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生不关心教材是否有莫言 更关心是否成高考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18 13:50: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生不关心教材是否有莫言 更关心是否成高考题2012年10月18日

来源:济南时报











“莫言热”引发读书潮,连日来,泉城路新华书店内门庭若市,读书买书的顾客络绎不绝。尤其是文学类图书的受关注度明显提高。 记者黄中明 摄□本报记者 徐鹏“选就选呗,选了我就学。”最近,网上一直热炒莫言作品将搬上高中语文课本,与网上的激烈争论不同,记者在16日的采访中发现,大部分高中生并不关心莫言作品是否入教材,他们更关心的是莫言作品会不会是今后高考的热点阅读题目。
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告诉记者,大部分高中生课余时间有限,并不会自发阅读很多作品,特别是莫言这种带有明显乡土气息的作品更需要有老师引导才会阅读,但是莫言作品入选语文教材还是符合课本的选择标准。
教材是否“有”莫言,学生不是很关心
刚上高一的小聂,最喜欢看的是网络上的玄幻类小说,最近父母给他买了本《莫言中篇小说选》,这几天他一直在读这本书。“暂时还没读懂他写的什么意思。”虽然小聂觉得,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文章一定值得看。但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他,面对莫言那乡土气息浓的文章,读起来着实费劲。
听说莫言的作品有可能进入高中语文课本,小聂倒是很平静,因为在他看来,语文课本中选择什么样的文章与学生无关,学生无论喜欢还是不喜欢只能被动地接受。
与小聂一样,小马今年也是上高一,这几天莫言的名字频繁地出现在他的耳边,“老师讲、同学说,网上还有一大堆,但是我看了一点文章,还是没有兴趣。”小马说,作为“90后”学生,他们更喜欢现代一点的文章,用他的话说就是“读起来不陌生”,但是语文教材中经常有学生不感兴趣的文章,“学习和兴趣是两码事。”小马也觉得语文教材选择什么文章对他来说无所谓。
记者发现,大部分接受采访的学生并不关心教材的文章选择。学生们真正关心的是,莫言作品会不会像余秋雨的作品那样成了高考的“常客”。
山东选修教材很早就收录了莫言作品
“莫言的作品确实跟现在的学生有距离,无论是选材还是写作手法都不是现在的高中生所能理解得了的,但不可否认他的作品确实有其独特的魅力。”济南二中语文教师袁伟说,三年前他就向学生推荐过莫言的作品,但是在实际阅读中发现,莫言文章中的很多描写内容学生从来都没接触过,无法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与生活环境有关,但是如果能在讲解他的文章时先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袁伟说。
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中语文教师李新武说,莫言的文学成就很高,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山东的教材就收录过他文章的一个片段。据李新武介绍,2006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选修教材《中国现当代小说选读》中就收录了莫言《红高粱家族》的第八章到第九章。
李新武认为,现在的学生阅读理解水平不存在问题。“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都收入进课本了,莫言的文章学生理解起来应该不成问题。”
莫言作品进教材还需要把把关
“我这几天正想节选《蛙》中的一部分在课上讲讲呢。”山师附中语文教师杨海燕告诉记者,无论语文教材是否选取莫言的作品,作为高中语文老师,她都觉得学生有必要了解一下莫言的文章。同时,杨海燕认为,将莫言的文章编入教材,必须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如果入选必修课本,那么应该会根据需要选取一段章节。如果是入选选修课本,内容可能会稍微宽松一些,多一些。”杨海燕说。
袁伟则表示,如果莫言的文章入选语文课本,作为老师,要下一番工夫,自己先去研究莫言的作品,做好学生阅读的引路人。
针对学生关注的高考是否会选择莫言作品,杨海燕个人认为2013年的高考应该不会这么“追潮流”,但学生们需要注意小说作品在高考语文中占的比例较大,多关注现当代文学作品还是很有必要,但从多年的出题规律来看,高考会刻意回避一些人人都能想到的热点,太热门的话题一般不会很快出现在高考试题中。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0 19:32:20 | 只看该作者
莫言作品确定将收录入高中语文选修课程

2012年10月14日
来源:京华时报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有关莫言作品是否该入选中学生教材的话题引起热议。昨天,记者从语文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组了解到,目前该社已经确定将莫言作品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敬泽认为,不要低估现在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莫言早期的短篇小说充满诗意,非常适合中学生读。
