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23|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2年“影响教师的100本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9 15:03: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2年“影响教师的100本书”之最佳图书奖


  1. 《朗读手册》(1-3册),[美]崔利斯著,沙永玲等译,南海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2.  “这样读”系列,彭懿、徐鲁等著,接力出版社2012年2月出版
  3.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美]玛兹丽施著,安燕玲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
  4. 《笔记大自然——找寻一种探索周围世界的新途径》,[美]莱斯利、罗斯著,麦子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2012年“影响教师的100本书”之最具潜质奖
  5. 《男孩成长的秘密》(全2册),[美]迈克尔·汤普森著,卢春明译,中信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
  6. 《善解童贞2——6-13岁孩子的性发展与性教育》,胡萍著,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
  7. 《做适合人的教育:斯坦纳教育理论和实践》,[英]吉尔伯特·蔡尔兹著,王荣亨译,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
  2012年“影响教师的100本书”之特别推荐奖
  8. 《我的母语课》,亲近母语研究院编著,青岛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
  9. 《好懂好用的教育心理学》,赵希斌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10. 《第56号教室的故事——雷夫老师中国演讲录》,陈勇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附录:2012年“影响教师的100本书”推荐书目(排名不分先后)
  教育理论类
  《现代教学论生成发展之思》,裴娣娜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年1月出版  
  《和儿童一起学习:促进反思性教学的课程框架》,[美]德布·柯蒂斯、玛吉·卡特著,周欣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2月出版
  《情境中的工作场所学习》,[英]海伦·瑞恩博德、艾莉森·富勒等著,匡瑛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
  《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俄罗斯]O.B.古卡连科著,诸惠芳、梅汉成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年3月出版
  《教师的挑战》,佐藤学著,钟启泉、陈静静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
  《儿童的利益》,[法]弗朗索瓦兹·多尔多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2月出版
  《享受教育论》,刘良斌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年11月出版
  《儿童早期教育体系的政策研究》,[美]蒙·科克伦著,王海英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 
  《为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中国基础教育大家谈》,国务院参事室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年5月出版
  《西方课程思潮研究》,李臣之、郭晓明等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年4月出版
  《整体转型:当代学校变革“新走向”》,杨小微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
  《小学数学教学论》(第三版),马云鹏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年1月出版
  《教师教育伙伴合作模式国际比较》,许明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年4月出版   
  《中学教育学》(第二版),班华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2月出版
  《瞭望世界的风景——国际比较教育研究报告集》,丁晓昌、杨九俊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
  教师专业成长类
  《夏山学校的百年故事——献给当代的教师、校长和家长》,[英]马克·沃恩编著,沈兰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
  《第56号教室的故事——雷夫老师中国讲演录》,陈勇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年7月出版
  《剥开教育的责任》,祁智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
  《直面教育现场——书生校长的教育反思》,程红兵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
  《年轻教师必听的讲座》,任勇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
  《教师一定要思考的四个问题》,[英]爱恩·戴维斯等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
  《7个习惯教出优秀学生》,[美]史蒂文·柯维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
  《新教师工作全手册》,周震宇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
