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蔡朝阳:现代公民,生活就在此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7 15:51: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蔡朝阳:现代公民,生活就在此处2012年07月16日

来源:新京报



六年前,蔡朝阳对着绍兴鲁迅故居前的鲁迅壁画肖像,几乎心怀幽怨。他问画像里的人物,你是不是虚构出来的,怎么会不在我们市民的精神生活里留下一点痕迹?在乖谬贫瘠的年代,我们有更高超越的可能吗?这以后,他以自己的方式开始寻找时代的突破,在绍兴这座文化古城里,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也同时给有梦想的年轻人提供思考的空间。
书店老板
继续蔡元培的公民启蒙
绍兴的解放路上,秋瑾纪念碑以北七百米,是蔡元培故居,以南八百米,为鲁迅故居。这一点五千米的街道,为绍兴最繁华之处。
鲁迅故居前面,有一块硕大的壁画,为鲁迅手夹卷烟沉思的侧面像。傍晚时分,附近居民聚集到这画像前的空地上,在“今天是个好日子”的音乐声中,跳舞健身。
蔡元培故居前,有一个孓民广场,蔡元培先生身着长袍而坐的铜像,居于中间。
三年前的清明,蔡朝阳和几位朋友来到广场,“私祭”蔡元培先生。祭文由蔡朝阳执笔,文中敬颂蔡先生追求自由民主之精神,认为蔡先生信守自由价值,打破人们身上的枷锁,推进思想自由及公民实体自由,功炳千秋。身为后人则须继前贤之志,建构自己的生活。他们朗诵祭文,引来路人围观。广场上的保安很惊讶,原来自己日日守着一位伟人。那一年,正值五四新文化[19.70 3.30% 股吧 研报]运动九十周年。
两年前的秋天,离鲁迅故居八百米、秋瑾故居二十米的地方,出现了一家不到20平米的书店,名为“新青年”,店主是蔡朝阳和他的朋友F520。书店特制书签上印着:“读书自我启蒙,构建公民理性。”
沙龙主持
传播思想捍卫生活
去年,蔡朝阳与朋友在咸亨影院的顶楼,开了五月概念书吧,并在此主持文化讲座,邀请公共文化人物走进这座小城市的文化生活。歌者周云蓬被绍兴吸引,从北京天通苑,移居绍兴小河边。
从此,绍兴的年轻人,拥有了另一种生活,经过延安路、胜利路、人民路,经过越王勾践的宫殿、陆游唐婉的沈园,经过星巴克和大娘水饺,去“新青年”买书,到“五月”里听讲座。
2012年夏天,很多年轻人看过周云蓬的《绿皮火车》后,从远方赶到绍兴找“新青年书店”,发现“新青年”的旁边是秋瑾故居,往北几百米是鲁迅故居,再往北是蔡元培故居,绍兴的文化深蕴令年轻的人们感动。
他们所不知道的是,“新青年”的蔡老板很年轻的时候,曾独自晃荡在寒夜的街上,被这座城市文化的闭塞与精神贫瘠伤害,颓废地想到海子卧轨自杀的故事。所幸避过自杀的念想,博览群书,像一个贪婪的猎人,为了精神的自由,迫不及待地四处狩猎。他们也不知道,绍兴曾是书店的荒邑。
蔡朝阳的博客名为“在黑暗时代,读书写字”。“黑暗时代”这个概念来自阿伦特,所谓黑暗时代,即世界似乎操纵在别人手中,变得不确定,人们不再过问社会公共事务,只有限地关心自己的利益。但人也有权积极生活,立定在自己生活的中心,在自己将生老病死的土地上,在承载自己笑声歌哭的城市里,寻找光明。蔡朝阳仍在努力,他的周围,他的远方,这样的人在增加。
没有人帮你捍卫自己的生活,没有人许诺你更好的生活,你必须倚靠自己的力量,改变你所能改变的。这就是蔡朝阳所理解的公民精神,不政治,也不虚渺。
■ 对话
不再奢望生活在别处
从小城开始公民实践
新京报:你说你有一个底线,“在人近中年的时候,不能成为我自己当年反对的那种人”。“那种人”,具体指怎样的人?
