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博览》《教师月刊》《新教育》封面设计,《新教育》最酷 /最具个性!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2-8-16 06:08:31 | 只看该作者
====管季超仿句练习:





     《教育在线》之[《新教育》杂志专区]有位网名叫‘存在主义’的积极网人,http://bbs.eduol.cn/2012-8/13/15085533469.html今日发帖中有一段妙语:

      ‘我想告诉大家,数学http://xnjyw.5d6d.net/forum-214-1.html就是美女,数学就是帅哥。数学就是韩剧,数学就是港剧,数学就是言情,数学就是歌星,数学就是我们的偶像,数学就是奇妙神奇的爱情。
      我希望同学们对数学说,要问我有多爱你,犹如老鼠爱大米。’



------俺来模仿造句:

       ‘我想告诉亲爱的童鞋:杂志封面就是美女的脸盘子,封面就是帅哥的五官。封面不能是韩剧千篇一律,封面更不能是港剧胡乱凑合.封面当然要言情,封面更要有道理!封面就是偶像的盛装出场,使读者一见心动再见钟情三见还目不转睛升华奇妙神奇的爱情。
      我希望对三家杂志的美编说:要问我有多爱那美的/有个性的/传意丰沛的封面,犹如米老鼠爱泰国的香稻米。’

42#
 楼主| 发表于 2012-8-18 11:16:02 | 只看该作者
==隔网试答
《教育在线》[《新教育》杂志专栏]中
最活跃网人‘存在主义’问询:






引用原帖之‘问’:
http://bbs.eduol.cn/2012-8/12/19331190269.html
            我爸爸因为我爷爷是保长,所以没读书。我爸爸是农民户口,那我算农民后代还是国民党后代?我爷爷不是国民党党员。

该帖子于2012-8-13 8:57:34被 存在主义 编辑过
===《教师之友网》网管服务生试答:
君帖之问俺连看三遍才看懂试答供参考你爷爷是保长证明他是乡间农民里的明白人能干人但只是保长而不是兵团司令更没列入甲级战犯 罪行太少级别太低因此你爸跟着遭殃没读书其实即或读了书又能怎样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幸亏你爸是农民户口不然吃商品粮的更遭罪啊你既是农民的后代又是旧政权党的基层干部的后代你可以参加民革啊弄个政协委员啥的干干隔网试答仅供参考古德拜
43#
 楼主| 发表于 2012-8-20 11:35:20 | 只看该作者
封面设计助推图书营销2012-06-22

作者:孙立波




在图书品种日益增加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关注营销的效果,把营销工作看成是图书成败的关键,虽然这种判断不一定十分准确,但起码说明营销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想方设法做好营销工作,一定会促进图书销售,进而提升出版工作。营销做的好坏和很多因素有关,我们在这里不想一一列出并加以分析,而只想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探讨——封面设计对图书营销的影响。
封面好坏直接影响读者购买
大家都有到书店购书的经历,回忆一下,让我们最终下决心买这本书而不是那本书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我们不可能把一本书全部看完后再决定是否购买,一般花不上多少时间就会决定这本书是放到购物筐还是放回书架,这里的秘密大多是封面对我们的影响,除非我们来书店前就想好了只买哪本书。
一般读者有空去书店逛,遇到喜欢的书就会随手购买,而这时候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因素就是封面。一个好的封面,立马会吸引我们的眼球,让我们在茫茫书海中能一眼找到它,有一种久违了的感觉。有亮丽封面的图书,一定比有一般封面的图书要好卖。这不是想当然的判断,而是有真凭实据的事实。就像美国成功出版家兼作家艾佛利·卡多佐所言:“从销售角度看,封面漂亮但内容糟糕的图书比封面糟糕但内容不错的图书要好销得多。”好看的封面有助于图书销售,而难看的封面则会葬送一本好书,因此,绝不能低估封面的重要性。
封面对发行商进货影响大
现在出版者对营销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从理论上讲营销对出版的影响从选题开始,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有所区别的。不是每一本书都得从选题开始营销,也不是所有的图书都有必要花大力气进行营销,这里很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投入产出是否划算。
经验和实践告诉我们,只有重点图书才有必要进行大规模、全方位、大投入的重点营销,而绝大多数的图书不需要大动干戈。不管是以上哪种类型的图书,都可以采用投入不是很大的封面来开展营销工作,把封面设计当成营销工作的重要一环,这样往往能少花钱多办事,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于重点图书,封面设计一方面要求提前做,另一方面还需设计几个方案,以供选择。这样,出版社在图书出版之前就可以把封面的样子宣传出去,有的以书讯的形式印成精美的印刷品,或单页或册页,寄给书店或经销商;还可以发到出版社的网站或有影响力的网店,广而告之。
书店、经销商或者是网店的业务人员在决定进什么进多少时,什么因素对他们影响最大?不能说人人都会说是封面,但肯定有很多的进货人员受封面的影响最大,一眼看上去喜欢一个封面,他下这本书的订单的可能性就很大,不喜欢的封面,除非有人要求他采购,否则,他不会再多看那本书一眼,更不能奢望他下订单了。因为进货人员有那么多的书要看,而他的时间有限,知识面也不足以让他能懂所有的图书,他们对每本书只能做简单的了解。这时候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封面了。封面实用、亮丽、有冲击力,就会引起他的注意,进而产生好感,最终左右他的行动。
如何设计能促销的封面
封面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使书好卖,这是设计师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当然这不是唯一重要的东西,比如还应该考虑艺术性等,但图书首先是商品,若再好的商品卖不出去,艺术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艺术性和图书营销并不冲突,好的设计就应该是艺术性、实用性的有机统一。
每一位设计师都想让图书封面看起来很美观,这是对的,但更重要的是设计师要通过封面设计的效果把图书能销售出去,这两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那怎样才能设计出有营销效果的封面呢?以谁的喜好为标准呢?
打个比喻来说,就好比饭店的厨师一样,他的职责就是通过他的手艺能让食客愿意来饭店消费,这时食客的口味是最重要的,他喜欢什么,你就给他做什么,而不是相反,你自己喜欢什么口味,你就做什么口味。假如说你和食客的口味恰好一致了,那没问题,但更多是不一样的,这时候应该毫不犹豫地按食客的要求制作,这没有任何余地。
所以图书营销必须迎合经销商和读者的需要和愿望。所有的图书,不管是主题和种类,把信息传递到位的最好办法就是运用有想象力和说服力的图像。精心选择的图像或照片在封面设计中起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漂亮的照片风格,独特的绘画,在设计中应尽可能多地运用它们。正所谓:“一画抵千言”。如果你选的那幅画能调动某种积极情绪,将有助于销售。如果读者能认同这幅画并被它打动,那就说明你找到了所需要的封面图片。比如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所出版的畅销图书《室内设计资料集》,就是在这方面非常成功的例子。封面的图片不大,但在封面的整体设计效果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人百看不厌。
同样,封面中的字体也非常重要,它也能传递很多的信息。要使图书的信息醒目而清楚,封面上的书名就不能太纤细,并要使用字形和色彩的组合让封面突出,让读者一眼瞥去就能看清楚。封面设计越有吸引力,传递信息的效果就越好。同时,要避免使用难以看清的小字体,在封面上使用奇特字或者字号很小,都会事与愿违,因为这会妨碍图书销售,那就是南辕北辙了。
有效的设计准则有助于营销
最重要的就是设计要为营销服务,一切都围绕这个进行。设计师不能忽略目的,片面地强调艺术或个人喜好。就像厨师与食客的关系,能满足食客需求的厨师就是好厨师。读者喜欢的封面就是好封面,能设计出好封面的设计师自然就是好设计师。
具体来说有四点。一是清楚地传递信息,而不要被那些凌乱的字体、线条以及不起作用的元素或色彩所妨碍。二是封面设计力求清晰,不能被那些干扰信息弄得杂乱不堪,舍本逐末,让读者一眼就能看清书名、作者名、促销语等。封面越清晰,越能让读者产生购买欲望。三是套书、丛书一定要保持风格、体例等方面的一致,让图书的营销统一有效。四是不要忽略书脊的设计。在书店的书架上,大部分图书是书脊面向读者的,最重要的就是让读者一眼就能认出这本书,因此,书的名字一定得大,字体要粗,作者、出版社及社徽一定得有,并保持合理的大小。
总之,封面在图书营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就像俗话说得那样:“人靠衣裳马靠鞍”、“货卖一张皮”。当然,图书营销的好坏,封面不可能是最最重要的东西,但它会直接影响着经销商、店员和读者的选择,这就足以说明封面在营销中的重要性,这就引导我们,一定得下气力去研究封面设计、封面营销的规律和作用,并持之以恒地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为提升图书销售以至整个出版工作而不断努力。
(《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年6月18日第8版)
44#
 楼主| 发表于 2012-8-22 10:24:27 | 只看该作者
书籍装帧:独特的艺术

