时间、方位、地点)2、忌贪多,记住,佳处不过一峰,幽处不逾一树。3、忌无情和虚情。写景还有一些所谓规则,如“点面结合”“烘托映衬”“对比描写”“虚实结合”等,不必死记硬背,这些经验其实都可以通过阅读获得,可以多欣赏一些名家名篇,不必仿写也不必刻意借鉴,做到“胸中有丘壑”,下笔时也就自然能写到多种写法了。

想象作文重点注意哪些方面:
    创造新鲜。想象作文本身是很轻松有趣的,不妨也让你的语言幽默、夸张一些,写成一篇文章的基本要素是“文字”,文字用得好,再平凡的素材也能笔下生花。成语可以用,但要用在适当之处,如果太频繁了,隔三五句就出现一次,那就显得太匠气了。把成语换成新鲜的生活用语,可以让平常的内容增加可读性。比如形容一个人写字“歪七扭八”,不如说“像是喝醉酒的蚂蚁”或是“被疯狗追着跑”,增加一些这样有个性的语言,这会让你的想象作文别具风味。
读后感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重点两个字——布局。当你写一篇一千字的读后感时,不会用掉六百字来说明这本书的内容吧?否则,剩下的四百字如何配给?简单谈谈感想的话,那会让你的作文变得“头重脚轻”。对于一篇800-1000字左右的读后感,顶多用两百字把书的内容介绍清楚,因为讨论情节、文字的优、劣才是文章的重点,理应着墨较多;至于结论,字数比开头多些或者少些都无妨,却不宜超过说明的部分,以免写得“尾大不掉”。
   主持:揭秘,彻底地揭秘,小恍老师从多方面、多角度揭秘。实在是太感谢了,谢谢老师倾情泄秘,谁能帮我递上一束鲜花?谢谢
      从家长指导的角度,如何提升孩子作文高度
    说来惭愧,我不是孩子的家长,所以在这里说得未必准确,不过我也是从孩子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也经历过一提作文就头疼的过程。所以,多少了解一点儿孩子的想法。我觉得
家长讲评孩子孩子作文时,不妨遵循三大原则:一、首先可以通读一遍,找找有没有语句不通顺,多看孩子的亮点;二、三个尊重:尊重原创、尊重思路、尊重素材;三、在尊重的基础上,在本着跳起来够得着的目标去点评、提高,让孩子有所启发、有所激励。
   下面简单说说,家长在看孩子作文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吧:
秘诀1:看作文时,检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家长在看作文时,标点符号不必刻意去一句话一句话的纠正,只要注意学生作文中标点符号使用最为常见的问题是下面三种:
1)、含有疑问词的陈述句错用了问号。
    问号表示疑问句末尾的停顿,有的句子虽然有疑问词“谁”“什么”“怎么”等,但全句并不是疑问句,末尾不该用问号。例如:我不知道妈妈为什么这样爱唠叨。这个句子其实是个陈述句,末尾应该用句号。可不少同学看见疑问词“为什么”,就误以为它是一个疑问句,句末用了问号,在作文中错误地写成:不知道为什么妈妈这样爱唠叨?
(2)惊叹号过多!
    惊叹号是最可以表情达意的“情绪符号“,但也许由于一个惊叹号不足以显示情绪,许多人喜欢自行增加他的次数:如“我居然中了一等奖!!”这就属于“违规使用”了,标点符号自有它的规则和用法,就像蚊子一样,多一撇少一捺,都是不对的。
(3) 最复杂的家伙——分号
   分号有很多种用法,最常见的有三种:
    ①两句独立的句子,在文法上虽然没有链接,但在意思上是相连的。
②一句复句如果有两句以上的子句,其中之一已经用了逗号,就可以以分号来隔开它。
③句子有并列或者对比的句子时,可以用分号分开。
   分号有它的效果,可是不像一篇文章,非得由“,”和“。”组成,不太常见,平时可以多留意一下,还有个小建议:其实,对任何一个开始写作的孩子来说,任何方式的传授,都是其次的,最重要的,不妨多读多看,多阅读是重点。标点符号和作文一样,看多了,看熟了,自然也就会了。
秘诀2:看作文时,检查一下“的地得”的使用情况
   其实这种使用方法很简单,只是大家在投稿时有时可能不注意,特别多存在的现象就是该“地”出现的时候,都用“的”代替了。所以在这里啰嗦一下,这三个词用的很好的家长,这部分就完全可以忽略掉啦~呵呵。
