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本站管季超2013。1.25。夜与顺德一中实验学校初中语文科汪敏先生晤谈后达成的共识纪要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20:26:47 | 显示全部楼层
语文图书馆
蔡可










这个图书馆主要是从广义的文化角度推荐的,分类主要依据文学、语言、文化(教育、哲学、历史亦在其中)等,并没有着眼于语文课程本身。一位老师如果想走得更远,人文的“底子”是最坚实的支撑。在我看来,优秀的语文教师需要在两个方向努力,首先是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其次是事理通达。只盯住教案、课件(并不是说这些不重要),很难培养出大气、自由、独立的学生。
一、文学类
1、文学史
文学史是研究文学的历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问,属于知识范畴,阅读文学史可以了解文学发展的脉络,对文学作品做出定位。
一般的文学史写作有其自己的系统,多依时代、社会背景、文体、作者的次序而进行,因叙述重点多在“史”,有些文学史著作往往忽略了对于文学本体“识”的追求;而且,具备文学史意义的作品未必一定能成为文学意义上的经典。文学史的阅读与文学修养及审美趣味的提高并无必然的联系。
阅读文学史主要是为了按图索骥寻找经典,或是发现适合自己口味的作品,或是在知识点上查漏补缺,无须拘泥于其观点。
这里推荐以下几部著作:
(1)林庚《中国文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以诗人之心写就的文学史。
(2)勃兰兑斯《19世纪文学主潮》,人民文学出版社。强调时代精神对文学演变的影响,处理的是作家与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外国文学史方面没有特别优秀的著作,不妨阅读各外国著名作家的译本序。如果需要的话可以读郑克鲁《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3)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从“文学现代化”命题入手,看重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美学观念与品格的变革。
(4)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对文学作品的诠释较多而且格局比较开放。
2、理论
文学理论着重讨论文学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但是,随着学问分科以及现代学术体制的细化,文学理论已渐渐成为一门“屠龙之术”。
由于文学本身的复杂与混沌,对于文学原理的探讨其实并不应是一门科学。各文学理论著作只是反映了著者自己看待文学的眼光,如何从不同的眼光中发现真问题,了解人类的生存境遇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并怎样为读者接受,是阅读文学理论最重要的目的。例如关于文学起源的问题,教科书的论述多认为文学起源于劳动,这样的说法未必准确——我们可以说黄河起源于沱沱河,但如果说黄河起源于水流并没有意义——文学的起源应在于“文学”并未出现之前的形态,可能是巫术,可能是口传故事,也可能是摇篮曲。从理论的不同视角生出问题意识并推出自己的判断最重要。
如果不是为了学科研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此类著作无需进行系统的研读。推荐以下几部篇幅不大又能启发人思考的著作:
(1)龚鹏程《文学散步》,北京大学出版社。谈天式的著作,问题意识与才情兼具。
(2)朱光潜作品系列——《谈文学》、《谈美》,安徽教育出版社,以娓娓倾谈指点迷津;《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此后中国学界西方美学史的教材和论著中的资料来源、基本理解和叙述方式基本都是本书的延续。
(3)[美]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辽宁教育出版社。最简明的文学理论著作,作者是文论大家但论述深入浅出。
(4)[意]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辽宁教育出版社。很薄的小册子但讨论的问题并不轻佻;所引资料涉及大量西方文化,读来并不轻松,但值得研读。
(5)[英]汤因比等《艺术的未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更薄的小册子,是来自历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领域七位大家所做的讲座记录,视野开阔。
3、作品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本应多多益善,但因读书与寻书的时间成本都较高,况且一旦起手作品格调不高因种种限制又未能更上层楼,后果不堪设想,这里只推荐一些作品选集:
(1)朱东润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古代文学作品选集只推荐这一部,所选作品较为齐备,能在教学之余陆续读完已属不易。
(2)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此书在70年前由上海良友图书公司聘请十位作家、学者就新文学运动第一个十年的成果分十卷编辑而成,上海文艺出版社现在有影印本。推荐此选本,尤要重视各卷前由分卷编者撰写的导言,眼光独到、个性十足。(各卷编者:建设理论集胡适,论争集郑振铎,小说三卷茅盾、鲁迅、郑伯奇,散文两卷周作人、郁达夫,新诗朱自清,戏剧洪深,史料索引阿英)
(3)谢冕编《百年中国文学经典》,北京大学出版社。所谓权威选本是各种力量博奕下对作品“经典”化的方式之一,但其实,现当代文学作品真正能迈入经典行列的并不多,类似选本欣赏作品即可,对“经典”之词不必太较真。
(4)罗念生译《古希腊悲剧经典》,作家出版社。最光辉的时代,最悲悯的作品,最优秀的译者。
(5)《外国短篇小说经典100篇》、《外国诗歌经典100篇》、《外国童话经典100篇》、《外国中篇小说百年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相信人文社的品牌。
(6)袁可嘉编《外国现代派作品选》,上海文艺出版社(有北京燕山出版社重印本)。这套书80年代初即已陆续出版,可以想象那时对文学界的冲击,那冲击源于对传统文学观念的颠覆。但需要注意,现代派作品手法新奇,有时能直抵人心深处,不过有时也容易患上细节的肥大症——古典作品的阅读不应少于现代派作品的阅读。
列作品选本很不过瘾,如果有时间建议还是能从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一部部读下来。
4、作品解读
诗无达诂,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不一定要导向定论,这里推荐的解读类著作都是可以从方法角度提供借鉴的:
(1)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细读的是12部现当代文学名篇,留下打开隐秘风景的钥匙。
(2)钱理群《与鲁迅相遇》,三联书店。钱理群先生“最后一次课”的现场录音整理讲稿,将鲁迅还原到历史现场和时代氛围之中的重新审视。
(3)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有些阐释很不着调,但能从平常中发现问题。
(4)孙玉石《中国现代诗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发现了许多不常见的优秀诗作,解读细致入微又合乎文本的内在肌理。
(5)《北大文学讲堂》,中央编译出版社。北大中文系面向全校公选课的课堂实录,着重文本,指引门径点拨方法。
