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网》向您推介《建川博物馆聚落》!!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10-8 05:40:09 | 只看该作者
应当重视博物馆教育

2009-06-10 
 作者:江西湖口县 郑文  





  据5月18日《珠江晚报》报道:昨日,我市九洲城博物馆举行了形式多样的展览活动,有《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暨珍稀动物展》、《黄埔军校校史展》等。今日上午10点,博物馆的研究人员还将就文物艺术品鉴赏等问题为市民答疑。   众所周知,博物馆承载着记录文化的社会功能,其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早已是人类的共识,并且被国

际博物馆协会明确地写进了章程。   提高公众对博物馆的认知度,就必须加强博物馆教育。不少地方重视博物馆教育,例如:陕西省将全省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各级文物部门管理的国有博物馆将向中小学生实行集体预约无限次免费开放。(据2007年9月28日《西安日报》报道)   加强博物馆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是定期加强博物馆免费开放,其一是博物馆的人文教育功能得到充分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文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是由于博物馆的票价门槛,使一些公众敬而远之,甚至敬而忘之。博物馆免费开放可以更好地使其公共价值得到体现。   其二是国民教育的有益补充。教育学家把博物馆教育列为非程序性教育,即学校程序性教育以外教育的重要内容。非程序化教育更加突出了受教育者的个体性和多样性,故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欧美国家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享受博物馆。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无疑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接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机会,有助于开阔眼界、增进知识。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8 05:41:02 | 只看该作者
我国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相当紧密。1905年我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就创造了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的典范。随后建立的我国第一批博物馆都是由教育部门创办,有的直接以教育博物馆命名。改革开放后,博物馆教育配合学校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有不少值得研究的经验。
  我国博物馆教育一直服务于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我国开始建立自己的博物馆就是为了参与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南通博物苑的创建就是为了“开发民智、救亡图存”、改造社会的历史使命而诞生的,我国博物馆一直是使命型的博物馆。至今我国博物馆教育都是紧密结合社会的发展,紧密地服务于我国社会改革与发展。国际博协1974年经典定义才提出“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国际博协新世纪的战略规划重提博物馆的核心价值与历史使命,我国博物馆教育与社会变革紧密关系的经验,是应该重视和研究的。
  我国博物馆教育伸延到基层,实行开放式教育,有丰富的经验。教育工作者走出博物馆院墙,深入工厂、矿山、农村、部队,从实际出发组织各种形式的小分队,把博物馆教育伸延到基层。这需要特别能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才能坚持做到,也是今天要继承与发扬的。
  我国博物馆教育纳入社会精神文明教育基地的体制,是我国的独创。我国政府建立精神文明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等等教育基地体制,有力地推动了基地教育的集体力量。博物馆教育是其中的中坚力量,这方面的经验是我国独有的。
  我国博物馆教育的培训经验极为丰富,具有中国特色。国家文物局1987年10月在湖南板仓举办的社教部主任培训班被称为“黄埔一期”。讲解员全国讲解比赛活动,对交流经验,提高专业水平,成效非常显著。我国博物馆教育的专业培训经验丰富多彩,是在我国本土生长起来的经验。
  第六,口头讲解的传统经验是工具讲解不能取代的。面对面的口头讲解是最具亲和力的交流,是博物馆向观众最直接的知识交流和情感交流。虽然利用多种工具进行讲解的方法已经兴起,但151头讲解与观众建立的情感交流是任何讲解工具所代替不了的。口头讲解是博物馆教育中最具有人性化、情感化的环节。口头讲解的宝贵经验应该作为优良传统予以传承与发扬。
  我国博物馆教育的历史已有一百多年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博物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博物馆教育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创造了新的业绩。有一批资深的博物馆教育专家,至今仍活跃在我国博物馆教育的第一线,一批年轻的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我国博物馆教育的前程是令人鼓舞又令人充满期待的。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8 05:44:52 | 只看该作者
\博物馆功能背景下的博物馆教育
  发表日期:2010年12月31日      

(鄂州市博物馆
乐卫)




博物馆是用来做什么的?努力收藏、修复以及陈列物品的目的是什么?这当然不仅只是研究人员的职业性修复工作,或者那些在各自领域做研究的人的工作,这也不仅是一个城市骄傲地展现其文化或世界遗产的场所。事实上,博物馆的目的是与到知识学习与文化交流中来。同时,非常重要的是,博物馆的每一个举措都应以服务公众及教育为目标。
博物馆给正规的学校教育附加特别的价值,成为教育的一个非正式部分,它扩大了正规教育的内涵,并提供了不同的学习、享受以及讨论方式。所有博物馆专家,无论他们的工作或专长是什么,必须要有强烈的信念,去尽可能地促使各年龄层,各社会阶层的人发现、了解人类起源的重要性,分享人类发展文化与地球自然遗产的知识。
从孩童到退休的老人,从于3岁到超过93岁,各年龄层的人都可以在博物馆得到持续的教育;个人享受开放的、非正式参观,以及与其他人沟通的机会,团体则可拥有与他们平常学习环境不同的经验。博物馆教育服务也增加并补充了了解与享受藏品与展示的经验,作为博物馆整体目标的重要部分,教育也应该被视为博物馆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缺少了这样一个政策的承诺,博物馆教育容易被看成是以增加观众人数为目的的市场营销手段。