   1、“的”后面跟的都是名词,如我的太阳,可爱的花儿,清清的河水……“的”字一般用在修饰或限制人或事物的时候。“的”放在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词语之间。例如:敬爱的总理、慈祥的老人、团结友爱的集体。上面这些词组,中心词都在后面,都是名词性的,因此修饰限制它们时都用“的”。
    2、“地”后面跟的一般都是表示动作的词,如“用力地踢,仔细地看,开心地笑笑……”
   描绘或限制某种动作、性状的时候,描绘和被描绘之间、限制和被限制之间,往往用“地”连接。例如:高声地喊、拼命地逃、严密地注视、迅速地包围、从容不迫地申述。
  上面这些词组,中心词也在后面,而且都是动词性的,因此在描绘、限制他们时都用“地”。
   3、“得”前面跟的多数是动词,后面跟的都是形容词,表示怎么怎么样的,扫得真干净,笑得多甜啊。
   有时需要被说明动作的情况和结果,或补充说明事物性质的程度和变化,往往补充说明的部分改在被补充说明的词语后面,这时两者之间用“得”连接。例如:走得很快、踩得稀烂、理解得十分深刻、大得很。
    补充两点:
  1、如果“de”的后面是“很、真、太”等这些词,十有八九用“得”。
  2、有一种情况,如“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这句话里,后面的“一蹦三尺高”虽然是表示动作的,但它是来形容“高兴”的程度的,所以也应该用“得”。
     总结以上几种用法,可以简单写成公式:
    修饰限制+“的”+名词
    修饰限制+“地”+动词
    动词(形容词)+“得”+补充说明
    主持:小恍老师,我这一声声老师真的一点也没有叫错,这些语文知识点,你比老师都详细了,感动中……谁能递纸巾
秘诀3:注意段落、文字的组织、布局能力
   昨天注意到群里有一个留言——希望小恍老师能讲一下如何让孩子掌握文章的结构的方法,我家孩子写作文时是脑子里有东西,但是她不知道要通过一种什么样的顺序来表达出来。
   呵呵,下面简单回答一下问题:
   假如把文章比成一副完整的人体,那么基本成分应该是细胞、血液、肌肉、骨骼等组成的,这就相当于“积字成词、积字成段、积段成文“的说法。段落是文章思想的一部分,一方面串联全文主题,一方面也是独立完整的个体。想掌握文章的结构,可以先练习”思考组合能力”。关于这方面,台湾著名儿童作家桂文亚的两点经验比较值得借鉴:
    建议一:先选几篇六百字之内的短文,调换段落,练习一下重组
   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范例的时候,一定是结构完整、段落分明的小品文,才能加强学习的印象。在进行练习的时候,可以多问问“为什么”,自己尝试着说出理由,渐渐就能体会出文章“起”“承”“转”“合”的作用了。
    建议二:多读故事,多练习写故事
   故事是比较容易吸引人的一种文体,这不仅因为它有推进的环节,而且因为环环相扣,转折分明,很适合刚练习写作的孩子。
   比如有个孩子写:从前鲨鱼是没牙的,后来看到了别的动物有牙,他也想要,就拿贝壳当牙,他有一天游得太快,碰到了石头,把牙刺到肉中,从此,鲨鱼更爱现更凶恶了。
这篇作文基本属于一篇口述作文,想象力很丰富,不过过于简单了,逻辑上也欠清晰。那么,在写好之后,可以考虑作一下思考。为什么鲨鱼看到别的动物有牙,自己也想要。鲨鱼用什么方法拿贝壳做牙齿?为什么贝壳适合当牙齿呢?
    多想几个“为什么”,多考虑一下当时的人物在想什么,自己有哪些心理活动、动作描写,这样可以填充作文的血肉,让它显得更饱满充实。所以,我们在练习写作的时候,如果不断多想一点,想深一点,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想象力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潜能,最容易“开采”,也最方便激发。
  在这方面,不妨多参考各种短篇,或是一些短篇侦探小说,都可能大大提高我们写作的能力。

主持:哦,原来想像文是如此完成的呀!这可是个好秘笈,我得收藏着,用此方法让我家孩子也写出更多有趣的想像文!