(6)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三联书店。结合作家研究和作品文本细读的诗学研究方法,尝试揭示小说的独特存在价值和以及20世纪一些现代小说家的个性与贡献。
(7)刘俐俐《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有理论深度也有细腻的审美感受。
(8)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北京出版社。品格渊雅,文质彬彬,常有画龙点睛之评判。
(9)王国维《人间词话》,严格来说不算解读类著作,采用的是传统词话形式,但眼光是新的,是一部承上启下的文论著作。此书版本较多,推荐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本(与《蕙风词话》同排)或上海古籍出版社由复旦黄霖教授所做的导读本。
(10)[美]宇文所安《盛唐诗》,三联书店。面对文学和历史的双重感受力,敏锐而细腻,这个外国人会让你发现我们其实也是我们自己文化的老外。
这部分推荐书目大多重在文本,但它们对文本的看重并不意味着是从纯粹的形式角度或者所谓“纯文学”的角度入手。作为对社会文化批评反拨的“新批评”、“形式主义文论”一段时间内非常流行,事实上现在已经走进入死胡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本身是个伪命题,美未必靠吟咏而来,“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也许只是大师的权利与神话。文学是不可能脱离社会存在的,不可能脱离社会、文化与思想的经验,否则,价值的问题将永远无法彰显。
二、语言文字及应用类
中学语文教师读语言文字类著作重在教学应用,但自己的知识系统依然要扎实,否则就不能融会贯通;教学处理时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点不在语法的知识系统或文字训诂。在扎实学识基础上,尽量读那些知识性、趣味性兼备的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著作。推荐如下:
(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2)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3)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4)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辽宁教育出版社。
(5)左民安《汉字例话》、《汉字例话续编》,中国青年出版社。此书出版于1980年代,已经不太好找,现有九州出版社合印本《细说汉字》。
(6)吾三省《古代汉语八千词》,《语文新札》,上海辞书出版社。
(7)朱自清《语文零拾》、《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语文影及其他》,见《朱自清全集》第三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8)吕叔湘《语文常谈》,三联书店。
(9)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北京出版社。
(10)张中行《作文杂谈》,人民教育出版社。
(11)周有光《语文闲谈》、《语文闲谈续编》、《语文闲谈三编》,三联书店。
(12)吴茵、唐逸《汉语文化读本》,中国文联出版社。
(13)黄集伟《语词笔记》系列之《请读我唇》、《媚俗通行证》、《非常猎艳》、《冒犯之美》、《习惯性八卦》、《小规模荡气回肠》,作家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
(14)罗维扬编《非常语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三、历史文化类
1、历史
只有了解我们从哪里来,才能知道往何处去?凡人故事与英雄史诗同样激荡内心。文史不分家,读历史带来的从容与感动都是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
(1)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
(2)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
(4)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岳麓书社。
(5)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
(6)周策纵《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
(7)剑桥史系列中华民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8)马克壵《世界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9)[美]布利特《20世纪史》,江苏人民出版社。
(10)部分不入正统史学的著作,以及一些历史随笔、话语辑录等,如:[美]理查德·扎克斯《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海南出版社,有许多教科书上看不见的事实,很有意思。余世存辑《非常道——1840-1999的中国话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朵渔编《禅机——1840-1949中国人的另类脸谱》,广西人民出版社。张鸣著作系列《历史的坏脾气》,中国档案出版社;《直截了当的独白》,三联书店。罗志田《东风与西风》,三联书店。
(11)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
(12)《泰晤士版世界历史地图集》,三联书店。
2、传统文化
(1)朱熹《四书集注》,中华书局。读完十三经与诸子已经不太可能,但这部著作还是需要不时翻阅乃至通读的。
(2)马汉麟《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新世界出版社。本书其实是王力《古代汉语》文化常识部分的抽印本,作者是通论组的负责人。
(3)袁行霈等编《中华文明史》,大家之作,四卷本部头略显大,内容较深,可阅读其普及版——套拍电视专题片《中华文明之光》解说词,皆为北京大学出版社。
(4)朱自清《经典常谈》,上海古籍出版社。见解精辟,史笔卓越,通俗流畅,深入浅出,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
3、外国文化
(1)[英]布伦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三联书店。一本简明的西方主流思想史。
(2)[奥]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三联书店。10个神奇的历史瞬间,10位不朽的人物,由最好的传记作家写成。
(3)[英]斯诺《两种文化》,三联书店。提出了人文学者与科学家之间存在着的文化割裂,试图做融合的努力,但整个叙述基调对人文文化是有揶揄的。
(4)[法]雅卡尔《睡莲的方程式——科学的乐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引用这位法国著名生物遗传学家自己的话:“孩子们在学校是为了获取将来做事必不可少的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他们还应当被培养出能让他们作出选择的批判精神。科学的教育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证明每个人都能够建构自己的自由。我觉得,我是在所有这些赠与我信任的男孩女孩的口授下,写下了这么几页东西。我希望没有辜负他们的信任。”
(5)吴国盛《科学的历程》,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简明的科学史,有原理有八卦有插图,好看。
