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写作教学不能走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1 14:37: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写作教学不能走偏
○蔡  

2008年里发生的几件事,一直令我痛苦:
第一件事:我再次参加省高考作文阅卷,面对“好奇心”这一作文题,能够选择议论文写作的远不及写记叙文和文化散文的数量多,且选择议论文写作的文章中真正能有自己独到见解或条分缕析说理的实在是少得可怜。
第二件事:由江苏省教育学会下属的中语会组织的全省初高中生作文比赛,其中来自全省各重点高中的139名参赛选手,面对《说名次》、《生活在别处》和《猛抬头》三道作文赛题,只有2名同学选择《说名次》,为什么呢?因为其余两题是可以文体自选的,而《说名次》是限定写议论文的。结果137名选手也就望议论而逃。
第三件事:由江苏省教育报刊社主办的全省高中生第八届现场作文大赛,年底在南京举行。参加的选手都是经过两次比赛选拔之后才进入最后现场决赛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应该是我省几十万高中生在写作中的优秀代表了。结果面对着组委会提供的唯一赛题《“没有问题”的问题》,绝大多数参赛选手出了“问题”。因为这道题明确要求写“议论文”。结果240名选手,真正把文章写成议论文的不足100篇,其余是看着限定写议论文的要求,结果写出来的却是文化散文或记叙不像记叙议论不像议论的“四不像”文。即使在写成议论文的近百篇文章中,真正有自己的独到观点、独特见解,能够观点鲜明、例证有力、论证到位的实在是寥寥无几。大赛评委会主任、南京大学教授丁帆先生很难过地说,一个高中生不会写议论文,不会说道理摆事实,这样下去怎么了得。
有人非常感情化地把这个责任推给了应试教育,推给了高考命题人的作文命题导向错误。我不否认“应试教育”和高考作文命题的负作用,但我不得不说,根本问题是“考什么教什么”的现实教育出了问题,是我们中学作文教学的方向偏了,不能把什么问题都一股脑儿地推给“应试教育”和“高考命题人”,这不公正,也不道德。
中学作文教学的方向是什么呢?语文新课程标准里写得非常明确:“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这里有两句话,第一句陈述的主体是“写作”,第二句陈述的主体是“作文教学”。写作行为规定了作文教学的行为,后者承前者而来,为前者做好指导、服务工作。恕我直言,许多一线的老师根本没有认真关注过这样的方向,只是盲目地跟着经验走,跟着别人走,跟着应试感觉走。实际的作文教学行为与课程标准规定的方向偏离很大,甚至是相反。因此,出现上述三件痛心的事也就无需惊怪了。
写作是什么,这是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无论怎么见仁见智,无论如何表达,写作就是说写作者自己的话,这是永远不能动摇的。学生就是要说学生的话,没有“学生腔”的文章还是学生写的吗?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强按牛头,逼学生说圣贤的话,说古人的话,说成人的话,说套话大话,更不能说假话。为此,写作必须做到“感情真挚”,从心底里,从血管里,流淌而出;坚决反对虚情假意,矫揉造作,形式花哨,无病呻吟。
写作到底写什么,这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某种意义上说,生活是什么,写作就可以写什么。但这太过宽泛,也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因此课标中提示和概括得非常明确,“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大凡与自然、社会、人生相关的话题必须是写作所涉及的话题,而这也正是中考、高考作文命题人所关注的话题。我们不是要去抄袭别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体会和观点,而是要表达学生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和体验,这才是“独特”的和“真切”的。
所以课标把学生的写作活动定性为“自主写作”,而不是“应试写作”。 “自主写作”是对传统的“被动写作”、“为别人(老师)写作”的一种否定,是对写作功利主义的一种反动。“自主写作”强调写作是学生自己的事,是生活学习的需要,是成长和发展的必需,是一种生命运动,是生命状态的精神之旅。如同人要吃饭、睡觉一样。学生一旦形成了独立写作的意识与习惯之后,我们还愁学生作文能力不会提高吗?