秘诀4: 阅读方面,注意诗歌和历史素材的积累
   之所以想写这方面,而且写得很是罗嗦,纯粹是因为个人爱好,想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嘿嘿。
诗歌具有音乐性,节奏鲜明,对听觉器官是一种良性刺激,能够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很容易给大家以想象的空间。我记得对诗歌的爱好并不是刻意培养起来的,只是家长有这方面的爱好,爸爸从小就喜欢诗歌、军事和历史,经常普及“豪放派”“古典派”的特点,也经常会津津有味地讲《钗头凤》中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悲剧,所以耳濡目染爱上诗歌也爱上了历史——昨天还一时冲动买了一套高中的历史试卷,准备重温一下当年做历史选择题的感觉,哈哈。小时候的兴趣真的是会影响终身的,记得从前爷爷订阅过《东方少年》《新体育》《大众电影》《十月》等杂志,小时候似懂非懂地跟着翻看,后来发现长大后的兴趣,真的一直停留在诗歌、体育、文学、历史这方面了。
   书归正传,在孩子背诵一首古诗词时,家长可以怎么做呢?如果孩子对这首诗有兴趣,可以将这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写作背景、主题思想及诗词含义等讲解给孩子听,让孩子对这一首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理解。当然,如果采用一成不变的方式让孩子背诵古诗词,孩子就会渐渐失去对背诵古诗词的兴趣,低年级孩子的家长可以不断创新背诵古诗词的方式,以此来不断增强孩子的兴趣。例如,购买一些介绍古诗词的录音磁带购买一些相关的古诗词图书,让孩子欣赏与具体诗词相配的插图(或者鼓励他动手画一画)。家长可以让孩子一边听、一边看,不要强求孩子去背诵。此外,还可以在饭后散步的时间,与孩子开展“背诵古诗词擂台赛”。开始时可以采取“你背诵上句,我背诵下句”的方法,然后采取“你背一首,我背另一首”的方式。当孩子对古诗词掌握得比较多了后,还可以大家一起玩“古诗词接龙”的游戏,也就是当一个人说出一句古诗词后,另一个人以上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开始说出另一句古诗词。
   多掌握一些“诗外的故事”也很重要。唐朝并不是一个寂寞的朝代,如果把它比作一个池塘,那诗人们就是里面的游鱼,他们彼此都不寂寞,相互分分合合,交往非常密切。比如杜甫就曾是李白的“粉丝”,写过“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再比如元稹和白居易的友情,在这里稍微啰嗦一下他们的故事,因为纵观整个历史,这样的友情都是熠熠生光的,两人经常畅谈达旦,吟诗酬和,落到同一被贬的命运时,白居易在秋风凄凄中离开长安,走的恰好是元稹不久前走过的路。诗人就一路上认真寻找着好友留下的墨迹。一日他行至蓝桥驿——这里是长安通往河南、湖北的中途站。一下马,便在驿站的墙柱上发现了元稹在正月路过这里时写的一首《西归》,诗人百感交集,提笔在边上写了首绝句: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西风我去时。   
   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离了蓝桥驿,经过商州、襄阳,白居易由汉水乘舟而行。在船上诗人经常反复吟咏好友元稹的诗卷,来打发孤独的心情,一直看到眼睛痛才罢休。他这样写: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元稹在通州听说白居易被贬到九江,极度震惊,不顾自己病重在床,提笔给白居易写信,并赋诗一首《闻乐天授江州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总之,两个诗人互相赠诗,相互安慰,他们为对方写的诗浅显易懂又感情深刻,最后还形成了专门的一个诗歌流派——“元白体”,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还有孩子们看电视、评书时,涉及到一些历史、军事题材时,如果孩子们感兴趣,家长也可以坐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一起学习,适当“传授”或“讲述”一些背景知识,比如最近流行的《隋唐演义》,在一起看电视的同时,很应该像朋友似的和孩子们侃侃大山,这些人物都有什么绰号,谁的本事最大,某些人物后来的结局和真实的历史有什么不同等等。你的投入和沉迷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有了兴趣后,孩子自然会关注这些方面的历史知识、人物故事,这些都是一些素材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都可以给以后的作文带来很大的“正能量”。
   关于诗词的作文,可以扩写成完整的作文,也可以写成想象作文,如诗人们的交往,比如诗人穿越到今天,以他的性格,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另外,背古诗时不要把他们当成是纸上干巴巴的人物,诗人们都是自己的朋友,有不同的个性,是活生生的,就像我们一样;另外,同样是文学家,李白旷达,王戎小气、王维冲淡,杜牧俊爽,王昌龄豪放,范仲淹沉郁,写作文时可不能把他们的性格弄混了——写出一个小气的李白或是开朗的李贺来,呵呵。
   唐诗,为什么短短二十个字就很有“味道”,就是因为动与静、声与色很立体地呈现。以诗歌素材为题,来写作文时,也记得要写“有形象,有声音”的作文,有动感、有动态的画面。记得博友中浙江海陵的刘卿竹同学,就对这方面非常擅长,她的诗人故事总能把握住诗人们的性格,夸张又不失幽默(唯一觉得可以加强的地方就是字数上可以稍微控制一些),加油哟!
