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窦桂梅老师的两个课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4 18:32: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评窦桂梅老师的两个课例
    福建省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  林润生

    对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晏子使楚》一课,本刊上期刊登的赏评文章《语文加法、减法皆须有》是一种观点,今天刊登的这篇文章又是一个观点。面对众说纷纭的课改实践,一本刊物不能只有一种声音,我们应该在另一层意义上发挥名师的示范作用和影响力。本刊愿为不同观点的交流提供平台,期望大家在讨论中提升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在辨析中使教学操作更趋合理。——《小学教学设计》编  者
    窦桂梅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和《晏子使楚》,无疑是两个具有一定典型性并还在产生影响的课例。研究这两个课例的课堂特征、课堂实质,以及蕴藏在里面的教学思想,对澄清什么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一、课例的课堂特征
    透过娴熟的教学技巧,窦老师的两个课例的课堂特征表现为三个缺失,即教学目标的失度,教学内容的失限,以及语文学习的失底。
   (一)教学目标的失度
    以教参中的教学目标来对照窦老师的课例的教学目标是没有意义的。但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课文特点包括思考练习的编排特点,应该是衡量课堂教学目标的标准,也应该是衡量窦老师课堂的依据。此外,以其他有定评的特级教师的同一课的教学目标作为参照作分析比较,应该也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窦桂梅、于永正《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目标一览表。
执教教师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目标
窦桂梅
1、字词句教学目标(略)2、有感情朗读课文;2、深入理解圆明园的毁灭和辉煌,探究灭亡原因。
于永正
1、字词句教学目标(略)2、有感情朗读课文;3、初步感悟圆明园的毁灭和辉煌,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晏子使楚》一课,恕笔者浅陋,尚未见其他名师上过此课,只能以在教育刊物上刊载的课例作为参照。
   
执教教师
《晏子使楚》教学目标
窦桂梅
1、字词句教学目标(略);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3、体会晏子辩才中蕴含的审时度势的智慧,体会外交官的能言善辩与国力与尊严之间的关系。
沈志彬
1、字词句教学目标(略);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3、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人民教育赖编辑在《回归文本,回到语文的地面》中尖锐地指出:“有些语文老师的课堂开放以后,出现了教学目标迷失的现象。 ”我认为,窦老师的两个课例,也存在教学目标的迷失。课例中教学目标的迷失,不仅表现为三维目标中的工具性目标的迷失,突出了人文性的目标,而且在人文性目标中主要表现为学段意识的迷失。
    窦老师的课是以弘扬人文性为己任的。但不同学段对人文性的理解程度的要求是不同的。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人文性目标是什么呢?课标规定的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它不同于第四学段的目标,更不同于高中阶段的目标。在窦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的课例中,不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初步感受圆明园的辉煌,而是引进课程资源企图穷尽圆明园的辉煌;不是深入文本初步感受圆明园毁灭所带来的惨痛,而是引进课程资源企图深入圆明园的毁灭的具体过程,更难以让人理解的是,还要学生进行角色换位体验,想象自己假如就是当时的皇帝、大臣、士兵,会怎么做。第三学段儿童,不具备当时的历史知识,又如何能进行换位体验?换位得来的体验也是不符合历史的特定环境的。在《晏子使楚》的课例中,不是深入三次对话,初步感受晏子的能言善辩和维护祖国的尊严,初步感受语言的逻辑力量,而是离开文本或只是抓住文本的细枝末节,和引进其他课程资源,然后进行或是过度或是随意的发挥,探讨晏子审时度势的智慧,探讨外交官的能言善辩与国力之间的关系,与国家尊严的关系。这些议题,就是成年人探讨起来也是费时费力的。而,这是六年级的课。
   (二)教学内容的失限
    “此次课程改革强调学科融合和目标多元,对此不恰当的理解导致了一个普遍的现象,语文没了语文味,语文被过度拓展。”语文被过度拓展,其表现是内容的无限扩展。
    请比较窦老师与于老师教学。
执教教师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内容
窦桂梅
1、交流预习课文的感受;2、理解圆明园的辉煌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补充圆明园20景名称,重点理解圆明园的占地之大 ;3、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重点理解火烧圆明园时间之长,毁灭之多,补充雨果的文章。4、想象:假如你是帝王、大臣、士兵,你会怎么做?
于永正
1、指导初读课文,要求学生读书做记号、写批注,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迹;2、交流读后的感受:你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3、教师咬文嚼字,讲解圆明园的毁灭;4、理解圆明园的辉煌,重点理解建筑的辉煌。5、课堂练笔、交流;6、指导当堂背诵第三自然段。

   
  请比较窦老师与沈老师 的教学。
执教教师
《晏子使楚》教学内容
窦桂梅
1、给学生讲规矩方圆:2、初读课文,初知大义;3、抓住三次对话;了解晏子的辩才;4、杜撰一个历史学家的评价, 抓住三次对话时晏子的神态,引进其他课程资源,体会晏子的审时度势的智慧;5、杜撰一个外交家的评价,引进其他课程资源,体会一个人的尊严与国力和国家尊严之间的关系。
沈志彬
1、 抓“只好”,理脉络;2、抓“只好”,析推理。引导学生体会到晏子的口才好,表现在反应敏捷,思维严密。对楚王第一次的侮辱,他运用了假言推理,让楚王只好开城门迎接他;第二次他用了典型的三段式,讥讽了楚国的无人才,楚王只好陪着笑;第三次运用了类比推理,说明楚国是出盗贼的地方,楚王只好陪着笑。3、抓“只好”,究因果。

   一个课时四十分钟,两个课时,也只有那么八十分钟。即使是八十分钟,教学容量也是有限的。在八十分钟里可以做什么事呢?据研究,普通人说话的速度每分钟160-190字,老师的讲课,应该会稍低于这个速度吧;成年人书写的一般速度是每分钟20-30字,对小学生作文课标的要求是40分钟不少于400字;成年人的思维速度是每分钟400-600字;阅读速度呢,课标的要求是每分钟300字左右。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单位时间里所做的事更是有限的。根据常识对照两个课例,哪个课例的教学内容合适,哪个课例的教学内容是没有限度的扩张,是不言而喻的。教学内容的失限,必然导致教学内容的低效甚至无效。
   (三)语文学习的失底
    “ 语文是一刻也离不开文本的。不管语文是向生活开放还是向活生生的人开放,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完成,教学意义的产生和丰富都只有通过师生与文本的细节的深入对话来实现。”
    语文学习的失底,指的是在语文教学中,没有扣紧教科书文本学习,没有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我们来看看《圆明园的毁灭》《晏子使楚》学生的语文学习是怎么失底的。
    一是识字和写字的忽视,两课均是完整课;均没有识字写字教学的痕迹。二是词句教学的不到位,如,《圆明园的毁灭》文中,表现圆明园辉煌的“不可估量”“众星拱月”“金碧辉煌”“珑剔剔透”“ 瑰宝”“精华 ”等词语是要理解的,表现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 “闯、统统掠走、搬运、任意破坏、毁掉”等也是要理解的,还要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但在教学中,却少见这些词语教学的环节。三是思维、想象训练的不到位,如,《晏子使楚》的教学,抓住三次答话,深入答话内容,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是教材特点所决定的,可惜的是在课例中未得到体现;又如《圆明园的毁灭》,第二三自然段写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展开想象,也是课文特点所赋予的教学任务,可惜的是,课例中仍未得到体现。
    二、课例的课堂本质
    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传统的满堂灌已经成了过街老鼠。但打着人文性旗号的满堂灌却未引起警惕。窦老师的两个课例中,就体现了满堂灌和教师牵引课堂。一是过度的预习,如,《圆明园的毁灭》课前,学生除了预习课文,还要阅读《雨果的信》(1300多字),还要自己查阅有关圆明园的资料;《晏子使楚》课前,学生除了预习课文,还要阅读教师提供的《胯下受辱》《狼和小羊》《三个文言句子》等三则材料。二是教科书文本的过度解读,因为对人文性的挖掘在学生的认识水平之外,老师只能步步牵引,学生亦步亦趋。三是课外课程资源的喧宾夺主,在一些主要教学环节中,很难分清哪是教科书文本的解读,哪是用来帮助解读教科书文本的其他课程资源。
   “回到文本,回到文本的细节,回到文本的血脉,回到文本的意义场,语文才能获得力量。”《人民教育》赖编辑的忠告应该牢记。
     三、课例的教学思想溯源
    课例中的失误,源于浮躁心理。为生命奠基,应该是立足教材、立足课堂、立足发挥教师的作用,固本强基,然后才是发展,才去“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这是科学发展观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假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去争取眼球,去取得轰动效应,是对新课程的不负责任,是浮躁心理的表现。
    我们敬重窦老师的执着和探索精神,佩服她的才气。我们针对的是某种现象。本着对新课程负责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态度,坦率地表明了我们对窦老师两个课例的态度。
--《小学教学设计》2006年第6期
关于《评窦桂梅老师的两个课例》的评论
   ●“我们在教学中成长”语文教研组的评论
Re:评窦桂梅老师的两个课例(推荐)语文教研组发表评论于2006-8-26 15:17:37  
说实在的,现在的学生负担并没有减轻多少。我觉得我们的教学应以课本为主,再适量的加以拓宽就可以了。重要的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这一前提下,那我们就不会偏离教学目标了。另外注重语文基础的落实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在新课程的引导下,我们要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在教学这片热土上挥洒热情。(钱建芳)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Re:评窦桂梅老师的两个课例(推荐)亲心发表评论于2006-8-26 15:15:15  
    语文教学,固然没有一定的模式,读完窦桂梅老师的两个课例,想来,得很好的处理好教学目标中三个目标的“度”。把握好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度”。课例中对课程资源的解读,偏离了课文主体,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大部分学生的自身发展。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但在教学实践中还常常是力不从心,有时生吞活剥,有时机械照搬,不能灵活化用。
    语文课越上越复杂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复杂的语文课,不但老师教起来累,学生学起来同样辛苦。为此,有识之十大声疾呼:语文教育应当倡简!
    从这个课例上,我悟到了要上出好的课,真正还得切切实实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Re:评窦桂梅老师的两个课例(推荐)常丽萍发表评论于2006-8-26 15:14:32  
认识窦老师是通过课堂实录的录象,虽然次数不过,但是窦老师上课时候的言谈举止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她的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和鼓励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充分得到发挥。课堂上老师总能补充了相当大的内容,补充许多相关材料,实施“主题教学,以点带面”的课内外延伸、结合,在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文化积垫。她的课堂教学很有深度。对于语文教学,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理解,但是,语文课堂不管怎样改革,都应该立足于教材,立足于课堂、立足于学生,使每一位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上得到最大的锻炼和发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扎扎实实的教,学生扎扎实实的学。总之,窦老师的课堂教学很精彩,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Re:评窦桂梅老师的两个课例(推荐)常丽萍发表评论于2006-8-26 15:13:53  
认识窦老师是通过课堂实录的录象,虽然次数不过,但是窦老师上课时候的言谈举止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她的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和鼓励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充分得到发挥。课堂上老师总能补充了相当大的内容,补充许多相关材料,实施“主题教学,以点带面”的课内外延伸、结合,在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文化积垫。她的课堂教学很有深度。对于语文教学,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理解,但是,语文课堂不管怎样改革,都应该立足于教材,立足于课堂、立足于学生,使每一位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上得到最大的锻炼和发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扎扎实实的教,学生扎扎实实的学。总之,窦老师的课堂教学很精彩,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Re:评窦桂梅老师的两个课例(推荐)刘丽君发表评论于2006-8-26 15:05:53  
  
