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术问题,慎作判断!月旦人物,更须小心!!!!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2:09:15 | 只看该作者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2:22:57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56.com/w77/play_album-aid-9056083_vid-NjcwODk2NDU.html


==管季超识:

     蓉城讲课现场,相声大师袁腾飞老师讲完了课,循例进入与听讲者‘互动’环节。

     我没打算提问!因为以自己浅薄的历史知识,提出任何问题大概都难不住他。假如提出一个问题,被他三下两下对付一下就过去了,没劲儿!

     于是,我提议请他‘亮一嗓子!’

     感谢袁腾飞很是‘互动’很是‘靠谱’,马上就答应唱一段!而且白送,不加收李老大‘讲课费’,真正的‘买一送一’!

     ---敢情,袁老师这回的唱,早已不是‘首场演出’了。不信,您点看视频!

     别说,袁老师唱得不赖。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2:28:17 | 只看该作者
蔡朝阳:我所思兮在山腰
——从教十三年记

全部的教育类刊物中,我只读李玉龙和小狐编的那一本。全部的《新教育•读写月报》栏目中,我每次看到“行者”这个栏目就要窃笑。
当然,幽默首先来自这个栏目标题本身。事实上2004年《教师之友》的时候就开始窃笑了。“行者”,这个词在汉语的语境中,有一种艰苦卓绝、一意孤行,追寻某个终极价值的英雄主义意蕴。给人的形象感,就仿佛鲁迅笔下那个过客,处境艰难而绝不退缩,悲壮啊,理想主义啊,都与这个词有关。可是,人生很漫长,激情却很短暂,革命者最后还是要吃喝拉撒日常生活的。所以小狐数次三番叫我写行者的专栏,我不敢写,除非用逼供信的手段。首先因为我没英雄主义情结;其次确实也什么故事可讲,人生到目前为止波澜不惊,一点也不跌宕起伏,一点也不可歌可泣,13年教书生涯一直呆在同一个地方不曾挪窝;更重要的是,我根本不是那什么行者,毫无教育理想,遑论革命情怀!在西天取经的漫漫长路中,我是八戒,私下里时刻想着分行李,就此散伙,撤回高老庄老婆孩子热炕头。当教师,只不过迫于生计,因为90年代的国家分配制度的残余,不得不教书而已。在90年代中期,师范毕业生想跳出教育圈的话,要交一笔培养费,数额不小,类似妓女的赎身费。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一去十三年,钟声响当当。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的钟。王怡曾引用李碧华的文章,说到孙行者对唐三藏的维护,看见女妖精就气不打一处来,简直是个“基佬”。说得真是形象,孙行者对唐三藏一往情深哪!就像我几个朋友,谈起课堂什么的眼冒绿光,像看见初恋情人,而我则掉头不顾。为什么还在教书,不过是因为胆小,不敢离开体制,从而丢了饭碗而已。并且,13年了,早已被体制塑造成乖孩子了。

其实,我的嘲讽并不针对“行者”,而是针对中学教师式的抒情。看到有人抒发对教育之爱,总忍不住为他(她)捏一把汗,拜托,抒情啊,千万千万调子不要太高,低不下来的话,您老也累,俺们伸着脖子不明真相围观的也累啊。
教书13年,我基本上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过来的,冷眼旁观。后来,就“教育产业化”了,民众的教育成本被空前提高的同时,教师的待遇也有些微提高。当然民众和教师的矛盾也尖锐了。教育产业化和民众之间的矛盾,直接对面的焦点就是一线教师,这是另一个话题。若不考虑这些教育的不公正,想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总算有了一定的体面,便暂时断了跳槽的心。但因为这个制度本身要加给你很多精神上的折磨,你的思想被桎梏在一个铁笼里,甚至有时候还逼着你肉体受苦,为了高考再创辉煌一天工作12小时以上,为了高考再创辉煌连续上班21天不得休息,这个时候还是痛苦地想,狠狠的想:要找一份自由职业,这辈子发誓一定要跳出教育圈。而且近年来这些规章制度对教师和学生的步步紧逼一步步加深,体制这头怪兽对每个身怀自由梦想的教师虎视眈眈,日渐蚕食我们的消极自由,教师就像生活在一个永远不能醒来的噩梦中。很多同行朋友不能理解,我们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精力去做毫无意义的事情,仅是课堂,仅是和学生的交流那么这个教育是多么美好!可是体制本身的逻辑会按照它自身的逻辑和内驱力发展。在这个教育体制内,每个学生都是零件,而教师只不过是流水线上的操盘手。
因为明了教育里面这些加诸于我们身上的枷锁的坚固,其带来的痛苦甚至远超过肢体的疼痛,我便不能爱置身其中的教育。在这个体制下若还是有人能信誓旦旦说热爱教育,我想仅仅可能出于两点。一是他说谎。二是他没说谎,但是他从来不知道什么才叫做真正的创造的自由。凡是有一个奴隶在,这个制度就不能叫做自由制度;凡你不知道自己的自由被损害,你便不是现代公民。
我知道前述的可能是一些外在于教育的东西,秦晖所谓教育有问题但不是教育的问题。李玉龙曾经问过我,要是有一种好的教育,不需要去穷于应付这些个形式主义的东西,你又如何?李玉龙当然可以有此假设。假设教育也是可以具有创造性的,但我仍是不会最爱教育,因为我最爱的是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其次是写作。在写作中我才能体会到创造的最大快乐和满足。还有,老大,难道真的存在你所谓的纯粹的教育吗?难道目前的情况下,我们能将教育体制丝丝入扣的安排和纯粹的教育本身分开吗?

饶是如此,我仍承认教育是有可为的。这是我除了胆小不敢离开体制之外第二条仍是混迹于教师行列的原因。基于一种对人生漫长理想短暂的对策,我必然要做点事。因为我不可能仅靠不可靠的理想活着,30岁前可以不停的谈理想,40岁还谈理想就是自我欺骗。就像李玉龙跟我说的,既然人活着,总要做点事情的,不然何以遣此有涯之生?现在,我被命运安排,沦为中学教师,暂时没有机会从事更为自由的创造,那么至少也可以在贫乏之中寻找意义。
我就是这么想的,我要是以前在走出颓废阶段之后曾经做过一些有益的事情,仅仅出于这个考虑,而非胸有成竹自以为是的启蒙。相反我对启蒙这个词语一直深怀警惕,尤其是近年来,我尤其明白到了启蒙的居高临下的一厢情愿,每个人都可以是理性经济人,与你是否被人文学者的精神启蒙何干?最好的道路是,有一群具有法政哲学背景的朋友,为我们设计一个目前为止最不坏的教育制度,就足够了。事实上这颇具有可操作性,并非空中楼阁。这比让13亿人同时具有人文理想靠谱多了。尤其是在中国必然走向开放的中途,身为一名中学教师,有可为的地方很多,要是仅仅满足于流水线上的操盘手和国家意志的灌输者,那将是多么的失败啊。就像巴顿将军说的那样,有一天他的孙子问起来,爷爷,二战时候你在干嘛呀?巴顿将军不至于回答说在掏大粪呢。我也想对后人说,我不完全是在掏大粪。
另外,在职业的选择上,同样在一个共产主义国家,与其让我在一家国有大报从事媒体行业从而得到比现在高数倍的报酬,我宁愿拿现在的小钱继续教书。因为在目前的报纸行业中,一个人的不自由会被加倍突出。当然,南方报系除外。而另外更有钱的职业,比如财税工商之类,那对我来说是一种重复的机械劳动,类似于点钞机、收银机,不存在创造性的发挥我个体能力的空间,再有钱,仍是毫无意义。