藏品与教育

博物馆所有功能都相互紧密联系,博物馆教育因与藏品的本质有关,也不例外。无论是物品的组织或自然历史标本,科技物品或档案资料,对每一种藏品都需要进行缜密的分析,要与科技人员合作,以提出一个特定且相关的教育方向。在确定目标后,即可设置教育计划以增加对物品的了解,并了解博物馆相关管理及科学任务。
以上不仅使用与在博物馆举行的教育教学座谈会,也适用于考虑长期或短期展览的教育导向与内容。每一个步骤都应该以对游客负责,对藏品和物品的本质及其要传达的信息负责为指导原则。为公众开放陈列及展览时选择物品应依照藏品的内在主题和公众的兴趣而定。展览主题可根据所关注的目标团体的不同、特定的当代议题或社会的特殊需求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博物馆藏品里的物品或标本包含着各种信息,找出与你不同
的观众群众相关的信息,确认内容是重要而且需要被传递的,然后运用这些知识来决定要策划哪些活动课程,并选择可完成学习的方法。

遗产与教育

对于很多博物馆、特别是与社区相关的博物馆而言,在制定一个结合博物馆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政策时,当地的传统与地区文化非常重要。不同的博物馆保存了相当广泛的不同遗产,比如,我所去过的上海五大博物馆:民俗博物馆、上海市博物馆,上海土山湾博物馆、浙江的显地博物馆、黄岩博物馆、宁波博物馆、黔南川民族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河南博物馆、伪满皇宫博物馆、北京国家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武汉市博物馆等等。它们都从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国家或国际资源与价值这一观念。在这个史无前例快速改变着的时代,人们容易处在遗忘或忽视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边缘,也会缺少对自身文化及其他世界遗产的知识。博物馆及其他机构应对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进行研究、学习、保存、通过教育观众的功能,使自己成为鼓励并提升民众对自然、文化及美学遗产认识的完善地点。


发展与管理博物馆教育

如果博物馆将自己视为一个由强烈社会及教育使命的机构,那么建立一个有效的教育服务则是必然的。2010年11月上海第22届国际博物馆协会暨第25届全体会议上,国际博物馆协会采纳了一项声明作为政策,其中说到:有鉴于博物馆的教育与文化传播的作用日益显著,博物馆应该雇佣具有博物馆教育专长的人为馆员——可以是合格教师,并给予博物馆的基本训练;也可以是学者(包括研究人员),并给予额外的教育方法训练。我作为第22届国际博物馆协会会员,对这一新鲜提出感到震撼。
不论是来自何等方式的教育,公众对教育服务的要求,使得博物馆需要增加额外的专业馆员参与导游、教学工作,以及运作教育工作室及其他活动。我认为,博物馆内外的联络关系对教育人员的工作非常重要,它们可以帮助针对大众的说明性工作,也可以成为新合作的来源,从而开拓教育人员的专业水准,提升教育人员提供的服务水平。博物馆作为公众感兴趣的机构并为公众所使用,它需要被明智地置于其所在地方社群的中心,因为,博物馆与公众有着紧密的接触,他们了解社会中的不同团体,特别是年轻人的期待及可能的反应,这些人都被视为是博物馆未来的观众。例如,在讨论新的展览时,博物馆布展的内容要反映文物的历史来源,同时还可以展示博物馆全局管理上的知识,然而,所有教学活动一定要从对一件物品或一组物品的分析着手发展。在这里,我们要重点讲明一点,那就是展览及教育对话。
在博物馆教学方法当中,传统方法大部分依赖于以演讲作为教学媒介,然而,这种正式演讲方式应被相对非正式的对话与会语取代,特别是在与小孩、年轻人以及缺乏大学教育背景的人相处时,为了能够脱离学校问与答的教学模式,如今的博物馆教育人员应运用广泛的互动形式,鼓励学校儿童或其他参与者积极参与,运用所有的感言,并鼓励他们自我表达。
非正式教育