四、哲学类
哲学本质上并不是一门学问,而是除文学之外又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与文学的形象思维不同,哲学在抽象的层面上去把握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讲究概念、逻辑、分析等。所以,阅读哲学,一方面有助于反思人生,另一方面能训练理论思维,矫补经验思维之不足。
此处不推荐大部头的哲学著作,依然本着启人思考的原则:
(1)[挪威]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作家出版社。小说体的哲学启蒙著作,抓问题很准,文字与内容都较清浅,特别适合传达给中学生。
(2)[法]雅卡尔《献给非哲学家的小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又是雅卡尔!书的封底上写着“写给那些想给这个似乎没有什么意义、给人疑虑甚于肯定的世界寻找一点意义的非哲学家们”,是的,就是写给我们的书。
(3)胡军《哲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对哲学定义、方法和价值的深入阐述。
(4)[英] 彼得·J·金《大哲学家100——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生平及成就简述》,三联书店。简明、扼要、准确的哲学史著作。
(5)[英]勃里安·马奇《波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卡尔·波普尔是反对西方理性主义、历史主义最力的学者,是思想界的一个异数,值得单列,但他的思想太复杂了,我读原著也很吃力,选择这本简明的传记作品。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阅读哲学原典已经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但每个人都至少应有一部自己的哲学原典。推荐柏拉图《理想国》、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罗素《哲学问题》、尼采《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加缪《西西弗的神话》、福柯《知识考古学》。前四本为商务印书馆出版,后两本为三联书店。古代哲学典籍推荐论语和老庄。
五、教育类
1、教育论著
(1)[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一部散发着“人”的光辉的教育著作。
(2)[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囊括教育的基本概念,认为教育的终极在于启迪人的自由天性,可以不断重读的一部著作。
(3)钱穆《文化与教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传统文化观照现代教育体制,真正让人思考什么是“中国教育”的著作。
此类著作不推荐太多,借用雅斯贝尔斯的一句话,“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太多的教育著作是在堆集自己的概念体系,是在做人为复杂化的工作,而且概念与知识的识记对人的行为未必发生作用,真正影响人行为的还是情感,所以,我宁愿推荐一些教育类的文学作品。
2、教育类文学作品及教育传记
广义上说,好的文学作品都是富有教育意义的。这里推荐与学校、师生关系有关的狭义的教育类作品,此类作品(以及教育电影)不胜枚举,先推荐两部吧:
(1)“小尼古拉系列故事”,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法国国宝级的文学人物,聪明、淘气又可爱,真正儿童视角的写作。
(2)[日]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南海出版公司。小豆豆是“怪”孩子吗,看看“巴学园”怎样呵护童真。
阅读教育传记就是倾听人的成长,尤其是大家的传记,往往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推荐几部教育传记:
(3)蒋梦麟《西潮》,辽宁教育出版社。作者是蔡元培早年的学生,是北大校长中任期最长的一个,本书结合个人经历记载下从近代到1937年左右的中国历史,以平易的笔调写出了不平凡的事实。
(4)胡适《四十自述》、《胡适口述自传》,安徽教育出版社。传主是开现代学术之先河的人物,一生桃李满天下,又堪称民国学界乃至政界的“交际花”。这两部著作前者由传主写于1932年,后者是花甲之年在美国对唐德刚的口述实录,皆极具史料价值,尤其是后者,唐德刚所做的注释丝毫不逊于口述文字,智者式的通达老辣与胡适清切的理想主义气息交相辉映,构成了有意思的复调。
(5)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三联书店。“忆往思,述旧闻,怀古人,望来者”,而且,作者是冯友兰。
(6)何兆武《上学记》,三联书店。感受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幸福与自由。
(7)王丽编《我们怎样学语文》,作家出版社。数十位名家回忆自己早年的语文学习,阅后会让人难过,当然,难过也可以成为前行的动力。
(8)《别逗了,费曼先生——怪才历险记》,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这部由费曼口述的实录可以让我们思考为什么我们难以培养出大师。
3、语文教研
先推荐以下两部:
(1)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其实只是返回常识,然而依然激起巨大的反响,更反映出常识的普及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2)温儒敏《语文课改与文学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内容较驳杂,既有大学及中学语文的改革,也有文化现象扫描,还有文本细读,语言朴素、明事理的一部文集。

最后,推荐几部丛书: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语文出版社百种语文小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名家通识讲座书系;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系列;译林出版社版译文名著文库;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书系等。
蔡可,2007年11月
3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20:3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作者冯文军


传统的“样样俱全”“细致入微”的评价标准常常使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只为了符合标准的需要而设计,诸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安排合理”“课堂提问精练”“多媒体运用恰当”“板书设计整洁美观”“教态自然大方”“语言流畅,发音标准”“采用启发式教学”等等。标准的细致使教师常常为达到标准的要求而设计教学,结果顾此失彼,忽略了教学的任务和目标的完成,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要。
笔者认为,要制定一节语文好课的评价标准必须首先弄清楚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具备的要素:
首先一节语文好课的教学内容要“实”,即要有具体而实在的教学内容,也就是常说的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要知道这节课所传授的知识,所要培养的能力,或所需对学生进行的情感熏陶。实实在在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是一节语文好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内容的实在,目标的明确是一节好的语文课的首要条件。
其次,一节好的语文课还要有突出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所谓重点,就是教师在正确地把握深入地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需要着重引导学生去理解掌握的知识、能力或着重培养的某种情感。所谓难点,一是指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二是指教师针对平时学生的情况而确定的需要着力突破的知识障碍。没有重点的课也不是一节好课。
第三,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指导,传授知识、解疑问难上,体现在对教学过程的掌控上。语文课堂不可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注意指导、引导学生去认知,去识记,去思维,去想象、联想、体验、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教育才是真正学习的教育。” 另外,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高,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绝对是不成功的。教师如果一味采用“灌、抱、喂”的填鸭式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没得到确立和尊重的课堂教学,也绝对不可能是一节有效率的课。
第四,教学方法要运用得当。虽说“教无定法”,但那是指任何教学都不能采用固定的方法。我们认为,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灵活运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主动的、紧张的和有效的生成过程,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这里,随着科技的发展,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到教学上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但同时,我们也强调,教学方法只是教师为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它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我们提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运用我们也欢迎,但为了追求形式的热闹、气氛的活跃而采用的华而不实的所谓的“方法”,这不是我们希望的创新。实用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
一节语文好课的评价标准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一、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我们认为这是评价一节好的语文课的最重要的标准。它的理论依据是,任何教育都是有目的的,而学校教学的最主要的任务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课堂教学的形式要求各门学科的总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化解、分散在一个个课堂教学中来完成,语文课堂教学同样如此。语文学科的教学旨在传承汉语言文学的优秀文化成果,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潜能,为其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是语文学科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因此语文教学也应从21世纪发展的战略高度,把语文教学与提高人的素质联系起来,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上。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语文能力,学会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还要弘扬人文精神,挖掘它自身负载的文化因素,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爱国情感,丰富学生的个性,完善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去学习和关注“人”的思想和情感,性格和行为,理想和现实,际遇和命运,并理解和把握造成这些状况的“背后的”深刻原因,从而转化为学生自觉的人格上的自我反省、自我选择、自我完善。每节语文课都承载着一定的目标和任务,所以完成一定的目标任务,是语文课堂存在的最重要的条件。
把“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作为评价一节语文好课最主要的标准,不仅要求语文老师要备好课,即认真研究钻研教材,正确地理解把握教材,制定出明确而具体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而且要求教学要在深入了解全体学生语文实际的基础上,把目标订得切实可行,要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法,并借助于一定的教学手段以使教学任务和目标的顺利完成。
二、要有突出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语文学科由于它自身的特点决定,它的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教学任务繁多复杂,涵盖了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培养能力、弘扬人文精神等方面。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具体化,是一节语文课需着力解决的问题;教学难点则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语文实际情况确定的着力突破的地方。由于语文教学承载了太多的目标和任务,一篇篇语文课文又包含太多的知识信息、能力目标和思想教育的要求,所以很多老师,很多的优质课便追求大而全的课堂教学,整节课平均用力,如行云流水,却看不出学生在这一节课中哪方面的知识或能力得到了加强。其实,一节课内容多、容量大、涵盖太广,并不是一件好事。有限的时间内既想传授知识,又想训练能力,还想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陶冶他们的情操,结果是热热闹闹,轻轻松松,却难有实效。
把“要有突出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作为一节好的语文好课的评价标准,是基于语文课堂教学要讲求实效这个要求而设的。任何知识、任何能力总是在反复重现、反复记忆、反复培养的过程中才能得到的,而突出强调某种知识的传授,某种能力的培养和某种思想的熏陶是搞好教学的重要条件。