不过,近年来我又有了新的想法。或者也可以说是对教育有了新的理解。我比以前进一步了解了教育的创造性之所在。作为一个并非将自己定义为应试教育的操盘手和国家意志的传送带的教师,我将有可能介入孩子们一生的成长,我的影响,可能会涉及到他生命深处某个隐秘所在的构成,即,我参与了这个孩子生命的发育,就像混沌学中所谓的蝴蝶效应。这何尝不是意义呢?毕竟,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啊!退而求其次,在获得这种创造性的同时,也不妨碍我享受创作的自由,这就是我开始不那么讨厌教书的原因。当我一位原来看起来像行者的朋友抛弃体制拥抱自由之后,我倒是看起来有几分像基佬的模样了,真是吊诡。并且,当我越来越意识到参与的是一个人生命的塑造时,就开始希望自己是一个好老师,热爱自由的、负责任的老师。
又则,我前面将裹挟我们的体制力量描述得无比巨大,好像我们根本就无所作为,但其实个体并不是毫无作为的,并非单向的接受者。有一次和一位媒体朋友聊天,他有一个非常好玩的说法,意思是说,人就应该生活在极权体制之下,我们的意义就是和这个扼杀人的体制作斗争,从而实现民主与自由,要是已经实现了自由,像美国那样,那我们岂不是很空虚?当时在座的众皆大笑。这个说法和袁伟时很像,袁老先生说,生活在一个黑暗与光明同存的时代,他感到很幸运,因为我们将能亲手去迎接光明。这也是有道理的。但是据郭兄说,在自由世界呆过一天,便胜似在专制国家呆上一生,叫做一日长于百年。这两个说法都很有意思,看上去有矛盾,其实内核非常一致,最关键的在于,我们如何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享受自由和追求自由都是可以有创造性的。并且,我们将要渡过自己有长度的人生,并且没有机会选择我们生活的地方,那么及早规划这个在不自由社会下人生的长度,使之前后一致,是有必要的。
我近几年的思想变化,是做了父亲之后慢慢悟得的。菜虫虫来到世界,他给我了很多惊喜,很多思考,菜虫虫让我考虑很多以前压根儿不会想到的问题,他是我的老师。比如,以前我一度是丁克主义者,因为我想,我自己的价值,就要在自己身上体现,而不是通过第二人。这也推及到对教书的看法,我并不那么爱学生,因为我不认为教出了杰出的学生,就可以是我的骄傲。我的骄傲与荣光仅在于,自己作出了怎样艰苦的努力,思想见地有怎样艰难的进步。即是说,我的价值要依靠我个体而生成,而非借助于外在的媒介。自从成为一个父亲,原来担心的从此儿子成为我的全部,丧失了自我的情况没有出现。相反,菜虫虫的来到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生活空间,也即是说,菜虫虫不但没有毁掉我的生活,反而使我的生活得到前所未有的开拓。我的生命感悟因此有了本质的提升,即便基于这一点,我也感激菜虫虫的到来。这也让我推及到对教书的看法。以前我将教书的职业和自己的追求下意识地看成一对矛盾,彼此妨碍,但现在呢,我也发现,我的事业得到拓展了,写作、自己做研究,和我教书培养反对派并没有矛盾,相反,如果教书也可以是事业之一的话,我的事业也被成倍的开拓了。这让我从狭隘的个体主义者向着博爱高尚的情怀前进了一步,为此,我感恩。
当然,我也更懂得了教育的重要,至少比以前更爱学生了。因为我第一时间,最近的距离观察到成人如何对一个孩子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是秘而不宣的,但他埋藏着,有一天就表现出来了。教育的神秘带给人的惊喜一点也不比写作带来的惊喜少。比如,前几年我才突然悟得,单向的灌输不是一种好办法,最重要的东西是事实、真相,以及一些基本的思维训练,而最关键在于保有他们天真的好奇心。可以说中学生的辨别能力是很弱的,多年的应试训练、乖孩子的训练,把他们变成了很少拥有独立思维的人,一般用来判断事物的都是辩证法,事物要一分为二的看,什么事情都有其光明面和阴暗面。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于是每次新带高一我都面临着和辩证法的斗争。每一届都有固执而纠结的学生,跟你纠缠不清。一方面这个时候我越加认识到一个清醒的中学教师的重要性,一方面我摆脱不了厌倦,总觉得被体制制造的傻逼层出不穷,长江后浪推前浪。但又怎么样呢,越是这个时候,我就越觉得需要那些有志于成为公民教员的教师来发挥中流砥柱作用。至于我,则希望自己为那些尚不懂得自由为何物的孩子们树立一个不同的标尺,亦要成为那些自由思想不曾被完全扼杀的孩子们的导航灯。我不是他们的船长,但当他们航行在一生中最黑暗的一段旅程时,我愿是他们边上一丝微弱的光亮。