与其他教育性场所相比,博物馆的优秀之处不仅在于其教育特征,也因为这是一个充满乐趣的地方。博物馆的建筑或许是美观的,同时也应是有趣的。博物馆的藏品及展览可以创造出一个充满想象力,让观众得到心灵享受的氛围。因此,文化与娱乐活动以及特殊节日可以与博物馆的活动相结合,一旦博物馆以多样化与具有吸引力的活动节目而闻名,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团体前来,使更多社会阶层都能了解博物馆的价值及服务目的。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10-8 05:47:22 | 只看该作者
博物馆教育
时间:2011-11-30
来源:通讯组  作者:邹婧 黄茂


1130下午,在金沙遗址博物馆报告厅,西安半坡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张希铃为全国民办博物馆馆长培训班做了“博物馆教育”的专题报告。

老师从博物馆教育的基本理念、教育活动组织实施、讲解技巧等方面进行了讲解,并着重对博物馆教育的形式和技巧做了详细介绍。目前,博物馆教育已经发展成独立的业务功能,作为博物馆与观众沟通的重要媒介,被赋予了更多新的期待和要求,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如何树立新的博物馆教育理念,学习博物馆教育新的方法和手段;如何快速有效的提高讲解的专业素质,提升讲解的专业层次,探索更加丰富、更具有时代特征的讲解内容与形式,是博物馆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博物馆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公众进行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各方面的教育,致力于观众感知历史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和激发公众对博物馆的兴趣,引导和分享观众的感知和体验。因此,张老师结合博物馆教育经典案例,提出博物馆应建立专业化的教育队伍,采用丰富的教育形式和手段来提高博物馆教育的质量。
最后,张老师重点阐述了实现博物馆教育的重要途径——讲解。她认为:我国的博物馆讲解主要分为事业型教育、支持型教育和智力开发型教育三种模式。张老师以《美丽的肥婆》、《打开芯片的世界》等精彩讲解为案例,对讲解技巧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编写引人入胜的讲解词,注重讲解策略与个性化定位,设置观众兴趣点,加强与观众的交流互动,挖掘讲解内容与文化信息,追求语言的表达技巧等都是讲解的要点。
报告结束后,学员们参观了金沙遗址博物馆。丰富的藏品,精彩的讲解以及4D电影《梦回金沙》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10-8 05:48:06 | 只看该作者
2011年全国博物馆教育研讨会在四川博物院召开
[2011-09-09]
  9月5日上午,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主办,中国博物馆协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川博物院联合承办的全国博物馆教育研讨会在四川博物院召开。来自国内外的40多家博物馆的70多位专家相聚蓉城,就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如何更好地实现社会教育功能、服务公众进行交流研讨。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宋新潮,中国博物馆协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馆长郭俊英,四川省文物管理局副局长赵川荣,四川博物院院长盛建武、中国博物馆协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刘小豹等出席了开幕式。
  研讨会上,宋新潮副局长就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基本情况,当前博物馆建设以及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关于我国博物馆发展的一些设想做了《中国博物馆发展与展望》的主题讲座。他说,目前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呈现出安全、平稳、有序的良好态势,观众数量大幅增加,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广大人民群众在博物馆殿堂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文化体验。免费开放加快了博物馆融入社会的步伐,博物馆的文化辐射力和社会关注度得到空前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社会效益得到进一步增强。在免费开放后,创新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内容、形式和手段,增强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互动性和参与性,拓展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传播功能和文化休闲功能,推动博物馆教育工作专业化建设,全面提升博物馆的发展质量,使博物馆工作成果惠及更多民众,是我们博物馆人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宋新潮副局长指出目前博物馆存在的问题,一是博物馆管理法制建设滞后,二是人才队伍亟待加强,科研能力偏低,三是人才队伍亟待加强,科研能力偏低,四是展示教育和社会服务能力较低 ,五是经费不足仍然是困扰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在博物馆发展的设想方面,他强调一是加强规划的宏观研究,丰富我国的博物馆体系,二是以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深化,努力的提高现有使博物馆水平,三是积极推动博物馆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四是加强藏品保护及科学研究,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五是加强博物馆法规建设,建立键全行业标准规范,六是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实施人才强馆战略,七是把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作为博物馆的中心工作。
  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展览组副研究员林慧娴在《博物馆教育》的主题讲座上介绍说,“馆校合作”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结合中小学教育,实现社会教育功能的新尝试。台北故宫博物院针对在校学生设计了不同主题的“博物馆DIY课堂”、“儿童学艺中心”等亲子教育活动,让孩子们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不同的感知接受博物馆教育。此外,他们还专门针对在校教师进行培训,让专业人士将博物馆文物与学校历史、美术等课程结合后制作成为专用“文化包”,由教师带入课堂。
  研讨会上,四川博物院院长盛建武表示,川博免费对外开放以来,一直在思考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理论,也一直在向全国先进馆学习。“大篷车”流动博物馆、“华灯”博物馆、小小讲解员等都是川博在新馆开放后一系列的社教创新举措。搞好“社会教育”,是免费开放后博物馆的重要方向,但是博物馆缺乏专业教育人才、教育人才又不懂博物馆,让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无法完全发挥出来。(四川博物院 撰文:张衡 摄影:余波)