蔡朝阳:简而言之,是庸俗的中年人吧,尤其那些利用社会资源沽名钓誉的人。挺着大肚腩,自以为有过来人的世故,以语重心长的姿态告诫我:我以前也像你一样,小蔡,没有用的,靠你一个人改变不了世界。他都没有挣扎过,就迅速与精明、市侩、唯利是图媾和了,再见理想,底线迅速撤退,撤退到几乎没有。凯鲁亚克说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周云蓬补充道:永远不听话。)
新京报:你有过最艰难的日子吗?
蔡朝阳:我最艰难的日子,大概离自杀不远。30岁不到,颓废而无力自救。这其实仅是年轻的理想主义的溃败。自怨自艾的时代,没有能力突破一己小小悲欢,以为自我便是宇宙全部。尤其在一个边远小城市,你甚至不能说喜欢诗歌,那你就是有病。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宁可住地下室也要去北漂的缘故吧。
靠什么,靠朋友、靠阅读、靠网络,还有内心的骄傲。过去的日子,每一日都饱满有质地,艰难、颓废、磨灭,每一天都构成我们的生命底色——这可以说成是养分吗?
新京报:“现代公民”这个词,是什么时候成为你思考对象的?
蔡朝阳:大概是读到《李慎之文集》的时候吧。要感谢陈初越,他当时在广州办过一本《市民》杂志,每期寄来给我,从这本杂志我得到了很多教益。《市民》杂志的英文名是Citizen,即公民。
创刊号的发刊词非常好,里面说:“我们所定义的‘社区’,包含了居住的社区,数字的社区,精神的社区。要之,新社区的生成,是无数个体,本着新的居住方式,新的通讯技术,新的精神信仰,动态地建构着的。它没有既定蓝本,却注定将跨越旧的力量边界,创造新的共同体,新的认同感。”
这些论述跟我当时考虑的东西非常契合,我就想在自己的小城开始这样的尝试。我理解的公民社会有几个核心词:多元、参与、负责任、自组织。基于民间社会,但不再是一袋马铃薯,用一定的方式积极参与,对本土文化有建设性的意见。比如,绍兴E网的网友最近发起一个开车不打远光灯,雨天不溅湿行人的倡议。很小的一件事,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力所能及的。这虽然是道德的低限,但确实比倡导“文明城市建设”有用多了。
以自己的方式参与社会变革
新京报:十年前你充满感伤地批评绍兴这座城市的闭塞单调,而从2010年开始,你和你的朋友们一起在绍兴办书店、书吧,邀请公共文化人物做讲座。这些经历对你当下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蔡朝阳:这便是生活在此处。2007年12月31日,我写了一个新年致辞:《重申一个公民社会的理想》,从而不再奢望生活在别处,将彼岸世界看作意义的终结。既然我们会在这里生老病死,又觉得这个城市可以更宜居,那么就做一些我们喜欢的事情吧。
新青年书店何以叫新青年书店?是要在老城市,发现新青年,读书自我启蒙,因阅读而得自由。公共人物来做讲座,就是将这个小城市,与这个社会的伟大进程联系起来,使我们不自外于时代。
还有一个想法则是,既然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岛屿,与时代息息相关,那么,每个人都要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社会变革的进程中。比我们更年轻的一代,有权生活在这里,并且有权生活在比我们这个时代更开放更自由的时代。而这种开放也不是凭空自动实现的,需要我们当下从自身开始努力。罗大佑歌词说:我们所改变的世界,是你们的未来。便是这个意思。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朱桂英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9 06:11:51 | 只看该作者
 在书中追寻教育的真意
  2012:一位教师的阅读笔记
  编辑这期稿件的时候,适逢传说中的世界末日。尽管多数人以娱乐的态度看待这个被广泛传播的预言,但涉及生命终结的可能,人们难免在笑谈的同时,暗自对人生进行一番审视。一旦严肃地拷问,这个冬日岁末的调子便不可避免地“形而上”了起来。本期,我们用“一位教师的阅读笔记”梳理一年的读与思,借阅读解决我们对人生和世界的疑惑。另一位教师用随笔表达了这样的愿望:通过给学生读有价值的书籍,告诉他们什么是正常的生活。
