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所广一:一个教育出版人的情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20 11:06: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所广一:一个教育出版人的情怀
作者:宋迎秋 来源:http://www.xinwenren.com时间: 2007-01-11
   爱是一切事物的原动力。“如果没有爱,出版就失去了灵魂。一个充满爱心的出版人,才能让书籍充满爱。”所广一在他从事出版事业的第十个年头,向他的员工们这样描述着他所热爱的出版事业:“如果没有爱,出版便沦落成了捡拾铜臭的工具;如果没有爱,我们出版人也会迷失方向。”如果说,过去

十年是所广一被选择去做出版,他说,今后十年,他会主动地继续选择出版,无怨无悔。而这一切,都源自他对于书的钟爱。

    2006年年初,教育科学出版社搬进了投资6500万的独立的办公大楼,在这里召开的2004年年度总结会议上,所广一和他的员工都不能不激动——这一年,全社图书生产码洋突破6个亿,销售码洋近5个亿,销售收入达到2.59亿,出版图书近千种,其中新书300多种,重印率达到70%。该社出版的新课标教材在品种数量上排名全国第二,预期的市场占有率也排在第三位;该社图书出版五大板块,重点打造五大实体、五大研究中心均在全力开拓之中,投入巨资的书店和物流中心正从蓝图化为现实……教育科学出版社还成为国内教育改革理论和学术研究的制高点,一系列对近年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前瞻性理论图书均出自这个出版社,两个效益都得到长足发展,品牌日益受到教育界和出版界的认同。
    所广一将教科社的发展分为三个历史阶段:1980年-1990年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创业摸索期,1990年的生产码洋才503万元,销售码洋345万元,出版品种少、利润低,发展缓慢;第二个阶段是1991-1994年,是改革调整期,也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年出书品种、利润都有了很大增长,但是发展不稳定,起伏波动大,其间还出现了一些有问题的图书,受到了上级的批评,1993年出现财务赤字,1994年的生产码洋仅为1091万元;第三阶段是从1995年至今十年,教育科学出版社沿着内涵式发展的道路,逐渐发展壮大,图书销售码洋在全国出版社的排名每年都在大幅度向前提升,平均每年增长幅度在30%-50%。教科社在全国570多家出版社的生产码洋排名以每年十几位的速度递增(见表)。据《中国出版年鉴》统计,该社在中央级出版社的排名从1995年的第62位递进到2004年的前10位,9年间上升了50多位。而仅仅在5年前,教科社的销售码洋才刚刚过亿。
    业内人士将教科社近年来的飞跃式发展称为“教科”现象和“第二强势”。在教育和出版业都面临转型的关键历史时期,出版社怎样才能更好地与教育改革同行?什么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长远发展之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发展也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营造可持续发展空间
1995年,所广一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调到了教育科学出版社,之前,所广一一直从事着行政管理工作,担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培训中心副主任,做组织教学、行政培训等工作。转行做出版,他所面对的挑战可想而知。教育科学出版社当时的状况,可以用“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来形容,人员、业务、管理都处于涣散状态。他负责总编室的工作,从梳理出版社的历史开始进行建章立制的工作,这样,从进入出版行政管理工作开始,所广一逐渐对出版流程和出版制度有了自己的理解。1997年,他担任副社长,1999年,担任常务副社长,2001年作为法人代表主持日常工作,2003年,正式担任社长一职。
    所广一说:“回顾这几年走过的路,教科社之所以能够快速的崛起,原因就在于出版社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全社上下树立了牢固的精品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贯穿于图书出版的全过程。”
    战略制定上,所广一在主持社内工作之后,在结合自身优势及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进行认真思考和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出如今的图书出版五大板块,并制定了出版的长期(5-10年)发展战略、中期(2-3)年发展规划、短期(当年)选题计划,明确了“继续加强学术著作和教材的出版,重新巩固幼儿教育类图书的优势,努力开发教育理论普及读物、职业教育类图书和学生助学读物,让图书出版五大版块协调发展”的选题发展思路。让出版社的长期发展战略植根于我国教育发展的大环境,并着眼于全面提升出版社的知名度和品牌,形成教科社学术著作出版的特色和规模;中期发展规划主要是适应教育改革的形势,重点关注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选题;短期选题计划以当前我国教育界关注的问题为基础,注重策划对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际工作者有直接指导作用的图书。此外教科社还专门成立了由国内教育界知名学者组成的“教育科学出版社学术咨询委员会”,该委员会每年都要召开1-2次会议对出版社的选题计划进行评估和修订。对图书选题的充分论证为选题的准确定位加了“双保险”。