作者:李景端 | 来源:中华读书报

  传播知识的图书,因其承载的任务不同,有些书带有明显的时效性、公用性、告示性、乃至一次性,因此对装帧的要求比较简单;而对于大多数承担积淀知识、积累文化任务的图书来讲,其装帧的优劣至关重要。本文主要涉及后一类书籍装帧的探讨。

  鲁迅先生早年就曾指出,书籍装帧是独立的一门绘画艺术,而且强调装帧对于书籍的装饰作用。在我看来,如果把设计理念、版式形象、装饰材料、书装造型,以及印刷、装订工艺等等的变化因素融进去综合考察,那么可以说,书籍装帧不仅是绘画艺术,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品;是与特定文化内容相联系的艺术品;书籍装帧所表现的就是一种装帧文化。既然是艺术品,那就必须遵循艺术美学的规律去评判、去追求。我认为,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高档乃至有些豪华的书装,这是书装艺术推陈出新、展现其艺术魅力的一种表现,这是进步、是发展,无可厚非,更不值得大惊小怪。其理由是:

  一、考究的书装,是我国印刷工艺及装帧材料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反映。回顾我国书籍发展的历史,印刷上从雕版、活字、石印、铅印、珂罗版、瓷版,直到现代的电脑照排和彩印;装帧上从竹片、帛书、蝴蝶装、卷轴装、线装、裱装,直到现代的精装、软精装、烫金装等等,每一次科技的进步,都给书装带来了质的飞跃。什么样的科技水平,产生什么样的书装,这是发展的必然。

  二、不同的书装,反映着不同的时代气息。例如清朝的“殿版书”,是皇帝钦定的,自然刻印不惜工本,“青山杭细套,青石杭细面”,这种书装,处处凸显皇家气派。解放前夕,国民党官办书店的书装多忌用红色,那恰是惧怕革命的心理反映。如今,有些儿童书带声响甚至带气味,不少书加书腰、书签、藏书票用来做广告,这些书装,正是当今时代气息的反映。

  三、不同的书装,体现着不同版本的价值。特定的书装,是不同版本的重要构成及标志,有时买书,就是冲着其特定版本才买,而构成这种版本价值的,书装无疑占据相当重要的成分。精美的书装还具有陈列观赏的价值,北京国家图书馆就设有“极品书专柜”,都是装帧极考究的书。许多人家里都有书柜,而且以坐拥书城为乐事。相信他们希望陈列的,也必然大多是书装精致美观的书。

  四、有些书籍具有收藏、乃至增值的价值。不仅珍本、善本、初版本、名家签名本、微型本、特型本、限售本等有收藏价值,那些书装精美的名著、工具书、系列书等,也往往被人买去收藏。在西方有不少人,视典藏精美书籍为浪漫情调,他们买书主要动机不在于阅读,而是陶醉于书香。如今发达国家中,书籍收藏、拍卖已成为一个颇有声势的行业,涌现出专业的书籍收藏家、鉴赏家、经纪人,以及各式各样的书籍收藏、刊物拍卖。对此,我们算是有点滞后,但完善书装以适应收藏的需要,这一点应该是无庸置疑的。

  五、馈赠礼品书,已成为当今图书消费的一种时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送礼的传统也在不断演变,礼品从早些年的实用型,逐渐演变为知识型、高雅型、欣赏型、珍藏型等等。尤其近几年,逢年过节、亲友喜事,许多人已不再拎着烟酒食品之类送礼,而代之以鲜花及书装精美的书籍。这样一来,一批批装帧考究的贺岁书、贺节书、孝敬书、企业公关书等应运而生,一时成为图书市场的销售热点。使用礼品书的动机多种多样,其中也难免混杂有某种私利的,这是另一个话题,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但有一点可以断定,买这类书多半不是用来自己阅读,而是用来联络情感、表达心意的,当然要求书装上档次、显气派。于是,就出现了为了馈赠目的而去专做礼品书。其实,用书籍送礼,古今中外早已有之。《尤利西斯》的作者乔伊斯在1939年出版他的封笔作《为芬尼根守灵》的初版时,就明确是非卖品,只用来赠送亲友,以至这个礼品版后来身价百倍。还要指出,各国领导人也常把精美的书籍,当作国礼赠送给外国贵宾。远的不说,就在上个月俄罗斯举行圣彼得堡建城300周年庆典时,普京总统就将由他亲自作序的《圣彼得堡1703-2003》这部巨著,作为厚礼赠送给参加庆典的各国元首。该书装帧极其考究,烫金边,书签为三色丝带,镶有珐琅市徽以及普京的肖像,每部连书套重达10公斤。由此足见礼品书的价值及作用了。

