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何去何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16 10:5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何去何从


  文/陈健强

  谈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问题,矛头一定要透过现象指向核心本质。核心本质是“权贵资本”冲击艺坛。
  从深层次来看当前背景。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是:现时社会业已形成贫富阶层,阶层矛盾业已形成圈子化,艺术也受到社会影响,使艺术大腕近似于财团大企业,也聚拢各种资源,聚啸山林形成圈子化。接着大腕背后炒作团队出现,以明星化形态炒作的艺术现象出现,艺术家为炒作服务,以钱包装,形成时下的快餐文化,造成艺术作品匮乏蕴涵。搞个展好似操作好莱坞商业大片,使到真正为艺术执着的艺术家难于出头。画商经纪化,黑箱操作,艺术品迎合市场,迎合西方殖民主义意识。甚至媒体、画家、画商联成一体,为经济服务,为西方意识形态服务。其急功近利尤似超女现象,怎这般形态呢!
  艺术形态恶化,形成了画坛潜规则,据观察,一个画家是不会真心称赞另一个画家。一个画家更不会在画商面前称赞另一个画家,也不轻易介绍另一个画家给人认识,更不会介绍给画商认识。还有,如果通过一个画家认识一个画商,如果绕过画家直接跟画商打交道,那么画家必定想办法从中作梗。综上所述,都是饭碗问题,,也即是资本作怪。
  艺术批评不切入当前最严重问题有个屁用啊!
  环绕着当今批评界的生态是一、权贵资本主义;二、圈子化;三、批评本质的迷失。最严重的艺术问题它并不是呈现单个,而是金字塔式的系统,我们的艺术批评就要开门见山,刺进问题的本质,一针见血,痛定思痛,通则不痛,如此,才不至于迷失,不至于点线击面,不至于在那里骂人。
  当今,资本权利充斥着批评界,为了权利的获取,形成裙带关系,形成圈子化。没有个把圈舵带路,休想进入圈子,没人带路等于不受人把握,不受人把握等于不受人操纵,还是利益。此还未到最坏,不受人把握,如果木秀于林,就是冲击了原有的圈子生态链,接着的厄运就是遭到生态链里的话语封杀,圈势力里的媒体封杀。根本不理会艺术本质,把学术水平挤到一边,如此,艺术批评界只能被嘲讽为“坐台”“患集体失语症”,特别是一些学术上没有建树,手中又把握着一定媒体关系的所谓批评家,拼命通过拉帮结派来行使话语权、及利益最大化,对艺术新秀、艺术本质滥施封杀,呜呼!中国艺术批评何以批评。所以对批评界追问:今天的艺术本质是什么。
  经历着商品大潮、权贵资本冲击的今天,批评的各种方法只是手段,当务之急是从三点出发:
  一、 从人性的角度出发
  当下艺术界蓬勃发展,也是产生问题的多事之秋,产生很多学术时弊,批评家被嘲讽为“坐台”和“患集体失语症”,而很多批评家对此却只重温往昔荣光。批评界被资本家权利重击的晕头转向,从而千里寻找“资本”千百度,其实回眸,问题就在阳光下。对艺术的批评,要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人性就是人的本性,批评家王林说过:“当这一切集结于个体的时候,宏大叙事也就变成了微观体会。”由人的本性切入,才能筚路篮偻、以启山林,这是批评的立场。
  艺术界的问题,归根结底也是由艺术家的人性决定、批评家的人性决定,不从人性入手,如何能鉴别呢?