  《来自美国最优秀教师的建议》,汪明帅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珍藏版)》,陈之华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
  《重新发现学校》,高峰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汤勇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
  《致青年班主任》,张万祥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
  《教育案例写作与研究》,陈大伟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
  《用服务的态度做教师》,万玮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郑英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  
  《为什么是抚松:中国乡村教育再造》,李振村等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
  《为师之鉴——教师心头的那些悔与痛》,郑立平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
  《把世界带进教室》,薛瑞萍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
  《回到话语之乡——周益民的“另类课堂”》,周益民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9月
  《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王栋生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
  《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潘文彬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
  《语文的表情与眼光》,曹勇军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
  《不拘一格教语文》,史金霞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
  《王申怀数学教育文选》,王申怀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年4月出版
  《王敬庚数学教育文选》,王敬庚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年2月出版  
  《钱珮玲数学教育文选》,钱佩玲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年4月出版
  《理解数学——中学数学建模课程的实践案例与探索》,张思明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2月出版
  《高中化学优质教学及典型案例研究》,夏建华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年1月出版
  《教师阅读地图》,新教育实验教师专业阅读项目用书,魏智渊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修订本),李镇西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2月出版
  《教师如何与学生沟通》,姜荣奎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
  《回到教育的原点——窦桂梅教育教学管理精华》,窦桂梅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
  《薛老师讲中国故事》,薛瑞萍著,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
  《走向德育专业化——学校德育100问》,檀传宝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出版
  《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36例丛书》,钟志农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年5月出版
  教育心理类
  《光有爱还不够》,[法]克洛德·阿尔莫著,王文新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12月出 版
  《男孩成长的秘密》(全2册),[美]迈克尔·汤普森,卢春明译,中信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
  《好懂好用的教育心理学》,赵希斌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积极青少年的6种品质》,[美]理查德·M·勒纳著,张卫、甄霜菊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
  《善解童贞2——6-13岁孩子的性发展与性教育》,胡萍著,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
  《做学生需要的心理教师》,蔺秀云、王晓菁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
  《儿童注意力障碍100问 》,刘翔平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
  《适应与成长——青少年身心健康研究》,陈宁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
  《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孙媛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手册》,刘海莉、刘春杰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
  《领导中的心理学》,赵海南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
  学前教育类
  《儿童早期的科学活动》,[美]吉恩·哈兰、玛丽·S.瑞维金著,许倩倩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2月出版