以规圆矩方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进去课堂的兴趣。以矩字引出主人公晏子,并且用幽默生动的语言让学生明白并掌握古代“子”子的含义及用法,使课题的引出显得很自然。进入课文前先介绍相关作品自然引入课外读物,在故事环境中引入课文,学生进入课文也有连贯性。但在教学前需要学生做大量的预习活动也需要学生有课外读物的知识储备,一旦学生准备不充分,衔接会很勉强,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 第一遍的通读课文 `纠正读音,是没个语文课堂都要求的。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课文的大概,理清文章脉络,明白文章重点。为之后的深入教学打好良好的基础。但是窦老师忽视了教学中的写字教学对字词教学没有做到很完整。着是一个遗憾。
在课堂教学中,窦老师能够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和鼓励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充分得到发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发现和得出故事中包含的哲理。并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人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评价一个人。但是在教学中窦老师似乎对课文的拓展衍生过于强调。
林老师对窦老师的评价做出了公平的`独特的评价.做为一个老师,窦老师上一个很有才华的老师,很多地方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我们不能一味地去追求华丽的形式.在语文教学中做到以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找到适合自己`适合学生`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Re:评窦桂梅老师的两个课例(推荐)赵丽霞发表评论于2006-8-26 14:59:57  
       其实,拿到一篇教材,每个人的想法是不同的,自然教案也是千姿百态的。同一篇教材,窦老师用丰富的课堂活动来体现,而于永正老师则体现了他的简单而实在,对于我们年轻教师来讲,也许于老师的简单实在更容易我们去学习。
       但是,我认为窦老师在设计她的教案时,也不是凭空把学生定位定得那么高的,也许她认为她的学生是能够解决她所需要他们解决的问题的,毕竟她也会考虑到课堂效果,我想教学不仅是因材施教,也要因人而异。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Re:评窦桂梅老师的两个课例(推荐)紫色飘渺发表评论于2006-8-26 14:58:52  
窦桂梅老师的语文课堂上,所体现了三个特点: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林润生老师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当然,每个人对于提堂课的好坏有着自己的评判标准,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不得不佩服林老师分析的透彻与自己独特的见解。但当细细品味窦老师的课堂后,我们不难发现,她的课堂强调学生的阅读与体验,通过阅读教学实现学生的真正阅读。在教学中,阅读课成为了学生自我表现的地方,成为了学生讲故事的地方,成为了学生观点碰撞的地方,成为了学生精神成长的地方!此外,注重读的声音、读的形式、读的技巧,更重视学生的内心。我们读书是读给自己的,读的是自己的感受,并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好听、动听。窦老师面对真实的学生,用真切的行动在每天生活的课堂里演出一幕幕活剧,用真诚的话语在每天生活的课堂里播撒一颗颗爱心的种子,用真挚的感情在课堂的每一分钟创造爱的永恒。用真实的心灵在课堂四十分钟里体验生命的增值和律动。超越不是脱离,体现的是教师文本把握的深度。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Re:评窦桂梅老师的两个课例(推荐)赵丽霞发表评论于2006-8-26 14:58:49  
       其实,拿到一篇教材,每个人的想法是不同的,自然教案也是千姿百态的。同一篇教材,窦老师用丰富的课堂活动来体现,而于永正老师则体现了他的简单而实在,对于我们年轻教师来讲,也许于老师的简单实在更容易我们去学习。
       但是,我认为窦老师在设计她的教案时,也不是凭空把学生定位定得那么高的,也许她认为她的学生是能够解决她所需要他们解决的问题的,毕竟她也会考虑到课堂效果,我想教学不仅是因材施教,也要因人而异。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Re:评窦桂梅老师的两个课例(推荐)紫色飘渺发表评论于2006-8-26 14:58:08  
丁俭芬
窦桂梅老师的语文课堂上,所体现了三个特点: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林润生老师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当然,每个人对于提堂课的好坏有着自己的评判标准,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不得不佩服林老师分析的透彻与自己独特的见解。但当细细品味窦老师的课堂后,我们不难发现,她的课堂强调学生的阅读与体验,通过阅读教学实现学生的真正阅读。在教学中,阅读课成为了学生自我表现的地方,成为了学生讲故事的地方,成为了学生观点碰撞的地方,成为了学生精神成长的地方!此外,注重读的声音、读的形式、读的技巧,更重视学生的内心。我们读书是读给自己的,读的是自己的感受,并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好听、动听。窦老师面对真实的学生,用真切的行动在每天生活的课堂里演出一幕幕活剧,用真诚的话语在每天生活的课堂里播撒一颗颗爱心的种子,用真挚的感情在课堂的每一分钟创造爱的永恒。用真实的心灵在课堂四十分钟里体验生命的增值和律动。超越不是脱离,体现的是教师文本把握的深度。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Re:评窦桂梅老师的两个课例(推荐)语文教研组发表评论于2006-8-26 14:54:24  
佐佐
一、课例的课堂特征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失度
       “在《晏子使楚》的课例中,不是深入三次对话,初步感受晏子的能言善辩和维护祖国的尊严,初步感受语言的逻辑力量,而是离开文本或只是抓住文本的细枝末节,和引进其他课程资源,然后进行或是过度或是随意的发挥,探讨晏子审时度势的智慧,探讨外交官的能言善辩与国力之间的关系,与国家尊严的关系。这些议题,就是成年人探讨起来也是费时费力的。而,这是六年级的课。”坦白说,如果让我们的学生来说的话,肯定是不会有这些学生说得好,但这些学生既然有这样的知识积累,窦老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适时点拨引导,也是未尝不可的。当然,他的教学目标如果能够将层次分得稍微清晰些,照顾到普通学生和拔尖学生的差异就更好了。
(二)、关于教学内容的失限
“此次课程改革强调学科融合和目标多元,对此不恰当的理解导致了一个普遍的现象,语文没了语文味,语文被过度拓展。”语文被过度拓展,其表现是内容的无限扩展。窦老师的课堂特色之一就是延伸较多较远。这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常说 以本为本,如果过多延伸,学生读书自我感悟的时间必然减少,整个被老师牵着鼻子团团转。当然也有部分基础非常好的学生会从老师的引导中有所发现。这是一个比较难把握的度。
(三)、关于语文学习的失底
“语文学习的失底,指的是在语文教学中,没有扣紧教科书文本学习,没有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关于识字和写字,如果一个学生上了六年的学,还不能自己完成识字写字,岂不是贻笑大方?词语的理解也应该在课前预习时自主完成,个别语言文字训练点则可以在课中扣住,展开教学。总之形式多样,不必拘泥。至于说逻辑思维的训练只要学生能通过那几组关联词语感受到就可以了,也不必太过明显。
二、关于课例的课堂本质
“一是过度的预习,如,《圆明园的毁灭》课前,学生除了预习课文,还要阅读《雨果的信》(1300多字),还要自己查阅有关圆明园的资料;《晏子使楚》课前,学生除了预习课文,还要阅读教师提供的《胯下受辱》《狼和小羊》《三个文言句子》等三则材料。二是教科书文本的过度解读,因为对人文性的挖掘在学生的认识水平之外,老师只能步步牵引,学生亦步亦趋。三是课外课程资源的喧宾夺主,在一些主要教学环节中,很难分清哪是教科书文本的解读,哪是用来帮助解读教科书文本的其他课程资源。”此观点不敢苟同。众所周知,我们国家的学生之所以学了许多年的语文,却还写不出象样的文章 ,研究表明,阅读实质是一个人必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是一个民族强大的最简单、最科学、最经济、最快速、最富有持续性的方法。哪个民族与读书为友,哪个民族就是强大富有的民族,这是一个真理。据此,我们就可以想象到中小学的读书是多么重要。老师给学生补充材料只是第一步,最好的应该是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比老师的更全面。老师引导学生的解读和想象也只是第一步,应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读书的方法,就要这样读:边读边想,边读边品。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Re:评窦桂梅老师的两个课例(推荐)张君发表评论于2006-8-26 14:51:32  
  