  也许有人会说,书籍重在内容,装帧不过“书衣”和包装而已,不能本末倒置。此话不尽然。试想,人穿衣当然是为了蔽体御寒,若仅此要求,以布裹身足矣,何来今日光彩耀眼的各式时装?可见,时装也好,高档书装也好,它们的出现,这是文明的进步,是审美情趣的升华。只要有这个实力,极力把有价值的书的装帧做得更加考究一些,又何必去苛求呢。 相关链接

  有时候读者欣赏和购买一本书,不全是因为书的内容,而是为了版本形式的优美而动心。鲁迅、叶圣陶、闻一多、胡风、巴金等许多文人,都曾亲自参与书装工作;卞之琳还曾将法兰西艺术风格引进当时的装帧设计。文人参与新文学版本的设计,是我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史上的一大特色。

  (姜德明:《新文学版本》2002年12月)

  巴金先生收到《随想录》精装本样书后,高兴地给范用去信:“真是第一流的纸张,第一流的装帧!是你们用辉煌的灯火把我这部多灾多难的小书引进‘文明’书市的。”

  (范用:《谈文学书籍装帧和插图》2003年1月)

  美国一些出版商,对一些名家的书,往往初版只特制26本,并按26个字母排序编号,其目的就是供以后拍卖收藏之用。美国著名诗人艾略特《荒原》的初版本,拍卖价已提高到1500美元。在书籍拍卖中,装帧有瑕疵的与完美精致的,有时价格要相差几倍乃至几十倍。

  (郑树森:《文章有价书无价》)

  当今美国重要的书籍收藏、拍卖、书价评估刊物有:《藏书家》、《书籍拍卖纪录》、《当代书价》、《读书人周刊》、《读书人年刊》、《史托齐及海夫纳书讯》等。


45#
 楼主| 发表于 2012-8-22 10:25:16 | 只看该作者
书籍装帧的品位

作者:王卓倩 | 来源:中国装帧网

  今天,书籍装帧好像有两个世界:一个是艺术世界——装帧艺术展览或评选 ,优秀作品荟萃,令人兴奋 !另一个是商品世界 ,花簇簇、亮晶晶。期刊封面更是“美女”如云,脂粉气弥漫,使人宛若置身于时装和化妆品商店,令人茫然!听说优秀科技图书评选,获奖书的学术价值很高,装帧却十分低俗。有的科学家出国访问,原想将自己的著作赠送国外学者,却羞于那不伦不类的封面而作罢。这种形式与内容的文化背离现象引起很多学者的无奈。尤其是为人们所敬重的巴金、冰心等老人的名著,不少装帧设计苍白、粗陋,实有负于他们洒在书中的心血。有时我看到读者在书店寻寻觅觅,而最后选购的书却往往被一幅低俗的封面包裹时,不禁惘然。耳闻目睹,深感书籍装帧的艺术世界急需扩展,让更多的优秀作品覆盖书籍的商品世界,强化它的文化氛围。为此,提高书籍装帧的品位应引起出版界的重视。而关键的课题则是书卷气的正名和复归。
  几年前书籍装帧界曾有过一次关于装帧设计是应强调书卷气还是突出广告味的争论。持广告味论的同行把两者对立起来,并把书卷气与复古、陈旧、保守视为同义语。过分强调书籍的商品属性,认为封面就是广告 ,从而否定书卷气 ,使过去早已解决了的书籍装帧该姓“书”还是姓“商”的问题再一次模糊起来,并起,并起了一定的舆论导向作用。
  其实,书卷气原是古代评价书画的常用术语,用它作为一个评画的标准,意指诗意的画 ,或称诗卷气 。以后评价书装艺术也借用了它,但并非仅指有诗意的设计。广义地理解,装帧设计的书卷气应是指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上的高格调。
  书籍是知识的载体,书装属艺术范畴。书籍及其装帧的性质决定了书封面的文化性和艺术性。虽然书籍作为精神商品也卷入了市场经济的漩涡,利用封面作广告招徕征订,的确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它绝不等同于一般商品的包装。后者的功能随着商品使用价值的启动或完成而废弃(如牙膏的包装一经使用就被扔掉)。装帧则不同,它与书籍共存亡。谁也不会买了一本书,在读前或阅后就撕去封面拆散装订。因此,装帧艺术的基本功能一是构成书籍的形态;二是传达书籍信息诱导读者;三是使人得到书籍美的欣赏和珍爱。同时,一本好书将流芳千古,生命永恒,它的装帧也随之传诸后世。可见书籍装帧负载着独特的使用价值和美学价值。单一强调封面的商品广告作用不是它存在的全部意义。只有倡导书卷气,提高装帧设计的文化品位,才能经得起各种大潮的冲刷而卓然屹立。
  某高等学府的资料中心编辑出版了一本严肃的杂志。它的创刊号封面竟用了一位女影星袒胸露体的特写。曾荣获全国优秀期刊评选一等奖的一本科普杂志也要么以艳妆靓女要么以泳装美人作封而。浏览期刊书摊,约有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的封面被“大美人”占领。无论是社科的,科技的,一律摆脱不了以女性作广告招徕的怪圈。这使我想起10年前山东出版的《青年艺术家》的两期封面。它们分别刊登了一位小提琴家和一位女舞蹈家的特写头象,高格凋地表现出艺术家或睿智或优美的神态。形式十分现代,趣味不同流俗。值得思考的是它们同样以人物或女性形象作封面,由于设计者的价值取向不同,趣味高下各异,导致封而的品位大相径庭。前者媚俗,后者高雅。一个是面对商潮激荡失去文化责任的诱惑;一个则是坚持独立文化品格、富有艺术思考的引导。后者虽历经10载春秋,它的高品位依然是那些低俗设计无法企及的。
  有人说,读者层次与素质不同.“阳春白雪,和者盖寡”,影响发行量。那么请看,甘肃的《读者》发行至今,从未设计过这类低俗封面,何以1991年发行150万,1994年上升至390万,雄居全国16开杂志之首;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杨东平的《城市季风》都不是依靠封面的广告诱惑而令“洛阳纸贵”的。尽管它们的装帧设计并不十分前卫和十分理想,但它们在流俗面前的洁身自好是值得倡导的。还有一本被尘封20多年的学术著作《顾准文集》,封而极其朴素,出版不久即在北京脱销。由此可见,封面的广告作用不是左右发行量的唯一因素,内容的精萃才是一本书的最出色的广告!作为一个从“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读者买书是看内容不是看你的封面!”等等歪曲书装设计功能的压力下挣扎过来的装帧工作者,无论从专业上、理论上、感情上都无意贬低书装设计的作用,而唯有更强烈的呼唤—本好书必须有一个好的装帧设计!要尊重那些好书,善待那些好书,为它们创造出独特的有意味的书的艺术形象是我们的责任。
  曲高未必和寡。沉沦污浊争相媚俗的封面今天或许还有市场,明天就会被不断提高审美情趣的人们所厌弃。正像近年来一些园林景区原有的熊猫垃圾桶被那些与环境和谐的树根垃圾箱取代一样。“听音乐的耳朵是音乐创造的”,书籍艺术工作者的使命在于创造懂得欣赏美的大众,使广大读者时时接触情趣高超、形式优美的文化环境,使图书市场逐步过渡成一个美育的课堂。
  告别铅与火,迎来了电子计算机时代。电脑的普及把书装设计从繁琐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并极大地丰富了设计语言。但是随着一些优秀新作的出现,也伴生了一股新的“电脑流俗”。书店里充斥着不少滥用“抠象”、“叠印”、“虚化”的电脑设计,却很少看到艺术劳动的智慧处理。面对这些流光溢彩的电脑制作,不禁令人怀念在设计制作和印刷技术极其落后的年代里书籍艺术家们却创作出了那么多高品位的、有情趣的、历久弥新的作品。今天,电脑赋予人们一双何等灵巧的“ 双手 ”,使表现手段无比的自由、快捷和丰富 .为什么设计思想反而贫乏了呢 ? 为什么艺术的个性、风格却难以寻见了呢?究其原因是忽略了电脑虽是人类创造的智能化工具,是人类大脑的延伸,但却不能替代大脑。它没有思想.没有想象,没有创造力。这一切还要靠人的大脑!电脑只能是听命人脑的“巧手”罢了。
  国外比我们早几年使用电脑设计,提早觉察到它的误区。因而提倡原创精神,崇尚手绘。强调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提倡使用电脑不见电脑。
  “万花深处松千尺,群鸟喧时鹤一声。”我深信书装界的不少同行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
  回忆20年代陶元庆为鲁迅设计的《彷徨》等书的封面,经过时间的筛选至今熠熠闪光。今天的书装设计多一味模仿西方,却很少研究传统,不能不是一个缺憾。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过:“‘温故而知新’是艺术创造与艺术批评应有的态度。历史上向前一步的发展,往往是伴随着向后一步的探本穷源。”有了先辈艺术家创作的优秀作品摆在那里,今天探讨装帧设计晶位的标准不仅有了参照,而且还明确了发展和超越的方向。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根毕竟应扎在自己民族的土壤上。追求现代感并非全盘洋化。不少封而遮住汉字书名,竟难以辨别它们的“国籍”。 日本70年代后的装帧设计明显地有着中国和西方的影子 ; 却又顽强地展现出日本民族的风格。我国的装帧设计无疑需要带着民族文化的自尊,同时也尊重世界一切优秀文化的精神,汲取各国之长,兼容并蓄,走向现代的书籍艺术世界。这也是提高书籍装帧品位的重要方而。
  美的创造体现着创造者的素质。装帧工作者在参与塑造书籍形象的同时也在塑造着自己。中国青年出版社美编室群体在新的“书籍形态学”的理念和设计实践中异军突起,不断地向读者捧出一册册高品位装帧的图书。他们对书籍艺术的真诚和顽强的追求令人尊重!这进一步证实“作品是作者的影子”。只有眼睛的商品位,才有画笔的高晶位;只有头脑的高品位,才有设计的高品位,只有心灵的高品位,才有书籍装帧质.文统一的高品位。
46#
 楼主| 发表于 2012-8-22 10:26:04 | 只看该作者
装帧艺术是书籍的美学灵魂