然而,这些年来,我最大的变化不在于观念,而在于有了行动的勇气。有一位朋友表扬我,说这几年我最叫人敬佩的地方在于做事。感谢这位朋友的谬赞,如果我真的在向行动的方向转变,那真是万幸。事实是,我做的事并不多,但勇气倒是有了比以往更多的增进。我有这么一种想法,在体制内教书,暂时衣食无忧,同时也没有发财的梦想,那么是不是可以尽量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所谓积极生活。
作为教师,职业的特征被人称为“君子动口不动手”。意思是说,我们教师这个行业,仅是停留在思想观念上的,是做一些文化熏陶、思想传承之类的事情。这些事情只跟你的形而上的一面有关,而跟你的物质生活无关。教师可以是课堂中的布道者,但一出了课堂,却掉入卑微之中。多年前我遇到过这么一件事,我在课堂上闲谈,谈到农民的权利,拆迁的违法,权贵的蛮横,颇慷慨激昂。恰好一位学生的家里正碰到这个事情,城中村改造,轮到拆迁他家的房子,但政府的赔偿却远不足以和市价持平。学生觉得我慷慨激昂,便来问我对策,但这个时候我可耻的逃避了。我不知道这给这位学生带去怎样的失望,总之我对自己感到羞耻。诚然我可以给自己台阶下,因为我仅是一个不名一文的中学教师,而非维权律师,即便在单位内部也不是一个拥有话语权的人,实在帮不上忙。但我无法原谅自己的是,我的慷慨激昂和胆怯的回避是多么鲜明的对比。
现在,我仍不具备一个维权律师的勇气,但我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08年汶川地震,我与几位网友一起发起了给灾区捐建一所小学的活动,最终募集18万元善款,因为不能独立建造,于是加入了凯迪网络的凯迪小学的建造行动,现在,这所小学已经开学了,我的几位朋友参加了开学典礼。当然,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最大的行动,还只是说,写文章。但话语也是有力量的,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可见,这个光,是说出来的,靠的是话语的力量。
我以前的生活,可以叫做双重生活。上班是教书混饭,下班之后属于自己的生活才开始。按照这样,我活了一辈子,其实只有半辈子。勇气在于,你需要在白天的教育生涯中,拿出你自己真实的生活的那种勇气,把你以前只对笔记本说的,只对志同道合的朋友说的那些话,拿到公众场合说出来。08年奥运火炬在巴黎传递时遭到了抗议,于是群情激愤,认为法国佬太不给我们面子了,甚至要抵制家乐福。那次正好轮到我在早会上讲话,我说,在法国,游行示威是个人的权利,政府无权去干涉和剥夺。我在学校早会上讲话,第一次讲《坚守我们的教育理想》,这篇东西后来成了《绍兴教育》的卷首语。在写这个稿子之前,我刚读完梁漱溟的《朝话——人生的醒悟》一书,那是他在办乡村中学时每天早上对学生讲的话,但我发现,我可以比他讲得更现代性一点。于是我每次都这么样讲,现在有一个小小的故事,有一位学校中层,大概因为我讲的太高蹈了,有反衬他们讲的不够好的意思,建议取消值周领导在早会的讲话。为什么叫做更有意义的生活。这是说,我不否定我以前内心的生活,但我觉得我现在的态度是可行的,甚至是更为建设性的,同时,因为温和,而有可持续性。
我很在意可持续这个词语,我生活在此处,并且不是无产者,我希望这个社会,每个人,都能逐渐向一个在阳光下做事情的公民的身份转变,说负责任的话,做负责任的事。以前,我不自觉的把自己归于被压迫者这一个行列。把这个社会上,分为两类人,一类是压迫者,一类是被压迫者。因此,我不可能跟那些压迫我的人对话,如果要说话,那必然就是对立的,一定是剑拔弩张的,不可调和。后来,我看到这个矛盾,很多时候是一种利益分配的矛盾。意识形态这个东西,在当前,很多时候是一种藉口,只有在最严重的时候才会被人拿来当棒子,平时大可以忽略不计。意即,单位里的很多纠葛,其实就是一个利益的分配问题。我想通这一点对我个人很重要,我想通之后,就可以去谈,而不是将对方看作你死我活的不共戴天的仇敌。这个谈的过程,远比这种博弈的结果重要。今年6月份杭州外国语学校改制的事情,一度闹到满城风雨,但这个事件中,杭外师生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卓越的见识,使我深受教育,深受鼓舞。我的感悟有二:一是在体制内,我们仍是可以通过合法的途径,来表达我们的不同意,方式可以不激烈,但态度可以是坚决的。二是彼此都应懂得妥协的艺术。事实是这样,我们注定,不得不和别人一起共享这个世界。那些别人,有些是你不喜欢的甚至讨厌的,有些人的主张跟你不一样的,那么如何跟他们相处?所以我并不企图用我的观念去压倒任何一个人,我只是暂时确信自己现有的观念,并且我是一个修正主义者,我时刻知道自己的无知,所以随时准备接受别人建设性的意见。

教书多年,始终在左右彷徨之中踯躅人生,很长时间里不知道我想要什么,不知道我的意义何在。现在年近40,读书思考的过程,最终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用阿伦特的话讲,就是:“人必须在荒诞中生活,以骄傲的对抗来生活。对抗是在经验告诉我们理性不能解释任何事情的时候,仍然坚持理性。……对抗是在理性和人的尊严不再有意义的时候,仍然把它们当作最高价值。”
然而我只走到了人生的中途,作为一个思想上的修正主义者,我不知道将来还会有什么样的改变。我也不知道,除掉让孩子有更自由的生活,让我们每个人更像公民之外,我还有些什么形而上的追求。改写鲁迅的打油诗如下:
我所思兮在山腰,
想去寻她山太高,
低头无法泪沾袍。
爱人赠我玫瑰花;
回她什么:赤练蛇。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由她去吧。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2:31:15 | 只看该作者
1,引:

     全部的教育类刊物中,我只读李玉龙和小狐编的那一本。


===管季超:啥叫‘偏爱’,啥叫‘情有独钟’?阿啃作了诠释。



2,引:

     因为明了教育里面这些加诸于我们身上的枷锁的坚固,其带来的痛苦甚至远超过肢体的疼痛,我便不能爱置身其中的教育。在这个体制下若还是有人能信誓旦旦说热爱教育,我想仅仅可能出于两点。一是他说谎。二是他没说谎,但是他从来不知道什么才叫做真正的创造的自由。凡是有一个奴隶在,这个制度就不能叫做自由制度;凡你不知道自己的自由被损害,你便不是现代公民。

===管季超:深刻!

3,引:

      教师可以是课堂中的布道者,但一出了课堂,却掉入卑微之中。多年前我遇到过这么一件事,我在课堂上闲谈,谈到农民的权利,拆迁的违法,权贵的蛮横,颇慷慨激昂。恰好一位学生的家里正碰到这个事情,城中村改造,轮到拆迁他家的房子,但政府的赔偿却远不足以和市价持平。学生觉得我慷慨激昂,便来问我对策,但这个时候我可耻的逃避了。我不知道这给这位学生带去怎样的失望,总之我对自己感到羞耻。诚然我可以给自己台阶下,因为我仅是一个不名一文的中学教师,而非维权律师,即便在单位内部也不是一个拥有话语权的人,实在帮不上忙。但我无法原谅自己的是,我的慷慨激昂和胆怯的回避是多么鲜明的对比。

===管季超:阿啃的坦诚和自剖,让我对他更添一分亲近和敬意!


4,引:

    我在学校早会上讲话,第一次讲《坚守我们的教育理想》,这篇东西后来成了《绍兴教育》的卷首语。在写这个稿子之前,我刚读完梁漱溟的《朝话——人生的醒悟》一书,那是他在办乡村中学时每天早上对学生讲的话,但我发现,我可以比他讲得更现代性一点。于是我每次都这么样讲,现在有一个小小的故事,有一位学校中层,大概因为我讲的太高蹈了,有反衬他们讲的不够好的意思,建议取消值周领导在早会的讲话

==管季超:
     我几乎碰到了和阿啃完全相同的经历!!!!!!!!


5,引:

    我的感悟有二:一是在体制内,我们仍是可以通过合法的途径,来表达我们的不同意,方式可以不激烈,但态度可以是坚决的。二是彼此都应懂得妥协的艺术。事实是这样,我们注定,不得不和别人一起共享这个世界。那些别人,有些是你不喜欢的甚至讨厌的,有些人的主张跟你不一样的,那么如何跟他们相处?所以我并不企图用我的观念去压倒任何一个人,我只是暂时确信自己现有的观念,并且我是一个修正主义者,我时刻知道自己的无知,所以随时准备接受别人建设性的意见。

==管季超:这样的认识,我还没有达到。有启发!!!