对窦桂梅这名,早就详熟。先前,对两个课例只是欣赏,总认为完美,高尚,从没产生过批判心理。看了课例评价,让我思想变得复杂了些。有了另类思绪,对语文教学再此产生思考:语文,教什么,怎么教。语文教学,要围绕目标而行,目标是方向,是航标。当然,目标应该是发展的。
个人认为,前阶段语文教学存在的弊端之一,重视人文,而对语文基本知道技能教得少,缺乏了一定的训练意识,造成目标的偏失。听过两次次窦桂梅的语文教学,被她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陶醉,被她高超的扇情、课堂对学生的人文熏陶而感染。读到此评价,让我认识到教师学习课标的重要性。小学分三个学段,各学段教学要求相互衔接但有所区别,语文老师对这些细微区别应做到心中有数。
弊端之二,课堂有丢文本的现象。确实,有些教师有时考虑的拓展内容不少,有多多益善的想法,认为都给学生信息,乃“大语文”观,对学生把握不透,对课标认识肤浅,所以,课堂往往看似容量大,实质的收效甚微。评价中例举的过度的预习,我就有同样想法,毕竟,我们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预习当然有限。尤其我们的平常课,学生不可能对本文有如此深入的预习。因此,我们更多的是需要思考常态下的课堂教学。
关于语文课堂的训练,个人认为,象特级教师于永正、贾志敏的阅读课,字词句等“训练”扎实。
当然,窦桂梅老师的课,毕竟还是充满个性,她的主题教学思想,她的对教材的深读等,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一学,琢磨、消化。
感言:学习无止境。我们是平常人,更应该多多学习。网络,为我们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惟有学习不止,方能赶上时代的需求。我们在学习时,可要批判地吸收,了解我们的学生已达到了什么程度,想想该教些什么,寻找适合学生、适合自己的方法,方是学习之道。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Re:评窦桂梅老师的两个课例(推荐)语文教研组发表评论于2006-8-26 14:49:56  
  
(孙建芬)  读完窦桂梅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实录后,深深的佩服她的教学风范。窦老师对教材本身的把握可谓是尽善尽美。在“走进圆明园”这一重点环节的设计中,她先是引导学生通过读、说充分体会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在学生为当年的美伦美幻所沉迷、陶醉时,话锋一转,切入圆明园的毁灭。强盗的行径,国宝的损毁,在学生心中掀起了巨涛狂澜。窦老师在处理这些环节时,处处紧扣教材,关联词语的处理、重点词句的体会,无不恰到好处,让人叹服。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仅仅是艰辛的付出,还有勤奋的积累,再加上不断的学习,探索,升华,再积累,再总结,再升华。相信会有更大的收获。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Re:评窦桂梅老师的两个课例(推荐)语文教研组发表评论于2006-8-26 14:46:29  

(陆蕙芳)窦桂梅老师是我一直佩服的语文老师。今天又一次看了窦桂梅老师的课堂实录,敬佩她的厉害。窦老师的课是以弘扬人文性为己任的。但不同学段对人文性的理解程度的要求是不同的。教学的最高目标是什么?无非是“立人”二字,使学生在这个世界上站立起来,透过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在语言文字的环境中站立起来。窦桂梅的课,不论是识字、读句、交流、品赏、引导、启发……无不是在“立人”二字上下功夫,所以可贵。曾经听过窦老师的讲课,她的课一层层娓娓道来,给人的感觉,是海浪般的涌起,大气磅礴,然而不乏灵敏细腻。听窦老师的课,倾听她的话语,深深的被吸引住,那是心灵的呼唤。爱的奉献。试想一堂课上完,我的学生得到什么?我又给学生带来了什么?窦老师的这两堂课无疑是成功的,因为她是用她的爱心赢得了学生,用她的真情感染了学生。学生不但喜欢她上的课。也更爱学习了。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Re:评窦桂梅老师的两个课例(推荐)水天一色发表评论于2006-8-26 14:40:06  
  人格语文总是弥漫在生活的角角落落,溶解于心灵的一呼一吸。然而,“学科中心”“教材本位”导致传统的语文教学视野愈益窄化。这一方面,窦老师的实践无疑是有着开拓性意义的。在学生、教师、文本间经历了一番深刻的对话后,她引入了圆明园毁灭的真实史料如:皇帝因为外国使者不行跪礼而斩来使,由此激怒了外国人,导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并且是大诗人龚自珍的儿子龚橙带路。火烧圆明园之后皇帝为了复仇反而损失了150万公顷的领土,把学生引向了另一番广阔的天空:看了这些词条,你的自豪、愤怒仅仅停留在对外国人身上?由此引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怎么正确对待历史,怎么面对历史做反省、反思?都说语文是人学,是精神之根,此时此刻,在这种既广远又深沉的超越了教材的学习中,孩子们在认识获得推进的同时,灵魂不也得到了洗涤吗?就这样,窦老师犹如一位向导,更是一位朋友,伴着孩子们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关于“圆明园”的感悟,乃至关于诸多人生、历史的话题,都将伴随着大家一道慢慢走远。——这就是语文的力量! 这才是语文,这才是新课程!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Re:评窦桂梅老师的两个课例(推荐)俞海燕发表评论于2006-8-26 14:36:39  
近几年来,全国涌现出了许多优秀青年教师。在最有影响的青年教师中,窦桂梅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有人这样评价她:“窦老师把激情灌注到整个课堂,使课堂像一条奔腾向前的大河,时而蓄势待发,时而汹涌澎湃,时而舒缓有致,我们仿佛和她以及孩子们一起登上她的激情之船,开始了激情之旅,观赏和领略到一派激情之光”。对此我深有同感。从窦桂梅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中,充分可以感受到窦老师的课是用激情燃烧自己,点燃学生,把整个课堂烧得沸水腾腾;老窦师的课是用智慧引领教学,把学生带入了语文学习的智慧高地,智慧的光芒在课堂上熠熠闪烁。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化,肯定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出现许多新矛盾,在前进中还会碰到许多新困难。窦老师的两个案例中,即使存在着某些不足,但自有她的特色,值得我们学习。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Re:评窦桂梅老师的两个课例(推荐)语文教研组发表评论于2006-8-26 14:33:56  
周见孙:
阅读了福建省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林润生老师《评窦桂梅老师的两个课例》一文,耳目一新的同时觉得还是应该全面的看待。
窦桂梅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和《晏子使楚》,确实具有一定典型性,我听过她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其容量之大,内容之深,让我惊讶。在窦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的课例中,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初步感受圆明园的辉煌,又引进课程资源尽展圆明园的辉煌;引进课程资源深入圆明园的毁灭的具体过程,让学生进行角色换位体验,想象自己假如就是当时的皇帝、大臣、士兵,会怎么做。说实在的,当时也觉得那课好,虽然孩子被千、牵得多了点,但它毕竟还是在孩子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的课例,这一点我现在还是赞同的。
文章还说“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传统的满堂灌已经成了过街老鼠。但打着人文性旗号的满堂灌却未引起警惕。窦老师的两个课例中,就体现了满堂灌和教师牵引课堂。一是过度的预习,如,《圆明园的毁灭》课前,学生除了预习课文,还要阅读《雨果的信》(1300多字),还要自己查阅有关圆明园的资料;《晏子使楚》课前,学生除了预习课文,还要阅读教师提供的《胯下受辱》《狼和小羊》《三个文言句子》等三则材料。在辨析中使教学操作更趋合理。课外课程资源的喧宾夺主,在一些主要教学环节中,很难分清哪是教科书文本的解读,哪是用来帮助解读教科书文本的其他课程资源。”“课外课程资源的喧宾夺主,在一些主要教学环节中,很难分清哪是教科书文本的解读,哪是用来帮助解读教科书文本的其他课程资源”这一点,我觉得有些赞同,课外资料确实太多,只适合优生学习。但我认为,这样的学习方法也是值得渗透的,长期训练,孩子的自学能耐定会大步提高。
窦老师的课是好课,无可否认,对这类教材这样处理可以。但我们听者,要取其精华,用以适当的地方,不可机械照办,这模式的可操作性差,我就试过,学生和我都难以接受,还是那句话“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毕竟窦老师只有一个。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Re:评窦桂梅老师的两个课例(推荐)何静娟发表评论于2006-8-26 14:31:38  
窦老师的《晏子使楚》一课,开篇由为什么“矩”字多一点激发学生思维,引出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晏子,进而由学生所知道的关于晏子的故事引出本课所要讲述的晏子使楚的故事,整个导入的过程自然流畅而又不着痕迹。随后,她又通过学生在读课文时进行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找出了课文中所包含的三个小故事,借助这三个小故事来组织教学,但又不仅仅停留于这些故事,而是引导学生通过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来挖掘人物内在的性格、精神。进而引导学生讨论一些课本以外的内容。窦老师的教学技巧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非常出色的,在教学风格及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她与于老师、沈老师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风格,窦老师比较注重对教材的拓展和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引导,而于老师、老师则更注重文本,以课文为基础,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文本所表述的。这两者很难说孰优孰劣,只是教学理念不尽相同,各有千秋吧!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Re:评窦桂梅老师的两个课例(推荐)语文教研组发表评论于2006-8-26 14:30:50  
  