作者:佚名 | 来源:七色鸟设计空间

书籍装帧设计者要具备广泛的修养。没有博大精深的文化素养,既不能解决突如其来的设计中的矛盾,也不可能创造出有水平的设计来。设计的根本是构思,而构思缺少文化素养是不行的。
  没有文化修养,就没有创作设计。即使去进行设计工作,往往也是没有深度,构思不巧或者格调不高的。技术训练和艺术修养的区别,将会在这个时候反映出来。
  一位芬兰的书籍艺术家曾说装帧设计是有纪律的狂想。又有纪律,又有狂想,二者是矛盾的统一体。热衷狂想而否定纪律的画家,难以介入装帧;强调纪律而忽视狂想,装帧设计又成为桎梏,难出真正的装帧艺术。
  “借题发挥”一词便于解释书籍艺术的特征,它既要借题,又要发挥。
  鲁迅先生的设计常用中国的石刻;马蒂斯的设计常用线描和剪纸;陶元庆的设计常用装饰变形的人物;陈之佛的设计常用图案;而司徒乔的设计,则常用速写。说明他们不排斥各方面的知识,兼收并蓄后才能独出心裁。
  六面体的书不是作为雕塑去欣赏,而是在不断的展示中。这恰如中国庭园建筑中所说的,“层层进深,互相因借,分隔中有连贯、有贯通,障抑中有窥透”。黑与白中间有连续性,虚与实中间有连续性,有与无中也有连续性。
  有人以为版面设计没有形象,不是美术。如果说它不是美术的话,那么它就是一种艺术。正文编排就是要把那些版面的造型要素,加以有机的组合。编排是平面设计的重要课题。它利用黑白对比、后退与前进、缩小与膨胀等视觉现象,由设计者担任总导演,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运用一切手段去完成一本书整体的艺术设计。
  插图的外文是Illustration,语源为“照亮使其看得见”的意思。也就是说将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东西,照上光线,使其视觉化的意思。
  每一局部都有画或装饰,严格地说,不等于有了设计,更不能说是有了总体设计。这是因为它没有统一的美学构思去统率、去总揽前后,自始至终;去运筹帷幄,分层布势,因而它只有外貌却没有灵魂。
  有一位演员说过:“我们是演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眼泪。”装帧艺术家就是要在作家的土地上建造自己的艺术殿堂。
  我们在搜集素材时,看起来是笨拙的,而我们在设计使用时却是巧妙的。比如用到设计中的一件小道具,有时候就能说明一整本书的故事中心,或揭示一件事物的本质。
  电子计算机参与设计,本来是一件好事。它能促进设计技术的现代化,是设计者的好帮手;它也能提供设计方案的最佳选择,缩短出版周期。但有些出版单位和设计者,反客为主地把书籍装帧设计的主动权完全让给了电脑,忘记了设计者的创意才是艺术创作的最为关键的因素。长此以往,不仅会降低书籍装帧艺术的设计水平,而且还会降低书籍装帧艺术的学术水平,削弱书籍装帧工作者对书籍装帧艺术本身的把握。一旦如此,必然使作品产生华而不实、俗而不雅的后果。
  书籍的装帧形式千差万别,但是,作为一个载体,它们的共同目的都是将这满载文字之舟送到读者的彼岸。