  《学前教师技能》,[美]贾妮斯·J.比蒂著,嵇珺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王烨芳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
  《幼儿园新教师上岗手册》,施燕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出版
  《幼儿园教师治班之道》,李麦浪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
  《幼儿园教学具设计与使用指导(全国幼儿教师培训用书)》,许凯等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
  《园本研修这样做》,牟秀玲主编,宁波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
  《做一个专业的幼儿教师》,李岩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年6月出版
  《幼儿园角色游戏指导手册》,刘艳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
  《最佳幼儿文学读本》,方卫平选评,明天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
  综合类
  《朗读手册》(1-3册),[美]崔利斯著,沙永玲等译,南海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笔记大自然——找寻一种探索周围世界的新途径》,[美]克莱尔·沃克·莱斯利、查尔斯· E·罗斯著,麦子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2012全新修订版),[美]玛兹丽施著,安燕玲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
  “这样读”系列,彭懿、徐鲁等著,接力出版社2012年2月出版
  《大量阅读的重要性》,李家同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我的母语课》,亲近母语研究院编著,青岛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
  《世界最好的教育:给父母和教师的45堂必修课》,陈之华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
  《我和郎朗30年》,郎国任著,现代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
  《重生手记——一个癌症患者的康复之路》,凌志军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
  《高考原来可以这样美——清华哥清华姐带你超越高三》,金晓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
  《蜗牛牵我去散步——自闭症专家妈妈的育儿经》,陈婕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
  《阳光孩子 与众不同》,查向红、赵勇政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
  《佩蓉的妈妈经》,蒋佩蓉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
  《走在孩子的后面》,蔡兴蓉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年7月出版
  《零距离看美国中学教育——从纽约中考到中国学生读美国高中》,孙昂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12年7月出版
  《小学还能这样上——中国妈妈眼中的加拿大小学教育》,廖晓英著,宁波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
  《西藏支教日记》,李文韬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
  《真实哈佛MBA》,于智博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
  人文类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全套15册),吴涵碧著,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美]易社强著,饶佳荣译,九州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
  《上课记》,王小妮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
  《寻找家园》(增订版),高尔泰 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熊培云著,新星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
  《我想遇见你的人生》,杨照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
  《红发安妮》,[加]露西·莫德·蒙哥马利著,姚遥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
  《儿子不会告诉父母的事》,[美] 迈克尔·罗斯等著,中国长安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
  《良史与良师——学生眼中的八位著名学者》,李埏、李伯重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
  《倪萍画日子》(简装本),倪萍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年5月出版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9 15:50:40 | 只看该作者
武汉市《黄陂报》2012年11月1日第四版刊发本站“书法”栏目主持人王景人物通讯
一个教师家庭的读书生活


    本报讯(通讯员振华)区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王景和同为教师的妻子胡俊玲都有个共同的爱好——读书。他们读书的体会是:“读书不仅是一种美妙的精神之旅,还提供给我们一种不可缺少的营养原料。读书既可以丰富我们的大脑,又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欢声笑语。”