  当今首要问题是圈子化,圈子化的根源是社会贫富的矛盾,从而衍生圈子化,但有些艺术家打着人文关怀,关心下层,关心民工,就以为是人文关怀,这未够,还不是人性关怀。口头一边说人文关怀,一边分享着艺术圈子所带来的利益,甚至打压艺术新秀,就因为艺术新秀冲撞了他们的霸气,冲击了原有的圈子生态链,轮下来的厄运就是遭到封杀,根本不理艺术本质,把学术水平抛到一边,特别是一些学术上没有什么建树,手中又由于年纪和时代使然从而掌握着一定资源的所谓批评家,为虎作长,拼命通过拉帮结派来谋话语权的最大化,对艺术新秀滥用封杀大权,呜呼,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界。这也还不止,最不可容忍的是还在那里口口声声地说人文关怀,虚伪之极!虚伪之极!
  相对于圈子化的艺术界,艺术新秀就是低层,是需要关怀,但一些圈子里的所谓大腕,千方百计树立山头,拉帮结派,互相吹捧,排斥异己,不允许不同的声音,对艺术新秀,先拿“投名状”来,整个一付梁山泊王伦的嘴脸,何来人文关怀,虚伪的丑恶之极。殊不知,丑陋的嘴脸在人们心目中已有定论,就差批评家对之“上书”“载册”。
  另外,这个底层不是民工、矿工的底层,这个艺术底层可是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新生力量,正是这个底层,他是未来的当代艺术。但是圈子化的形成,圈子化的打压,圈子化的所谓大腕利用手中的话语权进行不容新声音,这就是保守力量,这些就是需要艺术革命之处,我相信,我这一说,势必很多艺术新秀有同感。所谓的艺术大腕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埋葬明天的当代艺术。这些人性问题的现象希望批评界关注,批判。更可恶的是艺术大腕还假惺惺地大言不惭地道人文关怀,更可恶的是还借此指点天下、激扬文字,批判历史,以点线击面打压一片层面,再抬出样板戏。这种天天喊解放全人类,唱一套做一套的嘴脸,在今个时代不好忽悠人了,现在的人聪明了,不象物质贫乏年代那种精神容易激动了。但艺术批评界有谁批评这种声音,有谁批评这些现象。
  一边打着批判历史的旗号,痛陈天下大事,对民工惺惺相惜,无非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讲的那么冠冕堂皇干什么。一边打着解放全人类的旗号,一边却是像马克思那样踏踏实实做研究,凭着只言片语,移用国外几个学说来痛陈是非,殊不知,学说随着时间,性质会改变,就如儒家学说,不也被帝王将相有目的的套用吗!学说还要看怎么用,是为了什么目的而用,用的本质是什么。而且重大的课题是一种系统工厂,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等众多专业,安的几篇文字就能忽悠。所以说从一两个学说出发批评是不够的,要看人性,从人性出发,看清艺术界一些人的嘴脸,一些事物的根源,关键是抨击假借人文为幌子的分子。倡导批评界70、80后新秀把这些现象传之千古,骂之后世。
  从人性出发,也要正视艺术界的人性缺点,要研究艺术个案、事件、批评家的出发点,它的立场,他在什么山唱什么歌,也即代表的利益阶层,是不是真关心下层,是针对当前遇到的人文问题、社会问题所发出的话语,批评就要从人性的立场对之作出分析、裁判。如果虚伪,就载之文字,传之出去,让之知道美术史是由无数的眼睛写的。
  还要看到一些艺术家站在历史的高度,抨击制度、政策,但把他们的观点缩小,看他怎么处理他的制度、政策,皆因有些大腕,控制着很多资源、人脉,而这些家伙在自己的制度里,自己的势力范围内为所欲为,一边全世界批判民主自由、制度、法律、监督,却一边在自己的制度里人分三六九等,踩下迎上、排斥异己、说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有口说人,没口说自己,之余还假借天下不可调和的矛盾问题来为自己唱戏。有一句话讲的很好,“当一个手指指向别人时,有三个手指正指向自己”。作为艺术批评者,就要掀露这些人性丑陋。试问普天之下,有艺术批评家这样做吗?还有那些所谓的批评家,拼抨击制度,拯救人类,为女性主义鸣不平,实际生活中还不是有人出钱就“坐台”,娶老婆还不是要挑漂亮的,人性的矛盾是绕不过的。故此,“人性”是掀露丑陋嘴脸的药方,所以要从人性出发做批评。
