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中国作家莫言[管谟业宗长]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中华管氏文化促进会在线]专栏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1 22:4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1 22:5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莫言兄长:农家孩子走到这一步不容易2012年10月11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卢彦蓉











当地时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图为2010年10月16日,中国作家莫言第二届中美文化论坛上在发言。中新社发 陈钢 摄
中新社记者 卢彦蓉
听闻莫言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时,二哥管谟欣认为,无论莫言最终是否得奖,他的付出和努力大家都看得见,“农家孩子走到这一步不容易”。
“莫言好动贪玩,也嗜书如命”
管谟欣比莫言大5岁,今年62岁,高中毕业后,就在村里做农活,之后做过农业机械,如今已退休在家中,照看已有93岁高龄的老父亲。
在管谟欣的印象中,小时候的莫言是个“调皮蛋子”,“他好动,也贪玩,什么都喜欢摸摸看看。”回忆起莫言小时候的样子,管谟业的脸上也露出孩童般的笑容。
但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时候与莫言“抢书看”的经历。管谟欣说,当时因为村里人读书的不多,家里的条件也不富裕,能读的书就只有家里留下的古书和小人书。所以每次只要家里一有新书,莫言就和二哥管谟欣开抢。“因为,每次他看完书就喜欢把书藏起来,当成自己的东西,这样别人都看不到了。”
“那时候,晚上看书没有电灯,就点着油灯看书,母亲常常提醒莫言,没油了,别看了。但往往被莫言当做耳旁风。”管谟欣说:“莫言那个时候就已经到了嗜书如命的程度。为了换取别人的书看,莫言就去给别人家推磨,有时候整整推一天的磨才能换来一本书。一天下来,莫言脸色煞青,但只要能捧着书回来,他都是满脸春风。”
在管谟欣的记忆中,莫言上学的时候语文成绩很好,而且还有一个特殊嗜好,就是背《新华字典》。正着背完,倒着背,有时候,问起哪个字在第几页,莫言都能答出来。管谟欣也常常因为弟弟的这些聪慧而觉得自豪。
“我看莫言作品,看到的是他的不易”
“莫言今天能够得到认可,也是他自己一步步努力的结果,他吃过的苦在我们几个兄弟里是最多的,农家的孩子一步步走出来不容易。”回忆起莫言当兵前在县城打工的日子,站在莫言旧居院子里的管谟欣突然语调低了下来。
莫言18岁的时候,父亲让他到县城的胶莱河去干活。当时他不想在最好的年纪丢掉书本成为一个靠劳力吃饭的人,但是因为家庭条件困难,兄弟姐妹多,已没有钱来供他念书。
“由于莫言身子还没有长壮实,刚到工地时,只能拉锁链,两双手的掌心常常是被勒出一道道血痕,破了长好,长好了又被勒破。”管谟欣说。因此,直到现在,无论谁提起莫言有多大的成就,说起莫言的作品多么富有感染力,管谟欣都笑而不和,他心里清楚这些为人瞩目的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孤独和心酸,“大家看莫言的作品,看到的是大悲大喜的情节和故事,而我看到的是他的童年、他的成长和不易”。
“希望莫言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虽自莫言当兵后,兄弟俩基本分居两地,但管谟欣对莫言的关心却从未因距离的拉远而减少过。莫言每次有了新作他都会关注,但“莫言的各类小说和散文出得太快了,有时我们也来不及看”。
近几年来,莫言因创作繁忙,回家的时间也少了,时常是年节里回家看望年迈的父亲和渐老的兄长。
“父亲和我都希望莫言能在外健健康康的,至于得不得奖、排不排名都无需放在心上,安心做好自己喜欢的事就好。莫言这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希望他能够不骄傲,继续以此为新的起点,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路。”管谟欣说。(完)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1 22: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1 23: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莫言代表著作









《红高粱家族》虽然是一部以抗战时期为背景,描写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但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以往抗战题材的小说给人的感觉都是正义与邪恶的强烈对比,塑造的是几乎完美的正义的爱国英雄。而《红高粱家族》中塑造的一些列抗日的英雄却是正义与邪恶的化身,他们是一群独特的,特属于红高粱的英雄,有着鲜活的生命与人性。