新同学  好园丁
陈杏芬
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期盼着自己能有出色的表现,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赞美。窦老师的两个课例中,因为是新同学,学生不知老师底细,所以,那些学生和所谓的"差生"都充满了希望。他们积极地改变着自己的形象。此时,老师耐心的教诲,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心存希望,这是多么地重要啊。希望,是一股巨大的力量,是一盏夜航的明灯。作为特级教师,理应给学生一个诱人的希望,一份美丽的期盼,让他们昂首阔步地迈进在学习、生活的征程上。
我敬重窦老师的执着和探索精神,佩服她的才气。我针对的是某种现象。本着对新课程负责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态度,坦率地表明了我对窦老师课例的态度。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Re:评窦桂梅老师的两个课例(推荐)语文教研组发表评论于2006-8-26 14:28:21  
窦老师的课调动了各方面的教育资源,信息量很大。课内与课外,教师与学生,教育与社会,都打通了。课上得没有通常语文课那种“匠气”,那种“隔”(封闭)的感觉。教师对学生的各种不同意见态度也是开放的。窦老师很善于提出有张力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这两堂课无疑是成功的,因为她用她的爱心赢得了学生,用她的耐心感染了学生,用她的真心征服了学生。一节课上得好与坏,标准应该是了解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了多少。
郭芳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Re:评窦桂梅老师的两个课例(推荐)语文教研组发表评论于2006-8-26 14:27:26  
俞敏
        读了林润生的《评窦桂梅老师的两个课例》,首先佩服他打破常规的勇气和对新课程负责的态度;其次提出的三个缺失,即教学目标的失度,教学内容的失限,以及语文学习的失底,在仔细看来也是不无道理的。
     尽管两篇课文自己都没有自己研究过,但文章中用表格比较的这种方法还是让大家一目了然的。如比较窦桂梅和于永正老师上的《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目标。对于课文内容的学习,窦老师用的是“深入理解圆明园的毁灭和辉煌,探究灭亡原因。”而于老师是“初步感悟圆明园的毁灭和辉煌,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一比较就,一个是“深入”,一个是“初步”,层次上就存在了很大的区别。那么,对于这篇文章,到底要学生学会或者体会到什么呢?课标规定的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窦老师所定的目标的确偏高,部分已经违背了课标。要探究圆明园灭亡的原因, 对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真是有点不知所谓了。
    从这篇文章上,我体会到立足基本的重要性。基础不扎实,很难去超越。就像起房子,地基没有打稳,如何造得起来呢。“回到文本,回到文本的细节,回到文本的血脉,回到文本的意义场。”我们只有回到自己的教材中去,多研究,多思考,才能去扎扎实实地教好语文,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语文。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Re:评窦桂梅老师的两个课例(推荐)语文教研组发表评论于2006-8-26 14:24:30  
  
语文教学的深度
(液化)
从特级教师窦桂梅所执教的《晏子使楚》、《圆明园的毁灭》两篇课文的教学过程来看,她更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比较)挖掘,要求语文教学要有深度。她的课堂处处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与渗透,在教学流程上,我们感觉到这种渗透是理性的,也是很有技巧性的,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好地理解教材,从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理解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信息。愚以为,语文教学应该要有深度,但这种深度并不能是教师的一相情愿,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谈认识,而是从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与思考的能力设计并体现语文教学的深度。所以——
语文教学的深度应该与“温度”相结合。学生由于受个人因素的限制,在课堂学习中必然会有诸多的思考缺陷甚至是错误,教师对这样的学生就应该予以充分而耐心的关心,让学生在教师关心的过程中能真正地感受到教师所传来的温馨温度。
语文教学的深度应该与“工具”相结合。语文教学应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在不同年龄年级的学习阶段,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对小学生来说,更要注意工具性的一面。一味地强调语文教学的深度会让很多学生在学习中迷失方向。
语文教学的深度应该与文本相结合。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特点,有的注重思考的深度,有的侧重于知识的介绍,有的强调情感的抒发……教师在理解并处理教材的过程中就必须很好地把握住教材的特点,从文本的实际出发来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不能把每一篇教材都设计成思想的教学课。。
总之,语文教学应该有一定的深度,有了深度,能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进行很好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Re:评窦桂梅老师的两个课例(推荐)小篮筐发表评论于2006-8-26 14:14:33  
让心灵做主,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匡惠亚
看了这篇文章的第一感受就是佩服这位林老师的钻研精神,他不是一味地跟随大流,而是对身为特级教师窦桂梅的课表示了质疑,并且指出了她在课堂教学上存在的缺失:即教学目标的失度,教学内容的失限,以及语文学习的失底。由此让我也有深刻的教育。
任何的人都不可能永远正确,也不可能一直永远成为我们学习的对象,面对其正确的,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可以借鉴,学以致用,而对其错误的东西,我们可以反思其错误之处,错误的原因,今后该怎么把握。这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人永远在学习,反思中成长。
在这个评的课例上看,让我也学习到了怎样来正确地评析一堂课,由以前的朦胧、囫囵吞枣地、大概地说一说对一堂课的认识和感受,到现在明确地、正确地、客观性地、有学习性地、探究地认识一堂课。这里给了我一个范例。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Re:评窦桂梅老师的两个课例(推荐)戴丽发表评论于2006-8-26 14:03:06  
语文课要上成什么课,各个时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地,有的人语文课着重”语“,也就是让学生谈感受,谈见地,有的人语文课着重”文”,也是时时处处地围绕课文。其实,我认为,不管是“语”也好,“文”也好,“语文课“是以“教材”为桥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进行沟通,进行渗透。重的是以人为本。课上得好与坏,衡量的标准应该是怎样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的更好更多。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Re:评窦桂梅老师的两个课例(推荐)许浩发表评论于2006-8-26 14:00:01  
    对窦老师与于老师,一个是"深度"引领,一个是"简单"而有内涵,他们勇于探索,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们俩一直都是我最敬佩的特级.但对于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真正起到引路作用的还是于永正,他的简单语文,带着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汉语言文字的魅力,从孩子的思维经验入手,应该说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路子.在课堂上听于老师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感动.尤其是对后进生的引导与帮助,在于老师的课堂上,特别注重对后进生的启发,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这对新课标提倡的面向全体来说,是应该推广的.而窦桂梅的课堂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激情如火一般,给学生和老师带来一种震撼.应该是让学生终生难忘的.正如有老师说的:老师能带着学生走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
虽然我们学不来,但应该容许其一枝独秀.创新者不易!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Re:评窦桂梅老师的两个课例(推荐)成愚发表评论于2006-8-26 13:57:24  
窦桂梅老师是我一直佩服的语文老师。曾经听过她的讲座,那滔滔不绝侃侃而谈的气势,那眼神,那表情,那动作,让我感觉到,一位出色的语文老师,多棒。       今天又一次看了窦桂梅老师的课堂实录,心中更是无限感慨。真是厉害,你看她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人生的价值,付出了多少的心血。她付出的代价得到了体现。她的成功,有她的志存高远、一览众山的学术境界,有她坚忍不拔、滴水穿石的学术毅力,有她才华横溢、才思敏捷的学术禀赋,有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学术豪情,也有她兼容并蓄、博取众长的学术智慧。但聆听窦老师的课,倾听她的话语,更多的是被一种激情所感染,那是情的涌动,心的呼唤。       这两堂课无疑是成功的,因为她用她的爱心赢得了学生,用她的耐心感染了学生,用她的真心征服了学生,用她的才情、智慧、魅力感染了学生。        作为人生启蒙者的小学教师,面对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不管是“聪明的”,还是“愚笨的”,你又怎能准确说出谁才是未来的栋梁之才呢?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教师的态度和对学生的教育,将会影响每个学生的一生。     “爱”是使所有孩子成长的最肥沃的土壤,“爱”又是孩子心中最美好的种子,播种爱的人,必定是心中有大爱并且最懂得爱的人。我希望我自己,当一天的工作结束时,能问问自己:“学生今天得到了什么?学生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给学生爱了吗?”   

●凤凰语文网教学论坛的评论

认识林老师是偶然的一次聊天,感动于他对教学事业执著和热爱,感谢他一直以来对天鹅的鼓励帮助和指点.这文章,被刊发在<小学教学设计>第6期(刊发的稿子可能稍有改动).其实这文章我一直想转到这里让大家学习,但为诚信之故,今日转来.
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的思考和交流.
因为我爱,所以我快乐!

2006-6-10 20:21:00

天地不仁


等级:临水望客
文章:57
积分:109
注册:2006年5月7日
第 7 楼
  

     佩服林老师独到的见解。
     想起了高林生老师的话——目标要整合,教材要钻研,训练要扎实,拓展要有度。

2006-6-10 21:08:00

思想的天鹅
老师的文章没有提出什么新见解。
窦的课堂精髓是——思想。
怎样让学生拥有思想,窦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尽管还不成熟,但在思想普遍缺失的当下,其功至伟!

2006-6-11 11:57:00
荆棘鸟


等级:闲适钓翁
文章:5272
积分:6088
注册:2004年10月10日
第 12 楼
  

以下是引用柳隽在2006-6-11 11:57:00的发言:
窦的课堂精髓是——思想。
怎样让学生拥有思想,窦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尽管还不成熟,但在思想普遍缺失的当下,其功至伟!
我同意柳老师的观点.
我听过玫瑰的<晏子使楚>,当时自己感觉很震撼,没想到语文课能上到这样的深度!学生的感悟和回答让我们在场的老师都为之喝彩!我觉得玫瑰在这节课上对"尊重"二字的诠释该会让孩子们和在场的老师们铭记一辈子!
那节课,让我想起这样一句话:"教师能走多远,才能领着孩子走多远!"或许她所做的,还没有达到"完美"的程度,但语文课堂,永远是遗憾的课堂.不管怎样,至少玫瑰这样去做了.
一家之言,或有偏颇.
传说中有一种鸟/它一生只歌唱一次/为了唱出胜过夜莺的歌/它把自己钉在最尖最长的荆棘上......