     现在的问题是:权势者不与你‘妥协’,你可能根本没有哪怕是温和有礼地表达一点商榷意见的机会,党棍在执掌某些地方的教育舵船!




http://zgjypl.5d6d.net/forum-43-1.html

==阿啃在讲座中引用过这个[网络事件]图片。
    管季超可以负责任的说:这只是因其适合网络传播而被‘放大’了的小事情而已,情由可谅,不值得多责备。
    有更多的教育官员肆无忌惮地践踏教育规律,粗暴踩踏教师人格尊严的严重恶行,有待揭露!!!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3:09:15 | 只看该作者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3:12:26 | 只看该作者
http://xnjyw.5d6d.net/thread-51353-1-1.html


==》》[晓月]系列文。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3:17:25 | 只看该作者
范美忠:

《死亡诗社》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也许很少有人在看《死亡诗社》这部电影的时候有我那样惊愕和感慨,惊愕的是原来在一个作为自由象征的国家里,教育也曾经如此刻板、保守、功利和僵化,如此不允许教师和学生个性的存在。教育的某些问题确实是世界性的,跟民族和意识形态无关;感慨的是某种意义上我就是那个基丁老师,发生在他身上的许多事情几乎都可以跟我的遭遇一一对应。如我一样,他同样地充满着激情和梦想,同样毕业于名校(基丁毕业于同样有着浓厚人文传统的剑桥大学),同样热爱教育,热爱自由,热爱诗歌,同样特立独行,视学校教育的陈规陋习若无物,同样鄙视学院派教条技术化的文学研究,同样批评教材,跳过自己不喜欢的章节不讲,同样受到过一部分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戴,同样经历了在向体制和传统挑战中被赶走的命运。我不知道他的过去,也不知道他被学校赶走之后是不是还会寻找一个适合的学校教书?他是否经历了如我一样的迷茫挫折以及内心的痛苦?

  

                 保守的功利主义的校园

  

  影片叙述的故事发生在1959年的美国威尔顿男子预备学校。这个学校保守、严谨、刻板、功利和封闭,但它是全美最有名的预备学校。原因正如校长诺兰先生在开幕式上所说:“最近十年来,学校75%以上的学生进了名牌大学,这是家长把孩子送到这儿来的原因,也是本校成为全美最优秀预备学校的原因。”我们的大多数所谓省重点、全国重点、传统名校不也是因为它的百分之多少的重点率,有多少人升入北大和清华以及出了什么奥赛金牌选手和省状元而成为名校,并有家长千方百计花大钱,托关系让孩子上这些学校读书吗?我在杭外教书的时候,2003年浙江省高考理科状元正好是该校学生,校方在校门口挂了一条醒目的横幅来进行宣传和庆祝。看着兴奋不已的领导和同事,我说:“你们为什么不为杭外学生有深刻的思想和高度的文学艺术鉴赏力或他们是诚实快乐而幸福的人而高兴呢?高考成绩能说明什么呢?他能成为爱因斯坦吗?他能有实际的工作研究能力和创造力吗?他二十年之后能成大器吗?他会是一个正直的人吗?他如果当官能不贪污吗?他如果搞学术能不腐败吗?” 这些问题都被忽略掉了。

 同样的上好大学就是一切,成绩就是一切;同样保守的校长;同样地把个性丰富多彩、天赋气质各异的学生进行整齐划一的培养;同样的现实功利的家长和社会;同样地把真正有个性才气创造力和离经叛道的老师赶走;同样的,一个学校成为名校不是因为它有真正优秀的,充满个性的老师,不是因为它尊重学生的生命和个性,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和创造,不是因为它有浓郁的人文艺术教育的氛围,而是因为它教出来的学生能够上哈佛这样的名校,学生能够去学医学、工程、法律这样能够保证学生良好出路的专业;同样的,学生的生命、兴趣、个性、学生的感受都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但就是这样的学校,就有家长想方设法地把孩子送到这里来,尼尔的父亲就是如此。

 校长接着又宣布说英语系的波希尔斯先生退休了,接替他的是该校毕业的,之前在伦敦切斯特中学任教的基丁先生。校长诺兰先生强调该校四大口号:传统、荣誉、纪律、优秀。可见该校是一个传统的、强调纪律的、刻板的学校,离经叛道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而学生在寝室里说:“嘲弄、恐怖、颓废、排泄”,并且开玩笑说:“欢迎到地狱来”。可见这个学校氛围的严格、刻板和压抑。

  

      叛逆的勇士基丁老师

  

 基丁老师的到来仿佛是在一潭死水中投入了一块巨石,掀起了惊涛骇浪。他的亮相就与众不同,悠闲地吹着口哨走进教室,全无大多数教师的一本正经、师道尊严、人模狗样。学生惊愕,相顾失笑,基丁问“船长啊,船长出自哪儿?”让学生叫他“船长,我的船长!”然后说:“我也上过这所地狱学校并且活了下来,那时候自己很弱智。”他鼓励学生“及时采撷你的花蕾,让你的生命不同寻常!”在上英语文学史课时,基丁批判教材的前言,前言为普里查特博士所写,谈诗歌鉴赏,他写道:“要完全理解诗歌,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它的格调、韵律和修辞手法,然后提两个问题。第一,诗歌的主题是如何艺术地实现的?第二该主题的重要性如何?第一个问题回答的是诗歌的艺术性;第二个问题回答的是它的重要性。一旦弄清这两个问题,判断该诗的优劣也就不是太难的问题了。如果把诗歌艺术性的得分画在图片的横轴上,把它的重要性记在竖轴上,计算一下它所覆盖的面积,也就得出了它的优劣,拜伦的十四行诗可能在竖轴上得分很高,但横向得分一般。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可能在横向和竖项上得分都很高,覆盖的面积很大,也就表明了它是一首优秀的诗歌,阅读本书的诗歌时,请练习这种分析方法,随着你用这种方法评价诗歌的能力不断提高,对诗歌的吸收和理解能力也会日益提高”(学生在下面认真地做着笔记)。“屁话!我们不是在安水管,我们是在谈论诗歌。现在,我要你们把那一页撕了!” 基丁老师的语调铿锵有力。



教室里一片撕书之声,另一老师麦卡利斯特以为出了什么事,闻声赶来干涉。基丁说:“这是一场战争,战斗,受害的可能是你们的思想和灵魂!学院派在不断地向诗歌发起进攻。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是我们生活的意义。”

 这种对文学批评的概念化、技术化、理论化、学究化的批判深得我心,因为我对那种动辄什么女权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等等已经厌烦透顶。我曾经宣称,当今中国的当代小说批评,我只看两个人的:一个是胡河清,已经死了;一个是邓晓茫的。更有意思的是,我有过跟他一样的对教材的批判,我是让学生把教材扔进垃圾堆。不同的是,我教的是历史,我是批判教材中充斥着的谎言和谬论;相同的是学生惊骇的表情。一开始学生也是如基丁的学生一般在下面郑重其事地记笔记,被我呵斥了一番:“你对历史事件难道没有你的思考和看法,我的每句话你们都要把它当作真理和标准答案记下来?”

