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谢谢王松泉教授寄赠《三十年》一册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1 16:44:01 | 只看该作者
3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1 16:47:34 | 只看该作者
汪潮

  

1960年2月出生。浙江省淳安县人。任校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小学教育系主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委员会全国识字、写字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陶行知研究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浙江省继续教育专家委员会语文组副组长,浙江省名师名校长工作站小学语文工作室主持导师、首席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国家级培训“讲座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国家级培训“主讲教授”等。 

  1980年9月以优异成绩考入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教育系,学习四年,1984年7月以优秀成绩获教育学学士学位。

  1984年7月至1986年2月在杭州大学教育系任助教。

  1986年2月调入浙江教育学院任教。

  1988年9月考入杭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1991年7月以8门硕士课程平均89.7分的成绩获语文教学心理学硕士学位,学位论文获杭州大学优秀论文奖。

  1994年34岁时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成为浙江教育学院最年轻的副教授。



主要任教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小学语文教学论等



主要科研成果  

  1.项目


  省社科规划立项研究课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反思性研究”,1/1,2004.12-2008.10

  省教育规划立项研究课题:“教师培训实验室研究”,1/1,2008.12-2009.12

  等

  

  2.专著、论文


  《语文教学专论》(60万字,个人专著),教育科学出版社,ISSN978-7-5041-3122-5 ,1/1,2008.03

  《教学新理念》(33万字,个人专著),文汇出版社,1/1,2003.08

  《小学语文教学新视野》(37万字,个人专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1,1999.06

  《中国语文读写结合研究》(10万字,个人专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1,1997.06

  《中国语文教学实验述评》(22万字,个人专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1,1995.12

  《三年级学生的仿写能力与仿写教学》,《浙江教育》,1984年第4期,4100字。(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小学各科教学》1984年第3期第7页)

  《关于加强师范教育的一些探索》,《高教战线》,1985年第6期,3700字。(1989年3月获浙江省教育学会教育成果二等奖。)

  《写字心理研究成果综述》,《教育研究》,1991年第2期,16200字。

  《中国语文读写结合相关研究》,《杭州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13800字。(1991年5月获杭州大学研究生优秀论文奖)

  《中国语文识字教学实验综述》,《教育研究与实验》,1992年第1期,10400字。(1994年7月获浙江教育学会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

  《中国语文教学实验的回顾和展望》,《教育研究与实践》,1994年第2期,13000字。(1995年3月获浙江教育学院优秀研成果二等奖,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9期第4页。)

  《人本心理学的教育心理思想述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12000字。(1996年4月获浙江省高等师范教育研究会成果三等奖)

  《“双基论”的回顾和反思》,《中国教育学刊》,1996年第1期,6000字。(收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文摘周报》1996年4月3日。1996年7月获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首届论文评比二等奖。)

  《中国语文读写结合心理学研究》,《课程论坛》(香港大学),1996年第5期,9000字。

  《“双基论”的回顾与反思》,《课程 教材 教法》,1996年第12期,7000字。(全文收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文摘周报》1996年4月3日。1996年7月获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首届论文评比二等奖。)

  《论写字的心理学意义》,《小学教学》,1997年第9期,4200字。(1996年9月获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首届全国“教研杯”论文评选一等奖。)

  《小学语文图解式教学的功能分析》,《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3年第11期,6000字。(全文收入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小学各科教学》2004年第4期第31-34页)

  《试论语文“新课堂”的构建》,《小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12期,5000字。(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小学各科教与学》2005年第3期第9页。)

  《试论三态语文课堂》,《教学月刊》(小学版)2005年第10期,11000字。(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小学各科教与学》2006年第1期第11页。)

  《本色、简约、和谐》,《教学月刊》2008年第2期,5000字。(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小学各科教与学》2008年第5期第1页。)

  等



获奖  个人专著《小学语文教学新视野》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1,2006.09

  个人成果《新语文的理论构思和实践验证》获浙江省人民政府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1,2009.09

  个人专著《中国语文教学实验述评》获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重大成果三等奖,1/1,1997.12