  □教材编写组莫言作品收入高中选修读本
  昨天,语文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组张夏放接受本报采访时称,该社目前正在编写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为短篇小说选读,作为语文教材的配套读本。这两天,刚刚确定了该教材收录的40篇作品书录,中外作品各20篇。在中国作品中,除了中学生们熟悉的鲁迅、沈从文、老舍等作家作品外,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也被确定收录。
  张夏放称,莫言作品的入选和他这次获得诺奖有关系,因为莫言这次得奖是中国文学界的大好事,将被载入历史,对于中学生来说也有了解其作品的需要。他透露,明年春季该读本就有望进入校园。
  张夏放认为,对于中学生来说,理解莫言的作品确实存在一些难度,因为过去对于他们来说接触更多的是现实主义的作品,对现代主义作品的接触较少。但他认为中学生完全可以去阅读一些先锋作品,在语文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已经收录了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和西方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的作品《巨翅老人》。
  在选择莫言作品的时候,他们也考虑到了作品的贴近性。由于《透明的红萝卜》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去描写,在心理上和中学生更有贴近性,所以中学生理解的难度会相对低一点。莫言通过《透明的红萝卜》里描写的那个没有姓名的黑孩子来诉说他少年时代吃过的苦,生活环境的寂寞荒凉,无人理睬却又耽于幻想的那一段时光。
  □专家解读
  中学生完全消化得了莫言
  《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敬泽选编的一本中学生课外读物中,就曾选入了莫言、余华等当代作家的作品。昨天,他接受本报采访时称,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现在的中学生都读些什么,不要去低估他们的理解能力,“现在的中学生见识很广,涉猎也很多,我相信现在的中学生完全消化得了莫言,现在的中学生不会胃口那么弱,消化一下莫言就受不了了。”
  在李敬泽看来,笼统地去争论莫言的作品适不适合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莫言的作品种类很多,“入选有争议的地方可能涉及莫言的部分作品,现在大家有争论的是《红高粱》《蛙》《丰乳肥臀》等作品,但实际上莫言还有很多作品,他的很多短篇小说非常出色,这些短篇小说编入中学语文课本是没有问题的。”
  李敬泽认为,莫言早期的短篇小说大都充满诗意,能给人丰富的联想空间,很适合中学生去读,他说:“比如《透明的红萝卜》学生看就非常好,文字很绚丽,能让十几岁的年轻人体会到中国文字之美。”
  □背景
  教材编写核准教育部不再审查
  如今,各教材出版社对于教材的编写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间。在国务院刚刚发布的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中,确定中小学国家课程教材编写核准不再需要教育部审查。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什么人编写教材,选择什么样的教材,主体应该是最熟悉学生成长规律的教师,但长期以来却被认为是政府的职权。”储朝晖建议,国家取消教材编写核准权后,要进一步严格教育大纲标准,推动中小学教材优胜劣汰。
  □教师说法是否入选不影响学生读莫言
  昨天,记者就这一话题采访了北京五中高三语文组的徐淳老师。他认为,莫言的作品可以选入中学课本,他说:“像《变形记》《百年孤独》节选这样的作品已经出现在教材或者选修教材中,莫言的作品有什么不可以。也许每个学生不一定读得懂,但是可以让大家去试着欣赏。不管是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还是国内的茅盾文学奖作品,必定有一定的认知度和很高的评判标准,我觉得在选修课本里可以涉及到,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
  徐淳老师表示,莫言获奖当晚他就收到了很多高三学生的短信,他认为莫言的作品即使不选入中学课本,也会有很多学生去追着读,因此放不放在课本中不必有那么大的争议。徐老师称,他回复学生们不要单单为了莫言获奖一事高兴,更要有高兴之后的思考。
  有不少高三学生问,高考试题是否会涉及莫言的题目。徐老师认为,出阅读理解题的可能性不大,“我们语文组的老师今天还在讨论,大家对莫言的《蛙》也都说看不太懂,反而更喜欢余华和贾平凹的作品,所以莫言的作品出阅读理解题的可能性不大。可能会在作文题中出现吧,比如围绕莫言获奖一定会产生相关的思考。”
  文学作品入教材应慎重研究