    学生时代,他们就喜欢阅读,一本本好书,一份份报刊杂志,常放在桌上枕边,陪伴他们走过了纯真而又美好的学生时代。工作以后,就更喜欢阅读了,读书不仅仅是一种兴趣,而是生活的必需!他们每天站在讲台上,教学生们读书,教育学生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多读点书。他们自己也认识到,手不释卷,广泛涉猎,既是自身的需求,也是职业的需求,更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工作之余,他们经常“宅”在家中,燃起檀香,打开音乐,泡上一杯清茶,将自己浸入书中,享受读书带给他们的清静和快乐。
    胡俊玲介绍说,丈夫王景是一名美术教师,他比自己更爱读书,更爱学习,也常常激励着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不上班时,他会一整天呆在书房里,或看书、或写文章、或临习书法,从不疲倦。王景常对她说,真羡慕那些已退休的老同志,有那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如果哪一天,他也退休了,可以无所顾忌的读书、看报、练字,那该多惬意啊!无奈上班时的琐事太多,每天真正属于他的时间太少,只能挤晚上的时间。晚上别人看电视,休闲,正是他忙碌的时候,他常常读书学习到深夜直到凌晨再睡觉,这已经成为他多年的一个习惯。妻子常嗔怪他,说他这是在燃烧生命,可他却说,如果不读书就睡不着,一个人能否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关键看他晚八点之后在做什么。他不想虚度光阴,总想着做成点事。读书虽然清苦,可它也会让你获得真正的快乐,那就是收获的快乐。近十多年来,随着他读的书越来越多,思考和体会也越来越多,不知不觉也写了近两百篇论文,有七十多篇论文先后在全国书刊杂志上发表,二十多篇论文荣获国家级、省级、市级一二三等奖。同事戏称王景是“论霸”,写论文就像写字,提笔就成,丝毫不费力气似的。妻子说:“其实,哪有那么简单的事,如果没有长久的积淀,没有深入地思考,哪能有今天的收获?他也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只不过更喜欢思考,更善于及时归纳和总结。”
    一天晚上,王景像入学一样忙碌到深夜,睡觉前他突然想到平时对学生书法作业的批改,于是灵光一闪,这不是一篇论文的素材吗?想到这里,他激动不已,赶紧回到书房,将思绪一一记下,拟好一个论文提纲,这才安心睡去。几天后,他精心写成了论文《初中学生钢笔书法作业批改方式及类型研究初探》,这篇论文在市、区教育局论文评比中均获一等奖。
    常言道,知夫莫若妻。胡俊玲说:“他就是这样一个认真的人,一个细心的人,一个勤于思考的人,一个酷爱读书且永不满足的人!”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0 15:01:04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7:31:36 | 只看该作者
《先生》:跃然纸上的先生神韵
2013年01月14日  作者:邓康延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之TOP10  
 
  如果说民国是最近的春秋,先生犹如华夏的背影,渐行渐远。
  民国的学者、政要、作家、名士,纵有诸多称呼,我觉得终不及“先生”二字来得亲近且大气,可以俯身、可以仰望。先生,几千年的敬语,被冬烘过,也被秋杀过。上世纪60年代,我们这代人上小学时,私塾和学堂已远,戒尺和鞠躬已远,破四旧里,先生落魄;30年后的市场化中,先生贬值或被作价。值此时辰,我们勉力拍摄一部回溯民国先生的纪录片,共鸣了许多人。
  纪录片《先生》聚焦民国国家讲坛上的大家身影,以最负盛名的近现代教育家为主角,揭示中国教育的宏观走向和个性榜样,梳理中国教育百年间的重大事件、观念嬗变,旨在溯源问脉,固本图新。《先生》的遴选标准为:开一代风气的教育启蒙者;性情、经历、作为有传奇性;对当代教育具有参照和启迪。头十集选定的十位人物是: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他们也曾身为学生,唯理想至老不灭,或者说破灭一次,再理想一次。在波澜壮阔的文化民国、烽火连天的战乱守拙、大江大海的南渡北归里,他们宛如灯塔,各自照亮一方山河。《先生》系列纪录片力图以先生般的个性制作,映现先生的贴近群伦又卓尔不群。
  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部纪录片,如今又呈现出一本书。为拍《先生》纪录片,深圳越众影视公司先请傅国涌、张冠生、余世存、熊培云、蔡朝阳等作家撰写文字脚本,随后有钱喻、高小龙、马莉、王韧等导演撰写各自执导的拍摄脚本,再后来成片时,《新周刊》杂志社的封新城、何树青、周可、丁晓洁等诸君,又作了杂志版的《先生》封面故事,并请一批作者充实了相关文章。这些资料交由中信出版社,以编写组署名,以示集体之力。先生们的意态神韵,跃然纸上。
  黄昏时分,群鸦归巢,晚霞满天。有人在远方忧伤。永不相逢的故人年代,似近犹远,似远犹近。如果这世上还有怅恨,已经百年。先生先生了百年,后生后知在此间。
  《中国教育报》2013年1月14日第10版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26 10:57:26 | 只看该作者
数字阅读时代,我们何处诗意地栖息? 2013年01月11日  作者:杨理光   来源:新华网
  “很久没有看书了……”被问及近期可曾读书时,许多网友发出这样的感慨。数字时代,尺寸不一的屏幕成为人们与社会交流的通道和窗口。手机、电脑、电视占领了人们的时间,占据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生活方式;在线阅读、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使数字化阅读迅速流行。纸质图书已不再是大多数人阅读的主要载体。
  数字阅读带来“短阅读”“浅阅读”的行为方式,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读图”的依赖。碎片化的时间格局,让人们更加步履匆匆,在文字和影像之上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习惯于在140字内获取信息的人们,越来越难静心重温“一盏香茗、一本书” 的生活。曾在爱书人中流传一时的海德格尔名言“人,应当诗意地栖息”,似乎在渐行渐远,愈发成为理想国的精神图标和梦想地。
  网友“不太安静”说,“碎片化阅读成了习惯,只要一超过140字又没图,看什么都觉得啰嗦枯燥。已经很久没有静下心来完整地阅读一部经典作品了。”
  互联网海量信息资源有时也给人带来困惑。何处寻觅有价值的信息,何处寻觅行文优美、知识丰富、哲理深刻、能给人们的终极追求予智慧启迪的典籍,成为一个现实难题。进入流通市场的电子图书大多止于包装的花哨,内容上则良莠不齐。
  网友“黄花开了”说:“数字阅读时代已经到来,可是在网上冲浪时那些便宜华丽的电子书又能给人予多少营养呢?”
