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西合璧的诗界仁者——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综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28 19:12: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西合璧的诗界仁者——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综述



屠岸先生是当代重要的翻译家和诗人,迄今已走过六十多年的诗歌旅程。他在耄耋之年依然保有丰沛的诗情,激情不减又内蕴深邃,正印证了其诗句“深秋有如初春”。2010年11月20日,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人民文学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在京召开。诗人、学者,以及屠岸先生的故交新友近50人与会,提交论文30多篇。与会者对屠岸的诗歌创作和诗学理念进行了热烈的研讨,一些新的诗学生长点就此彰显出来。这次研讨会涉及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对屠岸为中国当代诗歌所作贡献的衡估与肯定。首都师范大学吴思敬教授在致辞中对屠岸的高洁人品表示敬重,称屠岸是诗坛一株当之无愧的“世纪之树”。他认为屠岸拥有诗化的人生,一生与诗相伴,生命与诗相结合,把诗视为宗教。屠岸既是诗人又是翻译家,他对西方浪漫主义诗人非常熟悉,尤其对济慈情有独钟,他翻译的《济慈诗选》获得了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翻译奖。屠岸是学者化的诗人,对中国诗歌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从济慈那里引用提出的“客体感受力”是对当代诗歌理论的一项重要启示。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指出,屠岸创作诗歌的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先后出版诗集及诗歌译著多部,成绩斐然,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屠岸以其颇有造诣的诗才使他的翻译清新自然、圆润流畅。他认为,中国新诗的创作与发展和西方诗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处理借鉴与原创之间的关系并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屠岸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北京大学孙玉石教授认为,屠岸先生在外国诗歌翻译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还未获得应有的评价。比起新诗创作、诗论评说,他更推重屠岸在诗歌翻译方面所作出的精神坚韧而异常杰出的贡献。他提到屠岸选译的《英国历代诗歌选》,认为屠岸在诗歌翻译中坚持了济慈关于诗歌创作的美学观念:“客体感受力”,使得译诗更具有了中国民族诗的韵味与感觉特色,形象与声韵相结合,实现了诗歌翻译的再创造。林莽、刘福春在发来的贺信中认为屠岸作为诗坛前辈,在诗歌创作和翻译等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尤其是近年来,对中国诗歌的关注,对诗坛新生力量的引导和帮助,使他得到了诗坛的普遍爱戴和敬重。
