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术问题,慎作判断!月旦人物,更须小心!!!!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3:49:45 | 只看该作者
牛郎织女



上课学生: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地点:南京东南大学第四届现代与经典活动现场

执教:窦桂梅



第一课时



一、写了什么?

师:好,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请坐!还有几个月我们进入中学,我知道,六年的语文学习对于每位同学来说,收获颇丰。一篇篇的文章读过之后,无外乎,我们会了解,这篇文章

生: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

师:是啊,这篇文章

生:讲的什么?

师:恩,跟他说的意思一样。这篇文章

生:表达的感情色彩是什么?

师:哦,为什么要这样写?还有么?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对,当然,我们还可以了解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其实,我们读书啊,知道这个最简单、朴素的理。你们的江苏的老乡,著名的当代作家也是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也是这样说的。今天,咱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学叶老的一篇文章,名字叫

生:牛郎织女。

师:恩。声音再大一点好吗?

生:牛郎织女。

师:这是一个民间故事。那好啊,今天哪,咱们这两节课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民间故事。首先,读

师:牛郎

师:读

生:聊故事本身的故事。

师:咱们就先聊聊牛郎织女这个故事。那好,咱也像叶老说的那样,要聊这个故事,毕竟,他改编出了这篇文章。咱们也听同学们刚才读文章的这个步骤的体会。首先来聊

生:写了什么。写了什么。

师:无外乎,说写了什么,其实,就是这句话,具体来说,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好啊,那咱们就来聊啊。题目——牛郎织女。这就是民间故事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有故事,自然而然就有

生:人物。

师:人物。中心人物,谁?

生:牛郎,织女。

师:除了他们两位还有,聊,就这么聊,随便说。

生:还有王母娘娘和那头老牛。

师:噢,接着说,麦克在谁手里,来,拿过来。

生:还有牛郎的哥哥和嫂嫂。

师:继续聊。

生:还有牛郎的儿子和女儿。

生:还有那个,有的版本当中还有那个玉帝。

生:还有牛郎的老乡。

生:还有那七个仙女。

生:还有银河。

师:啊?停,停。听到了,听到了。

生:哥哥嫂嫂。

师:我已经听到了。银河都放进去啦!银河上面有谁?还有一个人物,我们故事里可以把动物也比作人物。谁?一起说。

生:喜鹊。

师:那好,刚才同学们啊,加上自己的想象和刚才呢同学们聊的实际上的这些人物。我们来把它都写出来板书一下,好,写谁我们就读谁。读吧!

生:喜鹊。

师:还有刚才同学们谈到的,一起说。

生:哥嫂。

师:王母娘娘我为了省略就写了两个字。还有其他的一些人物啊同学们都提到,我们主要就是围绕这些人物来聊聊。哎,既然,中心人物,就是牛郎。咱我们就以牛郎为点来聊聊牛郎和这些人物的关系。怎么聊都成。来,你想给大家

生:牛郎是老牛的主人,是织女的丈夫,是哥嫂的

师:你太多了,都让你包了,别人谈什么啊。你就谈一处,你想谈牛郎和谁的关系?

生:牛郎和老牛是主人,牛郎是老牛的主人。有些版本就说,有一次,牛郎在

师:问的是什么关系?

生:是主人

师:是主人。主人这里面讲的,

生:牛郎对老牛那个很好。

师:那就可以了,说的挺好,把话说具体了,打开课文,你读读。你说,他们俩之间一个是主人,一个是动物,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那读读他怎么对老牛的好,你刚才都说了,读吧。

生:牛郎照看那头老牛很周到,每天放牛,他总是挑最好的草地,让它吃又肥又嫩的青草。老牛渴了,他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去喝最干净的溪水。那头老牛跟他很亲密,常常用温和的目光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的手呢。

师:没啦?不谈谈,对老牛,好在,怎么好?

生:牛郎照看老牛非常周到,他把一些好的东西都给老牛吃,而且还细心照顾,找好东西

师:瞧你把你激动的,你也想对老牛好。瞧瞧,我知道他理解的心情,他代表的是牛郎,都不知道怎么对老牛好了,都上气不接下气,连吐字都不清了。坐下吧,没事,我理解。听明白了,牛郎对老牛怎么样?

非常好。

师:哎,咱古人讲,知恩图报,牛郎对老牛好,牛自然就得对老牛好,哪好,说说。

生:我觉得那头老牛,就是,它能对牛郎讲话,就证明老牛在报答牛郎

师:你也慢点,不要刘郎,牛郎。

生:而老牛给牛郎介绍织女也是对牛郎的一个回报。

师:你说的多好,你们听明白了没有,老牛啊为了回报牛郎,给他介绍了织女,老牛是媒人,帮助牛郎介绍对象,而且还不是一般的人,是谁?

生:织女。

师:感谢你。我们明白了,老牛给牛郎介绍婚姻,还有吗?

生:还有老牛说它死后,紧急的时候披上它的皮,后面没说完,证明老牛对牛郎后面会事一清二楚。

师:哦,我明白了,不但给婚姻,而且还给牛皮。关键时候,让用。俗话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善待自己的身体。何况这老牛啊,从头到脚把自己的皮扒下来,献给谁?

生:牛郎。

师:牛郎。谢谢你。我还想问问你,刚才你提的正是牛郎和老牛的关系,这个好玩哦。哎同学们你们看看牛郎,和老牛刚才同学们这么谈,怎么不说个马啊?非得说老牛呢?恩?

生:因为牛郎前面第一小节就讲了,哥哥嫂子对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

师:你没听明白,为什么是牛而不是马?恩?还请你。

生:因为刚刚书上说那头牛是天上的一个一个仙人,一个金牛大仙变成的。

师:哦,你是通过神话这么理解的,还有没有别的原因。联系你六年的读书生活和你对中华民族这些文化传统的了解。

生:牛郎天天照看老牛很周到,

师:那马也行啊?

生:这篇文章中写的

师:啊是,文章牛就是牛,我就不想别的了。当然,我就读书读到这,我就非常奇怪的问这么一句。

生:因为牛郎没有名字,他放牛。

师:所以他叫牛郎,很好,你从书中找到一个依据,还有没有最重要的依据?为什么选牛?

生:我觉得吧,牛很忠诚,很忠厚,所以课文里选牛。

师:给她掌声。把牛自身的在我们心目中的一个形象表现出来,当然还有更重要的,没事,你们聊不出来我聊,今天的课就这样,不管谁多说少说,咱就是这么聊。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是,你说呀,看你急的那我就不说了,你说的不对或者是不合适我就说。

生:我觉得可能是因为牛郎前面写了之后,给后面王母娘娘抓走做一个伏笔以后故事情节好发展。

师:还是有点扯远了,我们就谈这里的,不选别的动物,而为什么要选牛的原因。我想,也许我们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社会,讲男耕女织。耕用的是谁?

生:牛。

师:在我们古代,牛在老百姓民间的力量,是不仅仅是一个动物,而是半神半动物的这么一个形象。所以,包括窦老师,我在农村长大,现在,尤其是现在,我是不吃牛肉的。我们家一般是不吃牛肉的。牛对于农民来说,那是赋予特殊的意味的,所以刚才我们谈到牛郎和牛的这种关系,就透着你刚才那份朴实、憨厚,你形容老牛的那份感觉,所以这里就选是谁啊?

生:牛。

师:谁?

生:老牛。

师:带着味道,和我聊,好吗?

生:好。

师:谢谢你,继续聊。牛郎和谁,继续聊,随便。

生:我觉得牛郎和织女是一对非常恩爱的夫妻,可以从这边看出。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纺织,两个人辛勤劳动,日子过的挺美满。从这个美满就可以看出,他们两个可能是从不闹矛盾,过的非常幸福。

师:说的多好啊!我先把你刚才说的一个词写上。既然你提出来了,一起读读这个词。

生:美满。

师:看题目是牛郎织女。既然两个人是人物的主角,一会他们俩的感情怎么美满,咱再好好聊聊。行不行?咱先放在这。继续向下聊。离我远了,没事,来,给。

生:我认为牛郎的哥哥嫂子对他非常的不好,因为第一小节就说了,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每天天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我认为叫他吃剩饭已经很不舒服了,还要他穿破衣裳,不管冬天还是夏天,夏天非常的热,冬天也非常的冷。每天天不亮我们都在熟睡,而哥哥嫂子就赶他上山放牛了。我认为这一点,哥哥嫂嫂待他很不好。

师:你看你讲的多好。哎,故事就是好玩。他俩,说老牛和牛郎的关系好,牛郎对老牛好,老牛对牛郎好,于是就用一个反衬,谁对谁不好?

生:哥嫂。

师:对,哥嫂对牛郎不好。你看你梳理的多好。还有一个,还有,谁?

生:那个王母娘娘和牛郎,我觉得他们两个好像差不多已经快成仇人了。因为牛郎得知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的时候,肯定是非常非常的着急,也非常非常痛恨王母娘娘。而且他在他追上王母娘娘的时候,王母娘娘还把头发上的玉簪一拔把前面划了一条天河,天河很宽很宽,让牛郎见不到织女。

师:是啊,你说的多好啊!在牛郎和织女的婚姻关系上,王母娘娘算是一个破坏者。谢谢你的启发,那咱就读读文中对王母娘娘这些描写吧。一天,王母娘娘,开始

生:一天,王母娘娘趁牛郎到地里干活,便带领天兵天将闯进牛郎家里,来抓织女。两个孩子跑过来,死死的抓住他*的衣裳,王母娘娘狠狠一推,两个孩子跌倒在地,王母娘娘拽着织女,一行飞向天空。织女一边挣扎,一边望着两个孩子,大声喊:快去找爸爸!

师:谢谢你们。通过刚才我们对故事里人物的梳理,现在让我们归归类。看啊。随便。这一部分如果是,读:

生:人。

师:那这部分呢?

生:仙。

师:说。

生:神。

师:神仙。可以哦。那这一部分呢?

生:动物。

师:你发现没发现,这一部分的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表示的是什么?

生:人间。

师:大声的说出来。

生:人间。

师:我往下写一写。挪一挪。这部分呢?

生:天地。

师:读出来。

生:天上。

师:大点声。

生:天上。

师:人间本来和天上一点都没有发生联系,但谁把他们联在一块呢?

老牛和喜鹊。

师:他们归归类,他们属于

生:动物。

师:动物把他们连在一块,那看来天上和人间,神和人发生这样的故事,是由他们搭桥,文中写到喜鹊搭的是

生:鹊桥。

师:一读就明白了哦,刚才那段描写。哎,你们发现没有,真正搭桥联起来的是谁?

生:老牛。

师:老牛,在这里起着非常关键,重要的桥梁作用。谢谢你们通过对刚才人物这样的一个梳理。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牛郎织女写的一个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聊,放开嘴巴,嘴巴张开,咱们一起来说。

师:很久很久以前,哥嫂对

生:牛郎不好,

师:牛郎对

生:老牛非常好,

师:老牛就

生:回报给他

师:还给他。

生:介绍织女。

师:织女说过了,还给他:

生:牛皮。

师:告诉他有困难急需的时候用上它。于是就认识了织女。结果她

王母娘娘

生:恩,反对。

师:于是她就要去找

生:织女

师:于是喜鹊就,

生:搭桥





二、怎么写的?

师:就这样文章就讲了这么一个牛郎织女的故事。谁没张嘴,谁就失去了刚才表达这些内容的机会。谢谢你们,真了不起,通过刚才这样的一段梳理,对牛郎织女的故事就有了比较具体的描述。好,让我们继续第二个环节。刚才你们所谈到的,读

生:怎么写的?

师:作为六年级同学,你怎么理解怎么写的?

生:应该就是文章的层次结构什么样子的。

师:还有么?

生:还可以根据时间顺序来写。

师:还有么?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是按照事情的发展来写的。

师:恩,故事本身它就有一个原因,然后有一个这样的情节,然后有一个这样的结局。好的,那现在把课本打开。咱们就来再聊聊这篇故事。刚才同学们谈到这是一个故事,现在你们回过头来把你刚才说的融到里面去,看看,叶圣陶老先生是用哪些方法来描述这篇故事的。前后桌可以讨论讨论,看看你们在讨论中有哪些发现,我们一起来分享,好不好?好,现在开始。

师:好,谁愿意聊一聊,来,我们听听,一起来分享!你离这近,你先来吧。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用了许多的悬念。

师:停,我听到刚才你说的一个描述故事的方法。叫什么?

生:悬念。

师:一起大点声,再读读。

生:悬念。

师:讲。

生:从第三小节,突然听到一声牛郎,是谁在叫他呢?这边可以看出这是第一个悬念。从第四小节,这姑娘是谁呢?又是一个悬念。后面还有一段牛最后讲的那句话,就披上我的皮,没说完就死了,这又是一悬念。牛郎得知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了,心急如焚,可是怎么上天搭救救她呢?这又是一个悬念。

师:你说的好,但如果你把悬念的味读出来就更好。现在我们看课文啊,谢谢你的发现。来,我们找到你刚才说的那句话,好像这句吧。师:读读。

生:是谁叫他呢?

师:嗨,这句话又是一种故事的悬念。现在大家读过了你知道,谁叫他呢?

生:老牛。

师:如果你不知道,你肯定会感觉,是啊,谁叫的呢?来,我们做一个小小的尝试。我来,你前半句,同学们可以引到后半句。我们试试哦,我来试试,你来接。忽然,听到一声:牛郎!

生:是谁叫他呢?

我找单独的师:同学来,忽然,听到一声:牛郎!

生:是谁叫他呢?

师:忽然,听到一声:牛郎!

生:是谁叫他呢?

师:忽然,听到一声:牛郎!

生:是谁叫他呢?

师:忽然,听到一声:牛郎!

生:是谁叫他呢?

师:谢谢你。还有刚才你提到的哦,这位同学,发现了这句,我们也把它打出来,读。

生:这姑娘是谁呢?

师:憨厚,朴实的,心眼好的牛郎,要遇到一位姑娘,想念姑娘的心情,这句话该怎么读?

生:这姑娘是谁呢?

师:这就让我想起,窦老师曾经听过单田方讲水浒里面讲人物出场,一般情况下,会有一段形容,身居林立,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回门如刷新。当时我在想,谁呢?把我急的。欲知来人是谁,且听下回分解。把我急的急的。下一次,我就坐在录音机旁,真的听,结果此人叫武松。所以这样的悬念一巧合着,这个姑娘是谁呢?这话可不能轻易的读啊,你来读读这悬念。

生:这姑娘是谁呢?

师:你再来。

生:这姑娘是谁呢?

师:瞧瞧,这话有意思啊。好,谢谢亲爱的同学们。还有你们刚才提到的这个悬念啊。人都说办什么事比登天都难,上天怎么能成呢?这样的悬念该怎么读,一起来。

生:可是怎么上天搭救呢?

师:这个可是虽然没有标点,我要是你们的话,那该怎么读啊?

生:可是怎么上天搭救呢?

师:再来读,男子汉,开始。

生:可是怎么上天搭救呢?

师:感谢你,感谢你为我们有这样的一份描述。好,谢谢你们。继续咱们回到课文本身。继续聊,谁愿意来?

生:我觉得他这个故事情节是一波三折的。

师:好,我听到了一个词。一起说。

生:一波三折。

师:的

生:情节。

生:他一开始先是说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他到山上放牛,这只是听见他讲的,后来,老牛在一天晚上对他说话了,这是一

师:停停停,你等着啊。我把你刚才说的老牛的话咱们把它放大一下。好,找到这块。放大一下,好吧。同学们愿意跟着读也行,你大声读也行。

生:明天黄昏的时候,你翻过右边那座山,山里有一个湖。湖边有一片树林。在树林里,你会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可别错过了这个机会呀。

师:你发现这个情节有什么特点没有?

生:我发现这个老牛,就是现在,因为他,从他前面牛郎对他十分好,现在到他真心诚意的回报牛郎,给他个仙女,让牛郎早一点有个妻子。

师:你看牛,他怎么能轻易的说话。关键呢就是这句话,其实你刚才读的特别好,我听出味来了。他这样的,明天黄昏的时候,你翻过右面那座山,山那边有个湖,湖那边有个林,林里有个姑娘。真的就象讲故事那个情节的线索,往下传往下传,特好玩。这老牛每句话说的,都应该有时间,有地点,要丢了一个成不成?

生:不成。

师:对,这情节的这种感觉,我们再试试读一下。

师:明天黄昏的,开始

生:明天黄昏的时候,你翻过右边那座山,

师:记住了,是右边那座山。

生:山边有一个湖。

师:湖边

生:有一片树林。

师:在树林里,

生:你会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

师:你可别错过这个机会。越读越读你就能感觉到这个情节紧张,嗨,少一处都不行,当然还有,你看,那细致的地方。你翻过右边那座山。你要往左边去,能找着织女吗?