心理学认为,一次强化的刺激往往比反复地重现给人的印象更深,所以突出重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
三、要运用得当的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的重要保证。要使课堂教学更加富于生机、充满活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必须要讲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要遵循以下原则:
2、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现状。因为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能为形式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需要;要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具体实际,做到有的放矢。
3、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要适度。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但要注意,手段只是手段,它必须为教学目的服务,忌过多过滥。
4、要能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诱导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格身心在适度紧张和愉悦中得到自由和谐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积极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四、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充分发挥。
这是现代化教学改革的趋势和必然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掌控上,而最为主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去接受、发现、探究知识的兴趣,变老师的“跟我学”为学生的“我要学”。简言之,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指导、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发挥出他们的主体作用。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最终要归结到学生的学习上,而教师更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认真识记,积极思考,深入理解和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使教室真正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
以上的四条标准应作为评价一节语文课的最基本的标准。当然,作为语文教师,他的文学素养,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一定的教学艺术等也应作为评价的参考标准。
需要补充说明的几个问题:
⑴评价标准的制订不宜过于具体细致。过于细致的标准难免会让教师无所适从。
⑵评价标准的制定必须坚持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坚持以发展的观点评价发展中的教学过程的态度。教学过程的本质既然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评价课堂教学就应该从观察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进行。
⑶评价一节语文课虽然要注重课堂的过程、气氛和形式,但更要看主流、抓主要因素,重内容、重结果,
⑷评价一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应成为教师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引导师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武器,而不是悬在师生头上束缚其主动精神发挥的利剑。

主要参考资料: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刘芳总编 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0年3月。
《语文教育学的现代阐释》赵厚玉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9月。
《教育心理学》吴庆麟、胡谊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月12月。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
《语文教育展望》钟启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2月。


语文好课的三个特质  2011年12月12日  作者:王雪琴  来源:教育时报
  听了江苏特级教师魏星老师的语文课,我深为他精湛的教学技艺所折服,下面结合魏老师的课例,谈谈语文好课应具备的三个特质。
  特质一:体现言意相生的学科本质
  案例:《三打白骨精》教学片段
  师:白骨精一出现时,在唐僧师徒四人的心目中各是什么形象?抓住关键的字词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1:在唐僧的眼中,白骨精是一个善良的村姑。这是我从“斋饭”中读出来的。
  (板书:善)
  生2:在猪八戒的眼里,白骨精是一个美貌的村姑。课文中没有写,但在原著里,作者写了猪八戒的反应。
  (板书:美)
  生3:在悟空的眼里,她是一个邪恶的妖精。这是我从“白骨精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美貌的村姑,径直走到唐僧面前”读出来的。“摇身一变”说明变得特别快,白骨精十分迫切地想吃掉唐僧,我感受到她的阴险狡诈、诡计多端。
  (板书:恶)
  师:“摇身一变”抓得好!在牛奶中加入三聚氰氨,蛋白质摇身一变就成了蛋白精了(学生笑)。沙僧是什么态度呢?
  生(齐):课文没有写!
  师:沙僧对女妖怪没感觉,对男妖怪也没有感觉。(学生笑)但没有个性正是沙僧最大的个性。同一个妖精,不一样的感觉。唐僧看到了善,猪八戒看到了美,孙悟空从美貌当中看出了妖,看出了假,看出了恶,看出了丑。不一样的感觉,情感也就有了变化。
  感悟:
  这节课上,魏老师通过“白骨精一出现,在唐僧师徒四人的眼中各是什么样的形象”这个问题,进入文本“冲突”的环境,打开了人物情感的密码,看到了人物独特的性格。
  语文的本质不在单独的“言”,也不在“意”上,而在言和意的关系中,在“言意共生”上。“共生”将“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牢牢地“拴”在一起,“言语世界”与“人文世界”同时构建,“立言”与“立人”一体实现。

特质二:体现情智共生的活动品质  案例:《清平乐 村居》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老师怎样知道你们已经读懂了?
  生1:我看插图知道,“醉里吴音相媚好”就是老爷爷喝醉了酒,在和老奶奶亲热地说着话。
  师:对呀!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起来。老爷爷望了望老伴笑着说——
  生2:(扮“翁”)老伴呀,看,大儿子和二儿子都能下地干活了,我们也该享享清福了!