  北师大二附中语文老师何杰认为,莫言的作品本身是非常优秀的,但不能简单地因为他获得了诺贝尔奖,就决定将其作品纳入中学教材。具体而言,何杰老师认为,一位作家的作品是否应该选入教材,哪些作品适合选入教材,都需要经过教材编写专家慎重的研讨和论证。“就教学需要而言,语文教材应该保持适度稳定,不应随意改动,也不应过分时尚化、新闻化。”何杰说。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作家,但并不代表他的每一篇作品都适合选入中学教材。”何杰认为,教材的作品选择应该有严格的标准,要看作品是否具有典范性,是否符合教学需要,是否对中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同时,也要考虑中学生对其作品的接受程度。“把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读本推荐给学生是可以的,但是决定将其纳入教材则需要慎重研究。”
  □相关
  莫言长篇小说将在俄出版
  据新华社电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中国籍作家莫言的两部作品《酒国》《丰乳肥臀》今年年底前将在俄罗斯出版。
  俄罗斯圣彼得堡阿姆佛拉出版社目前正为出版《酒国》做准备。出版社主编纳扎罗夫认为,这部作品在形式上很传统,但又有一些神话般的内核。纳扎罗夫很期待读者对这本书的反应。
  《酒国》是莫言第一部被完整译成俄语的长篇小说,此前他只有一些短篇小说被译成俄语。由这家出版社出版的莫言另外一部作品《丰乳肥臀》俄文版也将在12月面市。这两部作品都由俄罗斯翻译家叶戈罗夫翻译。
  山东推出莫言获奖纪念邮戳
  据新华社电记者从山东省邮政公司获悉,为祝贺和纪念中国作家莫言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莫言家乡山东省高密市与济南市邮政局在第一时间推出纪念邮戳各一枚,供社会各界用邮和收藏。
  山东邮政部门此次推出的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纪念邮戳堪称姊妹双戳,图案分别嵌以莫言肖像和诺贝尔文学奖金牌的正反两面的图案并有莫言的手书。
  济南市邮政局与济南市文联联合刻制的纪念邮戳注以“中国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国籍文学诺奖第一人打破欧洲作家垄断”“2012.10.13济南”等字样;高密戳注以“中国·山东·高密的骄傲”“家乡人民热烈庆贺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山东高密人”等字样。
  本报漫画谢瑶本报记者周逸梅 田超 张晓鸽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0 20:03:15 | 只看该作者
叶开:语文教材赶时髦选莫言前请多读点他的作品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先传出人教社要把他的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选入辅助读本,继而上海教材也打算在新版高中教材里选入。可以想见,将会有更多地方教材赶这个时髦。
我个人乐见教材编写者把莫言作品选入教材,但一直很疑惑他们的选择标准是什么。《透明的红萝卜》发表于1985年,距今已经有二十七年,早已经成为当代文学史的名篇。教材编写者如觉得这部作品符合选编标准,早该把它选入教材了。可编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莫言的作品以长篇小说为主,不适合选编;其作品中的血腥场面以及对性的描写等,并不适合在课堂上呈现。好吧,且不说“以长篇为主”是个常识错误,既然选编标准如此,为何莫言获奖之后又可以选入了呢?是莫言作品因获奖而神奇地不“血腥”了呢?还是教材编写标准产生了变化?
一位中学语文教师调查了学校八十名中学生,发现没有一个知道莫言。他发微博请我推荐莫言的作品,我推荐了上海文艺出版社早在2000年就出版的莫言短篇小说全集和其他出版社出版的莫言散文集。
在中国当代文坛,莫言不是一个新人。他登上文坛三十一年,勤奋耕耘,成果丰硕,曾获国内外多项文学大奖,是当代文坛最有成就、也是最著名的作家。普通读者熟悉莫言勉强可以成立,语文教材编写者是专业人士,不一定要全读过、总该知道莫言及其作品。迄今为止,莫言创作了二十多部中篇小说、八十多部短篇小说、十一部长篇小说,五部散文集,还有大量的演讲和对话稿,二十多年来,他一直是研究生和教授们研究、撰文的主要对象之一,你简单地在google学术搜索里找一下,或者其他专业数据库索引一下,都会发现成百上千的各种语言的莫言研究文章。
我认为,莫言的短篇小说和散文集都合适中学生阅读,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也可以读。以僵化、虚伪道德作为借口来拦截学生阅读中国当代优秀文学作品,这种做法不仅荒谬,而且可笑。即使以教材编写者的道德逻辑,莫言的短篇小说也有众多篇目可以选入:既不暴力,也不血腥——如《民间音乐》《大风》《三匹马》《金鲤》《夜渔》《鱼市》《天才》《铁孩》《大嘴》《一匹倒挂在杏树上的狼》等,想象丰富、故事精彩、语言优美,无一不适合选入教材。可见,莫言的作品不是只有《红萝卜》《红高粱》。
莫言的散文也代表了当代作家中最高水平。他的散文描写生动、情感细腻深婉,想象天马行空,如《上官团长的马》《会唱歌的墙》《美人不是人》《卖白菜》《洗热水澡》《我的中学时代》《我的老师》等,都在真实中见风骨,于平凡中见神奇,也无一不能选入教材。如果此前二十多年来这些优秀作品都“不适合”选入教材,那么《红萝卜》显然更“不适合”选入教材。上面提到的十几篇作品,每一篇都很“道德”,我愿意友情提供给教材编写者们参考。
这些作品只是莫言文学作品中极少部分,教材编写者如果多读些莫言的作品,乃至其他作家的作品,我想就不会出现以“血腥”、“不适合”之类可笑借口排斥当代最优秀作家作品的可笑做法了。因莫言获诺奖而追赶时髦地急忙选入莫言的《红萝卜》,证明教材编写者的选编标准是滑动的,随机的,无原则的。选择作品不是从文学性、从作品本身出发,而可能是从道德、正确性角度来判断。语文教材不是政治教科书,不能夺人家饭碗。
