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术问题,慎作判断!月旦人物,更须小心!!!!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3:27:46 | 只看该作者
中小学教师可能是知识分子吗?
  
梁卫星/蔡朝阳
  
  梁卫星:朝阳兄,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关注你,看着你一步步从传统的教师伦理中挣脱出来,向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努力,这对我触动很大,我想,一个教师是不是本来就应该是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呢?一方面,教育有其保守的一面,他要传授千百年来人类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累积起来的知识系统,播种千百年来人类为了追求更美善的生活形成的伦理共识,这个时候,教育者作为此一教育理想的载体,其与社会基本的伦理道德是同质的,他算是有机知识分子;另一方面,教育又有其革命性的一面,一旦整个社会体制如利维坦一般与真美善为敌反人道反人性,教育的本性就要求与这个社会体制为敌,坚定不移地持守真美善的价值,另外,即使整个社会体制还能基本正常地运转,教育的本性也仍然要求追求更好更真更美更善的生活,为了适应这一教育本性,教育者的工作也应当有其对社会批判的维度,因为任何社会体制和社会价值天然地封闭理想竭力保守,这个时候,教育者应当算是公共知识分子了。我们生活的时代,道德崩溃,伦理失范,应该是一个教育者更多地要承担批判社会,为生活注入理想,为伦理立法进行人性奠基工作的时代,也就是说,教育者在这个时代本来就应该成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但是,举目整个教育圈,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圈,像你这样有着明确伦理责任和公共知识分子情怀的教师屈指可数,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能不能谈一谈你对教育圈的认识,谈谈你这样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
  
  蔡朝阳:其实,没有卫星你说的那么郑重啊。只是经常碰到一些事情,又刚好如你一样,喜欢阅读,愿意去思考这里出了什么问题,仅此而已。知识分子,乃至公共知识分子,这个群体自然是存在的,我们在当下可以举出很多值得尊敬的知识分子,至于中学教师这个群体,能不能算到知识分子里面,那很难说,还是留待别人去评价。从现在的基础教育的现实来看,我倒觉得中学教师像蓝领工人,做的是不需要思想的体力活。可能社会的基本看法也是如此。比如我经常碰到这样一种情况,在网络或者现实生活中,碰上新朋友,当他知道我是中学教师后,会有人向我表达敬意,一般他们的理由是:像你这样的中学教师不多。
  其实我并不享受他们的这种敬意。因为这种敬意的背后有一种潜台词:中学教师作为一个群体,是沦陷了。在这个前提下,像我这样,他们认为尚具备一些基本常识,才会不吝赞美,认为我是一名好的中学教师。假设一下,如果我不是中学教师,而是大学教师,或者媒体人,或者律师,或者一个学习经济学出身的,或者it业的从业者,我还能收获他们的敬意吗?这里的问题在于,我的被致以敬意,前提是,整个中小学教师的群体,是普遍的平庸,因而有几个略具常识的人,就被看作是空谷足音,当作珍稀动物。想到这一点,我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有一次我跟几位朋友闲聊,说及我不喜欢教书,有朝一日希望从教育体制内出走。当然这是老生常谈,熟悉我的人也仅仅知道我是说说而已,缺乏从体制出走的勇气。但有一位朋友马上阻止,说,蔡老师,你得坚持啊。他笑说,这是他的私心,至少要教完他的女儿。我想,要是多数语文教师都能到达某一水准,我的朋友也就不会这样半开玩笑半当真的劝我留下来坚守了吧。
  
  梁卫星:是的,一种令人绝望的氛围,平庸到了让人心慌气闷的地步,但他们还一个改革又一个改革地叫嚣着,名词换了一个又一个,热闹得狠。却只是圈子内的热闹,社会一点也不买帐!
  
  蔡朝阳:是啊,比如,前几年很多教育圈内人谈一个话题,就是教师的专业化。这是因为目前社会对教育的严厉批判而发生的一种反应。其中一个类比的理由是,为什么很少人从专业角度批评医生,因为医生的工作是专业化的,别人不懂。而教书,即便批评者没教过书,至少有过中学时代,听过课,所以谁都可以置喙。教育圈内一部分人的对策就是,也需要像医生那样,把自己专业化起来,最好搞到人家都不懂,那就没法批评了。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医疗方面的纠纷,多是类似于是否收红包等道德评价,鲜有人敢质疑医生开的处方的,原因即在这里。
  但我觉得,谈教师的专业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鸵鸟政策,是自我封闭的选择。面对别人的批评,马上将自己包裹起来:现在你看不到了,你就没法批评了吧。但这不是解决教育问题的根本出路。而社会上对教育的那些负责任的批判,说实在的不指向普通教师个体本身,而更多的指向于制度。
  制度的因素是当然存在的,制度很坚硬,制度塑造了大多数的教师,他们按照这个轨道,按部就班,不能越雷池半步。问题是,是不是制度不改变,那么中学教师就无所作为了呢?新闻审查制度也没有改变,但新闻人在最近几年作出的努力,就很可观。当然,这也跟新闻界的声音是被放大的有关,教育圈的客观情况是,它本身就是比较封闭的,自成一统,因而,教育圈内部的一些讨论,很难被外界所了解。不过这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教育圈内多数人用极大精力讨论的,基本上都是伪问题,不涉及教育的本质,也不触及时代对教育关注的最大焦点。这样,毫无意义的,完全游离于时代潮流之外的教育圈,被人忽视,被人遗忘,是必然的。万一被记起,也不是因为什么好事,而是因为出现了像黄艺博这样的怪事。
  
  梁卫星:是的,我们的教育完全无视于生活的奔腾,时代的变迁,彻底丧失了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完全沦为一部分教育官员和教育名师的利益跑马场,而绝大部分普通老师则只能把教书作为一个饭碗,过一天算两个半天。这样的教育,出现黄艺博这样的怪胎也就不奇怪了。有时候,我真认为教育圈内真的是应了那句老话——“洪洞县里无好人”。
  蔡朝阳:哈哈(大笑)不能完全说没有好人了,但的确很少很少。
  很久之前,深圳有个严凌君,一人之力编了一套中学生读本,由中华书局出版。《南方周末》采访他,偌大标题叫做:寻找语文教师的尊严。严老师火了一把,之后我很久没有听到他的消息了。这也是必然,没人理会啊,教育圈内持守理想的人总是寂寞的。你在2004年的徐州,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句话,是“别做自己憎恶的人”。你这句话是一句否定句,态度很决绝,没什么可以妥协的余地。我倒是想,那么,不做自己憎恶的人,做自己喜欢的人,该是怎样呢?否定很容易,建树却很麻烦。幸好,这么些年来,你并未荒废,并以今年花城出版社的《成人之美兮》,作为一段时间的阶段性成果。
  
  梁卫星:可是,这是一部在艺术上并没有多少价值的作品,我真不是谦虚!
  
  蔡朝阳:当然,按你自己的说法,这是一部在艺术上未必有多少成就的小说。然而,作者自己的评价无论真实与否,其实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因为小说写成之日,就不属于作者本人了。据我的观察,这个小说还是引起了教育圈内外较大的震动。在我身边,就有好几个熟悉不熟悉的,来自不同行业的朋友,都曾向我提及这部小说。《文学报》的记者对卫星兄有一篇专访,这位记者跟我聊天时,也讨论了这个小说。而我的一位同事,则说,这个小说太真实了,真实的叫人不敢逼视。
  为什么要谈你的这个小说,不因为这是我们朋友圈内的一个成果,而是因为这个小说的现实批判意味,深刻的触及了现在基础教育中的病态与变态。前面说,做自己喜欢的人,喜欢的人是怎样,可能没有定论,但越是远离自己憎恶的那种生活,可能就越接近我们愿意前往的那个方向。写小说,有什么用呢?这需要卫星兄你自己来解答。而我的看法则是,这是你以说出真实为核心的对其所憎恶的生活的一种反抗,同时,更是尖锐的批判。另一个力证是今年《南方周末》记者对你的一个专访,这个专访里,中学教育圈内部的一些丑态,被前所未有的暴露出来,为了高考升学率,一些校长不惜求仙拜佛,没有比这个更具有讽刺意味的了。教育是启迪人的智慧的,教育是要辅助人的理性的成长,现在呢,扭曲的无以复加的应试制度,将人扭曲至此,不惜诉诸于迷信巫术,太有讽刺意味了,真所谓“不问苍生问鬼神”!所以,我相信这部几乎接近于纪实小说的作品,以及你在专访中提及的那些丑态,你在论及这一切的时候,所遭受的压力,恐怕是空前的。所以,即便仅就这些而言,你的努力便十分值得肯定。
  
  梁卫星:实话说,风险实在很大,大到超过了我的想像,我要是事先知道会有这些风险,肯定不会写这个东西的,只是现在木已成舟,我只能坚持下去了。然而,我还是不敢自信,我的所作所为,算得上是一名公共知识分子。我想,我其实内心并没有充分的准备,不如朝阳兄你一直是内心自觉自明的。我想,这恐怕是很多要有所作为的教师们的通病吧。
  
  蔡朝阳:其实,我对自己的工作也是有怀疑的,我也常常想,就这种持续的批判的态度,以及这种批判的意义而言,这样的中学教师,是否可以称得上是一名知识分子呢?说我从不曾考虑过“知识分子”这个词语有些矫情,但更大原因,无非是言说的冲动而已。梁漱溟说“吾曹不出如苍生何”,儒家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在当代早已经破碎,我也不敢轻言代表什么什么,仅仅因为不吐不快。
  时下社会对教育的批判很多,但这些批判在我看来,其实还比较隔膜,甚至完全没有触及到教育的本质问题,尤其对近几年来的基础教育的不断变异,极度扭曲,这个社会并没有看到症结所在,因而把握不准。对教育的不了解不知情,可以从爆出来的新闻来观察,一般都是极端化的事件,要么是黄艺博五道杠;要么是教师任由学生在教室内打架,打到死为止;还有就是禽兽教师之类。这新闻本身其实未必属于教育新闻,倒是属于社会新闻更多一点,意思是说,这些新闻不一定具有教育学研究的价值,而社会大众传媒多指出教师这个职业身份,这是对教育圈的不理解和不知情的表现。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前面我们说过教育圈本身是封闭的,这个封闭主要指信息的对流而言。另外还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所谓的教育专家基本上是不明真相的。因为他们是教育专家,所以他们很难看到基础教育的真实情况,那种严厉的制度化的对孩子们的摧残,他们看不到;教育圈内部的集体溃败,他们看不到。因而他们的理论和研究,总是像在云端漫步,看上去很美,其实毫无用处。另一个则是基础教育圈内人,他们要么说不出话来,要么不会说人话。郭初阳书名“言说抵抗沉默”,言说是需要能力的,基础教育圈内人,多数由于自身的洞察力和思考力不够,因而仅成为教育悲剧的一员,而没有能力表达,他们是教育圈内沉默的大多数。就这一点,我非常喜欢林贤治先生引用的一句话:因为他们沉默,我才将之传达。而有一部分人,则聒噪不已,尤其是获得教育圈内一定程度的话语权之后,便把持住这些阵地,不断制造文字垃圾语言废料,用这些来填补刊物的版面,这种低级的、毫无思想含量的东西起到的主要作用是迎合主流价值观,是极权主义教育的帮忙与帮闲。这后一部分具体有哪些名师,就不一一指出了,卫星兄,你懂的。
  