   

对照两个帖子看荆棘鸟的思考,左右在摇摆。看来理不辩,不能明。
另一个帖子是在张祖庆关于落地麦的课堂解读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11 14:51:53编辑过]
有空陪我来唠嗑:sixiang.35e.net

2006-6-11 14:50:00

荆棘鸟


第 14 楼
  

以下是引用思想的天鹅在2006-6-11 14:50:00的发言:
对照两个帖子看荆棘鸟的思考,左右在摇摆。看来理不辩,不能明。
另一个帖子是在张祖庆关于落地麦的课堂解读里。

呵呵,天鹅是看到我两次提到的"深度"吧?我觉得并不矛盾啊?我们并不反对对课文"深度"的挖掘,只是不要为了怕自己没有"深度"而拼命去"挖",单纯地希望自己的课有"不一样的精彩",能"出人意料",能"人无我有",能"标新立异"...(这是麦子的<伯父>给我的启示.)
但课文该有的"深度"我们还是要去“挖”的吧?
拙见,还望天鹅不停地提醒、督促我的思考!十分感谢!
传说中有一种鸟/它一生只歌唱一次/为了唱出胜过夜莺的歌/它把自己钉在最尖最长的荆棘上......

  

让语文课堂充盈思想的张力
杨再隋曾说:“有遗憾的创新永远高于无缺陷的平庸。”以创新的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教师教学思想的体现,更是直抵儿童心灵的教育,是孕育精神灵光的教育。这种教育的创新可能会有很多的遗憾,但是它永远高于无缺陷的平庸!因为这样的课堂每一个角落都充盈着师生思想的张力,充满文化的气息。这样的课必将渊源流长……
杨再隋曾说:“有遗憾的创新永远高于无缺陷的平庸。”以创新的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教师教学思想的体现,更是直抵儿童心灵的教育,是孕育精神灵光的教育。这种教育的创新可能会有很多的遗憾,但是它永远高于无缺陷的平庸!因为这样的课堂每一个角落都充盈着师生思想的张力,充满文化的气息。这样的课必将渊源流长……

2006-6-11 16:44:00

清灵飞凤


以下是引用思想的天鹅在2006-6-10 20:21:00的发言:
认识林老师是偶然的一次聊天,感动于他对教学事业执著和热爱,感谢他一直以来对天鹅的鼓励帮助和指点.这文章,被刊发在<小学教学设计>第6期(刊发的稿子可能稍有改动).其实这文章我一直想转到这里让大家学习,但为诚信之故,今日转来.
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的思考和交流.
请查看Article_Show.asp?ArticleID=7814
希望第一时间查看林润生老师的论文,请访问http://www.vastman.com
没有看过窦老师的那两个课例老师可以跟帖留下电子邮件或者联系QQ:27805986:
1、窦桂梅.残柱前的凝思——小学语文《圆明园》教学实录.教育科学论坛[J].2004(11):45-51.2、窦桂梅.阅读尊严——我教《晏子使楚》.人民教育[J].2006(2):35-4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11 21:05:49编辑过]

2006-6-11 20:49:00

华言渺语


等级:春江载友
文章:117
积分:280
注册:2005年11月24日
第 19 楼
  

在没有搞清什么是语文的时候谈语文或许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语文的两性关系被赋予了浓厚的中国特色。
还是更名为“汉语”或“国文”吧?

2006-6-12 07:51:00

水天一色色


等级:临水望客
文章:66
积分:159
注册:2005年12月20日
第 20 楼
  

以下是引用思想的天鹅在2006-6-10 20:09:00的发言:
新课程语文,我们怎么才能爱你
——评窦桂梅老师的两个课例
以  前现代的语文教育理念去评析后现代的语文课堂实践,滑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12 9:27:03编辑过]
dvbbs
收藏本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 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交流
凤凰语文论坛 → 凤凰语文教育论坛 → 教学论坛 → [推荐]强力推荐:评窦桂梅老师的两个课例
您是本帖的第 2095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推荐]强力推荐:评窦桂梅老师的两个课例
蓝冰儿夭夭


等级:春江载友
文章:146
积分:267
注册:2006年2月14日
第 21 楼
  

以下是引用华言渺语在2006-6-12 7:51:00的发言:
在没有搞清什么是语文的时候谈语文或许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语文的两性关系被赋予了浓厚的中国特色。
还是更名为“汉语”或“国文”吧?
    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只不过被不计其数个哈姆雷特赋予了不计其数的语文理念,属于内涵和外延的关系吧。但万变是不能离宗的。刚看到孔庆东的文章《语文就是你自己》很有意思的
  看到天鹅对林老师的介绍,深为他对语文的执着和热爱而澎湃。但不好意思,对他文中的 观点不能首肯。我个人认为,窦老师在《晏子使楚》一课中的教学目标设定很具有时代气息,很有思想。偶以为,一个出色的外交官本身就肩负着爱国,为祖国荣誉而战的使命!她已经把爱国的思想预定在目标里,只能一个“失”字了得?
  语文是该注重倡简还是注重深度的问题,让我想起了革命征程里的左倾和右倾。好象我们时时会走极端主义的路子?一如我们的语文朗读,该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呵又想到一广告语,简约而不简单!是不是要依文本,依学生学情适时而定!
  就这两节课而言我支持  深度
  呵呵  见笑了  胡语来着
  

2006-6-12 11:09:00

蓝冰儿夭夭


等级:春江载友
文章:146
积分:267
注册:2006年2月14日
第 22 楼
  

岂能一个“失”字了得?啊  不好意思打错了。
   关于林老师的  思想, 不知思想的天鹅会怎样思想?呵

2006-6-12 11:14:00

张辉


等级:版主
文章:1414
积分:1866
注册:2004年3月25日
第 23 楼
  

窦桂梅的“为学生一生奠基”中谈到大量积累,开阔视野,多参加辩论,看《焦点访谈》,写评论等都是很值得借鉴的。不能一棒打死噢。
另外,关于拓展的度,这个度至今还没有谁拿出个量表吧?
再说,她的探索有没有价值,我们说了不算,她实验班的学生质量如何,是最能说明问题的。
如果我们认为学生接受不了,反而学生学得很好,那说明她的探索是有益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12 13:48:10编辑过]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2006-6-12 13:44:00

张辉


等级:版主
文章:1414
积分:1866
注册:2004年3月25日
第 24 楼
  

《课标》是人制定的,教材是人编写的。难道就没有疏露之处吗?如果没有,为什么在不停地变?而变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勇于探索的一线老师在努力,寻找“规律性、真理性”的东西。
第 26 楼
  

"深度"可以,但要"适度",对学生来讲,跳了三跳而未能摘到果子,其结果必然灰心丧气,这必然会影响他们对语文的感情,这可犯了语文学习的大忌了.
玫瑰的课堂是有效的,还是属于一种教师的课堂"作秀",应该从她授课对象的反应来判断,而不应从分析她是否违反了新课标的某个理念或某个权威的理论学说的角度来判定.

2006-6-12 15:46:00

芮建民


等级:版主
文章:548
积分:773
注册:2005年9月7日
第 27 楼
  

我们首先得了解小学生的思维有多深度,如果,以我们的深度挖掘和解读去强加给学生理解,那无疑是让孩子们早熟!


转贴  有感于崔峦老师一句话
[ 作者:蒋军晶 |
崔峦老师在全国小语会成立25周年庆祝活动中说了一段告诫大家要终身学习的话。我愿意断章取义地将其中一句话提取出来:不是所有名师的教学都是好的,不是所有赏心悦目的教学都是成功的。  我们知道,一句话的意蕴是否深厚、内涵是否丰富、冲击力是否足够强大,有时候不在话语本身,而在于说这句话的人。作为人教社小学语文室主任,崔峦老师说,有的名师教学并不好,有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并不成功。他的身份与地位给了这句话更多申发和思考的可能。尤其是后半句,赏心悦目的教学不一定是成功的教学。他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他指的“赏心悦目”仍是指那些唱唱跳跳表面热闹的课吗,还是有更深的意味和指向?   因为崔峦老师说一句留半句,没有指名道姓举出实例对这句话加以佐证,所以,这句话避免不了“谬种流传”的命运。很多人都在按照自己的理解把一些名师与这句话的反面典型对号入座。这种仁者见仁智者见者见智的理解让一些老师“恍然醒悟”,同时也让一些老师步入更大的误区。   其实崔峦老师这句话我深以为然,我很想举例说明。但是目前我还不敢。原因有点,一是我对自己的专业素养没有足够的自信;二是做人要厚道,那些名教师殚精竭虑想方设法让自己的教学“赏心悦目”可能也是情非得以并非出于本意,这一点我甚至可以说有切身体会;三是我怕我刚一开口绝大部分老师就站出来说“你站着说话不要疼”“你吃不到葡萄吃葡萄酸”“有本事你上去试试”,我怕老师用一种简单但杀伤力很强的反问逼问得我哑口无言。  这一年,我确实很苦恼,我出去听课,感受跟越来越多的老师走向不同的两极,他们认为“不出彩”的,我觉得挺好,上课不就是这样吗?他们认为出彩的,我觉得有问题,甚至有大问题。   我希望是我出了问题。真的。崔峦老师原话:   第四,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21世纪人类已进入学习型社会。有专家预计人类知识总量在30年内翻三番,每10年翻一番,知识更新周期为3—5年。一般人放松学习就会落后,教师更是如此。只有不断地学习,思想才不会落伍,知识才不会陈旧,思维才不会僵化,教学才不会因循守旧。我们还要不断地向实践学习,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别人的教学经验,要善于思考,善于分辨。不是所有名师的教学都是好的,不是所有赏心悦目的教学都是成功的。看课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诸如,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学生学到了什么?语文训练的价值体现在哪儿?有哪些环节很好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地学、教师有效地导?这一课的教学过程对改进自己的教学有什么启发(包括经验和教训)?此外,还要向自己学习,要养成进行教学反思的习惯,及时小结教学的利弊得失,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做一个教学上的有心人、明白人。这样,教学一定会不断进步,自己一定会迅速成长。  
  