主人公余占鳌是个热血男儿,正义又野蛮。他杀死了一个与自己守寡多年的母亲发生关系的和尚,而后母亲也吊死了。他为了女人杀人放火,霸占了后来成了他妻子的戴凤莲。他为了报仇雪耻,苦练枪法,将曾非礼过他妻子的土匪花脖子一伙一网打尽。他为了还一个村姑的清白,不惜将酒后施奸的亲叔枪毙。为了小妾恋儿不惜和妻子闹翻并分居。他为了民族大义,毅然抗日但最终全军覆没......他为了爱情而拼搏,为了报仇而残忍,为了正义而果决,为了荣誉而战......作者莫言在文中对他如此评价:“ 他一辈子都没弄清人与政治、人与社会、人与战争的关系,虽然他在战争的巨轮上飞速旋转着,虽然他的人性的光芒总是冲破冰冷的铁甲放射出来。但事实上,他的人生即使是能在某一瞬间放射出璀璨的光芒,这光芒也是寒冷的、弯曲的,掺杂着某种深刻的兽性因素。”确实他抗日,但却没有真正地认识到战争的实质。他的身上固然散发着鲜活的人性,同时又充满了野蛮无知的兽性。
在小说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余夫人戴凤莲的评价甚高,她是个传奇性的女子。莫言这样写道:“ 我奶奶的一生”大行不拘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心比天高,命如纸薄,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原始一以贯之。”确实她是个有着花一样容貌、火一样性格的女子。 她因为憎恨父母将其嫁于麻血病人而将其父拒之门外;她为了拯救自己与占鳌,集中生智,拜县长为干爹,逃过一劫; 她因为爱,毅然地与名义上的杀夫仇人而实为救命恩人的余占鳌结合;她为了维护爱情,赶走了恋儿;她为了报复刺激余占鳌和黑眼厮混;她为了支持抗日,让唯一的儿子前去战场,她自己也玉颜埋没高粱地。在那样一个封建保守、女性意识受到压制的年代,她确实算得上是个了不起的奇女子。
余占鳌、戴凤莲是《红高粱家族》中高粱英雄的两个典型。他们不十分明白抗日的实质,但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苦难的反抗与不满。他们坚强地守护自己的自由,傲然地活出生命的强度。他们是一群流着高粱血统、浑身散发着鲜活人性的红高粱地英雄。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向中国当代文学奉献的一部影响巨大的作品,被译成近二十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他本书中创造了他的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通过“我”的叙述,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上演了一幕幕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舞剧。“我”的家族里的先辈们,爷爷、奶奶、父亲、姑姑等,一方面奋起抗击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一方面发生着让子孙后代相形见绌的传奇般的爱情故事。书中洋溢着莫言独有的丰富饱满的想象力、令人叹服的感觉描写,并以汪洋恣肆之笔全力张扬中华民族的旺盛生命力,堪称当代文学中划时代的史诗精品。

《丰乳肥臀》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性”大书,是莫言进行民间史诗性书写的成功试验。作家倾情把母亲描绘成一位承载苦难的民间女神,或者就是圣母玛利亚的化身。但命运多舛,她生养的众多女儿构成的庞大家族与20世纪中国的各种社会政治势力和民间组织以及癫狂岁月下的官方权力话语发生了枝枝蔓蔓、藕断丝连的联系,并不可抗拒的被裹挟卷入20世纪中国的政治历史舞台,而这些形态各异的力量之间的角逐、争夺和厮杀是在自己的家庭展开的,造成了母亲独自承受和消解苦难的现实:兵匪、战乱、流离颠簸、亲人死亡以及对单传的废人式儿子的担心、焦虑,而她在癫狂年代用胃袋偷磨坊食物的行为更是鸟儿吐哺的深情……母亲是一种意象符号,是对他作品中“我奶奶”式女人的集合,同时也涵盖了“作为老百姓的写作”的莫言对民间苦难及其承受者的爱戴、同情和关怀。

《檀香刑》是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力作。在这部神品妙构的小说中,莫言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用摇曳多姿的笔触,大悲大喜的激情,高瞻深睿的思想,活龙活现的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兵荒马乱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
全书弥漫一种颗粒感的血腥暴力之美。
人物性格鲜活,情节环环相扣。
动荡时世众生相。趋炎附势,人与人之间互相攀附,相互勾结又不断提防着。
刽子手,作为一种边缘职业,在宫中,拥有着特殊而不可取代的位置。顶级的刽子手“姥姥”,被其他刽子手奉若神明。
每一次行刑之前,他们的脸上便涂上鸡血,热热的鸡血涂在脸上,蒙蔽内心。
屠杀自己的同类,怎么可能毫无恐惧,他们就以这样一种仪式,来祭奠自己的良心,超度自己的灵魂。
如果,在行刑过程中,忍不住呕吐,便是极其耻辱的事情,会遭到所有刽子手的唾弃。
书中仔仔细细的描绘了两种清代的刑罚:凌迟和檀香刑。
凌迟,人身上包括眼睛在内,100多块肉,都会用各种刀具来挖掉,为确保刑罚的残酷性,刽子手要保证刑犯不可以在挖掉最后一块肉(心尖)之前死去。
檀香刑,各个细节更是讲究非凡。檀木,在油里浸泡多时,为的是避免木头吸血而使刑犯在饱受痛苦前死去。一截檀木,在人体五脏六腑之间游走,最后从锁骨上面穿出来,刑犯,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身体长满蛆虫......