47#
 楼主| 发表于 2012-8-22 10:27:07 | 只看该作者
如何体现民族文化本色的设计

来源:尚品设计


第一章:理解平面设计
了解设计的定义和概念将是了解设计的第一步,有助于了解我们作为一名准平面设计师的职责范围。
第一节:平面设计的正名与分类
设计一词来源于英文"design",包括很广的设计范围和门类建筑:工业、环艺、装潢、展示、服装、平面设计等等,而平面设计现在的名称在平常的表述中却很为难,因为现在学科之间的交*更广更深,传统的定义,例如现行的叫法“平面设计(graphis design)\视觉传达设计、装潢设计……,这也许与平面设计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设计无所不在、平面设计无所不在,从范围来讲用来印刷的都和平面设计有关,从功能来讲“对视觉通过人自身进行调节达到某种程度的行为”,称之为视觉传达,即用视觉语言进行传递信息和表达观点,而装潢设计或装潢艺术设计则被公认为极不准确的名称,带有片面性。
现在,在了解了对平面设计范围和内涵的情况下,我们再来看看平面设计的分类,如形象系统设计、字体设计、书籍装帧设计、行录设计、包装设计、海报/招贴设计……可以这样说有多少种需要就有多少种设计。
另外,商业设计与艺术设计很显然是存在的。
第二节:平面设计的概念
设计是有目的的策划,平面设计是这些策划将要采取的形式之一,在平面设计中你需要用视觉元素来传播你的设想和计划,用文字和图形把信息传达给受众,让人们通过这些视觉元素了解你的设想和计划,这才是我们设计的定义。一个视觉作品的生存底线,应该看他是否具有感动他人的能量,是否顺利地传递出背后的信息,事实上她更象人际关系学,依*魅力来征服对象,你的设计有抓住人心的魅力吗?是一见钟情式的还是水到渠成式的,你需要象一个温文尔雅的绅士还是一个不修边幅的叛逆之子,或是治学严谨的学者。事实上平面设计者所担任的是多重角色,你需要知己知彼,你需要调查对象,你应成为对象中的一员,却又不是投其所好,夸夸其谈,你的设计代表着客户的产品,客户需要你的感情去打动他人,你事实上是“出卖”感情的人,平面设计是一种与特定目的有着密切联系的艺术。
第三节:平面设计的特征
设计是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是商业社会的产物,在商业社会中需要艺术设计与创作理想的平衡,需要客观与克制,需要借作者之口替委托人说话。
设计与美术不同,因为设计即要符合审美性又要具有实用性、替人设想、以人为本,设计是一种需要而不仅仅是装饰、装潢。
设计没有完成的概念,设计需要精益求精,不断的完善,需要挑战自我,向自己宣战。设计的关键之处在于发现,只有不断通过深入的感受和体验才能做到,打动别人对与设计师来说是一种挑战。设计要让人感动,足够的细节本身就能感动人,图形创意本身能打动人,色彩品位能打动人,材料质地能打动人、……把设计的多种元素进行有机艺术化组合。还有,设计师更应该明白严谨的态度自身更能引起人们心灵的振动。
第二章:平面设计之路
设计的学习可能有很多不同的路,因为这是有设计的多元化知识结构决定的,不管你以前是做什么的,不管你曾经如何如何,在进入设计领域之后,你以前的阅历都将影响你,你都将面临挑战与被淘汰的可能,正如,想要造就伟大永远不可能是依*人们的主观愿望所能达到的一样……
第一节:你确认你要进入这一领域吗?--设计师的知识结构
设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必将要求设计人员具有多元化的知识及信息获取方式。
第一步:从点、线、面的认识开始,学习掌握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透视学等基础;我们需要具备客观的视觉经验,建立理性思维基础,掌握视觉的生理学规律,了解设计元素这一概念。
第二步:你会画草图吗?1998澳大利亚工业设计顾问委员会调查结果,设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10项技能第一位就是:“应有优秀的草图和徒手作画的能力,作为设计着应具备快而不拘谨的视觉图形表达能力,绘画艺术是设计的源泉,设计草图是思想的纸面形式,我们有理由相信,绘画是平面设计的基础,平面设计的设计的基础!”
第三步:你还缺少什么?缺少对传统课程的学习,如陶艺、版画、水彩、油画、摄影、书法、国画、黑白画等等,太多太多,你还是问问自己吧!不管如何这些课程将在不同层次上加强了你设计的动手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他们最关键的是让你明白什么是艺术,更重要的是你发现你自己的个性,但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第四步:“我可以开始设计了吗”?当然不行,你要设计什么?正如你要开始玩游戏了,你了解游戏规则吗?不过你不用担心,你已经进入了专业自身的学习,同时也意味着你才刚刚开始,你将不折不挠,不浮躁不抱怨、务实的、实事求事的态度步入这一领域。我们以标志设计为例,我们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背景知识,标志的意义、标志的起源、标志的特点、标志的设计原则、标志的艺术规律、标志的表现形式,标志的构成的手法、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为什么可口可乐会红遍全球;为什么我们渴望穿Lee牌牛仔裤?作为一名设计师,你对我们周围的视觉环境满意吗?问问自己,你的设计理想是什么?
第五步:你能辨别设计的好坏,知道为什么吗?上一步通过对设计基础知识的学习,不知不觉你已经进入了设计的模仿阶段,为了向前我们必须回顾历史,既而从理论书籍的学习转变为向前辈及优秀设计师学习。这个阶段伴随着一个比较长期的一个过程,你的设计水平可能会很不稳定,你有时困惑、有时欣喜,伴随着大量的实践以及对设计整个运转流程逐渐掌握,开始向成熟设计师迈进。
你需要学会规则,再打破规则。
第二节:你能成为优秀出众的设计师吗?--对设计师的要求
1、成功的设计师应具备以下几点:
A、强烈敏锐的感受能力
B、发明创造的能力
C、对作品的美学鉴定能力
D、对设计构想的表达能力
E、具备全面的专业智能
现代设计师必须是具有宽广的文化视角,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知识;必须是具有创新精神知识渊博、敏感并能解决问题的人,应考虑社会反映、社会效果,力求设计作品对社会有益,能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应概括当代的时代特征,反映了真正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起码你应当明白,优秀的设计师有他们 “自己”的手法、清晰的形象、合乎逻辑的观点。
2、设计师一定要自信,坚信自己的个人信仰、经验、眼光、品味。不盲从、不孤芳自赏、不骄、不浮。以严谨的治学态度面对,不为个性而个性,不为设计而设计。作为一名设计师,必须有独特的素质和高超的设计技能,即无论多么复杂的设计课题,都能通过认真总结经验,用心思考,反复推敲,汲取消化同类型的优秀设计精华,实现新的创造。
3、平面设计作为一种职业,设计师职业道德的高低和设计师人格的完善有很大的关系,往往决定一个设计师设计水平的就是人格的完善程度,程度越高其理解能力、把握权衡能力、辨别能力、协调能力、处事能力……将协助他在设计生活中越过一道又一道障碍,所以设计师必须注重个人的修为,文人常说:“先修其形,后练其品”。
4、设计的提高必修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进行,设计师的广泛涉猎和专注是相互矛盾又统一的,前者是灵感和表现方式的源泉,后者是工作的态度。好的设计并不只是图形的创作,他是中和了许多智力劳动的结果,涉猎不同的领域,担当不同的角色,可以让我们保持开阔的视野,可以让我们的设计带有更多的信息。在设计中最关键的是意念,好的意念需要学养和时间去孵化。设计还需要开阔的视野,使信息有广阔的来源,触类旁通是学习平面设计的重要特点之一,艺术之间本质上是共通的,文化与智慧的不断补给是成为设计界长青树的法宝。
5、有个性的设计可能是来自扎跟于本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富有民族文化本色的设计思想,民族性和独创性及个性同样是具有价值的,地域特点也是设计师的知识背景之一。未来的设计师不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而每个民族的标志更多的体现在民族精神层面,民族和传统也将成为一种图式或者设计元素,作为设计师有必要认真看待民族传统和文化。