    目前,在教科社图书出版的五大板块中:第一板块的基础教育教材品种规模已仅次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去年已实现大约3亿元的销售码洋;第二板块是幼儿教育读物,已经发行到十余个省、市、区,在这个方面教科社拥有丰富的专家资源和市场开发能力,目前每年已有8千万元左右的销售码洋,这部分也即将拓展到家长、教师等读者层面,不仅要进行图书出版,也要进行相关配套电子、音像和学教具等的开发工作,而且出版社已成立学前教育研究中心,打造具有权威性的学前教育品牌读物;第三板块是作为“教科”品牌打造的教育理论图书,既是教科社的特色也是其优势,在2003的7个国家图书奖中,教科社的教育理论图书就占2个;10年时间,教科社有四十余种教育理论图书获得各种奖励;在第五届全国教育图书奖的评比中,教科社是所报图书全部获奖的两家出版社之一,并有多种图书输出版权到国外;第四版块是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和教师继续教育图书,这也是该社最近几年重点开发的领域。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德育课教材《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是单品种中发行量非常大的,不同系列的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和全国教育行政干部培训教材也是教科社的重点发展项目;在第五个板块“旨在全面提高中小学学生素质的助学读物”中,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特级教师导学丛书”曾经领一时之风气,而近几年“同步阅读”、“同步听力”等教辅产品每年的发行码洋也将近1亿。
    在资产规模上,以“立足教育、服务教育”为办社宗旨的教育科学出版社,目前已同中央教科所音像出版社、教育科学电子出版社三合为一。在合并之后,三个出版社之间的业务形成了强势互补,教科社得以丰富、完善自己的产品构成,而音像和电子出版社则找到了丰富的内容资源。除了上述三大实体之外,教科社还投资400多万元建设了教科思创书店,在北京小沙河建设了7000米的物流中心,在山东临沂建立集印刷、仓储、配送于一体的发展公司……
    2003年,教科社完成了机构改革和全员聘任工作,机构改革以用人制度的改革为突破点,实现了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劳动关系由行政任用向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聘用关系转变。同时,结合出版社实际需要,在机构调整中,重新设置部门结构,由原来的12个部门调整为4大部分:编辑部门(包括学术著作编辑部、基础教育教材发展中心、幼儿教育编辑部、职成教育编辑部、综合编辑部)、生产部门(包括出版部和教、学具及音像、电子制品开发办公室)、营销部门(包括市场部、书店)、管理部门(包括办公室、总编室、财务室)。其中编辑、生产和营销部门的人员所占比例超过70%,形成“哑铃型”的组织结构,部门、岗位设置以及人员结构更为合理。
    2004年,教科社按照编辑人员专业化发展的思路,通过不同的活动,提高编辑人员的专业素质,使编辑人员尽快完成从新手到成手到教育出版专家的转变。同时出版社还进一步完善了对编辑人员的动态评估机制,随时掌握编辑人员的选题走向、图书质量和图书获奖情况,并使这种动态评估机制成为促进编辑人员不断追求专业化发展和创造性工作的动力。鼓励编辑人员参与学术活动、参与教育科研,进一步提高编辑人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鉴赏力。此外,还进一步完善了新编辑指导教师制度,使新编辑指导教师制度落到了实处,促使了新编辑更快地成长。
    为学习国外的出版管理经验,加强和国外的交流合作,教科社还先后选派了多人到美国、德国、俄罗斯、新西兰、泰国、菲律宾、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学习交流,为今后在出版业务上的合作交流奠定了基础。
    抓住课改机
回顾过去,所广一一直对于出版社在销售码洋上的增长不愿意过多强调,他觉得,销售业绩的增长并不能全面衡量一个出版社的成绩,因为教育出版是一项特殊的事业,教育类专业出版社,出版人首先应是教育者,然后才是出版者。他更希望看到教育科学出版社在出版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
    发展的机遇往往转瞬即逝。1999年底开始启动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得教育出版界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风险,教科社内部也因此掀起了轩然大波,2000年正是教科社成立20周年,经过努力社里已小有家底,员工待遇比以往有了很大改善。到底是小富即安还是迎接新的挑战、争取更大的发展?出版社内部有了不同意见。有的领导担心做新课标压力大、风险大,有诸多不确定因素难以把握。一向温和的所广一却义无返顾:“如果不做新课标,我宁可不干了。”所广一就是这样,他喜欢不断进取、喜欢新的挑战。在他的坚持和推动下,新课标终于上马了。