这是一本让人拿起,便不会放下的书。建议审美取向大相径庭者,小心为上。

从整体来看,《蛙》共分五部,分别以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友人杉谷义人的五封信引出,从不少地方可以推断,《蛙》中五封信的接收者“杉谷义人”应是当代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此外,《蛙》的第五部是一部戏剧,写作剧本的参照对象是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萨特。这种信件、小说及戏剧熔于一炉、天马行空般的讲述方式在当代中国小说中比较罕见。
莫言在北京大学名为“历史与语言”的演讲中特别提到了这部关于中国计划生育60年史的新作《蛙》。中国计划生育史是复杂和充满争议的,不过莫言并不想把小说卷入到这些纷争中,“小说是写人,表现人。”
触及灵魂最痛处 文化最深处
与莫言以往小说更注重历史幻想色彩不同的是,《蛙》更接近历史现实的书写,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在北大的演讲中,莫言表示小说中女医生姑姑的原型就是“我的姑姑”,这个人物在好几篇莫言小说中都曾出现。谈到这部反思中国60年计划生育史的小说,莫言说,《蛙》关注中国最大的问题之一--计划生育,这个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甚至关系到许多人的命运,“计划生育这个覆盖面非常广,也受到了西方的很多的批评、指责,那么这个问题既是一个复杂的政治问题,也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而且我想这个问题也涉及灵魂深处最痛处的地方,也涉及中国文化传统里面最古老最保守的这一块。”
当然小说不是报告文学和历史文献记录,莫言说,对计划生育这个问题,如果仅仅是揭示在60年道路上一个奇人怪事,“就背离了我的初衷,我主要还是想把计划生育历史作为背景,小说是写人,表现人。所以,这部小说写完了以后,我还比较满意的就是我写出来的这个姑姑--乡村妇科医生的形象,在最近的30年文学作品里,我还没有读到过。”
书信体结构 话剧形式结尾
对于小说的结构,莫言首次采用了书信体的方式,在小说结尾还用了一个剧本。
“我2003年写的初稿就是,我作为一位剧作家在剧场观看一部舞台上叫做《蛙》的话剧,在观看的过程当中,我在回忆,联想,中间接受记者的采访,同时接到小说的人物原型姑姑的长途电话对我的批评和指责。但是写了十几万字以后,我就觉得太复杂了,给阅读带来障碍,我想应该尽量地使这部作品回到朴素的叙述。所以最终采用书信体的结构,但是在最后末尾还是用了话剧的形式,把朴素的叙述让它插上两个翅膀,因为这个话剧里面注入了很多超现实的元素。因此在结构方面,我觉得也是有一些新意,所以这部作品尽管不能完全排除掉自己的某些过去重复(的东西),但是还是有一些创新的东西。”莫言说[1]。
莫言表示,计划生育问题是中国几十年来被西方批评最多的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作家把全世界都关注的一个问题绕开并不光彩,“我想这个小说发表之后会有一些争论,”莫言说,但是他也强调一个作家必须敢于面对社会热点和尖锐的问题,“对我们这茬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走上文坛、创作生涯将近30年的中年作家来讲,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不断地重复自己'。当今社会很流行抄袭别人,对我来讲,无意中抄袭了自己比抄袭别人还要可耻。”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1 23:02:4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德威:高密东北乡寻莫言2012年10月11日

来源:凤凰网文化综合 作者:王德威



莫言自谓“莫”言,笔下却是千言万语。不论题材为何,他那滔滔不绝、丰富辗转的辞锋,总是他的注册商标。这大约是小说家自嘲或自许的游戏了。也因为这千言万语,又引来文学批评者千百附丽的声音。谈论莫言的种种,从女性主义到国族论述,这几年还真造就不少会议及学位论文。但学院里的众声嘈杂,莫言似乎一概“默”言以对,纸上文章提小说家的最后寄托的种种“说法”,必须建立在这层自知之明上。
莫言出身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农民家庭。高密偏处胶东半岛一隅,土地贫瘠、民情朴陋,不曾以文风知名。莫言小学读到五年级,因文化大革命爆发辍学。从十一岁到十七岁,他成了真正的农民。之后他进入工厂作临时工,几经辗转,终于离开家乡,加入军队。行伍生涯这余,年轻的莫言却独对文学发生兴趣,而启动莫言创作的最大灵感,不是别的,正是他故乡高密的一景一物。
莫言从事创作的动机及经历,很使我们想到三十年代乡土文学大师沈从文。沈来自闭塞落后的湘西,少小从军,转战西南。尽管客观环境动荡不已,这位汀西少年对文学依然一往情深。在二十岁那年,他离开军队,远赴北京。再经过几年锻炼,他要凭着对故乡风物的追溯,倾倒一辈新文学读者。我们今天论现代乡土文学的茁壮,也必自此始。
或有识者要指出,莫言的小说瑰丽曲折,与沈从文那样清淡沈静的作品,其实颇有不同。的确,谈论沈从文的当代伟人,汪曾祺、阿城、何立什,用至早期的贾平凹才更有可资比照之处。但我却以为尽管莫言与沈从文的风格、题材大相径庭,两者在营造原乡野,化腐朽为神奇的抱负上,倒是有志一同。湘西原是穷乡僻壤,在沈从文的笔下竟以焕发出旷世的幽深情境,令人无限向往低徊。而面对高密的莽莽野地,莫言巧为敷衍穿插,从而使一则又一则的传奇故事于焉浮现。