  梁卫星:是啊,真是一言难尽。
  蔡朝阳:因而,在教育圈内部,能够坚持独立精神,能够反思教育的症结,能够不断将自己的思考指向本质性问题的,同时又具备一定言说能力的作为自由思想者的教师,真是难能可贵。因为这是兼具专业知识和公共关怀的教师,因为他们在圈内,因而所见便深,所知便广,能更大程度上接近真相,反思到教育的本质问题,又因为他们有公共关怀,他们的思考建立在一些更具有普遍性的价值观之上,而他们的言说能力,能对真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将之呈现在公众的面前。
  2008年,在李玉龙的推动下,郭初阳牵头,成立了一个研究小学教材的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我有幸忝列其间。我们的研究报告在2009年发表后,《南方人物周刊》等刊物跟进报道,形成了2009年-2010年的历时两年的声势浩大的对小学教材的审视批判。有论者指出,教育内部的讨论,而成为社会公共事件,在近年的历史中,是不多见的。而也有一些媒体,将我们这些参与小学教材批判的教师群体,称为新公共知识分子。我将这些评论看成是赞誉,但并不敢当这些赞誉。之所以要在这里提出来,还是因为我在前面所说的,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究竟为什么,作为一个群体,中小学教师并不值得一提,跟媒体界、律师界,区别在哪里。据此,中小学教师,有可能成为具有公共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吗?
  
  梁卫星:我前面对公共知识分子有个说法,是从教育的角度说的。如果是这样,教师不仅应该成为公共知识分子,而且这其实是他的伦理责任。
  
  蔡朝阳:我们来引用殷海光的说法。照时代周刊( Time )的时代论文所说,得到博士学位的人早已不足看作是知识分子。即令是大学教授也不一定就是知识分子。至于科学家,只在有限的条件之下才算是知识分子。该刊在两个假定的条件之下来替知识分子下定义:
  第一、一个知识分子不止是一个读书多的人。一个知识分子的心灵必须有独立精神和原创能力。 他必须为观念而追求观念。 如霍夫斯泰德( Richard Hofstadter )所说,一个知识分子是为追求观念而生活。勒希( Christopher Lasch )说知识分子乃是以思想为生活的人。
  第二、知识分子必须是他所在的社会之批评者,也是现有价值的反对者。批评他所在的社会而且反对现有的价值,乃是苏格拉底式的任务。
  按照这样的要求,我们要来谈论中小学教师是否是知识分子,确实有些要求过高。中小学教师,极大多数,是匍匐在应试教育体制之内的,顺从的国家意志的灌输者。这是国家给予教师的任务。按照葛兰西的分法,知识分子分为有机的知识分子和独立的知识分子两类,何谓有机的知识分子,意思即是说,这些知识分子是构成这个体制的部分,是在体制内的,按照体制的要求,来帮助这个体制得以运作的群体。而独立的知识分子,则要游离于体制之外,至少,在思想和精神上不被体制化。这种独立的知识分子,类似于殷海光的对知识分子的界定。按照葛兰西的说法,中小学教师如果可以称为知识分子,那么也基本上就是有机的、体制内的知识分子。
  但我还是在想,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有范美忠、郭初阳、梁卫星、魏勇、周迪谦吕栋这样的中学教师,还有李玉龙这样的杂志编辑,还有扬州“亲近母语”的徐冬梅老师这样,一点一滴做起的实干家。这部分教师,或者教育圈内人,多数是一线的教师,但都具备我在前面说过的一些基本界定。他们做的事情都不一样,都在从事自己的事业,但他们身上有些部分还是很相似的。相似就在于,他们有独立的思考,有清晰的理念和价值观,按照自己的独立思考,做那些观念中的事情。
  中国的教育不会一下子变好的,我们这些人也等不到我们想象中的美好的时代。但阿伦特说,饶是在黑暗的时代,我们仍有权利去等待一种启明。并且我补充一下,等待不是无所事事的等待,而是积极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言说和写作本身就是知识者的责任,就是做事。
22#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3:29:37 | 只看该作者
==管季超识:

     感谢这个对话带给我们的启发!!!




徐平利:教师是知识分子吗(转贴)  





当今中国谁做教师?据我观察,进入教师队伍的一般都是保守求稳者、因循守旧者和怯懦胆小者,这些人对外界信息缺乏敏感度,并对未来缺乏想象力,至少是对生命缺乏激情。总之,如今在中国做教师的大都是不敢或不愿意接受风险挑战的人。
然而,我所观察到的是不是仅仅属于一种表象?我怀疑在深层机理上,一定有某种东西让教师的人格变得卑贱了!也许,学校环境真是一个很好的打磨器和浇铸机,越是重点学校和公办学校,机器的质量越好。凡是愿意做教师者,不管有什么理由,不管是什么性子,都会被打磨成保守求稳者、因循守旧者和怯懦胆小者,没有激情和想象力终将成为表现学校严肃性的一条标准。

有人说,不要过分地在真理和谬误之间划清界限,这正是后现代主义的作风。若真如此,戴着美丽花环的假教育实施的阴谋就轻易地得逞了。而社会的悲哀在于,没有人愿意追问生活的本质意义,一般民众最关心形式主义的表象生活,即试图在一种“权力幻象崇拜”当中见风使舵,捞取一点蝇头小利。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罪恶,这种罪恶随着权力和金钱的欲望时而显现,时而隐藏。但是,我们要坚定地把每一个人都看作“善者”!因为谁也不愿意过罪恶的生活。善是人性的核心,更是开展教育活动永恒的指导思想。我们不能在一个人成为教师之前把那份恶的人性清洗干净,也没有必要想方设法从罪恶的角度管制别人(而现在很多学校非常细微的所谓科学化管理指标的出发点就是人性恶)。不幸的是,在权力中心主义和物质功利主义泛滥的学校环境中,假教育无限扩大了恶的存在,并且基于“罪恶哲学”制定专制政策,这种专制政策把可怜的教师当作僵尸一样驱赶。但往往能够立见奇效,很多教师的训练性欲望在被驱赶的过程中也变得越来越强。
当教师善心不存的时候,教师就不信任学生,也努力要把学生作为僵尸驱赶。就这一过程的本质意义而言,教师既是受害者又是迫害者(其实学生是最大受害者,同时也为未来的迫害者身份积蓄了能量,只是民众通常以“有用之才”的眼光审视学生的未来,学生当下存在的价值被忽视了),而作为受害者的大多数教师的迫害水平都是差不多的。但是,民众之所以认为越是低年级的任课教师的教育水平可以越低一些,并且待遇也应越少一些,那是因为低年级任课教师的迫害手段通常没有高年级教师那么高明而已。
当今中国谁做教师?社会对教师的理论认知和教师对自己实际生存状态的审视之间存在很大差距,或者说,教育研究者和宣传者在报刊上写的教师和那些白天上班深夜在网上直抒胸臆的教师之间的认知很不协调。也许这种不协调恰恰在教师身上得到了完美统一,就像有些乞丐白天在路边乞讨而晚上换上另一套衣服出去消费一样,但是消费心态总不怎么理直气壮——教师难道就是如此可怜、可悲、可恨、可敬和无用的一群人吗?

如今,人们特别怀念上个世纪初叶的中国自由知识分子,他们无论在北京的高校当教授,还是在上海的出版社做学者,个个都能做一流的学问,也敢说内心的真话;既能拿不菲的工资稿酬,又不依附于政治权力。
独立敢言的知识分子一定有大才、大德,也备受敬仰。广受尊崇的蔡元培敢于一次次用辞职对抗政治对于教育的胡乱干预,乃因为他不唯官不唯财,而唯学问唯教育。陶行知能把教育办得轰轰烈烈,不因为他是“海归”,而因为他有一流的学问、崇高的人格和把身家性命搭进“教人求真”的教育事业的行为。平民教育家晏阳初曾获得“现代世界具有革命性贡献伟人”的称号,就因为他不做官、不发财,而唯愿把终身献给劳苦大众——他的教育事业总是和最艰苦最贫穷连在一起。
当年严修先生兴办南开中学的目的在于“以教育济天下苍生、救国家危亡”,他以其大才和大德赢得了各方尊重。为了实现教育抱负,先生数十次谢绝统治者的征辟、罗致和礼聘,而以他的人格声望,从那些枭雄豪杰和地主老板处获得最大限度的资助,投入办学。严先生的光辉人格照耀了南开中学一代代的求学者。他的教育救国理想经他的学生得到了最完美的实现。

如果看看近年来各种媒体上的教育批评文字,我们就会发现,那些真正戳到教育痛处的话语往往出自教育界外。惭愧的是,众多教育研究者仍然愿意沉浸在曲高和寡的教育科学理论中自说自话,由于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那些汗牛充栋的教育研究成果使“假教育”越来越猖獗,而“真教育”越来越贫弱。
我相信,未来社会是教育家治理学校的时代,然而在当下中国城市化教育欲望中,似乎还没有真正的教育家出现的迹象,或者说,当下中国以训练性为特征的“假教育”环境还难以诞生“真教育家”。近一个世纪前,陶行知先生如此批评当时教育界:“我们常见的教育家有三种: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他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他只会读书,做文章;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他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办……办……办。第一个不必说了,第二、第三两种也都不是最高尚的。”那么,什么是第一流的教育家呢?陶先生指出:“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将近一百年过去了,陶先生所批评的三种“教育家”在中国只多不少!为什么中国教育界总是缺少“有胆量创造的人”和“有胆量开辟的人”呢?难道是因为教育事业的稳健性特征制约了人们的手脚吗?
恰恰相反,当今中国的教育脚步不是稳健,而是太快了!我们说,这种“快”实际上是权力中心主义和物质功利主义教育欲望无限膨胀的结果,教育已经被蹂躏成为捞取功名利禄和争权夺利的工具,它失去了教育的真正意义,是一种“假教育”。“假教育”像晃动的肥皂水制造泡沫一样,只能在虚假的繁荣中制造形形色色的“假教育家”,不可能产生纯洁的教育心。