即便如此,我仍赞成语文教材突击选入莫言作品,起码可以让中学生知道中国有莫言这样一个作家,知道他以自己的杰出创作而当之无愧地摘取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我希望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师参考书时,别忙于把自己的读解当成唯一准确的标准答案,令教师以标准此灌输给学生;我更担心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忙于带领学生划分段落大意、寻找中心思想。好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是整体呈现的,如一棵树、一匹马,美丽是有生命的,如把树锯倒、把马杀死,那你是伐木工、屠夫,不是教师。屠夫和伐木工也有自己的存在价值,但教师绝不应把自己定位成他们。在学校里,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学识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心智,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审美感觉。我最担心教材编写者过分积极,把莫言写成“身残志坚”的好榜样,把他写成“照壁偷光”“闻鸡起舞”的道德标兵。
莫言的小说选入教材不成问题,更多其他优秀中国作家作品选入教材也不成问题,选入越多越好。但这种选择,要建立在广泛阅读、有效判断以及深入的研究的基础上,而不是见风使舵赶时髦凑热闹。教材编写者应该是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深厚的学术涵养和独特的审美能力的专家,而不是随风乱倒的墙头草。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0 20:25:00 | 只看该作者
莫言作品进中学教材纯属误读? 相当于课外读物

来源:北青网  发布时间:2012-10-17

14日,多家媒体报道称,语文出版社已经确定将莫言作品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昨天,该社有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确实正在考虑将莫言作品《透明的红萝卜》收入高中选修课读本,读本并非教材,严格意义上来讲和其他课外读物并无实质区别,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记者还了解到,其实莫言的作品《红高粱》早已选入新人教版选修读本《中国小说欣赏》。至于是否能够进入教材,该出版社表示教材的修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且相对稳定。
  ■今年短篇小说选读
  将收录《透明的红萝卜》
  有媒体报道称,从语文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组了解到,目前该社已经确定将莫言作品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语文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组张夏放称,该社目前正在编写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为短篇小说选读,作为语文教材的配套读本。这两天,刚刚确定了该教材收录的40篇作品书录,中外作品各20篇。在中国作品中,除了中学生们熟悉的鲁迅、沈从文、老舍等作家作品外,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也被确定收录。
  该消息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有关莫言作品是否该入选中学生教材的话题引起热议。“莫言有二十多部中篇,八十多部短篇,大多可以选入教材。早你们不选,人家获诺奖了你来凑热闹。诺奖对你们来说算个啥?你们根本不在乎。”也有人表示,“作为一名曾经的高中语文老师,我认为如果用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法教这篇文章,不仅会毁了这篇文章,也会毁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读本并非教材
  相当于课外读物
  14日,张夏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解释道,“读本”并非“教材”,主要供学生自主选择,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些读本和其他课外读物没有实质区别,不具有强制性,只是在编写上更贴近中学生。选修读本分为《唐诗宋词》、《短篇小说》、《中国现当代散文》、《中外现代诗歌》等好几种读本。最近恰好在编写《短篇小说》读本,莫言的作品本来也在考虑范围内,这次得奖只是更确定了大家的判断。编辑部已经将莫言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列入其中,但最终还需交由该社总编室讨论。