2011年全国博物馆教育研讨会在川博召开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宋新潮做《中国博物馆发展现状与展望》专题讲座

全国社教专家积极参与研讨会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10-8 05:49:12 | 只看该作者
博物馆教育要服务社区
http://www.gog.com.cn 
 
发展教育仅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数以亿计的公民进行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回归教育”、“终身教育”。我国部分地区近年来兴起的社区教育顺应了时代发展需要,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组织形式,也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新热点、新时尚。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博物馆,它是“代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明程度,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部门”。因此,在了解和分析当前博物馆教育与社区教育现状和未来等诸多关系的时候,博物馆应对这一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近年来,笔者以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参与了本地区社区教育的调查研究工作,又出席了“九五”期间全国社区教育课题组第二届工作会,有条件较全面地了解全国部分地区社区教育课题组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真实情况。对什么是社区教育,博物馆教育与社区教育目标、对象、内容和形式,尤其是两者之间的诸多关系问题,其认识如下: 社区教育形成的背景 “社区”是社会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一般是指地理空间的一个区域以及在这个区域内共同生活的人群。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社区的概念以及社区工作和建设的重要性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尤其是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需要教育功能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延伸,而教育的发展又需要得到社会更大的支持。于是,在地方党和政府的直接领导下,以社会参与,双向服务,共育人才的目标,组织和协调各方力量,建立起“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良性循环的社区教育机构。从此,社区不但是生活社区,还是政治社区、经济社区和文化社区。 有资料说:国外的社区教育最早的模式应算丹麦教育家柯隆威创办的“民众高等学校”。之后,各国又相继涌现出一些各具特征的组织形式,如美国芝加哥大学首任校长威廉·雷尼创建的“初级学校”(后发展成“社区学院”),日本的“公民馆”和“发展终生学(教育)体系”。法国的“耶勒斯教育文化中心”,意大利的“家庭招待所”等等。 我国最早出现的社区教育模式主要有:以工厂企业为主体的“社会支教基金会”、“社会关心教育委员会”,还有以学校为主体牵头的“爱护学校教育委员会”,继上海、天津之后,辽宁、哈尔滨、北京、南京、苏州、温州、成都、贵阳等地区出现了以地区街道牵头的“社区教育委员会”,从而把社区教育推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单从字面上看,社区教育只是社区与教育的结合,这种教育的内涵已远远超越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是指对社区公民进行“全体、全面、全程”的教育。目标就是通过“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这一有效途径,达到“社会化的教育,教育化的社会”,即教育和社会的一体化。 博物馆教育形成的背景 博物馆是以实物标本为基础,通过陈列展览进行形象直观的社会教育机构,是传播历史和科学知识,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博物馆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必须重视社会教育,博物馆这种特有形象的直观的教育,是其它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 博物馆是物化教育场所,其特殊存在的价值和作用是无须质疑的。到目前为止,主要还是陈列展览的宣传讲解工作,观众参观的组织工作;临时展览筹划服务工作;配合学校教育,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举办讲座和报告会,普及文物知识,宣传博物馆;编辑出版知识性的普及读物,等等。在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前提下,博物馆教育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不断变化发展的。博物馆教育这种精神力量,也将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由于博物馆教育是在潜移默化、广泛又深刻的轻松情况下进行的,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观众(公众)自然是一所终身受益的社会大学。 笔者从博物馆教育工作的视角,观察社会各方面人士对一个省级博物馆的看法和认识,从而证实一下博物馆教育在民众中的地位和作用到底如何。结果是知道博物馆的人不少,而走进博物馆的人不多。博物馆教育和刚刚兴起的社区教育相比,很多人都感到陌生。