  师:(插话)快,谁接着往下说——
  生2:(扮“媪”)是呀,老头子,小儿子聪明可爱,长大一定有出息。
  师:同学们能把这个情景演出来吗?
  (学生表演)
  师:刚才,大家通过看图、讨论、表演、提问等读懂了词句的意义,你还能通过什么方式说明你读懂整首词了?
  生3:我想有感情地朗读。
  生4:我想把这首词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生5:老师,这首词应该有歌谱吧?我想把它唱出来。
  …………
  感悟:
  小学生以感性思维为主。因此,好的语文课强调可感可知的生动形式,将教学内容指向“语境”“活动”及“生活世界”,做到情感和智慧融通共生。上述教学,魏老师站在儿童的视角,从“老师怎样知道你已经读懂了”这个问题切入,把课堂的“门”彻底打开了,把学生自主学习的门打开了,把情感、思想的门打开了,学生在文本的“词典语义”和“情景语义”之间、“文字语言”和“文化心理”之间、“共识层面”和“纵深层面”之间行走,从而趋于融通。

特质三:体现润物无声的文化潜质  案例:《鹬蚌相争》教学片段
  师:这则寓言在历史上曾经阻止过一场战争呢!你们想知道吗?
  (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师:战国时期,群雄割据,战乱纷纷,几个国家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其中秦国的势力最为强大。它侵略并且吞并了许多弱小的国家。而剩下的几个国家,还常常发生摩擦。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燕王得知后很担心,就派苏代去劝阻赵王不要出兵,苏代就带着使命来到了赵王的宫殿。这时候,如果苏代说:“赵王,请你不要攻打我们燕国。”这样行吗?赵王会听他的吗?
  生(齐答):不会!
  师:现在假设我们的教室就是赵王宫殿,想想苏代会怎么讲这个故事呢?而赵王、大臣们听了苏代的话后,又会说什么呢?
  (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表演起来)
  …………
  感悟:
  这样教学,带领学生回到这则寓言的“源头”,回到历史文化语境的“场”中,激活了儿童意识,创生了言语智慧。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连元街小学 王雪琴)
33#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21: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34#
 楼主| 发表于 2013-2-8 22: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到粗糙的地面
——成都市锦江区整体推进教师“小专题研究”调查
让教师摆脱教育研究的“贫困”需要引导教师关注身边的教育问题。程全 摄
  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说:“我们已经走上了一个光滑的冰面,冰面是理想的、没有摩擦力的。但是,没有摩擦力就不能往前行走。要前进,还是回到粗糙的地面上来吧。”
  学校的教育科研也是如此:“大课题”虽然理想,但是难以操作;“小专题”虽然粗糙,却可以借助摩擦力走得更远。
  引领学校教育科研回到粗糙的地面行走,成为近年来锦江区教育科研工作的使命。通过五年的实践,他们力求让教师打心眼里喜欢做“小专题”,让教师轻而易举地做“小专题”,并让教师在做“小专题”的过程中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达成自我成长,从而走出一条求真务实、自主创新的区域教育科研持续发展之路。
  教育科研
  困境何在
  教育科研就是深奥的课题、晦涩的术语,太“玄”;“开题时轰轰烈烈,研究中冷冷清清”,太“浮”;缺少做教育科研的方法,太“难”。
  2009年1月8日下午,贺清平捏着一份发言稿,紧张得手心冒汗。在成都市锦江区举行的“小专题研究”表彰大会上,他代表老年教师发言。他的“小专题”《在探究性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的研究》获得二等奖,并得到800元的奖金。
  贺清平今年49岁,是成都市顺江路小学的语文教师。顺江路小学的前身是厂矿子弟校,相对薄弱。从教几十年,贺清平从来没有真正地搞过教育科研。
  2005年,当“小专题研究”这个词语第一次出现在他的视野中时,他感觉一片茫然。
  “什么是小专题?”“怎么进行小专题研究?”“它对我和学生真的有帮助吗?”贺清平在心底发出一连串的疑问。
  但是,由于学校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小专题研究”成为顺江路小学教师教育工作的一部分。贺清平说:“真是赶鸭子上架呀。”
  对于普通教师来说,教育科研曾是遥远而神秘的。
  锦江区东光实验小学教科室主任姜雪燕说,在区域性推进教师“小专题研究”之前,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教育科研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字“玄、浮、难”。
  “玄”——教育科研被简单地定格在纯粹的科学研究层面,认为教育科研就是深奥的课题、晦涩的术语、精准的数据,最后以“大部头”的著作的形式呈现,并形成广泛的影响。教师的普遍感受是“做科研,太玄了,这应该是专家的事儿!”