48#
 楼主| 发表于 2012-10-7 09:25:38 | 只看该作者
设计杂志封面给谁看? 2012-09-03
作者:David Carr



制作新闻类周刊一直都是棘手之事。这需要很多员工顶住巨大的截稿压力,汇总大量的新闻,再加上一些卖弄学问的噱头,最后包装给读者。但这一工作现已交给了网络,而且可以实时播报新闻事件,用不着等到一周之后。
蒂娜·布朗(Tina Brown)或许已经知道数字技术的爆发正在颠覆出版行业,但这不能阻止她在2010年末后步入险滩。在西德尼·哈曼(Sidney Harman)买下《新闻周刊》(Newsweek)之后,她把自己的网站《每日野兽》(The Daily Beast)和《新闻周刊》相结合,以拯救这一濒危的业务,但如今哈曼已去,他的家人也收回了财政资助。损失持续增加,拥有《每日野兽》的IAC/InterActiveCorp公司不得不独自承担重负。
布朗曾担任《名利场》(Vanity Fair)和《纽约客》(The New Yorker)的编辑,让她成为《新闻周刊》的拯救者确实是个奇怪的选择。即使在落魄之时(布朗用1美元买下了负债4000万美元的《新闻周刊》),这本杂志的目标受众依然是美国较不发达地区的广大读者,而布朗这枝曼哈顿媒体圈的温室花朵几乎从不曾光顾那些地方。但她还是让《每日野兽》成为了人们热谈的话题,她自己也从未失去让人们谈论的魔力。不过,经营一本新闻周刊对她来说是一个残忍的、也许是不可战胜的挑战。
由于信息生态系统的变化,周刊被迫放弃新闻,转型为兜售观点的杂志。布朗知道这一点,只是她的一些观点并不总让人叫好。她有时候用力过猛,比如把贝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形容为史上第一位同性恋总统;有时候又不够努力,就像上周(本文英文版发表于8月12日,这里指8月初的那周——编注)报道的是全世界的高档餐饮。
那些预测她的努力会付诸泪水的人可能会想跳一场胜利舞了。但那会显得很傻。问题不在于蒂娜·布朗,也不在于她观念上的种种痴迷,甚至不在于这本周刊的僵化套路。
问题更加具有存在性:所有的杂志,不管是什么类型,都已经不再拥有良好的市场。
和报纸一样,杂志一直处于衰落状态,但现在,杂志也和报纸一样,似乎到达了悬崖的边缘。上周(同上),发行量审计局(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报告,上半年的报刊亭发行量下降了将近10%。既然一年之间就有10%的零售买主停止购买,说明有根本性的因素在产生影响。
我和曼哈顿一家大出版商的主管就最近的报刊亭销售量下降问题进行了谈话,他说,“飞机突然坠落1万英尺的时候,即便没有撞机,你的心还是会跳到嗓子眼。那是些非常非常糟糕的数字。”
若是以前,部分类型的杂志会遭遇动荡,但这次,所有类型的杂志都一股脑地受到了惩罚。《人物》(People)的销量下降了18.6%,《纽约客》跟它的情况差不多,下降了17.4%。《Vogue》和《时尚》(Cosmopolitan)的销量下降了十几个百分点,《时代周刊》(Time)下降了31%。既然《Cat Fancy》的报刊亭销售量都下降了23%,整个杂志行业看来已经无处可躲。值得一提的是,《新闻周刊》的报刊亭销售量只下降了9.7%,但这也起不了什么安慰作用。
有人批判布朗把《新闻周刊》的封面设计得花里胡哨——上周的封面是一个女人的虚幻双唇等待着悬挂在上方的芦笋——但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所有杂志都在争夺美国消费者的斗争中节节败退。的确,这是一种争夺眼球的蹩脚手法——就像《时代周刊》的封面是一个四岁大的小孩嘴含母亲的乳头——但这是因为如今的杂志已经被逼上了绝路。
《新闻周刊》8月的一期封面;这一期的主题是世界高级美食
(然而,在经济大动荡的时期,要策划出一个比“世上101个美食之地”还麻木不仁的夏季主题应该是一件难事。“人们应该振奋起来,”布朗在电话中说。“不是每一期的《新闻周刊》封面都应该谈论暗淡的经济。”)
并不只有消费者装出难以接近的姿态:出版商信息局(Publishers Information Bureau)的数据显示,年初至今的广告量和同样糟糕的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8.8%。随着读者数量的锐减和广告量的一去不返,杂志陷入了螺旋下滑的局面,甚至连他们的数字化新举措也不能阻止这一趋势。
确实,布朗未能改变《新闻周刊》的命运,但同样真实的是,这本杂志在她接手之时就已经病入膏肓。布朗仍然确信,即便她曾经高调退出杂志圈,接掌《新闻周刊》的决定也是正确的。
“我和其他人一样清楚,数字化的转变已经到达了临界点,”她说。“每个人都面临着和我们一样的挑战——比较之下,我认为我们实际上做得很不错——可我们仍然拥有《每日野兽》和《新闻周刊》这两个影响力截然不同的著名品牌。我们只是需要决定,在当今的环境下朝哪个方向进军。”
这一决定落在了巴里·迪勒(Barry Diller)身上,他是IAC/InterActiveCorp的董事长,也是《新闻周刊》的唯一资助人。迪勒在7月25日业绩发布会上的讲话决不能打消人们的疑虑。
“从印刷到网络的转变即将发生,”迪勒说。“我们正在分析所有的选择,”他补充道:“我并不是说,这将是一次彻底的转变。”