回过头来想,我们从事博物馆工作,一方面在理论上大谈博物馆的重要性特殊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演进,博物馆的观众都到哪里去了?当前社区教育的观众是哪些?他们是如何吸引观众的?据我观察,两者之间的目标和对象是一致的、相同的。而不同的是博物馆教育的视角是全社会,而社区教育的视角是在本区域之内。那么,两者争夺的又是同一群对象,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博物馆的观众源是不是会越来越少?而只要名声上大的“社会”,失掉实在小的“社区”,这是值得认真对待的。 博物馆教育面临挑战 如果说博物馆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博物馆必须重视社会教育,那么,博物馆教育在社会教育中的立足点不可小视。面对社区教育所派生出的社区文化、社区体育、社区服务等,形成了较有影响的“小政府,大社会”。而博物馆、纪念馆(国家级和风景区内的博物馆除外)大多数处于被支配地位。我认为,这种被社区教育“合围”或“吞并”的情况,既是一种残酷的现实,又起到一种巨大的激励作用。所以,博物馆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讲解工作,博物馆教育必须面对社会,尤其是面对社区。从全国社区教育走在前面的地区情况进行分析考察,多数社区教育突出的是社区文化,如果一旦失掉了社区文化(包括博物馆、纪念馆的配合),社区教育就会显得单薄而缺乏活力。从转变人们教育观的角度讲,社区教育是一种教育管理体制的大改革,但我国社区教育实践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由于国外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社区教育想借“洋鸡下蛋”,因“水土”不服,生蛋的可能性是很少的。再说,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把“社区教育”真正纳入教育总体规划中,这也是社区教育研究“底气”不足的主要原因。 二是受旧文化教育观念影响严重,教育虽然减轻了学校“一统天下”的管理模式,照搬此法用于社区教育,又往往是行不通的。从区域的角度讲,其行政长官是决定社区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因为,社区教育的机构人员、经费等都要由社区行政长官签订。我国社区教育的实践也说明,没有政府的支持和认可,靠捐助或贷款搞这类公益事业是办不到的。 除以上两方面的因素以外,目前我国从事社区教育人员的素质仍需调整和提高。因为兼职人员过多,社区教育工作“赶风头”、“走形式”就不可避免,更谈不上社区教育建设和发展了。 当然,我国社区教育总的势头还是好的。而博物馆面对社区教育应该怎么做如何做才能使自身价值得以体现,博物馆教育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如何充分发挥,自身根基如何巩固等等。我认为,这将是每一个从事博物馆专业人员已经面对或即将面对的现实问题。 博物馆教育战略思路 如果说,博物馆教育是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博物馆教育理应在服务于社会的大前提下,尽快走进社区,去寻找和发现自身的应有地位和价值。 安来顺先生在谈博物馆社区中心化时说:“博物馆首先应当是本社区文化及其社会生活的忠实代表,是社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种博物馆与社区关系,使博物馆得到了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并经常保持活力。”这当然是一种好的愿望,好的设想,只是不少博物馆纪念馆现实的情况并不如人愿。据了解大致情况是: 一是各类博物馆在本区域地位情况是不相同的,由于社区教育多属官方或半官方的行为,很少有人从大教育系统去统筹大局和处理问题,伴随社区内的政治宣传活动频繁,博物馆、纪念馆只能是人们参观的一个地点,“跑龙套”的身份很难摆脱。 二是一些博物馆教育安于“封闭”,只有“社会”,没有社区,有时上指下派参与社区活动,或者干脆不参与。致使有的社区文化活动红红火火,而博物馆门前却冷冷清清。 实践证明,我们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面对还处于萌芽状态的社区教育,我们只有知难而上,主动迎接挑战,客观地看待现实,因馆制宜,逐步从根本上改变博物馆在社区的被动局面。 首先,博物馆教育要树立“服务于社会,也服务于社区”的观点,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博物馆自身的需要。博物馆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也离不开社区。如果社区内的博物馆不为社区内的公众服务,忽视身边这样一大批观众,自视清高,只追求所谓的“高品位”、“高档次”,最后结果恰恰是丢失公众,也丢失自己。博物馆教育与社区教育理应是“同住一个地区,共建一方热土”。 其次,在处理博物馆教育与社区教育关系时,既要突出博物馆教育的个性和特殊功能,又要兼顾社区教育的共性,争取社区各类观众。如能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最佳融合方式,正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最后,在运作策划社区教育的活动中,有时可以当配角,但有时候也要当主角。不能被单方面的“网络”所左右。这是因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博物馆作为小政府大社会中的社区文化,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的过程中,博物馆教育必将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历史赋予的特殊使命,最终使博物馆教育真正成为我国大教育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作者: 戴亚雄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10-8 05:50:54 | 只看该作者
博物馆如何提升教育功能博宝艺术网http://news.artxun.com 2009-09-07