 在午餐的时候,麦卡利斯特对基丁说:“你今天的课上得很有意思,虽然有些误导!你鼓励他们成为艺术家是很冒险的。等他们意识到他们不是伦勃朗、莎士比亚、或者莫扎特时,他们会因此恨你的。”

  基丁:“不是让他们当艺术家,而是自由思想者!”

  “十七岁的自由思想者?”

  (中学阶段应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吗?还是主流价值观念的灌输?)

  基丁:“奇怪,没想到你这么悲观!”

  麦:“不是悲观,是现实!如果他们真能不满脑子胡思乱想,我也就不会悲观了!”

  基丁:“只有在梦想中人才能有真正的自由,从来如此,也将永远如此!”

  我在中学的时候同样遇到过这样的同事,他们也认为你所说的可能是真实的,但太偏激,有的甚至干脆就认为历史政治教育就是为统治阶级意志服务的,所以他们因理解了政治的虚伪而自觉地充当了谎言的传播者和骗人的工具,但他们认为自己是聪明的,因为他们理解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而心照不宣地遵循了它,懂得对什么事情都不必太认真。有人则说:“对中学生应以正面教育为主,不要让他们对社会和人的认识太负面,否则他们会太偏激,太不适应社会!”当然也有少数人会觉得我太反动,不爱国,不可救药,迂腐。某种意义上,我赞同在学生缺乏自由思考所必备的知识和人生经验的基础时进行适当的灌输,但与中国不同的是,在美国不存在意识形态和党化教育的退出问题,因为在关于政治、历史和人本身的问题上(当然不是在生命意义和个性态度上),他们灌输的主流价值观即人类普适价值,灌输的东西正是我想灌输的,是经过质疑之后仍不得不认同的价值和思想。所以我可能会充满激情地去灌输这些东西,但在中国,对这些东西的宣讲以及启发学生的自由思考都必须以对教材以及现有社会的批判和怀疑为前提,必须从批判开始,这是不得已的事情,在美国必须保守和捍卫的价值在中国成了必须对主流价值进行批判之后才能进行宣讲的价值。

  从教育角度而言,这里还涉及另一问题,在基础教育阶段,一个教师在发挥自己的个性,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传递自己的价值观上应有多大的自由度?对教材有多大的批评权?如果不允许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具有个性以及自由的思考,教育的创造和活力是不可能有的。但如果中学教师与大学教师一样自由,那么很可能传递出与社会和家长要求相悖的价值观,从而与保守势力以及家长和社会主流价值相冲突。不过教育决非应该复制社会本身,而应在造就面向未来的新人以及在改良社会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尤其对于中国这样的极权政治的,价值观颠倒的社会,更不能顺从当前政权的利益以及社会的要求,因此,在这个时候,一个有创新和理想主义精神的老师就不能忽略与家长的沟通以赢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并同时考虑环境和系统对异己分子的承受度。显然,基丁并没有考虑现实的操作策略,不懂得妥协的艺术,从而最终被赶走也就不可避免。基丁在跳过很多章节以及只讲自己喜欢的文学方面也与我很类似,但这也正是我需要思考的,因为我自身的偏好涉及到我的个人趣味,我认为不好未必就不好,我不喜欢学生未必就不喜欢。比如基丁只喜欢讲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作品,而跳过现实主义作品,这点跟我也很类似。但学生未必就不喜欢现实主义的作品。因此,不能过于放纵自己的偏好。

至于同事警告基丁说:中学的时候不能让学生自由思考,他们还缺乏稳定成熟的思想和辩别力这一点,是我绝对不能同意的;但他对学生梦想成为文学家和艺术家的担忧是有道理的,因为的确如他所说,不是每个人都有成为莎士比亚的天赋,但一般来说大多数人都能在经过适当的教育和训练之后成为合格的医生和工程师。在自贡教书的时候,我教的一个女生跟我聊天,她说:“我从小就喜欢文学艺术,但是在分班的时候我选择了理科,因为我不想陷入一些虚无缥缈的不真实的东西里面去折磨自己!”不过后来这个女孩卧轨自杀了。下面再详细谈这个问题。我的做法是,鼓励和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对生命的领悟,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塑造一个诗意的灵魂。但在涉及专业道路选择的时候,我一般阻止他们选择哲学历史这样的系,因为我深知一个哲学历史系学生找工作的困难。所以家长普遍的现实主义并非毫无道理,他们有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里面,人首先还得生存,尽管极度的功利从功利角度来看也是不明智的。让一般学生不把文学艺术作为职业却保持对它的热爱,这是我的人文教育观。但如果一个学生选择中文系,他又有此兴趣和天赋,我一般表示支持,因为中文系学生的出路相对要好得多。不过基丁也并没有鼓励学生成为艺术家,所以这个问题对他来说不存在。不过他相对比较欣赏热爱文学艺术以及跟他气质类似的学生,这是很显然的。一定程度上我也是如此,这点无可厚非。正如一个物理老师可能更喜欢有物理天赋的学生。

 同时,这个同事对基丁的告诫我们也可以认为是这个保守封闭的系统对基丁这个异己分子发出的第一个警告信号,遗憾的是基丁并没有加以重视并适当调整自己的策略,所以才有被赶走的事情发生,这种策略的讲求类似于革命与改良,激进与渐进的关系。我在教书的时候,这种信号也首先是通过同事的态度传达出来,比如他们会告诉我传言中家长领导对我的态度和评价啊,学生的反应啊等等,我一般是把同事和家长领导视为庸众,把自己视为先知和超人(当时是如此,现在则未必),如何与“庸众”相处,考虑现实的可行策略,是需要反思和总结的,无论是基丁还是我。

 基丁的教学始终着眼于学生的生命,并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让学生自己思考和选择,恐怕并不等于把自己单一的价值观灌输给学生!

  基丁站在讲台上问:“我为什么站在这儿,谁知道?”

  他接着解释说:“是为了提醒自己时刻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从这上面看世界完全不同。同学们,我们必须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因为你越迟开始寻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梭罗说:‘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

  基丁还跟学生一起踢足球,鼓励学生大胆自信,充满梦想和生命激情。在这一点上跟我又是惊人地类似!

  他让学生踢球之前每人念一句:

  与逆境不屈抗争,以无畏的气势面对面对敌人;

  做一个世界的水手,游遍所有的港口;

  我要做生活的主宰,不是奴隶;

  走上绞刑台,迎向行刑的枪口;

  我自安之若泰;

  舞蹈、鼓掌、兴奋、欢叫、跳跃、飘飘荡荡,滚滚向前;

  让生活从此变成一首欢乐的诗;

  做一个真正的上帝。

  基丁让每个学生写一首诗并在课堂上朗诵。

  托德•安德森性格内向,不能写诗,基丁鼓励他大叫。基丁指着讲台上惠特曼的照片,让托德写出了一首超现实主义色彩的诗篇:

  一个疯子(基丁:说出第一个出现在你脑子里的词),一个牙齿流汗的疯子,我闭上了眼睛,他的形象在我眼前晃悠,一个牙齿流汗的疯子,瞪得我心砰砰直跳,他伸出手掐住我的脖子,他一直在念叨,念叨真理,真理象一床让你双脚冰凉的毯子!它,你怎么扯,怎么拽,总也不够!踢也好,打也好,它总也盖不住我们,从我们哭着降生到我们奄奄一息,它只会盖住你的脸,不管你如何痛苦,如何叫喊!