  提供数字阅读技术服务的奥博杰天软件公司副总裁李飚认为,电子书发展到今天,应当考虑细分市场、考虑受众阅读体验需求,进而对内容的展现和技巧进行琢磨。时代出版传媒公司董事长王亚非说,既然文化创意与未来阅读的前景要通过科技手段体现,那么数字出版重点在于提供适合多元阅读的内容,因而要改变传统编辑思维、编辑方法,用现代科技手段把人类经典重新引入人们眼前。
  数字阅读时代如何培养人们“好读书”的习惯,如何引导人们去“读好书”?由新华网与中文在线联手打造的“新华悦读”数字阅读平台正试图帮助人们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荐书、交流等方式,唤起人们的阅读热情,同时也推动网络传媒业和数字出版业的融合,开创新的产业发展空间。
  1月11日正式上线的“新华悦读”定位于严肃阅读、品质阅读和经典阅读,为广大互联网用户和移动终端用户提供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知识化、人文化、专业化数字出版物,提供专业定制阅读与分享服务,提供正版、优质、海量的文史、社科、政治、军事、财经、小说等多种品类图书在线阅读。中文在线董事长兼总裁童之磊说,读书是人类的文化传统,不因时代变迁而变。以数字阅读推动文化建设,不仅造福当下,而且功在千秋。
  “新华悦读”引入“导师推荐阅读”新模式,是这一平台独创特色。有分析指出,当前人们的阅读行为存在“被阅读”现象,即受媒介、好友的影响、推荐而读某一本书,有时容易受到出版商宣传炒作的误导。“新华悦读”平台集纳业内人士观点,从作家和出版人的视角看书,有针对性地对图书进行分析点评,帮助读者更加清楚地辨别“好书”。
  新华网读书频道主编王志艳介绍,“新华悦读”未来还将引入书评互动、读者分享心得等功能,赋予在线阅读行为以社会属性,让阅读从私人行为成为一种社交手段,让忙碌奔波的现代人在这里驻足停留,诗意地栖息。(新华网记者 杨理光)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17:01:57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无限接近真正的教育 2013年01月14日  作者:张文质   来源:中国教育报
  伟大的教师总是能从最广泛的阅读中,不止息地形塑自己。
  阅读是一个人的事,同时通过相互唤醒、勉励,在阅读之时,我们可以感受到既有纯粹的欢乐、纯粹的美,又有我们所渴望的改变已经在心底发生,这种力量的汇聚,会使我们相信即使不是对未来充满欢欣,也绝不会轻易陷于绝望。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大多数真正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而言,阅读就是他们教学工作的一种继续和深化,只不过这样的工作是转向自我、转向内心的。一个教师即使不知道他到底需要多少精神的滋养,才能成为既有勇气又有智慧的人;一个教师即使难以预料他所教的学科、某一日和学生所说的话,到底有多么重要,但阅读却可以使其认定自己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境遇,总有某种不在我们生活中,但又真实地注入我们生命的“甘甜”能够帮助我们“活下来”。“一些词帮助我们活下来”,有位法国作家就曾经写过这样的句子,“对词语的需要几乎和对肉体的需要完全一样”。
  阅读其实也是一种经历,只有对美好思想和良善生活的经历,才可能使一个人免于庸俗、粗鄙,就像王尔德说的那样,世界上的事情也许没有好与坏之分,只有美妙与乏味之别。教师“不同于其他人,因为他的童年没有结束,他终生在自己身上保存了某种儿童的东西”。这种“儿童”状态,意味着不竭的天真与好奇,也意味着心灵的开放,它“终身未成年”——阅读、书写、思考、想象、推绎……以无限密度、无限缠绵的方式,包裹着自己、推动着自己——也许我们因此可以说,所有伟大的教师都是始终葆有童心的人,他的成长具有持久性,他总是能从最广泛的阅读中,不止息地形塑自己,由此他也才可能真正成为自己。
  所有教育的失败,都与对生命的无知而产生的盲目与焦虑有关:人是被规定需要终身学习的动物,人又是极容易像其他动物一样“顺服”于环境和习惯的,教师工作的麻烦恰恰在于,我们常常意识不到“我们是在用一种太肤浅的方式与一个其诸多复杂性不为我们所知的生命”打交道。我们的身体缺乏一个“内置”的自我提醒器,这样的教学必然是脆弱、支离破碎,甚至武断的。因此,即使单从教师的职业本分而言,在书籍与阅读匮乏的地方,一定缺乏真正的教育。如果缺少对话、沉思和对生命的尊重,便很难活在发现的喜悦中。教育工作从来都是需要不断自我翻转,通过提升教师对生命的领悟力,才能够赋予其真实“教育”意义的。