更重要的是,沈从文写湘西,总已意识虚构与现实、遐想与历史间的微妙互动。在他的《边城》一侧,《长河》之畔,早有无限文学地理的传承;湘西相传《楚辞》屈原行吟放歌的所在,更是陶潜桃花源的遗址!原乡的情怀与乌托邦的想象,不能再分彼此。无独有偶,莫言写高密东北乡,不曾忘记他的神思奇想也是其来有自。离高密数百里路的淄川,就是《聊斋志异》作者薄松龄的故乡,而我们都知道《水浒》英雄的忠义事迹,起源自南宋山东。就此来看《红高粱家族》中的铁马金戈,或《神聊》系列中的鬼怪神魔,莫言私淑前人的用心,可以思过半矣。现代中国文学有太多乡土作家把故乡当作创作的蓝本,但真正能超越模拟照映的简单技法,而不断赋予读者想象余地者,毕竟并不多见。莫言以高密东北乡为中心,所辐辏出的红高粱族裔传奇,因此堪称为当代大陆小说提供了最重要的一所历史空间。
我所谓的“历史空间”,包括却不限于传统那种时与空、历史与原乡的辩证话题。“历史空间”指的是像莫言这类作家如何将线性的历史叙述及憧憬立体化,以具象的人事活动及场所,为流变的历史定位。巴赫金(Bakhtin)早就告诉我们,小说中时空交会的定点往往是叙述动机的发源地。以莫言的高密东北乡为例,评者可说莫言凭此又建立了一套城与乡、进步与落后、文明与自然的价值对比。但这种主题学式的模拟有其限制。我要强调莫言的纸上原乡原就是叙述的产物,是历史想象的结晶。与其说他的寻根作品重现某一地理环境下的种种风貌,不如说它们展现又一时空焦点符号,落实历史辩证的范畴。
于是在《红高粱家族》里,那片广袤狂野的高梁地也正是演义一段现代革命历史的舞台。我们听到(也似看到)叙述者驰骋在历史、回忆,与幻想的“旷野”上。从密密麻麻的红高粱中,他偷窥“我爷爷”、“我奶奶”的艳情邂逅;天雷勾动地火,他家族人物奇诡冒险,于是浩然展开:酿酒的神奇配方,江湖的快意恩仇,还有抗日的血泪牺牲,无不令人叹为观止。过去与未来,欲望与狂想,一下子在莫言小说中,化为血肉凝成的风景。
在过分架空历史(宿命)意义的环境里,莫言将历史空间化、局部化的作法,不啻肯定了生命经验本身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莫言敢于运用最结实的文字象征,重新装饰他所催生的乡土情境,无疑又开拓了历史空间无限的奇诡可能。像中篇《大风》里那场惊天动地的狂风,《狗道》中五彩斑斓、争食人尸的野狗,《红蝗》中铺天盖地而来的蝗祸,《秋水》及《战友重逢》中的滚滚洪水,既幻亦真,皆是佳例。
相对于《红高粱家族》。所创造的炫丽空间,莫言另一类小说如《爆炸》、《枯河》、《白狗秋千架》、《欢乐》等,似乎执意回到现实泥沼,显现乡愁不足不外人道的一面。这两种类型的原乡想象已自展开了互相辩证的力量。《白狗秋千架》一作尤其具有强烈文学史嘲讽意图。故事中的叙述者是个受过教育、抽暇返乡的年轻人。故乡贫瘠伧俗依旧,并不能带给他任何美好印象。惟有在高粱地边巧遇儿时的玩伴时,方才勾起他一些青梅竹马式的回忆。只是当年的娉娉少女自秋千架跌下,瞎了一只眼,委屈嫁了个哑丈夫,生了三个不会说话的孩子。面对年轻返乡者的似水乡愁,她的回答是:“有甚好想的,这破地方……高粱地里像他妈#的蒸笼一样,快把人蒸熟了。”《红高梁》里的激昂浪漫视景,哪里还能得见?
近年莫言将历史空间的构筑,更延伸至其它面向。在《十三步》中,故事的主角是个关在铁笼中的疯子,靠观众(听众)喂食粉笔,吐也一段段不可思议的故事。莫言的用心在此不言可喻。牢笼之中的方寸之地,是主角无可奈何的限制,但吊诡的是,牢笼的禁锢使他匪夷所思的狂想,有了“出路”。作为听众的“我们”,置身牢笼之外,却深为笼内人的故事所吸引,而不自觉地成不他的传声筒。这场奇异的叙述过程。代表莫言思考语言与空间相对关系的极致。诚如香港学者陈清侨所言,“在昏乱的逻辑与逼人的形势下,我们无法不抓住眼前最锋利的刀刃或者最稀奇古怪的粉笔,在千篇万卷的故事中杀出一条生路,去涂上一幅让自己可以站得住脚的幻象,一个铁条约。”我们都是(历史的、语言的)笼中人。《十三步》的情境荒诞无稽,每每使读者有不知伊于胡底的危机感,但莫言正要藉此拆散我们安身立命的阅读位置。
莫言作品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历史记忆与时间叙述的问题。面对滔滔史话,《红高粱家族》中的叙述者回溯我爷爷、我奶奶那一代的人物在红高粱地里奠下基业,豪情壮志,何等地风流气魄。随着故事发展,家史与国史逐渐合而为一,以抗战时期我爷爷、我奶奶游击歼敌为高潮。莫言似乎有意向《吕粱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以迄《林海雪原》的一脉革命历史小说传统致敬,但他的革命历史并不承诺任何终极意义。作为家族传人,《红高粱家族》的叙述者只遥想当年父祖的英勇行径,或追记他们日后在种种革命运动中的磨难。莫言有能力把我们带回历史的现场,甚至深入人物的内心意识;但他又提醒我们,历史原来是可以不断改写的。时间叙述的线索原来是可以前后错置、主客交流的。《红高梁家族》纵横三代家史,俨然为现代主流叙事的时间表背书。但莫言真正要写的,恐怕恰恰相反。文化大革命后,“大叙述”逻辑掩退,莫方凭独特的文字所形成的狂绷演义,本身就是一种新的历史力量。如果当年的历史叙述以雄浑眩美(sublime)是尚,那么莫言所执着的,应是一种丑怪荒诞(grotesque)的美学及史观。
类似的问题在《十三步》里有了极不同的表达方式。所谓的“十三步”书中并没有明确指涉,它可以代表了生命中的不可测变量,叙述逻辑上的逆反,或如陈清侨的所谓,历史意识中的黑洞。小说中的听众围着笼中人,猜测后者痴言疯语的“意义”,欲罢不能。“你也被他拉进了故事之中,你与他共同纺织着这故事,……你预感到自己没有力量与这故事的逻辑抗争……你的命运控制在笼中人手中。”在倾听叙述及重述的过程中,我们与笼中人撕扯,拉锯彼此所占的语义、知识及权力位置或欲言又止,或意犹未尽,或言不及义,而就在种种语言难尽其妙、而又不知所云的时刻,“历史的味道,涌上心头。”
到了《酒国》,莫言又加辟蹊径。书中侦探缉凶的情节,隐约透露了一种追本溯源、找寻真相的诠释学(hermeneutic)意图但莫言一路写来,横生枝节。他所岔出的闲话、废话、笑话、余话,比情节主干其实更有看头。像写农户竟销“肉孩”的怪态,像相传为猿猴所造的“猿酒”由来,活龙活现,真假不分。不仅此也,书中安排叙述者莫言与一个三流作家间书信往还,大谈文学创作的窍门。好人与坏人、好文学与坏文学、历史正义与历史不义的问题,一起溶入五味杂陈的叙述中。恰如书中大量的渲染的排泄意象一样,小说的进展越往后越易放难收,终在排山倒海的秽物与文字障中,不了了之。莫言的叙述在刻意模拟从清醒到迷醉的过程么?或正如希腊神话中的酒神巴库司(Bacchus)般,挑起了纵欲狂乱的欢乐,却也在欢乐中惨遭肢解分食的命运?