  基丁带学生在院子里排队走路,学生不自觉地就迈出了同样的步伐,表现出整齐划一的渴望和从众心理(基丁类似于鲁迅所说的独异的个体),学生甚至不自觉地随着队列的节奏鼓起了掌,学生一起唱基丁教的歌:“我不知道,但有人对我说,写诗已经过时了!”









  基丁:“不知你们注意到没有,每人开始都有自己的步伐,自己的节奏。我说这些是为了说明顺从的问题,说明坚持与众不同的信仰的困难,我们都有一种被人接受的需要,但是你们必须坚持自己的信仰是独特的,是你自己的。哪怕别人认为你们很怪,或者很讨厌。哪怕一群人都说,那太差了!罗伯特•弗罗斯特说:‘两条路在树林中分岔,我选择走的人少的那条!’这就导致了所有的不同,现在,我希望你们也找到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的步伐,步调。任何方面,任何东西都行!不管自负也好,愚蠢也好,什么都行!各位,这个院子是你们的。你们用不着表演。完全为你自己。要敢于逆流而上。”(这时楼上办公室诺兰校长正在注视着基丁的举动,侧目而视。)

  学生查理•多尔顿以死亡诗人的名义在校报上登了一篇文章,要求学校接收女生。学校就此事郑重其事地开全校大会来查处,在会上查理开玩笑说“诺兰先生,上帝来电,他说威尔顿中学应该有女生!”,遭到诺兰校长用木板打屁股的惩罚。

  基丁批评查理:“你今天的表演很拙劣,‘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不是让你胡来,有时要大胆,有时要小心。一个聪明人知道什么时候该怎么做。在我看来被学校开除不是勇敢,是愚蠢!因为你会失去很多大好的机会!”

  这里体现了基丁的矛盾,在现实面前,他告诫学生要注意策略,遗憾的是他自己却完全没认识到这一点,结果最后被赶走了。同时他也意识到学生上大学还是很重要的,因为体制的正途确实意味着很多机会。

  

         诺兰找基丁谈话

  

  诺兰:“我听到传言说,你在你班上采用一些非正统的教学方法,但是,我不是说这跟那个叫多尔顿的学生的错误有关。我用不着提醒你,他这种年龄的学生很容易受人影响。”

  基丁:“你的惩罚对他很有影响,我肯定!”

  诺兰:“那天在院子里是怎么回事?”

  “院子?”

  “对,孩子们一起走,一起拍手!”

  “哦,那是为了证明一个观点,顺从的危险!”

  诺兰:“这儿的课程是固定的,经过检验,很有效!如果你有疑问,也不应该随随便便地乱改!”

  基丁:“我始终认为教育任务的根本在于让学生学会自由思考!”

  诺兰:“在他们这种年纪,开玩笑!传统和纪律,送他们上大学,其它的你就不用管了!”

  校长终于亲自出动了,我在自贡教书的时候,校长书记找我谈话也不止一次:你不能在课堂上发表自己对历史问题,对社会政治的看法,不能有自己的观点,不能批判教材,不能讲得太深,威胁要停我的课。

  

         死亡诗人俱乐部

  

  应该说,基丁有意无意地鼓励了学生的放纵和点燃了他们青春的生命激情,比如学生组织死亡诗社,喝酒抽烟,而诺克斯能够鼓足勇气追克里丝恐怕也与他有关系,托德从一个不敢写诗不敢在公开场合朗诵的腼腆胆小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敢于反抗的人,尼尔敢于坚持自己的理想都与他有关!

 学生去查基丁当年的记录:基丁当时是足球队队长,校史年鉴编辑;读的剑桥大学;死亡诗社成员;充满幻想,敢作敢为。

 学生好奇地问死亡诗社是怎么回事。基丁:“死亡诗人致力于吸取生命的精华。”每次开会前引用梭罗的这句话,在印地安山洞聚会,轮流朗诵梭罗、惠特曼、雪莱等人的作品。学生决定模仿基丁当年组织死亡诗人俱乐部。

  死亡诗人俱乐部开幕词:

  梭罗:“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活过。”

  

         尼尔的自杀极其影响

  

  在学校开幕式之后,尼尔父亲佩里告诫尼尔说:“我和诺兰先生谈过了,我觉得你这个学期课外活动太多了。我看你不要参与校史年鉴的事了。等你读完了医科大学,自立了,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在那之前,你得听我的。需要什么,尽管说!”尼尔被迫放弃校史年鉴的工作。

当尼尔父亲得知尼尔参加戏剧活动之后,怒斥尼尔:“你浪费时间去演什么破戏!这已经够意思了!但你居然还敢故意欺骗我!你以为能逃脱得了?回答我,是不是那个新来的老师基丁唆使你干的? ”

  尼尔:“不,没人唆使我,我只是想给你一个惊喜,我每门课都是A! ”

  父亲:“我付出了很大牺牲才把你弄到这儿来!你不能让我失望!”

  困惑和苦恼的尼尔找基丁诉说,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说:“我们家不富裕,他想替我安排我的将来,但他从来不问我想什么?他们会说他们就指望我了,说一切只是为了我!”

  尼尔演戏结束后,基丁鼓励他说:“你有这个天才,演得真好!我都看呆了,你一定要坚持!”

  尼尔父亲告诫基丁:“请你离我儿子远一点,别把事情越弄越糟!”

  尼尔演完戏回到家里,父亲责骂他:“我一直在想,你为什么偏偏违背我们的意思!但不管什么原因,我不会让你毁了自己的一生!我们明天就让你从这个学校退学,上布莱登军校!你要上哈佛,你要成为一个医生!”

  尼尔:“我要告诉你我的感觉!”

  父亲:“什么感觉?”

  尼尔沉默,当晚自杀!

  学校就尼尔的死和死亡诗社一事展开调查:把尼尔自杀的责任都推到了基丁身上,基丁被迫离开!

  学校和学生对尼尔自杀原因有不同的说法:

  学生托德把尼尔的死归因于他父亲:“是他父亲逼的,他父亲杀了他!”而学校则认为责任在基丁。其实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待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基丁,尼尔不会自杀,因为他的生命可能不会被点燃,或者是早就妥协了;如果他父亲不是如此专制和严厉,尼尔亦不会自杀;如果尼尔坚强一点,也不会自杀,而根本原因则在于他父亲无视孩子的兴趣和理想,把自己的意愿专横地强加到孩子身上。可是学校和他父亲都认为责任在基丁。

  诺兰(在学校就此事召开的大会上的发言):尼尔•佩里的死是场悲剧,他是最好的学生之一;学生家长对此事都很关注,尼尔的父母也要求学校调查尼尔的死因。

  学生卡梅伦:我们是受害者,我们和尼尔。是基丁老师把我们灌输成这个样子。对不对?如果不是他,尼尔还舒舒服服呆在屋里学化学,梦想成为一个医生。

  学生查理:他没有灌输我们什么,是尼尔自己喜欢演戏!