    后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艺术教材编到一半的时候,出现了意外,这套教材被转到了另一个出版社,这对整个教科社的士气打击很大。如今,所广一承认那是在职业生涯中难以释怀的一次考验。后来,为解决该艺术教材在编辑出版、市场推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教科社多次和那家出版社进行沟通,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谈判,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巧妙借势、扬长避短,在保证对方利益和出版社最大利益的前提下,终于收回了该套教材的全部出版权。
    在新课标教材的白热化竞争中,教科社在教材质量和出版品种上取得了突破。到目前为止,教科社有14种教材经教育部审查通过,分别为小学的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艺术、语文、英语,初中的艺术、物理、体育与健康、思想品德,高中的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物理、英语。在教材编写与出版方面,教育科学出版社组织了国内知名学科专家、优秀教研员和经验丰富的一线特级教师进行编写,新教材在实验区使用期间,以高品质的内容、周到的服务、到位的培训赢得了实验区师生的认可。2004年,教科社还与湖南、广西、云南等多个省市的教科院或教育行政部门实现了全面战略合作。
    如今,教科社在向着成为我国中小学教材的出版基地的目标而努力。在地方课程教材出版过程中,出版社进一步巩固并扩大了出版物市场,使得老项目活力依旧,新项目不断涌现,并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出版社相继开发出了河南、湖南等省的地方课程教材。在高校教材出版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出版社本着做精、做细的原则,使高校教材朝着规模化、系列化方向发展。
   2004年,以《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为代表的高校教材继续保持着较好的市场份额。2004年,教科版基础教育教材的销售码洋达3亿多元,占出版社整体销售码洋的一半多。
   打造“教科品牌”
教育学术出版,不仅需要理念、机制来保障,还需要对自己的定位有坚定的信念。因为教育理论书属于长销书,它不可能一投向市场马上就会有丰厚的利润回报,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它面对的是高成本、低利润甚至没有利润,且无人喝彩的状况。这时就要看出版社的出版理念和图书定位是否符合市场需要,是否能做到坚持出版理念不动摇。
    “教育出版要有所作为,首先要重塑教育出版社的精神和品格。许多不赚钱却很有学术价值的文稿是如何被砍掉的?许多文化垃圾又是怎么产生的?在这个问题上,出版社是有责任的。我想,我们不能过于求全责备,但起码要从自己做起。教育出版要为培养人才、培养中国的教育家和教育研究的后起之秀作出贡献。教育科学出版社也一直在努力为中国的教育寻找思想的支点,为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提供最好的思想营养,为培养更多的中国教育家作着努力。”所广一如此说,也是如此做的。长期以来,所社一和他领导的出版社都恪守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准则,因而在一个浮躁未定的市场中,在自己的特色道路上越走越坚实。作为依托中央教科所的国家级教育专业出版社,教科社最大的优势是有着众多学术专家的支持和丰富的教育资源,而且社内的图书编辑基本都具有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背景,他们对教育研究有着深入了解,许多人还具备教育教学的经验,对理论书籍具备非常灵敏的选题意识和很强的书稿把握能力。
    “我们出版的教育图书,都力图去引领中国教育的发展,”所广一说。例如,《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这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评介质的研究方法的理论专著,在国内质的研究的理论建树与方法推广方面起到了引领潮流的作用。译著《理解课程》被誉为课程领域“圣经”,为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还有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几乎每一个学习和研究教育的人士都或多或少地受过影响,其中《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获得了国家图书奖,《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则成为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引用率极高的图书。