2006-6-15 16:19:00

  
等级:临水望客
文章:73
积分:222
注册:2004年12月3日
第 39 楼
  

是的
对玫瑰的课我们学不来,但不能因为学不来就一味否定
对窦老师与于老师,一个是"深度"引领,一个是"简单"而有内涵,他们勇于探索,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们俩一直都是我最敬佩的特级.
但对于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真正起到引路作用的还是于永正,他的简单语文,带着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汉语言文字的魅力,从孩子的思维经验入手,应该说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路子.在课堂上听于老师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感动.
尤其是对后进生的引导与帮助,在于老师的课堂上,特别注重对后进生的启发,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这对新课标提倡的面向全体来说,是应该推广的.
而玫瑰的课堂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激情如火一般,给学生和老师带来一种震撼.应该是让学生终生难忘的.正如前面有老师说的:老师能带着学生走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
虽然我们学不来,但应该容许其一枝独秀.创新者不易!
一点浅见!
  (转贴) 温儒敏教授的报告,对我们一线教师很有指导意义,值得大家思考。在此,与同行共免。
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于9月23日在宁夏“人教社全国高中语文课标、教材、教学研讨会”上,作了题为《对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的专题报告。我非常有幸的聆听了温教授的报告,感受良多。在实施新课改进入到了一个艰难阶段,在不少教师都在徘徊、苦恼、无助的时候,温教授的讲话像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了前行的路。温教授从“高中语文教学的定位和功能”、“要为语文减负”、“课改之后的教学与高考”三个方面,深入浅出的谈了他的思考。这些观点,很值得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好好学习。  以下是我的笔记整理,未经温教授审阅与同意。但希望拿我的笔记与大家分享,相信温教授能体谅我的用心。 
 新课改走了一段,举步维艰,课改很困难,但大方向应支持。可以退两步走一步。我当初见到课改,有看法,认为观念靠前;对新课标,欣赏拥护,但保持一段距离。现在,更多的是支持课改。  新课改不是海归派头脑一时发热做出来的。改革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多年问题的积累,要改。另一方面,已经走出去了,不能回头。要抓住一个机遇,对中学语文教学有一个比较大的改革。  总的来说,四省先走一步,有好处,会艰难,但好。等待,是一种短视行为,消极了。不如借机会,看看哪些地方应该改。  积极推进,不是天翻地覆。新课改不是对旧有的格局的摧毁,而是改进。  对语文教学,我有一些具体的想法:  一、语文教学的定位和功能  高中语文新课改,推开之后,头脑要清醒,步子要稳。不赞成过分的人文化改革而弱化、减少或忽略工具性。二者要均衡,很难,但功夫就在此。定位要清楚。  新课改要尊重学校的选择,怎么办,不能行政命令。中国太大,要考虑国情。研究者更要关注县一级和下面的普通中学,中等偏上一点的学校,是教材要考虑的,重要的理念是照顾更多的学生。另外,绝大多数的人并不是搞文科的,更不说是搞语文的,教语文就要考虑基础教育,即公民教育,不是专业教育。公民的语文要求是什么?这是多数人的利益问题,要考虑。主要是读写能力,特别是阅读能力,包括信息处理能力。这是一个重要的定位。也许可以说是民本主义,平民思想。有了明确定位,课改就有了针对性。  多数公民,学生读完高中,学语文目的是什么?先是谋生,然后才是素养、人文。如同家庭,先要温饱,然后才能购买其它。先要考虑谋生,才能再来审美。  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是有分工的。新课改可能要求人文性突出,人格培养,这是一个策略,以往淡化了。可读写能力实践性强,要反复训练。  我们不害怕提训练。学语文并不都快乐,能有30%的人感到快乐就好。训练是辛苦的、艰苦的。语言训练本来就辛苦。训练也不可能都是个性化的。有学习、教育的规律,也有基本规范。把语文的功能无限扩张,到时可能会害了语文。  二、要为语文减负  减轻语文本身沉重的负担,减轻教师、学生的心理负担。别老想通过语文来解决诸多的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如语文之外的人生观、审美、爱国主义等。语文的负担太重。语文偏重对文字的感觉,不可能解决人生观的问题。如一个人的宇宙观、空间与时间感,是会影响人生观的,可物理并没有要求要承担人生观的教育。语文教学不能扩大语文以外的功能,加重负担。如果社会道德低下,人文精神失落,简单地归结为教育,这是不对的。不能扩大教育的功能,更不能扩大语文教育的功能。人文性,是在语文教育的基础上来实现的。  应试教育,不是教育部定的。中国人适合搞应试教育。台湾的大学相当多,常年招不满,100%以上的高中生可以入学。但台湾人补习多,非上台大等名校不可。韩国也重视孩子考大学,收入的30%投入孩子的教育。亚洲人是这样,是优点也是一个弱点。今年50%多的高考录取率,北京是70%多,但有的学生还要复读,要争取上名校。高考是社会观念,要承认,还要共存,抱怨,不行的。  语文课要有些很实在的东西,师生要有数。如词汇、写的能力等,基本口粮要落实。现在的必修教材总体水平降低了,但选修加高了。  语文教学很难有成就感。学生教师都不好做。要理直气壮的抓基本训练,抓工具性,不然会有问题的。  北大有人提出文学性,中学语文转成文学教育。这是一种可爱而不可行的想法。不要太多的文学能力,有一点就行。  减负,主要是减少心理负担。课改让人不落实、心慌,课改主不很难成功。要头脑清醒,主粮不放。快乐学习、主动学习不能当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应看成教学实效。  日本课改有快乐教育,几十年后出现两极分化,分级分块有规律,可现在乱了。学生快乐,但学生学习不到东西。公立学校不如私校,高考是私立的好。  现在,新课改我们不能丢掉语文来搞语文改革。  大学语文难上,有人说是高四语文。北大有大学语文。北大各科院系百分之百要求要给大学生开语文课,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北大关注的是语文的核心内容,但大学语文不能解决问题。后来就乱了,便改为“引起兴趣”即可。上海出了新大学语文,分主题来选例文。  语文教学乱了,是谁都可以插嘴。一线教师要尊重教学规律,抓问题,放手改革。  三、课改之后,课怎么上,怎么面对高考?  首先是必修课的问题。  教材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有课标就有起跑线,专家也如此。目标是大致的,也有大致框架。希望教师摸索,使教材成熟。  选修课,教材不是唯一的载体。教材以外的资源要用好。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一定要全改。如模块设计,训练相对集中,但学习规律还有一个梯度问题。模块并不完全打破连贯,连贯性要重视与保持。  探究性与开放性成的课堂形式。有些课还是不能不让教师讲的。中学与大学不一样。教师该讲要讲。在中学,教师起很大作用的。  收与放的问题。不能完全放,放了不落实,最后沉淀下来有多少东西?没有实惠。平衡就是收与放。多年的方法不能丢,要调整。  关于选修课。面临最大的问题是高考。选修内容主张纳入高考,否则课改失败一半。高考明确考选修部分。必修与选修在试卷里分开,但选修一定要有,要考。各系列均要有。题型论述以简答为主。多种教材要照顾,尽力体现公平性。  必修重在基础等级能力,选修偏于高等能力。海南的命题设想是超量给题,给学生空间,面对不同的选修情况。  要把高考难度降下来。课改后一定会带动高考改革,现在难度还高,要下降。新课改强调共同基础,选修也不是系统学习,也是板块,所以深度不深,要适应。过去高考的功能决定试题深度。现在大学平民化,选拔的功能要弱化。高考题目难度系数在0.5左右,这不正常,与高校扩招、新课标等不一致。能不能到0.7或0.6?卷子难易比要合理。  高考的题型花样要相对稳定。考试不能有太多的创新,使每个人都要有所准备,只能看发挥了。题型要相对稳定,这也能抑制题海战。另外,提高作文赋分,意图好,强调综合,反对标准化,但这是一种理想,不一定适合。作文改卷最难,现在出现了“趋中率”,趋向中间分数,工作量大,批卷难把握。“趋中率”难解决,领导的重视不够,钱少、人少。北大中文系每年要投入,系里补贴,老师不想去改卷,为什么?政府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提高作文的分值的话,冤大头就会多了。  选修部分学生发挥的空间可能会更大。  高考一定会改,但近期内不可能有大改,各省市要介入高考,5、6年内不可能大改。要打好基础,学得活,考得活。这样课改省区就有大收益。  北大中文系最近成立“语文教育研究所”(中学和大学),不少大学把中学教育抛掉。整合北大资源,开放式课题可以进入,北大欢迎教师介入,有课题,细致研究。去年让新疆的35位骨干教师到北大进修一年,义务支持西部地区。  语文教师最难当,无成就感,搞几年就有职业性疲劳。但未来5年内,会有稳步地推进。语文教师要主动地迎接挑战。  
   
   