  等
3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1 16:52:33 | 只看该作者
黄亢美 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广西小学教育研究中心、广西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广西师范学院小学教师培训部教研员,广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指导委员会小学语文学科组组长、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A 类导师,全国字理教学研究中心理事长。 他多次应邀在全国多个省市讲学和上课,受到老师们的普遍欢迎。他勤于笔耕,著述颇丰,发表教研文章近200篇,出版独著或合著的论著教材20本。先后指导5位青年教师参加全国性课堂教学或录像课比赛均获一等奖,主讲的师资培训VCD在全国发行。
  他先后主持了中国教育学会全国字理教学研究课题、中央教科所创新教育研究课题、广西教育厅小学语文课改研究课题等,研究成果非常显著。
34#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1 16:53:18 | 只看该作者
黄亢美:字理——识字析词的根本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我们基础教育的基础,它不仅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有奠基作用,而且还承担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基本任务,可见,提高小学生的识字效率是何等的重要。
  要提高小学生的识字效率,首先必须提高其识字的能力;要提高其识字的能力,就必须“进一步研究小学识字教学的规律,包括学生的汉字学习的认知规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语)。学生的汉字学习的认知规律最主要的是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而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汉字最主要的是“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同时,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2000、1、20)。大量的教学实践亦证明,识字要以感知觉为先导,并有分析、综合以至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参与,而最主要的过程是记忆。机械记忆容易遗忘,意义识记则印象深刻。因此、评价一种识字方法的优劣,“首要的标准就是看它能不能尽量地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提供更多易于联想的线索,更快更牢地识记汉字”(佟乐泉语)。万事万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依理而行则兴,逆理而为则衰。汉字的规律就是它的造字理据,即构字原理,简说为字理。学习汉字时依据字理进行析形索义、因义记形,那么,所学的汉字就能意义识记,持久不忘;如果教师机械教学,学生死记硬背,则容易遗忘,效率低下。如教学 “大”字,只要学生能说出一横一撇一捺,有三画;“男”字只要能说出是上下结构,上“田”下“力”,一些教师即夸赞其“顶呱呱”,还要“表扬他”。诚然,在学生初识笔画和结构阶段,这样的笔画记忆和结构分析也是必要的,但在此之后仍千字一律,毫不讲“理”(构字原理)地机械教学和识记,其结果当然就会是生字回生率高、作文时错别字多了。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能依据构字原理,把上述两字分别析解为:“人”跨腿伸臂(一)表示“大”,古代在“田”间出“力”劳作的是“男”的(古代男于田耕,女于户织),那么,像“大”、“男”等字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就不会是抽象的笔画符号,而是一幅幅图画,甚至还会浮现出动态性的内心视像。较之抽象的符号识记,这样讲“理”的识字,其识字的“质”是根本不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讲析字理的识字方法是最根本的方法。
  依据汉字的构字原理和规律进行识字教学,可以说是中国古已有之的传统识字方法,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到清代王筠的《文字蒙求》等诸多识字教本,都非常注意从构字原理上析解汉字。现代名师徐特立身为人师时,仍苦读《说文》,常一边行走一边于掌心书写篆文,默记字理。由于汉字的演化和简化等原因,部分字的形义已有所变化,教学这些字时,当然不能 “强词夺理”,是可以进行笔画或结构分析的,也可以依据其现代实用义进行灵活解说和识记。但是,大部分的汉字,包括大部分的简化字都还是隐含“六书”原理的,对这些字,我们就应依据其构字的原理进行教学。在我国当代的诸多识字教学流派中,实际上有很多也是渗透字理识字因素的,如集中识字,字族文识字,字根识字等,而“字理识字”则是最明确、最直接、最集中地强调“字理”的。字理识字教学法实际上又可以说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原则。因而,从广义上说,凡是依据构字原理进行析解记忆汉字(包括按字源理据和对部分简化字、形变字运用现代观念进行新的析解识记)的都应视为字理识字的范畴,诚如贾国均先生所说,“字理识字具有同步研究的开放性和博采众长的兼容性”。
  小学阶段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学会其中2500个左右。因汉字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形声字,所以,主要应掌握常用的、组字率较高的象形字以及用它作形声字时的形旁形义特点,这样就能较快地形成识字的能力,进而能“无师自通”地创造性地学习汉字。例如:
  学了“火”字并懂得“火”作形旁时变写为四点底“灬”(“燕”字的四点底是燕尾的变写),那么,就能自觉地析解“煮” 、“烈” 、“烹” 、“照”、“熬” 等字的形义
  学了“首”字(表人头)并懂得“首”作形声字的形旁时变写为“页”, 那么,当学到“顾”、“颈”、“项”、“颜”、“顶”、“须”、“烦”等字时就能自觉地用“人头”去析解它们的形义。
  如果了解了“手”作偏旁可变写为“扌”、“”、“又”、“廾”、“攵”、“”“彐” 、“爪”等,那么,学到“挥”、“击”、“看”、“牧”、“取”、“妻”、“采”、“戒”、“看”等字时,就能自觉地把这些字与“手”的动作联系起来。
  掌握了常见的偏旁部首后就能形成较强的析解词语的能力。例如“烹饪”这个词,即使学生不会读,但是,只要他懂得四点底“灬”表示火,食字旁“饣”与食物有关,那么,就能顺其字理推出“烹饪”是用火烧煮食物的意思。
  概言之,懂得常见的偏旁部首的含义,掌握了像“大”、“男”这类象形字和会意字的基本构字原理,那么,学生就能真正地形成识字的能力。如此的依据字理教学,当汉字出现在学生眼前时,就不再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而是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图画,既能使他们意义地识记汉字,又能有效地开发他们的右脑潜能。
  广义的字理教学不仅指依据字理进行识字,同时还指依据字理对词语进行析解,简言之字理析词。我们日常所进行的词语解释,一般为查字典找义项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而字理析词就是从本源上了解该词的本义,而后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选择适当义项理解其文中义,这样的析解方法能抓住根本,诠释到位,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和文中义,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据此,可以说字理析词应该是词语教学最基本的方法。
  字理析词的基本要则是“分解——组合”,具体操作过程可为:
  1. 分解词语
  分解词语即是对词语的内部结构进行分别析解。如果是合成词就先把词语分解成若干
个词素,再对其中的重点词素进行析形索义,探寻本义。如成语“名列前茅”,先把它分解为“名、列、前、茅”四个词素,单个的看“名、列、前”三个字的含义不难理解,只是“茅”字在文中的含义有些模糊,所以,重点从字理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是“茅”而不是“矛”。经过字理析解,知道“茅”是形声字,艹形矛声,指茅草,古代军队外出征战时,先头的前哨往往以茅草为旗在前探路,遇有敌情则举旗通知后军(另说野战中军旗破损后扯茅为旗),因此,“前茅”就是举着茅旌的人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2. 组合会意
  由举茅旌的人走在队伍之前引申出前面的意思。在“分解词素”的基础上再进行“组合会意”, 即把“名、列、前、茅”四个语素串联组合起来,其词义即是——名字排在前面,就像举茅为旗走在队伍前一样。所以,“名列前茅”不能写成“名列前矛”。
  3. 据文取义
  据文取义即是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和语言环境理解这个词的文中义。如“名列前茅”
在文中的语境是“在这次全校田径运动会中,我们班的多项竞赛成绩均名列前茅”。在这里,“名列前茅”的词义就是特指班级的田径运动竞赛成绩在全校是最好的,名次是排在最前面的。
  4.
比较品味