  站在一年的末尾,相信我们等来的会是一轮崭新的太阳,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是幾米绘本《拥抱》里的那头红狮子,打开书,感受一个又一个温暖的拥抱;合上书,去拥抱一个属于自己的未来。
  ——主编手记
  如果真有世界末日,我也愿意去阅读一本书。这次,我想读的是C·S·路易斯的《从岁首到年终》。这并非刻意挑选,而是阅读序列里,刚好排到了这一本。而C·S·路易斯对信仰的论述,对人生意义的追问,恰可以在末日来临之前(假如真有末日的话),借以拷问我们自己的一生。
  通过阅读,解决人生疑惑
  这一年,春华秋实,寒暑更替,一年便是一生的缩影。《逍遥游》里,庄子说,蟪蛄不知春秋,朝菌不知晦朔。可是,对于蟪蛄与朝菌而言,这何尝不是一生?世界末日的传说,正好让我们考虑一个久远的哲学命题:向死而在。因为,正因为人生是有限的,人生才值得用意义去追问。在时间的维度上,人类和朝菌与蟪蛄,区别真的不大。而在意义的维度上,帕斯卡尔告诉我们,思想,是人类全部的尊严所在。现在,若有人问,如果世界末日真的来临,你将做些什么。我想,我要继续阅读那些我尚未读完的经典著述,借以解决我对世界和人生的疑惑。这一次,是C·S·路易斯。
  何以会是C·S·路易斯呢?这位最伟大的牛津人,他最广为人知的,当然是煌煌七卷本的《纳尼亚传奇》。我对C·S·路易斯的迷恋,也从这个七卷本的童话王国开始。很难想象,一个牛津大学的教授会写出这么一部传奇小说。于是,随着纳尼亚世界宏阔图景的展开,我们自然要去追踪这位背后的造物者。在《痛苦的奥秘》这本书里,路易斯问:“如果真有一个全能的、充满爱的上帝在,那么,上帝为什么要在世间制造那么多的苦难?”1942年,二战,伦敦空战正酣,牛津大学教授路易斯应邀去给英国皇家空军的年轻军官讲演,他看着下面一旦起飞,平均只能活一个月的青年军官,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苦难是化妆的祝福”。王怡在影评《宇宙中的双城记》里说道,路易斯“决定写一部给孩子们的童话,描述世界在苦难中的真相,也描述那些青年军官到底怀着什么样的信念去死;而这信念,只是叫他们死呢,还是能叫他们活?”七卷本《纳尼亚传奇》出版即成经典,J·K·罗琳日后自述,之所以《哈利·波特》也写了七卷,正是为了向《纳尼亚传奇》致敬。
  路易斯的书是我2012年进行的专题阅读之一。这种专题阅读与我的关注点密切相关,而与以往的阅读全然不同。以往的阅读,多以时下新书为主,似乎我是一个职业书评人。而今年虽然也关注新书的出版,但自己的阅读兴趣却有很大转移,一则因为我对工作的态度,一则也为了解决我自身的困惑。
  在阅读中,重新理解教育
  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不务正业”的高中教师,而近几年,开始对教育发生了真正的兴趣。此生已届四十,悲剧在于,最近才刚刚发现教育对人的守护之重要,教育是要教人自由,使人成为他自己。在这个意义上,教育何其重要!我们所承担的工作,有奇异的恩典存在。因而,我恰恰认为,最近我才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任务。在当下,身为父母,同时又身为教育从业者,教师的责任实在重大。这个职责,以前就有所了解,但从未像如今这样能理解其重要与艰巨。曾经无知者无畏,而当你略窥堂奥,才有切肤之感,才会在敬畏之中生出一种庄严感与神圣感——我们将亲手赋予这一任务以价值。
  具体到我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实际,我发现,越是对教育有更多的关注,便越觉得低幼阶段教育的重要。所以,身为高中教师,我会与朋友一起研究小学教材,也会亲自去写一本儿童读物。做这些工作,广泛涉猎童书是应有之义。尤其是欧美等儿童教育更为先进的地区,其绘本作品、童话作品以及其他形式各异的儿童读物,真是琳琅满目。C·S·路易斯携其《纳尼亚传奇》而进入我的视野。当然,其中还会有《魔戒》三部曲,会有E·B·怀特,但没有一个人像路易斯,用伟大的童话给我人生价值的指引。因而,我以为,教育的过程,恰恰也是教育者自我生命不断走向完满的过程,只是任重道远,我们永远在路上而已。