在书写大块文章的同时,莫言在一九九三年又推出了一系列名为《神聊》的短篇。这些作品短小精悍,有的讲奇人异事,有的讲鬼怪玄狐,很有点笔记小说信手拈来,自而篇章的的姿态。像《铁孩》写大炼钢铁时期,两个小孩靠“吃”破铜铁为生的怪事,像《渔》写渔人夜遇艳鬼,转世重生的鬼话;又像《神嫖》写一个寡人有疾的乡绅,召众妓寻欢,竟发乎情止乎礼的高级嫖经。莫言自承此期作品“鬼气”愈重,徘徊大历史的缝隙边缘,他也只有全做聊胜于无的神聊吧--三百年前的同乡薄松龄到底是阴魂不散。“太平之世,人鬼相分;今日之世,人鬼相杂。”《神聊》系列看似无所为而为,莫言的感喟自在其中。《红耳朵》以一个败家子散尽家财的荒唐事为经,以他那对有如性器官的招风大耳为纬,侧写一段现代轶事。阴阳怪气,荒诞不经,基本上仍承继了《神聊》式的趣味。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1 23: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丰乳肥臀》是莫言一九九六年的力作,名称耸动,分量也十分胖大。这本小说近五十万字,写一位中国北方农村妇女如何在最艰困的情形下,拉拔大九个孩子。故事始自抗战前夕,终于九十年代中,这些年的风风雨雨,皆尽涵括在内。藉母爱来颂扬“感时忧国”的块垒,是“五四”以来作家最拿手的艰戏;“大地之母”型的人物,在现代小说史中怕不早就人满为患?但莫言别有用心。他在母亲“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于一身”,可是所生的孩子个个都是野种,长大了又乱成一团。绝不成龙成凤。
《丰乳肥臀》的叙述者上官金童应是莫言小说中,最令人难忘的人物之一。金童是妈妈的独子,爸爸是瑞典来的神父,横死于抗战。金童的一辈子见证了中国天翻地覆的每一刻,但天下大事哪里比得上他母亲的姐妹的爱人的乳头重要?看莫言写天上万乳攒动,地下摸奶盛会的几章,足以令人叹为观止。莫言一向以行文奇诡瑰丽为能事,如今看来,当年的《红高梁家族》倒是牛刀小试了。
八十年代以来的“寻根”与“先锋”运动,莫言都躬逢其盛,而且游走其间,不拘一格。进一步说,莫言角色,也是出虚入实,难以概括。从早期《透明的红萝卜》中的少年叙述,到晚近《丰乳肥臀》中恋乳狂患者告白,莫言的人物已一再显示世人的面目千变万化,既不“红、光、亮”,也不“高、大、全”。他(她)们不只饱七情六欲,而且嬉笑怒骂,无所不为。究其极,他(她)相互碰撞,变形,遁世投胎,借尸还魂。这些人物的行径当然体现魔幻写实(magicrealism)的特征,而古中国传奇志怪的影响,又何尝须臾稍离?