  为什么选择《透明的红萝卜》,他表示因为考虑到了作品的贴近性。由于《透明的红萝卜》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去描写,在心理上和中学生更有贴近性,所以中学生理解的难度会相对低一点。莫言通过《透明的红萝卜》里描写的那个没有姓名的黑孩子来诉说他少年时代吃过的苦,生活环境的寂寞荒凉,无人理睬却又耽于幻想的那一段时光。
  ■《红高粱》《白鹿原》
  早已入选人教版读本
  记者了解到,其实早在语文社之前,莫言的作品《红高粱》就已被选入新人教版选修读本《中国小说欣赏》,该读本中不仅收入了莫言的作品,还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从古至今经典名作。《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敬泽曾选编的一本中学生课外读物中也曾选入了莫言、余华等当代作家的作品。
  但是凸显出的一个尴尬的事实就是,确实当越来越多的当代作家进入中小学教材的今天,莫言的作品至今还没被教材选编。对此,张夏放解释道,可能是由于莫言的作品理解上确实存在一些难度,因为过去对于他们来说接触更多的是现实主义的作品,对现代主义作品的接触较少。但他认为中学生完全可以去阅读一些先锋作品,在语文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已经收录了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和西方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的作品《巨翅老人》。
  ■莫言作品早就该进教材
  不要低估中学生理解力
  《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敬泽也认为,不要低估现在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莫言早期的短篇小说充满诗意,非常适合中学生读。《收获》杂志编辑部主任叶开长期关心中小学语文教育,他认为莫言的作品早就该进入教材了,“那么多人的文章都选了,莫言的文章比那些好多了。”但是他也担忧,在目前的教育制度下,一解读就很可怕。张夏放坦言,教材的修订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并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修改起来相对困难。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0 20:25:34 | 只看该作者
莫言作品该不该入选课本该听孩子心声
据媒体报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有关莫言作品是否该入选中学生教材的话题引起热议。记者从语文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组了解到,目前该社已经确定将莫言作品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敬泽认为,不要低估现在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莫言早期的短篇小说充满诗意,非常适合中学生阅读。
  针对莫言热潮中的这一“新鲜事儿”,很多读者向晨报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支持   
  获诺奖影响广泛
  学生们理应了解
  莫言获诺奖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应该让更多的孩子了解他的作品。诺贝尔文学奖,代表的是该年度世界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莫言的获奖可以说是圆了几代现代中国文学家的梦,其作品应该得到推广和普及,而对当下的许多中学生来说,对莫言和他的作品还相对陌生。因此,语文出版社决定把莫言作品编入高中语文读本,也算是顺应了时代潮流。
  莫言的作品有浓厚的乡土情结和深厚的民族精神,对了解中国的乡村生活有很大帮助。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先生曾说莫言的作品是“交织着‘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现实’的众多文学作品,向世界呈现了一个‘有悠久历史,经历过波折磨难’但始终向往美好生活,肩负重轭前行的伟大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他的作品反映的是农民在历史化的进程中的艰难生活,其主旨是弘扬一种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让更多中学生读莫言的作品,了解农民生活,培养乡土观念和加强爱国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
  莫言的作品文质兼美,语言幽默风趣,朴素清新,对当代中学生的写作也是一个有益的启示。因此,把他的作品编入语文读本,还是很有必要的。为此,《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敬泽先生认为,莫言早期的短篇小说大都充满诗意,能给人丰富的联想空间,很适合中学生去读,“比如《透明的红萝卜》学生看就非常好,文字很绚丽,能让十几岁的年轻人体会到中国文字之美。”
  作为一个把中国文学带入世界瞩目的作家,莫言作品编入语文读本,很有必要,其作品的确应该得到普及和推广!