   零零散散和大家分享了一些比较笼统和粗糙的“体验”。总之,我觉得写作的过程就是——千万别让孩子觉得这是负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孩子的兴趣比字、词什么的不知道要贵重多少倍呢。
   不要把作文当成作文,把它当成游戏、当成玩、当成画画。也不必苛求孩子每天都记日记,比如我们今天口述了一个故事,做了一个小手工、讲了一个成语故事,这些都是很大的收获。在我们希望让孩子学会某一样东西时,一定要让孩子感觉到你对她的兴趣,如果你自己都是敷衍了事,那孩子也不会有多大兴趣的。关于写作,希望今后和孩子、家长们一起探讨,也祝福孩子们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最后“妙笔生花”!
下面是回答提问:
1、  我家孩子现在读八年级了,课外阅读书看了很多,可写作文时就不会运用,尤其是考试时,写作得的分都不高,希望老师能讲讲这方面的知识。谢谢!
   八年级的学生,应该对不同题材的作文都有一定了解了,多阅读无论何时都是重要的,不过别抱有一个很功利的态度,阅读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不一定马上见效,但如果对阅读产生兴趣,除了对作文有非常大的帮助外,也会让你。我觉得平时还是要勤练笔,对不同题材的作文都有所掌控。下笔时就不会打怵了。
   首先要分清楚,写考场作文不是平时写文章。平时写文章的时候,我们可以天马行空,想写什么都随自己的意。但是考场作文不一样,有一定的限制,所以可能更难一些。主是要看你的语句是不是通顺,逻辑是不是清楚,理解能力够不够。你首先在做的时候尽量不要偏移它的主题,可以简单列一个纲要(如果时间太紧了,也可以打打腹稿),然后再去写文,会有把握一些。还要注意考试时间。
   然后将以上他要求想要看到的东西都表现出来,只有在做到这些的基础上,你才能进一步去琢磨你的文笔以及你的观点。其实写考场作文根本不用紧张,不论是哪一种文体,实际上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你把握住,就能在写考场作文的时候像完成一个流程一样应付自如。
——我记得新浪群里有位妈妈发过一篇博文,忘记是谁发的了。是写给考试前的女儿的。里面对考场作文分析的很到位,我一会儿也去找找这篇文,呵呵。

2、老师能推荐关于诗人之间的故事的书籍吗?
   关于诗歌、历史方面的书,我个人觉得《吴姐姐讲历史故事》《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孩子看都不错,另外如果喜欢诗歌,也可以看看倾蓝紫的“漫漫古典情“系列,如《不如不遇倾城色:古典诗词中最美的画卷》——这个比较抒情,适合高一点儿年级,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孩子看。
3、  怎样避免作文不跑题?
   这个主要在审题在下功夫,先确定文体,确定中心,确定思路。如果有时间,可以根据题目和要求,分解出题目要记叙的要点,然后对照题目,看看对所假设的问题作详略得当、条理清楚的回答。如果时间比较紧张,简单打个腹稿,然后再看一遍题目。 这样会比较容易避免审题不清的问题。 作文有”三审法“:(1)审清对象,就是搞清楚作文是写人呢,是记事呢,是写景呢,还是状物呢;(2)审明范围,即要明确我们所选材料的时间、空间、数量及人称、范围上有什么限制;(3)审清重点,也是“题眼”。这“三审”抓住了,题意就基本能把握,“跑题”的问题也就可避免了。
4、 课外书只要多看就够了吗?是不是要精看才管用?如果要精看,怎么做到精看?
  精看,或者看过,能对主要情节有一定的印象,这样都算是实现了阅读效果。
  怎么做到精看?在和孩子共同讨论的时候,孩子能非常有兴趣地说出里面的主要人物,有兴趣改写、改变故事的结局;或者是对相关的书籍、人物感兴趣,愿意继续阅读同类的文章,这些都算是完成了”精读”的目的。总之,不要太过限制孩子去阅读什么书,不是只能阅读名著才能提高能力的。主要引导得好,漫画、诗歌、散文都可以扩大知识面,帮助孩子提升写作能力。
  
   主持: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不不不!,小恍老师,不是说我不读书了,而是你的博学,你深厚的文史知识,让我有些无以言表。可是,这是文字讲座,我又不得不表:你的讲座,让我茅塞顿开,字字句句都是秘笈,都是极好了。我自己写文也好,引导孩子写文也好,都很适用。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怎么样写出好文章?如何写出好文章?今夜,此讲座,这些问题的答案全在这讲座中。
   月儿已高升,我心中有个明月点亮了我曾经迷惘之途。今夜心中敞亮,全系小恍老师所赐,谢字不足以表达出我的感受,我苍白的文字也不足以写出我内心的激动,那么……让大家的掌和鲜花来淹没我的无言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8 08:19 , Processed in 0.17959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