莫言许多作品中的“我”,形貌各异,思路婉转,颇可一观。例如《白狗秋千架》中,巧遇儿时玩伴的大学生,在乡愁回忆与丑陋现实中进退两难;在《红蝗》中的年轻人先有艳遇,随后见识铺天盖地的蝗祸;在《枯河》中受到委屈、无从发泄的沁男孩,最后以非常手段对成人社会作非常的控诉;又像在《爆炸》中,困于婚姻及家庭陷井中的青年男子,栖栖惶惶,终以爆炸性的肢体动作,暂求解脱。莫言小说中的“小我”以他们卑微古怪的方式,重新定义作人的代价,也重新召唤一已想象欲望的能力。
莫言有意调侃“我”们这一辈风云涣散,何复父祖当年所经过的大风大浪。中篇《父亲在民夫连里》写一九四八年间,父亲(即《红高粱家族》的父亲)率领一队民夫为解放军赶运粮草,出生入死,完成任务。“农民英雄”的范本与江湖侠义的情境合而为一,读来果然精彩。大队民夫寒科裸身运粮渡河的一景,既亲切又雄壮,尤其可见莫言说故事的魅力。但另一方面,他们为了任务,忍饥挨冻,甚至不惜枪杀围堵的女性饥民,所牵涉的道德两难,不禁启人疑窦。但为国献身,毕竟是他们一辈的无上律令。
由此再回溯到《红高梁家族》我爷爷、我奶奶开垦红高梁家乡的往事,草莽英雄儿女,江湖恩仇血泪,色彩斑斓,炫人耳目。识者可以指出,莫言烈写民初侠情故事,其实可以和台湾的司马中原相提并论,司马的《荒原》、《狂风沙》、《路客与刀客》等系列作品,早成中国乡土传奇的经典。不同的是,司马所恃的是个“说书人”般的叙事主体,世故老到,充满乡愁,对往事殆无所疑。莫言以第一人称回溯我爷爷我奶奶的历险,却穿插自身的思绪评论,时有忧疑矛盾之处,他因此建构也同时解构了对家史及国史的幻想与信念。
识者也可能指出,莫言对女性角色的塑造想象,不如男性角色有力。莫言小说的阳刚趣味的确胜过其它,女性就算容有一席之地,也以母亲、奶奶形象致胜。但部分作品还是看得出他勉力为之的痕迹。《白狗秋千架》的高潮是叙述者匆匆离乡他去时,赫然见到一个村妇挡路。我们都还记得这名村妇与叙述者幼年的情谊及长大后的不幸遭遇。她对叙述者的要求无他,就是到高粱地里苟合一次:她与哑巴丈夫已经生了三个不会说话的孩子,她要一个“能说话”的孩子。莫言以一个女性农民肉体的要求,揶揄男性知识分子纸上谈兵的习惯。当鲁迅“救救孩子”的呐喊被“落实”到农妇苟且求欢的行为上时,“五四”以来那套人道写实论述,已遭瓦解。
在中篇《白棉花》里,我们则看到文革中期一个棉花厂女工方碧玉为爱情抗争,死而后已。在那些晦暗的日子里,方和她的心上人不畏外力,夜夜棉花垛中暗筑爱巢,落得身败名裂也在所不惜。这篇小说原为张艺谋电影企划所作,难免凿痕处处;写方碧玉的一身武功及神秘下落,尤嫌过于造作。但莫言向女性致敬的用心,总算点到为止。
莫言国度中的子民,充满活力。而且绝不拘于一端。他(她)们为国家主义,或为兄弟义气,赴汤蹈火,万死不辞,但他(她)追求人之大欲,一样锐不可当。《红高梁家族》之所以出手不凡,正在于叙述者追溯家史,追到了我爷爷如何强抢了我奶奶,在高梁地中强暴了她,从此展开了了惊天动地的故事。但随着历史的演化,中国(男人)的欲望却每下愈况。在《天堂蒜薹之歌》这类的作品中,被压抑的情欲仍然四处找寻出路,引起危机四伏。到《酒国》,“食色性也”的教训,以最古怪的方式,和盘托出。但真正集欲望大观于一炉的还是《丰乳肥臀》更进一步,渲染(男性)又一种官能的震颤--触觉的欲望与变奏。我们的男主人翁一生大志无他,对着女性乳房毛手毛脚而已,而且一视同仁。莫言这样的写男性对乳房的依恋,已近器官拜物狂。女性其实已彻底被物化为身体的一种性征。但在恋乳癖之余,我们知道,他根本是个性无能患者。丰乳与肥臀代表性的图腾,也何尝不是性的禁忌。
生也有涯,身形是我们存在的开始,也可成为种种礼教政治及欲力角逐的战场。莫言因此看到太多器官象征的可能,大肆发挥,成就了一出出巴赫金式身体嘉年华的闹剧场景。《幽默与趣味》中的男主人翁活着活着,退化成了猴子;《父亲在民夫连里》,父亲与他的驴子居然也能眉目传情,更不用说《酒国》中的鱼鳞少年、妖精少年、肉孩,还有《神聊》中的铁孩子。
但还有什么比《十三步》中的移身换头、大变活人、尸恋还魂等情节,更让人意识到生理身体的脆弱无助,与主体意识的游移暧昧?被肢解的身体,已经崩裂的语言,不断位移的人际关系,形成了令人晕眩的叙事网络,直指历史意识本身的断层,就在理论家亟亟找寻“失落的”主体时,莫言版的“变形记”已暗示我们人/我关系的扑朔迷离,哪里是一二乌托邦的呐喊就可正名归位?从文体到身体、从身体到(历史)主体,谈笑之间,莫言已自展现一位世纪末中国作家的独特怀抱。
莫言企图重组回忆、落实往事,但他的方法何其令人醒目或侧目。他荤腥不忌、百味杂陈的写作姿态及形式,本就是与历史对话的利器。正经八百的评论莫言--包括本文在内--未免小看了他的视野及潜力。明乎此,我们又怎能不油然而兴“千言万语,何若莫言”之叹?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1 23: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全面解构莫言——出生、童年、青年、中年2012年10月11日

来源:凤凰网文化综合 作者:韩苗 郭夏红



1、“不同寻常”的出生地
莫言于1955年2月17日,农历乙末正月二十五,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那么高密县十个什么样的地方呢?高密地处古代齐国和鲁国的交界处,八百多年前,在莫言故乡西边的郓城县,“及时雨”宋公明带领一帮梁山好汉成就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而高密以东就是古称的东夷了,舜生于东夷,这里也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宰相晏婴的故乡,在莫言故乡的北边是落第秀才蒲松龄的降生地。大家是否觉得这是一个人杰地灵,充满神秘感的地方呢?如果你想来到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请记详细地址;山东省高密县大栏乡平安庄三份子村XX号,标志:屋子后面有一条河,右边有一个大场院。
2、“丰富多彩”的童年