知人论世,对屠岸精神、人格与其诗品融汇互文的赞誉。北京大学谢冕教授在题为《他周围浓浓的书卷气》的发言中说,他在上世纪40年代末即在书中远望、仰望着屠岸先生,80年代在学术活动中得以近观后依然仰望着先生。屠岸待人诚恳、认真、周密、细致、谦和,对晚辈平易近人,厚爱有加。他认为,雍容、儒雅是先生的形,亲和、中正则是先生的神。屠岸是一位让人打内心敬重的智慧长者,博学多才,西学积蕴深厚,他的新诗最为人称道,而其中十四行体致力犹多,此外又有深厚的旧诗功力,著有《萱荫阁诗抄》,他的诗歌吟诵也是业界一道非常漂亮的风景。谢冕娓娓谈到,屠岸是江苏人,江南人性情温和,他身上浓浓的书卷气使人不得不对他产生一种敬畏敬重之情。不过,人们一般为屠岸的学者风范所折服,不易察觉其刚正、固执、坚定的一面。他比较了屠岸与牛汉两位性格迥异的诗人:牛汉率直,正气凛然,有北方人的豪爽,但刚中有柔,他的温情是别人不容易见到的;屠岸则是柔中有刚,这一点在屠岸《生正逢时——屠岸自述》一书的尾声中体现出来,他爱憎分明,不肯退让,对周作人、张爱玲等一些人提出严厉批评。由此,他认为屠岸代表的不仅是一种智慧,而是一种尊严、一种正义。吴思敬也提到,屠岸在与济慈的对话中获得了一种生命的启示,他对诗的忠诚与热爱一直坚持了几十年,包括文革时期,诗帮助他度过了最黑暗的年代,他始终坚持对真与美的执着追求,体现着人品与诗品的高度统一。老诗人成幼殊作为屠岸的诗友故知,在会上热情回顾了青年时期的屠岸,回忆了他们创办《野火》诗歌会的经历,评述了屠岸早期的诗歌创作,见证了他们诗的友谊。她说,当年的屠岸有着生动的形象,可谓“诗如其人,人如其诗”,沉静、纯净、清澈,很有风骨。她从与屠岸的诗歌交往中读到屠岸诗歌有“一贯清亮的笔调”。诗人灰娃谈到屠岸一生笔耕不辍,译诗写诗均数量多,质量高,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大,他的工作在社会转型时期给了我们可资借鉴的依据,优美的文笔拓展了我们审美的领域。屠岸的自述《生正逢时——屠岸自述》,则表明他以一个知识分子、一个人文学者的身份对社会发言,以一个人文学者的良知引导社会的价值走向,辨明是非,守住人的尊严。灰娃也提到屠岸为家人安排的每周一次的家庭诗会,与朋友聚会朗诵诗歌的活动。她认为,在今天社会价值取向混乱的情况下,屠岸诗的人生与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都是我们的榜样。潘凯雄发言中也谈到,屠岸文如其人,富有学养,其诗歌处处潜藏着一个“爱”字,大到国家、民族,小到亲人师友,大我其和,小我其行,内外共体,不可分割,这种融大小于一体的诗歌创作在今天仍然具有针对意义。中国作家协会研究员张同吾称屠岸先生是诗界仁者,他温文儒雅、宽厚善良的人格精神令人敬仰,这种精神融入了他的诗歌创作中。
对屠岸新诗创作成就的探讨。屠岸新诗创作大体包括白话自由体诗与十四行体诗两个部分,对它们的艺术特色和风格的探讨是本次研讨会的集中关注点。诗人鲁煤谈到屠岸诗歌对政治性题材的处理问题。他分析了屠岸的两首诗作《打谷场上》和《童话》,认为这两首诗处理的同是有一定革命政治性意义与价值的题材,但并未妨碍、损伤审美,诗人对人性、心灵的发掘使其获得了诗的品格。孙玉石认为屠岸的新诗创作是中国新诗史上连绵不断的高峰中的一座,而多方面的素养与基础则造就了屠岸在诗歌领域的攀登中引人注目的光芒。他具体解读了屠岸40年代的两首新诗《燎市者》、《梦幻曲》,认为这两首诗既有鲜锐的革命激情与思想,但又隐藏在一种比较朦胧、比较淡定的艺术形象塑造里,显示了一种戴望舒所说的诗应当出于“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的艺术实践的尝试,是值得推重、崇尚的作品。潘凯雄认为屠岸的白话自由体诗蕴藉含蓄、凝练节制,在整体上既符合诗歌有节制的形式要求,又尽可能与吟咏对象拥抱,在锤炼有限的形式中伸展无限的思绪与情愫,营造出独特的意境与魅力。莫文征(人民文学出版社)梳理了屠岸诗歌创作的几个阶段,评析了各个阶段的艺术特点。他指出,屠岸40年代作品的发展历程是“诗意由清淡略带朦胧,进而率真单纯,再进而丰盈饱满;诗风则由稚气略带几分虚幻,变成谨严而成熟” 。70年代至80年代的创作则“把情绪和思想溶解在冷却的文字里”,浅层的表述少,深入的探索多,文字更加精当准确,鲜明流畅。90年代年届古稀的屠岸有丰沛的创作成果,表现出长久新鲜的创造力。他认为,屠岸诗作的最显著特征及真正价值是包含时代精神,为时代而呼号呐喊,但又是真正的诗,不是标语口号。邓荫柯(春风文艺出版社)从阅读感受出发,认为屠岸长期致力于欧美诗歌尤其是莎士比亚和济慈诗歌翻译,从前者学得了对普世道德价值观的坚守和驱遣语言文字的出色功夫,从后者学得了纯洁奔放的进击锐气和对真理自由不间断追求的毅力。