形式战胜了内容,表象战胜了本质,指标战胜了价值,数量战胜了质量,枝节战胜了主干,过程战胜了效果,灵肉割裂的荒谬者在无限膨胀的权力中心主义和物质功利主义欲望中越战越勇。
当我们的教育者全都把教育作为迎娶功名利禄的大花轿的时候,这个教育就必然要导致功利化、肤浅化和形式化。应试教育为什么成了“不倒翁”?应试教育的成功者为什么猖獗到肆无忌惮的程度?因为一种“假教育”在形式主义的文化环境中形成了,而荒谬者对荒谬生活的认可又是这种形式主义文化环境产生的基础。当荒谬者及其荒谬生活成为假教育的追求对象时,我们不得不焦虑地思考这样的问题:教师由谁来做?或者说,教师是知识分子吗?在当今中国教育环境中,教师还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我们常常把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区别开来。如果说上天之所以没有掉下来是因为有人在下面顶着的话,知识分子就是立地顶天的主体力量。因此,知识分子最大的品质,首先应该是社会责任感,要时刻具有大局观念;其次,一个敢于立地顶天的知识分子必须具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必须保持旺盛的批判精力,并能够对权力和物质的引诱腐蚀保持不懈的警觉,否则知识分子就很容易被庸众同化。
如果要从知识分子的思想独立和担当责任来判断,当下中国教育环境中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中国有“养士”传统,读了很多书的人(姑且称为“知识分子”)要被别人养起来才算过上好日子:如果你不养,那我就骂;如果骂不成,那我就消极遁世。现在,学了知识就要在优裕的环境中生活——这种传统观念不仅没有改变,而且在日益膨胀的城市化教育欲望中愈演愈烈。大学毕业生想方设法要挤进大城市、好单位——最理想的当然是能够直接进入首都北京的中央各部委工作。经济发达城市的学校校长很好当,因为他们既不缺钱财也不缺人才,他们通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学校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很多教师直言不讳地说:“我之所以愿意在这所学校压抑自己,是因为它给的比较多!”

对于教师,民众的心情极为矛盾和无奈,他们愿意把教师队伍看作最大的知识分子群落,他们期待这些知识分子把自己平生所学传授给他们的子女。但是据我了解,大部分学生家长(特别是知识型家长)其实并不信任教师,他们认为现在的教师和许多利欲熏心的医生一样,责任心不强,形象不好。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们开始在子女教育上各显神通:进名校,进重点班,请家教,请班主任吃饭以使其对自己孩子多关照……最后,在民众心目中,只有那些使学生在考试竞赛中获得高分的教师才是好教师,只有能够使学生把毕业文凭拿到手并找到待遇好的工作的教师才是好教师。
我敢肯定,教师们对他们“是否属于知识分子”这个问题也是左右为难。他们愿意把自己归入知识分子阵营,但是他们又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满意,他们知道自己最致命的弱点:在学生面前总是一副真理在握的样子,而一旦走出校门,就像谁一下子把腰给打折了一样,身子骨总是软的。

在当今中国城市化教育环境中,教师并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特征。知识分子要有高尚的品质、独立的思想、批判的精神和自由流动的权利,这些必要条件在我们的教师那里并不完全存在。也许,教师只能算作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工种,不能期望和知识分子画上等号。如果教师个个有了独立的思想、批判的精神和自由的权利,那么教育的民众教化功能如何保证?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个个都有了独立的思想、批判的精神和自由的权利,那么社会执行如何保证?然而,这些问题又回到了我们所穷追不舍的教育根本命题上了:教育是追求智慧的,还是基于训练的?教育是启迪灵性的艺术,还是灌输知识的机器?毋庸置疑,教育是追求智慧的,是启迪灵性的艺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就没有理由担心,当教师具有了独立思想、批判精神和自由权利的时候,教育的教化功能是否缺失。
不过,在教育现实中,我们所看到的教师又的确是一份不错的工作或者一个用来谋生的身份,这其中没有激情,也没有使命,连高尚的品质也不能从一个更高境界去谈。教师并非天生从事这份职业的,也许他们的灵性并不在此,别的行业可能对他们更合适一些。就这些教师来说,他们的确不是知识分子。
我相信,在教育的根本命题中,理想的教师应当是知识分子。对于这些知识分子,教育就是他们的生命依恋,离开了教育,他们就无法生存。他们并不在意当教师的地点是在城市的好学校,还是在农村的差学校,教育的环境优劣并不影响他们的生命热情和教育质量。但是,这些知识分子可能与现实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格格不入,他们常常因为对教育过于痴情而愤世嫉俗,常常因为生命过于激昂而显得莽撞,常常因为个性过于鲜明而被当作疯癫的人和最不适宜做教师的人。所以,我也只得承认,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教师仍然不能是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不首先考虑物质条件,一个在农村差学校里坚持工作了几十年的教师并不意味着就是可敬的知识分子。
23#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3:32:34 | 只看该作者
            说作文
周迪谦
    这是个老掉牙的话题,同学们手里的什么作文秘籍之类的书想来也不少,你们遇到的语文老师恐怕都少不了传你几招作文诀窍。可是,写不好作文依然是相当多的同学的苦恼。什么起承转合,过渡照应,“凤头豹尾”……很多招数似乎并不灵验。而且招数越多越难下笔,抓耳拂腮,撕纸咬笔,茫然四顾,那滋味,岂一个苦字了得。
    作文真的那么难吗?很多事情之所以觉得难,那是因为我们对它缺乏了解。一旦把事情了解清楚了,往往就不觉得难了,所谓“迎刃而解”,那是多么爽啊。作文自然如此,当我们把诸如为什么作文、作什么文、怎样作文之类的问题认真的思考讨论得到比较明确的认识后,所谓作文难的问题或许就柳暗花明了。
    作文并不神圣,不是代圣人立言,不是向强权背书,不是编织一通大话套话连自己都不明白不相信的鬼话去获取某种不好明说的东西。作文实在是自己表达的需要。饿了要吃饭,冷了要加衣,成熟了要求爱,有了想法、有了激动、有了见闻要表达、要交换,所以要说话,所以要作文。作文不过是说话的另一种形式或一种高级的形式,如此而已。饿了能有食,冷了能有衣,成年了能找到心爱的人儿,那是多么幸福的事!那么,作文何尝不是?当你能通过作文说出自己想说的话,那是多么令人快乐的事啊!
    作文当然需要一定的语言功底。你说的话至少要能够比较明确地表达你的意思。由于对话对方往往不在场,你无法依靠面部或肢体等动作来帮助,因此对语言表达要求就要高一些。要通顺,连贯,明确,进一步还要求尽量严谨些,得体些,简洁些和生动活泼些。但是这些都不是那么高深玄妙,你只要有敢于表达的勇气和乐于表达的兴趣,顺水推舟,这些能力和技巧就会自然而然的形成和提高,根本用不着害怕。语文老师和语文考试总是偏爱弄修辞,比喻、比拟、排比、对偶什么的一大堆,似乎生怕难你不倒,似乎作文的关键就在运用修辞。其实修辞不过就是增强表达效果,把话说得好听些。如果你急于有所表达,选用修辞是很自然的事情。很多修辞手法是触境生出,所谓妙手偶得之。如此而已。当然并不是说修辞等语言技巧不重要。它也重要,且很有趣,一个比喻,那里面有很多生活,很多智慧,很多幽默;只是我们用不着玄化它和畏惧它。
    作文的关键在有话要说。话语来自于我们的生命,话语的质量反映着我们的生命状态。你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必然对世界充满热情,充满兴趣。看到世界的美好,你喜悦;看到世界的丑恶,你愤怒。你身处其中,必然参与互动,你要想,你要做,为杜恶扬善,出一点力量,尽一份责任。你坚守着这样的信念,做着这样的人,充实,有意义,有价值,你会由衷的骄傲和自豪,于是你享受着自己人格的尊严。须知,这种尊严与你实际的社会地位无关,即使你很贫穷,很卑微,你甚至在生活中还正在被侮辱被损害,你仍然可以有尊严的活。因为尊严是精神的,是主体人格的。(建议读读《简·爱》《被欺凌与被侮辱的》《悲惨世界》等作品)试想,处于这样的生命状态,你怎么可能没有话对自己说或对世界说呢?所以,要作文,话语应该不乏,只要你活着,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话语涌来。除非你自己不想说。一个人格上独立的,精神上健康而充实的人,应该不会无话可说。由此看来,作文的问题最终落脚在生命状态上。
    但事实上不少人视作文为畏途,不啻在校的学生,很多教师一样的怕作文。很多人一辈子都把作文看的很神圣。会写文章本稀松平常事,可会写文章的人在生活中常常让人刮目相看。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古代,书面语与口语距离太大,大得来几乎成了两种不同的语言。我们读文言文就有体会。我不大相信古人对话交流都像我们所读的文言文那样。那是多么累人的事!我想原因可能有二:一是物质条件限制,笔墨纸张太贵,书面语必须尽可能俭省,“惜墨如金”,就像几十年前发电报一样。二是统治者(包括围绕权力中心的读书人)故弄玄虚,把个书面语弄得神乎其神,不是一般人所能掌握的,非要沾点文曲星的气味不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嘛。读书写字也成一种垄断,不然,何来民可御?如此,久而久之,民间可能就形成这样一种意识:写文章是很神圣的事。这,恐怕是历史的原因吧。想一想,有不有道理?(由此看来,“五四”新文化运动关于白话文的兴起对于我们民族的振兴,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写文章与一般情况下的说话确实有所不同。通常说话即时即景即兴,简单,简短;写文章则往往是需要表达比较丰富或复杂的意思,需要说较多的话,还要让人读了明白无误。所以写文章的人一般都能比较熟练的掌握语文文字这个工具,又喜欢或擅于思考,有比较丰富的思想或感情。要知道,思考和思想恰是一般人的弱点,尤其是咱们中国人。不爱读书,不爱思考,不追求活得明白畅达,不追求那种有所发现发明而畅所欲言的快乐;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恍兮惚兮了此一生。试想这样的人能有什么东西可写?即使他会说话会写字,也写不出什么文章来,更写不出好的文章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恐怕是人性的原因吧。
    在专制社会,写文章不能率其性,衷其心,有一种力量时时警告你:不能乱说,更不能乱写。必须按照它的旨意来写。顺旨者达,逆旨者穷,写文章成了敲门砖,或者自绞绳。这,或许是社会的原因吧。
   由于这些原因,作文被看得或神圣,或痛苦,就不足为奇了。但是,这不是好现象,这是一种落后状态,它窒息精神,扼杀创造,桎梏着文化和文明的演进。作文状况客观上反映着一个族群的精神状况。作文状况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着一个族群的创造能力。我们惊叹西方发达国家人民的创造力,羡慕并享受着他们的发明创造给人类带来的福祉,但我们想过没有:堪称世界级的作家(文章家)他们占多大的比例?世界级的真正让人认可的学术论文,他们占多大比例?这与他们的科技进步有没有连带关系或因果关系?
    所以作文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个做人的问题。欲立言先立人。立独立人格以重自尊和自信,树自由精神以生热情与睿智。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它诸如写作技巧类的问题统统迎刃而解,纲举目张,是之谓也。
    站立起来吧,同学!你精神上站立起来了,再去体味作文的美妙吧!
2011-12-21
24#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3:40:18 | 只看该作者
http://wenku.baidu.com/view/909651600b1c59eef8c7b4ba.html