  “浮”——将科研任务集中在部分人身上,其他教师对科研缺乏深刻的体会,产生“开题时轰轰烈烈,研究中冷冷清清”的错觉。
  “难”——教师缺少做教育科研的方法,不会做科研,畏惧做科研。
  一个又一个问题浮出水面:教师参与的教育科研是应用研究还是基础研究?教育科研的价值到底是什么?锦江区教师进修校副校长贺慧说:“研究过程中,最生动、最有价值的是探索者寻觅爬升踩出的混沌足迹。”
  在这样的反复追问与探索中,锦江区教师“小专题研究”应运而生,并从部分学校自发的个体研究,发展到锦江区区域性的整体推进。
  何为小专题
  如何开展
  从制度层面提要求,划拨经费给予奖励,降低重心和难度,方法指导长期跟进,这是锦江区“小专题研究”风风火火推进的主要原因。
  到底什么是“小专题研究”?它有哪些特性?贺慧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说,“小专题研究”就是基于教师个体经验和个性特征的研究,大多镶嵌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情境和行动中。
  “小专题研究”本质上是教学研究,是学校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是一个新的发展形式。它具有个人的性质,是基于每个教师的个性经验与反思进行的,与宏大的研究相比,它具有“微小”的特点。研究集中在某一方面的问题解决,并且是在实践中、在操作中的问题解决,因而具有“专”的特点。
  “小专题研究”因小而专,因专而深,因深而实。
  与“大课题”研究相比,“小专题”不那么讲究规范性,减少了许多繁文缛节,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它的成果表达可以是一篇论文、经验总结,乃至一个教育案例及分析,这就降低了教育科研的门槛。
  对比“大课题”,教师把“小专题研究”形象地比喻成“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4年多的实践中,锦江区梳理、归纳出“小专题研究”的“五化”特点——切口问题化、内容个性化、方法通俗化、周期短小化、承担者个别化。
  成师附小(东区)教师教研组组长贺绍莉说,“小专题研究”其实就是教师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如何让教师摘到桃子?锦江区教师进修校借用扑克牌里的“J、Q、K”提出通俗易懂的“J、Q、K理论”。
  “J”——制定相关制度,出台激励机制,要求教师做,让教师喜欢做。
  “Q”——降低重心和难度,教授简易方法,让教师有能力持续做下去。
  “K”——不断提高难度,让教师感觉到不断提升,但又离不开。
  其实,学校教育科研开展不力的核心问题是“价值不大,吸引力不够”和“难度太大,教师缺乏方法”。锦江区的手术刀直指这两个核心问题。
  为了1月8日的表彰大会,锦江区划拨经费7万余元,给获奖项目从400元到1000元不等的奖金。此前,锦江区教育局还曾出台《小专题研究管理办法》,从制度层面推进“小专题研究”。
  在推进“小专题研究”时,锦江区始终有一个“坚持”:一位教研员定点联系8所学校,以蹲点的方式深入基层,指导每一个做小专题的教师。
  锦江区教育局从制度层面要求教师做小专题,划拨经费给予切实的奖励引导教师,降低教育科研的重心和难度,教师进修校长期跟进指导,让教师“轻而易举”地做下去,这是锦江区“小专题研究”风风火火推进的主要原因。
  贺绍莉说,就作为研究者的教师个人来说,“小专题研究”要做好三结合:将专题研究与学生现阶段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起来,与自己急需解决的教学问题结合,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跳一跳摘桃子”锻炼了教师的“跳跃”能力。也就是说,教师通过“小专题研究”,学到研究问题的方法,养成反思教学的习惯,获得解决困惑的策略。在贺慧看来,促进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小专题研究”的核心价值所在。而“爱不爱思考问题”,恰恰是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的本质区别。
  成效如何
  前景怎样
  从扶植部分学校、部分教师到全区普及;从只有2项优秀成果,到近90项优秀成果;从仅仅是经验总结变成富于思想和实践价值的多种形式的成果。
  贺清平就像是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被“勾”进了水里,被动地学习“游泳”。
  幸运的是,临近退休的贺清平很快就学会了“游泳”。他说:“经过3年多的实践,‘小专题研究’使我克服了职业倦怠感,焕发出事业的青春活力。”
  站在闪光灯照耀的“表彰大会”主席台上,贺清平甚至现身说法:“在几年的探索中,我发现‘小专题研究’其实并不难,只要做个有心人,肯学习和勤尝试,像我这样的老教师也能入门。”
  顺江路小学校长全玲说,我们学校是由两个厂矿子弟校合并而成的,教师基本没有做过教育科研。“小专题研究”激发了教师的科研兴趣,提高了教师综合素质。“我们有一个小专题还获得了成都市一等奖。”全玲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盐道街小学(东区)数学教师王燕大学毕业才3年。曾经受过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科班训练,两相对比,她更明显地感觉到了“小专题研究”的“亲切”。