屠岸还致力于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诗意发现美,关注当代世界种种问题,对传统美德和思想遗产执着坚守,使其诗作呈现出一种坚执内敛安谧典雅的风格,有着“冷静的睿智哲思和炽热的人间情怀”。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傅天虹教授则从汉语新诗的自由化与格律化不两立的历史思维模式以及二者的诗学辩证入手,论述了屠岸的十四行诗创作。他指出,屠岸作为一个中西合璧、新旧交汇的诗人,在十四行诗翻译与创作中对建构汉语新诗体系和良性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屠岸对汉语态势与音乐性有准确度量,对理智与情感的把握使他的十四行诗在漫舞与限制中自由舞动。诗人郑敏在《屠岸的十四行诗》一文中以精准的诗学素养评价了屠岸的十四行诗创作,她认为屠岸让深刻的思想之光透出朴素而凝练的词句和严谨的艺术形式,让“哲理穿上布衣裳”,并指出中国诗学研究应多进行中西诗学比较研究,以最新的诗歌与哲学思潮理解汉诗的昨天与今天,与世界诗学进行交流。北塔(中国现代文学馆)对屠岸新诗创作的三个时期分别进行了详细论述,认为其诗歌创作生涯是“矢志不移,老而弥坚”。而在散论《诗爱者的自白——屠岸的散文和散文诗》一文时,他谈到屠岸创作拥有“正方向写作的内在开掘”,一生追求真善美。卢桢(南开大学文学院)探讨了屠岸诗歌丰富而多元的精神向度,认为他在译诗与创作中以“美”与“真”抒写爱的主题、以“客体感受力”品悟诗意哲思、以坚定的文学信仰追求终极关怀。章燕(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作为女儿深情回顾了父亲屠岸充满激情的诗歌生涯,她在《两种诗歌传统的交融》一文中根据《墓畔的哀思》这一十四行体诗群分析了屠岸十四行诗的特色,认为它们在语言的表述、意象的打造、叙述的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中国古典诗歌和英语十四行诗两种诗歌特征的交融。霍俊明(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在《深秋影像中诗爱者的自白》一文中集中关注屠岸的十四行诗和自由新诗。他认为,屠岸的十四行诗是诗思中的火焰舞,而他的自由新诗则是一种挖掘——灵魂的跋涉与历险。伍明春(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有着突出的诗歌形式意识,他关注屠岸十四行诗创作对形与质之间平衡关系的追求与实践,并认为这种对诗歌格律的努力为当下的诗歌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启示。无独有偶,冯雷(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亦从现代诗形的建立这一历史追求和诗歌本体的二维角度出发评价了屠岸诗歌形式探索的成绩与价值,他认为屠岸立足于汉语特点的诗形观念与十四行诗的写作经验生动证明了格律对诗歌品质的“约束性保障”。杨志学(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从诗歌的限制性与规范性方面肯定了屠岸在中国十四行诗发展中的重要位置。王士强(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谈到屠岸诗歌世界是多元、多彩、复杂、深邃的,赞赏了诗人对真善美的追求。郭海军(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以随感式的印象批评高度赞赏了屠岸诗歌独有的姿态,认为这种姿态“是情感内蕴与传达形式互为表里而呈现出的整体形象特征。”张立群(辽宁大学文学院)集中评述了屠岸90年代以来的诗歌,他认为诗人90年代的创作是以“年轻的心态”追求“美的发现”,注重“客体感受力”这一诗学理念的实践,在游历与行吟中呈现出人间关怀。