  二、 从批评本质出发
  批评首先不是乱骂,批评的本质是一杆称,针砭不平,刺痛不公,它既有医生的角色又相当于御史,天不怕,地不怕,敢把皇帝扯下马,敢对皇帝直言不韪痛陈蔽端;艺术批评更像《道德经》里面的水,照见动静物,洞察波澜,遇到顽疾,急流冲撞,溅起水花,这个水还能载舟,亦能覆舟,艺术批评还应像心电图,频率的波动,电波的频率,以它为标杆。
  批评之道也是中医之道
  中医是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中医之道也就是调元气,养太和,阴阳平衡,既治标也治本,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可以头痛医脚,医脚治头的原理,为艺术一点作出批评也是为了艺术的层面发展。是一个活的动的系统过程,虽攻其一点,但活的是一个系统。其方法先是望闻问切,当然也现在的中医可以红外线透视以寻找病灶,再结合西法的数据、学说、理论来论证,以使病痛得以康复,并以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此理也是浓缩治国之道,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相反,如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提出批评意见是未够的。
  批评还不仅仅是提出问题,还要给出药方,就像中医给出药方,开出药名,而关键之点是给出药引子。有些批评只是提出问题,并把艺术问题、社会问题无限扩大是不够的,还应找出问题的症候、症结、症状。然后找出原因,然后开方抓药。
  批评家也应如医生,有病治病,无病也要讲养生、讲保健、讲锻炼,并应有悬壶济世之心,故也应有医者父母心之德,之行、之言,方能做到从事批评的立言、立行、立德之人生三大境界,这是对批评本质的寄望。
  批评也应如针灸,针灸是在对整个身心系统的思维下,以养天地之正气为原则,讲究阴阳平衡,如果气血不通,或外毒入侵,就要看清阻滞之所在,然后以深刻尖锐之文笔一针下去,以疏通经络,使滞者扬其高,滞者促其流通。只有促其流通,才能六府安康。
  并且针灸还要提魂挈魄,有了高度的魂魄之理念,自能神清气爽,如沐春风,正如批评行文,文理流通,有理有据,让人读后顿悟理会。
  批评也并不只是让问题无限扩大,追求张力,要张驰有度,就如针灸,不是使阻滞无限膨胀,如果无限扩大,就是爆血官、中风了,就等于批评不能只是一个骂字,骂的狠了、多了也只是张力而已,如果骂错了,也就是白扎针,扎错针了,不能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了。
  针对批评界有人在用文革的比法,以点线击面,就等于一个人只是一处经络阻滞,医者竟当作全身阻滞,把针扎满整个系统也就是全身,这不医死人才怪。以此推论,批评要从整个系统出发,有宏观思维,找出整体下的症结所在,然后施以药剂,这样骂是才不至于言重,才有理有据。如此,大问题用猛药,小病痛用轻剂,不大问题通过自身调养来解决,如果梳理分析没病没痛,也要告知养生之道,如果身体很好,也不妨赞美之。
  三、从思维方法论出发
  纵观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界的批评方法。有刘骁纯的形态学、鲁虹的有图像学、王小箭的逻辑学,还有批评家应用文本学,现象学,符号学,社会学;杨小彦宗法于贡布里希,还有批评家宗法于丹纳的《艺术哲学》,法兰克福派的否定之批评,等等。
  这里,我倡导由思维方法论出发。
  我观察到很多艺术家及艺术批评家有一种思维局限性,喜欢从一幅画联想到诗歌、诗词、交响乐、舞蹈、散文。因为美术、音乐、舞蹈等一样的等高等大,这就是线性的横向联想思维,譬如有艺术家说“看他的油画里面有宋词意境”,这是典型的横向思维,横向连着想下去,就像灌木丛横向生长。这是一种局限性。如果艺术家关起门来创作,或像高更那样去孤岛生活,是没问题的。但批评家要是以这种思维来做批评,或决策事物就不妥,方向会不对,对美术理论更是造成眼光局限,我还是以为,要像一棵橡树那样,去掉横枝丫,光溜树身,站的高,看的远,看清艺术界范围内的事物,才能看的更好,不至于被现象误导,把批评做的更好。