  比较品味就是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采用换词法进行比较,从而品味和感悟出作者遣词
造句的得体和精妙。如上句如果不用“名列前茅”来表达而改换成“成绩最好”,“各项竞赛名次都排在前面”,这样的表述意思虽然都一样,但用“名列前茅”则显得简洁,特别是在学校这个环境里,书面语的气味更浓些。
  此外,有些重要的词语在以上的基础上进行迁移性的造句训练,以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依据字理析解词语能让学生形象深刻地识记词形词义,特别是对一些近义词的比较品味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五彩池》一课中有“水池周围的树木长得很茂盛,五光十色的倒影使水池更加瑰丽”的句子,句中的“瑰丽”换成“美丽”行吗?哪个更好呢?依据字理析词法先把“瑰丽”分解为“瑰”和“丽”,“丽”是美丽,词义学生容易理解;“瑰”是斜玉旁,斜玉旁的字与碧玉、瑰宝有关。由此可知,“瑰丽”即是像碧玉般的美丽。“瑰丽”为什么会比“美丽”好呢?联系句段中的内容,原来“五彩池”中的水清澈透底,在阳光的映照下“五光十色”,就像碧玉般晶莹透亮。由此可见,“美丽”显得空泛,而用“瑰丽”就联想到“碧玉”,以之描写“五光十色”的池水就显得十分的和谐得体了。
  对一些非合成词进行字理析解时,它所“分解”和“组合”的不是词素而是这些字的部件了。如“驻宛平的中国军队奋起反击”(《卢沟桥的狮子》)中的“驻”字,它为什么是“驻”而不是“住”?于是对“驻”进行部件分解——“驻”为形声字,马形主声,要理解词义就要依据形旁析解。古代征战多使用战车和骑士,车马停止常常意味着休息驻扎了,于是把马系好,把车辆围成圆形(“军”字的古义)变成临时的军营,这样“驻扎”就与马以及马拉的战车有了关系。所以驻军、驻扎的“驻”用马字旁的“驻”而不用单人旁的“住”。对“驻”字的教学重在理解词义,所以进行字理析解主要放在“分解词语——组合会意——据文取义”这三个步骤上,至于“比较品味”甚或“迁移运用”则可省略了。
对大部分的词语来说是可以先依据字理进行析解理解其本义,而后联系上下文找出它的文中义的。一般来说,下面的词语应当重点进行字理析解:
  1.便于字理析解的词语。一些汉字由于演化和简化已很难从字理上去认识它们的形义,但大部分的汉字还依然保留着“六书”的特征,就是相当部分的简化字也还是依据“六书”简化的,对大部分的汉字来说还依然是有字理的,那么,由汉字构成的词语大部分也是可以进行字理析解的。如下面的词语:
  “名副其实”的“副”用“刂”表形是因为它与刀有关——古代未发明纸之前,借债的数据刻写在竹片或木简上,然后用刀一分为二,借债和放债的各持一半。还债时合二而一,两个半片合起来数字才完整的显现。概言之,“副”就是“一分为二”而又“合二而一”的意思,只有二者组合时相符合的才能称为一副,我们现在常用的量词“一副眼镜”、“一副对联”、“一副手套”等都具有这个含义。“名副其实”就是名字与实际这两者相符合的意思,所以应用“副”。而“付”是交付、付出的意思,与“名”和“实”搭配上没有关系。再如“负隅顽抗”的“隅”是形声字,“阝”横倒过来就像山岭的形状,所以从“阝”的字一般都与山岭或高地有关,“隅”就是山岭的一个角落或旮旯的意思,所以“负隅顽抗”就是指敌对的一方龟缩在山岭低洼处或旮旯里顽抗,喻指敌对一方大势将去。理解此义就不会把“负隅顽抗”写成“负偶顽抗”,因为“偶”的形旁是“亻”,特指两两相伴的人,与人有关。
  2.字形近似的词语。一些词语由于关键字词的构形近似,学生极易混淆写错,对这些词语只有依据字理析解,才能从根本上分辨清楚它们的正误。如:“姗姗来迟”原义是指像小女子一样行走轻盈缓慢,所以“姗姗”两字是用女子旁,理解了这样的字理就不会把“姗姗来迟”写成“珊珊来迟”,因为“珊”是形声字,形旁“王”是斜玉旁,与玉石有关,而与人的行走动作则毫无关系。再如“毫不松弛”的“弛”是弓字旁,它是特指弓的松缓,弓的松弛与扩张是相对的,所以应是弓字旁的“弛”,它与马字旁“奔驰”的“驰”没有关系。“帐篷”一词中两个字都是形声字。帐是布巾做成,所以从巾;古代的篷多为用竹篾和竹叶编织而成,所以“篷”用竹字头表义,学生理解此义就不易把“帐篷”写成“帐蓬”甚至“账蓬”了。
  3.比较关键的词语。所谓关键词语一般是指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比较重要的甚至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如:
  (1)文题中的关键词语。如课文《趵突泉》主要描写趵突泉的泉水喷涌而出,浪花翻滚的情形,“趵”是足字旁,足就是脚,趵的本义是跳跃的意思;“突”是指犬突然从洞穴里窜出来,表示非常急速。顾名思义,“趵突泉”是跳跃的泉,是奔涌而出的泉!从字理上理解了“趵”与“突”的本义后,再引导学生进一步地品读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写的《趵突泉》一文是怎样表现趵突泉水势“趵”与“突”的情势,这样的析解是十分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的。
  (2)文句中的关键词。如《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抒发了诗人李白流放夜郎国途中遇赦返回时的愉悦心情。为什么要“早发”,有多“早”呢?这都与诗人的心情有关。教师抓住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的“朝”字进行字理品析—— “朝”会意字,可把字拆分为 “十”(草)、“日”(太阳) 、“月”(月亮)几个部件,组合会意为天刚放亮,一轮红日在草丛中刚升起来,一弯残月马上就要退落下去了,这就是清晨。是啊,这么一大早就要辞别彩云缭绕中的白帝城,足见诗人急于返乡与亲人团聚的愉快心情。
  (3)文句中的难点词。运用字理析解课文中一些难于理解的词语,形象生动,化难为易。如《中国石》一课中的句子:“忽然,她惊叫起来:‘雄鸡,这块石头像雄鸡!’我接过来一看,真是块像雄鸡的天然肖形石。”翻看课文的注释,“肖形石”就是像某种形状的石头。如果这样来记这个词语解释那就是死记硬背了。先把这个词语进行分解为“肖、形、石”,“形”和“石”的字义容易理解,难理解的主要是“肖”。“肖”字是会意字,从小从月(肉),意为小孩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一块小肉(是父母亲生养的),因此,小孩一般都很像父母的。由此引申出相象,好似的意思。例如词语“肖像”、“惟妙惟肖”等。通过字理析解的方法理解了“肖”的本义和引申义后,对“肖形石”就是“像某种形状的石头”的解释就能有意的识记了。再如《雷雨》中“彩虹”一词的“虹”为什么是“虫”字旁?《雷雨》中,“渐渐”就是“慢慢”的意思,为什么表示慢的意思的“渐”字用三点水作形旁?与水有什么关系?像这样的词语只有通过字理析解的方式才能真正的解决难点。
  字理析词是字理识字的发展,是语言文字训练的一种重要方法,它以形象性、趣味性、科学性、深刻性深受教师的喜爱,也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并能让学生深切地感悟汉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当前语文教学呼唤回归本色的时期,我们对字理析词这一最能体现母语规律的教学方法应引起高度的重视!然而,由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以来受到“汉字落后论”、“拉丁字母万能论”的影响,对汉字科学研究的投入是很不够的,师范院校古今汉语教材中有关文字学的知识非常苟简,因而,即使师范院校毕业的中小学语文教师,一般来说他们的文字学基础还是不够扎实的,相当部分的教师教了多年还一直把“热、煮、烈、烹”等字的“灬”说解为与水有关;把“阻、陆 、阱 、降 、险” 等字的“ 阝”说成与耳朵有关,等等;在词语解释中,除了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找意项外,几乎再没有其它的析词招法,究其原因,乃文字学基础薄弱所致。由此可见,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首先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要使学生能依据字理去创造性地学习汉字和切实地从本义上去理解词语,就必须首先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字学水平。惟有如此,才能切实增强学生的识字析词的能力,进而高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在本文止笔之时,让我们一道读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关于汉字教学的一段话——
“你看,倚木为休,合手为拿,分手为掰,‘牛’和‘羊’紧紧抓住了角的不同指向,使温顺听话的羊的形象和牛气冲天的形象迥然不同……然而,试问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借此引发孩子无限遐想,催生他们的创造吗?我们的孩子习惯了字形分析,习惯了死记硬背,他们很少能从识字中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学习的兴趣也就可想而知了。”
  读了于漪老师上面的一段话,那拷问的声音始终在萦绕不逝,而且越来越大。是啊,我们能很好的借助世界上唯一内含字理且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汉字去“引发孩子无限遐想,催生他们的创造吗?”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应当对这一问题做出必须的回答。
35#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1 16:55:39 | 只看该作者
《广西教育》编者按:“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师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是广西师范学院研究员,我区著名特级教师黄亢美主持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全区共有400多所子课题学校近万名教师参研。该总课题组自2007年以来已先后举行了三次诗联赛,旨在通过教师的诗联创作,切实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鉴于当前不少语文教师在诗联知识方面的匮乏和存在的模糊认识,本刊特转发该课题主持人黄亢美在“诵经网”上与多位教师网友关于首届诗联赛的“话聊”内容,相信读者看后会对“诗联”知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进而自觉地传承和弘扬这一民族文化。)
黄亢美与网友关于诗联知识的话聊
  各位老师,各位吟友,你们好!我首先代表经典诵读总课题组对大家积极热情地关注和参与本次诗联活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因近段出差在外,回来后这两天看到网上各位老师对本次诗联获奖结果的评论,我的感觉就是两字——高兴。乘着今晚的闲暇,我们就作为吟友,围坐在小石桌旁,身后流水淙淙,迎面清风徐徐,空气如此清新,心情这样舒坦,“云舒云舒”、“岭南居士”、“不如归去”、“桂岭啰喂”、还有“独钓翁”等,人太多,我就不一一招呼了,大家坐近些,今晚我们就推心置腹地谈谈,如何?