  这是一个被各种利益、冲突的思想、复杂的恐惧所腐蚀与分化的世界,对立志于高远的未来的人而言,对书籍的信赖与渴求,常常可以看作信仰的一部分。何为信仰?尼采说:“每一种信仰都是视某物为真实。”也许我们无法预想因为自己的改变,而有一个更为良好的生活在等着我们。即使对所谓的“希望”,我们也已不抱单向度的期许,但是,我们仍然会相信自己的世界,以书籍为纽结点,由各种阅读的仪式、思想的仪式和创造的仪式所组成的梦想的乌托邦,是属于我们的。因此就在现在,此刻,“某种新事物已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诞生”——这是一种信念,因为人类是靠记忆和对未来的想象而活的。
  也许每个时代都需要“重估一切价值”,“重估”并不是背弃与决裂,更不是仅仅为了确立一个新的偶像。在各种价值普遍遭到削弱与反省之际,思想的危机同样是所有教师所必须面对的,一个人也可能因为各种冲突与矛盾而获益,前提就在于他必须把自己重新变成一个为了更好理解与遵从教育自身规律而再一次“起步”的学习者。这样的学习是以生命为长度的,它是“为己之学”,看起来也难有奖赏,如果真的有奖赏的话,这也是一种自我哺育与砥砺。每一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一生看作一件艺术品,只有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件艺术品都能够实现完美的自足——这样的期许,我同时也是从生命的价值上说的。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广大的、因为责任与创造性劳动而被自己同样命名为“教师”的朋友那里,我知道教育真正的变革是从他们那里开始的,他们必须把自己变成思想者,这样的裂变需要智慧和胆识,更需要从丰富的生命范本中获得援助。一个人所能凭依的,难道不正是这样的力量吗?(张文质,教育学者,诗人,中国教育报“2007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之一,著有《教育是慢的艺术》、《这一代教师的精神面相》、《书如何拯救生活》等。)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17:02:41 | 只看该作者
黎武静的阅读史  2013年01月17日  作者:黎武静   来源:北京日报
  书中陶然梦
  读书的人,谁没听过那句“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至理名言?可明白是一回事,行动起来又是另一回事,遇到中意的那一本,还是宁愿使囊中羞涩,也不愿意和一本好书在这茫茫人世间擦肩而过。
  买归买,其实买回来的书却又真的束之高阁,反正是自己囊中之物,哪天看也是一样。于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图书馆里借来的书已经飞快地看完了一本又一本,自己买的那一本却一直翻来翻去都没翻到一半。
  细细推究个中原因,其实很简单。借书时踌蹰满志地站在书库里,一排一排望过去,凭着性情随手翻检,看哪本清新可爱、趣味横生就乐颠颠地抱回家去,直看到天昏地暗沧海桑田不到结局不罢休。而买书就是另一回事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慨在亲身耕作之后会有更深切体会,花钱买书时的心痛感觉也只有在自己领第一份薪水之后才突然立地参悟。
  于是,不知不觉给自己的买书行为订了一条不成文的自我约束原则:“坚决不买只看一遍的书”。想想花了半日薪水买一本一小时看完的速食书,就像坐在海鲜阁的贵宾包间吃了一碗方便面,虽然美味,却难免心有不甘。所以,爱上《古文观止》、《说文解字》,深浅自得求索不尽,一生一世尽可以悠悠然地看下去。
  于是欢天喜地地买来《成语赏鉴》、《庄子》、《老子》、《杜牧诗选》、《李煜词诗全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长长的一列书单买下来,无一例外都是古代文学作品,高低错落古色古香地摆在透明的书柜里,直看得人心花怒放。
  年深月久,这书倒是越买越多,可细细看完的一本都没有。一本崭新的《世说新语》原是买来送人的,谁知阴差阳错地竟没送到对方手上,于是半是伤感半是庆幸地拿回来藏在柜中。塑封得那么漂亮,自己都舍不得拆开来看,于是宁可隔三差五地趴在网上对着显示器看,也不肯把家里这本开了封捧在手里阅读。