为什么我会用“丰富多彩”一词来形容莫言的童年呢?因为在他的童年中有太多的趣事,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童年的痕迹,感受到孩童的那份纯真、活泼,不禁让我们回忆起自己的童年。莫言小的时候是个调皮的小男孩,在他生命里第二个夏天的午后,他独自一人来到厕所,看到厕所的角落上钉了根柱子,他感觉很好玩,就双手抓住它,最后就仰面朝天跌进了那个茅坑里,喝了很多脏水,那个情景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叫“惨”。后来被大哥捞起,扛到后面的河里,用一块肥皂洗了洗,肥皂的香味很好闻,莫言现在谈起此事还能回忆起肥皂的香味。这次小莫言吃了亏,按理说应该安静几天了,可是不久,他又栽倒在院子的水缸里,头朝下,屁股朝上,是莫言的母亲把他提起来的。两年以后,四岁的莫言提着一个珍贵的热水瓶到大兰村的公共食堂打开水,装好一瓶热水,一不小心“啪”的一声掉在地上了,热水瓶打碎了,莫言吓得钻进一个草垛里,一下午不敢出来,到了晚上,听到他的母亲喊他的乳名,他才从草垛里钻出来,乖乖地和母亲回了家。一年以后,五岁的莫言被父母送到村小学,是班里年纪最小的学生,那个时期,人们都处于一种极其饥饿的状态,一个春天的下午,学校拉了一车亮晶晶的煤块,一个大胆的小孩试探地拿了一块,放到嘴里咬了一口,然后就咯嘣咯嘣地吃了起来,饥饿难耐的莫言也跟着吃了起来,感觉越嚼越香,味道好极了。不久,一个女教师也加入吃煤块的队伍中……有一天,上小学一年级的莫言因脚上生了个毒疮,不能上学,独自一人在家里,推开家里的后窗向外面看,看见河水像马一样涌过来,洪水泛滥在童年的莫言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后来,他将这种记忆写在《秋水》里。1964年,莫言上小学三年级,学校举行了一次体育比赛,在长跑比赛这个项目之中,神奇的右派朱老师得了冠军,莫言对朱老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将这次他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中篇《三十年前的一个长跑比赛》。莫言五年级的时候,在各种宣传工作中,显示出了写打油诗和快板的特殊才华,其中一首打油诗是这样写的:贫下中农听我吼,今年不种和尚头,鲁麦一号新品种,蒸出馍馍冒香油。日月如梭,时光飞逝,转眼间,莫言小学毕业了,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歧视给他的童年生活流下了惨痛的记忆。
3、“坎坷曲折”的青年时期
莫言小学毕业后,因为家庭成分是富裕中农,也因为得罪了一个农民代表,莫言被剥夺了正式上中学的权利,只能回家务农,成为一名公社小社员。常常一个人赶着牛羊去远处放牧。一天到晚,都是一个人,他养成了仰看蓝天白云,俯视青草流水的习惯,他对着天空喃喃自语,和牛羊交谈。他十八岁的时候,报名参加了挖掘胶莱运河,当上了一名光荣的农民工。劳累之余,他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胶莱河畔》,不过因为劳动过于劳累,他仅创作了一章就停笔了。同年莫言到棉纺厂当上了临时工,任司磅员。后来,当上了棉纺厂夜校的语文老师。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1976年,莫言迎来了他人生的春天,历经波折,他终于参军成功。与此同时,他也开始了最早文学的创作,随着事业蒸蒸日上,爱情花也结出了硕果,莫言与1979年7月回老家结婚。
4、“硕果累累”的中年时期
从文学史的角度讲,莫言是新时期的重要作家,属于“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在新时期的代表作家里,莫言即便不是最有天才的作家,也是最有创造力的作家,最富有写作韧性的作家。其代表作品《透明的胡萝卜》、《红高粱》、《酒国》、《生死疲劳》、《蛙》等都为我们所熟知。中篇小说《红高粱》被视为“寻根文学”的终结,也被称为“新历史小说”重要起源和代表作品。《丰乳肥臀》获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奖金十万元。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矛盾文学奖。从写作风格看,莫言以大胆著称,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感受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1 23: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莫言生平及创作年表2012年10月11日

来源:凤凰网文化综合 作者:韩苗 郭夏红



莫言(1955-  )山东高密人,原名管谟业。中国当代作家,1985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透明的胡萝卜》轰动文坛,1986年发表《红高粱》更是备受文坛关注。
下面是莫言的生平及其创作年表:
1955年2月17日,莫言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河崖镇平安村。1960年被家人送进村小学。1966年小学毕业以后,因家庭成分是富裕中农,也因得罪一农村代表,莫言被剥夺了继续上中学的权利,只能在家务农,成为一名公社小社员。
1967年,莫言十二岁,在水利工地旁,因饥饿难耐,偷拔了生产队一根红萝卜,被押送到工地后专门为其召开了一次批斗会,他在毛主席像前痛哭流涕,申明自己再也不敢了,回家后遭到父亲的毒打。这个惨痛的记忆,被莫言写成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和短篇小说《枯河》
1973年莫言参加挖掘胶菜运河成为农民工,后来又到棉纺厂任司傍员并成为棉纺产夜校的语文老师。1976年,历尽波折的莫言终于参军成功,时年21岁。
1979年7月,莫言回老家结婚。而后苦经调任却提干无望。在同事的帮助下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政治课老师。1987年秋,他在《莲池》杂志第5期发表了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同年,女儿管笑笑出生。1982年在《莲池》杂志又发表短篇《丑兵》和《为了孩子》后被破格提干,调到延庆当干事。
1983年发表短篇小说《民间音乐》受到孙犁赏识,赞其有空灵之感。
1984年在《长城》杂志第2期、第5期分别发表了短篇《岛上的风》和中篇《雨中的河》,在《解放军文艺》第七期发表了短篇《黑沙滩》。同年,莫言得到著名作家徐怀中的赏识,成为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的第一届学生。
1985年,莫言30岁。在《中国作家》第二期发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引起反响,《中国作家》组织在京的作家与评论家举行讨论会讨论该作。同年,在《收获》第五期发表中篇《球状闪电》,在《钟山》第一期发表中篇《金发婴儿》,在《人民文学》第十二期发表中篇《爆炸》,并在多家刊物发表短篇小说《枯河》、《老枪》、《白狗秋千架》、《大风》、《三匹马》、《秋水》等多篇。
1986年,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
《人民文学》第三期发表中篇《红高粱》获得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随后发表系列中篇《高粱酒》、《高粱殡》、《狗道》、《奇死》,同时还发表《筑路》,短篇《草鞋窨子》、《苍蝇门牙》等。同年夏,张艺谋找到莫言洽谈购买《红高粱》改编电影版权事宜,莫言与陈剑雨、朱伟合作将其改编为电影版文学剧本。