  (转贴)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
王荣生
   
编者按:
     在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中,改变一味讲究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标准,推进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是本列王荣生教授主持的“案例·课程内容建设”栏目这两年所致力的工作之一,这方面相关文章有《语文教学的内容与目标达成》(2004年第1期)、《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2004年第4期)、《对两个课例的评议》(2004年第4期)、《语文教师教学内容选择的现状调查及分析》(2005年第1期)等系列文章。另外王教授还在其他刊物发表了《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年第1期)、《探求课例的课程论意义──评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教师之友》2005年第3期)、《在两个关联中反思、审议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5年第5期)等文章。本文是上述研究的小结性论述。
     一、什么是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
     观课评教的角度,因各种不同的目的而有所不同。但语文教学观课评教的习俗角度,是教学方法,着眼于教师,着眼于“怎么教”,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讲究的是上课如何精致、如何精彩,这在公开课、观摩课、评比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研究,也被鼓励从教学方法上着力,讲究教学过程,探求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怎样的一堂课才算好课,许多教师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心中想的是“怎么教”的方法问题,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观课评教的角度上升到了“教学理念”,而理念的落实处,往往也被理解为教学方法,主张平等对话、体现探究学习等等,在许多教师和评课专家的心目中,似乎都仅仅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建构主义的引进,使我们观课评教的立足点,从教师的“教”逐渐转移到了学生的“学”,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在实践探作中,所提出的“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教学效果”等等指标,很大程度上又被还原为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重要的,体现先进理念的教学方法应该被大力张扬。然而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先进的理念首先关乎教学内容,首先要落实到“教什么”上。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两个侧面,观课评教的角度既可以从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的角度去考察,也可以从先教什么、再教什么、后教什么的角度来审视,既可以侧重在教学方法,也可以侧重在教学内容。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们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或者只有在考试的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
     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好不好之前,首先要考察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在感受课堂教学的活跃气氛之后,更要关心学生是不是驻留了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语文体验;我们还很有必要,关注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问题。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也就是审视、反思这堂课教师教了什么,进而探询、体察学生所驻留的学习经验,并考察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关联及程度。
     二、怎样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
    (一)把握一堂好课的标准
     观课评教的最直接目的,是对一堂语文课做质的评价,以判断它是好课还是讲课。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我们提出一堂语文“好课”的最低标准、较低标准、较高标准和理想标准。
最低标准
●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
  1.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
  2.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
  3.教学内容相对集中。
按道理讲,一个教师上课,不会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对所教的内容或多或少总该有些专业上的理据。但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不知道教什么”,是语文教师备课的最大困扰:“不知道教了什么”,是语文教师课后的普遍感受。从接触的大量课例看,我们的许多语文课,任课教师真的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常常连“教参这么规定”“考试这么出题”这种极为勉强的理据都找不到、对不上。就看见师生在课堂里忙活,但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这在语文课是常有的现象,恐怕也是语文课所特有的现象。鉴于此,我们把“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这一看起来有些怪异的条目,列为语文课“好课”的最底线。
有些语文课,老师在讲解、在运用多种资源,学生进行着多种活动,包括时不时地“四人小组讨论”,师与生的“对话”也频繁,教师似乎也知道自己在教什么,有时还能说出一些道道来。但稍一考察,就可断定其所教的内容与“语文”的关联不大,对学生的听说读写不发生实质性的影响。“乱耕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这可以说是许多语文课的真实写照,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往往就表现为一堂课充斥着大量的与“语文”关联不大甚至明显无关的东西。尽管对什么是“语文”什么不是自己的“地”与别人的“田”如何辨认由谁划分,这些都需要作进一步的讨论,在课例研究中也需要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但在原则上,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应该是语文课“好课”的底线。   
教学内容少而精,本来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则。但我们的语文课,一堂40分钟左右的课通常是十几、二三十个内容,上课东抓一下西摸一把,看起来什么都有了,其结果却是什么也没有教、什么也教不会。比如关于“比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一直到高三的高考复习班还在教,结果是学生仍然学不会。十二年语文课教不会一个比喻,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没教过──老师每次遇到比喻都要“讲”,但每次都是在同时要“教”二三十个内容的情况下点一下、晃一眼,或者50秒,或者1分钟,其结果等于从来没有教!对阅读教学来说,40分钟左右教数十个内容,势必是对课文的肢解,如果一堂语文课有十几、二三十个内容在教学,那么大致就可以断定这个老师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也是语文课“好课”的底线之一。
   较低标准
●教学内容正确。
4.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
5.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
首先要强调与常态的一致,即语文课所教的听说读写,其取向、其姿态、其方式,要与在生活、工作、学习中所需要的、所运用的一致起来。常态的对立面是变态,如果我们所教的“语文”只有在考试试卷上才体现它的用处,随语文考试的改进甚至连在考试试卷上也用不上了,那么就是变态的“语文”。比如阅读小说,看到第一句,喔唷“开门见山”,看到人物出场,喔唷“肖像描写”,然后分析“从上写到下,从装饰写到面容”等等,接着进入“动作描写”,又接着过渡到“心理描写”,最后“通过……会现了……赞美了……”。除了语文课、除了语文教师的备课,没有人这样读小说,那么教学内容显然就变态了。教了一堆语文教师除了“讲课”、除了“备课”之外自己也从来不这样读、写、说话、聆听的“语文”,能说是一堂好课吗?是我们所希望的语文课吗?
与学术界认识相一致,实际上就是与正确的专业知识相一致。应该说,目前的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是高师院校中文系的毕业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如果问的话,多数教师也能正确地说出这些知识。比如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有区别,唐诗和宋词有区别,浪漫主义诗歌与现实主义诗歌有区别等等,对此多数老师是知道的。但在课堂教学中,从小学到高中,诗歌教学解题、作者介绍、背景介绍,然后是段意、主题、语言特色,老师“知道”的区别不见了,教学内容与一般文章也几乎没有多少差异,至多加一点音韵或意象的胡椒面。抒情散文的“情景交融”这人人都知道,小说的“虚构”这也人人都知道,议论文的关键是“问题分析”而不是观点的表态,这虽不是人人都知道但好些老师是明白的。那么,为什么要在黑板上列出某篇散文写了什么景而抽空了粘在景上的情?为什么把小说中的故事当成日常事件在评说?为什么议论文只讲这观点如何对如何好,只讲结论、本论、结论的“格式”?
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与学术界认识相一致,实质是要求教师反思、审议在语文教学界被“通行”的“语文知识”,要求教师不断地进行专业知识的进修学习并体现为教学内容的除旧纳新。
较高标准
●教学内容的现实化
6.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
7.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
根据我的观察和分析,语文教师在想教什么与实际在教什么之间,普遍地存在着阻隔、矛盾乃至对立、冲突。比如教师主观上想教学生“如何感受和鉴赏抒情散文”,但实际在教的东西是列出某篇散文写了什么景,浸透作者情感的“景”被当成似乎人人能见着的客观之物。比如教师主观上想提高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但实际却是把小说中的故事当成日常事件在评说、甚至猜测。教师写教案常规上是有“教学目标”的,即“想教什么”,但在一堂课后,任课教师很少有人去验证自己想教的是否真的教了。在过去的观课评教中,想教什么与在课堂里实际在教什么这种考察几乎完全被忽略了,不同的观课者往往按照各自的“想法”发表各自的“意见”,往往要求(建议)任课教师体现他原本就没有想过要教的东西,而忘记了该堂课的使命本来就应该是有效地体现该教师原本想教的内容。
想教什么与实际在教什么之间,在语文课常会出现距离;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则会呈现种种更为复杂的情况。教是为了帮助学生学,最终也要落实到学生的学,教与学虽不是单纯的传递关系,但两者趋向一致,教师的教与学生所驻留的经验具有明显的关联性,对一堂好课无疑是基本的要求。但在过去的观课评教中,这也几乎完全忽略了。长期以来,尤其是在公开课,我们的观课评教没有把“想教什么”“实际在教什么”与学生“实际在学什么”勾联起来,学生在这堂课究竟学的是什么,也很少作为课堂教学研究的主题,我们至今还没有系统地开发出探询学生驻留经验的方法。对学生在一堂堂语文课里学了什么,无论是任课教师还是视课评教者,很大程度上乃是想当然,甚至自说自话。我多次建议老师,在一堂课后的隔一天,找五六个学生问一问,问问昨天的那堂语文课他们学了什么。如果没有情错的话,五六个学生会给出五六种不同的说法,也就是说,对一堂具体的语文课学了哪些具体的内容,学生其实并不知晓,由于对这种奇怪的现象习以为常,学生可能还会惊讶地反问“语文课还要学具体的内容吗?”那么,学不到具体内容的课,能算课吗?我们不知道学生实际学了什么,却说我们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你相信吗?
理想标准
●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
8.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
9.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简单地说,就是要教“课程的语文”。语文课程之所以是语文课程,是因为课程与教学内容受目标规限、指引,是因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指向课程目标、旨在达成课程目标,而不是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教师能教什么就教什么。这本来是常识,但在语文课目前却只能作为“理想”来追求。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语文课程目标的具体、明晰尚有待改进,语文课程内容研制落后乃至空缺、语文教材编制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考试与课程目标尚有较大的距离,等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错误地理解了语文教学中的“教师风格”或“教师个性”,把“课程的语文”演变成了“教师的语文”。
在语文教学内容这个含义上,“教师风格”或“教师个性”,指的是教师对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生,即在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研制严重落后的情况下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所做的创造性的开发,或者说,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显现。显然这里有两面性。在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研制严重落后甚至空缺的情况下,应当鼓励教师的创造性开发;即使在课程与教学内容研制相当齐备的情况下,也应该大力张扬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教师即课程”,无论是导向还是现实,我们都应该把这作为基点。但是,开发和张扬是有界的,语文教师并不能代替课程,或者篡改课程,基点的准星应该对牢语文课程目标的名效达成。因而对开发、创生的语文教学内容需要审议,语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需要反思,我们必须把某堂课在那一点上实现了或接近语文课程目标哪一条目标及其程度,在观课评教中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否则语文课的“好课”很可能就会迷失方向。
另一方面,语文课程目标,从总体上看属于“能力目标”或者叫“素养目标”。能力或素养目标,往往并不直接、具体地规限课程与教学内容,对期望学生达到结果的描述(即目标“是什么”)与为达成目标而选择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即“教什么”)之间,存在着种种较为复杂的关系。“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达到这个目标该“教什么”,存在着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需要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或研制合适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或创生有所差异的语文教学内容,从而使他们逐步达成共同的课程目标,这是一堂语文“好课”的最高境界。
综上所述,从教学内容角度我们开发了评价一堂语文课的9级累进标准:
三、何谓“连续性考察”
上面所列的9级累进标准,适用于从教学内容角度来评价一堂用文课,包括连上两节的一堂课。作为语文教学专家,语文教师里努力上好课。但认定一堂好课,还需到把它放置在与前一堂后一堂课乃至前一周后一周课的关系之中。
大家知道,公开课、观摩课、评比课等,一般都是40分钟左右相对孤立的一堂课,学生借班,老师执教。这样的课不能说没有意义,但毕竟与普通教师的日常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公开课等所强化的一些方面,也许对日常教学并无多大价值;而孤立地观评一堂课,又极容易遮蔽日常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另一些方面。比如,注重“导入”,这对公开课等或许有其必要,但日常的语文教学,一般情况下教师只需交代“昨天学了什么,今天要学什么”即可,并不需要费天大的心计这么来导那么去导。而“昨天学了什么,今天要学什么”,这本来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十分关注的教学内容连续性,在寄生于公开课的视课评教习俗中,却几乎被完全抛弃了。
教学内容的“连续性”问题,牵涉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呈现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等,十分复杂。从广大教师易于把握的角度,我们认为大致可以着眼于两个方面:第一,点与点的区隔,这一课的教学内容与那一课的教学内容有差别;第二,点与点的内在联系,在同一个学习领域或学习主题,后一课的教学内容是如一课教学内容的延续、拓宽、提高或加深。
在大部分语文课还够不上“好课”最低标准的今天、谈论语文教学内容的“连续性”,肯定是奢望。但是,如果我们在观课评教中,至今还不能树立连续性考察的意识,那么也许这一辈子都不必对“好课”抱有希望了。
   