生:不能。

师:那肯定找不到了,所以,这个地方咱们就想起论语里面孔子讲的写文章的情节,写的要细腻,细致。要翻右边那座山,而且是山边的湖,湖边的林,林边的姑娘。多好。哎?孔子说,说过犹不及。你要不描述右边,左边,牛郎,山那么大了,我上左边还是上右边啊?这叫不及,你得把右边给用上。但你过了也不行。我在我们清华附小,给我们班学生上课的时候,我们班的王月,他说,老牛这话还得再细点,他特有意思,他说,明天黄昏的时候,牛郎啊,你翻过右边那座山,记住了,一定是右边,你记住没有?然后他又说,山边有个湖,湖边有一个树林,树林可大了去了,你一定要注意,树林里有个带鸟窝的那个树,一定要找到带鸟窝的那棵树啊,在那颗树下,有个姑娘在那乘凉呢。哎呀,后边有个同学站起来说:王月啊,我要是牛郎的话我就蒙了。我到那我就找,鸟窝在哪?我在找那棵树,最后织女她们就飞回天上去,就找不到了。所以这就叫过犹不及。情节的描写那么恰当那么适度,多好啊!看看老牛这身份,表达的这句话,文章所有的这些情节里都会让我们感慨很多,谢谢你的发现,咱们重点的再品品,这块读,读读这句话的滋味,体会那里的意味,明天,开始。

生:明天黄昏的时候,你翻过右边那座山,山边有一个湖。湖边有一片树林。在树林里,你会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可别错过这个机会呀。

师:谢谢你们。继续聊。

生:它除了这边的线索,它还有许多时间的线索。

师:说

生:象第三小节,呃,象第一小节它就有很久很久以前,这是一个时间线索;然后第三小节的一天晚上也是;第四小节是第二天黄昏,然后是中午或者早晨;然后第七小节还有一天;然后下面还有好多好多时间线索,比如说一天,从此以后,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的夜晚或是白天。

师:你发现好在哪?

生:有了这些时间线索就能具体的告诉我们是什么时候而不用去猜,一天的时间很多,24个小时,不用猜到底是第几个小时到第几个小时。

师:其实你说的只是一个开头,咱们听他的。我呀,再把这篇文章重新的放大梳理。把刚才同学们谈到的这些,表示时间的地方咱们拿出来。刚才他谈到了啊,第一组,读。

生:很久很久以前,

师:这可是故事的开头,特好玩,你读读这个时间该怎么读。你。

生:很久很久以前。

师:究竟是多久?

生:一千多年前吧。

师:好神秘啊,好遥远啊。故事不在身边,你说的是一千多年前,它就有吸引力,这就是你看这篇文章开头的这个时间韵味在。我们经常会讲故事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但是你读起来就不一样,你再读。

生:很久很久以前。

师:不神秘,再神秘些。遥远的,想要听这个故事。

生:很久很久以前。

师:挺吓人的。来。

生:很久很久以前。

师:听着有一种神秘。一起再来。

生:很久很久以前。

师:还有你刚才提到的那些啊,真好。其实啊,你说的有些那些我也没打上,那我们就把它这些拿开,故事特好玩。就如你说的,从头到尾,大多数开头就是一天怎么怎么样,然后从此怎么怎么样,过了一段故事引出一波三折,又开始了,一天怎么怎么样,从此怎么怎么样。你要讲故事,你要向别人聊啊,你要真忘了下面的事了,你就这样从此怎么怎么样。突然想起来了我们又一天。谢谢你们啊,你们刚才你们发现的这个线索,我觉得,真好。还有想谈的么?来,你来,把它传过去,话筒,我不过去了。

生:我认为那个课文中把老牛拟人了,从老牛说的话,对牛郎说的话可以看出来,如果牛郎和织女之间没有会说话的老牛的帮助的话,牛郎和织女一下子就破灭了,那这故事也太没意思了。

师:你说的多好,其实故事里面动物也可以说话。其实啊,只要动物会说话,它就是一篇很美妙的童话。哎,刚才你说的老牛的话啊,我们也读到了,都赋有一定的感情,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黑板啊,我们刚才在聊这个人物,聊

生:悬念

师:聊

生:情节

师:聊

生:线索





三、表达了什么?

师:如果我们继续聊,还会有很多很多。同学们,其实,只要我们去发现,去品味,就能发现很多。但你们在聊中我突然发现这些恰恰是构成民间故事改编它所采用的一些写作的手法。感谢你们也让我收获了这么多。哎,要说故事有这些有这些来,但最重要的这故事要表达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民间故事表达的最重要的就是这故事的情感。

师:掌声给他。说的太对了,重要的是,要表达的是这故事的情感。既然这样的话,咱们就走进这故事的文字里去,体会体会用了这么多的方法所要表达的情感,好吗?

生:好。

师:那好,题目就牛郎织女,咱就重点把这两个主角的情感体验体验,好不好?好不好?

生:好。

师:好,那咱就走啊。现在看刚才同学们已经读到的,织女要想来到人间这段话,放开声音,读。

生:织女见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师:亲爱的同学们,作为天上人,织女为什么要有这么大的决心啊,我们动不动写说决心决心。

生:因为她被牛郎能吃苦的精神感动了。

师:还想说吗?

生:因为我觉得牛郎他的身世使织女十分的感动,所以她决心嫁给牛郎。

师:她想从天上下嫁到人间,哎呀,你说,这是天上的神仙,咱都看了这要来到了人间可要付出代价了,你说,这织女下的决心的后果会是什么?咱这样,我就听听跟她一起下凡的姐妹们,这些织女们,对她的劝导。谁来?我当织女,请你来劝劝我。男织女。

生:可能她们会劝

师:直接对着我,不要加可能。

生:哎呀,织女啊,你知不知道王母娘娘可是心狠手辣呀,你要是到了人间,那违反了天规,王母娘娘可是要对你进行严厉的惩罚呀。说不定还丢了性命呢,还是快点不要下人间了。

师:谢谢你啊,姐妹们。我知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天有天规,但我就爱上了牛郎了,怎么办呢?再听一位。

生:可是问题您也替我们大家着想一下。你被发现了没关系,我们也会被你连累的呀。

师:我理解你,遇到这样的危难情况,你先考虑到的是你自己。啊,你这样,不要紧,你回去啊你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但,真的也对不起你们了,反正我就决心留在人间。

生:织女啊,如果你被王母娘娘发现了,你会被打入大牢的。

师:我已做好这方面的准备了。

生:织女啊,你现在看,你现在看牛郎是很好,但是你认为你能跟牛郎过好日子吗?他那么穷,你在天上住惯了,可以习惯过穷日子吗?

师:多为我的未来着想啊。我觉得这些姐妹们的话其实也正是说到我的心里去了。怎么办呢?我就觉得牛郎的心眼好,我也觉得在天上每天织啊织啊,这日子的重复的单调的乏味,让我是觉得那样的烦恼。看到牛郎。

生:看到牛郎我就想,喜欢他。

师:一句话,把你所有的这些决心送到里面,读。

生:织女见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师:这是怎样的决心哪。这样的决心又是怎样的让我们感动。那就听听牛郎和织女在这织女的决心下的情况。从此,开始

生: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纺织,两个人辛勤劳动,日子过的挺美满。

师:停。我听到了,刚才你们谈到他们俩日子过的美满。在这个美满的前面,还有一个字,你怎么理解挺美满

生:因为毕竟他们家还是穷,不能象富人家那样子过的非常美满,衣食不缺,但是至少我觉得两个人没有原来干扰,无拘无束,活的挺美满。

生:我觉得这边的字可以表现出尽管他们家很穷,但是他们过的十分的舒服就行。

师:追求爱情的他们,日子虽苦,心里也甜哪。就这样,看哪,男耕女织,让我们体会体会他们那挺美满的生活。

音乐: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再不顾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师:好美满的爱情生活,挺美满的日子,就这样,三年过去,虽说三年也算相濡以沫,三年后,爱情便有了结晶,读

生:转眼间,三个年头过去了,他们有了一儿一女。

师:他们有了一儿一女,快看啊,三年后的他们,瞧啊,一女一子,好

生:美满,

师:亲爱的同学们,再把他这样的爱情告诉我们,

生:好美满,

师:让我们怀着对这份美满的憧憬,深情的祝福他们吧。来呀,再把这段读一读。从牛郎和织女在树林里相识了,开始

生:牛郎和织女在树林里相识了,交谈中,牛郎明白了织女的身份,织女也知道了牛郎的遭遇,织女见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纺织,两个人辛勤劳动,日子过的挺美满,转眼间,三个年头过去了,他们有了一儿一女。

师:人说,天上一天,人间三年。哎,好美满的生活呀。然而,故事就如你们刚才所说的那样,天有不测风云,在望着,当王母娘娘给他俩隔开的时候。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现在再来看看牛郎的决心,牛郎打算在地下放弃去把织女追回来呢,还是有决心去追。

生:追。

师:牛郎看来也有决心哪,那谁来告诉我们牛郎的决心。

生:牛郎得知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心急如焚,可是怎么上天搭救呢?忽然,他想起老牛临死前说的话,便赶紧找出牛皮,披在身上,然后将一儿一女放在两个竹筐里,挑起来就往外跑,一出屋门,便飞了起来,他越飞越快,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往背后一划,玉簪往背后一划,

师:玉簪

师:玉簪往背后一划,霎时间,牛郎面前出现了一条天河,天河很宽,波涛汹涌,牛郎飞不过去了,

师:霎时间,读啊

生:牛郎面前出现了一条天河,天河很宽,波涛汹涌,牛郎飞不过去了。

师:此时此刻,用一个成语形容牛郎的心情,那就叫

生:心急如焚

师:看啊,听啊,那可是一道天河呀,牛郎他怎么能过去呢!如果说他心急如焚,不如说心他如

生:刀绞(割)

师:刀绞,那牛郎回去了么?

生:没有,

师:那牛郎的决心又是什么呢?读给我们听。

生:从此以后,牛郎在天河这边,织女在天河那边,两人只能隔河相望,日子久了,他们就成了天河两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师:就在两岸边等,哪怕把我便成陨石,哪怕把我变成星星,我也要和她隔岸

生:相望。

师:相望。这是牛郎对织女的

生:决心。

师:也是织女对牛郎的

生:决心。

师: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美满的

生:生活。

师:这样感动了上苍。喜鹊搭桥,读啊。

生: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一群群喜鹊飞来,在天河上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每逢这一天,喜鹊确实比平时少了许多,据说,它们都到天河那搭桥去了。

师:那是一座喜鹊搭起来的桥,快看,多美的桥啊!牛郎和织女踩着喜鹊的身子来相会。想想,两个人一年才能见一面,织女会对牛郎说什么?

生:我觉得她会对牛郎说:牛郎啊,你最近过的好么?可能受委屈了。

生:牛郎啊,我是好想你啊,我们一年才能见一次,你还好吗?孩子们还好吗?

师:没有你还想说吗?

生:你们在那边过的还好么?我在那边王母娘娘没有欺负我。

生:牛郎啊,那王母娘娘可真是太狠心了,我那婆婆真是的,怎么能,怎么这样子呢?她难道不能重视着,尊重我们的爱情吗?

师:我们的外婆,听听织女的话,这正如牛郎织女,念念天仙配里的一段歌词唱的。纵然把我化成泥,惜于人间不分离;纵然把我化成灰,牛郎啊,织女仍是你的妻。哎,再听听牛郎对织女怎么说的。

生:牛郎可能说:织女啊,你在那边是不是很苦呢?哎呀,我们一年才见一次,我真是太想太想你了。我们这边孩子们也都想着你,天天晚上都喊着妈妈妈妈呀!

师:听完这些,一个人间的人怎么能够上天?可是牛郎那是拼了命的,把生死置之度外,哪怕在天河一边等上一百年,哪怕一千年,他也要在那里等。作为一个凡人,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个壮举呀!谢谢你们,我亲爱的同学们,那么现在回过头来我们来看,牛郎和织女的决心成就他们的究竟是一颗什么样的心?

生:我觉得成就他们的是那头衰老的老牛。

师:是什么样的心让他们彼此连在一起?

生:是不变的心。

师:是什么样的心?

生:我觉得是,我觉得是互相鼓励,互相,互相安慰的一颗心。

师:还有吗?

生:我觉得是一颗坚定的心。

师:好,坚贞。

生:我觉得是一颗彼此真诚相待的心。

师:是啊,那是对爱情不灰心,对爱情不变的心,那是对爱情有着刚才你们说的那样坚贞的心。所以,他们才在那从相识到相守以至到今天仍然在天上彼此相望。

师:我亲爱的同学们,但是我很想再问问你们,我们和爸爸妈妈每天生活在一起,那种想守的感觉,那又是怎样的幸福,但他们两个毕竟一年才见上一面,你觉得这样的爱情美满吗?听听不同的声音。

生:我想我觉得他们,如果我是牛郎的话,那我觉得是非常美满的,能让彼此得到安慰,能让孩子见一面的话,那是非常好的,总不至于几千年,见不到织女一面,那肯定是牛郎,肯定是受不了,那孩子也已经思母成病了。

师:思母成疾。

生:我觉得美满不一定天天在一起,我认为,彼此都保存着对对方真挚的爱的话,这也算很美满的。所以不管天河有多长,天河有多宽,天河有多么的汹涌,我都感觉牛郎和织女他们都能苦难见真情,他们都能够相依厮守,我憧憬这样的爱情。

师:有没有不同的声音。

生:我同意他们的观点,但是,如果我是牛郎的话,如果天天能和织女在一起,那是一种奢侈的愿望,所以一年能见上一面,已经不错了。

师:有没有不同的声音,都同意了。我理解,我们被这深深地爱情打动。不过,我们庄子也说相濡以沫,不若相望与江湖,我们都会说相濡以沫,表示两个人在最为难,在最困难的时候,就像那两条鱼一样,被海水冲到岸头,于是它们为了保对方的命,就用它们的唾液来滋润对方,让对方顽强的活下去,但庄子说,与其这样,不如赶快各自游回去,彼此相望,反而减少对方的痛苦,那才是对对方真正的好,我尊重同学们的意见,我也知道,今天的同学们,我们会用我们自己这份坚定的信念而认定这样的执着,我是多么的被你们所感动,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竟然和我们古人的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有一曲同工之妙,所说的话,无外乎不就是这样表达的美满吗。纤云开始:

生: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河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师: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织女和牛郎,他们仅一年相遇一次,却胜却人间无数,好啊,我被你们感动,我们发现,回过头来,通过怎么写的这一个环节的讨论与畅聊,让我们再来说一说你们的收获,我们突然发现从故事本身的特点上,写了

生:人物

师:写了

生:悬念

师:写了

生:情节

师:写了

生:线索

师:等等等等,但,从感情上讲,写了他们追求

生:美满地

师:爱情的,这么一个故事,尽管我们六年级同学不愿意鼓掌,不愿意每位同学为自己鼓一次掌,本来应该告诉你,休息一会,今天时间很紧张,我们继续聊下去,好吗?

生:好!
32#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3:50:49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一、为什么写?

师:来呀,我们继续聊,读:

生:聊故事背后的故事。

师:聊了牛郎织女,我们现在透过故事的背后,再来聊呀。请看,我们先聊故事背后这个

生:为什么写

师:为什么要写呢,那也就是说,叶老也好,别人也巴,也就是说,都要改编这个牛郎织女的故事呢?现在,我们就来聊,先从故事的来龙去脉聊聊,没事,咱们一起再聊,在古代,人间的事,谁管,

生:天神

师:人间的事谁管

生:黄帝

师:黄帝认为自己呀,管理人间,所以看电视电影呀,那黄帝,都不敢抬头看,但奇怪黄帝他也有苦恼的时候,他发现那个天哪,该下雨下雨,该刮风刮风,而且呀,他想让自己长生不老,于是呀,他也好,人间的百姓也好,都想像成天上一定还有

生:神仙

师:于是他们也把天上也想像成,一定天上也有规则,也有一个最高的领导,那个领导叫

生:玉帝

师:叫玉皇大帝,跟王母娘娘什么关系呀?

生:夫妻关系

师:王母娘娘是他老婆,于是天上就有这么一个故事,好,人们那真会想像,就想像解决不了的事,天上一定有人能解决,自己活的不长寿,一定天上也能有长生不老,总是把一切都寄托到

生:天上

师:天上,哎,亲爱的同学们,你想想,若真是那样,在古代这个故事已经两千多年了,那个时候又没有电视,更没有电话,那也没有电脑,对吧,你想QQ聊天也不成哪,醉人的那就,在农耕之后,躺在家里的庭院里,哪怕透过窗户久望天上的星星,望呀望呀,于是就有了,这样,仰望天上的星斗所感受的,大家看,这是什么星?大声说出来:

生:牛郎星

师:对了,与它对岸的,有两个小星星,代表它的子女,这边哪,大家看,是谁?