  近年来,我的阅读往往跟着我的思考,在面临很多教育个案的时候,我常意识到教育的无力、个人的有限。在前不久写的一篇题为《教育为何是无用的》的文章中,我坦承自身的疑惑与无力感。事实上,孩子来到教师身边时,已经是个半成品了。他们不是一块有待我们雕琢的“璞玉”,相反,他们身上有各种各样的特点,可能是特长,也可能是缺点,可谓瑕瑜互现。但哪个孩子不是瑕瑜互现呢?如单从问题的角度来看,又有哪个孩子不是“问题儿童”?孩子们的虚荣、暴力、谎言,多数与家庭教育有关。而学校的评价体制,则加重了孩子们的这些问题。这个时候我经常感受到教师个体的无力。
  教师不但需要成为孩子的引领者,还需要成为家长的教育者。这一点真令人十分纠结。纠结在于,有些家长并没有意识到,成为父母是一辈子的责任,给了孩子生命,还需要不断学习如何做家长。而更纠结的在于,教师何德何能,竟能担负教育家长的重责?医生,先医好自己吧。这句话也可套用在我们教师身上。
  阅读是对意义的追问
  对于教师,心理学的重要性格外凸显。于是,我重新捡拾起了心理学的书籍。这是在C·S·路易斯之前的专题阅读。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便是朋友黄晓丹与杨庆推荐的河合隼雄,他成为我今年阅读中的第一座富矿。我读的第一本河合隼雄的书,是《村上春树去见河合隼雄》。前者是世界知名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有力的竞争者。这样一个人,竟然要寻求河合隼雄的指导,对我来说,实在是一件震惊的事情。这本书很好读,几个小时便读完,也正是这次阅读,一方面使我了解了村上春树从个人主义向人道主义的转向,另一方面也更明白了何以河合隼雄是不可替代的。于是,接下去的一本,便是河合隼雄汉译作品中最富声名的《孩子的宇宙》。
  我本应该用一整篇文章的篇幅,来谈论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因为河合隼雄首先是一位临床医生,因而他有丰富的案例,这些案例所包含的心理问题,我们或多或少可以在身边看到。但更重要的在于,河合隼雄并不单单是一位临床医生,他还是一个有深厚造诣的荣格心理学分析师,一个成就卓著的学者。因而,他的书有理论高度,足以建立起我们对孩子这个特殊群体全然不同于前的认识。后来我读了河合隼雄的回忆录,得以近距离了解,河合隼雄何以一生孜孜不倦致力于儿童事业。这也促使我再次翻出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将这两本书放在同一个时间段阅读,以便互相参看。至少,我的一个模糊的意识被明确了:在教育中,成年人的责任在于,他并非孩子的建设者,而是守护者。
  这里我还想提另一位日本学者,松居直。松居直与河合隼雄合著的《绘本之力》,也是今年才读。这在低幼阶段的教育界,是一本必读书,而对绘本界而言,则是一本启蒙书。沿着这本书的路径,我读了松居直另外的两本:《幸福的种子》与《我的图画书论》。日本学者不擅长构建理论体系,但精于归纳整理。松居直这两本书也不是理论著作,而是个人经历与感悟,其中充满美、爱与感动。作为出版人,可以说松居直一手促成了日本绘本的繁荣。而就更广泛的意义来说,河合隼雄、松居直这些人,正是他们重建了日本战后的教育,重塑了一代热爱自由与和平的新日本人。
  就这样,阅读从岁首到年终,直到传说中的世界末日的前夕。这便回到了C·S·路易斯在《痛苦的奥秘》中的另一个问题:假如世界真有一天会毁灭,那么文明的意义又何在?我自然无法解答这些终极的追问。朝闻道,夕死可矣。对意义的追问,蕴含着人类神圣的荣光,而阅读便是追问本身。至于教育,你知道,她承袭人类的文明,恰恰显示着这种思想的荣光与骄傲。
  (蔡朝阳,浙江绍兴稽山中学教师,著有《寻找有意义的教育》;《拥抱》,幾米著,海豚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 02:05 , Processed in 0.10869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