  世事大多如此。求之不得才会辗转反侧,握在手中的并不一定会珍惜。眼前枕畔是最亲近的地方,也是最遥远的所在,同样枕书入梦,看到局尽子收时酣然入梦堪称风雅,看到倦意来袭以书安眠亦不算折煞风景。
  有时想想,一本书,拥有也罢,借过也好,都是值得珍惜的缘分。读书是雅事,也是乐事,尽情任性地展卷而读,海阔天空坐地神游,陶然一梦其乐无穷。



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17:56:06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是一种修炼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个体获取知识的方式很多,但谁也无法否认的是,阅读仍是一种最主要的途径。
  古人阅读多为纸质文本,最早还只能是携带不便的羊皮、竹简等。而眼下的我们,阅读的途径与方式可就丰富多了,手机、网络、电子阅读器等都是可以利用的工具,且十分便捷。但我以为,手机、网络之类的阅读虽然可以获取大量信息,却是一种浅阅读,要进入深阅读状态,达到一定的思考、创新层次,还是纸质文本最佳。
  古人的阅读方式虽然单一,但他们对待知识怀有一种敬畏的态度,将书本看得十分神圣,阅读之前,总得焚香净手。“敬惜字纸”,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传统美德。这一点,值得今天的我们继承发扬。
  当然,我所说的敬畏与敬惜,是指心灵方面的,并不拘泥于某一表面形式。比如古人读书之前的焚香净手,阅读之时的正襟危坐,今日就大可不必了。阅读不分场合,忙碌而讲究效率的现代人难有完整的单元时间,常利用等车时分,就餐、乘车、乘机空隙,甚至上卫生间的时候,抓紧点滴时间如饥似渴地阅读。而我最喜欢的方式,则是躺在床上阅读,可以放松身心地进入到一种类似“气功”的状态之中。
  阅读是一种习惯,一种愉悦,一种享受,一种境界。明代诗人于谦在《观书》一诗中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经常阅读,自有一股缭绕身心的别致“书香”,就像不会枯竭的丰盛水源、盛开不败的鲜花绿柳。因此,阅读不能有太多的功利,它是心灵的一种需要,是充实生活、引导灵魂前行的一种方式。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言语无味。”
  由此可见,我们常说的阅读,主要是指人文方面的内容。个人的气质、品位,便取决于这种阅读。一个技术性的人才,如果没有专业之外的人文阅读,很难说他具有多高的文化修养与品位。
  阅读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讲究刨根究底。比如文中的注释、书后的参考资料等,都值得我们足够重视,可“按图索骥”进行扩展阅读;再比如自己关注、喜爱的作家、作者,他们在知识结构、内在气质、个性特征等方面或与我们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可就此拓展、延伸开来,阅读他们的主要乃至全部作品……这种刨根究底,就像农民收获花生与红薯,循着地底的根须,一挖一刨,一拉一扯,就是一大串,会有一种溢于言表的丰收与喜悦。
  阅读也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这种循环往复,就是人们常说的精读。有定评的经典性作品,经过时间的筛选,一定有着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内容,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峰巅。一个人能够获得多大的能量,取得多高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
  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是一种长期的没有终点与止境的“自我教育”。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具体而言,主要指的就是阅读。它是生命的一种“马拉松”,是锲而不舍的长期追求,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不断飞跃与提升……说到底,阅读就是人生的一种修炼,与成长、成功相伴,修炼到家的,便可“得道成仙”;舍弃这种修炼或偶尔为之者,有可能“言语无味”。