生:织女星

师:织女星,人们望望这天河的星哪,人们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天阶夜色凉如水,

生:坐看牵牛织女星。

师:所以呀,这一卧一看,天上的星星就把它取了个名字,叫牵牛星,织女星,于是就这么想,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呀,最早,这个牛郎星,大家看,和这个织女星,人们在想像的时候,并没有把它们想像成爱情的故事,我们不妨可以浏览一下,其实,课下同学们搞研究性的去阅读,你就完全可以去读,像这首诗它所要表现地,就是想骂当时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说这个牵牛星呀织女星呀,两人什么活也不干,光知道吃呀,在那个天上呆着,哎,好玩,但是呢,你们看呢,随着时间的流走和流逝,逐渐地呀人们对它就有一种感情,尤其是对织女星,把它想像成一位美丽的女子,我们来读读最后一句,盈盈开始

生: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师:是脉脉,一起再读读:

生: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师:描绘的是一个多么温柔,可人的美丽的女子,将来呀,真的你要喜欢上她,那个心仪地美丽的爱情来到你身边的那位少女,你不防也用上,盈盈一水间,脉脉都别语,好诗意呀,嗨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到真正的南北朝时候,那了南北朝才真正的演变成了,爱情故事,但是这个爱情故事呀,这个爱情故事呀就是刚才有位同学说的,这个牛郎星也是天上的,和人间的故事呀还没发生关系。 是这么一个内容,等下,我们可以浏览看一下,那么一直到,和地上的牛郎发生关系了,现在有资料已经考证出来,那就明确交待了,这个故事发生在现在的河南省南阳的城西牛家庄,牛郎就生活在那,那么终于天上的神仙来到了人间,到此,才真正地,人间和天上发生了爱情的故事,有机会的话,同学们可以到哪,现在还有织女庙。好啊,我亲爱的同学们讨论到这,我发现大家感觉到非常有意思,就这样,人们把真正地天上的星星变成了人,来到了人间,和人间发生这样一个故事,但我还有一个问题,你们也可以提问题,你说为什么不把牛郎星、织女星比作成父子俩呀,兄弟俩也成,干嘛非要把它比作成一男一女的爱情呢。

生:我想是古代是由于都是由黄帝执政,那时候得不到自由爱情,所以他们就把自己的想法寄托在天上,把他们想像成一对被拆散的恩爱夫妻。

师:说得多好,他们的感情太压抑了,不能追求自由的爱情,还有你想说吗?

生:我觉得,如果是牛郎织女星,可能是古代的时候人们对天空的一种向往,或者是一种想像,想像成这样子,一个是织女星,一个是牵牛星,说得也凑巧,中间正好有两个小星星,和一条那个天河隔着,所以想像成了织女和牛郎。

师:的……

生:爱情故事。

师:说的好,我亲爱的同学们,男女之间这两位纯洁的爱情,是上苍赋于我们最美的礼物,那里夹带着无以伦比的美妙,和一种美好的感受,这里就如刚才同学们所说,就连牛郎星旁边的那两颗小星星,它也孕育生命的繁衍与感情的源远流长。真的,有了爱情才有了人间和天上在一起的故事。如果没有的话,那将是多么的可惜哪。感谢你们呢,那么到此我要问问,亲爱的同学们,你说刚才咱们聊聊,聊了这么长时间,你们说说,到底是天上好呢,还是人间好,你说说看:

生:如果按现在来说,肯定是人间好,因为天上第一它是不存在的,如果天上是存在的,那么人间也没有天上那种惩罚的法律,只有做错事才需要惩罚,而不是说男和女结婚也要受到惩罚,这样子的话,人间就应该比天上好,人间那些生活是有滋有味,丰富多彩的,而不像天上,虽然有荣华富贵就像一只困在笼子里的老虎,笼子里的鸟,见得世面是多么的凄惨。

师:说的好,还有同学要说,其实我相信和他说的感觉一样,什么天哪,什么人间哪,其实我们人生不如一场把戏,困难与困惑常伴我们的一生,因为有缺撼所以我们就把它想像成这样的天,我们才因为我们的缺撼把我们的人间渴望的那种美好,都这么牵托,而如你所说,人间也有人间的好,只要我们去感受去发现,我相信不管如何,在天上也好,想像的人间也好,无外乎都是想要表达,人与世间万物那种和谐美好的那种想往,谢谢你们,其实聊到现在,我们兜了一个大圈子,落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上,到底天上有神仙吗?

生: 没有。

师:根本就没有,对!放开声音读一遍,开始:

生:银河并不是一条河,银河里并没有一滴水,也没有桥, 它是很多恒星和星云的集合,每年七夕牛郎织女星并不难看出它们向对方移动,……一个在河之东,一个在河之西,彼此都在望河惜叹!

师:谢谢你们提供的资料,我们还提供了这样一份资料,我们再读一面,来,开始:

生:织女比牛郎大,比牛郎亮,也比牛郎瘦,算起来还是牛郎的大姐姐,牛郎织女两星的距离是14.6 光年,要是牛郎打无线电话给织女,也等到32年后,才有收到回电的可能。

师:哈哈,终于打破了这样一个神话,天上的的确确没有神仙,然而,为什么人间的我们,却非要编这样的人间故事呢?

生:因为古代的那些人,为了寄托他们的感情,为了表示忠贞不屈的爱情,所以编出了这么一个故事。

生:因为当时有很多的自然现象,是无法用当时人的科学技术所设,所以他们就用这种假象来

师:这种想像,那你的意思,今天都明白了,咱们就不编想像了白,是吗?

生:是的。

师:我所知道,咱们大胆的想像,丰富的想像,现在你们都痴迷,像哈里波特,那里面也有好多想像的东西, 当然有这原因,也有很重要的,来听听:

生:想像就是,包括四大民间故事,它都突出了主题,这个故事出处的主题是美满,也体现了人间,比作人间的话,也体现了这样的故事,所以它突出了牛郎和织女,他们勤劳美满生活的一种,相亲相爱的那种氛围。





二、四大民间故事读书汇报

师:一句话,只要有向往,只要有渴望,我们就要我们的笔,妙笔生花,所以,有人说,民间故事那是文学的母亲,让我们尽情的去想,听你的,刚才你谈到了四大民间故事,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讨论,既然这样要表达自己的情感,那就打开刚才你们所读到的那四大民间爱情故事。同学们都读了吧,为了加强这种反馈,我们制作了一份读书报告单,关于刚才同学们这四大名著读完所体会的这样的故事里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来汇报一下,我们的读书报告单,好不好?现在老师把它打出来,好,这样吧,时间关系,重要的是我们对这些内容的把握。现在我们提起一个点,来相互的聊聊,先来汇报汇报相关的人物,谁来说说《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这样你来:

生:我知道《白蛇传》的相关人物是有白素贞、小青、许仙,还有法海。《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有梁山伯、祝英台、马文才等。《孟姜女》的相关人物有,孟姜女、范杞良、秦始皇和玉姑。

师:谢谢你们,来,咱们跟着他,咱们看这,同学们啊,我们一起来看,这些人物的素描。唉,发现没,纵向看这个故事无外乎,有心眼好的牛郎,有勤劳的织女,还有与这相反的人物,王母娘娘,还有帮助他们的老牛,你看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这些,让我们一起看,和它一起相并列的人物,和织女相并列的内容,当然有了这样主角的人物,也有和牛郎织女反对者的人物,刚才同学们谈到,还有帮助他们的人物。好玩,谢谢你,我们通过这样的一个比较,大家发现没有,人物啊,这里面会有一种说不出的东西,假如我们来给对号,换一换,比如说许仙换成牛郎,白素贞换成织女,法海换成王母娘娘,小青换成老牛,你发现他们的人物性格,竟然

生:相差无几

师:竟然大同小异,这真是故事描绘人物特点的最好的一个规律,感谢你们的发现,谢谢你,好,我们现在进入下一环节,我们再来聊聊故事,我觉得咱们班同学,真的了不起,刚才我们看了一下,每个同学都完成了读书报告单。谁愿意把你的读书报告单拿到前面来,我们一起来分享,来,谁愿意,你来吧,来你也来吧,快来吧,抓紧时间。到前面来,请同学们来一起看,好,你想讲哪一部分?

生:我想讲《孟姜女》这个故事

师:听好了,拿好你们的报告单,每个人都拿出来,然后我们听听他来聊。

生:《孟姜女》的故事是这样写的,范杞良被兵追赶跑到孟家,与孟姜女结为夫妻,却被官兵抓去接长城,孟姜女千里迢迢来到长城,发现夫君已死,悲痛欲绝,她的真情感动天地,长城倒了,她也投江自尽了。

师:他写的怎么样?概括地如何,一起说:

生:好

师:给他掌声,我发现呀,他对本故事的描述,这种悲壮的结局让我们为孟姜女的痴情而这震撼,这本身也是民间故事带给我们的力量,感谢你,再汇报哪个?

生:还想汇报《白蛇传》吧,白娘子与许仙偶遇,并结为夫妻,开的药店生意红火,这惹怒了法海,他把许仙关了起来,又把前来相救的白娘子压在了雷锋塔下,后两人被小青救出,永不分离。

师:也感谢他,语言简练,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前后都概括出来,那么剩下的最后一个故事,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好,感谢同学们的学习啊,刚才我们在聊的时候,我们感觉到,许仙的真心让人感动,好人有好报,坏人有坏报。民间故事更多的反应就是这个因果报应,还有刚才你们所汇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的结果又是人们的一种寄托,赋予了那么美丽的想像,这也是民间故事寄托美好的最富有想像力的表达。好,让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汇报汇报主题,有没有发现,这四大民间故事,他们的主题有哪些不同,好请你来,把你的给我们说一说,看一下。

生:《牛郎织女》是美满的,他们表达了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两个人之间美满的爱情故事。《白蛇传》主题也是美满的,它表达了一个蛇精和凡人之间美满的爱情。我觉得《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孟姜女》两个,我感觉他们的感情是真挚,他们的结局是悲惨的。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没有。

师:她讲的结局悲惨,对于表达的主题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觉得情节也跟《牛郎织女》一样,是一个一波三折的,先是祝英台女扮男装,与梁山伯认识之后,后面梁山伯才因为马文才而病死,这才与祝英台化为蝴蝶,一开始,他们两人还是美满的,后面的结局比较悲惨的。

师:那好,亲爱的同学们,这就涉及到刚才读书报告单上那个问题,其实在这个故事当中已经聊出来了,那些相同的特点,还有没有不同,故事的结局不同、人物不同,但是如刚才我们所讨论的,相同的是他们:

生:我觉得他们的相同点是,这四个都是民间故事,都表达了夫妻之间真挚的爱情,感人的事迹,都遭到过他人的阻挠。

师:说的好,给他掌声,他从相同中也发现不同,同时,他又在不同中找到相同,那就是,无论是悲无论是喜,哪怕生死离别,哪怕化蝶,哪怕压在雷锋塔下,哪怕投河自尽。但是所要表达的共同的主题就是,他们对,一起说:

生:美满的、爱情的追求。

师:其实牛郎织女的决心不也正是,许仙与白素贞、孟姜女与范杞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决心嘛!哎,有一种感觉,假如我们也要创编民间故事的话,我们就真的还成,如你刚才说的,人物性格都这样,有正面人物就出现一个反面人物,不管怎么样,中心主题的确表达着问题。那么好,让我们进入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刚才同学们所谈到的那些感人的情景,它之所以有力量,那我们一起带着这份感动,走进这四大民间故事。谁愿意来,读哪段都成,谁想读,你想读哪就读哪。

生:七月七那天晚上,满天喜鹊向着天河扑去,互相咬着尾巴,搭成一座鹊桥。牛郎一手拉着金哥,另一手拉着玉妹上了桥,织女也从桥那边过来了,走到鹊桥中间一家人相会了。

师:一家人走到鹊桥中间相会了,让我们再来听听,梁山伯与祝英台。

生:祝英台下轿祭拜山伯,一时之间风雨大作、阴风惨惨,梁山伯的坟墓竟然裂开,祝英台见状,奋不顾身地跳进去,坟墓马上又合起来,不久,便从坟墓里飞出一对形影相随的蝴蝶……。

师:不久,便从坟墓里飞出一对形影相随的蝴蝶……。《孟姜女》读:

生:孟姜女的真情感动了天地,一时间电闪雷鸣,长城不断倒塌,她在倒塌的城墙里,找到了范杞良的尸骨和葫芦坠。招魂台上,秦始皇下跪叩首,孟姜女在祭奠亡夫之后,一跃跳入东海,随着她的爱人,去了。

师:哪怕粉身碎骨,我也要追寻我的爱人,和他一起远去。我亲爱的同学们,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在来聊一聊,我们刚才所要感受的这个问题,那就是问什么要写这一个个这样的民间故事?

生:我觉得是古代的劳动人民,为了表达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的追随,所以他们才编了这样的爱情故事。

师:还有要说的吗?

生:他们是为了体现出爱人的那种,相守在一起,永不分离的那种爱情的一种传说,所以四大民间故事没有一个是离开夫妻,离开了他们下的决心,也没有离开他们夫妻之间真挚的感情。

师:谢谢你们,我亲爱的同学们,用情也好,宗教也巴,也许都比不上,这最深、最浓的爱情这样动人。同学们,没有令人震撼的爱情故事,咱们人类好平庸哪,当两个人决心不分离,哪怕千辛万苦,哪怕去死,这样的爱情,才能走进我们的心灵深处。在我们的心里,溢出来、流出来,流向人间,开出那最美的花朵的,不正是播种在我们心里的最高尚、最纯真的爱情的种子吗!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个时候,爱情已经不仅仅属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与织女、孟姜女与范杞良、许仙与白素贞,而且这样的爱情,是属于,说出来:

生:自己的。





三、什么情况下写的?

师:我们,甚至可以说,是属于我们整个人类。谢谢你们,让我们记住尾声,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我们聊啊,读:

生:什么情况下写的?

师:让我们昂首挺胸,轻松愉快地来聊聊,我们的叶老在哪些情况下去写的。哎,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现在我们来看牛郎织女呀,它在世界的地位,是可以和希腊的奥德赛、还有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还有世界民间神话故事的地位相提并论的,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我们发现不是因为我们的进步,我们就忽略了它们,我们就不再想像这些民间故事,而恰恰因为今天那丰富的想像,和人生的酸甜苦辣的滋味,我们才更加的记录、回味感受故事当中。而且,可以成为我们继续创编的材料,因此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你们知道吗,同学们,人们还在编着牛郎织女的故事,现在你要上网点击搜狐,牛郎织女这四个字,你就会收到四万多条这方面的信息,而且围绕牛郎织女的故事,就有五百多首诗词,刚才我们读到的那才是沧海一粒。而且牛郎织女还编辑了电影、歌剧、话剧等等……。正是这样也出现了不同版本的牛郎织女,我已经发给同学们手里了。你们知道光谋取这个版本哪,不下十多种,我们只是筛选了几种。叶老先生他在改编这个之前,也是根据别人、前人的故事改编的,那好咱们现在呀,就重点的看看,关于对人物的性格的塑造上,和人物的描写上,我们的叶老又在什么情况下,他来塑造刚才我们读到的,那个牛郎织女的形象的呢?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抬头看看这图画面,我不说,同学们会有一种这种想像,关于这个内容的描写,同学们可以看看这一段话。这是一个版本对牛郎的描写。

生:牛郎躲在树林里等着,一会儿,七个仙女来了,她们一个个脱了衣裳,扑通扑通跳到了水里,牛郎瞅准了那身红衣裳,窜过去抓起来就跑……

师:哎,叶老给我创造的牛郎心眼好,憨厚,这个牛郎给你什么印象,这是什么样的牛郎?

生:我觉得他呢,是一个挺会动脑子的牛郎,他为了让织女留下来,而抱走了她的衣裳,我也觉得这样的牛郎,放在这个民间故事里面好像有点太不好了。

师:怎么不好?

生:觉得他有点莽撞,发

师:发什么,你刚才说了一个字,他俩悄悄地说发色,不好意思说出来。抢你衣服你愿意吗?尽管里面藏着当时有一段中华民族的文化,但是,其实民间故事也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确这样的牛郎在你们心里有一种别样的滋味,还有呢,大家看,这是叶老,我们的文章改编的,读一起:

生:他们两个在树林里相识了。

师:你有什么感受吗?