=玫瑰的文。



窦桂梅:我们为什么这样教《牛郎织女》
                                      —— 语文教育何处寻


我愿我能在横过孩子心中的道路上游行,解脱了一切的束缚。
——泰戈尔
一、缘起:文学对岸的理性皈依
语文教育究竟要让学生学些什么呢?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观念,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在当时的背景下和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以叶老的解释作为选文、文本解读与教学预设的前提,形成的重视剖析内涵、以读带讲、咬文嚼字的语文课堂,堪称语文教学的经典。同时,今天强调“语文是文学”、“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的专家也大有人在。
这使我们不由得想起王荣生在《语文课程论基础》中提出的,我国的语文教育研究,有一个“性质”的难题——语文科的性质是什么?语文科自1904年设科以来,人们对它的现状就从来没有满意过。基于变革现状的良好出发点,人们纷纷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给出自己认为的“应该是什么”,提出:语文即道德、语文即工具、语文即人文、语文即生活、语文即文化、语文即语感。但是,所有这样的定位通常以“我认为”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某某认为”的形式加以论证。换言之也就是说:我的主张虽然在现实中尚未得到证实,或者不一定能够得到证实,但我个人认为我的观点是正确的。按照这样主观判断所谓“正确”的命题指导的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从一开始就带上了主观主义的烙印。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我们所提出的“主题教学”。
原点的问题尽管重要,但给出结论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以哲学为例,对于物质、意识关系的思辨,争论了几千年,今天依然没有一个固定的、颠扑不破的结论。迁移到语文学科的教学,我们是否应当考虑,这样的一门迅速发展不过百年的学科,是否能在短时间内给出“性质”原点的结论?如果不能,我们又应当做什么呢?无外乎两种选择,一是选定自己认为正确的理论,在实践中为之寻找论据,证实或证伪;二是探索,摆脱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自己,不作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在问过自己“从来如此便对么”之后,不因循,敢于锐意追寻,尽管尚不能回答“语文应该是什么”,至少能发现“语文还可以是什么”。
基于后者,面对语文教学,我们可以一如既往将“读”进行到底、将感悟渗入骨髓,可以继续在词句训练上花功夫、做文章。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固守一隅、不顾其他,是否是最好且唯一的选择,我们为什么不能走得更远点、更快点?儿童的语言学习的确应该“儿童”一些,简单、清浅、有趣。然而,也有人说儿童就是哲学,儿童也应当有属于自己的深刻。我们可否在儿童的语言学习中,真正将儿童当作成长中的儿童,而不是当作不变的、长不大的幼稚儿童呢?在基本问题没有给定结论的时候,语文教学应当存在现行模式以外的多种可能性。
也正是基于后者,即便是对我们自己提出的“主题教学”,我们也不把它当作结论,固守不变,我们希望不仅仅停留在“语言和文字”训练的程度与层面上,我们还要继续向“语言和文字”之后的纵深前行。深入学习与思考之后,我们发现各种性质论实践的媒介,不外乎就是文学作品。而且,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语文”一词本身就应当有两重含义,一是语言和文字,二是语言和文学。
文学是生命的表现,而且“文学——其实一向是教育的伙伴。文学的发展和受教育的要求的发展,一向是平行的”(杜勃罗留波夫)。于是我们借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语文”的第二种解释——语言和文学,力求在教学中,以文学的方式呈现语文,从选文、教学预设到最后的课堂呈现,紧紧抓住“文学”这根主线,力图让我们的教学从理论指导到实际操作,从内容到形式都脱离文字的束缚,抵达文学的对岸。
这是我们上《牛郎织女》这一课的缘起,但我们能做到吗?这也许像“语文科的性质是什么”一样难以回答,但我们相信,“假如一个人想从确定性开始,那么,他就会以怀疑告终,但是,假如他乐于从怀疑开始,那么,他就会以确定性告终。”(培根)
二、选文:永恒主题的薪火沿传
傅建明博士曾对1993-1999年间出版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进行过价值取向的系统分析。结果发现,从出现频率的角度看,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明显地强调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等等的国家意识。这样的思想倾向表现在选文上,就是通常选择那些带有浓厚政治色彩,高呼口号式的文章,这也没错,只不过显得刚猛生硬。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材的编写更加重视人文性,教材开始慢慢走向了美的境界,《装满昆虫的口袋》、《和时间赛跑》、《诺曼底号遇难记》等一大批关注个体生命成长,带有柔软的诗情画意的优秀课文在教材当中,构筑起了一道亮丽的文学风景线。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无遗憾地感叹——本民族文学的优秀传统却在渐渐流失。那原汁原味的古代诗文、民间文学作品在教材中所占比重甚少,偶有《景阳冈》、《林冲棒打洪教头》这样的凤毛麟角,因其数量有限也往往成不了气候。我们不应忘记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文化的见证,失却了民族文学的民族是死了的民族。
民间故事更是民族文学中的优秀代表,它是一个民族文化渊远流淌而成的自然溪流,其中荡漾着整个民族的道德传统、伦理取向、文化认同、精神气质。所以有人说,民间故事是文学的母亲,民间故事是人类的宿命。而且它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为儿童喜闻乐见、容易接受,正应了“儿童文学就是故事文学”(朱自强)。所以在装满教材的众多文本中,选取民间故事这样的文学体裁,除了看重具体故事本身所具备的内容含金量以外,我们更期待着借它实现民族精神的薪火相传。
《牛郎织女》故事隶属于民间文学中民间故事的种属,但同时它又有自己的特殊性——主题是“爱情”。爱情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爱情让文学充满芬芳,搜罗古今,那些最为人称道、流芳千古的文学作品,主题多是爱情。但是在小学阶段,教师大多刻意回避这样的主题,似乎在课堂上讲“爱情”就会被扣上引导早恋的高帽。但“猎奇”是人类的普遍心理,特别是对于求知心切的小学生而言,那些成人不让他们了解接触的事物,常常是越隐瞒越好奇、越不告诉越想知道。对多媒体时代的儿童而言,这样的话题根本无法绕开,想从此处回避,却发现它又在彼处现身。
要知道,爱情可是我们人类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生命体验与回味,就像每天伴随我们的日子。于是,少了“爱情”这道甜点的语文教学,总像是不完美的人生,缺少四季中的一季、五味中的一味。其实,就将这层窗户纸捅破,又能怎样?不过是为孩子清新美好的内心世界增加了一些纯洁的梦幻、甜蜜的期待,在他们真善美的小世界中加上一点神秘的滋味。我们应当相信,爱情不会仅仅因为这一节课的教学就款款而来,我们更应当相信,有了这一课,我们的孩子们长大后再去品味爱情,或许就会增加更多的深情与理性。选择爱情来演绎文学、演绎语文,我们希望传递能够陪伴孩子一生的柔情与感动。
三、预设:文学理论的智慧抒发
每一种不同体裁的作品,其结构、语言、表现手法都有自己的规定性。民间故事这样的文学样式,作品本身存在人物简单、结构相似、语言通俗等方面的特点。这样的文本,如何走得更远呢?在学校开展“与特级教师同备一堂课”的过程中,老师们所作的教学预设,大多还是在原来的以“语言和文字”为出发点的语文教学理论的茶壶里翻波浪。
刚刚,教育部发函明令,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大学语文课程不及格不能毕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定?我们是否应当思考:学习了十几年语文的大学生们为什么又要回去继续学?是否因为原来我们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语文学习存在缺陷?如果这缺陷是真实存在的,那我们怎么办?依然顾影自怜、故步自封?
这真的需要我们重新去回味与反思,那实际证明已经让母语在成人世界中退化了的陈规固陋,如果不去超越,恐怕我们母语文化沉淀了千年的文字以外的文学及文化内涵,就会在滚滚的读书声中被淹没了。这番想法更坚定了我们纵深研究、超越自己的信念。
研究《牛郎织女》期间,著名先锋派作家、清华文学院院长格非,给我们学校五年级学生做了一场《牛郎织女》的文学解读讲座,他的讲座完全颠覆了我们小学教师教授语言的方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牛郎织女》渗透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儒”、“道”、“佛”文化。文中呼唤儒家道德伦理,体现了道家对神的敬重与向往,以及佛教追求人与动物、与神仙众生平等的思想。我们折服于他学者的深度与作家的文本解读视角,又和格非一样,惊奇于这些五年级学生对格非老师讲座的浓厚兴趣。于是,我们希望将他的深刻思想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链接,摆脱单一的语言文字训练,实现一个以文学理论作为支撑的语文课堂,实现一次尝试性探索。
于是,我们将这样的想法,以这样的教学流程呈现出来:写了什么故事;如何写这个故事的;为什么写这个故事;什么情况下写这个故事的。或许这样的流程在引导中学生解读文章时,经常被语文老师们用到,会给人以“小学中学化”的感觉。但我们要知道这一课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下半学期的少年。对马上就要走进中学的他们而言,类似“文章写的谁的故事呀”“你为什么对这个故事感动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呀”之类的问题,学生想必早已审美疲劳了。而且这对他从小学到中学的衔接又能有什么好处呢?孩子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他们是成长的,小学语文老师只是人生旅途中短暂搀扶他的拐杖,我们的责任是送他们上路,而不是让他们变成自己的翻版。
那样的提问、那样的裹足不前,如果仅仅是基于认识的不到位,也许时间会带给它洗礼。但可怕的是,还可能我们的“幼稚”是一种本领的恐慌——不是没有带领学生前行的愿望,而是没有那样的能力。这样的幼稚,要么就是领导出幼稚的学生,要么就是被早已摆脱了幼稚的学生所淘汰。
《牛郎织女》这样的教学流程设计,是我们对文本及文本相关文学基本理论深入研读后的呈现,暗合文学鉴赏的基本过程。先探讨“写了什么故事”,梳理人物关系,这相当于文学鉴赏的起始阶段——感受形象阶段。“如何写这个故事的”、“为什么写这个故事”的环节中,与学生一同探讨故事的表现手法、故事中的情感,研究《牛郎织女》故事与其他民间爱情故事的异同,这时让学生的理性认识加强参与,将自己感受到的形象继续深化,相当于文学鉴赏中的审美判断阶段。“什么情况下写这个故事的”环节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牛郎织女的故事,研究叶圣陶先生作品的高妙之处、探求故事背后的背景、再次咀嚼玩味形象,力求达到文学鉴赏的最高层次——体味玩赏阶段。在这符合文学鉴赏基本规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期待学生层层深入又层层剥笋,感性与理性一同参与、情智与想象一同奔涌,既获得对叶圣陶版《牛郎织女》故事的审美享受,又在理解与思考中,实现了对这一故事的自我再创造。
在这文学鉴赏论背景下的宏大结构推进运行的同时,细节处我们同样试图将文学理论的火花渗透到教学的点点滴滴。运用文学创作理论中的典型化手法,和学生聊人物关系、进行人物归类,将四大民间故事的人物比对归类。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的情节、悬念、线索……,令学生初步感知文学作品的基本表现手法。追问: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爱情故事,实际上内藏对文学的本质及其产生原因的思辨。通过阅读报告单的汇报,比较四大民间爱情故事,渗透的是比较文学同主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感谢文学基本理论赋予我们的智慧,这一课的教学如果说还能带给人些许启发的话,我们相信征服了听课者和学生们的不是讲课的老师,而是文学,永恒的文学。
四、对话:民间文学的诗意表达
以文学的形式呈现文学的课堂,应当营造出一种文学的氛围,亲切、自然、放松,让课堂的参与者以文学的方式表达对文学的理解与感受。这样的课堂犹如孔子的杏坛设教有教无类、言者无罪,又如魏晋清谈滔滔不绝、往辄破的,它是文学的百宝箱、文化的集散地,是你来我往、灵感勃发,是嬉笑怒骂、尽情挥洒。走进这样的课堂,你不会觉得自己是在上课或听课,而应当仿佛置身葡萄架下,齐聚三五好友,青梅煮酒,共话桑麻。
所以,前文提到的“语言与文字”理念指导下的读与品的训练,不能算是真正的文学的方式,它的严谨与精致,在规矩方圆、循序渐进的同时,反映的是教师信息强势的单向流动,常常让人失去创造的火花、灵感的闪念。人类的语言学习,“除了语音、词汇和语法,儿童必须学会在社会环境中有效地使用语言。”(劳拉·E.贝克)这种“语用”的学习表现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应当是一种不同于朗读、文法训练的特殊形式——有条件的自由交流。或许可以借用神经系统学家托克尔·克林伯格的观点,称之为“对话”,“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
能展现《牛郎织女》故事民间文学气质的课堂对话方式,究竟应当是什么呢?我们姑且采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也是最令人放松的“聊”来进行尝试——放松但不放纵、形散而神不散,以最自然的课堂对话方式学习语文。
首先着力创设勾起学生“聊”的欲望、刺激学生打开了话匣子的“聊”的氛围。上课伊始就开始帮学生减负:“很好,就这么聊”、“来,聊聊吧”、“只要你知道的,哪怕不全面,尽管说出来,就这样聊。”此后的整堂课上,一直保持着这样轻松畅聊的感觉,即便提问,也以聊的形式呈现,“我们先聊为什么写这个故事”。即便有引导,也尽量通过聊使之水到渠成,“再聊聊这几个故事的梗概吧。随意聊,想说哪篇都成”。用这聊的感觉,将学生仿佛带到了故事发生的现场,让课堂成为故事发生、发展的殿堂。
聊能够展开,关键还是靠所选取的话题。《牛郎织女》当中,我们选取了这样一批新颖有趣,能够引发学生思考,链接以往语文学习,让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比如,以牛郎为起点,聊聊牛郎与其他人的关系;讨论牛郎织女爱情是否美满;追问到底天上好,还是人间好?等等,这些话题不是教师课堂上信手拈来的率性而为,每一个话题的选取,背后都有我们对民间故事体裁文学性的思考作为支撑。
如果说氛围是土壤、话题是种子,那么聊中师生间的碰撞,及由此引发的学生的深度思维就是果实。比如教学中聊到“牛是怎么知恩图报的”话题时,学生的头脑在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的刺激中被激活,于是有人质疑:“为什么故事里这个牵线搭桥的是牛,而不是马或者其它动物呢?”借助这一问题,学生接下来的聊,聊出了课外阅读的收获“我知道,因为有的书上说,那头牛是天上的仙人,一个金牛大仙变成的。”聊出了自己对语感的模糊认识:“我想可能跟男主角的名字有关,叫‘羊郎’、‘马郎’多难听呀,放牛的就叫‘牛郎’,听起来比其他那些舒服多了。”更聊出了学生过往学习积淀的文化储备:“我想,也许跟我们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关。中国古代是一个农耕社会,讲男耕女织。耕地用牛,拉车也用牛。牛的作用太大了。可能在古代,牛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动物,还是半神半动物的这么一个形象吧。所以选牛更有意义。”      
在放松自由的交流氛围中,借助精心选择的话题,我们与学生一道,理清了文章脉络、辩明了人物关系、质询了心中的疑问、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将以往的语文学习及人文修养的积淀与课堂的学习内容进行了链接。我们的孩子仿佛回到了童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又仿佛已步入了成年,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借表达抒发、借交流完善;但也许它更是十一、二岁的少年学习语文的应有方式,在尽情、放松的自我舒展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聊懂文字、聊透文学、聊出文化。
对于《牛郎织女》的教学,相信会有见仁见智的差异,以文学理论指导的教学,并不一定每个人都欣赏与接受,对此我们理解,而且衷心感谢大家的关注。坦率地说,与前几年的《圆明园的毁灭》、《秋天的怀念》等等相比较,《牛郎织女》显得不够精致、不够成熟。或者说,它不是主题教学的典型案例,网状的教学结构取代了原来的线性流程,不是以前课型的那种主题鲜明、单一的一以贯之。但是,在今天语文教学束缚重重的时候,请允许我们进行这样的尝试,并籍此上路。评价它,请试试拿掉我们共同戴了许久的“有色眼镜”,像泰戈尔那样,看看这徐徐吹来的“甜蜜柔软的新鲜空气”,能否“像花一般地在孩子的四肢上开放”。
25#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3:43:41 | 只看该作者
牛郎织女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孤儿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每天天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他没有名字,大家都叫他牛郎。