  你们问我为什么高兴?这还用说吗,作为总课题组的负责人,这次活动有1000多人次参与,所写的诗联2000多比(首),不少学校的学生也参加了,这么多人次参与是我们原先估计不到的,特别是评奖揭晓后仍然有这么多老师关注,你说我怎么会不高兴呢!相当多地老师在网上留言,深谈来自己的感受和收获,也有一些吟友发表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有些甚至言辞还比较激烈,于是形成地论争,就在这论争中,诗联规律愈加明晰起来。我敢说,看过拙文《近体诗声律常识及运用》,看过本次诗联的评析,特别又是完整地看完本次正反双方的辩争观点和论证过程的,一定会对诗联的声律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正如“三鉴客”所说,因此而出现的一些错误也是美丽的,就像我们在课堂上亟待学生发言而终于有一个举手了,他虽然说得不怎么完满,甚至基本上是错的,我们也会感谢他的,因为是他打破了僵局,有了他的发言才会有后面辩争的小手如林啊!从这点来说,我们难道不应该感谢发表不同意见的吟友吗!应该!应该呀!给你们施以古礼——作揖啦!!
  都别客气唷,边嗑瓜子边聊。“桂岭啰喂”,在这里你年纪最轻,你就代我顺手给各位倒些茶水,泡些西山茶叶吧,我刚从桂平西山带回来的。
  在今晚的吟友中,我最熟悉的是“桂岭啰喂”,因为我们原来就在网上认识,所以今晚的海聊还是从他开始吧。
  (面向“桂岭啰喂”)“桂岭啰喂”,23日上午在你市的试验小学听识字课, 我注意到你很专注,课后你还询问什么地方有字理方面的书籍卖,很想购买一本。我当时向你推荐了周瑞宣老师的《汉字形义详解》一书。这样吧,明天我再给你寄去一本有关3500个汉字形义析解的拙著《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手册》,你去年不是也送我一本你与他人合著的散文集《铿锵三人行》吗,还有你的题签呢。所以,明天我的这本书等于是“物资交流”,我也会题上几个字的,就留个纪念吧。当天下午我继续在试验小学给该城区名师工程的学员作“诗联声律常识”的专题讲座,很遗憾,下午你因“重于泰山,压倒一切”的“两基检查”而无法来。这两天回来后,我就看到你23号当天晚上在网上的“演讲”了,我想,如果当天下午听了我的讲座,加上你天资如此聪敏,也许后面“炮弹偏靶”的现象就会少了许多。
  “桂岭啰喂”,你对这次举行的诗联擂台赛的联句评论道“真正合律的诗联能有多少?”还说“单看平仄,许多人仍是有很多问题的”。就整个诗联赛的2000多比(首)诗联来说,你这样的评判应该说是正确的,当一比比对联和一首首所谓的格律诗因不合格律在我的手下被一一划掉时,我的心当时是阵阵的痛啊!2000多比(首)的诗联才有100多比(首)基本符合声律平仄的要求,这5%的比率是多么的低呀!!其中确实还有你说的“误打误撞”而入选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就诗联来说)的传承的确是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申报了这个诵读经典课题,随后又举行了这次诗联赛,目的就是希图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尽绵薄之力呀!所以说,你的观点从整个的情况来说是对的,只是你所指的范围不够明确,特别是所例举的又是获奖的诗联,这样你的“炮弹”就偏移些了,这些获奖的诗联特别是获一等奖的诗联,其平仄对粘我们是经过仔细的甄别评审的,而这些获奖者中就不乏诗联方面颇有研究的老师。
  “桂岭啰喂”,你在评论获格律诗一等奖的五律《课改感言》时说该诗“不是排律却换韵,况且是隔句压,另人费解”。我不知道你的这种判断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也许是一时粗心所致吧。在中古乃至近代人写诗多遵循《平水韵》,该部韵书所分的韵部比较细,按四声分类共有106个韵部。元代的周德清编了一本《中原音韵》,这本韵书把当时的诗韵分为19个大的韵部(现代又浓缩成“十八韵”),第一韵部是“东钟”(ong),第十五韵部是“庚青”(eng、ing),也就是说,起码在元代的时候人们就把韵母为eng和ing的韵脚字归到“庚青”韵部。《课改感言》这首诗的韵脚字分别是 “鸣ming征zheng经jing生sheng倾qing”,也就是说,就是放到元代之前去这首诗也是押韵的,所押的就是“庚青”韵辙。到了近代,人们逐渐的把“东钟”和“庚青”两个韵部合并起来,如曹雪芹的《半瘦燕画诀》一诗的韵脚字就是“容、形、峰、雄、层、陵、风、程”,可见,至少在清代人们已经把“ong、eng、ing”的韵母字通押了。在现代,我们都很熟悉的《东方红》的韵脚字“红ong、升eng、东ong、星ing”也是把它们通押了的。为了使这些韵部固定下来,于是在近代形成了“十三辙”,它的韵部更少,用韵更宽了,他们分别是:1、发花2、梭波3、乜斜4、姑苏5、一七6、怀来7、灰堆8、遥迢9、由求10、言前11、人辰12、江阳13、中东(取每韵部的前面两个字代为名称,没有什么特别含义)。先前《中原音韵》的“东钟”(ong)和” “庚青”(eng、ing)合并为现代十三辙的“中东”。由此可见,你说获一等奖《课改感言》不押韵就不对了。我相信你对十三辙一定是学过的,只不过是一时忽略罢了。唷,“雪花飘”问怎样学好“十三辙”? “十三辙”的名称上面已经介绍了, 你们必须要了解每一韵辙所包含的韵母,如“中东辙”包含有“ong、eng、ing”三类韵母的字,“人辰辙”包含有“en、in、un” 三类韵母的字。什么?你问怎样速记这十三辙?哦,下面这句话每个字代表一个韵辙,记住它就能帮助我们快速记忆:
  月下一哨兵在村头站岗多威武
  你看,“桂岭啰喂”果然聪明,马上就能脱口背出了。“雪花飘”、“凄凄雨”、“苍穹鹰”你们如何?噢,也不错,背两遍也记得了。那我检查一下,“月”和“岗”各代表什么韵辙?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是“乜斜”和“江阳”,不愧都是有一定诗联学养的人!
  这次对联赛中我们出了“喜看红梅开岭上”的上联,要求应对下联,忻城县教研室的黄爱文老师所写的对句是“乐观黄菊绽篱东”并获得一等奖。就上下联地意境来说,红梅黄菊,一开一绽,相映成趣,“绽篱东”句使人联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淡然情境,这样的对句还是颇具诗意的。洛维,你认为该句获一等奖上不当地,主要认为该联句“乐观黄菊绽篱东”是“仄平平平仄平平”,由此认为它是不合律的。“博白一老师”在评论中说“菊”在他们博白客家话中就是以“-g”收音的入声字,翻开古汉语入声字表也如此,因此“菊”当属入声字,以此观之,“乐观黄菊绽篱东”二、四、六的平仄完全符合七言仄起式联句的要求,“博白一老师”的说法是正确的。你的桂柳话当然是很地道的,桂林话属于西南官话,西南官话属于北方方言,入声字在中古的时候已“入派三声”,即分流到平、上、去三声中了,所以,今天讲北方方言的人,在我们广西也就是讲桂柳官话的人一般是难以辨认入声字的。在客家话和白话(粤语)中,都还留存着古入声字,因此,有人说,客家话和白话(粤语)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会说这两种方言的人对辨认入声字可谓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其基本特征即是发音急促,收音短快,一般以—b、—d、—g为韵尾。你会说客家话和白话吗?噢,不太会。那你是怎么辨认入声字的呢?噢——原来主要是看入声字表,这是个好办法!对我们不会讲客家话和白话(粤语)的人来说这只能是唯一的选择。“西边雨”你问到哪里去寻找《入声字表》?是的,不太好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我已把此表贴在“诵经网”(sdjdsw2006.16789.net)《诗联擂台》栏目里。入声字归到上声和去声以后如何去辨认它呢? 这好办,可以不必刻意去记它,反正在现代汉语中读上声和去声的统统都是仄声,那么,只要我们记住归到阴平和阳平中的入声字就可以了。例如,“八”和“十”在普通话中分别属于阴平和阳平,但它是古入声字,当属仄声。我们现代人在欣赏古代诗词时,要有古汉语“平、上、去、入”四声的意识,因为那是古人按当时的声调来协调平仄的。我们现代人今天在写作诗联时,一般仍可按古代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也可按现代汉语“阴、阳、上、去”四声协调平仄。洛维,在如何识记入声字方面你还有什么更便捷的方法吗?今晚时间紧些,稍后你可另择时间在网上笔谈,把你的识记方法告诉大家,让大家分享你的成果哟!
  还有,你对本次格律诗一等奖的柳州市鱼峰山小学卢坚老师写的《丹洲怀古》也认为它明显不合声律。为便于大家阅读和理解,现把该诗粘贴如下:
丹洲怀古
柳州市鱼峰山小学 卢坚
  曾与友人到距柳州180公里外的小山庄——丹洲游赏。目睹碧水青山间这个明代小镇的古朴风貌,触摸着四百多年前陈壁残墙,眼前仿佛浮现出当年清官怀远率先垂范,带领百姓辛勤劳作的景象,于是赋诗一首:
                      黛岫延绵依水行,
                      扁舟自在恋波清。
                      古城依旧说怀远,
                      深巷时闻朗笑声。
  “柳州一丁”对你地观点提出了具体的反驳意见,我细读该文,其观点和论证还是比较中肯。 你在评论中说“今天我的话出格了,干了越权的事”, 你这话说错了, 你没有干越权的事,说真的,你带头发言评论我们得谢谢你呢!我对你是寄予蛮大的期望的,在回民小学看你的课,在饭席间听你的朗读,阅览你的散文和你这次写的绝句诗,说明你还是很有思想和底蕴不浅的人。爱之深则责之严啊!你说“希望黄老师不要生气”,然而,我却还是有些生气了,生什么气呢?“桂岭啰喂”啊,如果说你不会讲客家话和白话而对“菊”是入声字一时辨认不清的话,那么,凭你的才智和知识底蕴,断不会连《丹洲怀古》中 “恋”和“巷”的声调是去声也辨不清吧?!你把“扁舟自在恋波清”的平仄看成“平平仄仄平平平”,这样就变成了“三平调”;把“深巷时闻朗笑声”的平仄看成了“平平平平仄仄平”,这样出句与对句第二字位的平仄就不是“相对”而是“相粘”了,以此观之,这首七绝当然是“明显不合声律”的了。 你说,我对你这个“高年级的优材生”却犯了“低年级的低级错误”会不生一些气吗?如果我现在问你“恋”和“巷”究竟读什么声调,我完全相信你是不会说错的。但是,不应该出现的失误却出现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看还是粗心和急躁所致。另网名为“送啰喂”的老师在留言中寄语你要“予人玫瑰,手留余香”,还说了不少劝勉的话,的确,他(她)说的话是很有道理的,如果一开始就用“批”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也许你看到的都会是错误。 昨天晚上我看了你发来的低年级阅读课文《风》的实录和点评,你就写得就很不错嘛!本课芟除繁杂,紧紧抓住以读为本这条主线进行整理和点评,语言顺从练达,评析比较理性,通篇洋溢着“玫瑰的芳香”。虽然你也提出些许的不足,但那是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很善意地提出的,所以,其结果就是点评者辞采飞扬,执教者心悦诚服,观评者收获颇丰!这就是和谐!是我们与人相处的最高境界!
  “桂岭啰喂”,因为与你熟,所以就聊得深;因为对你有所期待,所以说话的语气也许就显得重了些。不知听了后你心绪如何,亦请你理解并谅解黄老师的倚老卖老哟。我注意到你看了“博白”、“岭南”和“绿岛”等几位吟友的商榷意见后的反馈“发言”, 还是很有男子汉的气概的,你敢作敢当,知错就改,如此而为,肯定会更快地成熟和长进!我们会更多的关注你!