生:我认为说,他们两个在树林里面相认了,就是说,织女是心甘情愿嫁给牛郎的,而不是被牛郎强迫,让我们有那么大的想像空间。

师:你说的多好,他们两个在树林里相识了,根据我们每个同学们的感情,和生活的感受,展天想像的翅膀,他们两个想怎么相识就

生:怎么相识。

师:所以你可以任意的去想,多么含蓄为美的表达呀,亲爱的同学们,你说在民间故事里,你要真的写出来,怎么的,多少庸俗啊,读读叶老的这句话,好好读,开始:

生:他们两个在树林里相识了。

师:再看看对织女的描写,这是一段,又是一个版本对织女的描写,你大声的读给我们听:

生:织女偷看了他一眼,第二天夜里,独自来到玉池边,大着胆子看牛郎,第三天夜里,望着牛郎微笑,第四天夜里,便向牛郎点点头,第五天夜里,端出一篮蚕,第六天夜里,偷出一架织布机,第七天夜里拿着织布梭奔向牛郎。

师:这又是一位怎样的织女呢,

生:我觉得她心里面非常爱牛郎,又有一点腼腆,还会偷偷的看,过一段时间,她就开始向牛郎大胆的表白。

师:这织女我看挺有现代感的。就这样的织女你喜欢吗?他藏在心里,反正瞧瞧这织女,第一天偷看,第二天大着胆子看,第三天微笑,第四天就向他点头,第五天端自己家的东西就跑,第六天还把自己家的东西偷出来,第七天跟着牛郎就走了,私奔而走。我说,刚才你说,开始有一点,腼腆大胆,假如说这样开放,大胆的织女,突然走到牛郎面前,第八天、第九天牛郎我爱你。牛郎在当时一听完了,憨厚的,叶圣陶塑造的那个牛郎,晕了,怎么是这样的一位织女呀。然而,让我们看看,叶老笔下的织女,她对织女怎么漂亮,织女怎么说话,漂亮没写,就写一句话,从头到尾你们发现没有,织女就讲了一句话,放天声音读:

生:快去找爸爸!

师:唉,你怎么感受的织女体会。

生:我认为织女对牛郎是十分信赖的,否则就不会找爸爸了,她就会说什么,你们干嘛干嘛。

师:这以后啊,她对牛郎的忠贞,遇到困难,心里想的就是自己的

生:丈夫。

师:孩子,快去找爸爸,还有补充的嘛,还有谁想说?

生:她一是为了孩子着想,让他爸爸保护他,第二,是像刚才那位女生讲的,也是对牛郎的一种信任,认为他能保护好孩子,他能救出自己。

师:这里啊,多么符合咱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那里面的一种韵味,真的,丈夫是家里的天,就像爸爸是孩子的太阳一样。所以当最危难的时候,大家看,文章一段怎么样的描述都没有,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再读:

生:快去找爸爸!

师:大家看哪,这牛郎可是家里的顶梁柱啊,这样的话没有过多的描绘,多么本色的语言,也正符合说话、叙述的本身,真应了古人那句话,我记得这句话形容的是,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言语便归奇今天我们在体会织女这句话里头,我们会深深地韵含着那里面,那含蓄,但又饱满而真挚的感情所感动,再读这句话,读:

生:快去找爸爸!

师:感谢叶老啊,还有对王母娘娘的描写,正是一些版本对王母娘娘的描写,请同学们自己默默读这段,然后看看,现在,我说错了,这段是叶老,叶老对王母娘娘的又一段描写,很遗憾,教材把它剪切掉了,我把它拿了上来,同学们再来看看,现在你又对着王母娘娘怎么看?

生:里面的王母娘娘非常的善良,因为她觉得织女如果见不到牛郎以后会非常的伤心,所以她就破例的准许织女和牛郎每年见面一次,所以我觉得王母娘娘还是比较善良的。

师:是呀,多有人性的王母娘娘呀,我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看哪,你们现在也能理解了王母娘娘为什么要这么做的原因,在规则和自由之间,往往我们不能两项都选择,但毕竟王母娘娘还让他们每年见上一次,这也是真实的人性里,最美的儒雅的善良,给王母娘娘鼓鼓掌吧。好啊,亲爱的同学们,谢谢你们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我们心中、眼中这些感觉,你们知道吗,再看这些版本内容。其实有些版本里面还讲到,哥嫂给牛郎下毒,叶老看到这些内容以后,他可没写,他没有写哥嫂是下毒的,只是写了对他不好。所以俗话说,文人如且叶老没有写毒,本身叶老有那颗善良的心哪,我想说的是,同学们究竟在怎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叶老去选择这样的人物形象去描写呢。窦老师还专门采访了还专门在我们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做院长的,也是你们江苏的老乡,也是当代著名的作家,他叫格非,格非先生专门给叶老的儿子,叶之善打了个电话,聊过这个问题。那么他们在交流当中,格非先生告诉我这样的一段话,我们大点声把它读出来,开始:

生:《牛郎织女》渗透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反映了儒家道德伦理,如哥嫂对牛郎的态度,体现了道家对神的敬重与向往,以及佛教追求人与动物,与神仙众生平等的思想。

师:原来看似这么简单的小故事里,里面却透着这么大的这么大的大的背景。我们还真的要小心的轻放它。当然,叶老究竟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呢?我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生前,叶老很爱花,好像我们在一年级时候,以前会读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叶老家住在四合院,爱花、爱草的他,就在他种植的周围,他的好朋友,也是我们清华大学的,已经去世了的郁平博,当牵牛花的种子都开过之后,叶老就把这种子小心翼翼的包起来,打算邮寄给郁平博先生,让他也来种上,没想到,家里的阿姨不小心就把这花种啊撒了一地,叶老呀,就蹲下来,一颗一颗的找啊,一颗一颗的找,找啊,终于都找到了,把他高兴得不得了,于是他就把它包起来,终于把它邮寄给了郁平博,他在信里写到,当牵牛花开的时候,当我们家的葡萄架下已经结满了葡萄的时候,当你在七夕那七月七日,鹊桥相会的时候,邀请郁平博到他那里聊一聊,说说话,也许牛郎织女的故事,说不上就在那样的情景下,产生了一份特别的灵感呢!我亲爱的同学们,课下我们就可以充分的时间,去追随着叶老,也可以打开更广阔的空间,去探究、去学习、去找到更多的素材、去创编你心中的牛郎,你心中的织女,你心中的王母娘娘形象,结合今天的时代,对人生的这个理解,最后创编属于你自己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请看,这就是我们同学,他们就是这样,在这样的不断的学习当中,我们班同学创造了《牛郎织女》的故事新编文集。我希望今天咱们班同学,也能这样去创造,你们可曾想啊。我亲爱的同学们,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一百年以后。当人们在想念《牛郎织女》的故事的时候,当人们也在葡萄架下仰望天空,在倾听鹊桥相会的时候,他们在聊牛郎织女的故事,聊的也许不是叶老的,而是你们自己创编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下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各位老师再见!












朝向“伟大的事物”出发——“主题教学”的新思考

窦桂梅

10多年前,针对当时教材、课堂、教师“三中心”的藩篱,我提出“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即“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详见2002年第1期《人民教育》)

超越的目的,并不是弃语文学科的传统与经验如敝履,另辟蹊径搞形式上的创新,而是要在尊重语文学科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教学研究的拓展与延伸,摆脱陈旧观念和落后方法的束缚,超越因循、超越固陋、超越自我,最终实现向儿童生命、母语学习本质、教师专业发展的回归。
当然,超越没有止境。多年以后,回想自己曾经的教育理想,越加能清醒地看出其中的发展空间。比如,对教师而言,实现三个超越之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要用怎样的动力提供保证?对学生而言,在超越中积累的知识,如何才能与生活经验链接,活化、内化为儿童的精神血脉?
“超越之后怎么办”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母语、儿童、教师应该成为语文教育的核心元素,在继承以上“三个超越”的基础上,再回到课堂,用实践与研究去拨开迷雾——“主题教学”让我重新看到了方向。
研究课程理论后,借鉴文学母题研究的方法,我在实践中开始努力构建“主题教学”的语文课程体系。《主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详见2004年第12期《人民教育》,以下简称《课堂》)一文的发表,标志着“主题教学”思想的成型。有关“主题教学”的边界、内涵、层次与基本操作模式等基本问题在该文里都有所论述。
但主题教学草创之时,对于这一主张的理论依据、主题选取与界定方法等,虽经不断探索,但仍缺少系统论证。如今,随着实践的深入,我对这些问题又有了新的思考。

教学主张:回到母语

⒈主题的出发点。
“心生而言立、立言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刘勰《文心雕龙》)人是万物之灵,有了人,才有了语言和文章,这是自然之道。因此,语文的教与学,首先应基于对生命的观照和对心灵吁求的唤醒。

人,不同于其他生物之处,还在于其生命的存在和延续,必须要有意义的支撑与价值的衡量。正是源于生命与生活,又灌注于生命与生活之中的核心价值观,把“碎片化生活”凝聚成价值主题,仿若灵魂,由此生命才有了色彩。于是,生命在价值主题的延展中,才获得了超越人类自然属性的“高贵”;人类在对生命价值的淬炼中,才有了根的支撑,有了叶与花的蓬勃葱茏。

回顾人类文明史,价值主题给予一代又一代人精神的滋养。它们如果能在儿童生命中生根、生长、润泽、发酵,他们的生命便会具备基本的格调与品质。所以,“主题教学”必须建立在这些支撑和拓展儿童生命成长的价值主题之上,并最终以母语的名义成为儿童生命的组成部分。
同时,语言是生命和生活的符号化表达。对个体而言,语言犹如生命流动的血液,浓缩和记载着个体生命的每一道“痕迹”。对群体而言,语言又与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同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是个体与民族生命“主题”的“忠实记录者”。那些迷人的童话、有趣的儿歌、令人敬畏的神话、充满哲思的寓言,那些劳动号子、幽怨恋歌以及战争的硝烟、历史的启迪……既是对人类生命、生活的文字记载,同时也构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
基于这样的认识,语文教学,在承载起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应当努力从每一堂课、每一个文本中读出与人类共通的生命主题。那些散落在文本中的价值主题(高贵、尊严、幸福、谦卑……)富有生命活力和精神内涵,它们既是语言本身,又具有哲学、美学与文化意味;既是交流工具,又是“立人”的载体,是体现、回归人性的“符号”。它们好比一粒粒饱满的种子,通过师生有效的、润物无声地言语涵咏,通过一课一品、一课多悟,播撒在学生的心田,编织成一张张“夏洛的网”。终有一天,这些种子会内化为学生生命的价值取向,长成最为壮丽的生命图景。
由此看来,语文教育兼有多种功能,但最终目的在于培养人的情操、涵养人的品格。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与儿童生命价值的主题相遇、契合、生长——这构成了“主题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也就是说,主题教学是立足于语文学科内容与儿童生命中价值主题的相融合。主题教学,既是生命主题和意义浮现的地方,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寻的境界。
何谓主题教学。
在我看来,立足于语文教材,并从文本的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中,获取具有促进儿童生命成长价值的核心“语词”即“主题”。其体验、发现的过程称之为“主题教学”。这里的“主题”不同于教材编辑中以“主题单元”形式出现的话题——它们仅从内容上加以归类,而忽视了对文本内核的把握和精神生命的关注;当然它也不完全等同于以往所说的思想教育主题、知识主题、写作主题等。“主题教学”以“立人”为核心,由主题“牵一发”,“动”教材知识与能力体系的“全身”——用“主题”串联起那些散乱的“珍珠”,将“听、说、读、写”训练与人文性知识统整起来,构成“集成块”。由个及类,由类及理,个性与共性相融,从而形成教学的立体效果。一句话,主题教学,坚持以儿童生命价值为取向,指向人内在的言语与精神生命成长。
3.主题的界定。
呈现方式上,“主题”表现为富有生命意义的词语。
主题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儿童从具体的文本学习中获取的核心词语,既是文本核心,又体现精神生命内涵。
以阅读教学为例,充当主题的词语本身,应当是从课文当中提炼出来,能够代表文本核心价值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词语应当具有丰富的延展性和强大的概括力。具体来讲,主题或是外显的,即文本给出的;或是隐含的,要求读者悟得的。那些与情感、态度相关的文本内容及言语形式的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总领句、总结句,尤其是反复出现的高频率词句,常常是获取主题的重要来源。
我们遇到一篇课文时,不可能从头至尾,读到一个词就学习一个词,读到一句话就学一句话,进行“平推式”的学习。这样,儿童看似学了一堆词语,但没有沉淀,没有生长,没有穿透力,仿佛手握一把散乱的沙子,塑不成有生命的形象。语言是寄托意义的符号,而主题借助语义场的支撑,能将这些符号“挈领而顿,万毛皆顺”。所以说,语文教学有必要在整体基础上,略过一些语句,再回到整体,从而一步步发现并体悟“以一贯之”的主题。比如读到“田园”,不能简单解作“菜地”,更应理解为生命之所和精神家园;“春雨”,不仅仅是春天的雨,而是自然的造化之功,精神的勃发向上。这样,“春雨、田园”被赋予了生命味道,带给人们更为澄明的人生启迪。
充当主题的词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蕴,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些主题会把他们的生命逐渐引向高处。某一文本,我们也许只抓其中某一个主题,但借助这个符号,便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感——那种与生命衔接在一起的能力。主题教学,正是希望让儿童在母语学习中能够潜移默化地生成这种敏感力。
文本内容上,“主题”不完全等同于“文眼”。
中国自古讲究“纲举目张”,写文章要设计“文眼”。文眼最能涵盖内容、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所以“主题”常常和“文眼”相关。例如,教学《秋天的怀念》,我引领学生感受“母亲的‘好好儿活’”,“作者的‘好好儿活’”,整堂课都聚焦在这个词语上。学生发现,“好好儿活”既是母亲最大的生命期盼,也是子女收获的最宝贵的人生礼物——简单的几个字,却是全文的核心意象,它是文章的“文眼”,自然也是教学的“主题”。
但是,“主题”也不完全等同于“文眼”。“文眼”是从文章创作的角度提出的,主题教学中的“主题”,则不仅仅是文章创作的角度,还应有一个儿童生命发展的维度。如李白《金陵酒肆留别》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的“香”是全诗的文眼,在诗中有“花的香味、酒的香味,友情的醇厚”,虽蕴藉深厚,但却不宜作为主题。只有能够促进儿童言语和精神生命成长的“词语”,才是能够担当起教学“主题”的使命。
教学立意上,着眼于儿童生命价值取向。
从言语内容上,教学《村居》中生存的“居危思安”,《晏子使楚》中对国家的“尊重”,《三打白骨精》中人性的“向善”,《丑小鸭》中成长的“高贵”,《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幸福”;从言语形式上《我的爸爸叫焦尼》的“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等主题,都是在对文本语言的揣摩中,深入并深刻理解其内涵与分量,情感和取向之后,方才植入内心的。一旦这些词语在儿童心中留住,其背后的典故、故事、情感、哲思也一并收入囊中。也就是说,每个“主题”背后,由文本语言串联着动人的故事、难忘的历史、厚重的思想。
为了实现儿童的生命价值取向,主题教学依然延续《课堂》一文中提出的三个路径——“整合:人和自然、社会;积累:人和母语文化;自省:自我的确立”,让儿童在“主题”学习中实现文与人、语言与精神的同构与统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弘扬母语文化,在实践中努力找到适合儿童的语文学习与教育方式,探索民族化与现代化的语文教学之路,同时促进教师获得更好的专业发展。
⒊相关要素再阐释。
为了使主题教学的内涵更加清晰,我们需要厘清主题教学中的相关要素。
1主题有多“深”?
语文学习很多不是“懂不懂”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美不美”、“深不深”的问题。我曾提出教学中的三个维度:“温度、广度与深度”,提倡教学要基于年段、体裁、课时特点进行适度把握。主题教学的深度意味着揭示出文本的内在逻辑。教师用主题的方式精简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但同时要搭建适当的教学结构,合理配置教学难度,形成教学梯度,达成一定高度。
比如《朋友》的教学,以《皮斯阿斯和达蒙》为主讲课文,再扩展四篇角度不同的文章,辩证理解“朋友”。于是,主题“朋友”就像钻石一样,有了多维的切面。朋友可以是经历生死考验的患难与共,可以是平淡中的君子之交,也可以是洗去怨恨后的相逢一笑;当然,朋友不能离开正向的引导——简单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非不分的两肋插刀,并非友谊的真谛。又如《珍珠鸟》经由解读小鸟眼中的信赖、解析大鸟眼中的信赖、解析人与鸟的信赖,很好地区别了信赖与信任、依赖的不同,当学生从心灵深处发出呼唤——用“信赖”创造美好的境界,这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始终要陪伴他们一生的宝贵精神财富就常驻心间了。这一切领悟看似深沉厚重,却都是儿童通过阅读亲身获得的感悟与体验。另外,曾引起激烈讨论的《圆明园的毁灭》等课,它们追求的深度,也不是强行让学生直面惨淡的人生,而是努力通过有节制的释放,循序渐进地达到。即便这样,对于那些值得思考、会存在疑义或争议的问题,还是要把选择权交给儿童。
所以,主题教学中所倡导的深度,不是单纯增加知识数量与难度的故作高深,更不是脱离文本的任意拓展和拔高——而是力图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着力,寻找最佳的“度”,从而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我认为,所谓“最近发展区”,应当是学生的自学水平与老师、同伴帮助下能够达成的学习水平之间的落差。主题教学的深度,就要为学生提供带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潜能。轻松不等于肤浅,简单不排斥深刻,这也正是主题教学的一贯追求。
2)主题有多丰富?
由于主题教学要义在于开发文本的精神内涵,因此文本解读的水平直接影响到主题教学的实施。几年前,在教学《游园不值》的时候,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我们与文本一起出生》,专门探讨过文本解读的一般过程。近年来,随着主题教学的发展,适应不同文体的特点,我认为文本解读应当坚持四层并举、略有侧重的原则。第一层是知人论世,结合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身世来分析文本意蕴;第二层是“作者死了”的文本解读法,教师通过个人的文本细读,尽可能发挥已有的鉴赏水平审视文本;第三层是结构原型解读法,借助原型批评、结构主义等相关理论,来阐释文本隐藏的意蕴;第四层借助“读者反映理论”,教师站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来解读。
近年来在对大部头文学作品进行教学导读时,我们更注重结构分析和原型揭示。比如《三打白骨精》,它的叙事结构可圈可点。反复叙事的结构模式,让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在“打”的几个回合中,同中有异,行文一波三折,从而成为《西游记》中的经典“桥段”。又如《丑小鸭》,它是安徒生对于“受难原型”的再创造。“丑小鸭”具有受难原型的特点——有很多的迫害者,但最重要的协助者是自己,最终的战利品是变成了天鹅,但与其他受难原型不同的是,最终获得成功的“丑小鸭”并没有选择惩罚迫害者,反而以谦卑之心面对人们的赞美,这正是“丑小鸭”的高贵之所在。抓住了这些,教学就能够更好地把握住文本真正值得深入研究的“主题”。于是师生一道,把“丑小鸭”的出生、童年、成长、飞翔和安徒生的人生奋斗联系起来,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高贵”——“苦难中追寻梦想,幸福中心怀谦卑”。
正因为文本解读的丰富性,所以主题还可能是一个大主题串联起几个小主题,比如用“苦难、梦想、幸福、谦卑”等小主题环拱起“高贵”。但主题不论大或小,单一还是复合,都不是空穴来风,它们一定是建立在深入挖掘文本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必然指向学生生命成长的某一方面。