牛郎照看那头老牛很周到。每天放牛,他总是挑最好的草地,让它吃又肥又嫩的青草;老牛渴了,他就牵着它到小溪上游,去喝最干净的溪水。那头老牛跟他很亲密,常常用温和的眼光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的手呢。

一天晚上,牛郎走进牛棚,忽然听到一声牛郎!是谁叫他呢?回头一看,微弱的星光下面,原来是老牛在讲话。老牛说:明天黄昏的时候,你翻过右边那座山,山边有一个湖,湖边有一片树林。在树林里,你会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可别错过了这个机会呀!

第二天黄昏,牛郎翻过右边那座山,来到湖边的树林里。忽然,远处传来轻盈的欢笑声,牛郎循着笑声望去,只见湖边有几个姑娘正在嬉戏。过了一会,其中的一个离开伙伴,向树林走来。这姑娘是谁呢?原来她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得一手好彩锦,名字叫织女,每天早晨和傍晚,王母娘娘拿她织的彩锦装饰天空,那就是灿烂的云霞。这天下午,王母娘娘多喝了几杯美酒,在宝座上睡着了。织女和众仙女见机会难得,便一起飞到了人间。

牛郎和织女在树林里相识了。交谈中,牛郎明白了织女的身份,织女也知道了牛郎的遭遇。织女见牛郎心眼儿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纺织。两个人辛勤劳动,日子过得挺美满。转眼间三个年头过去了,他们有了一儿一女。

一天,牛郎去喂牛,那头衰老的牛又讲话了,眼眶里满是泪花。它说:我不能帮你们下地干活了,咱们快分手了。我死了以后,你把我的皮剥下来留着,碰到紧急的事,你就披上我的皮……老牛话没说完就死了。

再说天上,王母娘娘知道织女下嫁人间,气得暴跳如雷,发誓要把织女抓回天庭,严厉惩罚。

一天,王母娘娘趁牛郎到地里干活,便带领天兵天将闯进牛郎家里,来抓织女。两个孩子跑过来,死死的抓住妈妈的衣裳,王母娘娘狠狠一推,两个孩子跌倒在地。王母娘娘拽着织女,一齐飞向天宫。织女一边挣扎,一边望着两个孩子大声喊:快去找爸爸!

牛郎得知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心急如焚。可是怎么上天搭救呢?忽然,他想起老牛临死前说的话,便赶紧找出牛皮,披在身上,然后将一儿一女放在两个竹筐里,挑起来就往外跑。一出屋门,他就飞了起来。他越飞越快,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往背后一划,霎时间,牛郎面前出现了一条天河。天河很宽,波涛汹涌,牛郎飞不过去了。

从此以后,牛郎在天河的这边,织女在天河的那边,两人只能隔河相望。日子久了,他们就成了天河两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一群群喜鹊飞来,在天河上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每逢这一天,喜鹊也确实少了许多,据说他们都到天河那儿搭桥去了。

(备注:该课文是根据叶圣陶文章改编的。选自苏版教材。)
26#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3:44:50 | 只看该作者
聊故事本身的故事

聊故事后面的故事

——牛郎织女的教学预案

http://bbs.eduol.cn/post_18_266696_1.html

主题:美满

思路:写了什么故事;如何写这个故事的;为什么写这个故事;在什么情况下写这个故事的。



步骤:

第一课时

聊《牛郎织女》的故事

一、写了什么?