  哟, 光顾着与“桂岭啰喂”聊,冷落各位了,抱歉!抱歉!各位喝茶。话要聊出味道,茶也要喝出味道唷!
  (喝茶。约三分钟后继续聊。)
  (待续)
  (以上为网聊“上篇”)
  (以下为网聊“下篇”)
  哟, 光顾着与罗伟聊,冷落各位了,抱歉!抱歉!各位喝茶。话要聊出味道,茶也要喝出味道唷!
  (喝茶。约三分钟后继续聊。)
  “东边日出”你喝茶呀!什么?听了上面地言说你感到了平仄在诗律中的重要性。是呀,现代语言学研究的泰斗,北京大学王力先生(我们广西博白人)在其《诗词格律概要》一书中就说过:“没有平仄就没有诗词格律。”你问怎样简要地识记律诗绝句地平仄谱?唷,这可是难者难,易者易啦!在诸多的格律要求中,平仄的规则是最重要的,也是稍难些的,但掌握了规律就一点不难。近体诗的平仄类型主要依据其首句的平仄结构来划分,由于首句第一个字一般不论平仄,所以第二个字是平就叫“平起”,是仄就叫“仄起”。识记近体诗的各类平仄谱可从五言仄起式绝句开始。如:
五绝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上面的平仄谱只要记住第一句和第三句,那么第二句和第四句就可以顺推出来,因为平仄相反,也就是相对。在近体诗中,五绝仄起式较多,故五绝仄起式平仄谱是最主要的,熟记这一平仄谱式,其余的平仄谱式均可顺推出来。如:
五绝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仔细审看,就可看出五绝平起式平仄谱其实就是五绝仄起式平仄谱上下联的倒置,它由“一二三四”的序列排成了“三四一二”。
  七言绝句的平仄谱又怎样识记呢?那也很容易,一看便知:
七绝平起式                    七绝仄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上两例可看出,七绝的平仄谱就是在五绝平仄谱的基础上,前面分别以“平平”和“仄仄”相对相粘而成的。律诗的平仄谱更好识记,它就是把绝句四句的平仄谱重复一次变成八句即可。你不妨试着读读一些律诗,稍加品味就可悟出。常言道“熟能生巧”,多读多品味,然后尝试着创作,便能逐渐地入律入格,进而熟能生巧。掌握古诗的基本声律知识,我们便能了解古诗中因声律而异变的词法句式,在教学中就能自觉地用现代汉语语法去梳理倒装的古诗句式,缩短古诗句式和现代汉语句式的距离,便于学生对古诗的确切理解,避免死背译义的情况。
  “云卷云舒”贤弟坐得远一些了,靠近些吧。你真是具有一双“火眼金睛”呀!一眼就看出获格律诗一等奖的《课改感怀》一诗“剽窃”了王维《观猎》中 “风劲角弓鸣”这一现成句子, 你指出的问题是对的,可见“云卷云舒”贤弟古诗文积淀之深厚。为什么评它为一等奖呢?当时我们是这样考虑的:本次竞赛入选的律诗中,七律四首,排律一首,但这些律诗二、四、六字位的平仄都有一两处或两三处是欠合律的。五律除这首外还有一首《无题》,这两首的平仄都比较工,这实在难得!但《无题》在颔联和颈联上不对仗,此乃律诗之大忌。由是观之,本次所参赛的律诗中仅《课改感言》是完全合律的(“惜”是古入声字,因本次竞赛也可以按现代汉语四声进行平仄协调,所以作者把“惜”作为平声也是可以的),考虑到本次竞赛活动主要是了解和感受近体诗和对联的格律形式,本诗八句中仅有起始联的第一句是借用(当然,说“剽窃”也不为过,另“万里征”已渐为口语,使用它虽未具有创新性,但也不能说后人写诗都不能用了), 至少我们目前所看到的该诗颔联、颈联及尾联这些主体内容是原创的,这首诗的立意也是比较好的。正因为该诗起始第一节的借用有“生吞活剥”之嫌,所以原来想律诗类不评一等奖,只设二等奖,但最终还是考虑到律诗比绝句难度要大,第一次竞赛要求降低些有利于今后大家的参与,最后还是把该诗“拉”上来列为一等奖了。感谢你的提示,我们会在下次的赛事中考虑得更周密和稳妥些。同时,我们所有的吟友也都要思考这样的问题:对古今诗词中的一些诗句当然最好不要直接借用,那么如何活用和化用呢?古今诗人在这方面都有很多经典的诗例,我想这个话题能否由今晚在位的哪位吟友主笔聊聊?我们想近期在《诗联擂台》栏目里再开设个“诗联絮语”(暂定名,各位想起什么更富有诗意的名称就请提供),类似诗联史话、读诗偶得、写诗诀窍、对联技法、诗联品赏等等都可用留言的形式贴上去,一般以散文的形式叙写,千字左右,根据该文的阅读价值和读者反馈的情况,每学期评选一次,由总课题组发给“诗联絮语”散文评比一、二、三等奖。本项活动不收评审费, 证书印制费和邮寄费也不收。“云舒”、罗伟、“岭南”、“听松”,还有各位,你们是否先投笔其间呀!
  “清泉一泓”,你提出“欣闻灰鹊闹枝梢 ”比获一等奖的“欣观喜鹊闹枝头” 要更胜一筹,你的观点不能说是没有道理的,特别是从词语和色彩的搭配来看显得更工整。但是,“喜鹊登枝,红梅报春”是民间常用的表示吉祥的画图,“喜”虽未表颜色,但与“红”相对却是约定俗成的吉祥字眼,“灰鹊”虽属鹊科类,但毕竟与老百姓心目中的“喜鹊”还是有区别的,特别是在欢庆新年的时节,正如“漓江垂钓”所言,对“灰”的色彩有所忌讳的人还真不少,所以我们还是选择了大众化的“喜鹊”,一“红”一“喜”,尤显吉祥。这样的选取的确是顾了此而失掉彼了,不能两全,也就显得无奈。在选评喜鹊类的对句时,符合平仄要求的主要有如下两句:即“欣观喜鹊闹枝头”(甲)和“欢闻喜鹊唱枝头”(乙),在词语搭配上(甲)的“欣观”与“闹”确实不如(乙)的“欢闻”与“唱”;但在动词的选择上,(乙)的“唱”又确实不如(甲)的“闹”那么热烈和欢快。我们一直在等待着“忻听”或“欣闻”与“喜鹊闹枝头”相搭配的对句,但一直到了4月30日接近零时也没有出现,这的确是非常遗憾的,最后还是降低要求选择了“欣观喜鹊闹枝头”,只好把它列在一等奖末位了。我们当时就是这样考虑的,应该说这样的考虑也还是有欠周密的地方。真诚地感谢你的参与和提示!
  “不如归去” 你好啊!今晚夜色朦胧,无法从容貌上看出你的年龄,从你的言辞中想必你阅历不短,那就以长为敬,尊称你为兄啦。人称代词也要换成“您”才好。“归去”兄耶,首先得感谢您唷!我细看时间,您是5月22日下午6点03分上了帖子,有了“归去”兄您的这一帖子才会引起而后的系列正反评论呀,您说,这不该谢谢仁兄您吗?好,就请您再接受我这作揖拜谢的古礼啦!(作揖)仁兄您对 “耿耿忠心育栋梁”名列“潇潇春雨润桃李”对句一等奖直言其不当,您首先认为它在声律上“相当不符合要求”,把政治性突出但声律上“相当不符合要求”的联句评为一等奖那就是“把‘政治正确’放在首位”,而且是“大搞意识形态挂帅”,甚而至于是“机会主义行为做法”云云。而后有“独钓翁”和“西山听松”等吟友提出了与您商榷的评论,你们双方的帖子我都认真的看了,“独钓翁”和“西山听松”所言还是很中肯的,他们的论证也是比较周密的,用“耿耿忠心育栋梁”去对“潇潇春雨润桃李” 在声律上的确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后面哥您从“政治”角度给它戴的系列帽子就显得不太合适了。如果您认为其声律虽然没问题,但从内容上看,应该风物与风物相对,不要和人文的内容扯在一起;而对方却认为先风物而后人文,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此乃“诗经”的比兴手法。如果这样的争论就是属于很有意义的学术研讨了。为什么您会判断该联句在声律上会“相当不符合要求”呢?我想可能哥您在判断方式上走了些弯路了,在此,为弟的又有“掉书袋”之嫌了,根据前人总结出的经验和我自己的一些体会,判断联句是否合律可从如下方面入手(以上联为例):
潇潇春雨润桃李
    平  仄  平
耿耿忠心育栋梁
    仄  平  仄
  1.首先看其是否上联仄声收尾,下联平声收尾。以此观之,此联符合要求。
  2.再看上下联二、四、六字位的平仄是否相对(粗略地说一、三、五可以不论,暂别管它)。以此观之,均相对。一般情况下,符合上述两点的就基本符合联句的平仄要求,在此基础上再查看其细部,能做到的话就更完美——
  3.下联是“仄平”收尾的,出现“孤平”吗?除句末“梁”是平外,句中至少要有两个平声字,现在句中除“心”是平外,第三字位的“忠”也是平(此时的“三”就要论了),因此没有“犯孤平”,符合要求。如果是“平平”收尾的还要注意看其是否出现“三平调”,即偶句末不能出现“平平平”的情况,在这种状态下,七言句的第五字位和五言句的第三字位就不能“不论”,而必须是仄声了。当然,这些要求主要是针对近体诗的,写联句时能尽量避免会更好。
  通过以上的分析判断,可见用“耿耿忠心育栋梁”去对“潇潇春雨润桃李” 在声律上的确是没问题的,而且还是“丝丝入扣”的。“不如归去”兄,如果按上述三个步骤来判断一副对联是否符合声律方面的要求,是不是会快捷和准确一些呢?
  此联评为一等奖我们原来也是如“西山听松”所言把它视为一种喻指关系的,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流水对”,即教师“耿耿忠心育栋梁”就像“潇潇春雨润桃李”一样。用“耿耿忠心育栋梁”去对“潇潇春雨润桃李”在我们教育界有着特殊的含义,我们所说的“桃李”在很多情况下已不是果实而是代指学生了。然而,同样是这副对联如果拿去参加园林单位举办的诗联赛也可能三等奖也难入围,他们强调的可能就会是风物与风物的相对罢了。这能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评判一些诗联的高下和文野有时还要看具体的对象和情境,放在这个情境它是上品,放在别的情境可能就会跌为下品了,这就像我们给人写对联,要有个性特点,要符合主家的实际情况一样。我这样的理解不知您认可否。我和您一样,经历过那个 把“语文的思想性”奉为圭臬的年代,所以我们对那些极端化的过于政=治性的东西是特别反感的。老哥您那晚是不是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一时有些蒙,懵懂之中就把该联的平仄看错了一两个,还“把‘语文的思想性’奉为圭臬的年代”说成了“把‘语文的工具性’奉为圭臬的年代”了。不过没关系,谁也会有看花眼的时候的,我就看了不少的花眼,也说过不少糊涂的话哩。从您的言辞中我知道您也是个学养不浅的人,我很想在稍后的“诗联絮语”中看到您有关吟诗作联的华章,请哥您不要惜墨唷!
  各位吟友,这是我们总课题组第一次举办这样的诗联竞赛活动,从竞赛形式到评定的名次确实存在不少疏忽和欠周密的地方。由于符合声律的诗联不多,所以,如果平仄没问题的一些诗联(特别是对联)虽然俗一些也提了上来,这无形中对这次的竞赛水平有所影响。总之,真诚地请您宽容谅解,还请您为下次竞赛活动的举办多提宝贵意见。
  看,不知不觉之中已经到了11:25了,今晚我乘兴讲得多一些了,下回再摆“龙门阵”,或是开始“诗联絮语”后,可要由你们轮番主讲了,除以上诸君外,今晚因时间关系未能交谈发言的“独钓翁”、“西山听松”、“三鉴客”、“柳州一丁”、“人间正道”、“关山飞渡”、“漓江垂钓”、“踏遍青山”、“凄凄雨”、“绿岛夜曲”、“岭南居士”、“无边落木”、“溪涧草”等吟友,看你们的文章就知道是极有学养和涵养之人,你们可不要惜墨如金哟!
  时间关系到此打住了,那就“不如归去”啦,各位晚安!再见!
36#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1 16:58:52 | 只看该作者
刘济远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授  湖南浏阳人,男,教授,现任《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主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义务教育语文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基础教育专家库成员,1999年入选国家211基础教育人才工程。