课程建设:回到儿童

我和老师们围绕着主题教学进行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心中也有难掩的困惑。语文教学内容繁复,要在被挤占得越来越少的课时当中完成,这本身就是一个难点;教材与课程标准的脱节、培训体系的高耗低效,使得教师在费尽心力深耕课堂之后却发现——如果缺少有意识的课程建构,零敲碎打式的课堂研讨,最终作用于儿童身上的只能是语文素养的某一个方面。因此,为了促进母语学习的长效发展,教师必要从课程建设的高度,总结规律与方法,改进教学研究效果和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⒈制定《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
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善的语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如何对“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调控与融合,具有一定难度。于是在主题教学研究中,如何使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发生联系并在教学内容中体现,成了我们思考的重心。我们试图在三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首先是确定“质量目标”。一个人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有什么外显的特征?回顾自己的教学经历,提出了“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三个“质量目标”,得到老师们的一致认同。“三个一”里的“好”,意味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即不仅要掌握知识与技能,更要提高素养、培养情趣、焕发儿童对母语的热爱。“三个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构成了一个人整体的语文素养,这就为小学六年的母语课堂教学,定下了基本的目标和方向。
对于年段落实,我们又提出了通俗易懂的三句话:低年级——基础牢,侧重知识、习惯落实;中年级——腰杆硬,侧重知识、习惯、方法;高年级——起点高,侧重知识、习惯、方法、能力。虽然在不同年段提出了“知识、习惯、方法、能力”的分布与侧重,但这些要素都可以作为“知识”来认识的。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掌握“一生有用的知识”,学会“运用知识的知识”。只有结构化、系统性、整体化的知识,才是最有用的知识。
于是,2002年,我和我的团队尝试着在课改实验年级首次推出第一册《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以下称《手册》),力图清晰地呈现出“三个一”目标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经过试点、改进、完善——近七年的时间!目前,已经修订出版了12册。《手册》按照“三个一”的质量目标进行细化,每个板块的体例框架依此是:质量依据、质量目标、实施策略、质量评价、相关附件。
“三个一”质量目标提出并细化,以及相关的实施策略的研究,大多是原创的。这些构成了主题教学的质量核心。十二本《手册》,在“教什么”、“怎么教”、“怎样评价”上寻求着突破。我们相信,有了这些“知识体系”,语文学习不再是“模模糊糊一大片”了,教学内容、素养的提高一定能够真正做到落地生根。
⒉主题教学的分项研究。
为了实现“三个一”质量目标,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手册》,我们将语文教学内容重新进行了板块构建,组成语文学习的“立体网络”——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段特点,及课时分配,将教学分为“主题识字”、“主题阅读”、“主题讲读”、“主题诵读”、“主题作文”等五大板块,建立起立体的“校本课程体系”。这一实践同时也拓展了“主题教学”的内涵。
主题识字——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依据低年段特点,教学中对字理识字、归类识字、集中识字、韵语识字、定位识字、随文识字等识字类型,以及识字、写字习惯和方法展开主题研究。一句话,“主题识字”就是不仅要让学生会认、会写这些字,更重要的是能够感受到汉字中的历史与文化魅力。
主题讲读——重点研究教材中的“精讲”课文。通过深入备课,挖掘到课文“定篇”中核心的、带文化意味的主题,以主题带动咬文嚼字、品词析句、体味文章的写作手法与审美意蕴。每学年我们都会选择语文教材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一类文本,作为全体语文老师共同的研究主题。比如2006年的“古诗、古文、古代故事”专题研究。2008年的“童话”主题研究并开发出“安徒生童话系列课程”。2009年的“古典小说”主题研究以及开发出的“水浒传系列课程”等等。
主题阅读——以“亲情”、“童年”、“成长”等主题作为核心线索,串起课外阅读中那些散乱的“珍珠”。课内学习如何读懂一篇文章,并强调一篇课文带多篇文章;课外学习如何读懂一本书,并强调一课书带一本书,甚至多本书。按年段,每学期推荐必读和选读书目,强调“经典性”、“序列性”和“儿童性”。
主题作文——以“主题”带动课内“读写结合”与课外写作方法的掌握。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围绕“主题”,形成一套以看图作文、写事作文、写人作文、写景作文、状物作文、应用文写作、话题作文、想象作文、诗歌写作等为内容的儿童习作体系。
主题诵读——根据儿童年龄、心理特点,按照一定主题,每学期选择一些必背和选读的古代和现代的经典诗词文赋,利用晨读时间,采用朗读和吟诵的方式,日有所诵。
同时(这个词是否删掉),在对不同板块的研究中,我们总结、归纳出了“三个一”年段具体要求,拿出了一系列经典课例。分项研究实践是在努力给儿童掘一口口井,期待能为他们找到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围绕主题教学的课程建设与研发,我们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努力满足儿童母语学习与生命成长的需要。也就是我常说的“为生命奠基”,为儿童打好“学习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

团队引领:回到教师

2000年,我的职业角色从教师转变到主抓教学的副校长。作为一名专业引领者,怎样透过个人成长的风格与思想,转化为普遍的规律,带领更多教师走向专业的自觉与提升?怎样从教学名师变为教学导师,即成为培养课堂专家的专家?这是我时常思考的问题。近年来的团队成长与实践,让我坚定了这种想法:学校要想真正的发展,必须建立学科团队,依托于学科教研与课程开发,教师方能形成自觉发展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共读一本书”:组成“专题学习”共同体。
众所周知,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专业素养已成为制约教师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就是发展的机遇!能改变的,教师要立马改变;不能改变的,一定要找到不能改变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我简单地概括为两句话:第一、解读教材的功夫;第二、课堂教学的功夫。然而如何培养这些素养,如何让教师所受的专业教育和积累下来的专业经验,融于教师课堂上的言谈举止之间,成为教育的机智和情怀,成为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吸引学生热爱语文的强有力的磁场?这一切要求我们必须集思广益,把问题专题化、项目化、课程化,组成一个共同学习的团队,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教研方式,通过学习共同体的专题阅读研究,让老师与儿童共同分享阅读经验,都能获得良好的根部滋养。

以2007年上半年为例,我们开展了共读《西游记》的主题系列活动。为什么读这本书?为了以读促教。教材中只是选取了书中的几个章回,如《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猴王出世》等。我们力图通过阅读整本《西游记》寻找到源头活水,从原著中准确地提取出“教学价值”。但读的过程并不简单。《西游记》成书四百年来,被人们反反复复地改编、重新审视,这样的经典里蕴含着太多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为了破解这些文化密码,我们围绕原著,读了《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西游记与民俗文化》、《名家读西游记》、《西游记漫话》、《看罢西游不成经》等相关书籍以及上百篇评论。为了让研究更加深入,我们还读了《文学理论》、《文学概论》、《当代西方文论》、《中国叙事学》、《叙事诗学》、《叙事学的中国之路》、《现代小说美学》等相关文艺理论书籍。

“没有被厚重的经典名著洗礼过的人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读名著,让老师和学生一道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最后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两节好课,更有看不见的熏陶与浸染。于是,从《西游记》到《安徒生童话全集》,再到《水浒》,几年来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培养机制,有力的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⒉“共上一堂课”:促成“深度教研”共同体。
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圣地,但如今课堂评价标准不一,教学研究往往不容易达成共识。于是我们突破原先的教研模式,提出所有的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活动都参照“学科特点、学段特点、课时特点”这三个标准,并以此来引导形成“深度教研”共同体。
1)开展“主题深度备课”。
所谓“主题深度备课”,就是团队以教材为起点,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开发、利用一切课程资源,达到教材解读的深度与高度,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形成合力,使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设定尽可能地趋于合理。
深入研读文本——做一个老老实实的“读者”。采取“文本细读”的方式,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而又多维度解读,从文本标题、用词、造句、修辞、语法、标点、结构等入手,逐一进行细读。最后通过对学生的前测,确定课堂教学主题。
深度研究设计——做一个认认真真的“教者”。要求在深入研读文本后教师预设课堂流程,写出教学预案,努力实现教师研读的“深入”和学生习得的“浅出”。这是教学中最关键的环节。因此,教师必须反复琢磨,力争将阅读教材获得的认识同拓展研读得到的收获结合起来。同时,这也是基于儿童学习心理,实现备课再创作的过程。
深刻反思教学——做一个大大方方的“评者”。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思考的终结。教学完成后,我和老师们深入反思,将教学收获条分缕析地归纳、总结,从中提炼出宝贵的“闪光点”,并争取将这些认识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2)开展“同课多轮”教学活动。
以往的一课一研分散备课,或是“同课异构”,上课教师收获很大,但是教研的辐射作用却有限。鉴于此,我们提倡“与特级教师共上一节课!”——当“共备”课文确定后,每位老师与我同备一节课:先是教师自己研读教材,链接相关素材,提出思路,拿出教案。开学后,各年级推选能代表本年级水平的老师组成备课核心组,整合老师们的教学设计,带着大家的理解和思考,与我一起研讨并共上一堂课。比如今年的“小说”教学,以《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为抓手,先后有6位老师与我共上了这一课,并就《水浒传》中与此相关的《景阳冈》、《林冲夜奔》、《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进行了研究。这一艰辛的过程中,于老师们而言,真实地获得了成长;于我而言,也收获了许多发现的欣喜。几年下来,语文教材当中不同体裁的文章均被我们纳入研究范围琢磨了一番。

⒊“共写一本书”:养成“拥有尊严”的共同体。
如果说“以教促读,以读促教”成了共同体成长的专业范式的话,那么“以教促写”也是专业成长中必须的一环。写作是具有更大效应的、远比现场议课更高层次的对话。“共写”,是对教师专业尊严的唤醒,它唤起的是对专业的志趣与认同。通过“读书、教书、写书”这样的路径,有了这么几个来回,老师们便拥有了共同的情趣和共同的话题,在情感认同的基础上能够促使自我的不断反思,加速专业成长。这种由成长带来的幸福与满足会长久地留存在共同体中,成为教师尊严的标志。
从每月“五个一”工程的写作一篇文章到老师们出版自己的教育专著,从文章一篇篇的发表到12本《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和12本《主题作文丛书》的正式出版,我和团队的专业成长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沉淀,最终以时间年轮的方式铭刻在生命的记忆中。
回首主题教学的个人实践、课程建设、团队成长历史,它所经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条努力向儿童生命、母语学习本质和教师专业发展回归的道路。如何让三者更好地融合发展,并走向教育的理想状态——真正的教育理想也许永远在路上,但始终朝向“伟大的事物”出发,将是我和我的教学主张永远的姿态。

(备注:该文发表于2010年《人民教育》的第五期。)
33#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3:56:30 | 只看该作者
范美忠:《我在光亚这几年》  

    2005年《教育之友》杂志因一场利益交易而消失之后,我接到李镇西老师的一个电话,他说有一个学校聘请他去当文学教师,他不可能去,但向招聘方推荐了我。
  我还记得校长招聘面试的地点是锦江宾馆一楼的咖啡厅,而进一步交流则是在锦江边上的半打船吧。这是我经历过的最有意思的招聘。有过三次在采用国内课程体系的学校教书的刻骨铭心的痛苦经历,我对在中国从事中学教书工作本来已不抱任何希望,但知道这是一个不用参加高考的国外大学预科课程之后,我还是比较希望得到这个工作,毕竟教书是我最喜欢做的工作。但我想,自己是历史系毕业的,却去应聘文学教师,可能还有很多语文教师或中文系毕业生去应聘,我有何优势可言呢?就算北大文凭有名牌效应,但专业不对口啊!校长又未必精通文学,能够对我进行专业的考察。刚好十几天前在中青报上发表了《追寻有意义的教育》一文,我就带上了那一张报纸,心想或许还有点用处!见面之后我说自己虽然是历史系毕业的,却对文学有更深的造诣,并且有一些专业的研究,同时,不喜欢当下中国死板僵化的应试教育,喜欢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欣赏和自由思考。我心想,先把自己的理念和特点说清楚,要觉得不合适现在就别要我,免得教一段时间之后又被赶走。没想到却出乎意料的顺利,因为他恰好需要能教学生写文学评论和论文的教师,在教育理念上我们也有不少的共识。但他毕竟真够大胆,光听我说,他怎能确信我在文学上有足够的专业能力呢?后来我才发现,这种不拘一格的招聘和用人是卿校长的一大特点。结果也是两个极端:这样招来的人要么很优秀,要么很一般。

何为IBO
  
  我教的课程叫IB0课程,那么何为IB0,它的整个理念和课程架构,考试方式是怎样的?怎么样教?问卿校长,他也不是很清楚,我更是一头雾水。边教边了解边摸索,花了将近半年时间,我才把一些东西搞清楚。IBO是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 ,即国际文凭组织的英文简写,是由一群外交官出于教育自己子女的需要而于1967年酝酿成立的,我所教的是其中的DP项目(Dploma Programme),即大学预科项目。该课程不是建立在某一个国家的模式之上,而是吸取了许多国家教育体制中的精华,目前采用的教学语言是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除了语言学科之外,其余学科只能用这几种语言授课。具体到光亚学校该项目的教学,则除了汉语文学欣赏课之外,其余学科几乎全是老外用英文授课。
  整个教程设计可以由一个六角形来显示,学生按照两大传统的知识领域领域接受教育: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六个学科组分别是:第一学科组:语言A1;第二学科组:第二语言;第三学科组:个体与社会;第四学科组:实验科学;第五学科组: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第六学科组:艺术。而核心部分则由专题论文(EE,即Extended Essay),认识论(TOK,即Theory of Knowdge )和创造、行动与服务项目(CAS,即Creation,Action,Service)三个部分组成。学生必须从六个学科组各选一门课程来修读,少则三门,多则四门为高级课程,其余为普通课程。由于某些国家的教育体制倾向于及早分科,而另一些则重视教育的广度,本课程则是在两者之间做作出一种深思熟虑的折中。
  跨学科性质的知识论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协调一致的学习方法,从而对各领域进行融会贯通,并鼓励学生接受其它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专题论文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题目展开研究的机会,从而熟悉那些在大学阶段的学习课程中要采取的独立研究方法和写作技巧。学校的创造、行动与服务活动项目鼓励学生投身到各种艺术探求、体育活动以及社区服务工作当中去。
  由于该组织成立于冷战时期,而创办者又是一些外交官,介于当时世界意识形态对立的冷战政治现实,该课程又强调教育的非政治和非宗教化。
  该课程适合具有高度进取心的高中生的学习需要。教学方式虽无特别明确的规定,但由于该课程强调学生的自由思考能力,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总的来讲反对教师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主张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因此对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要求甚高。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高度进取心”这一点非常重要。
  该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情怀的人,他们承认人类共有的博爱精神,分担守护地球的责任,帮助开创一个更美好,更和平的世界。国际文凭学习者努力使自己成为探究者、知识渊博的人、思考者、交流者、有原则的人、胸襟开阔的人、富有同情心的人、敢于冒风险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反思者。
  
