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世纪新诗研究的收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28 11:06: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世纪新诗研究的收获

胡亚楠
  张德明的新著《新诗话·21世纪诗歌初论(2000-2010)》(以下简称《新诗话》新著)(九州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是一部研究中国新世纪诗歌的专著,为我们较清晰地呈现了21世纪初新诗创作的概貌。《新诗话》呈现了如下显著特点:
  首先,作者采用的“新诗话”批评方法,重启了古代传统的“诗话”的叙述策略,是对当下分析性陈述﹑逻辑性阐发的诗歌批评方式的一种超越。“诗话”是中国传统的诗学形式,其理论特点就在于它既考虑到了诗人创作作品时的具体语境和心灵状态,也融入了批评者自己的生命感受,使得诗歌批评始终饱含着批评主体的鲜活的体验与情味。张德明摒弃了一味追求理论阐释的所谓科学性和客观性,从“知人论世”的诗学观念入手,采用春秋笔法,秉承感悟诗学,以一种富于开放性﹑对话性、趣味性﹑重直观印象的话语表达模式,勾画出一道道新世纪诗歌的美学景观和精神图谱。比如,第一章分析“黄礼孩现象”,为我们展现了一位“散发着亲和与热情气息”的诗人,凸显了黄礼孩“和善”的心灵特质,认为正是诗人所具有的“和善”的心灵品质才写出了“满是光亮,体现出人间的精神力量”的诗歌作品,并由此得出“和善”是黄礼孩在当代诗坛上显现自己独特性的重要标志。
  其次,全书脉络清晰,结构谨严,层次分明,开合有致。作者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在结构层面上分为“现象论”“地域论”“诗群论”“结构论”“本体论”五章。第一章“现象论”,他讨论了诗歌创作与诗坛现象的关系,列举当代诗坛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现象,如李少君的“自然之思”、“主编诗人现象”等。第二章“地域论”,从诗人与地域的角度立论,选取以陈先发为代表的七位诗人进行了论说。第三章“诗群论”,对诸如“中间代”﹑“下半身写作”等诗群进行评说。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是“结构论”和“本体论”,是从诗歌的形式本体与内部世界来评述的。具体来看,既有对新世纪诗歌创作取得卓越成果的诗人进行的仔细考察,又有对本时期诗歌创作的整体概述;注意章节之间的呼应与贯通。比如《新诗话》中的“现象论”和“诗群论”,前者是对具有典型意义的诗人的具体评析,是诠释诗歌文本与诗人个体之间的关系,如安琪的“中间代”,潘洗尘的“艺术耕夫”形象等;而作者并不满足于此,他在后来的章节中也点明了诗歌文本与诗人所处流派的关系,从而将“现象论”与“诗群论”之间建立了某种联系。可以看出,作者在结构安排上颇费了一番心思。
  第三,注重对诗学理论问题的探究。比如,在“结构论”中的第一节,张德明提出了“张力”这个概念,将“张力”细化为意象张力﹑形式张力﹑节奏张力等。他认为,意境主要是古代诗歌所追求的艺术效果,而新诗则力求张力的生成,在中国诗歌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诗歌所追求的审美特点是不一样的,“现代诗的张力美学对应着现代人生活的多变和心灵的繁复等历史情态”。又如,在第二章“地域论”中,作者关注了诗人与地理两者之间的隐性联系,丰富了诗歌批评的范围。张德明在文中指出,特定的地理环境是诗人观察世界和自我的最初立足点,同时也赋予了诗人特定的文化气质。比如,作者从地理学的角度评析陈先发的诗歌创作,不仅发掘出陈先发与桐城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呈现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诗人“陈先发”的形象。
  《新诗话》是对于当下偏重于学理气的中国新诗批评的一次新突破,自然也是新世纪新诗研究不可多得的一个收获。(胡亚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8 08:44 , Processed in 0.10996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