,成就及荣誉  1995年获国家教委颁发的曾宪梓教育三等奖,1998年获湖南省第五届基础教育教改成果二等奖。2000年获教育部师范司授予的全国师范教育教研教改优秀成果一等奖。2003年主持完成了湖南省社科基金立项课题——“师范生‘写’与‘导写’能力培养实验研究”(课题批准号:03CG06),2006年主持完成了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试验与研究”(课题批准号:FHB070401),2007年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本色课堂导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FHB070401)。2006年获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和湖南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7年获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已主持省部级课题5项,出版著作10部,在《课程·教材·教法》、《中国大学教学》、《船山学刊》、《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42篇,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1篇,索引10篇,《新华文摘》“部分转载”2篇,索引1篇。
37#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1 19:54:52 | 只看该作者
3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2:14:30 | 只看该作者
5d6d现提供免费数据导出服务,成功申请数据导出后请领主们慎重考虑再作出决定.想独立的领主请移步到:数据导出申请专贴
有意购买DZ动力主机的用户,无需到专贴中申请,在您购买主机的同时DZ动力会帮你做数据转移,详情请至:http://www.verydz.com/help/thread-126-1-1.html
3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7 11:10:23 | 只看该作者
内容简介
  情境教学风靡世界,就在于它能提高教学效率,语文教学与情境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语文教学要想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成果,实施情境教学是必由之路。
  《语文教学情境论》从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特征、原则、分类、教学、实施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上揭示了语文情境教学的规律。教例新颖,分析精辟,语文生动,操作性强。