  我还观察到艺术家们和批评家们另一个思维局限,就是习惯性地透过一点去看问题,譬如钟涵评论王肇民老先生的作品,“他的苹果里有米开朗基罗”;还譬如有艺术家从自己的画中看到自己未来的大师的样子,这无可厚非,奋起斗志嘛!但思维以点线击面了;还有一个批评家王林策划了一个“底层人文-当代艺术的21个案例”展,要从底层体现宏观。概而括之,以上三者以点击面的思维对艺术家来说成立,允许艺术思维,但作为批评家之思维就局限了。分析一、高度不够。皆因这个自然界,这个社会是一个生态链,文化也是一个生态链,也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系统论,任何一点不是单独的,其存在是受宏观决定的,安的抽离一点来决定宏观,所以三例高度不够,这样做批评未够。
  第二是深度不够,譬如“二十一个底层”展,如果从这个展推出诸如人性、民主,这个人性、民主还是全部底层层面性的总括,这样才是深度。这样说是很多艺术家所关注的底层除了一味讲人文,根本没有概括出所有底层的魂魄,魂魄又是涵盖整个社会的,这才是有主题的深度。王老先生的苹果里的“米开朗基罗”是他的风格,体现他的个性,是个人性的,不是全部艺术家都需要“苹果里有米开朗基罗”。打比方说,如果说从他的苹果里看到“人性”,那么“人性”就是深度。
  概而论之,批评家的批评方法要从哲学的高度思考下来,然后从深度找出作品或策展的灵魂,有魂魄才能神清气爽。
  我倡导批评的思维方法有三种(三者又互相兼顾)一、要有高度的魂;第二是深度,于深层挖掘出深层面的代表主题,也是魂;第三是广度,广度的涵盖要多。此三者还需要一条逻辑主线,或生态主线,再在这条线上提一个点(魂)出来,有了主心骨之后,整个批评就神清气爽了。从而能做实际的批评工作。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批评的思维方法太“高”,则批评就空,老虎咬天,苍白无力,不切实际;如果批评的思维方法太“深”,则易迷失方向;如果没有高度的把握,只顾广度的思维,则只是夸夸其谈,漫不切边际。惟有高度、深度、广度三度合一,并用一条线串起来,并且讲究逻辑,从深到高,或从高到深,再找出魂来。如此,才是系统的,纳入文化的上下文,有是联系的,发展的正确的思维方法论,做艺术批评就是从此出发。
  思维方法论之三度的关系是:高度,就是高度的概括力,洞察力,是从最高的哲学出发往下纵向思维下来,下到底层,然后深刻概括出所有底层的细微的点的特点来——即人性;从人性这个深度往上纵向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广度是横向思维,是跨行业、跨专业,是“隔行不隔理,行行理相通”的杂家思维来做批评(此广度也可以理解成学识修养的宽而广),三者又都是为了一个系统一根线一个灵魂,如此,一个批评家也就能有魂有魄从而神清气爽。
  批评如针灸,如何促其长、扬其优呢?我的方法如下:
  看艺术家的作品,首先要看有没有作者个人面貌;其次是看作品所处的语境体系;第三是看作品能否触动我的内心深处。此三者是主要过程。刚看作品时,如果眼前一亮,内心一震,我即刻抚掌额庆。
  个人面貌是指有没有艺术家自己的生活经历、学识修养融入到作品里,说自己的话,唱自己的调,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也不是“屈打成招”被教条束缚。更不是“鹦鹉学舌人言亦言。”而是有感而发。最高端是个人面貌。退而求之就要看他跟别人结合的如何,有没有做好到位的互渗。
  语境体系是有一种面貌之后,看这种面貌对语境体系有没有一定的建树,或已建立一套完善的体系而又不断地探索。更进一步是看他在自己的风格上有没有进一步创新,向前发展,拓宽语境。举例说明,现代艺术之父杜桑,有自己完善的语境,系统的思索,并不断发出语言。
  第三是作品要感动人,作为一个作品的出炉,首当其要是感动人,或引起别人的反应,在感动别人之前首先要感动我。除了作品要感动人,还要有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批判问题、解决问题的功能。