1987年,长篇《红高粱家族》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于2000年被《亚洲周刊》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而其后发表的中篇《欢乐》、《红蝗》受到恶评。1988年,电影《红高粱》获西柏坡第38届电影节金熊奖,  同年在《十月杂志》发表长篇《天堂蒜薹之歌》,同年4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单行本。他还发表了《复仇记》、《马驹横穿沼泽》。同年秋,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在高密联合召开"莫言创作研讨会",由关论文汇编成《莫言研究资料》。9月,莫言考入北师大创作研究生班。小说集《爆炸》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1989年,莫言34岁,出访西德。第一次走出国门。同年三月,在短片《白狗秋千架》获台湾联合报小说奖。据此改编的电影《暖》获得第16届东京电影节金麒麟奖。4月,中短篇小说集《欢乐十三章》由作家出版社出版。6月发表中篇小说《你的行为使我恐惧》。冬天,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酒国》。
1990年,他在《花城》杂志发表中篇《父亲在民夫连里》。1991年创作中篇《白棉花》、《战友重逢》、《怀抱鲜花的女人》、《红耳朵》;去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参加文学活动;暑假创作了《神镖》、《夜渔》、《鱼市》、《翱翔》等短篇。同年,莫言与朋友合作创作了六集电视连续剧《哥哥们的青春往事》,由河南电影制片场摄制。
1992年创作中篇《幽默与趣味》、《模式与原型》、《梦境与杂种》。
1993年先后出版了长篇《酒园》、《食草家族》,中篇集《怀抱鲜花的女人》,短篇集《神聊》。1994年莫言母亲于山东高密县去世,它直接催生莫言要写一部小说献给母亲的念头。
1995年,莫言40岁,创作长篇《丰乳肥臀》,出版五卷本《莫言文集》。小说的发表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把莫言推到风口浪尖。1996年由莫言编剧的影片《太阳有耳》获第46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同年,《丰乳肥臀》停印。
1997年,他与人合作创作话剧《霸王别姬》。离开军队,到最高人民检察院《检查日报》工作。《丰乳肥臀》获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奖金十万元。
1998年,在《东海》杂志第六期发表中篇《牛》,在《收获》第六期发表中篇《三十年前的一场长跑比赛》,发表短篇《拇指拷》、《长安大道上的骑驴美人》、《白杨林的战斗》、《一批倒挂在杏树上的狼》、《蝗虫奇谈》、出版散文集《会唱歌的墙》。十八集电视连续剧《红树林》由检查日报影视部设置完成。
1999年,在《收获》第2期发表中篇《师傅愈来愈幽默》、在《花城》第1期发表短篇《我们的七叔》,在《收获》第4期发表中篇《野驴子》。在海天出版社出版社长篇《红树林》,小说集《长安大道上的骑驴美人》,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师傅愈来愈幽默》。
2000年,莫言45岁,在《收获》第1期发表中篇《司令的女人》,在《上海文学》第11期发表短篇《冰雪美人》。长篇《酒园》再版,在南海出版社出版。《莫言短篇小说》(1-3卷)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莫言散文》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1年,长篇《檀香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出版后引起了文学界的再度热议,后获得台湾联合2001年十大妇女书。在《山花》第一期发表短篇《倒立》,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长篇《酒园》获得法国儒尔·巴泰雍外国文学奖。
2002年他与阎连科合作长篇《良心作证》,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中篇《扫帚星》在《布老虎中篇小说春之卷》发表。长篇小说集、小说、散文集《红高粱家族》、《酒园》、《拇指拷》、《清醒的说梦者》、《罪过》、《师父愈来愈幽默》、透明的红萝卜》在山东出版社出版,散文集《清醒的说梦者》,《什么气味最美好》分别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和海南出版社出版。长篇《檀香刑》获首届"钧文学奖"。
2003年,长篇《四十一炮》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获第2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并入围第7届茅盾文学奖。同年获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在《收获》第五期发表短篇《木匠与狗》。散文集《小说的气味》在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写给父亲的信》、小说集《藏宝图》也出版与此。
2004年,莫言先后获法兰西文化艺术骑士勋章和"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2005年,莫言获第三十届意大利NONINO国际文学奖。
2006年在作家出版社出版长篇《生死疲劳》并于2008年获第2届红楼梦奖首奖。散文集《北海道随笔》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获第17届福冈亚洲文化大奖。2007年,散文全集《说吧,莫言》在海天出版社出版。
2009年12月,出版长篇小说《蛙》,于2011年8月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1 23: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1 23: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3-29 21:34 , Processed in 0.17432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