□李 航
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为全社会提供接受科学和文化再教育的场所。虽然当前中国的博物馆教育并没有正式纳入现有的国民教育体系当中,但是我们也不能全然忽视当今博物馆在社会公共文化活动中所产生的影响。据统计,深圳博物馆新馆自2008年底向公众开放以来,开馆头三个月的节假日和周末每日高达1.2万人(次)的参观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群众对于文化教育方面的需求。
综合科技手段破除“博物馆疲劳效应”,教育效果得到加强
运用高科技手段提高观众的参观兴趣,教育传播手段增强。不同于以往只靠讲解员现场讲解来获得更多的细节内容,多种科技手段的布展方式成为参观者乐于主动了解展览内容的途径之一。在新馆使用的新技术当中,实景再现的陈列手段及交互式自助设备的应用是较为引人注目的技术。
实景再现的陈列手段是根据史料,在一定的空间内部复原历史场景的一种展示方法。例如讲述清朝政府割让香港的历史,通过约10分钟的3D电影纪录片,真实再现了这段屈辱历史。与普通的纪录片不同的是,3D影片具有更强的临场感,仿佛使人置身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当中。再比如,在深圳民俗文化展当中,有实际比例的墟市街景,通过光电效果展示不同层次的民宅院落。在这两个典型案例中,更强化广阔的视角对历史事件进行解读,更容易为观众所接受。在这个环境中,参观者的感受是多重的,并且是持续性的,参观者除了可以感受到置身其中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对其中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含义有整体性的认知。
交互式自助设备延长了参观者停留时间,更有兴趣深入了解详细资料。交互式自助设备的优点在于自主可控、可反复性及更多的资料容量。例如,在深圳改革开放史展览中,运用电子画册的形式展示改革开放历史中的里程碑画面,参观者可以手动翻阅,有如一本真实的书籍。所以参观者通过互动电子画册的形式,完全可以自己掌握参观节奏,对感兴趣的内容详细了解,对一般内容作简单了解。再比如自助讲解机。自助讲解机使用无线通信技术,可以自动感知参观者所在位置,提供相应的讲解。其优势在于参观者可以自定参观路线,也可反复收听。
在以往的参观过程中,参观者始终是以站立与行走相交替、视觉上接收信息与大脑进行思考相结合的过程来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在不断地消耗体能,逐渐地因精力消耗、注意力涣散而出现疲劳状态,对陈列展览的注意力也就不断地下降,向出口走去的速度也就越来越快,即所谓的“博物馆疲劳”和“出口斜坡效应”。综合性科技手段的运用,是对博物馆传统的展示手段的重要革新,增强了趣味性和艺术性、娱乐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博物馆疲劳和出口斜坡效应的负面作用,更好地满足群众对博物馆教育多样性的需求。
人文内容唤起城市集体回忆,潜移默化地塑造城市精神
在深圳博物馆新馆中,本土化民俗展、深圳改革开放史展的一个很明显的作用唤起参观者集体回忆。本土民俗展作为新馆增设的重要展览项目一经亮相即引起参观者的浓厚兴趣,而深圳改革开放史展经重新设计后以更清晰的历史脉络及对未来的美好展望获得更多的好评。岭南文化素以多元化而著称,然而深圳作为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无论是外在面貌还是内在精神,都已经和传统的岭南文化渐行渐远。在这种情况下,民俗展及改革开放史展则成为深圳城市集体回忆的重要载具。从带领游客参观的过程中来看,馆内再现的艰苦奋斗历程与室外实实在在的发展成就的强烈比较,经常引起参观者的唏嘘感叹。参观者由展品引发自身的回忆,对过去岁月的思索,从而产生由衷的自豪感,自发的城市认同感,实现了良性的集体回忆过程。这对塑造城市精神产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深圳人内部形成整体认知,即深圳市民如何认同怎样的人是深圳人,深圳人有何特点,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地方博物馆应该尽可能负担起对市民全面介绍本地历史的功能。深圳博物馆主要承担了地方史教育的职能,但缺乏其他方面的文化教育功能,未能满足市民对于专业史的要求。同时,利用不同方式的展示工作也应强化。如展示高科技产品等。
互联网资源的兴起在联系不同爱好的人中起了重大作用,深圳博物馆可以尝试积极参与,打破地域限制,扩大影响力。
深圳博物馆新馆对深圳市民及海内外游客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面对激烈变化的社会,仍需尝试新方法,更好地满足快速增长的社会文化教育需求。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10-8 05:51:50 | 只看该作者
博物馆教育理论的探索与思考(图)2011-12-28   文谈   中国文物报