在周末的电话采访中,迪勒说他只是在概述行业行情,并没有表示印刷行业即将倒闭,但他确实强调《新闻周刊》的损失难以为继——“广告正是在交易完成后的错误时机离开的。”
尽管哈曼家族不再和迪勒共担重负,迪勒说:“我喜欢这样的挑战。每一项调研都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响当当的全球品牌。”他说他和布朗会在1月之前推出品牌/杂志/特许经销计划,不管是什么样的计划。
迪勒显然把布朗当成了心腹和朋友,但他在商业事务上绝不心慈手软,对印刷行业也没有特别的好感。
对迪勒这样经营上市公司的人来说,说得再大一些,对时代华纳公司(Time Warner)那些人来说,持续投资杂志将会是一件不太好解释的事情。最好的解释就是,现在的大举投资是指望某一天,多年以后的某一天,这个行业会趋于稳定。听起来,这个行业不像是一个存放资本的魅力之地。
最终,如果没人读你的杂志,你如何设计杂志封面也就无关紧要。几周前,我和十几个人在忙碌的医生办公室里等候,我心不在焉地翻看着桌上的杂志。我们身前的桌子上堆放着美国出版业的骄傲成果,各式各样的主题和光鲜封面渴望着我们的眼球。作为勇敢无畏的媒体记者,我不再浏览《Bon Appétit》这本杂志,转而观察其他人的兴趣都是什么。一对母女正聊个不停,但其他人都忙着阅读——他们的手机。
49#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5 01:56:06 | 只看该作者
是非长短话美编
本站原创        商报
(2005-7-1)
一个人到底能干多少活
    一个美编能做多少个封面?作为一个创意性很强的工作,美编的工作量是否可以无限制增加?有的人觉得,只要懂技术,用PHOTOSHOP做一个封面用不了几分钟,所以美编的工作量弹性是很大的。那么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何尚现在是夜行动物工作室的负责人,谈到工作量的问题,他说起自己是怎样第一次做图书封面的:2000年他曾经担任过人民文学出版社一套丛书的主编,由于对设计好的图书封面不满意,刚学会使用PHOTOSHOP的何尚决定亲自操刀设计。在打好腹稿之后,他用了几分钟的时间就完成了前3本书的封面,新的封面采用了水墨画的意境,简洁凝练,连社内的编辑都对这套书爱不释手。但是当后来他开始专门进行图书封面设计以后,就发现这个行当其实并不像刚开始想象得那么自由:尽管人的创造力不可低估,但是如果做得太多,不仅会感觉疲倦、厌倦,甚至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状态。对他来说,每个月做10本书的封面是比较合适的工作量,有的时候一个月甚至只做2~3个就可以了。标点工作室的负责人柳晓春也认为,在一个小规模的工作室里面,每个美编的一个月的工作量控制在10个左右是比较合适的,现在这个4人规模的工作室每年基本上能够做300到400个封面。不过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都有不同:如果做那种跟美编修养、阅历比较贴近的书,美编就会做得比较快;但是如果图书内容对他来说比较生疏,那么美编就还需要一个熟悉的时间,相对就延长了工作时间。
    在何尚看来,现在有些大的工作室,人员规模动辄二三十人,一个人一个月居然可以做50~100个封面,这样来进行封面设计是一种纯粹的商业性为,进行的是一种模式化的自我重复,是毫无艺术性可言的。
    但工作室除了设计图书封面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业务是做内文设计,对于一些图书来说,内文设计的周期可能是相当漫长的。吉尔·印象工作室是以旅游类图书封面和内文设计为主要业务的工作室,该工作室负责人曾艳玲告诉记者,和其他类图书不同,旅游类图书一般都要求有较强的设计感,而旅游书的内容价值有相当大一部分是需要通过设计呈现出来的,有的书需要每一页都有不同的设计,而一本书的内文长的甚至需要两到三个月才能设计完成。
    做图书平面设计对于创意的要求比较高,用李尘工作室的负责人李尘的话来讲,就是“这是一个出卖创意的行当”。工作时间长了,一个人的创意难免有枯竭的时候,美编其实是应该拿出专门的时间进修的。但是这个行当竞争激烈、压力巨大,如果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再回来,可能根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因此他认为美编应该尽量利用各种媒体、展览、相关资料不断地在工作中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亿点印象工作室的负责人海凝在2004年刚成立了现在的这个工作室,目前的规模是4个人。在她看来,以一个人的精力非常投入地去做图书封面设计,而且如果想把封面做好的话,1个星期做1个、1个月做5个封面应该说就已经饱和了;但是成立工作室和个人单干不同,在成立工作室以后就得考虑场地租金、日常开支、设备投入等问题,因此就需要对美编的工作量有一定的要求——现在他们不仅做图书封面,也穿插着做图书内文设计、企业文案、杂志版面设计等工作。
(王 东