  所以我的艺术批评观以先看作品为主,然后听艺术家的自白剖析,再简单区分艺术家是所谓的学院派还是非学院派。所谓的学院派,是讲美的,是在一个美学范围,所做作品一切都还联系着美。是在美学的基础上再追求其它。所谓非学院派,是不讲美的,是讲问题的,是为了强烈地讲问题从而参与社会问题,手法并不在美学范围,直接切入到哲学里。这是我一个很重要的看法。
  纵观世界艺坛和分析我国的艺术思潮,看艺术家是融入到天下大势,抑或有开拓潮流的苗头,抑或艺术家的思考是在一个特定范畴,特定语境体系。并在思潮和语境体系中所处什么位置,及艺术家在所处的各种思潮、思辩、美学中的反应,及所作的措施、理解、看法。再看发出的语言是什么,有没有发言权,当然,首当其冲是看结出什么果,下出什么蛋。
  评价一个艺术家及作品我强调用立体思维。强调用新的眼光发掘艺术家,从高度、广度、深度,梳理艺术家所有的优点,整理出系统性的优势,并把核心优势充分展现出来,从而提炼出艺术家的灵魂。进而张扬艺术家的个性,发挥特点,造成权威性,唯一性、排他性。并且把艺术家及作品提升到一个层面上来,通过拉起一个衬托一个的“识英雄颂英雄”法,将艺术家及作品的精神提升,进而提炼出作品的主义、路线,甚至于提炼出作品的利益集团。所作的努力是将艺术品由一个优点提升到一条发展线,再提升到一个面,这样系统地张扬艺术家的语境体系。通过这些,再纵览天下大势,给艺术家指出一条发展的康庄大道。指出作品发展的战略战术切入点,从摆弄思想的层面辅助艺术家创作出经典名作。
  策划一个展览我首要的是对展览进行定性、定位、定量。分析具体作品的具体意义,主要从画风及风格进行研究;再分析此次行为的意义;然后分析此次展览的社会意义;最后是提炼出展览的精神内涵及思想意义。其间的系统概括能力显的尤为慎重。末了,还要关注展览的宗旨及目的。并对之从虚的层面分析,最后把一个展览提炼出一个灵魂纲领来,并用一句话概括之。
  而我概括一个展览的意义离不开当下所处的各种环境,相对于时代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社会出现的各种变化,及展览放在全球的语境、全国的语境中,分析反应及对应之作用的意义。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6 11:05:47 | 只看该作者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6 11:06:27 | 只看该作者
李朝龙教授谈精神分析批评的基本特征
2011年11月19:00—22:00,在人文学院三楼学术沙龙室开展了题为“精神分析批评的基本特征”的学术活动。此次活动由李朝龙教授主讲,罗绂文博士主持,我中心马正应博士、王进博士、魏家文博士以及美学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出席了此次活动。李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述,受到了师生们的广泛好评。
李教授是我院中文系退休教授,也是我院美学硕士授权点创始人之一。他长期从事美学、文艺学的教学和研究,尤其是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方面造诣尤深,不仅发表了此方面的大量论文,更是在退休之后,推出积数十年功力之学术专著——《深度心灵奥秘的探索——弗洛伊德的生平及其精神分析学述评》。
    李教授首先指出:精神分析批评是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现代心理学运用于文艺研究的一种批评模式,是20世纪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西方文艺批评流派之一,其基本理论和批评方法基本上都是由弗洛伊德亲自奠定的。随后,他分别从精神分析批评的基本特征、精神分析批评的常用手法以及如何看待或评价精神分析批评等三个方面对论题进行了阐释。