1905年,“中国博物馆之父”张謇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他把博物馆视为“教育救国”的一部分,以达到“富国图强”之目的。一百多年以来,中国博物馆所承担的社会教育之使命,一直未变。
2010年7月,在国际博协教育委员会筹备会议上,中国博物馆社会教育委员会明确提出要积极学习国际博物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围绕博物馆的使命和目标,打造以教育为中心的博物馆形象,壮大博物馆宣教工作人员队伍,发掘博物馆教育潜能,更好地促进博物馆为中国社会发展服务。
本书共收录27篇论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国际视角宏观地探讨不同国家的博物馆教育理论;第二部分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博物馆教育实践,来自世界各地博物馆教育部门的同人一起分享了各自的经验;第三部分集中研究数字技术和网络在博物馆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编者希望本书能传达一种观念,即新时代博物馆的内涵是“现有器物与知识的集合体,可以引导人类回顾、欣赏、衍发,并进而创造新生文化的建构”。博物馆将以教育为圆心扮演着知识宝库与学习中心的角色,它所呈现的将不仅仅是一栋漂亮的建筑和其中的收藏,更是以向外延伸的触角,如出版品、电子网络信息和教育活动等,带动社会整体文化的前进。
感谢国际同行的支持和配合,我们才能顺利完成本书的编辑工作,这是一次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来自比利时的Nicole Gesch6-Koning从2009年冰岛会议开始时就协助我们筹备上海会议,她热心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来自美国史密森博物馆机构的Giuseppe Monaco更是担当了多篇论文的编审;来自英国苏格兰国立博物馆的JenniFuchs,其宝贝儿子尚在襁褓中,却仍旧分担了部分论文的审阅工作;台湾博物馆学者徐纯老师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论文修改意见;来自香港大学的Ri,hard Garrett修改、审订了中文英译的稿件。以上学者的无私奉献和深厚的博物馆学理论素养为本书增色不少,特此献上我们深挚的谢意!
感谢中国天津恒达公司,他们的慷慨赞助使我们圆满完成2010年上海国际博协教育委员会的预定任务:举办学术研讨会、配备同声传译和出版相关学术论文。还有来自美国的梁正均、张素贞伉俪的慷慨解囊,使本书可以翻译成中文,嘉惠中国博物馆同行和博物馆爱好者。但翻译本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让译者困惑的不单是中外博物馆社会语境的巨大差异,还有中国博物馆业界目前没有达成共识的翻译辞录可作依循标准,加之译者能力所限,本书难免会存在一些错漏之处,恳请国内外同行批评指正。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10-8 05:54:49 | 只看该作者
博物馆教育职能应多元化发展2012-09-17中国文化传媒网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现代文明标志的博物馆为适应社会需求已经逐渐脱离只注重文物研究和保护为主的以物为本的工作方式,从而转向以人为本,在文物保护和研究的基础上以提高公众素质,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为核心职能的工作理念。法国教育学家保罗·朗格朗提出了关于“终身教育”的教育理论,他认为“不应该将人受教育的时期仅限于青少年时代,而应贯穿于人的一生;不应该将人受教育的场合仅限于学校,而应该遍布于全社会”。而具有独特教育资源的博物馆就是人们接受终身教育的最佳场所。博物馆教育具有实物性、直观性和广博性的特质,这在功能上恰好可以弥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缺憾。从社会需求来看,公众对美育等综合素质提升的意识越来越强,培养未成年人的艺术素质及传统文化修养逐渐成为每个家庭的心愿。人们为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艺术感知力来到博物馆。由此可知,人们对博物馆还是存在一定认同的,博物馆可以让公众直接面对艺术品,亲身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体验美,感知历史。而这些社会需求正是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目的所在,也推动了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多元化扩展。
一、 把握博物馆自身定位,发挥陈列展览社会教育载体作用
博物馆应充分了解自身的资源特质,确定自己是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文化环境来制定自己的运行及展览策略。确认自身潜在的竞争优势,准确选择竞争优势,显示独特的竞争优势,展现与其他博物馆不同之处,使公众明显感觉和认识到这种不同,从而在公众心目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国内一些运行较好的博物馆,都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并且其藏品征集,科研、展览宣传等都围绕自己的定位开展,有效的发挥了博物馆的社会价值。目前,社会上的各种展览场所和教育活动众多,博物馆如何在繁荣的文化教育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发挥博物馆独一无二的文物资源和广阔的艺术平台的优势,区别于美术馆、画廊及其他展览场所,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和政府的支持。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最核心、最主要的文化产品,是博物馆基本的宣传形式,也是充分发挥博物馆独特资源优势最直接的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展览是否有特色,是否能体现博物馆所在城市的文化气质和特征,直接影响到博物馆社会价值的发挥。有些博物馆的展览是因展而展,不揣摩公众心理,不去了解社会动态,被动而无奈地完成自己一厢情愿的展览计划,其结果自然是无人捧场,也就更谈不上社会教育功能了。一次展览的成功与否,涉及到各方面因素,如文化氛围的培养,城市精神的彰显,展览主题和展品选择,陈列设计等。没有主题精神和精美展品,只是拼凑数量的展览只能是门可罗雀。目前,博物馆的展览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挖掘博物馆自身藏品资源举办的基本陈列展览;第二类是馆际或国际交流展览;第三类是其他临时性展览。对于博物馆而言,不同博物馆的藏品带有不同时代性、地域性、人文性的标签,这是每个博物馆的特色同时也是每个博物馆的局限。博物馆应正视这种局限性,除基本陈列展览外,充分利用本馆的特色藏品,本着资源共享,多元文化并存的原则,实现馆际、国际之间的文化交流,让公众可以在同一个地方鉴赏、探究着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展品,真正得到艺术的享受和知识的收获,满足、提升公众的审美需求和对博物馆的信任度。