1、一般情况下,读一篇文章,我们会怎么做?无外乎像叶圣陶老爷爷说的那样,要看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2、先聊故事本身。那么就要研究第一个问题: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也可以换句话说,写了一个( )的故事。(课件)要说故事就是围绕一连串的人,所发生的事串在一起的。这个故事,写了哪些人物?(牛郎、兄嫂、织女、王母、老牛、喜鹊。)

3、中心人物是谁?(牛郎)

4、让我们聊聊牛郎与其他人的关系。(此处让学生随意说)

(1)与兄嫂的关系不好。(朗读课文该处。然后反衬,与老牛的关系好。)

(2)与老牛的关系好。(也找到相应段落,读读。)

a对牛好: 照顾牛的吃喝;

b牛报恩:给婚姻、给牛皮。

c为什么是牛而不是马?中国是农耕文化,牛是半动物半神的。

(3)与织女的关系:甜蜜、美满(由于两个人是主角,一会儿我们再细细聊。

(4)与王母的关系:王母是个破坏者。找到相关段落读。

5、对人物归类。(边板书边补充上面的板书)

(1)牛郎与兄嫂一类是,王母与织女一类就是。(板书)

(2)牛郎与兄嫂一类是人间,王母与织女一类就是天上。(板书)

(3)人与天要建立联系要有个桥,就是老牛、喜鹊。

(4)找到喜鹊搭桥的段落,一起读一读。

(5)文章表面是喜鹊搭桥,其实,还有一座隐性的桥,就是老牛。有了老牛,才结成了牛郎和织女的婚姻;有了老牛,才有了牛郎上天追织女的可能,也才有了那鹊桥。

6、经过人物的梳理,从内容上,具体说说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完成填空)

二、怎么写的?(怎么写这个故事的?)

(一)、你怎么理解这个怎么写。叶圣陶用哪些方法写这个故事的。(下面的环节也是根据学生发言提炼。并作副板书。)

1、悬念。

(1) 一天晚上,忽然听到一声牛郎!是谁叫他呢?(课件:是谁叫他

(2)联系朗读。老师用不同语气读忽然听到一声牛郎引头,学生接读联系。

(3)课文还有些地方也铺设了悬念呢,找出来读读。(板书:悬念)

a这个姑娘是谁呢?(举例用人物出场)

2、细节。(重点抓一处讨论)

a 课件:明天黄昏的时候,你翻过右边那座山,山边有一个湖,湖边有一片树林。在树林里,你会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可别错过了这个机会呀!

b 老牛的话中说了好几处地点,之间关系紧密(山————树林——姑娘)若丢掉一处会怎样?不细致,古人叫不及。(板书细节

c 就像化妆,要有分寸,太细,比如说个没完没了,说树上有三个鸟窝的那棵树下等,就叫过犹不及

3、线索。全篇几个自然段,大多用什么开头的?为什么要这样做?(时间的词语。课件:①从此┅┅一天;②一天┅┅从此以后。)

小结:这些时间线索这个美丽的故事,就像一条漂亮的珍珠项链,每个情节就像每一颗珍珠。

4、结构。(链接)

(1)课件: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孤儿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每天天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他没有名字,大家都叫他牛郎。

(2)课件:还有人说,那一天夜里,要是在葡萄架下边静静地听,我们还可以听见牛郎织女在桥上亲亲密密地说话呢。

小结:就像中国盒,文章从外围写起,一步步引人入胜。(开头写人,中间写神,结尾回到人,前后照应,成为一个整体。(板书说明。(人)(神)(人)。)

(二)、体会故事中的情感。重点看看牛郎织女的感情。

1、课件:织女见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作为天上人,织女决心的后果是什么?)(板书决心

2、让我们听听与织女一同下凡的其他仙女会说些什么?

小结:仙女们说得句句是实,织女难道不知道这些道理吗?

3、织女的决心换来的结果是——读课文。

(1)他们结婚后的生活,用文章中的一个词形容,叫做?(板书美满) 注意,文中说挺美满。你耕田我织布,虽苦也甜,让我们分享他们挺美满的爱情!(课件:播放歌曲,背景是织布——“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夫妻双双把家还。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个人都是勤劳善良的人,不愿意再受压迫,愿意追求幸福。)

(2)老师把第二段歌词和同学念出来——“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3)转眼间三个年头过去了,也算相濡以沫,他们有了一子一女,好(课件)——美满!(板书叹号),齐读这一段,祝福着一家人。

4、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老子说,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意思是既然我们彼此救不了对方,不如自己各自安顿好自己,寻找出路。当王母娘娘给他俩隔开的时候,牛郎选择的是放弃还是有决心追回来

(1)看看牛郎的决心”——“心急如焚心急表现在哪?老师试着讲,体会急。如焚,为什么如焚

(2)天河波涛汹涌。师朗诵天河很宽,波涛汹涌,牛郎飞不过去了…… (课件:音乐。心急如焚,不如说心如刀绞。)

(3)从此,——引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5、想象两个人的决心,任选一个角色,说说隔岸相望的他俩会怎么诉说。课件:

(1)牛郎对织女说:

小结:听听织女的决心,正如黄梅戏《牛郎织女》唱的:纵然把我化成泥,心与人间不分离;纵然把我化成灰,织女仍是牛郎妻。

(2)织女对牛郎说:

小结:正如话剧里的歌词:谁知道天长地久何时了?谁知道离恨年年有多少?度尽了长岁,好难得这七夕良宵;却又是无限悲愁相逢在鹊桥。

6、 为什么牛郎和织女这么有决心?

7、两人尽管有这么大的决心,毕竟一年见一次面,你怎么理解这个美满

小结:难怪有人说,神话是文学的母亲,让我们不尽想象;也有人说神话也是人类的宿命,给我们生活的原本状态。正因为有缺憾,我们才有决心追求美满。

8、课件:《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9、回过头来再填空,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课件出示句子。)

(1)从写作特点上,写了情节,悬念……

(2)从感情上,写了一个美满的爱情故事
27#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3:45:4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聊故事后面的故事

过渡:这节课我们接着聊故事背后的故事。即故事的前前后后的写作背景,先聊为什么要写这个神话故事

二、为什么写?(为什么写这一个( )故事?)

(一)、先从故事的来龙去脉聊起。

1、在古代,人间的事谁管?(是皇帝。可是皇帝管不了天上的事,如,四季的更替,风、雨、雪等。人们认为,皇帝管不了,就一定有比皇帝还厉害的人来管。中国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就是他的老婆,读书人认为是天。)

2、学生朗诵《秋西》: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打出课件卧看星象图,指出牛郎星和织女星。

3、最早不是男女爱情故事,见于《诗经.小雅》,浏览性阅读 。

4、《古诗十九首》:(课件: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重点诵读这句。)

5、南北朝时代写成正式演变成爱情故事。(《荆楚岁时记》里一段。浏览性阅读。)

6、就这样一卧看,星星就成了人。为什么不把他们想成兄弟?母子?而是一男一女?(爱情,一个人类永远谈不完的话题,这里孕育着生命的繁衍与感情的源远流长,有了爱情,才有了人间最美丽的故事……)

7、直到今天的河南安阳的牛郎织女庙。(图)

(二)、讨论到底有没有神仙。

1、到底是天上好,还是人间好?

到底天上有什么神仙吗?(课件出示星象资料 :银河并不是一条河,银河里并没有一滴水,也没有桥……假使牛郎想打一个无线电话给织女,得等32年才有收到回电的可能。)

2、既然天上没有神仙,为什么人们还要写这神话故事?

(三)、讨论四大民间爱情故事

拿出阅读报告单,汇报四大民间故事。

1、比人物。

2、比梗概。

3、相同点。

4、不同点。

5、比主题。

(尽管有些同学提炼的主题不同,这不同的故事都有着相同的主题。虽故事结局不同:无论是幸福、相随,还是执着,不变的都是那对美满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感动情节:先讨论感动之处,再配乐朗诵四个故事的结尾。

6、通过以上的讨论,回过头来说说,为什么要写这些神话故事?

三、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个( )故事?

(一)、先聊聊叶老创作的背景。

1、中国的《牛郎织女》,可以和希腊的奥德赛、金羊毛,法国的尼贝伦指环等故事并列(课件,出示封面)。同学们课后可以再看看西方神话。看来,不管是神话还是民间传说故事,今天我们阅读他们的时候,并不会因社会的进步而被消灭。它的确可以给我们丰富的幻想能力,可以作为继续创造的原料。

2、人们用自己的想象,创编属于自己的故事,现在上网搜寻牛郎织女的信息就有4万多。光诗歌就有500多,何况还有戏剧,电影等。在叶老创作前就有十多个版本。我们选了读了三个版本。请读读,谈谈。

3、比牛郎。

(1)课件:牛郎悄悄地躲在树林里等着。一会儿,王母娘娘的七个仙女来了,她们一个个脱了衣裳,扑通扑通跳到了水里。牛郎瞅准了那身绿衣裳,窜过去抓起来就跑……

(2)看课文怎么写的?他们两个在树林里相识了。

(3)讨论,比较好在哪里。

3、比织女

(1)课件:仙女向下偷看了他一眼。第二天夜里,只见那仙女独自来到玉池边,大着胆子看牛郎。第三天夜里,望着牛郎微微地笑,第四天夜里便向牛郎点点头,第五天夜里端出一篮蚕,第六天夜里偷出一架织布机,第七天夜里拿着织布梭向牛郎招手……

(2)课文:快去找爸爸!

(3)讨论比较好在哪。(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言语变瑰奇!)

4、比王母娘娘

(1) 课件出示: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

(2)你怎么看王母娘娘?(理解王母娘娘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在规则和自由之间,我们不能两者都能选择,也许这就是一切宇宙的规则。)

5、还有版本。老师也给你提供了,就是哥嫂下毒,可叶老可没有这么写。谈谈为什么?(文如其人,看出叶老善良的心。)

6、叶圣陶和清华大学俞平伯(红楼梦很有研究)很要好。叶老非常喜欢牵牛花,一次写信,要送给俞平伯牵牛花的种子。可不小心把种子撒了一地。于是叶老就蹲在地上一个接一个地找啊,最后终于给俞平伯邮寄过去了牵牛花的种子。当牵牛花开了的时候,叶老就邀请朋友们到牵牛花架下谈天说地。

8、叶老究竟在什么背景下写的?他写下这篇《牛郎织女》是否也是在葡萄架或牵牛花架下的灵感呢?