  李教授认为,精神分析批评的基本特征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揭示文本的潜意识意义;2、分析人物的潜意识心理;3、挖掘作家的潜意识动机;4、披露读者的潜意识体验。随后里教授以弗洛伊德的代表论著《梦的解析》、《陀斯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以及琼斯的名著《哈姆雷特和俄狄普斯》等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普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玛卓夫兄弟》进行了深入分析,分别论证了精神分析批评的上述特征。在他看来,精神分析批评对作家、作品和读者在文艺活动中明确地传达出来的东西,以及活动的形式因素不感兴趣,它所关注的是作品的潜在内容,作家的潜意识动机和读者的潜意识满足,因此对作家来说,不在于他想要表现什么,而在于他在作品中实际表现了什么;对文艺作品(文本)来说,不在于它表层的显意,而在于它深层的隐意;对读者来说,不在于他表面上看到了什么,而在于他暗地里得到什么;对作品中的人物来说,不在于行为的表面现象,而在于心灵的深层根源。所以,强调对文艺活动的潜意识动机分析,也就成了精神分析批评最为显着、也最为基本的特征。
  接着,李教授对精神分析批评常用的方法进行了讲解,认为精神分析批评常用的方法有三,即症侯分析法、象征破译法和因果回溯法。李教授重点阐释了症侯分析法,因为在弗洛伊德看来,表现在文艺作品中的省略、歪曲、空白、朦胧、回避、夸张、悖逆、失常等等,是潜意识为逃避检查而常用的手段和形式。这些仿佛偶然、失态、无意义的地方,正是潜意识出没无常之住所,隐藏着心灵世界的真实本质。因此,竭力主张批评家细致阅读文本,通过对各种相关材料的广泛涉猎、悉心考察、深入分析,“从被人轻视和不受重视的特征上,从似乎是我们观察以后的垃圾堆上来发现秘密和掩盖着的事情。”从而,症候分析法也就成了精神分析批评的一个重要手段,成为精神分析批评的一个重要批评方法。
  随后,李教授指出,精神分析批评之所以成为20世纪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西方文艺批评流派之一,就在于它对文艺活动中潜意识动机的分析有其独到之处,但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如它无法说明为何同样内容的作品其艺术感染力有强弱之分,有的长存,有的一出现就被淘汰?弗洛伊德也自认为这是精神分析批评无法解释的。又如,泛性论的象征论也不免失之荒谬。他认为,有史以来,任何一种批评方法都是在一定时期文艺创作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都是与一定的哲学思想、美学理论和文艺思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它对于相应的文本来说是有效的,反之,则是无效的。但我们也应看到,任何一种批评方法一旦形成就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如运用精神分析批评去剖析人们(包括作家、作品中的人物、读者)的潜在心理,探寻其行为的心理动机,也不失为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它不仅可见他人所未见,道他人所未道,即是结论相同,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而给人以新鲜感。
  在最后的师生互动环节中,李教授还以《红楼梦》、《安娜·卡列宁娜》、《雷雨》、《孔乙己》等的细节描写为例,对在场师生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了回答。同学们也各抒己见,提出了一些问题并得到李教授的细心回复,师生间的问答生动有趣。
  李教授今年已71岁,仍精神矍铄,声音洪亮,在其循循诱导之下,讨论十分活跃,学术氛围轻松愉悦。此次学术活动持续了三个小时,活动室一直洋溢着热烈的气氛。

                                        (2011级美学研究生迟婕供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 00:44 , Processed in 0.09089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