大学预科项目中文A1课程
  
  大学毕业出来的头三年,我从事的是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由于历史教学自由度的限制和个人兴趣从历史转向文学,我越来越倾向于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杭外两个月的最初转型浅尝辄止。这次终于获得了实践机会,而且具有足够的自由度。
  一方面自己曾受过多年的中国语文教育,而做《教师之友》杂志时也曾对语文教育有过系统的关注和思考,因此一旦接触到来自欧洲的类似课程和科目,我就比较关注他们的理念和做法。在接受IBO工作坊的专业培训之前,我教学的依据就是一本中文A1教学指南。应该说,该指南在各个方面都让我感到耳目一新。下面我将把它同中国的高中语文教学和语文高考方式作一个粗略的比较。
  首先,从内容上来讲,中文A1课程全部是以文学经典作为学习对象,没有什么说明文,杂文之类的作品。其次,目标也很单纯,鼓励个性化的文学欣赏,“促使学生从文学阅读中获得愉悦,并对文学产生终身兴趣。”比较关注专业的文学批评技巧,强调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来进行文学研究;而通过对世界文学作品的学习让学生“欣赏不同文化影响并形成全人类共有的生活经历的各种各样的方式,这样就能够在弘扬世界精神方面发挥强有力的作用”,培养他们“对不同观点的宽容、同情和发自内心的尊重。”
  而在能力培养上,则非常注重学生写作文学批评论文的能力;强调激发学生“独立的、原创的、批判性和清晰的”思考方式。
  总的来说,即关心文学审美和文化层面,尤其强调文学批评能力。似乎没有“语文味”、“语文基础知识”这样的说法,也没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这样的政治任务。
  第三,不是以教材而是直接以文学原著作为学习文本,而且具体作品篇目由教师来选择而不是由官方指定。我们总是在考虑教材编得好不好,怎么编,其实我们具有的应该是课程观而不是教材观。在两年时间内DP项目的选修高级课程的学生要学习四个部分共十五部时期、题材、风格不同的文学名著,其中中国文学作品十部,世界文学作品五部。这些作品由任课教师在IBO提供的庞大的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书目中进行选择。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为教师提供了相当大的自由度。在从事中国课程教学的时候,我们没有选择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权利,不管是历史教材还是语文教材,无论我觉得它好不好,我喜不喜欢都得教,而如果所教的文学作品自己都不喜欢,我怎么有热情去教?又怎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怎么发挥我的个性特点和长处?这样以前我只能不务正业丢开教材大量介绍的世界名著现在可以名正言顺地正式学习了。《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鼠疫》《一九八四》《呼啸山庄》《里尔克诗选》《穆旦诗选》《北岛诗选》《呐喊》《彷徨》《红楼梦》等都是我的教学内容。这样是不是IBO的理念就无从贯彻了呢?也不是,除了书目范围毕竟由他们划定之外,作品的编组方式和最后的考试评估都在它的掌控之中,这无疑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只要能达到目标,教学策略和方式随便教师去自由创造,这种作品选择和教学方式的双重自由度让我极度满意。这不就是我想要的中文课程和教学理念吗?文学经典审美,自由地教学和思考!
  最后很值得一提的,对我们的语文考试方式极有借鉴意义的是中文A1课程的考试方式和评分标准。
  与我们的高考试卷一卷定高下不同,中文A1考试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世界文学长篇小说部分是项目作业,要求学生就三部作品写两篇小的文学论文;第二部分题材各不相同的精读作品部分则要求进行口头评论考试,学生考试前抽题准备二十分钟,用十五分钟时间评论一首诗或散文小说的约四十行左右的一个完整片段;第三部分则是规定的两个小时时间之内根据文学命题,以所学同一题材作品为基础写一篇文学论文(即Paper2,论文题目是六选一);第四部分学校自选作品则要求学生根据所学作品做Presentation,即口头表达。最后还有所谓Paper1,要求学生在试卷上的一首现代散文和现代诗歌(一般来说是学生所没有见过和学过的)中二选一写一篇诗歌或散文评论。这样的论文写作考察学生的研究能力论文写作能力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口试在考察文学评论能力的同时考察了口头表达能力,试卷二则考察了学生对特定体裁的文学作品的把握能力,而试卷一则考察了学生是否具有了真正的文学欣赏和批评能力,因为考的是没有学过的作品,学生是不可能事先准备,也无法有固定套路的,全看平时养成的文学审美能力和批评素养如何。
  与我们的语文考试相比,IB的考试明显复杂;其次是不注重语文基础知识;也没有作文考试,全部是文学评论,尤其还有论文,明显重论述能力而不重文学创作能力。在每年高考之后作文命题和评分都引起争议的情况下,却很少有人想过,其实完全可以不考作文;第四,没有选择填空这样的客观题,全部是主观题,任凭学生自由发挥。第四部自选作品的口头表达考试其形式之自由是让人吃惊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05年开始,我教中文A1课程已经五年了。其间也有一些心得体会。
  每一届刚开始给学生上课时,学生基本都不知道怎样结合文本本身和个人的感受自由地进行审美和思考。一般来说我给学生上一部作品之前都会要求学生发表看法和提出问题,刚开始学生除了一些教条之外,基本上没什么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思考,也提不出什么有质量的问题。而我的对话课堂必须依赖学生的问题和看法来推进。当学生没有问题和看法的时候,我的课就比较难上。比如我上《狂人日记》或《孔乙己》的时候,学生的观点往往是谁谁受了封建思想的毒害封建礼教的迫害之类的八股教条,我就以尖锐的甚至有些强硬的反诘打破学生头脑中僵化的教条,有时候则提出问题逼着学生发表看法,必要的时候,甚至自己站出来强行发挥以引导学生如何从文本细节和语言分析入手进行审美。一般来说要一学期过后,学生的脑袋才会逐渐从僵化状态中重新变得自由灵活而趋于正常,我的课进行起来才会显得相对容易。
  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会拿个本子作笔记。为了打破学生对教师的迷信和死记硬背的习惯,我会要求学生尽量不要做笔记,我说,以后考试,你马上开动脑筋进行分析,表达你自己的感受看法就可以了,虽然脑细胞很多,也没有必要浪费在死记硬背上。我们的头脑和精力都应该用在思考和创造上。知识和思想由你们自己创造出来,而不是从老师和书本那里简单地接收过来。第一届学生中有一个从应试名校成都外国语学校过来的很用功的学生很有意思,有一次他问我一个问题,我跟他说,你先想一想,过两天给我说说你的看法,我再跟你讨论。他跟我说:“你不给我答案,要你老师干吗?”他很用功,但脑袋很僵,在所谓名牌中学,往往越用功的学生脑瓜子被整得越死。一年之后,这个学生的脑瓜子似乎才开窍,后来进步很大,进了美国一所不错的大学,校方要求新生推荐一个中学时代对自己影响重大的教师,标准是这个教师让自己突破了似乎难以突破的极限。这个学生推荐了我,于是我收到了这所美国大学发来的一封感谢信。这届学生在毕业典礼上用不同的说法感谢了每一个老师,对我的感谢是:“感谢Mr Fan 教会了我们学会思考。”为什么不感谢我教会了他们学会审美?毕竟我刚开始给他们上《红楼梦》的时候,他们普遍表示不喜欢,因为觉得读不太懂,教了一段时间之后,好多人却喜欢上了;我刚开始给他们上穆旦诗歌的时候,他们也说看不懂,学完了之后却觉得试卷一考的现代诗太简单了。
  一般来说,讲诗歌的时候,我会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和查资料,然后走上讲台来给大家讲,之后接受其他学生和我的提问质疑,然后我再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一遍。这样做对学生学会学习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都非常有好处。而上《红楼梦》的时候,我则让每个学生上去讲一回,时间不得短于十五分钟,学生之间高下差别很大,有的讲不到五分钟就完了,而且尽是网络上拷贝下来的东西;有的认真且有文学审美天分的学生讲得非常精彩,下面的学生都会情不自禁鼓掌叫好。有的学生一旦开窍以后,是非常有文学审美感觉和自己独到的观点和看法的,尤其是有些女生,文学感觉非常好。其实很多孩子都不笨,一旦领略到了审美和思想的快乐,他们是非常喜欢这样自由讨论进行审美和思考的上课方式的。
  我布置的作业不多,往往是文学评论和阅读心得之类。学生不会有太多的作业负担。针对不同学生的喜好,我会给他们推荐一些相应的书籍。
  当然,对学生来讲一大难题就是写文学评论和论文。
  记得刚开始考学生诗歌评论的时候,有两个男生楞是在考场上坐了两个小时而一个字没写,写文学评论对他们来讲实在太难了。通过这些考试,我发现中国学生普遍思考论说的能力太差,胡编乱造的能力倒挺强。当然,到了最后毕业的时候,经过平时的学习和几次训练,这一关学生基本算是过了。写世界文学小论文对学生来讲又是一大难关,学生一般会写成读后感,自己发一通联想和感慨而不是客观仔细地分析作品。第一届学生的论文,从结构,观点,逻辑到语言,我一般要改五遍,才觉得基本可以过关。学生才逐渐学会提出论述问题、展开论证得出结论的论文的分析论证写作方式。
  
认识论课程
  
  TOK(Theory of Knowledge)是DP项目最有特色的科目之一,是大学预科课程的旗舰成分,它鼓励对知识本身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设法帮助年轻人清楚地认识他们所面对的事物。它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这类问题:什么可以被算作知识?知识是怎样发展的?知识受到哪些限制?谁拥有知识?知识的价值是什么?拥有或没有知识意味着什么?使认识论显得独特,与普通学科截然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学习过程。作为认识者的学生处在课程的中心地位。学生常常从最基本的问题开始:对于某事我能说我懂得多少?我这样做对吗?认识论的活动和讨论旨在帮助学生就知识问题发现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本课程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换意见,听取别人的想法,向别人学习。课程的内容大致分为四个类别:知识问题,认识者与认识;认识方法;知识领域;以及将这四个类别联系起来的关联问题。认识论课程的各种宗旨体现着世界公民需要具备的许多素质:自觉意识;批判性反思;对他人观点感兴趣;以及一种责任感。认识论课程的宗旨是:理解对知识进行反思所产生的巨大能量;深入了解社会群体和个人是怎样创立知识、批判性地检验知识、评价知识和更新知识的;在不同学科之间以及各种思想感情和行动之间建立联系;鼓励学生对不同个人和社会群体的各种各样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感兴趣,了解包括自己在内的个人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假设;鼓励学生认真思考作为世界公民在知识、群体和个人的关系中应当承担的责任。
  应该说,对这样的课程我是相当感兴趣的。尤其当我对文学教学开始感到一点厌倦的时候,我就开始考虑担任认识论的教学工作。但直到两年前,IBO总部才批准可以用中文教授认识论课程。我也就从去年开始了自己的认识论教学。此一课程涉及到数学、自然科学、人文、历史、艺术、伦理、语言、逻辑推理、情感和感知等多个领域的基本问题,难度和挑战是相当大的,一般教师肯定是难以胜任的。在国外的IB学校,往往是由于一个学科组的教师来分别教授不同的内容。即使是一向以知识渊博,思想深刻著称的我,在如数学等知识领域也感到力不从心!但因此更激起了我迎接挑战的渴望!与教授文学课程不同,我需要弥补好多知识缺陷才能胜任;而引导学生对一些知识的基本前提假设进行思考可能比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更有乐趣!
  这样的课程对学生的挑战也是巨大的,因为有些问题难度确实太大。很多学生目前的知识储备和思考能力都不足以对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如何在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对我来说也是个难题。我只好尽量把知识问题与当下发生的案例结合起来。不过,对有些智商较好,学习思考意愿很强的学生来说,这种从问题出发,完全靠师生共同去探索的思想的旅程就成了学生一种智力生活的享受。其中一个学生乐此不疲,上了自己班的认识论课又等着参与另一个班的认识论课。在课堂上我总是先抛出问题,让学生分别发表看法,然后进行辩论,很多时候精彩纷呈,思维的含量是如此之巨大,我的头脑是如此之兴奋,有时候上完课以后,我要很晚才能睡得着觉(课安排在晚上)。
  刚开始,我以教材为基础来上,应该说我手头那本教材是写得不错的,但上着上着我发现了问题,认识论课程本来就是要打破对权威和标准答案的迷信,对知识的前提假设进行质疑和检验,而教材上提供的答案无疑已让教师和学生变得懒惰,并且限制了我们的思维。因此一段时间之后我决定丢开教材,仅在大纲提供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讨论,在不确定的论辩过程中推进认识和思考。这样一来效果反而好了很多。我喜欢这样在荒野中探询道路的知识旅程。不确定性和可能性是其魅力所在!
  此一课程在引导学生对各种问题的广泛而深入的思考方面的价值实在太大,如果高质量地上完了此一课程,学生在思想上将脱胎换骨,打破很多僵化的教条和成见。我一直在考虑我们高中的政治课中哲学思想部分以什么样的内容为宜,认识论课程无疑是可以借鉴的很好选择之一。
  
CAS课程
  
  CAS(即Creation,Action,Service的缩写)与TOK一样,也是DP项目中很重要的课程,Creationg主要指艺术创造,Action主要指体育活动,Service主要指社会实践和服务等公益活动。可以说,CAS活动的空间几乎是无穷尽的。一般来说,IB学校正式的文化课在下午一两点,两三点钟以后就结束了,之后整个下午,有时甚至晚上都是CAS活动时间。每个老师都必须开CAS活动课,CAS活动简直是太丰富了,有足球、篮球、排球、击剑、网球和攀岩等各种体育活动,有跳舞、戏剧、电影、绘画、小提琴和钢琴等各种艺术活动,有的学生则到校外做义工。到博物馆参观以及每年几次的野外活动和考察也属于CAS课程范畴。我每年都开的足球选修课影响了大量学生热爱上足球。我还开过一次电影选修课,给学生看伯格曼和基斯洛夫斯基等大师导演的电影,结果影响到了三个学生到国外专业学电影。学生的各种爱好和热情都在CAS活动中得到了发展、满足和释放。
  
拓展论文写作
  
  拓展论文写作又是预科项目中比较独特的一个课程。虽然大学预科课程大致相当于国内的高二高三课程,但考虑到与大学的衔接,因此特别要求学生写一篇类似于大学毕业论文的拓展论文(EE,即Extended Essay),要求学生熟悉论文写作的规范和格式,比如目录,摘要,前言、主体论证、结论,标明字数,注明参考书目,引用注释等;尤其要求学术诚实,学生不得有任何抄袭剽窃行为;同时完成从选题,阅读参考书目和相应的学术期刊等参考资料,整合各种资料和观点进行论证并得出结论这样一个完整的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过程。这样的论文写作对学生的知识面,创造能力,理论思考能力,分析总结能力的要求和挑战是巨大的,锻炼价值也是巨大的。迄今为止,我总共指导过十几个学生的拓展论文,但只有一个学生严格按照论文写作程序和规范写出了比较优秀的论文。这是让我感到遗憾的!相当多的学生缺乏认真去研究和完成一篇论文的学术研究精神。
  
IB大学预科课程对中国高中教育的借鉴意义
  
  我认为IB大学预科课程对我们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有相当的借鉴意义,理念,课程架构,考试评估方式甚至教材的编写方式和内容选择等等都可以借鉴。比如高级和普通课程的划分,选课制,TOK课程,CAS课程等。对于没有任教的学科,我尚不是很了解,这些东西也需要人去研究和借鉴。
  当然,IB教育是非常昂贵的。不仅大学预科这两年光学费就十五万,接下来的几年大学留学生涯学费生活费加起来又得花几十万,其实这样的教育,除了请外籍教师用英文授课无法普及之外,其他的东西我们的中学也都可以学到做到。之所以做不到,乃是因为受到高考制度的制约而无足够自由宽松的环境。看到我的学生花那么多钱来受教育,还有那么多缺乏经济实力的家庭无法让孩子受这样的教育,我感到痛心,其实,很多东西没那么深奥和复杂。为了我们的孩子不再受折磨,为了他们能真正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天赋和创造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废除高考制度,借鉴欧美先进国家的教育呢?特殊国情吗?请告诉我这些特殊国情是什么?为什么不可以改变?
  