20#
 楼主| 发表于 2012-10-8 05:55:11 | 只看该作者
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作为社会教育的载体,其作用不仅在于宣传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还在于它是培养城市特色文化的土壤。在博物馆给自己的定位中始终应该把握和突出“文化阵地”这一特征。以青岛市博物馆为例,青岛建置至今仅有121年的历史,比之诸多我国的历史古城,其文化积淀稍显浅薄。但在水彩画的创作、普及和发展方面,这里却完全是另一种状态:集中了一批在省内外,乃至更大的范围内有着相当影响力的水彩画家。这不能不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这种现象与青岛这座城市对于外来文化的吸纳有着密切的关系。青岛是全国最早开始有水彩画教学和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城市之一,在几十年发展中,逐渐形成了青岛水彩画的形象特征。在中国,山东省被认为是一个水彩画重点大省,然而山东省水彩画家队伍主要集中在青岛,山东水彩画会也设在青岛。某种程度上说,水彩象征着青岛的气质。在这样一块丰硕的土壤上,建立一个水彩画常设展厅,以青岛本土水彩画家为基础,搭建水彩画平台,作为水彩画展览和学术交流的阵地,吸引全国乃至世界级优秀水彩画家聚集青岛,在博物馆进行交流和创作,彰显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阵地的强大作用,也突出了博物馆展览的特色。
二、依托博物馆资源,以公益品牌为龙头,打造特色社教活动
博物馆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公共服务产品,但能否成为品牌并深入人心,不仅取决于其深厚的内涵,更取决于能否建立起自身独特的形象。通过博物馆品牌建设,丰富博物馆文化多样性,形成特色博物馆文化景观。在当今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中,除展览特色外,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已逐渐成为博物馆发挥社会职能的另一双翅膀,成为展示博物馆多元化社会活动的主要形式。相对于静止的陈列展览,互动活动是博物馆的动态元素,也是最容易贴近公众,增强与公众交流的方式之一。博物馆互动活动的设计应该考虑到公众的结构、需求,依托博物馆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发具有博物馆特色的多层次活动,并将之形成一个品牌,从品牌竞争方式、品牌服务对象以及品牌内涵这种经济学的角度来挖掘博物馆品牌战略的重要意义。打造社会教育活动品牌首先要深挖本馆的“品牌内涵”,推出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其次要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观众),采取不同的“竞争方式”,遵循文化事业运作规律,注重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提高博物馆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将未成年人教育活动汇集成一支品牌来打造,是青岛市博物馆推行社会教育工作的创新和值得推介的做法。“奇妙博物馆”——是近年来青岛市博物馆创新社会教育工作,着重打造的以未成年人教育活动为主的一支未成年人社会教育活动品牌。本着“办特色、创精品、谋发展、扩影响”的社会教育工作理念,青岛市博物馆以公益活动为龙头,以打造社教活动品牌为重点,以“奇妙博物馆”社会教育品牌统领各项未成年人教育活动,以精彩的博物馆,多彩的社会课堂为社会教育工作目标,构建平台、创新模式、多措并举、有的放矢,着力构建起功能完善、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的未成人教育体系。“奇妙博物馆”社教活动品牌的所有活动内容设置的指导思想均依托、挖掘博物馆文化优势、藏品资源及场馆环境,坚持突出博物馆特色。旨在保护、展示历史遗产和人类环境物证,传承历史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爱国主义情感。其创新形式,打破博物馆与公众之间传统的距离关系,以互动和体验方式为主,通过多元化的传播手段拉近博物馆与公众的关系,零距离诠释博物馆的社会价值盘活博物馆资源。向广大青少年传播家乡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普及自然科学知识、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从而培育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科学的思想品质,着重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弘扬传统文化、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让公众感受到当代博物馆既是“高雅的知识殿堂,也是充满趣味的奇妙屋”。活动定位为传承优秀文化,弘扬社会新尚,让博物馆成为公众喜爱的“社会课堂”。“奇妙博物馆”社教活动品牌的活动对象以未成年人为主,成年公众为辅针对各年龄段特点打造贴近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活动内容。并设计了未成年人喜欢、容易接受的卡通形象“龙儿”作为“奇妙博物馆”未成年人活动品牌的形象代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6 03:09 , Processed in 0.13048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