  孟祥海
  建议
  该不该入选课本
  更该听孩子心声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固然可喜可贺。但是不是就适合入选中学生教材,被中学生所接受,受中学生所喜爱。其实,作为高中语文教材阅读主体的中学生最应该有发言权,因为,他们才是日后这本教材的真正使用者,合不合适他们才最有感触和体会。
  诚然,莫言的作品都很优秀,此次获得诺奖是中国文学界的大好事,将被载入历史,对于中学生来说也有了解其作品的需要。但是不是他的每一篇作品都适合入选教材,适合中学生阅读,笔者认为这很值得商榷。现在大家存有争论的就有《红高粱》、《蛙》、《丰乳肥臀》等作品。
  然而,现实情况我们看到的却是,相关部门或专家已经一厢情愿、喧宾夺主地完全替学生做了主。要么力挺入选,要么竭力反对入选,争得不可开交,却毫不关注中学生对此问题的看法和心声,有的专家甚至把入选的篇目都已经自定了。这种无视学生发言“权益”的做法,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如今,各教材出版社对于教材的编写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间。在国务院刚刚发布的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中,确定中小学国家课程教材编写核准不再需要教育部审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也认为:“什么人编写教材,选择什么样的教材,主体应该是最熟悉学生成长规律的教师,但长期以来却被认为是政府的职权。”
  王俊霞
  质疑
  语文承担多重使命
  别仅因获奖选作品
  如果说莫言的作品确实有“经典”之处,也符合教学的需要,过去选择有所遗漏,增选进去,未尝不可;但如果仅仅是因为“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就要顺势选择,就显得过于势利,大可不必。诺贝尔奖是一个重要奖项,但也只代表评委看法,并不能就此认定莫言的作品就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莫言的作品选入语文教材,学生会读;不放入语文教材,也会有很多学生去追着读。在语文考试与语文教材“脱轨”的现实下,莫言作品是否进语文教材,也都会成为一个学生必须知道的文学常识。
  正因为语文教材承载的使命特殊,所以无论什么文章,一旦选进语文教材,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独立存在的作品,而是整个教材系统中一个有机组成。“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是教学活动的凭借,发挥着工具性的功能;“语文教材不仅仅是例子”,也发挥着人文性的熏陶育人功能。在这个意义上,相比于谁的作品、谁的哪篇作品该不该入选语文教材的争议,争议背后的各执一端、莫衷一是更让人忧虑,因为它影响着育人的导向和育人的效率。
  语文作为一种课程,课程作为一种文化,教材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美国是十分重视语文教材建设的,将其置于课程文化的原则下进行选编。在约瑟夫等著的《课程文化》一书中,作者将美国的语文课程文化标准概括为六个方面:一是工作和生存训练,让学生学会生存;二是承接圣典,让学生习得核心的知识、传统和价值;三是发展自我和精神,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四是建构理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五是思考民主主义,形塑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六是正视主导秩序,培养学生适应和改造社会的能力。
  郭文婧
  延伸
  保持文学审美
  标准的独立性
  未获诺奖之前没考虑收录,获诺奖之后便考虑并确定收录,语文出版社的做法很跟风,很以衣冠看人。其实,诺奖看似“最权威、最标杆的文学奖”,实则文学的成分固然极有之,然而接踵其后的名利成分也更甚之。而且,诺奖的评判标准固然是“世界的”,然而却未必是我们最“民族的”。获诺奖之前,很多人都不知道莫言,从来没有读过莫言的书;获诺奖之后,据说很多书店莫言的书都抢疯脱销了。名趋利使,加之也不是专攻的术业,一般老百姓前倨后恭实属人之常情,但堂堂“国之典范”的语文出版社也这样做,就显得见风使舵,显得毫无文学审美主见及职业操守。
  但话又说回来,无论怎么说,莫言获诺奖都是中国文学界的天大好事;获诺奖固然是最吸引眼球最烈火烹油最名利的爆热新闻,获诺奖作者的作品不也是亟待解剖研究福泽民族、文学的“文学麻雀”?即使这次不收录,下次也必然收录;假如这次未收录,大家同样有话说。所以,收录也是应该的。
  只是,语文出版社的“没有先见之明”多少让国人失望。
  张渤宁
  ■三言两语
  ●为什么不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喜不喜欢某作家的作品,完全让他们“我的阅读我做主”。如何让教材更实用,更有价值,更贴近学生,在听取专家、教师意见的同时,何不再听听学生的心声进而更科学、更合理呢?况且,这也不是什么操作起来十分困难的事。
  ——梁格
  ●语文作为母语教科书,其承担的使命是多重的,既有工具性的“读写听说能力”培养,也有人文性的“灵魂塑造”,所以社会各界对它的关注总是超乎寻常的热烈。近年来,每一次语文教材入选篇目的调整,都会产生热烈的议论,甚至是激烈的争论,但最后还是莫衷一是。可这次莫言作品,没必要争,毕竟是诺贝尔奖啊!
  ——韩端成
  ●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母语性、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语文教材既是语言教材,也是人文教程、历史教程、思维教程、实践教程。文以载道,道亦载文,只要我们明确了语文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也就省去了对“语文教学随意性”的担忧,用哪一个版本的教材,学哪几篇文章,就不会再是问题。
  ——徐波文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新教学论思想家杰罗姆·布鲁纳曾经说过:“按照理想,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语文教材不是语言教材,语文教材的选文究竟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遗憾的是,我国至今并没有明确。
  ——宁丰
6#
发表于 2012-10-20 21:29:44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8 04:22 , Processed in 0.16622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