9、那么,叶老还涉及哪些背景才写下《牛郎织女》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们不妨从多个方面研究研究。通过研究,我们相信,你的创作让我们更加喜欢你创作的这个( )的牛郎,这样的( )织女,和( )的王母娘娘。让我们心中这个美满的故事(这是一个( )的故事)因为你的创造,人们也会在花藤架下,听你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呢。

板书:







(神) (决心) (人) 悬念、情节







织女 老牛 牛郎 线索、细节







王母 喜鹊 兄嫂 情感……







(天上) (美满 ) (人间)







人 神 人
28#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3:47:15 | 只看该作者
民间四大爱情故事



(一)、《牛郎织女》故事的不同版本

版本一: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要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才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



版本二:

很早很早以前,山里住着户人家,老人们都死了,家里剩下了兄弟俩。老大娶了媳妇,这媳妇心眼不好,老想独霸老人留下的家业。老二名叫二小,勤劳善良。

有一天,二小领着狗去放牛,到了地里,他拍打着牛背说:牛哇,牛哇,我想睡会觉,你可千万不要乱跑。老黄牛像听懂了人话,低着脑袋哞、哞地叫了几声,甩打着尾巴在他身边吃起草来。二小躺在草地上睡着了。错过中午,嫂嫂提着罐子来给小叔子送饭,见二小正在睡大觉,照他身上狠狠地踢了一脚。二小醒了见是嫂嫂,慌忙爬起来,站在地上像个愣鸡。 嫂嫂把饭罐子往地上一搁,气呼呼地说:你倒自在,撒着牛睡大觉,牛丢了我和你算账!说完,她一扭屁股走了。二小的肚子早就饿了,捧起罐子刚要吃,身边的大黄牛一头把罐子撞了,罐子摔了个稀巴烂。大黑狗见了地上的饭,张口就吃,不一会,就把地上的饭舔了个一干二净。二小瞅着碎罐碴子害怕了,觉得回家也没好儿。他长叹一声:唉,我怎么就这样命苦啊! 二小的唉声刚落,大黑狗扑通一声倒在地上,鼻子口里流血,一会儿就断了气。他这才明白,嫂嫂在饭里下了毒药。二小心想:看来不能和这个害人精在一块过了,要不早晚得死在她手里。日头儿快落西山时,他赶着牛回了家。一进院子,扭头见哥哥打外边回来,二小心里一酸,两眼止不住地流泪。哥哥见弟弟这样伤心,不知家里出了什么事,忙问:你为啥这样难过?”“我把嫂嫂送的饭罐子打了,狗吃了地上的饭就死了。哥哥听了,心里明白了八九,斗又斗不过家里的女人,为难了。

二小哭着说:哥,咱们分开过吧。哥哥见弟弟说要分家,更为难了,一来弟弟还小,二来他外出做买卖,家里没有帮手也不行。要是在一块凑合着过吧,又怕弟弟有个三长两短。二小见哥哥发愁,就说:哥,家里什么物件我也不要,只要那头牛。弟兄俩在院里说分家的话,媳妇听见了,打心眼里高兴。她手扒着门框冲着丈夫说:往后各过各的好,我做主依了二弟! 哥哥眼里噙着泪花儿,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第二天,二小赶着牛车走了。走来走去,越走越远。二小心想:老是这么走,走到多时是个头?干脆就住在这吧!他把牛车停下,砍了好多树枝子,就着山坡儿搭棚。棚子搭好了,就和老黄牛在这儿落了户。

那头牛是天上的金牛星下界,已经跟着二小过了一年多,这一天夜里死了。老黄牛死后,一连给二小托了三个梦,梦里对二小说:到明天午时三刻,我要回天庭去了。我走后,你把我的皮子剥下来,等到七月七那天,把它披在身上,保你能上天。王母娘娘有七个闺女,那天他们到天河里去洗澡。记住,那个穿绿衣裳的仙女就是你媳妇。你千万别让她们看见你,等她们都到了水里,你抱了绿衣裳就往回跑,她准追你。只要你回了家,她就不会走了。 第二天,二小见老黄牛死了,不吃也不喝,手摸着它光啼哭。后来就把牛皮剥了,留下牛皮埋了牛,又在牛坟上跪着大哭了一场。

七月七那天,二小披上牛皮,立时两脚离了地,飘飘悠悠来到天河岸边,他悄悄地躲在树林里等着。一会儿,王母娘娘的七个仙女来了,她们一个个脱了衣裳,扑通扑通跳到了水里。二小瞅准了那身绿衣裳,窜过去抓起来就跑。七仙女见有人抱了她的衣裳,打水里出来就追。紧追慢追,追到二小家里。七仙女问二小为什么拿她的衣裳,二小说想让她做自己的媳妇。七仙女再三说天规不容,二小一再说人间比天上好。七仙女见二小长得好看,也动了心,就应了他。从这以后,七仙女落凡到了人间,她天天在家弹花织布,人们就叫她织女。二小天天外出卖布挣钱。小俩口过起了舒心日子。七仙女和二小过了三五年,给他生了一男和一女。一天,二小到地里去干活,天上响起了天鼓,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将把织女抓走了。二小回家一看,见两个孩子啼哭,不知媳妇上了哪儿,急得团团转。一问孩子,那大孩子手朝天上一指划,二小才想到织女走了。他急忙担起两个孩子,披上牛皮去赶织女。二小心急,追得快,眼看快追上织女时,惹恼了王母娘娘:好你二小,莫非你要追到灵霄殿上去吗?她打头上拔下银簪,在二小和织女中间一划,立刻划成了一道天河。二小没有办法过河,急得直跺脚,筐里的两个孩子直喊娘。织女和二小都哭了,啼哭也没用。二小想给织女留个想念,拿出牛扣套投向织女,织女接在了手里。织女想了想,没啥可送,掏出织布梭照着二小扔来,织女手劲小,把织布梭扔歪了。

直到现在,天河一边的织女星怀里有扣套星,另一边的牛郎星旁有个梭子星。



版本三: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有个牛家庄,庄里有个聪明、忠厚、勤劳的小孩叫灵儿。因父母早亡,只好跟随哥哥过日子,嫂子马氏为人狠毒,常常虐待灵儿。一年秋天,刚收割完毕,马氏就逼着灵儿去山上放牛,并对他说:给你这九条牛去放,要等到有了十头牛你才能回来!灵儿听后,无可奈何,只好赶着牛离开牛家庄。村里人闻讯赶来,对灵儿深表同情。有的送来吃的,有的送来穿的,灵儿一一致谢,然后独自一人赶着牛向山里走去。当他走到那草深林茂的山岭就停下来歇脚,坐在树下伤心地流泪。心想,要等到何年何月才会有十头用呢?正在这个时候,有位须发霜白的老人,忽然出现在他面前,老人拍拍他的肩膀,亲切地问:孩子,你怎么一个人跑到这个偏僻的地方来放牛?你为什么事这样伤心?灵儿把嫂子虐待、逼他放牛的事,一五一 十地讲了。老人笑着说:原来是这么回事!别难过,那伏牛山里有头病倒的老牛,你好好地喂养它,等牛病好后你就可以赶着牛回家了。说完那老人就不见了。灵儿好像做梦似的。便按老人的吩咐往伏牛山走去。

灵儿走呀走呀,翻过一道道的山,涉过一条条的涧,终于找到了那头病牛,它正在一块大平石上卧着。灵儿立即趴下去,连连磕了三次头,喊了声牛大伯。老牛睁开疲惫不堪的眼睛,一会儿又闭上了。灵儿看着老牛那没精打采的样子,心里想,可能是饿了,于是就急忙去给老牛薅了一捆又一捆的草。整整喂了三天三夜,老牛终于吃饱了。突然抬起头跟他讲起话来:好孩子,我本来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偷偷地把五谷种子撤于人间而触犯了天规,被玉帝踢下天庭,把腿摔坏了,动弹不得。你如能用百花露水给我洗擦一个月,我就会好的。小灵儿听了,就在伏牛山住了下来,饿了吃些野果,渴了喝些泉水,夜里依偎在牛旁。每天清晨去采百花,用花朵上的露水给老牛洗伤。整整一个月,老牛的伤真的好了,它跟着灵儿一道回家。

灵儿回到家里,嫂嫂见他真的赶了十头牛回来,硬说有一头是偷了别人的,还把他痛打了一顿,经乡亲们解劝才算作罢。此后,灵儿白天放牛,夜里就睡在牛的身边,庄上的人都称他是牛郎。那只被牛郎救活的老牛和牛郎很亲。有一次,嫂子把毒药放到菜里,老牛告诉牛郎不要吃。嫂子气起来闹着要跟牛郎分家,牛郎既不要房子也不要田地,只要那头老牛、两辆破车和一只烂皮箱,就离开了家,在一棵桑树下搭了个草棚住了下来。老牛从嘴里吐出个茶豆,牛郎将茶豆种在草棚门前,第二天便破土而出,第三天长出了叶子,牛郎就忙搭架,过几天豆子藤都爬满了架子。老牛就说:孩子,你夜里藏在茶豆架下,可以看到天上的仙女,仙女也能看到你,谁要是连续七夜偷看你,她就是盼望做你的妻子,那时我就用车拉着你上天去,把她接下凡来,与你结成婚配。 听了老牛的嘱咐,牛郎夜里就钻到茶豆架下朝天上望去,只见一群仙女在玉池里洗澡,临走时,有一仙女向下偷看了他一眼。第二天夜里,只见那仙女独自来到玉池边,大着胆子看牛郎。第三天夜里,望着牛郎微微地笑,第四天夜里便向牛郎点点头,第五天夜里端出一篮蚕,第六天夜里偷出一架织布机,第七天夜里拿着织布梭向牛郎招手。牛郎织女,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眉来眼去,牛郎盼着织女下凡,织女盼着牛郎快去团聚。七月七这一天,从天空飞来喜鹊,落在老牛头上,喳喳喳地叫:织女差我来,叫您快去聚。快去聚,快去聚。老牛笑着点头,牛郎套上车,坐上去。 老牛四蹄腾空,一会儿来到了玉池,牛郎下车,和织女把织布机抬放到车上,织女挎着蚕篮上了车,牛郎也跳上车同织女坐在一起。老牛腾云驾雾,一会儿即到家。乡亲们获悉牛郎成了家,都赶来贺喜。织女就把她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众姐妹,教大家养蚕、执丝、织绸缎。 于是,全村的人都知道牛郎娶了贤妻,能养蚕,会抽丝,还能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都说织女的织布机是从天上带来的,织出来的绸缎做成衣,冬暖夏凉。这消息传了出去,引来了山南海北的丝绸商人,都争着前来争购南阳绸。这事轰动了白河两岸,伏牛山区的千家万户,都送自家的姑娘来学织。织女心地善良,乐于教人,不到两年,家家户户都学会了养蚕抽丝织绸缎。 到了第三年的七月七,织女一胎生了一男一女,男的叫金哥,女的玉妹。牛郎耕田,织女织布,日子过得很和睦。

