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与《岳阳楼记》有关的两件轶事 (光明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7 20:38: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与《岳阳楼记》有关的两件轶事 (光明网)
眭达明


一   宋代名文《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代表作,他用浓墨重彩,描写了在岳阳楼上所能见到的景物,通过不同景物与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描写,借“古仁人”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大大超出了一般“迁客骚人”的思想境界。文末议论部分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十分难得。  


 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时,曾联合富弼、欧阳修等提出均田赋、修武备、减徭役、择县官等十条建议,因受守旧派的反对排挤,未被采用,反被降到邓州(治所在今河南邓县)去作知州,《岳阳楼记》就是他被贬官时写的。一般来讲,“放臣逐客,一旦弃置远外,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什,特为酸楚,极有不能自遣者”(宋?周?(yun)《清波杂志?逐客》卷第四)。而范仲淹在遭受挫折打击时,却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洒脱自如,毫不介怀,确实难能可贵。  


 如果能进一步了解此文的写作背景,还会发现,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抒发的理想,实际上还含有对朋友进行劝勉这一层意思。范仲淹的这篇文章是应朋友之请而作的,他就是文中首句提到的滕子京。滕与范是同年进士,又是气质相近的朋友。在范仲淹贬官的差不多时间,滕子京也被贬到岳州做知州。滕是个很有个性脾气的人,到岳州后,虽说做了不少有益于当地百姓的事,口碑不错,但他对自己的无端遭遣始终耿耿于怀,常常口出怨言。据说,岳阳楼落成之日,他的部下前来祝贺,他却说:“落甚成!待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而已。”(宋?祝穆《事文类聚续集》卷七)本当高兴之际,滕子京却万般悲伤涌上心头,可见这场打击对他的伤害确实太深。作为滕子京的朋友,范仲淹怕他祸从口出,总想对他进行规劝。但滕是一个刚愎自负的人,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范仲淹也就一直无缘开口。后来滕子京给范仲淹去信,要他为岳阳楼写一篇记文,范仲淹才有机会为老朋友进言,文中写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这些话,范仲淹与其说是自勉,倒不如说是勉人,可见他的用心十分良苦。


  这一点,范仲淹的玄孙范公?在《过庭录》中讲得再明白不过。他说:“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嫉。自庆帅谪巴陵(滕曾任庆州帅),愤忧颇见辞色。文正(范仲淹谥文正公)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范公?之说因是得之家传,其可信度应该说是很高的。所以说,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含有对朋友的规劝之意,这是再明显不过的。  



 滕子京是否听进了朋友的劝诫呢?看来没有,因为数年之后他即去世了。他如果听进了朋友的规劝,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遇事想得开,也许就不会忧郁成疾,英年早逝。由此看来,范仲淹的良苦用心并未起到多大作用。当然,作为朋友,范仲淹应该称得上是净友了。


二   作家写文章,偶尔出现个别字词的差错,是难免的。但如果所写文章内容完全失实,纯属子虚乌有,这样的文章哪怕出自大作家之手,也要为世人所讪笑。  



 欧阳修是一个十分严谨的人,这一点为历代所公认。尤其是他在写作上的审慎态度,更为世人所称道。宋人何?在《春渚纪闻》中说:“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吕希哲在《吕氏杂记》中也说:“欧阳公每为文,既成,必屡自窜易,至有不留本初一字者”。宋人另一部笔记《寓简》上说:欧阳修晚年常为改文章所苦,他夫人说:“你何必自苦如此呢,难道还怕先生训你吗?”欧阳修笑说:“不怕先生训,却怕后生笑。”正是因为怕后生笑,所以他写文章无不精思细改,如被传为美谈的《醉翁亭记》一文的开首句“环滁皆山也”,就是经过反复多次修改才定下来的:“欧阳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朱子语类》卷一三九)。然而就是这位作文十分严谨的人,在他的集子里也有一篇内容完全失实的文章。  


 北宋时期,与范仲淹同时中进士的滕子京,因被人诬告“枉费公用钱”而被贬为岳州知州。任上的第二年,他重修了岳阳楼。楼修好后,请范仲淹写了一文以作纪念,这便是宋代名文《岳阳楼记》。之后,滕子京又想在洞庭湖边筑一道堤,方便来往船只靠岸停留。这回他想请另一位大文豪欧阳修来作堤记,于是派人带着他的信和图纸向欧阳老先生约稿,欧阳修欣然应诺,写下了《偃虹堤记》一文。文中详细记载了这条堤长1000尺,高30尺,宽度上下不一样,堤底为32尺,向上逐渐收缩,堤上面的宽度是20尺,为高度的三分之二。还说修这条堤用民力15500工,不超过原定的工程时限就修建完工。又说如今来往船只到岳州都停靠在偃虹堤下,到城里办事既方便又安全。接下来的一大段话便是对滕子京的颂扬和推崇。此文写于庆历六年(1046),载于《欧阳文忠公集》。  


 《偃虹堤记》虽说没有《岳阳楼记》有名,但因为它是出自欧阳修之手,又是为滕子京筑堤所写,所以在当时也为众人所关注并传为美谈。20年后有一位叫王得臣的人,在宋英宗治平年间到岳州做官,因为读过欧阳修的那篇记文,所以一到岳州就去看那有名的偃虹堤,却不料当地人告诉他说:堤还没有施工,那位滕大人就调走了!原来所谓的“偃虹堤”,还停留在计划中,建筑在图纸上,纯系子虚乌有!王得臣便将他的所见所闻记入他那颇有名气的笔记《麈史》之中,欧阳修这次作文疏失也就难免为后人所讪笑了。  

 但与其讪笑欧阳修,倒不如讪笑滕子京。因为古代的碑记文,其内容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作者亲临实地的感受;二是根据请托写记的人所绘图景或所开节略敷衍成文。《偃虹堤记》显然属于后者。滕子京派人去请欧阳修写记文,后来计划未能实施,本应及时同欧阳修打个招呼,说明原委,以欧阳修作文之严谨,他自然不会出现这种疏失。但欧阳修的记文写出后,对于“偃虹堤”末修的事实,他显然毫无所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偃虹堤记》一文才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并最终被收进他的文集中。如果说欧阳修写作《偃虹堤记》出现疏失是情有可原的,那么,滕子京的所作所为,却无论如何不能原谅了。  


 同样是应约为朋友作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成了千古名文,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却为别人所讪笑,两文虽说有高下之别,但总不会悬殊到如此不成比例的程度。应约为别人作文,必须慎之又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 00:01 , Processed in 0.10639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