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校本课程开发范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16 07:07: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校本课程开发范式
——一种教育人类学的观点
巴战龙
[]巴战龙应邀组织“人类学”专栏,以“教育人类学”为焦点话题。本文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1119日第8版。

“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自从1973年由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两位学者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就迅速引起了教育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现在几乎已经成为世界课程及教育改革运动的“关键词”之一。
20世纪初的“废科举,兴学堂”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权力一直都高度集中和统一。一个世纪过去了,中国社会和世界形势都发生了沧桑巨变,课程管理的集权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中国当代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的飞速发展了。2001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一时间,“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移植和实践探索炙手可热,喧嚣异常。
当人们对校本课程的认识逐步深入,当初盲目的热情开始冷却,理性反思逐步升温的时候,我们发现植根于西方社会文化中的校本课程数种经典开发范式出现了不服中国水土的“病症”。不难发现,在对“病症”的问诊与应对上,缺乏教育人类学者的参与。
作为人类学分支学科之一,教育人类学致力于继承并发展人类学的方法论。在人类学的方法论中,社会文化的主位、客位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最基本的方法论。这一最初由美国结构语言学家派克发展出来,继而由“文化唯物主义”学派领袖哈里斯系统阐释的方法论指出,所谓主位研究就是站在文化负荷者的角度或立场上,用他们自身的观点去描述、解释、分析和判断他们自己的文化;所谓客位研究就是用文化研究者所持的观点去描述、解释、分析和判断所调查到的文化。从这一方法论出发,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和项目工作经验,笔者提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位范式和客位范式。
    校本课程开发客位范式的基本特征是:(1)课程开发是研究者导向的,旨在为基础教育学校“输血”;(2)课程开发的发起者是外来的专家学者;(3)学校教师不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主体力量,也没有选择权和决定权;(4)不够尊重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兴趣和意愿,忽视当地的真正需求;(5)研究成果,特别是教材的“知识产权”主要归外来学者。而主位范式则不同,它的主要特征是:(1)课程开发是当地人导向的,旨在为基础教育学校“造血”;(2)课程开发的发起者是当地的学校教师;(3)学校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主体力量,也拥有选择权和决定权;(4)充分尊重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兴趣和意愿,反映当地的真正需求;(5)研究成果,特别是教材的“知识产权”主要归当地的学校教师。
在过去几年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中,实际大行其道的是客位范式,结果出现了一些不良后果。首先,由于校本课程并没有在学校所在的社区或族群中扎下根,导致开发的课程并没有真正运行起来,“专家一来,红红火火;专家一走,束之高阁”的现象较为普遍。其次,由于所开发的课程基本上是反映研究者的立场、观点和诉求,学校教师只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被动参与者,再加上“知识产权”的被剥夺,导致学校教师对校本课程实施的态度消极,行动应付。第三,没有真正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出现了“拿的是新教材,用的是老办法”的现象。第四,一旦出现国家课程教学质量下滑或学生学业成绩下降,“校本课程”立即成为“替罪羊”。
2006年至今,笔者发起并参与了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承担的“985工程”建设重点研究项目——“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类型与初中地方性校本课程建构”。该项目成功地验证了校本课程开发主位范式的有效性。作为项目实验学校之一的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镇肃南二中的教师创造性地总结了主位范式主导的校本课程开发的“五个有利于”,即有利于推动学校的整体改革、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科研能力、有利于社区与学校之间的支持性社会关系的形成,谋求共同发展,逐步实现教育公平。根据20098月笔者对该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民族志项目评估,该校教师认为,主位范式的最大优点是真正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为学校乃至当地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和保障。在200910月于北京召开的“中国乡土知识传承与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上,主位范式的鲜明观点和成功实践引起了与会的中美两国社会科学家的高度关注和浓厚兴趣,获得了积极肯定和较高评价。
校本课程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本身是中国教育民主化和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简政放权的时代产物,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提高基础教育课程为当地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协调发展服务的适应性。“从当地人的观点出发”,是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基本规训和内在要求,也是校本课程开发主位范式的核心特点和竞争优势。我们的实践使我们相信,在主位范式主导下的校本课程开发,才能真正做到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及社区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特别是使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要得到实实在在的满足。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 11:19 , Processed in 0.20684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