    教科社近年来最为外界所称道的是它的“十大系列品牌”图书(书目附后),除《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和《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这些百年教育经典著作外,其他几大系列都反映了近年来国内外教育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最新理论进展或研究成果。教科社近几年又陆续出版了许多反映国内外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展现一线教师的宝贵经验以及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各类图书。同时,采取了“引进外版”和“学术交流”等多种方式,逐步形成了一大批在国际上具有较高学术声望的作者队伍。2004年,教科社一共召开了四场学术交流会,包括国外著名学者马克斯 范梅南、迈克尔 富兰、佐藤学,他们与中央教科所的专家学者、与教科社的编辑和作者进行了座谈和交流。一些优秀的外国专家学者还与教科社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同时该社和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合作编写的《汉语新起点》、《汉语新目标》教材于去年在俄罗斯成功发行,受到国外读者欢迎。
    业内不少人都曾惊讶地追问教科社的成功崛起有何独到经验,对此教科社副总编辑李东也曾表示:“如果说有成功经验的话,那就是我们的出版彻头彻尾地参与了中国教育的改革,而且这种参与是试图用我们所出版图书的先进理念去引领中国教育的发展、促进中国教育的改革。而我们自身在深入参与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也收益颇丰。”
   一个美丽愿景
采访过程中,所广一有时接电话,有时向员工交待工作。如果只听他的声音,你很难判断他的谈话对象是谁。无论对上级还是下属,无论对客人还是同事,所广一的态度总是保持着一贯的克制有礼、谦卑恭敬与亲和宽容。
    “认真、执著、投入,不事张扬,脚踏实地”,这是所广一所谓的“教科社气质”,也恰恰是众人对他个人的描述。“也许,他并不是最专业的,但是他能把一批能人聚集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和谐地工作。”一位熟悉所广一的合作伙伴这样评价他。
    “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问题不谈,就会阻碍我们的发展,只有把问题解决了,我们才能一步步地前进。”所广一对于现存的问题并不讳言,比如工作效率有待提高,机构运转不够灵活;比如内部管理尚不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跟不上形势的变化;比如新来人员的融合和机构调整、新开发产业的磨合需要时间,等等。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事业发展太快,也有思想观念、制度建设跟不上形势变化,但最重要的还是思想观念问题,能否建立起新的、适应市场机制和现代出版形势需要的思想观念,是我们解决存在问题的关键因素。”
    科社对出版社本身的定位可以概括为“弘扬教育学术,繁荣教育研究;传播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促进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而在这样一种定位的指引下,所广一这样描述教科社的发展思路——结合该社背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天然优势,打造研究型的出版机构,将研发、出版、培训和市场四位一体,探索一条出版企业办科研机构的道路。目前教科社正在建设其五大研究中心:中央教科所早期教育研究中心、德育研究中心、小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外语教学研发中心,并积极探索如何投资研究机构促进其发展,并尽可能地将这些机构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些研究中心集中了一批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使教科社的选题策划、图书出版更具竞争力。适逢建社25周年,教科社迎来了发展的关键期,教科社的上述举措已为今后立体化建构、全方位发展、跨媒体经营的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善弈者求势,不善弈者求子,”所广一正在制定“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010年发展规划”,“希望建社30年的时候,教科社能够成为一个有影响的、大的出版机构,一个立体发展,全方位发展的教育出版集团。”在这样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所广一说,他一刻不敢懈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9 18:17 , Processed in 0.30423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