作者简介
  韦志成,湖北黄冈县人,1940年8月生,语文教育家。武汉教育学院教授。语文教育学研究室主任,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编著16本书,发表论文200余篇,计600多万字,专著《中学语文美育》获全国优秀教育著作一等奖,主编本套丛书8本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应邀全国讲学150多场。1987年武汉市政府授予“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94年获湖北省优秀教学一等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曾宪梓奖三等奖。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曾评价其治学及科研成果。 
·查看全部>>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科学的语文教育观
一 语文教育发展回顾
二 “语文”是工具
三 语文能力是目标
四 语文训练是途径
第二节 语文教学最优化
一 教学设计科学化
二 教学过程心理变化
三 教学方法艺术化
四 教学氛围情境化

第二章 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情境教学的沿革
一 情境教学的含义
二 我国古代的情境教学
三 国外的情境教学
四 情境教学的发展
第二节 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 直观教学原理
二 情知对称原理
三 寓教于乐原理
四 个性和谐发展原理

第三章 语文情境教学的特征及原则
第一节 语文情境教学的特征
一 直观形象性
二 情知对称性
三 智能暗示性
四 意象相似性
五 理论潜在性
第二节 语文情境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 认知与情感互相渗透的原则
二 语言与思维同时训练的原则
三 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原则
四 个体参与和群体齐进的原则