所谓富二代和一些学生
  
  我的学生家里资产上千万,上亿,几十亿的都有,基本上可以算现在舆论热衷讨论炒作的“富二代”了,他们身上也确实有一些所谓“富二代”的问题,比如贪图享受,花钱大手大脚,吃苦精神欠缺,缺乏进取心,娇生惯养,极其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等等,有的学生一个月光零花钱就要花掉五六千,有的学生上课完全不遵守纪律,成天只知道打游戏。从他们身上的问题来看,中国很多富裕起来的人可能确实不太会教育自己的孩子。当然也有一些天赋和进取心都不错的学生,对于他们来讲,家庭的富裕让他们可以接受来自于欧洲的昂贵的IB教育,并且能够到国外上大学;也无须太过功利地为自己未来的生计担忧,有条件去追求自己的一些理想。我的几个学生敢于去学电影就跟这种家庭经济状况有关。记得四九年以前中国一些学贯中西的大师,那些到欧美留学接受了新思想新价值新知识回国从而推动了中国文化,思想,教育政治等各方面进步的人,也多是富裕家庭出身,从而才有条件到国外接受好的教育。我希望我的学生当中也会产生这样一些人物,他们不仅能去追求自己的个人理想,也能推动中国的进步。对于一些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深感痛苦和受挫的学生,IB教育则让他们得到了拯救!
  下面我会简单地写到几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学生,以具体的案例来说明一些问题。
  其中一个学生是王天行,他到光亚IB学校之前是在双流的一个重点中学读书,数理化很差,老师因此不喜欢他,他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中完全无法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跟学校氛围格格不入,深感痛苦,到了光亚学校之后,他完全获得了自由,老师并不因他成绩不好而歧视他。他强烈的文学艺术爱好在光亚IB良好的艺术氛围中如鱼得水。他在光亚的艺术课上尽情画油画,戏剧课上尽情表演,电影课上欣赏艺术电影,甚至自己组织拍摄了一部DV短片,而在我的文学课上他每次上课都非常认真,因为我的缘故他逐渐接触到了各种世界名著和哲学著作,精神生命逐渐被开启,受到很大影响。应该说,他的天赋并不高,但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获得了发展的空间,并且如此地投入,到毕业的时候,我看到他写的关于加缪《鼠疫》的论文都吃了一惊,长进真是太大了!他还是我足球课上的守门员,他的体育天赋很差,但因为他当守门员很舍得干,倒地扑球,断脚下球,他守得也还不错。这个连圆柱体的体积是底面积乘高都搞不明白的学生在IB学校重新找到了自己的自尊和自信!
  还有一个女生,原来在成都某公立名校的时候也饱受折磨,她母亲力排众议,不顾家人和亲戚朋友的反对,自己一个人出钱把女儿送到了光亚IB学校。她母亲跟我聊天时说亲戚朋友认为这样做是花钱逃避高考,我回答说:对于变态的应试教育和高考如果有条件逃避为什么不可以逃避?难道非要去参加高考来证明自己忍受非人折磨的能力?后来我发现这个女生在文学艺术方面实在是太优秀了,她是我语文课上对诗歌审美最有灵气和感觉的学生,她还是画画最好的学生之一,她的钢琴弹得很好,拉丁舞技惊四座,在学校唱歌比赛中她获得第二名,在学校排演的《雷雨》中饰演繁漪这个角色,把这个女人带点神经质的压抑和爆炸性的性格演绎得淋漓尽致。当然,即使在IB的考试中她的总分也没有达到拿IB大学预科毕业文凭所要求的分数,但那有什么关系呢?她度过了非常快乐充实的两年青春时光!她被美国一所不错的大学录取了,我相信她会有很好的前途和发展!因为她的天赋在光亚已经得到了展示和发展,她已经获得了充分的自信!
  下面有一个学生则是家长溺爱的问题教育的典型了!
  这个学生在一次半期考试之后气势汹汹地到办公室质问我:“为什么才给我四分?某某同学比我差得多,怎么也得了五分?”(IB采取七分制,及格分四分)“因为你无论考试表现还是平时课堂表现都只能得四分。你认为别人比你差别人就未必真比你差”。我平静地回答她,然后拿出试卷来分析,告诉她为什么只能得四分。她只得悻悻而去。不过事情并没有完,过了两天外籍校长找我谈话,说这个学生控告我给学生看黄色电影,“哦”,我说:“确实有全裸镜头,电影是《云上的日子》,导演是安东尼奥尼!是不是觉得性很低俗啊?”“我也跟家长解释说,孩子到了这个年龄,应该了解性方面的问题了,性是人性中很重要的部分,没必要回避。”校长说。
  又过了几天,这个学生因为在晚自习上没按规定使用电脑,电脑被老师收缴,她又跑到校长办公室大吵大闹,要求立即归还电脑,并指控学校老师偷了她的电脑。因为这事,她的母亲过来跟校方交涉,也跟我交流,说她的女儿小学的时候获过国际绘画竞赛大奖,中学时候文章在《语文报》上发表过,从来都是语文课代表,语文成绩在班上从来都是独占熬头,语文是她的强项,没想到在这里却却只得到四分,怎么回事?我一跟她母亲聊天就明白了她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有一个以为女儿是天才的母亲,她自己也就真以为自己是天才了。我跟她说,我不知道她的过去,或者她真的很优秀,但在我的课堂讨论和文学评论考试中都没表现出来。其实,她除了自以为了不得,以及对别的同学的蔑视之外,没有表现出任何足以让自己骄傲的本钱。也正是这种封闭自大的态度,使得她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也不愿意虚心学习,结果到毕业之前她问我一个简单的考试题时我才大吃一惊,她居然不明白什么叫文学文本的多元可诠释性,我真不明白她为什么狂妄。
  更糟糕的是,在口头评论考试的时候,她抽到题目之后居然到网络上去查资料,被外教抓住了,她振振有辞地辩解:“别的同学也有作弊的!”我不知道是否有,最后决定已经考过的十几个同学重新考一次。凡是考试作弊,学术不诚实的行为,老外都看得很严重,外籍校长就这事跟我交流,说在世界各国教这么多年IB,从来没遇到过学生作弊的情况。我说可能是因为我在一边主持口试,没有人监督学生的考前准备,可能需要派一个教师监督。校长说:“在别的国家,从来不需要老师监督的。”我很无语,这个时候我真的感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羞耻感,作弊撒谎,我们已经多么习以为常啊!
  还有一件事情,是一个学生的世界文学论文被考官发现写得太好了,于是在网络上搜查,发现有引用却没有注明,于是判定为抄袭。从而取消了这个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这个学生也因此没有拿到毕业证。其实这个学生非常不错,本来就有能力写出好论文。看来是我对学术诚实和规范强调得不够,对作业检查监督得不够,才导致这样的结果。经此两件事,外教在游戏规则和学术诚实上的认真严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他们相比,在中国被认为太认真的我已经显得不够严格和认真了,太认真在中国活不下来啊,不知不觉中我也已经改变了不少。
            
与外籍校长的恩怨
  
  光亚IB学校除了我的母语文学鉴赏课之外,各学科都必须用英文授课,因此我的同事中外教非常多,一般是美国人、英国人和印度人。由于语言交流不畅,也因为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校方和老外之间,中外员工之间发生过不少的纠纷和冲突。太多的故事说不过来。我就单说自己与最初两年那个南非外籍女校长之间的冲突吧!这个校长刚到光亚不久,我就听说:“那个外籍校长对你很不满,说即使在国外,你这样的老师也是不合格的。”卿光亚校长也找我谈话,说外籍校长说我撒谎,不诚实,明明懂英语,假装听不懂;经常旷课;故意买一条像牛仔裤的裤子来气她(她规定除了艺术老师,其他老师不得在上班时间穿牛仔裤);开会时睡觉等等。我一听之下,怒火中烧,说我不诚实是对我人格的侮辱;而说我旷课更是子虚乌有,除了老婆生病以及电视台邀请而请过两次假外,我在教书生涯中还没缺过一次课。于是马上去找外籍校长,我郑重地对她说:“我的水平如何,可以讨论。但你说我不诚实,是对我人格的侮辱,说我旷课更是胡说八道,而你这些无中生有的负面评价已经流传开,严重影响了我的形象和声誉。你必须道歉!”我接着说:“由于中国的外语教育的问题,我确实能看懂开会时发的英文材料,但确实听不懂,你怎能不了解情况就妄加判断呢?而如果听不懂,又无人翻译,在会场坐两个小时,除了睡觉我还能干什么呢?至于旷课,难道你在办公室没看见我就叫旷课?说我因你要求不准穿牛仔裤,故意买一条像牛仔裤的裤子来气你,我家长会穿西装打领带,从来穿牛仔裤的我特意去另买裤子,已经很给你面子了。以我的性格,如果不服你,想违反你的规定,直接穿牛仔裤就是了,用不着别的手段。我个人喜欢上课不喜欢管理学生,这是我的特点!有些人可以专门管理学生!”然后我告诉她:“你多次在会上说有的人要走人,原来是说我啊,我并不愁工作。你要炒我现在就可以!我现在主动辞职!”没想到我这一番话之后,她却态度大变,对我加意挽留。我大惑不解,心想可能是误会消除了的原因。又过了几天,她居然找我谈话,说IB预备班的语文也要我教,理由是为了尽可能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我当时每周已有八节课(每节课八十分钟,相当于中国的中学十六节课),如再接一个班,就相当于中国的学校每周二十四节课了,要知道中国的高中语文教师每周满课时是十节课!因此我以课太多为由拒绝了。她说这么多课是国际惯例。我回应说:“我的薪水可不是国际惯例!”她问我薪水多少,我说人民币六千多(当时老外的待遇一般是我的两到三倍),她沉吟了一会儿,问我,你想要多高的薪水,我说:至少也得一万以上吧!我心里想,要个价为借口拒绝了就算了。没想到她真去找卿校长为我要这个工资待遇!卿校长后来跟我说:“她来找我,我说,语文老师上课说话太耗精神,要上这么多课,我得到医院去看他了!”
  后来一个老师告诉我说,她一开始讨厌你,后来她听学生说你教得很好,她挺为学生着想,所以又很看重你!能一切为学生着想,也算不错的校长了。我还跟她通过翻译交流过欧美文学(她是学英美文学的,也一直教英文A1),可能她也感觉到了我在文学上的素养。因此,无论我教书好受学生喜欢,还是文学素养好,说到底都是实力。这次跟她的矛盾碰撞让我感受颇深,一是因语言交流不畅和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二是跟外教打交道其实不应如中国人之间那样讲究技巧和息事宁人,跟他们得针尖对麦茫硬碰硬,外教性格很直爽有的欺软怕硬,后来多次证明了这一点;还有就是外教特认实力,他可能不喜欢你,但如果你有实力,他就认你!
  谈到对这个外籍校长的印象,尽管大家都觉得她脾气不好,权力欲很强,而且多少有些种族歧视倾向。但我得承认,她在教育上真是专业,也很有管理能力,做事情认真到位而且井井有条,学生也很服她。比如她主持搞的学生会竞选,从学生贴竞选海报,发表竞选演说到投票,整个程序公正到位,恍如美国总统选举,真是为未来的民主社会培养公民。还有就是教师会,以前在自贡某中学任教的时候,领导坐在主席台高高在上讲废话,老师坐在台下洗耳恭听,校长从未给过我一次发言的机会。而她主持的会,事无大小,都先一一征求老师的意见,充分讨论,然后形成决定,颇有民主风范。她还跟我交流过对学生和教育的看法,她说:“中国学生不会思考,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说着摇头叹气,这跟我对学生的感觉很一致!她还邀请过我在她的TOK课上给学生讲老子,而她聘请的外籍老师总的来讲也非常不错。不过,因为她权力欲很强,非常强势,因为管理权,人事权和财权等各方面原因,她跟校方闹得很僵,最后卿校长把她和她招聘的外籍教师集体辞退了。
  在离开光亚学校的最后一天晚上,一些外教集体到都江堰的西餐厅会餐,中方员工中只邀请了我一个人,我自己都觉得奇怪,为什么?因为我对欧美文化价值比较了解和崇尚能够跟他们聊《一九八四》?因为我性格跟他们比较接近?还是如一个老师所说:“老外比较喜欢你,因为你书教得好,还很喜欢体育”!坐在回学校的出租车上,这个外籍校长跟我说:“卿校长思考问题的方式有问题!”听了这话,我只有保持沉默。他们之间的冲突,恐怕还有一些不为我所知的内幕。卿校长则评价这个外籍校长说:“她权力欲强,贪财,疑心重,比如看见我俩说话,她就怀疑我们在说她坏话!外教不知变通,不灵活,跟你一样,是方脑壳!”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的误解,冲突和隔阂,岂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
  我现在都还有点怀念她,因为她会管理,懂教育,而且重实力!
  
卿校长印象
  
  因为在凤凰卫视电话连线中一席得体的发言以及面对郭松民谩骂时不温不火的表现,还有在我那个事件中面对强大的舆论压力时仍坚决表示不会开除我的表现,卿校长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其实,要从头说起的话,卿校长这人是很有传奇色彩的一个人物。他有着不凡的出身背景:他父亲是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曾任国民党七十二军军长。因为是黑五类后代,卿校长读了小学后就失去了读高一级学校的机会。他曾在四川省文工团拉过十年小提琴,后又在峨嵋电影制片厂当导演拍电影,之后在四川省文化厅任职。九二年的时候,他自己的第一个儿子到了读书的年龄,因对现有教育感到不满,他觉得儿子没适合的学校读书,于是决定为自己的儿子办一所学校,于是创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中国大陆第一所私立贵族学校。这种敢为天下先的胆识非常人所及!光亚的IB项目亦是中国西部第一个IB学校!
  在做教育方面,他没有应试教育方面的功利性,开会从来不提抓考试成绩。在招聘教师时也非常不拘一格,招聘我这样一个历史系的几乎没有语文教学经验的人来做要求极高的IB文学教师就不用说了,他还招聘曾在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当演员,后在哈佛大学留学学新闻,在美国工作十八年但从无教学经验的人回来作语文教师,招聘澳大利亚音乐学院的大学退休教授来光亚学校教小提琴,招聘大学老师来兼艺术史课,他招聘一个日本人做老师,仅仅是为了一周两次的攀岩课。作为第一个私立学校的老板,在面对三教九流各路牛鬼蛇神的时候,他应付自如。在中国这样潜规则盛行的环境中,也只有他这样的人才能把这样一个学校撑下去,并创造出一个教育探索的自由空间。以我这样特立独行的个性,狂放不羁的思想,到哪个学校都必将引起一些风波,校方也必将承受一些来自家长和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压力,这些他都一一扛住了。办这么一个学校,像我这样的方脑袋是不行的。因为中国自有特别国情么!
  卿校长因为经历复杂,见多识广,所以特别能侃特别喜欢说,有一次在办公楼门口他和我站在操场上说了三个小时。他曾得意地说:“郭跳跳算是撞到我的枪口上了,我这人别的本事没有,写文章不行,但说话是我的强项;我这人还有一个特点,你越急我越不着急!”碰到卿校长这样的人,再加上遇到能言善辩,思维敏捷的我,郭跳跳算是倒了大楣!他还说过,“三天不说话,我就要到医院打点滴了!”我的话语欲望也很强烈,是经常在饭桌上唱独脚戏的人,碰到他,我一般也只有听的份,偶尔搭搭话而已,其实话语权除了跟身份和专业能力有关外,还跟话语欲望有关。  

在光亚的业余生活

  《那一刻地动山摇》引起的舆论和思想大地震大家已经很熟悉了,这里不用多说。最后我想简单说说我在光亚的业余生活。光亚学校位于都江堰郊区,周围都是农村,没什么好玩的,因此生活比较单调。除了看书看碟,我业余生活的主要部分是每天下午踢一次足球(光亚学校有两个标准的草坪足球场)。这些事情都不想做的时候,我就觉得非常孤独和无聊。于是白天常常独自一人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内江旁边去喝喝茶,晚上则常常和同事出去吃烧烤喝啤酒!在任何地方我都很少能够进行精神交流的朋友,这样的孤独已经习惯了!
34#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4:17:17 | 只看该作者
==引:


小虫(371854637)  10:10:32
谢谢沙师兄!研修班后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整理,多亏师兄主动整理并广泛收集学员文字。刚看了“研修班之最”帖,评得挺贴切。


==管季超回应:

     因为在[教研室]工作,又同时担任语文/音乐/美术/幼教教研工作,近些年参加的公派公费的[研修/培训]差不多有十次了!
     真正感到收获比较大的,只有2003年在北师大的10天[国家级培训者培训]。http://edu.cnxianzai.com/hbjy/huiyi/_guan_kuitianxia/2011/0804/249293.html

     自费到蓉参加[第一线-第六期],是怀着期待去的,心理准备比较充分!