四、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意味着什么
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一场变革,这场变革的意义,将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逐渐接纳如越发显豁。
首先,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引导了语文教学研究关注点的转移,有助于语文教师减少备课的无效劳动。据我们调查,我国初中语文教师的日备课量多数在2-4小时,高中语文教师的日备课量多数在4-6小时,备课负担十分沉重,全十公开课、观摩课、评比课之类,更是耗时费工,成本极为昂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减轻语文教师备课的工作量,这需要语文课程研制、语文教材编撰的极大改进,需要语文教育研究者、文学界、语文学界等多方支援。但我们以为,语文教师也应该为改善自己的工作做一点努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尽量减少各课的无效劳动。
语文教师备课的实际工作、多数花在面对一篇课文冥思苦想“教什么”。但由于观课评教习俗的影响,由于依据教育心理学设计的备课流程不适合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在备课活动中所自觉关注的,往往不是实际耗费地大量工时的教学内容,而从一开始就陷入教学方法中,在“教什么”还拿捏不定的时候,一心去“设计”有新意的“怎么教”。从“怎么教”入手去解决“教什么”的难题,这带来了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也造成了语文教师大量的无效劳动。王尚文先生说:“语文教学的弊病,我以为病象虽在‘教学’,而病根却往往是在‘语文’,‘语文’缺乏一定的根底,‘教学’往往会越研究越糊涂,甚至还不如不研究好”。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角度引申,王先生在这里所说的“语文”即是“教学内容”,所说的“教学”即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还没有着落、还稀里糊涂、还有扭曲错漏,却一个劲地“研究”怎么教──怎么导入、怎么怎么,即使不是缘木求鱼,也一定是“越研究越糊涂”,越糊涂越费事。
我们以为,从语文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的9级累进标准,很大程度上也可以充当语文教师备课的向导,引导教师自觉地关注语文教学内容,对减少语文教师备课的无效劳动有积极的意义。
其次,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将促使“好课”的形态改变,有助于语文教学回归根本。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更有效地达成语文课程目标,而不是为了观课评教者观摩打分,更不必迎合某些人对“教学艺术”的癖好而追求枝枝节节的精巧、精美。我们以为,在一味强调教学方法、教学精巧、教学风采的余威下,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来说,怎么强调课程与教学内容都不过分。如果熊掌与鱼不可兼得,宁可抓取教学内容,何况对语文教学来说,教学内容的关注与教学方法的倚重,现在差不多变成了南辕与北辙。一堂好的语文课,在我们看来,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在这样的前提下,课堂组织散漫一点,教学中出现一些弯路插曲,都是常态,无伤大雅,语文教学的课堂形态应该走向相对地宽松乃至有节制的随意。过于精巧的、讲究一分钟一分钟“流程”的、教师一口美辞假声抒情的、一举一胜分明比表演还像表演的语文课,也许应该被看成变了态的语文课。
再次,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将使“教师参与课程”“教师成为研究者”落到实处,有助于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我们以为,语文教师是教学专家也应该成为语文教学专家,其教学研究的主题应该面向复杂的课堂现实,应该致力于解决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如果语文教师的教学研究主题,能够在下述的关联中确立,那么就能够使教学与教学研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自身专业知识的发展统一起来:
(1)教师想教什么──教师实际在教什么──学生实际在学什么;
(2)语文课程目标──教师想教什么──学生的实际情形;
(3)教学的连续性考察。
反思自己想教与实际所教之间的关联,审议自己所教与学生实际所学之间的关联,反思和审议自己想教、所教、学生所学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关联,应该成为语文教师校本教研的主题,应该作为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主要途径,也应该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第四,从教学内容角度入手,对语文课观课评教提出必要的专业准入条件,将有助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水平的提升。一度被认为是最无专业性的语文教学,隐含着高度的专业要求。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研究没有根植于语文教学内容,语文课的观课评教变成了似乎人人能做、人人能说的事情,缺少起码的专业准入要求。一个教物理的校长,可以对语文教师“教什么”的专业工作评头论足,而且具有专业的“权威性”;而一个教语文的校长,只配评论物理教师的“板书”和“教态”,对他们的“教什么”却是丈二和尚一个。即使是语文教师乃至“专家”,观课评教往往也是即兴发挥、理路混杂,像个业余的门外汉。这种状况,严重地败坏了语文教师的专业形象,也消磨了语文教师的专业意识。语文教育是社会公共事业,因而公民都有言说的权力,这正如经济、法律,但正如公众言论与经济、法律专业工作者的话语乃至效力,不能也不会完全混同一样,语文课观课评教应该体现出自身的专业特性和专业素质。我们以为,语文课观课评教的专业准入要求,对我目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深化改革,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水平的提升,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编辑短评:本文是近年来语文教学论坛上难得的好文章。在大家纷纷关注语文教法的风潮下,作者疾呼教学更为重要,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而且文思缜密,论述严谨,显示学术论文的纯正性。当前教学论文要么偏重谈理论,要么偏重谈实践经验,本文似兼两方面之优长,把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刘真福)                                摘自:《语文学习》2005.6
   
                     
   



等级:溪头醉仙
文章:1664
积分:2257
注册:2004年1月4日
第 48 楼
  QQ

一路读来,感受颇深。(随想,可能不恰当)
我们不妨给这些上课的名师分个派,即北方派与南方派。偶尔也听过一位北京的小语老师上的课,老师的素质确实是一流的,课上得也很深,也有思想性,同窦老师课差不多。似乎在北方派中没有“课标”的概念,追求“深”“拓展”“思想”。而我们南方派的专家与老师往往是“扎实”“简单”“语文味”“围绕新课标”(特别是凤凰母语教科所专家们)。
像窦老师这样的课我们可以欣赏,但学不到理由如下:
一是因为我们普通老师的素质并没有这么高(最起码我比不上)。
二是我们也没有这样的学生(什么样的老师或者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我想要是让窦老师到我班去上,我班的学生恐怕思想也跟不上。
三是名师们一般一年准备一二节课就够用的,而我们却要准备近三百节课。
四是如果课前不预习,窦老师的课是不是还会这样精彩,我不喜欢课前让学生怎么样预习,我感觉一般课文用三课时就可以轻松完成,当然包括写字,默字,完成课堂作业等(如果要求背诵的多,就得占用其他的时间)。
五是我们目前还无法摆脱或者没有理由摆脱新课标,因为这毕竟是国家制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名师超越课标),一旦没有新课标,那我们的小语教学又不乱了吗。

2006-6-25 20:34:00

李荣宜


等级:溪头醉仙
文章:1664
积分:2257
注册:2004年1月4日
第 49 楼
  QQ

我们的语文被发酵了,我到是比较赞同张庆老师的八字方针,当然课堂也应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但仍是要“有度”,窦老师的教学目标中一个“深入”我感觉很不恰当,能做到“深入研究”程度的恐怕对于专门研究的专家都是很不易的。
确实窦老师带的学生是一流的,并且这样去教学所带出的学生也应该是一流的,从这一方面说,我到是很踌躇,太“务本”学生所学的就太少了,而窦老师带的学生的积累恐怕比我们带的学生不知高出多少倍,她的学生语文素养确实很高,这也是很值得我们是研究的。

2006-6-25 20:46:0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 01:40 , Processed in 0.14842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