  学校的调查。诺兰问托德:“报告说基丁老师是怎么鼓励你们组织俱乐部,并把它作为一个煽动卤莽任性行为的中心!报告还谈到了基丁老师是如何在课内课外组织学生去演戏的,正是基丁老师滥用了他作为老师的影响力,才导致了尼尔的死亡——尽管他知道这是违背尼尔父亲意愿的!”(可是父亲却并没有责任,似乎父亲的意愿就是天经地义的!)

  诺兰强迫托德承认是基丁的责任,并要他签字!

  提到学生自杀问题,我不得不又联想到我的经历以及当下中国的教育!

  在我离开自贡蜀光中学以后不久,我教过的一个学生也自杀了。当然,她的自杀跟我没有任何关系,我是在两年之后才听说这个消息的。据说她自杀的原因是这样的,她期末考试没有考好,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即使是在经济落后的四川,自贡也是最穷的城市之一,她的父母都下岗了,每个月只领一百来块钱的津贴,对未来感到绝望,从而把改变家庭处境和命运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女儿身上!因为没考好,父母数落了她,她也觉得自己辜负了父母的期望,而自己尽管努力了,成绩依然不好,她感到人生是如此沉重、绝望和灰暗。于是卧轨自杀了。当然,还有可能是她的班主任老师用了刺激性的语言来挫伤和辱骂她,我很清楚,跟我同一办公室的教数学的离婚了的她经常用刺激性的语言辱骂学生。而且在她自杀以后,学校就做出规定:以后老师不准再用刺激性语言辱骂学生。一些学生还说:“如果范老师在,她也许不会自杀,因为范老师也许是唯一一个她可能倾诉内心的苦恼、可以理解并开解她的老师!”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是多么扼杀孩子的天性和个性,又在多大程度上把社会的要求和家长的期待放在了他们的身上而完全地忽略了他们自身的感受。听到朋友转述的这个不幸的消息之后,我心情很糟糕,泪水居然涌上了眼眶,一个美好而青春的生命就这么消失了,被我们的教育制度和社会所扼杀!我不知道那些老师是否有过反思?我教了他们那个年级七个班的历史,对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记忆,因为她曾经向我借过一本《人间词话》,所以对她有印象,一个很可爱很有灵气很感性的女孩子,她自己也说她喜欢文学艺术而短于理性逻辑思辩,因为自尊(因为学生和老师一般都认为,只有笨的理科学不好的学生才会去学文科,所以她不愿意别人觉得她笨,其实,从多元智能的角度看,数理逻辑智能不过是七种智能之一而已,我们就用这种单一的智能评判标准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受挫感。)和家庭社会的压力,她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且缺乏天赋的理科,所以才产生了这样的悲剧。而当内心充满痛苦和绝望情绪的时候,她居然不信任家长和老师不向他们倾述而选择了自杀。我们的教育制度是多么冷酷,而相当一部分老师根本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我的学生怕我难过,还特意告诉我那位朋友,别转告我这个消息,虽然我似乎并没有责任,但内心却感到前所未有的沉重和辛酸,我们这种非人性的教育还要持续多久。



学校教育的功利和刻板,家长把改变家庭命运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在这一点上,五十年代的美国和当今的中国不是惊人的相似吗?

  

         尾声:悲壮和感人的告别

  

  学校决定让基丁在学年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就中途走人。校长诺兰先生代替基丁上课,重新让学生念普里查特博士的序言,从终点又回到起点!

  诺兰问卡梅伦上到哪儿了?

  卡梅伦:上了几章,很多地方都跳过去了。

  诺兰:现实主义作家呢?

  卡梅伦:没有上!

  基丁回教室拿自己的东西。一部分学生不顾可能降临到自己身上的惩罚,站到课桌上向基丁致敬!托德深情地说:“船长,我的船长!”这个场景深深地感动着我,淳朴和天真的孩子有他们自己的判断力。这反应了学生人心的向背,但也有约一半左右的学生没有站起来。  此时我又联想到自己。在离开杭外前一天,我教过的两个班的十几个学生因为联系不上我,一直在我的寝室旁等待着与我告别,并给了我一分学生集体签名的让我感动不已的留言!我知道,虽然只有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我靠自己的学识、激情、真诚和对学生的理解赢得了学生的心,尽管我的教学技巧还比较欠缺。但我也知道,毕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欢迎我喜欢我,毕竟,一直受传统教育的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接受我,还因为与成人社会一样,学生中总有一部分人是保守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我曾经问过学生,问是否很喜欢我和很不喜欢我上课的学生各占一半,学生说是的。联想到卡梅伦对基丁的态度,以及最后告别的时候约一半的学生没有站在桌上致敬,我就知道,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喜欢基丁,尽管他们可能也同时因为害怕诺兰老师的处置才选择了沉默,但也可能是他们态度的真实表露。如果说影片有明显不足的话,那就是学生对基丁的不理解、意见和反感没有得到足够的表现,仅仅是卡梅伦一个人的态度还是不够的。

  传统与反叛,纪律与自由,浪漫、自由、生命与功利现实之间也许永远有着一定的矛盾!我们的教育该怎样在国家社会需求与个人生命的舒展,在浪漫与现实之间,在自由与纪律之间,在传统与反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呢?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这样的学校是普遍存在呢还是是一部分呢?现在的美国这种状况还存在吗?我想起《学会生存》上面的话:教育活动如同司法活动,倾向于形式化和公式化,倾向于重复过去!教育,本应是面向未来的充满活力和开放性的事业,却成了全社会中几乎最僵化和保守的行业!教育何为始终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而作为一个与基丁有过惊人相似遭遇以及相同理想的老师,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求平衡,也是需要慎重考虑的,不管是从教育角度还是从操作的策略角度。与美国不同的是,不仅仅是缺乏对学生生命、个性的尊重,即使从功利的角度考虑,我们的教育也并没有使学生学到真正足以生存的实用知识和技能,何况在正处于后极权主义时期的当下中国,我们的教育还存在意识形态的党化教育的禁锢,改革是双倍地艰难!

  尼尔曾经问基丁:“你哪儿都可以去?但你怎么能忍受呆在这儿呢?”

  基丁:“因为我喜欢教书,我不想去其它地方!”

  我的学生和朋友也这样问过我,我的回答也跟基丁一样。可是,当想再次选择到中学教书的时候,我依然心存畏惧,我害怕自己尽管更理性更成熟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学会妥协了,还是会被现在的学校赶出来。我们的教育出路何在呢?也许只有指望中国政治自由以后,教育的民间化、多元化得到发展,各大学获得自主招生的权力,高考压力减小,学校的自由度增加之后才有可能了,我梦想着那一天的到来!