第四章 语文情境教学的过程
第一节 语文单元教学
第二节 一篇课文情境的教学过程
第三节 语感训练
第四节 语文情境教学的手段

第五章 语文教学情境的分类
第六章 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方法
第七章 语文教师的继续教育
主要参考文献
4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7 11:11:11 | 只看该作者
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假如上课没有教学艺术,学生上课的兴味就减去了一半;剩下一半即使是科学的知识,学生也处于一种被动而僵化的状态。教学不能没有艺术。本书从备课、授课、课堂管理、优化教学等方面揭示了语文教学艺术的奥秘,运用优秀教师成功的的教学实例,着重论述了实施语文教学艺术的技巧和方法。指导教学,具有突出的可操作性。语言优美、生动、阅读中给人丰富的艺术享受。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教学艺术的含义

第二节教学艺术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教学艺术的功能

第二章 语文教学艺术的新思维

第一节为培养能力而教

第二节不教之教的奥秘

. 第三节师生是合作关系

第四节“乐学”是教改的使命

第五节用“美”吸引学生

第三章 备课的艺术

第一节明了学生实际的艺术

第二节确立教学目标的艺术

第三节探求教材价值的艺术

第四节进行教学设计的艺术

第四章 课堂教学的艺术

第一节沟通学生心理的艺术

第二节诱导启发的艺术

第三节教育机智的艺术

第四节迁移精题的艺术

第五节教师语言的艺术

第五章 课堂管理的艺术

第一节驾驭课堂的艺术

第二节设置教学氛围的艺术

第六章 优化教学的艺术

第一节开讲的艺术

第二节提问的艺术

第三节板书的艺术

第四节课堂结构的艺术

第五节课堂教学节奏的艺术

第六节课堂教学结尾的艺术

第七章 实现教学艺术的途径

第一节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第二节从必然到自由

主要参考文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7 13:26 , Processed in 0.14368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