“自主写作”为写作主体正名,恢复了本应有的地位。与其同时,把教师从越俎代庖的支配地位上请了下来,回到自己引导、指导、帮助的本来位置上。也就是《学记》中所说的那样,教师之教,喻也。“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于是教师应该做的只是为写作主体“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有利条件”首先是让学生的作文有话可说,不要用命题限制学生的表达;其次要对学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予以尊重,不能以己律人,强奸“生”意;再次要尽可能提供观察、思考、表达和交流的情景,让学生在强烈欲望趋使的具体氛围下,尽情地表达和交流。
“广阔空间”,一方面是生活的空间,学生总是“三点一线”,是难以关注校园以外风景的。把学生从狭窄的课堂和繁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使他们走向大自然,深入社会中,去观察、体验,增进人生阅历。另一方面是阅读的空间,总是非考试书不读,而不能走进阅览室,亲近名著、报刊,是无法写好文章的。要想方设法使他们有时间走进图书馆,好读书,读好书,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素养。阅读视野决定写作的视野,阅读的品味决定写作的品味。再一方面,要激活他们的思维,挖掘他们的潜能,放飞他们的心智,让他们用自己的灵魂与世界对话、与自然对话,与大师对话;与同辈沟通,与师长沟通,与自己沟通。
和“自主写作”相匹配的核心概念是“自由表达”。
要实现“自由表达”,第一个前提是“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开篇必须排比必须题记等这样那样的写作模式和套路是一种束缚,文章必须表达思想主题也是一种束缚,让孩子写成人的话也是一种束缚。从某种意义来说,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命题作文也是一种束缚,文章写成后一定要有老师来评价也是一种束缚。千万不要用形式的东西去束缚思想的自由表达。形式是由内容决定的。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人间词话》)韩愈也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作文只要言之有物,表现真情实感。即使与老师的意见不太一致,也应该加以肯定。
第二个前提是要营造自由表达的氛围。儿童涉世不深,社会化水平不高,常常说一些幼稚的话语,表达一些富有儿童情调的心境,甚至是儿童思考所得的观点意见。这正是儿童天真无邪、憨态可掬、童趣洋溢的表现,更是童言无忌的体现。老师不但不能随便否定说“不行”,而且要热情鼓励,充分肯定。给学生提供宽松、民主的土壤,逐步引导学生树立“真实、真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观念。
第三个前提是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化表达。据专家们研究表明,学生有两套语言系统,一套是“正经”话;一套是与伙伴们交流的悄悄话,即伙伴语言。“正经话”也就是大人腔,通常是孩子们按照成人的意愿或学习成人的表达方式而讲的话,缺少个性和童真;而伙伴语言则生动、形象,有灵气。我们必须努力沟通两套语言系统,让规范性的语言与富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伙伴语言结合起来。当然,首要的前提是尊重孩子个性化的表达。
“自主写作”追求“自由表达”,更追求“有创意的表达”。
只有确立了学生写作的主体地位,才能期望“有创意的表达”的出现;只有真正做到“自由表达”,才能实现“有创意的表达”。
每一个孩子本来就是一个诗人,一位画家,他们眼里的世界如诗如画,他们对世界的表达肯定是个性化的、有创意的。可惜的是,成人世界的许多干涉,使得孩子们一天天失去了诗情和画意,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民族的悲哀。
作文教学中一定要激发学生创新的勇气。让学生在习作中“真实、真诚、自然地表达自己”,让学生的表达富有创造性。孩子虽小,但随着自身的成长,他们对许多事情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可他们为什么不习惯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呢?主要是怕别人笑话,怕没有价值。其实,一切独立思考的成果都是有价值的,即使幼稚,只要是属于自己的,也就具有了他人的思考不能替代的独特价值。因此,我们应当大力倡导孩子在作文中多写“我想”“我认为”,当孩子说出有创意的话时,要用“这是你的”“这是你的独立创造”等话语来鼓励,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有创意表达的习惯。
现在回过头来再来思考孩子们为什么不敢写议论文这个话题,答案就比较清晰了。真正的原因是我们没有用孩子的观念、立场、世界观都评价他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看法,而是用成人世界的一切来衡量,总认为孩子的议论是幼稚的、浅薄的、片面的、孤立静止的,孩子们无法企及或无法揣度并与之吻合。原因是我们长期扼杀着他们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天长日久,他们失去了明是辨非的能力,只能靠“口吐白沫”“满地打滚”式的所谓文化散文过日子。原因是我们眼中只关心考试作文,面对考场优秀作文,不会辨识真伪,只会东施效颦,还以为是学到了真经,还以为是为学生好,结果害了一茬又一茬学子。我们根本不再按照“自主写作”的本质规律从事作文教学,也没有按时传统的写作能力训练、文体训练和题型训练的基本要求去从事作文教学,也没有从言之有物、有情、有理、有序、有文的“五有”入手进行系列训练。或者从上到下都是材料作文,或者都是文体不限的话题作文,或者就是文题不限的命题作文,其结果一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不会写了,一篇像样的记叙文也写不好。实在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
记得我在《我们的写作宣言》中曾经说过,写作的本质是生命个体情感活动的表达;永远是一种精神体验,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与精神的发展、生命轨迹的变化同步的文字化呈现。借用一句诗文来说,写作应该是“自在娇莺恰恰啼”。
写作是成长的珍贵日记。从少年“听雨”,到壮年“听雨”,直到晚年“听雨”,人生的状态是不一样,对人生的体验与感受也不一样,因而,笔下的文章也就不可能一样。成长的过程愈曲折,你的文章就愈波澜;成长的岁月愈丰富,你的文章就愈充实。苍白的人生写不出斑斓的文章。
写作是性灵的自然流露。“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用这句来看写作,强调的是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事实上,写作就是要提倡自由的表达,性情的自然流露,倡导率真的本色的写作,让孩子说孩子的真心话,让每一个公民说自己的良心话,是从血管里流出的血,是从清泉中流出的水。
写作是反复不断的思想对话。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萋萋春草,瑟瑟黄叶……是写作材料,也是审美对象;天涯孤旅,社稷情怀,西风夕照,月晕寒灯……是审美话题,也是对话主体。在写作中认识生活,在写作中发现自己,在写作中明白社会,写作的过程就是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对话过程。在这种认识、审美、对话的过程中,让每一个写作者充分发现自身的价值,积累思想,升华自我。
写作更是一种创造,是像蜜蜂酿蜜一样把作者在生活中酿就而得的点点滴滴向读者倾吐。不同的是,蜜蜂酿的是蜜;而作文展示给读者的,有时是蜜,有时是泪,甚至泪中带血。不管是蜜是泪,都是作者掏给读者的一颗心。有位作家说,我写作蘸的不是墨水,而是我的心血。创造的前提是自由。虽说可以戴着镣铐跳舞,但终究难以尽情尽兴跳出精彩。
可以断言,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的方向走偏了,中学生的写作就只能在痛苦的冬天里煎熬;如果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坚持不懈地沿着写作和作文教学的本质与规律的方向探索前进,生命个体的自主写作、自由表达、创造性表达的生态化的写作春天就会向我们走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6 15:44 , Processed in 0.08007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