与《生于七月四日》中美国同样存在着盲目的爱国主主义情绪一样,美国的教育也有非常僵化和功利主义的一面,但美国的电影人就偏偏能敏锐地捕捉到这些问题并很好地表现出来,促使人们警觉、思考和寻找改革的办法!这是一个自由和开放的社会充满活力、思想、自我反思以及纠错能力的表现。我们的电影导演干什么去了呢?只会说“为了天下”吗?还是说教育形势一片大好,或者说为了稳定呢?



  2005/1/20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3:22:14 | 只看该作者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3:23:52 | 只看该作者
哦.船长,我的船长!
  --惠特曼
  哦.船长,我的船长!我们险恶的航程已经告终,
  我们的船安渡过惊涛骇浪,我们寻求的奖赏已赢得手中。
  港口已经不远,钟声我已听见,万千人众在欢呼呐喊,
  目迎着我们的船从容返航,我们的船威严而且勇敢。
  可是,心啊!心啊!心啊!
  哦.殷红的血滴流泻,
  在甲板上,那里躺着我的船长,
  他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
  哦,船长,我的船长!起来吧,请听听这钟声,
  起来,——旌旗,为你招展——号角,为你长鸣。
  为你.岸上挤满了人群——为你,无数花束、彩带、花环。
  为你,熙攘的群众在呼唤,转动着多少殷切的脸。
  这里,船长!亲爱的父亲!
  你头颅下边是我的手臂!
  这是甲板上的一场梦啊,
  你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
  我们的船长不作回答,他的双唇惨白、寂静,
  我的父亲不能感觉我的手臂,他已没有脉搏、没有生命,
  我们的船已安全抛锚碇泊,航行已完成,已告终,
  胜利的船从险恶的旅途归来,我们寻求的已赢得手中。
  欢呼,哦,海岸!轰鸣,哦,洪钟!
  可是,我却轻移悲伤的步履,
  在甲板上,那里躺着我的船长,
  他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
20#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13:25:22 | 只看该作者
这个世界是异类的

  来自: 南桥






  有一同事说《死亡诗社》是他有生以来看过的最好的十部影片之一。这是一很好的片子,但人各有好,我更喜欢柯恩兄弟或姜文拍的那种,带些梦幻色彩,带些悬念的影片。比如柯恩的那部《哥们你在哪里?》我就连看了两遍,非常喜欢。《死亡诗社》是一个古老的、关于守旧与创新、现实与浪漫、新人与老人两股势力二元较量的影片。这是一个类型片,是按公式制作出来的,然而,“魔鬼尽在细节里”,近乎完美的摄影与演出,将这个老套的故事,演绎得美轮美奂。
    
  这部影片很是激发人的思考。考试上名校做医生赚大钱娶美女,并非中国学生的专利。尼尔的父亲也和一个普通中国家长一样,望子成龙,扼杀他的表演兴趣,逼他好好学习,以后上哈佛医学院,结果这小子想不开,开枪自杀了。学校正好要找理由收拾搅翻了一潭水、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培养爱好的新来老师 Keating,于是将尼尔之死归咎于他。新来老师被逼走,可是他失去饭碗,得到了不少学生的心。电影的结局是开放的。后事不知如何,然而在我们身边,我们一转身,就会看到个把像Keating 那样的人。其实他们的命运不一,有的人被排斥,有的人被同化,有的人活的好好的,甚至比其他人更成功一些。
    
  理论上说,教育是要把我们培育成改造世界的人,也就是Keating这样的人物。和老同学联系,他们不是问我在哪里高就,而问我在哪里改变这个世界(So, you are out there changing the world?)还有的同学说,等我长大了(毕业了的隐晦说法),我会像狂风暴雨一样,席卷某某领域(Once I grow up, I am going to take … by storm.)
    
  有时候这是玩笑或自嘲,可是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没有这种浪漫,没有这种冲劲,而只是想着如何去适应这个世界,那田鼠和蝼蚁一样的人生,是何等绝望?就如同这电影一开始说的,人到最后,其实会被黄土埋掉,成为虫子的食物,这白驹过隙的一生,怎么着都是一遭,现实的生活只是一种必需,然而从今天活到明天,只关注物质所需,没有一个精神的家园,我们就会和大部分人一样,排队站到灰色的大多数里面,“默默地过着绝望的生活”。如果你偶尔看到这句话,请你反省一下,你现在过的是这种生活吗?如果是,如果你有所不满,是否得像“船长”老师号召的那样,站到桌子上,换个角度去重新看待自己的人生?世界或许和你平时看的不一样。
    
  电影中的老师教授诗歌的时候,将现实主义的诗歌大部分跳过去不教,而侧重于浪漫派诗歌,如惠特曼那种气贯长虹的诗歌。对于除了荷尔蒙一无所有的高中生来说,其实这未尝有什么错误,因为你怎能想象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就那么现实,连一点梦想都没有了呢?有这么一个突破口,有个死亡诗社这样的组织,宣泄一下,或许可以避开更多的问题。至于尼尔的自杀,其实是和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培育方法没有什么关系。一个有梦想的人,其实也可以不脱离现实。我对那老师跳过现实主义部分的做法也有异议,因为人是可以既现实也有梦想的。这种人才是高人,他有巨人般的身材,头在云端,脚踏大地。
    
  当然,现实中的教育,尤其在工业化革命之后,往往是要把我们塑造成符合现实所用的人,学生不过是送进来,流水线加工后再送出去的产品。这样的教育不是要让我们去改造世界,而是要教我们习惯了被世界改造。已故笑星卡林说过一句话,说把人教聪明,不符合美国统治者的利益。在中国更是这样,把人教蠢,教到只会ABCD打勾选择,是符合当权者利益的。大部分时候,一个新人跑过来,满怀激情地要改变现状,最后往往会被同化掉,或者排挤走,因为大部分体系,都倾向于维持现状。人思想上排斥革新,就像其身体会排斥新药一样。对于大部分资质平平的人来说,那没有办法,只有缩到那灰色的大多数里,还落个平安。如果你够强大的话,你可以改变这个世界。如果你不够,那么世界一般来说会把你给改造过来。当然这未必是坏事。资质欠缺的人在这个世界里安分守己,是他也是他人的福气,因为平庸加激情只会等于折腾。唯有才能和激情加到一起的时候,才有产生积极改变的可能。
    
  不要因为这部电影,认为不越雷池半步才是正道。如果这样的话,建议你去看看电影《浓情巧克力》。如上所述,但凡有能力去改变的人,最好还是去试它一试。千万别以为循规蹈矩一点,“现实一点”,你就会承受地土,得到这个世界。改变是一种冒险,可是将你绑在火刑柱上烧死的时代过去了,如同Outlier一书所示的那样,而今真正改变世界的人,真正的成功者,并非那处在常态分布内的灰色大多数,而是那一个个不愿意默默地、绝望地生活着,而纵身一跳,站到桌子上头,去另眼看世界的人。
  
  他们的名字叫异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03:00 , Processed in 0.09423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