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诗歌通史》新书发布暨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28 18:57: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诗歌通史》新书发布暨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10月29日上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中国诗歌通史》新书发布暨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出版集团、北京市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首都师范大学的领导,在京高校与科研机构研究中国文学史、诗歌史的著名学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以及首都师范大学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相关工作人员共三十余人参加了此次座谈会。
         会议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助理周绚隆主持,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管士光致欢迎辞。他代表人民文学出版社对各位与会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总结了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六十多年来在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认为八百多万字的《中国诗歌通史》具有突出的学术价值,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它的出版充分体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优良传统。他相信这部书的出版将会在学术界和读者中引起高度关注,获得高度评价。
       随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诗歌通史》主编赵敏俐教授介绍了《中国诗歌通史》从立项、写作到出版整个过程的具体情况。2003年,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召开了《中国诗歌通史》撰写筹备会议;2004年,“中国诗歌通史”申请通过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批准号:04AZW001),同时也被列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重点项目。经过项目组成员近八年的精心结撰,《中国诗歌通史》2012年6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共计11卷,分别是先秦卷、汉代卷、魏晋南北朝卷、唐五代卷、宋代卷、辽金元卷、明代卷、清代卷、现代卷、当代卷和少数民族卷,每卷70万字左右,总字数约817万,叙述的范围囊括了古今中国各民族所有诗歌文体,包容了汉民族诗歌和各少数民族诗歌,综合展现了中华民族诗歌的总体风貌。
        赵敏俐从《中国诗歌通史》主编的立场出发,认为这套诗歌史具有以下五个创新意义:第一、该通史以汉民族诗歌为主体,兼顾历史上各少数民族诗歌,从多民族融合的角度探讨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内在规律。第二、该通史采取广义的诗歌概念,包容汉语诗歌中的诗、词、曲,少数民族的史诗、抒情诗、宗教祭祀诗等各类诗体,并以其发展变化为经,全面展示中国诗歌体式的丰富多样,揭示其内在发展规律。第三、打通古今诗歌界限,建立古今贯通的诗歌史观。第四、站在世界文化的立场上揭示中国诗歌的艺术本质,阐释其民族文化特征。第五、在坚持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发挥每一位撰写者的特长,在充分吸收学界最新学术成果的前提下突出学术个性,开掘新的研究领域,在诸多诗歌史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新见。在以上五点基础之上,该通史建立了一个以“通”字为标志的诗歌史观。其要义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通古今之变”,第二是“观中西之别”。所谓“通古今之变”,是指打通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断限,打通汉民族诗歌与少数民族诗歌的界域。所谓“观中西之别”,是指立足于21世纪世界文化格局的史家“通识”。
      《中国诗歌通史》集中了我国当下在中国诗歌史各时代研究中一批优秀学者和突出代表,他们是项目总负责人赵敏俐、吴思敬,先秦卷作者李炳海,汉代卷作者赵敏俐,魏晋南北朝卷作者钱志熙,唐五代卷作者吴相洲,宋代卷主编韩经太,辽金元卷主编张晶,明代卷主编左东岭,清代卷作者王小舒,现代卷主编王光明,当代卷主编吴思敬,少数民族卷作者梁庭望。正是这支阵容强大的作者队伍,为该书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自2004年立项以来,项目组全体成员即将主要的精力用于该书的研究与写作。在此期间,项目组成员先后召开了九次编写会,其中在2006年4月22日召开的第四次编写会,特别邀请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就《中国诗歌通史》的撰写给予指导。每次讨论会上,项目组成员都畅所欲言,就诗歌通史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研讨,这为《中国诗歌通史》的顺利完成提供了质量上的保证。2011年4月29日,该成果通过专家组评审鉴定,评定等级为优秀。项目完成交稿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向国家出版基金申请了出版资助,并于2010年获得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出版社随后组织了专门力量,历时一年多,经过认真审校,并与作者反复沟通,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全书的出版。