  不论从事何种行业,只要我们经常阅读,将其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生命的自为存在,便是一个有福之人。书香弥漫的人生岁月,能在有限的生命时间欣赏无限的生命美景,可使我们活得更加丰富与智慧、充实与从容,人生也因此更加精彩。
  美国一位教授曾经说过,一个人终其一生是否留下遗憾,要问自己三个问题,一是身后留下点什么没有,二是是否向自己的人生极限挑战了,三是是否具有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若要回答这三个问题,大概只能靠书本、知识、阅读予以解决。从阅读中见出疑问,便能向权威挑战;向权威挑战的过程,也是逼近自己人生极限的过程;在不断的挑战与超越中,身后自然会留下一串深深的脚印……于是,我们只有一次的短暂人生,也因此而变得美丽而永恒。 (曾纪鑫)
9#
 楼主| 发表于 2013-2-2 12:56:50 | 只看该作者
思想的快感  2013年02月01日  作者:王兆军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就思想来说,我的启蒙很晚。虽然读过十多年的教科书,到底没有理清中国的事情,有些方面甚至还受了持久的蒙蔽,真髓处尚不如乡村耆老的朴实评点。
  上世纪80年代初,有幸购得李泽厚先生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如饥似渴地读了。虽非醍醐灌顶,到底有些茅塞顿开的感觉。在那本书中,作者对近代中国自太平天国至辛亥革命时期各主要思潮和重要思想人物如康有为、谭嗣同、严复、孙中山,章太炎、鲁迅等作了系统论述和细致分析。虽然现在已不能详述该书内容,但书中的思想光辉却一直给我温暖的照耀。
  该书首篇关于太平天国“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论述,对我产生过具体的指导作用。那篇文字,我读了不下五遍,从中看到了农民革命战争诸多规律性现象,并将多年郁积于心的一个农民形象点化为活的人物,让我写出了中篇小说《拂晓前的葬礼》。这篇小说虽然文字上不无粗糙,但书中的主要人物田家祥却有意无意地带有近代思想史的余晖。
  王蒙先生看了那篇小说,辗转找到我单位的电话,特别给予赞扬。后来该小说获得中国第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想到《中国近代思想史》给予我的恩泽,我专程到李泽厚先生家表示感谢。那时李先生住在地坛附近一个和煤炭研究所有关的小区里。他问我是受到哪一篇的启发,我说是太平天国。他笑了。
  李先生谦虚仁厚,他说不要只读他的书,思想是需要碰撞的,古今中外的书都要读。那是个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年代,读书于我不仅是兴趣,而且是须臾不可离开的相思。那时我陆续读了孟德斯鸠的《法的精神》和约翰·密尔《论自由》等,还有中国学者的一些书。西方人见解深邃,但我总觉得和中国的事情隔着一层皮膜,不如李先生的书言简意赅、切中肯棨。
  肉体的快感是不言而喻的:美食让舌底生香,美景让人心驰神往,美声让人三月不知肉味,美女让人想入非非,前人之述备矣。思想的快感则较少有人描述。
  思想让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凄冷时发现火光。思想让人摒弃身边的黑暗与脚下的丑陋,憧憬美好,追逐进步和文明。思想让一切愚昧的、丑恶的、不人道的制度和习惯原形毕露,促进人们改变现状,拥抱美丽。思想是利他的,人见美食,先想到自己的福分,而思想的第一反应就是与人分享。思想犹如发光的恒星,在温暖的赠与中自得其乐,不曾想到索取,也无意偏袒。思想总是通过领域的制高点向人类发出警示和挑战,人们却往往视之为异端,而不肯反省愚顽和平庸。正是这种挑战性,让思想具有了伟大的张力。
  有人说,越是封闭的地方,人们越是乐于思想,而且想得更深邃更悠远。我以为不然。思想不是闭门思过,不是偶然机锋,不是钻牛角式的面壁参禅。思想需要凭借,这包括工具和材料。我不是思想家,但我不承认那种越是简陋憨直越能达致智慧的所谓顿悟。我以为,读书是参与思想的重要途径,也是摒弃蒙昧的最佳方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0 19:28 , Processed in 1.04760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