     本期[高研班]没有让我的期待落空!但也明显有让我‘吃不饱’的地方。[高研班]鼓励质疑,学友们交流的坦诚也是[官办的]研修活动中不可能出现的!但是,[高研班]的日程设计中,缺少了让学员间更充分交流的环节!!
     我对许多学友的了解,是回家后通过网络‘补课’完成的。
35#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4:35:32 | 只看该作者
==《教师之友网》管季超---《读写月报-新教育》2008年第一期78页西南民大肖雪慧文《追求有意义的课堂---读魏勇[凭良心教书]》一文中一段,有同感!代表我的参训感受





‘。。。我惊讶地发现,我国基础教育界已经崛起一个非常优秀的青年教师群体。他们是一批勇敢的探路者和脚踏实地的实干家。这一群致力于精神解蔽并力求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的理想主义者,对教育的现状有着相当清醒的认识。他们一步一个脚印,通过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了解人类的共同价值。而他们彼此间的交流则有着现在许多人久违了的直率/坦诚,一些批评和质疑近乎苛求,然而,这是一种可以拓宽彼此视界,推进已有认识的真正的交流。’
36#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4:48:57 | 只看该作者
===引李玉龙在《教育在线》之[专栏]中发的帖文:




      名字失效,已有一段时间不能正常上论坛。
     今年晚上解决了登陆问题,一上来就处理了几个帖子。
      必须如此,其中理由不需解释。
     提请大家注意,这里是一个教育论坛,一些太/敏/感的话/题并不适合在这里出现,一些 敏/感/字/眼最好也请发帖之前先行自宫。
    您不动手,只好由版主帮您清理。如果影响阅读效果,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一个交流平台来之不易,请大家自觉维护。


http://xnjyw.5d6d.net/redirect.php?tid=46870&goto=lastpost#lastpost


http://xnjyw.5d6d.net/thread-37038-1-1.html


http://xnjyw.5d6d.net/viewthread.php?tid=51602&extra=&page=1
37#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5:50:41 | 只看该作者
武林高手的秘密——养成及竞赛游戏攻略
——学习之道(第2版)的评论





 来自: 阿古 (每天重读一本书) ,来源:http://book.douban.com/review/4564047/

  1、
   先介绍一下作者,这是不祥的预兆,一篇又臭又长,又平庸又显摆的书评,往往这样开头的。还有大量关键情节,别说我没警告你。
  
   截止现在,2011年1月4日。
  
   作者,乔希.维茨金是个帅哥,33岁,活着,没谢顶。
   其他介绍不怎么重要了,还是要敷衍的。
  
   写这本书时,28岁的头发更茂密。在此不久,他获得太极拳国际冠军。七年前,他也在不断参加国际比赛,不过是国际象棋。6岁,还是小正太的他,在公园晃荡,凑巧瞅了几眼棋局,“仿佛找到遗失记忆”,和老人杀地难解难分。9岁获得全国冠军,13岁获得象棋大师的称号。他写的象棋教材成为经典。他演过电影《天生小棋王》,饰他自己,粉丝汹涌如潮。他开发过一款世界上最大的象棋计算机程序。
  
  
   一帆风顺的天才履历总是那么无聊,除了闪闪发光,还是闪闪发光。天妒英才,有人寻思,他怎么还没被老天发现啊?嫉妒是要不得的,我就没有。只想送给上帝一副望远镜。
  
  
   之所以写这本书,他说“我意识到我最擅长的既不是象棋也不是太极,我最擅长的是学习的艺术。”这是极其狂妄的,潜台词是,只要他想学,可以在任何领域达到顶尖。所以拿到太极拳冠军后,他开始学习其他武术。
  
   倘若你希望像从《如何阅读一本书》那样,从这本书系统知道如何学习。你会失望的。我知道有一本1931年写的《学习的艺术》更切题,但我绝不打算重看。
  
   严格说来,这是一本自传。一本夹叙夹议的自传。他想把二十多年的收获通通与你分享,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一地零乱的珠宝。
  
  
  2、
   这是我重读遍数最多的一本书。因为以前我从不重看。纳博科夫说,我们不能读一本书,我们只能重读一本书。我知道,只是没耐心。
   重复,重复,再重复,这就是秘诀。
  
   乔希说“成为顶尖选手并没有什么秘诀,而是对基本技能有更深的理解。”“每天都要学得更深一点而不是更广一点,因为学得更深可以把我们潜力中看不到,感受不到但又极具创造力的部分挖掘出来。”
   这本书开启了我重读的历史。
  
  
   我从书中获得诡异的快感:恍惚,脸红心跳,一种似巫术般的魅惑力,准确说,如同窥探到一本上乘的武功秘籍。我预感它会改变我,或者期望通过重视这本书,来达到改变我的目的,比如养成基础训练的习惯。
  
   乔希是顶尖高手,而且有意识分析他如何成为高手。结合这两点的人极为罕见,高手往往将原理技巧融入本能,很难分辨和提及。比如围棋天才吴清源,他的自传令人发指的乏味和无聊。两人都攀上了雪峰之巅,吴清源记载道:某日,到此一游,而乔希却竭尽所能,让你身临其境。要达到国际水准,需要潜能被极大的激发,那是奇妙的世界,所需技能和日常生活不一样,比如我们不需要瞬间催眠控制对手,但乔希必须琢磨。或者说,比赛会放大一个人的缺点,想要获胜,必须在瞬间,呼唤出最好的自己,在压力下表现卓越,这需要技巧和意志。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读后说,没啥实用。
   但那些描述和分析很蛊惑我,我能勾勒出高手对决的场景,我能了解身体是如何运作的,就像进行了一趟神奇的,前所未闻的时间旅行。
   我最大的爱好,就是分析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也许因此,更为敏感,书中许多小小感悟都能让我两眼发光:原来如此啊。
  
  这是一本无字秘籍,有心人总能从中发现,与自己领域的共通之处。
  
  3、
   这本书可以抽离出好几个层面的总结。就是书摘。力图通俗易懂,但有时翻译问题,我也没辙哈。
  
  一是自身经历、情感总结。
  
   作为天才儿童,他也有着困惑和苦恼。15岁时,电影让他家喻户晓,他无法静心研究棋路,他意识到名利的虚无缥缈,听到千百年来无数人的追问,我要什么样的生活?如何追求心灵的宁静?此时,新的象棋老师强迫他放弃本能下法,总之,他不再对象棋充满激情。
  18岁自我怀疑和疏离,他带着笔记本和旅行背包,一边研究象棋和文学一边环游世界。现在鞭策他的不是壮志凌云的野心,更多的是探索自我的渴求。无意间接触的太极,给予了他某种平和,他以惊人的速度进步,过去象棋经验帮他避开初学者的陷阱。他发现无论是象棋还是对太极的着迷,都围绕一个主题:完全融入某项活动,挖掘自己的潜能。他感受学习的巨大快乐,更喜欢学习本身了。他直觉到,学习之间有着共通之处的,但无法表达出来。在大学学习哲学时,面对老师的质疑:“不可说”的“道”是毫无意义的,他开始有意肢解和分析学习的过程,并把记述下来,也就是这本书。
  
  二是对教育的看法。
  
  1什么是好的教育方式?个性和方法如何共存?
  作者有两位老师。虽然他没有直接批评第二位老师,但显然后者的教法,使他万分痛苦和迷惑。“那段年少轻狂,总自豪以为自己什么都懂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变得遇事谨慎自省了,但却缺少了那份独一无二的特质。”最终他放弃了象棋,这不是唯一,但是重要的原因。
  
  作者热爱第一位老师布鲁斯老师。
  
   他纠正作者从公园里学棋的坏习惯。“凭说无法让我信服,必须证明给我看,如果我犯了本质错误,他会提醒我违反了哪些原则,如果拒绝改变,就利用我的失误,直到我的棋局七零八落。一些自以为是的老师,逼学生采取某种固定模式,对学生极大的杀伤力。父母教导我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要考虑别人的想法,而不要盲目追随权威。布鲁斯通过提问的方式让我放慢速度,每当我要做一个重要决定,无论好坏,都会要求我解释自己思考的真个过程。要达到这个目标有没有别的方法?我是否意识到对手的威胁?有没有考虑过不同的布局顺序。不会一味庇护我,只有表扬只会打击小孩子的客观性,鼓励自我纵容,创造不诚实的师生关系。布鲁斯不想灌输太多的信息,而是帮助我的思维逐步走向成熟。”
  
   “在16-18岁时期,在一位俄罗斯象棋大师接受训练,但风格不合。我是一名富有创造力的攻击型棋手,而导师要求我把自己投入到相反的感觉,让我向卡尔波夫学习,他的平静血液,努力搜寻些微的战略优势,而我却是沸腾滚烫的血液,渴望一种疯狂的动力,国际象棋变成一个陌生人,放弃本能反应的后果让我顾虑重重。”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放弃现有的一些观点来吸收更多新的知识,却绝对不能放弃太多我们独一无二的内在天赋。必须用实际的战术意识来改造朝气蓬勃的,有创造力的理想主义。作为一名棋手,背离我本质的反应是致命的,而这也是一个珍贵的成长机会。”
  
  2如何看待失败?当小孩失败时,如何劝慰?
  
   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说明“从失败学习的第一课”是多么重要?他看了很多有天赋的小孩,害怕失败,在遇到挑战时采取“无助反应”,他们一直追求、维持一个完美的形象,而最终一无所成。
  作者引用了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整体和渐进理论。
  
   倾向整体理论的小孩,会把智力看成某种固定,天生的东西,简单的用聪明、笨来评价自己,面对困难时,会急躁不安和放弃。他们不敢、不愿挑战,因为一旦不会做,就会认为自己太笨了。每一次考验似乎都有可能让他们从优等品变成此等品。他们父母大多只注重结果。
  
   渐进理论则倾向认为,我之所以做到了是因为我非常刻苦,或者我更应该努力一点才是。他们认为自己做不成什么,与是否聪明无关,和努力有关。他们更有安全感,也更愿意不断挑战。他们有着重视过程的父母
  
   “最终你就会发现,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获得的教训比唾手可得的奖杯和荣耀有意义得多。从长期来看,痛苦的失败比获胜更有价值。”
  
  
  接下来,作者的话更有见解了。
  
   “读一些研究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小孩子不应该有胜败概念。我并不认同这一观点,只专注于结果这当然不对,但过多的逃避结果可谓坏处多多。
  
   丹尼输了棋,妈妈告诉他输了没关系,但这显然有关系,他输了棋,也很伤心,告诉他这没关系,无异于是侮辱他的智商。
   她不应该说没关系,这种谎言只会让他更痛苦。如果没有关系,为什么还要努力去赢?为什么把周末都用在学象棋,理解是第一步。
   应给丹尼一个拥抱,让他哭个够,告诉他,他让她感到多么自豪,失败是成功之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等他平静下来了。可以问他是不是分心了?是不是太自负了?这类反省是一项很健康的处理机制。丹尼会意识到,每场失败都会让他成长。他会在心理上更成熟,对坏习惯也更敏感。”
  
  
  三是学习及比赛经验总结
  
  1、碰到无赖对手的挑衅怎么办?
  
   “14、5岁,前苏联的男孩在桌旁敲棋子,节奏悄悄进入,加快我的思维进程。或者在桌底下踢我,在比赛中途起身用俄语与他的教练讨论棋局。我试着保持冷静,但对手太嚣张了把我逼到彻底恼火的境地,我经常自行败下阵来。我逐渐认识到,对这类状况的解决方案不应是否定自己的情绪,而是为我所用。”“直到进入武术行当,我才最终做到了。”
  
   “我开始学习从愤怒转化为力量。没有道德的选手是我最好的老师,给我宝贵机会提高应对骚乱状况的能力,我学会了保持冷静,然后开始最大化利用我的愤怒,加强自己的力度。”“有一个令人讨厌的参赛选手严重违规攻击我的要害部位。他的每一次小动作让我意志变得更加坚强,有趣的是我越不被他影响,他变得越狼狈和激动,进攻疯狂而毫无章法。他用了不光明的手段,但我还是将他淘汰出局。”
  
  
  2、如何化劣势为优势,如何让困境成为创造性的源泉?
   “在一次比赛中我伤了右手,我用左手进行训练,3、4周后我已经非常习惯用左手避开对手攻击,最终我的右手好像似多余的奢侈品一样。”
  
   “如果你的目标是中等,那你出错的空间就会很大,如果弄伤了脚趾,会花上6个星期来看电视,吃薯片。大多数人认为受伤就是挫折,需要时间从中恢复。而如果我想做到最好,就不得不冒别人想避免的风险,不得不充分挖掘学习潜力,所以如果我受伤了,基本第二天会回到训练场,想着如何利用这种新情况来提高我某方面的技能。”
  
   “当你想做到最好时,你需要一种全神贯注并善于搜寻的思维模式。需要利用阻碍来刺激你在学习过程中创造的新的视角,让挫败来磨炼你的意志。我们能够注意到那些促成有用的成长的外部事件,即使这些事没有真实发生,我们也可以吸收这些事件的成果。这样一来,困境就变成了激励创造性的一个无穷的源泉。”
  
  3、学习基本原则?如何学地更快?
  
   学习的基本原则就是要钻研微观的细节事物从而理解是什么促使了这些宏观上的问题。我们的阻碍是我们生活在一种关注度不足的文化里面。不停想追求新事物,不停的愉悦自己。许多功夫学校教授学生华丽的招式,学生学的花哨但很肤浅,不具备稳固的身体技能或是原则基础。结果只是一个招式的收集者,光会踢踢腿,摆姿势,完全没有武术价值。
  
   我从一开始就觉得太极拳的这种移动式冥想有一个很主要的武术目标,就是让习武之人不断改进一些基本原理。比如:通过放松胯关节来转移体重;不断放松等等,这些原则中大部分可以通过站立、起始式以及不停地完善各种最简单的动作来实现——比如把你的手在空气中推出去六英寸。通过几个小时,对太极体会越来越深,把这种感觉融合到一个招式的其他部分中,忽然之间所有的事情都开始向一个更高的水平发展。
  
   造诣高的习武之人一般都没什么很大的动作,他们知道如何解决来袭。电影中的后旋踢这样大而华丽的动作根本没什么用,不能快速攻击到目标。
  
   我武术成长的下一个阶段就是把大的东西分解成各个细节的东西。有效地压缩技能的外在表现同时又紧紧围绕技能的内在实质。一段时间之后,广度就会慢慢缩小而力量则会逐渐增加。
   我们成为顶尖选手并没有什么秘诀,而是对基本技能有更深的理解。
  
  还有其他有趣的问题。不过我累了。看书去吧。
38#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6:36:57 | 只看该作者
肖  川  刘铁芳  李镇西  张文质  傅国涌  许锡良  陈  忠
窦桂梅  管建刚  姜广平  梁卫星  夏  昆  郭初阳  蔡朝阳
申淑敏  谢  云  王木春  刘发建  黄行福  王开东  铁皮鼓
高子阳  徐平利  孙明霞  纪现梅  郭学萍  沈丽新  林高明
焦晓骏  王文芳  杜春蕾  侯登强  翟运胜  朱  煜  王淦生
马玉梅  童喜喜  唐金龙  赵克明  汲安庆  冷学宝  陈兴杰
张丽钧  马  德  姚海军  李培林  蔡兴蓉  仲丽娟  刘  波
廖学军

傅东缨    吴非     闫学      杨孟琪     张万祥
张菊荣    魏剑美   郑立平    凌龙华     李辉
杨斌      凌宗伟   常作印    史金霞     袁卫星
李志欣    代安荣   王芳      汪明帅     邵火焰
陈大伟    刘会然   魏建胜    王三阳     马志响
钟杰      杨安平   庄华涛    宋潇潇     王艳芳
严亮      陈建宽   徐洁      李迪       朱胜阳
冯远理    汤新华   桑玲      殷国雄     于慧琦
肖克文    贾书建   王立文    周智雄     宋运来
李志萍   姚彩霞    胡道明     黄宗跃    靖玉红



====>>》个人创办/个人领责的公益网站为规避‘风险’,欢迎来访,欢迎‘潜水’!但,只接纳[实名注册/身份核查属实的注册者]!
恕不例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11:15 , Processed in 0.16435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