        除此之外,赵敏俐还代表《中国诗歌通史》的作者,向所有支持、关心这套书的人表示感谢,他说《中国诗歌通史》这套书的出版体现了学术界共同的力量,因为《中国诗歌通史》本身就是建立在现代中国诗歌研究基础之上的。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副主任李建平在致辞中代表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向《中国诗歌通史》的作者和出版社的同志表示由衷地感谢,对首都师范大学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尤其是在中国诗歌、世界史、中国书法与文化等方面具有的优势和取得的成就表示了极大的赞赏。他认为《中国诗歌通史》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当代诗歌研究中是有创新、值得宣传的标志性的研究成果,体现了首都的文化水平,应该做好这个重要成果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同时,他还对《中国诗歌通史》项目组以及首都师范大学的学风建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詹福瑞教授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对《中国诗歌通史》做了点评,他指出《中国诗歌通史》是一部真正的古今贯通的中国诗歌通史,是为学术界、为社会发展与社会和谐做出了贡献的学术成果,体现了中国文学史研究领域近几十年最新的研究成果,代表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学术水平。同时,这套书还尊重了每一位学者学术研究的个性,体现了众位编撰者的学术坚守性,这是值得在学术界提倡的。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院长文日焕教授从三个方面谈论了自己阅读《中国诗歌通史》的体验:第一,对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是巨大的支持,并推动了民族文学的研究,对探索科学、综合研究的思考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二,为多民族文学综合研究搭建了重要的学术平台,起到了带头作用;第三,为中华大文学史观的构建和编写中华多民族文学通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马自力教授谈了自己对这部书的读后感,他说《中国诗歌通史》是一套大书,是学术史发展标志性的总结,也是中国诗学研究领域的里程碑。他认为这部大书所取得的成就可以用“体大思精”或“体大虑精”来表达,它具有精妙的思想深度和鲜明的学理追求。但这部大书的遗憾在于没有将独著制贯彻到底,从形式上看不太统一。
        在各位领导与专家们的致辞和点评后,《中国诗歌通史》的作者吴思敬教授、梁庭望教授、左东岭教授、王小舒教授分别就《中国诗歌通史》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和意见。因事不能出席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文学专家组组长张炯先生和北京大学中文系廖可斌教授因事无法出席座谈会,也都发来了书面发言稿,委托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代为宣读,表达了对《中国诗歌通史》出版的祝贺。张炯指出《中国诗歌通史》引证丰富,资料翔实,对提出的论断和论点都有相当充分的论证,体现了学术的规范。整套书从先秦到当代,外加民族卷,规模宏大,内涵丰富,是目前最全面的中国诗歌通史,是一部多方面超越前人同类著作的好书。此外,这部书装帧精美,编校质量也很高,是学术界和出版界联手的精品之作。廖可斌则重点关注了《中国诗歌通史•明代卷》,他表示此卷突破了以往的明代诗歌史研究只关注历时性变迁和单一线索的局限,构建了一个时间、空间相结合、内在脉络双线并行交织的新框架。这符合明代诗歌发展史的实际情况,揭示了明代诗歌发展史的真实状况,代表了明代诗歌研究的最新成就和水平。
        座谈会的最后由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李岩先生和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刘新成教授总结发言。李岩代表中国出版集团对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和《中国诗歌通史》的作者表达了由衷的敬意,对《中国诗歌通史》被列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表达了感谢。他说《中国诗歌通史》的出版填补了中国诗歌研究的重大空白,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是对人民文学出版社文学史产品线的极大延伸和巩固,也将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价值。刘新成教授在总结发言中不仅对这部书的诞生地——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和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做了介绍,还代表首都师范大学感谢了兄弟单位对《中国诗歌通史》一直以来给予的支持和关注。他以为无论首师大文学院的发展还是诗歌中心的工作,都得到了兄弟院校、专家学者、同仁,还有国家图书馆、国家和北京市的社科规划办的帮助,得到了中国出版集团、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
       至此,《中国诗歌通史》新书发布暨出版座谈会落下了帷幕。虽然《中国诗歌通史》在内容和形式上还存在某些不足,留下了一些遗憾,但是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这部书立意高远,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锐意创新,它的完成填补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的一项重要学术空白,它将是迄今为止第一部贯通古今、涵盖各少数民族、兼及港澳台诗歌的多卷本中国诗歌通史,它的完成将为学习研究中国诗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向世界各国介绍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做出重要贡献。
                                                                                                           (马富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8 09:16 , Processed in 0.11415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