  王燕的选题是“培养低段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这条路上,她感受了一种由衷的喜悦,这种喜悦不是来自学校的奖励,也不是来自家长的肯定、自身的收获,而是来自于学生的变化。
  每周五,王燕要外出参加培训,因此没有数学课。这时,总会有学生问她:“为什么没有数学课,我们想上数学课!”王燕感觉孩子们是真诚的,他们的确因为没有数学课而有些失望,这让她的内心充满喜悦。
  这种喜悦,在整个锦江区中小学校蔓延。
  2004年以来,锦江区共立项区级“小专题研究”一千余项,此外还有大量的校级小专题。仅2007年,就有291项教师小专题批准立项为区级小专题,占申报数额的45%,参研教师达900余人,涉及学校43所。2007至2008学年度,教师“小专题研究”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共有88项成果在此次评选中分获一、二、三等奖。2006年,成都市教育改革与研究论文评选中,锦江区共有16篇论文获一等奖,其中9篇教师个体获奖的都是教师的“小专题研究”。
  贺慧说,从有选择、有重点地扶植部分学校、部分教师做小专题研究,到全区普及;从第一年只有2项优秀成果,到如今已有近90项优秀成果;从最初小专题研究的成果仅仅是经验总结,到现在已经是富于思想和实践价值的多种形式成果,这种量和质的提升,证明“小专题研究”在课堂教学、在一线教师中平稳“着陆”,走向了一条富有实效且充满活力的康庄大道。
  有何困惑
  如何推广
  混乱的局面没有出现,新的秩序渐次建立,如果教师尝到了“小专题”的甜头,他们就会轻易地作出取舍。在深度上掘进的同时,锦江区“小专题研究”还致力于广度上的拓展。
  贺慧把“小专题”比喻为自己的“孩子”,并在“孩子”的逐渐成长中体验着幸福。她对学校教育科研的认识,也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而越来越深刻。
  “教育科研变重在‘是什么’的基础研究为重在‘怎么做’的应用性研究,让教师在实践中寻找创造性的操作办法,关注符合教师特点和需要的研究内容、研究路径、研究方式和评价办法,这是学校教育科研取得突破的关键。”从事教育科研10余年,这是贺慧的经验之谈。
  10余年中,贺慧的困惑也不少。首当其冲的问题是,在整个锦江区推行“小专题研究”,涉及面广,管理难度大,容易出现混乱的局面,甚至降低教育科研的品位。
  迫于形势,一些教师申报了“小专题”。但是,他并没有认真研究,随便交一篇拼凑的论文就当交差,就算结题了。这样,他们会瞧不起“小专题”,会说“原来‘小专题’就是这样啊。”
  “小专题”的申报程序、研究过程、结题方式都跟“大课题”不一样。“小专题”的推行必然打破“大课题”原有的机制和秩序,导致校长和教师无所适从。
  锦江区某小学一位青年教师甚至直截了当地说,如果平常工作任务不重,做“小专题”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关键是我们的任务已经很重了,再加上“小专题”,简直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
  显然,这些问题都是相对的。混乱的局面并没有出现,新的秩序已经渐次建立,如果教师尝到了“小专题”的甜头,他们就会轻易地作出取舍,就不会觉得是负担,并乐在其中。
  目前,锦江区教师进修校已将“小专题研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培训中,实现研训一体。他们规定,“小专题”顺利结题可为主研教师记规范培训20学时,获奖“小专题”另记规范培训10学时。
  关键是“小专题研究”也必须与时俱进,从形式和内涵上不断自我超越。
  目前,小专题已经呈现出两种走向:最初的小专题研究的组织形式更多以问题为纽带自发组成研究小组,很多时候成了教师一个人的研究。现在,各学校开始有意识地引导教师研究走向组织化,规范教师研究行为,同时也为教师研究提供更多的支持。
  另一方面,一些实践问题成为区域内教师共同关注的热点,但大多在研究过程中各自为政,造成资源浪费。现在,锦江区注意整合研究资源,将研究方向、研究问题趋同的小专题进行整合,提高研究效益。
  不仅着力于在深度上掘进,锦江区的小专题研究还致力于广度上的拓展。
  2008年,锦江区教师进修校先后在省师资培训班进行了4次专题培训,先后应四川省教科所、资阳市教科所、彭州市教研室、金堂县进修校等单位邀请,进行了多次专题经验交流活动。
  “只要当地教育局通过政策制定、制度创新激励教师的研究;教研机构通过多种方式为教师研究提供支持和服务;学校落实管理和指导并提供必要的保障,即使是农村学校也能很好地开展‘小专题研究’,让更大范围的教师从中获益。”贺慧说。
  目前,通过四川省“十年行动计划”的一个培训项目,“小专题研究”已经覆盖到四川“三州”民族地区,并在那里生根发芽。

《中国教育报》2009年4月6日第3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6 09:05 , Processed in 0.08387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