对屠岸旧体诗词创作、古典诗学传统对其新诗创作的影响及促进的论述与评价。诗人邵燕祥对屠岸的旧体诗作了读后感式的漫评,结合屠岸的人生历程,从“古典诗歌将个人情感史与社会治乱史交融的‘诗史传统’”来看屠岸的某些诗歌,认为昂扬之情是文革时期知识分子共同的时代情结。他还对照了屠岸的新诗与旧体诗,认为它们不但体裁形式不同,题材的选择、意象的形成以至技巧层面,有同有异,而异大于同,这是因为诗人不因出入于两者之间,就把新诗向旧体靠,或把旧体往新诗一边拉,搞“拉郎配”式的所谓“结合”。由此他认为白话新诗与传统旧体诗词的创作可以双轨并行,相得益彰,而不是让新诗向旧体诗词靠拢,也不是把诗词革命、加以改革,让人人能懂人人能写。会上,他还以屠岸的一首《野火》为例,认为它的自然流露可以用“天籁”来形容,注重的是瞬间意象的捕捉。吴思敬认为屠岸身上有着古典诗学传统与西方诗学影响的完美结合;屠岸出生在一个非常有教养的家庭,拥有一位卓越的母亲,“夜灯红处课儿诗”,使他对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尤其是旧体诗词从小获得了深厚的造诣,这种造诣与他对西方诗歌的精深研究与翻译实践实现了完美融合。张同吾也谈到屠岸恬淡的性格与古典文化熏染相辅相成,自小拥有深厚的功学根底,他的旧体诗富有深刻的历史感和鲜活的人文精神。与邵燕祥相应,林东海(人民文学出版社)在《诗爱者诗作者诗译者——记诗人屠岸》一文中提到“两栖诗人”现象,即新旧体诗兼行且沟通两个领域。他认为屠岸一方面有“萱荫”情结,写旧体诗用新诗的意境、新诗的意象、语汇,故旧诗有新气;一方面有“索内”情结,对十四行诗的“韵式”和“节律”深有研究并灵活运用于新诗创作。
对屠岸诗学观念的论述与把握。诗评家骆寒超教授在《屠岸论》这篇扎实的文章中,结合具体诗作,阐述了屠岸的诗学主张:客体感受力。他认为,屠岸诗歌创作三个高潮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大多从生活实际体验出发,在物我合一的感受境界中写出来,而非一味遁入内心的玄想之产物。屠岸在追求客体感受力的同时,又提倡“古典的抑制”,二者之间存在双向交流,即“古典的抑制”来自于“客体感受力”,而“客体感受力”须受“古典的抑制”。骆寒超把屠岸的文本构成分成三类:感兴情境型、感知意境型、直觉幻境型,三者通过不同的构思途径、抒情方式和语言体式作具现,并以此展示了屠岸对客体感受力追求之全貌。山东大学文学院吴开晋教授谈论了屠岸对一些诗学基本理论的深刻阐释,他认为屠岸高扬诗歌真善美的大旗,主张以真为核心的真善美相统一的美学思想富有现实意义与针对性,对当今新的伪诗敲响了警钟。屠岸注重诗歌艺术规律方面的探索,强调诗歌的格律与音乐美,即便自由诗也注重内在节律。他还谈到屠岸诗论不仅从宏观上对诗歌的基本理论和内在规律作出论述,而且能在微观上对不同诗人的诗作做出深入精当的剖析,深入到诗人的心灵和作品的内涵中加以点评,这是难得的。张大为(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认为“客体感受力”是屠岸诗歌美学观念的核心,他对屠岸诗歌中的意象机制与意象方式作了富有学理而有深度的剖析,从意象逻辑、意象伦理、意象灵思、意象诞异四种机制与方式表明诗人以意象的方式处理复杂的现代经验。

会议最后,屠岸先生衷心感谢与会专家、学者对自己诗作所做的深入分析。他认为此次会议自己是在“上课”,“虽然是对我的诗歌的评论,但有些问题我自己没有意识到,帮助我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诗歌。作品是到了读者,到了评论家手里才最终完成,这种完成对作者来说是一种学习,一种深入的认识”。他认为对自己的一些评价“过誉”了,但对其中的真诚表示感恩,他将把这些评价当成鼓励,当成自己追求的目标。他表示,为报答这份鼓励,只要生命不息,对诗歌的追求永远不止。
此次研讨会是对屠岸诗歌创作、诗学理念以及诗歌翻译在学理层面上做出的一次总结。屠岸是当下中国诗坛最老一批诗人中犹在积极从事创作者之一,梳理他的创作历程,彰明其创作成就与精神姿态,对当前诗歌写作无疑具有现实意义。屠岸诗歌研究是一个长久的课题,本次研讨会是对其深入拓展研究的一个新起点。
                                                        (赵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2 00:42 , Processed in 0.19895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