书的风格?社的风格?
    漫步书海,经常有这样的感受:三联、商务、广西师大等出版社的人文社科图书虽然装帧素雅却依然能从众多的书籍中“显山露水”,抓住读者的目光;同样,机工社、中信社等出版社的经管类图书也以质朴大方的设计在码放得重重叠叠的群书中“卓而不群”,很多出版社的图书已经打上了该社的鲜明印记。那么,一家出版单位有没有必要统一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风格上来呢?非常凑巧的是,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几乎不约而同地认为,出版单位保持一个相对统一的风格非常必要,即便是一段时期的相对统一。当然,就目前的情况下,一些综合性出版社或美编外包的出版社将设计风格统一起来在操作层面会有很大难度。
    大书坊图书公司总经理骆驼认为,风格是一家出版社或图书公司的品味的体现,是这家出版单位独特的气质禀赋。就像一个人的穿着打扮,穿出什么样的风格,来自其人的价值观。有了自己的理念,不论穿的是红的白的或花的衣服,品味是相对稳定的。通过装帧、文本及二者共同传达的理念有利于把目标客户从茫茫读者中吸引和识别出来,并成为维护固定消费群体的强有力的粘合剂。机械工业出版社设计部经理陈子平也认为,一个有规模有形象的出版社或出版公司确实需要一个统一的设计风格,这是设计的原则,它应贯彻到每一类每一种书上。风格在设计形式上会有很多种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一个相对统一的风格,也是这家出版单位最有特点的所在。风格虽不是主导读者购买的决定性因素,但对提升出版社或图书公司的形象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就像微软公司的软件界面,隔几年要更新,但升级后的产品仍然在颜色、形式等方面保持着微软独特的传统风格。
    当然,这种统一的风格,只能是一种相对的统一。新经典文化公司艺术总监严冬说,保持一个相对统一的风格,会有一种好的韵味在里面,从而形成一家出版单位的文化品格,成为这家出版单位的一种标志。但同时,统一的风格有时也会束缚设计思路,形成“审美疲劳”,因此某段时期内在大的风格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风格上略有变化同样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持有相同看法的还有接力出版社第二出版中心设计部主任郭树坤。他认为,相对统一的风格应该具有阶段性,是因为读者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审美偏好和对一种风格的审美亲近感,图书市场不同时期的风格变化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保持大的基调与风格统一的情况下,设计风格不妨也与市场呼应,毕竟风格是一种相对的静止。比如在设计《地狱的第19层》一书的时候,责编认为书的色调太暗,郭树坤认为,当市场上的同类书都一派“亮丽”的时候,“暗淡”就跳了出来成了亮点,事实也证明这种判断不无道理。
    广西人民出版社北京出版中心主任罗宇飞说,每次书展上与广西师大社“毗邻而居”,感受很深的就是广西师大社人文社科书的独特品味,因此,广西人民社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并且已经认识到没有相对统一的基调或说风格,很难产生鲜明的视觉冲击,也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但是,对于那些综合性出版社来说,统一风格操作起来也比较困难,牵涉到出版社各个编辑部之间的协调,尤其是那些美编外包的出版社。(言 风

公活儿私活儿:谁的痛与谁的无奈?</P
50#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5 01:57:02 | 只看该作者
创意雷同VS跟风
    一部《水煮三国》风行,紧接着若干“水煮××”或“××三国”便崛地而起,书名相近得蹊跷,装帧竟也是“英语所见略同”。在出版界,这样的事情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按说,同一类型的图书,或同一出版社的书,在风格上可能会一致,然而不同出版社或不同设计者的风格相仿或雷同,总不免有瓜田李下之嫌。有人痛陈,出版事业是需要不断创新的事业。抄袭、跟风是出版者急功近利最拙劣最简便的方法,它既不合法也不道德,但是目前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说明国内出版行业存在着弊病和不规范。它会阻碍出版行业的正常发展,打击出版者的信心,扰乱图书市场,是行业的大害。然而,细究起来,创意趋同、跟风的个中原因也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完全归咎到设计者身上来。
    机工社设计部主任陈子平分析说,像国内的经管类图书,从引进版开始热起来,并且一开始推出的几套比较有影响的经管书也设计出了几种比较经典的设计模式及出版模式并且几种形式反复出现强化读者的印象,因此时间久了,在大家的认知里,感觉这几种形式可能就是最适合这种类型的图书的设计或出版模式。加之目前总体来说经管书引进的多,原创的少,因此更多的出版者还难以形成带有自己的烙印的设计风格及出版模式,这是目前经管书给人设计趋同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要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或出版理念,需要出版社在这方面投入相应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只要肯投入在出版面貌上自然会有欣喜的表现。
    接受采访的人士基本认同一个观念,就是图书设计师的骨子里都带有艺术家的气质,他们对自己的作品没有创新会感到非常羞耻,在每个设计者都希望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然而,能够决定一本书最终设计成什么样子能否保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不仅仅由设计师一个人所能左右。对商业利益的追逐,有时会让责编甚至出版社领导产生急功近利的想法,会有意与市场上畅销的同类书“借鉴”。同时,如果出版方所付的设计报酬非常有限的话,一些设计者也不会“涌泉”相报,可能就会随了“大流”。
    也有人认为,只要书的设计风格足够独特,别人是无法跟风的,充其量跟到徒具其形。(言  风

设计故意错位现象
     在人们的印象中,每一类书都应该有一个大致的样子:儿童书就一定铜版彩印、图画比文字多;大众财经书就一定得大32开,书名一定得醒目,最好再用硕大的字体印上“×××排行榜冠军”;时尚图书就一定要是鲜艳的,学术书就一定得色素淡的……可是现在很多图书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跳出窠臼,通过设计上的错位来“搏出位”。
    儿童书设计中错位的典范当属《哈利·波特》,大32开的开本更像一本教材,封面虽然魔幻诡异,但是书里面除了每章标题上面的小配图以外,居然没有一幅插图——就这样也叫儿童书?可是偏偏故事引人入胜,不仅孩子爱看,大人也喜欢读,这样的设计偏偏帮助《哈利·波特》扩大了自己的读者范围。在《哈》之后,很多儿童读物纷起而效仿之,像故事具有黑暗风格的儿童小说《达伦·山》就采用相似的装帧设计,却也同其文字风格相当配合。
    受读者对象的限制,财经书的设计一般都不大会出位,但是市面上偶尔也可以看到这样的财经书:粉红色的封面、小资情调的内文编排,怎么看怎么像大众休闲读物,可人家偏偏就是一本财经书。图书的设计者说了,我们这样做,就是要显眼,你想啊,那么一大排面目呆板的财经书里面,突然有一本看起来特休闲的立在那儿,不说是鹤立鸡群,至少也是很打眼的,任谁都会有想翻一翻的冲动。
    学习用书一定得板起面孔吗?也不一定。且不说什么双色、彩色的印刷方式,结合一下卡通、结合一下明星、结合一下时尚图书的流行元素,一本学习书就很容易吸引读者的眼球。从日本引进的英语书、数学书里面,哆啦 A梦、樱桃小丸子、铁臂阿童木跑来跑去;韩国的《千万别学英语》,奇怪的字体、俏皮的卡通画使得读书变成一件很好玩的事情。蔡依琳写的英文书,配上明星写真照片、时尚插图和鲜亮内文用纸,像极了一本少女心情日记。此外像单词书里面的“红宝书”“蓝宝书”,则把特殊历史时期的概念引入当下,通过图书装帧设计为其内容注入了新的意义。
学术书的流行化和大众图书的严肃化也是图书设计中屡试不爽的招式。日本文化研究中的名篇《菊与刀》当年在国内出版的时候,不过一本薄薄的的小册子,而后来新出现的版本,则使用蒙肯纸印刷,加上漂亮的插图,愣是让一本纯学术的图书有了大众缘。“枕边书”的内容够时尚了,可却使用了线装书的形式,在这种错位中,时尚感反而更浓烈了。(王 东
</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6 03:38 , Processed in 0.07614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