几年后,牛郎正在犁地,晴空突然响了一阵雷,老牛望着牛郎直流泪,并对牛郎说:孩子,我把织女拉下天,触犯了天条,看来活不成了。我死后,王母娘娘肯定不放过你们,到那时,你吃我的肉可以脱俗成仙,用我的皮做成鞋穿能腾云登上天去。说完老牛应声倒下。牛郎哭了一阵之后,就依着老牛的吩咐做了。 正好七月七那一天,牛郎正在锄地,金哥玉妹两人哭丧着脸跑了过来,告诉牛郎说,来了个老婆子,把妈妈从织布机上拉走了。牛郎急忙回家穿着用老牛皮做的鞋,一手拉着金哥、一手拉住玉妹,腾空就追。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照脚下一画,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出现了,牛郎拉着金哥玉妹站在河边直哭,哭声震惊了玉帝,玉帝一看是一对孩子,怪可怜的,于是,就决定让他们一家人每逢七月七相会次。 人们突然发现牛郎一家人不见了,感到蹊跷,夜间到茶豆架下朝天上望,看见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河那边的织女在哭,河这边的牛郎拉着金哥和玉妹也在哭。人们发现群星闪烁的天空多出一条银带,就叫它为天河。天河的一边多了一颗星,这颗星就叫织女星。一边多了三颗星,叫做牛郎星。人们想念牛郎织女,每晚总是钻到茶豆架下仰望天空。到了七月七那天晚上,突然看见满天喜鹊向着天河扑去,互相咬着尾巴,搭成一座鹊桥。牛郎一手拉着金哥,另一手拉着玉妹上了桥,织女也从桥那边过来了,走到鹊桥中间一家人相会了。
29#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3:47:51 | 只看该作者
(二)《梁山伯与祝英台》

越州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欢吟读诗书,一心想出外求学,但是当时的女子不能在外抛头露面,于是就和丫头银心乔装成男子,前往杭州读书。二人在半途遇见了也要前往杭州念书的芜州书生梁山伯及书僮士久,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见如故,遂义结金兰,一同前往杭州。

在杭州三年期间,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离,白天一同读书、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内心暗暗地爱慕梁山伯,但梁山伯个性憨直,始终不知道祝英台是个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有一次清明节放假、二人去西湖游玩的时候,祝英台借景物屡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是梁山伯完全无法明白,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后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可是这件事全被在一旁偷看的马文才得知,马文才也知道祝英台原来是个女的了。

后来家人写信催祝英台回家,临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诉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后去祝府提亲,但是梁山伯却以为是三个十天加在一起,所以一个月后才去提亲,等到梁山伯欢欢喜喜赶到祝家时,才知道马文才已经抢先一步提亲、并且下了聘礼,梁山伯只得心碎地离开,祝英台沿路相送、难舍难分。

梁山伯回家后,相思病重,写信向祝英台要一些找不到、拿不到的药方,表示病情绝望了,同时希望祝英台能前来探望一番,祝英台则回信告诉梁山伯,今生无缘,只希望二人死后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后来梁山伯病逝,祝英台假意应允马家婚事,但是要求迎亲队伍必须从南山经过,并且让她下轿祭拜梁山伯。当祝英台下轿拜墓,一时之间风雨大作、阴风惨惨,梁山伯的坟墓竟然裂开,祝英台见状,奋不顾身地跳进去,坟墓马上又合起来,不久,便从坟墓里飞出一对形影相随的蝴蝶……



(三)《白蛇传》

清明时分,西湖岸边花红柳绿,断桥上面游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丽画面。突然,从西湖底悄悄升上来两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怎么回事?人怎么会从水里升出来呢?原来,她们是两条修炼成了人形的蛇精,虽然如此,但她们并无害人之心,只因羡慕世间的多彩人生,才一个化名叫白素贞,一个化名叫小青,来到西湖边游玩。

偏偏老天爷忽然发起脾气来,霎时间下起了倾盆大雨,白素贞和小青被淋得无处藏身,正发愁呢,突然只觉头顶多了一把伞,转身一看,只见一位温文尔雅、白净秀气的年轻书生撑着伞在为她们遮雨。白素贞和这小书生四目相交,都不约而同地红了红脸,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小青看在眼里,忙说:多谢!请问客官尊姓大名。那小书生道:我叫许仙,就住在这断桥边。白素贞和小青也赶忙作了自我介绍。从此,他们三人常常见面,白素贞和许仙的感情越来越好,过了不久,他们就结为夫妻,并开了一间保和堂药店,小日子过得可美了!由于保和堂治好了很多很多疑难病症,而且给穷人看病配药还分文不收,所以药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远近来找白素贞治病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将白素贞亲切地称为白娘子。可是,保和堂的兴隆、许仙和白娘子的幸福生活却惹恼了一个人,谁呢?那就是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因为人们的病都被白娘子治好了,到金山寺烧香求菩萨的人就少多了,香火不旺,法海和尚自然就高兴不起来了。这天,他又来到保和堂前,看到白娘子正在给人治病,不禁心内妒火中烧,再定睛一瞧,哎呀!原来这白娘子不是凡人,而是条白蛇变的!法海虽有点小法术,但他的心术却不正。看出了白娘子的身份后,他就整日想拆散许仙白娘子夫妇、搞垮保和堂。于是,他偷偷把许仙叫到寺中,对他说:你娘子是蛇精变的,你快点和她分手吧,不然,她会吃掉你的!许仙一听,非常气愤,他想:我娘子心地善良,对我的情意比海还深。就算她是蛇精,也不会害我,何况她如今已有了身孕,我怎能离弃她呢!法海见许仙不上他的当,恼羞成怒,便把许仙关在了寺里。

保和堂里,白娘子正焦急地等待许仙回来。一天、两天,左等、右等,白娘子心急如焚。终于打听到原来许仙被金山寺的法海和尚给住了,白娘子赶紧带着小青来到金山寺,苦苦哀求,请法海放回许仙。法海见了白娘子,一阵冷笑,说道:大胆妖蛇,我劝你还是快点离开人间,否则别怪我不客气了!白娘子见法海拒不放人,无奈,只得拔下头上的金钗,迎风一摇,掀起滔滔大浪,向金山寺直逼过去。法海眼见水漫金山寺,连忙脱下袈裟,变成一道长堤,拦在寺门外。大水涨一尺,长堤就高一尺,大水涨一丈,长堤就高一丈,任凭波浪再大,也漫不过去。再加上白娘子有孕在身,实在斗不过法海,后来,法海使出欺诈的手法,将白娘子收进金钵,压在了雷峰塔下,把许仙和白娘子这对恩爱夫妻活生生地拆散了。小青逃离金山寺后,数十载深山练功,最终打败了法海,将他逼进了螃蟹腹中,救出了白娘子,从此,她和许仙以及他们的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再也不分离了。



(四)《孟姜女》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诏书给各郡县,每户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强逼三百多万人去服苦役,将原来六国修筑的长城连接成一体。浩大的工程使无数人死伤,长城合龙处又一再倒塌,秦始皇为此忧心忡忡。

虔诚地修炼了五千年的九尾狐和仙鹤,因违犯了天庭的清规戒律而被罚入人间,他们就是孟姜女和万杞良。一个貌美如仙,一个才华横溢,一个秀外慧中,一个出类拔萃。巫师进言:修长城,伤断龙脉,需龙体接通,查姑苏才子万杞良与皇上同是寅年所生,可代皇上接通龙脉。秦始皇下诏捉拿万杞良,押往长城,代其接通龙脉。

万母闻讯官府要捉儿子万杞良去修长城,知道此去凶多吉少,她不顾自己年迈多病,逼儿子赶快逃命。万杞良背井离乡,逃到华亭的莲花池里躲藏。这天,孟姜女在莲花池划船采莲,不慎落水,被万杞良救起,孟家母女为报救命之恩,带万杞良回家更衣休息。孟母发现此人是正遭官府四处捉拿的姑苏才子万杞良,对他十分同情。孟姜女久闻万杞良博学多才的大名,对他产生爱慕之情。万杞良不想连累孟家人,提出离去。孟姜女怕他被官兵捉去,执意挽留。孟老伯与万杞良的父亲曾是同窗好友,又看出女儿的心思,遂立即作主,将孟姜女许配给万杞良,今晚拜月成婚。不料此时秦兵突然闯入,抓走万杞良。离别时,孟姜女含泪将心爱的葫芦坠交给万杞良,并说:我等你。

转眼几年过去了,万杞良仍杳无音讯。孟姜女思君心切,不顾家人的阻拦,决定去长城探望万杞良。孟姜女路过姑苏时去了万家,婆婆已故,只剩小妹玉姑。姑嫂两人相依相伴,一同去找万杞良。途中,玉姑病亡,孟姜女伤心地掩埋了她,又继续赶路。孟姜女一路上风餐露宿,还曾遇到他人的勒索、嘲讽和侮辱,她向人们诉说了自己的身世,得到了人们的同情和帮助。

孟姜女终于来到北方的长城工地。她听老役夫讲,万杞良被秦始皇加封为长城侯后即活埋在长城下。孟姜女千里寻夫,希望变成泡影,她捶胸顿足,仰天呼叫:苍天啊!你若通人性,快快偿还我夫君!孟姜女的真情感动了天地,一时间电闪雷鸣,长城不断倒塌,她在倒塌的城墙里,找到了万杞良的尸骨和葫芦坠。招魂台上,秦始皇下跪叩首,孟姜女在祭奠亡夫之后,一跃跳入东海。
30#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3:48:35 | 只看该作者
相关诗文、歌词

(一)《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二)《诗经·小雅·大东》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岐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睕彼牵牛,不以报箱。

(三)《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四)《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五)《天仙配》(选段)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随手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戴发间。

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四大民间故事阅读报告单



( )年级( )班

题目

《牛郎织女》

《白蛇传》

《梁山伯与祝英台》

《孟姜女》

相关人物

牛 郎













织 女













王母娘娘













老 牛













故事梗概

















感动情节

















故事主题





美 满









































故事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11:17 , Processed in 0.13328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